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暗勁{又名柔勁}=====練習

暗勁(又名柔勁)練習   一、暗勁練法    (一)預備功    先練習總的預備功(見明勁練習的預備功),然後接著練習下面的內容。    精神安靜後,轉一轉眼睛,閉著眼睛看看腦子裡面,體察一下意元體,然後意念和虛空相結合,反覆想虛空,想腦內,慢慢覺得腦子和藍天虛空結合到一起了,頭裡面很清亮,頭部天門那兒像個大漏斗似的,虛空之氣順著「漏斗」充到腦裡面,貫滿腦子,從大腦到丘腦、中腦、延髓,從脊髓裡面往下走,一下貫到海底;從上肢骨裡面貫到手指尖;從下肢骨當中貫到腳心。要注意在每個關節處停一停。像頸部的寰椎、樞椎……下面的各節脊椎,上肢的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手指各關節……意念往每個關節腔裡面放一放,注一注。要這樣認真地想一遍。    預備功是練暗勁非常關鍵的一環。它一方面集中精神,同時把氣和關節緊密結合起來。中醫很重視關節腔,說關節是神氣遊行之室,它像皇帝在外休息的行宮一樣,是神和氣休停的地方。在那兒充充氣,把氣注到關節腔裡面溶潤關節囊(結締組織)和周圍的韌帶,這對氣在關節處的流通非常有意義。有的人可能想得比較細緻,花的時間多一點。不要以為這是耽誤時間,練柔勁關鍵是要一步一步地把肌腱、韌帶、關節囊、筋膜、膜絡的氣都充起來,所以以意引氣這麼走一遍本身就是很好的練功。    (二)正功    1.坐姿要求    見「正規坐姿」要求。(或站庄。)    2.動作要求    第一步。吸氣時,會陰與手指尖、腳趾尖微微地往命門縮,閉著眼睛往命門看。呼氣時,手指尖、腳趾尖微微地往外伸。反覆練習。    第二步。吸氣時,會陰微微地往命門縮,閉著眼睛往命門看;同時手指尖微微地往肘關節縮,再從肘關節微微地往肩關節縮,再從肩關節微微地往命門縮;同時腳趾尖微微地往踝關節縮,再從踝關節微微地往胯關節縮,再從胯關節微微地往命門縮。呼氣時,手指尖帶著肘關節、肩關節微微地往外伸;同時腳趾尖帶著踝關節、跨關節微微地往外伸。反覆練習。    3.發音    練暗勁時的發音要求和練明勁的情況是一樣的。這一點務必提醒大家注意:練暗勁時的發音更要細微,要從一般的默念(有口腔的形動)到細微默念(發音時口腔的動作幾乎沒有,僅有舌的微弱動感與口後部的氣流的強弱變化)。    (三)收功    和明勁的收功相同。    二、怎樣練好暗勁    (一)打好明勁基礎    明勁練法非常關鍵。如果還沒有打好明勁基礎就開始練暗勁,雖然也起作用,但是作用沒那麼大。所以練功不能一味貪快,應該一步一個腳印。像以前練形意拳必須勤練三體式,如果站三體式還沒達到外形中正、心中空虛、呼吸自然、形式和順等要求,不能挪步,連劈拳都不能練。有了練明勁的基礎之後,練柔勁時只要這麼一想,手微微一縮,它就可以往裡面起作用。    好好練明勁,體內很多部位的氣都會連起來。然後再練暗勁,將來里外出入比較通暢了,不知不覺就出來整勁,也就有了功夫。    (二)明了練功的機理和方法    練剛勁是以肌肉的用力收縮來帶動肌腱、筋膜、韌帶,練柔勁則是以肌腱(或韌帶)的小範圍的、慢的伸縮來牽動膜絡、關節囊,以至肌肉。膜附帶有肌腱、韌帶、關節囊等。練柔勁關鍵要從肌腱這兒運動起來,對此要特別注意。    明勁是從近腰部分練起來的,即從肩(胯)練起,然後到肘(膝)和手(腳);而柔勁是從肢端開始的。練明勁吸氣時手心、腳心用力往回縮,那是用的肌肉。練柔勁往裡面收的時候是用手指尖、腳趾尖的屈肌輕輕往裡縮,縮得很小。