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軍隊的「能動手就別吵吵」丨讀書

文丨紫袖 圖丨小嘿

出塞

王昌齡(唐)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蔡琴有首《出塞曲》唱道:

請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遺忘了的古老言語

請用美麗的顫音輕輕呼喚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長城外才有的清香

誰說出塞歌的調子太悲涼

如果你不愛聽

那是因為歌中沒有你的渴望……

而好的出塞詩,是能夠激發這種渴望的。

想來讀到「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時,渾身的血液應該是熱鍋烹油一樣滾燙沸騰,能夠聽得到血汗甚至毛髮滋滋作響。

唐朝時候,非常尚武。所謂漢唐雄風,一言不合就戰,奠定了如今多民族融合的基礎。

假如朝廷尚武,便會激發人民的好戰情緒。所以唐時的人們骨子裡便有一種氣質,頗有點像如今的俄羅斯,寫滿了不服便戰。

政策上,更向軍功傾斜。唐時軍功是階層上升的重要途徑,「悔教夫婿覓封侯」一詩的背景正與此相關,由於因戰功而封侯的勵志榜樣很多,從軍功博出身幾乎形成風氣。

好戰,善戰,便給了人民一種底氣,假如那時候有朋友圈,「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一定比現在還霸屏。

然而,終歸戰爭不是一兩句豪言壯語,「萬里長徵人未還」一句底下,不知道是多少「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一將功成萬骨枯」背後是多少白骨成山血流成河,是多少十室九空……

所謂「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邊塞詩繁榮的同時,是閨怨詩的盛行。

戰爭的代價,是沒經歷過戰爭的人無法想像的。

王昌齡算是生逢其時,20多歲時正值開元盛世時期。他年少遊歷四方,還曾遠赴邊塞。他號稱七絕聖手,尤以邊塞詩和閨怨詩最為出名,得益於這段從軍經歷的滋養。這首詩大約作於這一時期。

也正因為這段經歷,他拋去了對戰爭的浪漫想像,知道了戰爭不僅是一時的男兒豪氣熱血上頭,還是真實的鮮血和死亡。

昨天和你勾肩搭背把酒言歡的兄弟,明天可能就是血肉模糊的屍體,甚至可能連屍體都找不回來。

所以他感慨戰爭的殘酷。

而且這種感慨,還被他放到長長的歷史中,秦漢明月依舊,邊關未改,可是已經多少生命填進去了。明月見證了多少幾多青山埋忠骨,邊塞的土地更不知道被多少鮮血浸潤。

彷彿一個時間快進的長鏡頭。幾百幾千年的時光濃縮進來了。

定格於現在。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後半句,說的是「寸土必爭」,但配上前半句……

龍城飛將說的是漢時的飛將軍李廣。就是那個「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的李廣。曆數歷史名將,李廣必是榜上有名的。

唐時當然也不乏名將,何以發出這種國無良將的感慨呢?

作者寫此詩時,大概是724-727年,唐朝的名將青黃不接,老一代名將如裴行儉、王方翼、黑齒常之已經去世,而新一代戰神王忠嗣剛剛嶄露頭角。

所以見識戰爭殘酷人民困苦的王昌齡,希望能天降神將,徹底結束這場戰爭。在「能動手就別吵吵」的基礎上,完成「能打死就別留口氣」。

好消息是,上天很快給了唐朝一個飛將軍一般的戰必勝攻必破的神將王忠嗣,壞消息是,戰爭並沒有因此而結束。

從歷史看,和平和戰爭總是交替的。幸好時代越發展,戰爭的代價越大,戰爭的可能性反而越小。

沒經歷戰爭的人固然會將戰爭浪漫化,缺少現實和理智。所以,多少人嘲笑朋友圈裡高喊愛國、大書「犯我國土,雖遠必誅」的人是熱血愚民,可我覺得,樂觀點看,這是漢唐遺風。不是所有人都有看透國際局勢的眼界和見識,大多數人可能只有一個簡單的「一寸國土也不能丟,一個扇貝也不能少」的簡單信仰。

而這種單純的熱血和豪情,對於一個民族,未必不好。對於一個人,假如,有為之甘願赴死的信仰,更是一件幸福的事。

- End -

原創文章,版權歸"拾點讀"所有。

[ 拾點讀:今日頭條簽約原創賬號 ]

推薦閱讀:

普京:都是你們逼我動手的!
時尚的弔帶,誰看了都忍不住想動手了!
為了11個抽屜!自己 動手打造7平米家庭廚房。
動動手指改善睡眠
幾道家常菜食譜送給你,不用擔心難度,只管動手做就好了!

TAG:軍隊 | 讀書 | 動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