這些日本電影太美!控制不住每一幀都在截圖的手啊!

如果說「菊與刀」概括了日本人社會文化的雙重性,那這種雙重性在電影視覺上的體現就是講究極致的形式美、難以理解的先鋒派與內斂的平易近人的抒情派。前者或許是非常意識流的或是非常「邪惡」的視覺傳達,後者則是如茶一樣平淡雋永或是柔美清新的,日本電影中這兩種類型都不乏非常優秀的作品。

誰能否認有時候就是因為一張圖而愛上一部電影的呢?

先鋒派

本質上來說「先鋒派」是一個流動和開放的概念,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先鋒派」可能會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但基本內核還是以破壞傳統和追求某種元素的極致為主。如黑澤明拍攝於1990年的《夢》,放棄線性敘事而追求與發掘內心世界,以極其細膩的方式描繪夢境;木下惠介拍攝於1958年的《楢山節考》,則是把人生的野、苦、亂直接赤裸裸的放在觀眾面前,陰暗而壓抑;寺山修司則是善用隱喻來表現意識觀念的代表,如《死者田園祭》(1974)中反覆出現的鐘,如《草迷宮》(1979)中大大小小的手球;以暴力和情色著稱的園子溫在《冰冷熱帶魚》(2010)中將變態老闆的變態之處表現得淋漓盡致。

《夢》是黑澤明晚年非常任性拍攝的一部作品,故事由八個夢境構成:太陽雨、桃園、風雪、隧道、烏鴉、紅色富士山、垂淚的魔鬼和水車之村。這是一部完完全全只關於黑澤明的作品,他對於大自然的愛,他的可愛的童趣之心,他對於梵高的推崇與熱愛。

影片中對於每一個不同的夢境都有不同的色彩傾向,太陽雨和桃園是與古老的傳說相關,綠色大背景下多以白色和紅色為點綴。而到了關於梵高的部分時,則多用對比色如黃與藍,或是更為熱烈而繁蕪的色彩。水車之村則令人聯想到莫奈的花園,靜謐而浪漫。

《楢山節考》根據深澤七郎短片小說《楢山小調考》改編,講述了在一個貧困的山村,有著當老人70歲後,就會被背到楢山「祭奠」山神這樣的習俗而發生的故事。電影有著類似於舞台劇一般形式感極強的畫面,整體為陰暗的黃綠色調,作為小面積使用的紅使得影像呈現出誇張而戲劇性的效果,而鏡頭裡的枯樹與遠山與裸露的地表更是烘託了一種悲情寂寥之感。即使是今天來看,依然是非常先鋒的作品。

園子溫執導的《冰冷熱帶魚》中則以紅最為令人印象深刻,紅色的燈光、被子、布、蠟燭、血、連衣裙,這裡的紅色是危險也是情慾,是墮落也是警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怪談百物語之雪女篇》,大面積單色的使用使得畫面呈現非常夢幻的效果,火紅的天空與雪白的森林,以及被夕陽渲染而如火焰般燦爛的叢林,視覺效果非常出眾。

抒情派

他們的電影美學整體調性平和而溫柔,內斂而令人回味,最典型的莫過於小津安二郎的電影。小津安二郎的影像畫面的構圖穩而工整,色彩紮實而濃郁,從《東京物語》到《秋刀魚之味》,從《浮草》到《春秋》,他的電影大多討論的是家的哲學,是關於溫情中的生活瑣碎。另外一位導演也常常被人提起,那位導演了《情書》的岩井俊二,也在《關於莉莉周的一切》以及《花與愛麗絲》中展現了屬於他的青春物語的表達,或殘酷而真實,或慵懶而舒適。還有《海街日記》的導演是枝裕和,將姐妹之間的生活與情愫刻畫得細膩而溫暖。

《浮草》拍攝於1959年,是關於三個人之間的愛情。也許是心情影響了天氣,電影中的雨似乎是下個沒完沒了,畫面中間的一抹紅卻是將人的視線直接勾住了。

而這部拍攝於1962年的《秋刀魚之味》是圍繞女兒和爸爸的生活展開,他電影鏡頭中的那個年代的東京,是如此的端莊而優雅。影片中打扮入時的婦人,街道上忽明忽暗的燈,家裡面擺放著的電視,以安靜而淡然的心境將這樣日常的景象記錄下來。

貫穿於小津安二郎的電影中很重要的一個特質便是質樸,似乎是超然於電影之外,而在這部《秋刀魚之味》中,卻更添了一分無常與荒涼的意味。大概是由於這是導演遺作的緣故吧。

岩井俊二導演的《花與愛麗絲》是關於兩個女孩的友情與愛情,如晨光一樣放肆純真的青春,而這部《關於莉莉周的一切》,雖然還是關於青春少年,但卻更為複雜更為殘酷了。在這部電影中岩井俊二用了很多鏡頭來拍風,田野里戴著耳機聽歌的少年吹起的頭髮,傍晚時分被風追著的雲,和那隻飛著飛著斷了線的風箏。

導演用了大量的遠景,那些留白或是剪影,來表現少年那份孤獨與迷茫。

當然僅憑著畫面似乎就能被深深吸引的還有是枝裕和導演的《海街日記》,還有森淳一導演的《小森林》,還有北野武導演的《菊次郎的夏天》,鏡頭中每一個微小情緒的捕捉,每一朵天空中平靜的雲,每一條散步走過的街道,每一頓精心準備的飯食,都是靜謐而美好的。

先鋒派VS抒情派,不知你更愛哪一種呢?

梨子醬 / text


推薦閱讀:

日本電影寄生獸主要講了什麼?
和她比,你怎好意思說自己是佛系
8.5分,硬碟要留就留這種片
日本電影是如何走向國際的?
《百元之戀》:論一隻廢柴的終極變化形態

TAG:日本 | 電影 | 日本電影 | 控制 | 截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