把手指按在床上容易體會指尖的運動,站庄時容易體會腳趾尖的運動。站庄時,腳指頭微微抓地,盡量往趾尖上用力,同時意想手指尖、腳趾尖都往命門那兒縮。有了練明勁的基礎之後,練柔勁時只要這麼一想,手微微一縮,就可以往裡面起作用。手指尖、腳趾尖往回縮的時候,以哪兒為用力點呢?在指(趾)甲蓋縫裡面,指(趾)甲和肉相連的地方,從那兒用力微微回縮,指(趾)頭好像往回蜷似的。這樣一下子把意念充到了肢端。如果力點有些靠後,意念也就充得不夠。縮完了,伸的時候,也是要從指(趾)甲縫那兒用力氣。    柔勁進一步練整體性,進一步和丹田命門相連,同時還要把筋(包括肌腱、筋膜、韌帶、關節囊)連帶肌肉都鬆開,藉助氣把筋通開。古人講,「通筋之順也」,筋要通得很順當,裡面沒有阻礙,信息在裡面傳播得很快。內家拳都講四梢:爪為筋之餘,發為血之餘,齒為骨之餘,舌為肉之餘。把意念放到肢端肉和指(趾)甲相連的地方,把肉和指(趾)甲連起來,意念往這兒一動,氣慢慢會通透、貫穿指(趾)甲,爪慢慢才能松。爪松不是指指(趾)甲變軟,而是指氣要通透指(趾)甲。練一段之後,指(趾)甲可能會比以前潤澤、透明。    練功是有階段性的,每步功的意念要求都有不同的內容。練明勁用力越大越好,越快越好;練暗勁用力越小越好,越慢越好。練暗勁和練明勁正好相反。    (三)把明勁和暗勁結合起來練習    如果你練明勁的基礎較好,就應該能體會到,綳上勁後,那是一個整勁。練剛勁綳上勁後,怎麼和丹田連起來?可以在練明勁時結合暗勁的練法。吸氣的時候往腰那兒縮,收縮到最強度,堅持一下以後,把力量放開,但是形不要放。使勁攥起拳頭以後,不使勁了,但是拳頭還攥著;腳心使勁往回縮,收縮到最強度後,不用力了,但是還要縮著,這樣來體會裡面的變化。    把明勁反覆練上幾遍之後,身體也有點累了,然後起來練站庄。把腿站直,身體放鬆,脖子往後輕輕一仰,天柱穴往下一折,一股氣「呼」就從脊骨外面一層一層地下來了。過去在講形神庄中的俯身拱腰時講過換骨法,從天柱往下一貫,從脊柱一下貫到腳底,氣像一股水流嘩嘩地流下去。這麼沖一衝,能強健骨頭和肌肉。現在練暗勁的時候,一定要和明勁相結合。明勁費力氣,累;暗勁比較省力氣,不怎麼累。把兩者交叉著反覆練,可以互相調劑。練完明勁之後用換骨法沖一衝,然後再走暗勁。暗勁是從脊髓裡面走的,明勁換骨是從骨頭外面走的,兩者有這麼點區別。    練明勁松腰主要練坐功,也可以把坐功和站庄結合起來練。而練暗勁特彆強調站庄,要以坐功為主,同時必須結合站庄來練。站庄時用三心並站庄那個姿勢即可,而且要先用明勁(剛勁)練,然後再用暗勁(柔勁)練。    (四)練暗勁時要加強體察    暗勁雖然佔一個練功階段,但是它的內容比較簡單。不過練暗勁時需要體察,這比練明勁還要難一些。    練暗勁時,手指的肌肉、肌腱隨著手指的慢慢蜷縮而在腱鞘裡面走動,這樣會有點摩擦。一開始我們不敏感,感覺不到什麼,以後覺得裡面有「喀哧喀哧」的聲音,再以後覺得不是聲音,是一種「哧棱哧棱」的澀動感覺,繼續練下去,感覺越來越輕,越來越細,裡面的氣越來越多。氣多了以後,它就不響了。但你故意把它蹭一蹭,它也能「響」。不是真有響聲,而是一種感覺。是你感覺敏感了,體會深刻了。如果真有響聲,那就是腱鞘炎。一般來說緊靠指尖的這兩節容易「響」,因為越靠近指尖,腱鞘越窄,內在的感覺功能也更敏銳。    練明勁的時候,光綳勁就行;練暗勁的時候,不能光做動作,得認真體察裡面氣的變化。這樣輕輕地、慢慢地一縮,一伸。一縮,指(趾)尖和命門氣連上,像是從命門那兒往回抽似的;一伸,從命門那兒往外出去。這樣一動,就通到丹田命門。連明勁要使勁收縮,所以感覺不太突出。練暗勁不用力氣,氣脈的流行阻力相應減小,感覺也明顯一點。練柔勁的時候,它可以有兩層氣感,一個是皮下層的淺筋膜,一個是深層的深筋膜。當然,如果用肌腱慢慢伸縮來帶著肌肉動,肌肉層也可以有氣感。第一步要注意體會皮下的淺筋膜。一縮,意念從屈肌肌群往回走;一伸,意念從伸肌肌群往外走。也可以在伸縮的時候,順著整個的肢體皮下來回走。等第一步熟練以後,意念再重一點,深入到肌肉層和肌肉層之間的深筋膜,從那裡面伸縮。    練明勁的時候精神靜不下來沒關係,只管使勁縮就行,縮縮縮縮……慢慢雜念就沒有了。但練柔勁時用力不大,精神容易跑。所以練柔勁之前先要調整一下精神,使自己安靜下來,做好練功準備。(見預備功。)    練柔勁一開始用手指尖帶著動,這麼練一段之後,很明顯地感覺到肢體在「忽悠忽悠」地動彈,這時要注意有意識地往關節那兒縮一縮,從腳趾到踝關節,到膝關節,到胯關節,要注意關節周圍的關節囊、韌帶、結締組織。往胯關節縮時不能光注意股骨頭和髖臼相結合的地方,還要注意大腿根,大腿根很關鍵。因為筋膜是一個完整的體系,上一部分肌肉的筋膜和下一部分肌肉的筋膜要在關節附近交接。好多關節附近都有筋膜的交接。所以用意念在關節周圍沖一衝,對筋膜之間氣的交接、連通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因為每塊肌肉都有起、止點,都有各自的功用,但上下各組肌肉之間沒有直接的交接關係,他們之間的交接是通過筋膜間接完成的。所以筋膜對通順全身的筋起著關鍵作用。從傳統氣功和武功來講,練暗勁(柔勁)是要快速完成筋膜的交通或連通,使氣在筋膜間暢通無阻。這一點和現代解剖學不一樣。練明勁主要練肌肉,但也要練這個氣的連通,因為肌肉收縮往命門連的時候不能通過神經連過來(因為沒有這樣的神經系統),只能用意念通過筋膜連過來。有了筋膜的概念,有了這種意識引導,氣在筋膜間走得更快。高明的武術家打人不靠眼睛看,只要一碰他,他直接本能地起反應。這用現在的神經反射學說沒法解釋。因為從神經反射學說來講,這麼輕輕一碰他,或眼睛看到什麼之後,反映到他的腦子裡面,腦子作出判斷,再反應回來,然後再支配形體起反應,這需要有個時間過程。都已經碰到皮膚了,等這麼反應過來,那就來不及了。你看足球比賽中罰點球,等看見球踢過來再作出判斷,然後作出反應,那就來不及了,因為球過來的速度快於這個神經反射過程。可是高明的武術家能行,他能馬上起反應。這需要從膜絡通過來,不先練通膜絡是做不到這一點的。練暗勁就是著重來通它。    暗勁既然這麼好,光練它行不行呢?行,但是慢。從明勁練起,一步一步地走下來,這樣快。練明勁時要用意念作統帥,同時要和命門氣相連接,所以它也在調動膜絡起作用。有了練明勁的基礎,再練暗勁就好說了。    附直腿坐煉精化氣的輔助功法    一、卧功    平躺,放鬆。一般人躺著的時候腰椎會往上弓起來,下面空著。用意念放鬆腰椎,尾閭往前扣,往上翹,兩胯往上收,讓腰椎慢慢往下塌,往後突出去。調好姿勢後,兩手指背靠在一起,中指點在氣海穴(肚臍下1.5寸)上。吸氣時往腰部放鬆,手斜著往上摁(或者先直著向下壓),呼氣時手抬起來。呼吸時不用發音。一般做81個呼吸。然後指根慢慢轉動,先逆時針轉,再順時針轉。練完後兩手放到體側,安安靜靜地想著命門,吸氣時氣聚往命門。    下壓時一般會感受到腹主動脈「嘣嘣」直跳。如果往下壓時感覺裡邊疼痛,說明裡邊還有濕氣和寒氣,身體還不夠健康。等壓著不疼了,裡邊氣就足了,好通了。這點也能衡量氣充足與否。有的人肚皮很軟,一壓能摸著骨頭了,說明丹田氣不足。反覆練習,腹部慢慢會變的有彈性。這是很簡單、很隨便就能練出功夫的方法。    二、站功    站庄時採用三心並站庄的姿勢。全身松靜站立,兩腳踩氣分開,呈後八字;兩膝微曲下蹲,膝不過足尖;髖後收,使大腿根之鼠蹊部成空虛之三角;腰部命門穴向後突,尾閭下垂呈似坐非坐狀;尾閭尖指向兩腳跟連線之等邊三角形之中點,同時調檔提會陰。兩臂前伸,立掌,手腕與肩平。百會上領,松肩空腋,含胸拔背。    先用明勁(剛勁)練,然後再用暗勁(柔勁)練。    明勁練習:一吸氣,手心向內歸丹田,腳心向上歸丹田,一起往命門那兒縮;一呼氣,力量要出去,腳要蹬上勁。吸氣時,手指往裡摳,五趾抓地,掌心、腳心往回縮;呼氣時,手指伸開,掌心外凸,掌根往下坐,腳心下落,腳趾往上翹。要把勁綳足。吸氣時發「yun」,呼氣時發「ying」。    暗勁練習:動作要求見「暗勁練習」。    練三心並站庄一開始不要站得太矮,不要認為越矮越好。要站得舒適自然,而且軀幹一定要直,從百會到會陰成一條直線。慢慢找這條直線,找准了之後,覺得身體很輕鬆。要以保持軀幹當中的一條直線作為你決定姿勢高矮的標準。你矮下去後還能保持直線,你就矮一點。保持不了直線,你就高點。如果你矮下去後,身體不能保持中正,有點前傾,臀往後撅著,那就不行。    三、蹲牆功    面對牆壁,兩腳併攏(開始時可兩腳分開,平行站立,與肩等寬),腳尖與牆根接觸,周身中正,兩手自然下垂。然後下蹲,蹲時兩肩前扣,含胸;鼻尖觸牆,頭不可後仰;腰向後突,不得前塌。蹲到大腿呈水平狀時,可以停留一會再往下蹲;蹲到極限再慢慢上升站起,起時鼻尖也要觸牆。反覆進行。    吸氣時發「雲」字音,肚臍往回縮,膈膜往命門落,會陰往上提;呼氣時發「英」字音,各部位鬆開還原。至於是蹲的時候吸氣,還是起的時候吸氣,這需要靠自己去摸索,因為每個人情況不一樣。一般起時吸氣可能好做一點。    蹲牆加上呼吸後,松腰效果也可以,但是它對後面太陽膀胱經所在的肌肉、肌腱拉得不夠。  直腿坐放鬆法第二步功:鼓盪膜絡    Ⅰ、膜絡簡介    「膜絡」一詞是我們提出的。古人講過膜和肓膜,但沒有講膜絡。    智能功的第一步功捧氣貫頂法練內氣外放、外氣內收,就是練膜絡之氣的。捧氣貫頂法練外混元,練的是軀體混元氣;形神庄練內混元,練的也是軀體混元氣。但我們並沒有細緻地講怎樣把膜絡之氣強化起來。我們搞了這麼多年智能功,為什麼不講它?不是沒想講它,而是沒時間講它。因為智能功這一套東西都是新立起來的,我們前面的理論重點是要在氣功界使氣功愛好者能夠體會到:練氣功可以把重心放在運用外面大自然界混元氣上,把這個運用好了,就可能發揮巨大的威力。這在中國氣功史上是一個新的明確的提法。所以我們這些年一直把這作為重點。千百萬人的實踐證明這是可行的,不僅祛病效果好,而且搞工、農、林、牧、漁增產實驗效果也好。這是一個新東西。如果沒有更多的人這麼做,這個新的氣功學科的改變是完不成的。我們有了這個基礎之後,怎樣才能更好地運用大自然界的混元氣?那就需要加強自身的鍛煉,而且首先要強化膜絡之氣。這就好比做買賣,你的本大,你運作的量才大。你只有10元錢的本,能一下子賺100元嗎?賺不了。你只有買進100元的東西,才能賺幾十塊錢。你只有10元錢的本,想一下子賺10元,那就做不到,那就是沒本的買賣。所以你要有本。你體內的氣越充足,越精練,那麼你就越能有效地運用外面的氣。我們現在可以用外面的氣了,已經有了這個基礎,就需要加強運用外氣的本錢──你本身內在的能。所以我們現在練丹田和腰,把這個功再向前深化一步。    古人練拳必練氣。在清朝早期的時候,如果練武功不練氣,那就不能叫武功,只能叫花架子。鼓盪膜絡直接集中了少林和武當的一些基本功。    鼓盪膜絡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以前講膜絡講得比較廣泛:皮膚是膜,粘膜是膜,皮下組織也是膜,肌肉外面的膜,腹膜、胸膜,內髒的膜,細胞的膜,細胞裡面的細胞核也還有膜……人體裡面無處沒有膜。膜是軀體混元氣必不可少的東西。從宏觀來看,從皮膚到皮下組織,以後一層一層到了裡面,一直到了細胞核裡面,這一切膜都是軀體混元氣運行的通路或必經之路,所以單純地練膜,也能夠非常深入地練到軀體的深層。我們以前講過,人體裡面各個細胞自身分裂的新陳代謝所需要的氣都叫做軀體混元氣,所以內髒的細胞膜和細胞核核仁的膜都屬於軀體混元氣,而內臟裡面分泌的那些不是供自身細胞分裂新陳代謝之用的氣,才叫臟真混元氣。膜絡對軀體混元氣非常關鍵。    鼓盪膜絡是不是把每個細胞、細胞核裡面都鼓盪一下?一開始鼓盪不到細胞那兒去,所以先鼓盪皮下組織。從解剖學來講,皮下組織有由結締組織和脂肪組織組成的淺筋膜和深筋膜。從皮下到肌肉這一層膜絡,全身上下每處都有,它包著整個人。人最外面一層是皮膚,皮膚裡面一層就是這層膜,這層膜下面是肌肉層。四肢肌肉層的深筋膜和固有筋膜是統一的,腹部則不然了。腹部有皮下組織,往裡面去有淺筋膜、深筋膜,再往裡面有腹橫筋膜,最裡面還有腹膜,所以腹部的膜內容更多。但是從全身來說,鼓盪膜絡之氣首先鼓盪皮下組織這層膜。(現在的經絡學研究表明,皮下組織是光、電反應和其它各種經絡效應最敏感的部位。因為人體混元氣有趨表性,氣往皮膚這兒跑,所以皮下組織的軀體混元氣更充足。)    但在練功的時候就不是這麼簡單了。我們不能先鼓盪四肢的膜絡之氣,因為四肢(尤其手)的氣雖然比較敏感,但在人體的膜絡之氣不夠充足的時候,是不好鼓盪它的。所以要想鼓盪膜絡之氣,首先要養膜絡之氣。我們知道全身皮膚下都有膜絡之氣,但軀體混元氣的集中點是在腹腔裡面,這裡面的氣最豐富,因為腹腔裡面內臟和腹壁上的膜最豐富、最複雜,而且重重相嵌、互相套疊。所以練膜絡之氣首先要從腹腔入手。    《易筋經?膜論》從外在筋骨皮的鍛煉和內在精氣神的鍛煉這個內外鍛煉之間,講了膜的鍛煉的重要意義。在《膜論》後面有一段般刺密諦對膜的論述,類似今天的按語。我想般刺密諦的這些知識不光是練氣功的內視功能感知到的,恐怕他也看了點人或牛的解剖,實際來講,真正練膜要從皮下這個膜逐步往深層走,往裡滲……般刺密諦講的包骨貼肉,在肉下面、骨頭上面,比肉硬、比筋軟這種情況,主要講的是四肢的筋膜。因為從現代解剖學來講,深筋膜(固有筋膜)基本上也是跟骨頭突出的部分相連接的,筋膜之間相連接把肌肉包起來成為肌肉塊、肌肉群,肌肉隔把肌肉分開。般刺密諦講的筋膜特點和現代解剖學講的四肢的筋膜特點基本是一致的。但是《易筋經》中的揉腹是揉肚子的,你說肉下骨上,腹中哪兒有骨頭呢?若說是脊柱上的骨頭,當中的內臟怎麼算呢?所以我們要靈活地看待他們這些理論,千萬別拿現代的知識來摳它。不過腹腔的筋膜有它的特殊性,你看皮下筋膜,前面有,後面也有;淺筋膜、深筋膜,有;再深一層,腹橫筋膜上下左右前後一圈圈地圍著腹腔內臟,把內臟包裹起來了,而且腹腔的筋膜和胸腔的筋膜有過渡,和下肢的筋膜也有過渡。四肢的深筋膜叫固有筋膜,腹腔的深筋膜叫腹橫筋膜。四肢的血管、神經都是從筋膜縫隙當中走的,腹腔裡面的血管、神經進入內臟也都是從系膜裡面走的。    關於膜的問題是武術的重要課題。因為《易筋經》講了,練筋易而練膜難。好多練武術的抻筋拔骨練筋,為什麼功夫出不來?因為沒練筋膜。中醫雖有十二經筋之說,但對它研究得不夠,闡述得太簡單,太籠統。我看過兩篇關於經筋的文獻,在1959年的全國中醫經絡研究座談會上有一篇,以後北京中醫學院出過一篇,但都比較粗糙。你們可以把解剖學認真地研究一番,看四肢、內臟、軀體的筋膜彼此之間是怎麼聯繫、交換的,將來你揉腹、揉膜有所體會了,再聯繫經絡學說看看經絡問題,功夫可能會有所突破,另外對經絡也可能會有新的發現。我見過一本解剖學,書中每部分都談了筋膜問題。如果我們把這些內容作為一個研究課題整理一番,就把古人練膜的內容現代化了,對我們練膜很有意義。    練膜從醫學上有沒有依據?武術界講不講這些?中醫講衛氣。因為衛氣的特徵和智能功講的軀體混元氣非常類似,所以我們在《傳統氣功知識綜述》裡面談氣那部分引用《黃帝內經》中關於衛氣的論述最多。「衛氣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剽疾滑利,不能入於脈,故循於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谷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衛氣之所留止。」「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谷,肉分之間,溪谷之會,以行容衛,以會大氣。」《易筋經》是明朝萬曆年間問世的,它裡面就有膜絡,以後到清朝有些功門也談到膜絡問題,但談氣多,談膜不是非常細。清朝的太極拳老譜裡面談到了膜,我想它這是從《易筋經》裡面嫁接過來的,不是他自己的發明創造。因為到了清朝中季,《易筋經》這本書已經在武術界流傳開了,太極拳把它用過來也是很自然的。    在清朝楊氏傳抄老譜中有幾段談到膜絡的問題,其中一段講:「氣走於膜、絡、筋、脈;力出於血、肉、筋、骨。固有力者皆外壯於皮骨,有氣者內壯於筋脈。氣供於內壯,血氣供於外壯。要明氣血二者功能。」這裡面有膜和絡的提法,但沒有把它們連到一起,而把膜絡分成了「膜」、「絡」兩個字。當然從中醫來講,「絡」跟經絡是相併行的,直行為經,橫行為絡。一般末梢上小的氣脈和血脈都叫做絡,走氣的叫絡,走血的也叫絡。絡有大絡、支絡、孫絡,道家還有纏絡。另外,它把氣和力也分開了。在這本書中有兩段挨得很近的文字就有點不一致。這是因為古人用語不是非常嚴謹,也就沒有注意到在同一本書里出現了矛盾。而且那時侯也不可能對這些問題研究得非常精確。象下面引用的一段就和前面多少有點出入。「血流行於肉、膜、絡;氣流行於骨、筋、脈。筋、甲為骨之餘,毛、發為血之餘,故血、氣之勇力出於骨、皮、毛、膚之外壯,而氣、血之體用出於肉、筋、甲之內壯。」血、氣怎麼分辨?儘管中醫有營、衛、氣、血的分辨,但是古人不可能把它們分辨清楚。當然我們現在也沒有把它們弄清楚,但是我們可以在表述的時候初步把它們分開一些。這段引文和前面講的不一致,為什麼還要引它呢?就說明那時侯太極拳已開始注意氣和膜的關係,雖然它不是專門研究這個東西的。    太極屬於武當派,武當派雖然也講了膜的問題,但它不叫練膜,叫練內功。武當內功揉肚臍,稱肚臍為玉環穴。後世武當派有它的內景和經絡學說,可是太極拳對經絡學說講得是不夠的,但是它也講了一點氣血問題。它在武功裡面講到截膜、拿脈、抓筋、閉穴。把膜截住之後,人就昏了。膜怎麼截?按而得之,一按按到皮下,就得到膜了。脈由摸而得之,筋由抓而得之,穴講點穴、閉穴。這些情況表明它開始注意經脈和穴位了。太極拳書裡面講閉脈叫拿閉,但沒解釋為什麼叫拿閉。它是不是寫錯了?很多人都忽略了拿脈和閉穴的關係。穴位都在脈上,中醫針灸講:「寧失其穴,勿失其經。」找不準穴位沒關係,只要找准經脈,氣就好調整了。哪些穴位在什麼地方,其尺寸大小和深度如何,由量而得知。脈需要拿,你要想閉穴,先要拿脈,所以叫拿閉。拿脈和閉穴是結合到一起的。    武當功沒有提練膜這個詞,但它講了要揉肚臍,這和少林的揉腹、揉膜相近。只是由於揉的部位不一樣,它的作用也有微細的不同。因為人體裡面不同部位的場是不一樣的。肚臍和淺筋膜、深筋膜、腹橫筋膜連得比較緊密,不象上腹部那兒和裡面的筋膜隔著好多層。另外,根據胚胎學,胎兒期間臍帶和原腸以及臍尿管有特殊的結構關係。所以揉肚臍和揉上腹效果不完全一樣。而在鼓盪膜絡中它們被結合成一個整體。    武術界老前輩練功要練氣,練氣要從膜上練起,練膜要從揉上練起。我們根據自身對各家學習的體會和這些年練外混元的體會,更加充實了練膜的內容。    Ⅱ、鼓盪膜絡功法    鼓盪膜絡(或叫盪運膜絡)說是第二步功,其實只是把前面的松腰法更加具體化了。前面練松腰時吸氣、呼氣、發音都往命門集中,把腰和丹田氣結合起來,這樣鍛煉就是太極拳要求的「腰是第一主宰,丹田是第一賓輔」,是一個總的練法。鼓盪膜絡更細緻點,要在能把膜絡之氣和腰結合起來的基礎上再把它鼓盪開。    一、預備功    先練習總預備功(見明勁練習中的預備功),然後接著練習觀膜。觀膜也可以作為單獨的一部功來練習。    觀膜就是閉著眼睛看,想周身皮膚下面、肌肉上面有一層一厘米左右像蜂窩、海綿一樣的膜,先想軀幹,再想四肢。注意頭部不用多想,若想的不好,頭就發疼、發重、發懵。因為帽狀筋膜皮下比較薄,不太好想,你真想這兒鼓鼓囊囊的,還不太舒服呢。觀膜觀得有個粗淺的影子就可以了。有的人形象思維好,觀得非常細緻,那更好。然後開始調整呼吸。一吸氣,想外邊的氣通過皮膚往膜那兒跑,通過肺吸進來的空氣也往膜那兒跑,內氣、外氣都往膜上集中。慢慢會感覺到膜那兒在開合:一吸氣,「嗚-」膜那兒也吸氣;一呼氣,「嗚-」膜那兒也出氣。這個做好了,就相當於過去講的皮膚呼吸的胎息。這就把我們過去講的練捧氣貫頂法要注意三個外氣(大自然的混元氣、彌散在身體周圍的自身混元氣、皮膚開張內出外合這個氣)又深化了一步。    觀膜每次練5分鐘左右,不要超過10分鐘。(這是按全套功需練2小時而作的安排。)    觀膜的功用:把精神集中到膜上,通過呼吸和意念相結合,把膜氣充斥起來,使膜絡之氣充足。這實際是養氣,同時加大了膜的開放度--身體組織向膜絡的開放,皮膚外面的氣向膜絡的開放。    二、正功    第一節揉養膜絡    兩手按在肚腹上面,掌心對著混元竅。如果坐著揉,身體彎著不好做,身體直著就好做。直著腿身體容易往前傾,盤著腿身體容易直起來,所以直著腿不太好揉,盤著腿就好揉。揉的時候手和皮膚之間不要隔著太多衣服,衣服太厚就不好揉了。精神要集中。一開始練的是皮下這個膜,把精神集中到那兒去。    手壓住皮膚(一開始壓得輕點兒),帶著皮膚轉,這麼一轉,肉皮和下面的肌肉就互相摩擦。精神一集中,氣不知不覺往深處走,不光在肉皮下面了,覺得肚子裡面有個氣球跟著手轉。一揉覺得肚子裡面會動彈,這才剛剛開始。一般人腹直肌一綳勁,就會呈現一塊一塊的腱劃,差的一邊兩塊,好的一邊四塊,一般來說是一邊三塊。慢慢揉這個膜,腹直肌外面的筋膜和皮膚層下面的深筋膜氣充足了,它就肥厚了,養得肚子里的肉和肌腱氣也足了,肌肉塊就顯不出來了。再發展一步,練得腹當中腹白線這條溝也起來了,肚子象一個餅鐺或大餅子。    隨著氣越來越深入,手上要加點勁,以後兩隻手橫著拉開一點兒,再以後往下放到肚臍那兒去揉,揉完後還可以用拳頭敲打敲打腹部。揉腹關鍵是精神集中。揉得腹腔裡面有氣感了,把腹腔裡面的氣放開,就揉皮膚這一層,一揉整個腹壁到背部的皮下都會有感覺,再以後大腿內側也有感覺。當你還沒練到四肢的時候,大腿外側不容易有感覺。揉腹揉得膜氣充足後,氣不僅能夠充到大腿內側的皮下,而且可以充到會陰。因為皮膚下面的淺筋膜或深筋膜有三個小隙室,其中有一個隙室帶從腹壁的膜連到會陰,所以揉腹的時候能感覺到這個情況有它的解剖學的基礎,不是光憑意念想的。搞氣功學就是要運用現代科學知識,使之科學化。腦子裡有這個概念以後,再練功特別好起作用。以前練功練得氣非常足了,氣往這兒沖,這兒沒路,往那兒沖,那兒也沒路,沖啊,沖啊,最後衝過去了。現在你知道這兒有這麼一個空隙,氣一足,它自己就沿著空隙走了,這樣進步就快了。    揉腹有個小竅門:用意念讓整個肚子連帶肌肉跟著手轉。一開始它不會轉,慢慢會轉了,氣的動感就大點兒,這就比單純那樣揉要好。如果氣比較足了,意念就要往深處放,往深處一放就是混元竅(混元竅在胃後面,相當於網膜囊--網膜形成的一個囊),意念放在那個位置上,氣就到了更深層。從皮膚層到深層筋膜(腹橫筋膜),再到腹膜,然後到腹腔裡面的系膜、臟器表面的漿膜,這樣一層層深入,就把腹腔的內氣充實起來了。    揉膜每次練25~30分鐘。    揉膜可以隨時隨地地揉,坐著、躺著都行,隔著衣服揉也行。真正把這一層膜練好了,也就了不得了。少林練易筋經沒有練別的,就是練這個膜,把這個膜練好了,力量和武功都很好。過去有一個前輩,解放前經常在北京東單公園練功,練膜練得很好。他每遇見練武的人就讓對方打自己一拳。你若不想贏他,平著拳打他,他往外一綳就把你綳出去了。你若想傷他,立著拳打他,他肚皮往裡一縮再往外一鼓,功夫好點的腕子就傷了,功夫差點的腕子就斷了。另外有一個叫尚雲祥的形意拳前輩,他是李存義的徒弟,內功很厲害,別人打他,他也能把他對方綳出去。一天尚雲祥正蹲著洗臉,他的一個師兄弟摳他的屁眼,被他用力把手指縮住抽不出來了,他突然一松,對方摔了個屁蹾。所以練膜能把內氣練得很充足。    第二節整運膜絡    膜絡之氣充足了,還要把它前前後後連成一個整體。這就需要配合呼吸運用一些穴位了。(我們對穴位定位所採用的寸,一是中指同身寸:中指蜷勾,兩個橫紋頭之間的距離就是一寸。二是全身的同身寸:兩臂輕輕前抱,此時肩胛骨內緣離脊柱三寸。沿肩胛骨內緣往下畫一條和脊椎相平行的直線,後面用到的三個穴位都在這條線上,上面是膏肓,下面是胞肓,當中是肓門。)    第一個呼吸。吸氣時意念沿以肚臍為中心、半徑為一寸的圓轉圈,順時針、逆時針都行。(肓樞穴在肚臍旁開一寸,針灸書上一般寫的是肚臍旁開五分,我們取旁開一寸是因為腎經在肚臍上面旁開一寸、肚臍下面旁開五分。)注意不要在肉皮上面轉,要在肉皮下面肌肉層或腹膜層轉。呼氣時意念從肚臍分開,往上到膻中穴,往下到會陰。也不要從肚皮上走,要從裡面走,最少要從皮下或肌肉層走,如果從肌肉層下面相當於腹橫筋膜那兒走更好。    按道理講,練到這一層,腹部的膜絡之氣不應該僅僅在淺層的皮下組織走,應該到了腹部深一層的腹橫筋膜、腹動脈、腹動脈組織,從那個地方走的是比較深一層的膜絡之氣,和任脈之氣有點兒相接通。肚臍和腹橫筋膜隔離不大,從肚臍深處的腹橫筋膜往上、下層走是比較好走的。    第二個呼吸。吸氣時,意念從膻中、肚臍、會陰這三點沿直線穿向命門(如果從皮膚上繞著走,其整合作用就小多了);呼氣時,意念從命門向兩側分開,往肓門走。    在背部有三行穴位:脊柱旁開五分是門穴,旁開一寸五是俞穴,旁開三寸是募穴。每個臟腑都有與之相對應的門穴、俞穴和募穴。一般若臟腑膜上有炎症,就用募穴;臟器實質有問題用俞穴;和臟腑相關的部位(如臟腑的開竅部位和所主部位)有問題,刺激門穴。門穴和華佗夾脊穴相近似,但又不一樣。一般對門穴採用針法,對華佗夾脊穴則採用灸法。肓門是三焦的募穴。關於三焦,有人說是網膜,有人說是系膜,有人說是腹腔膜,我們認為三焦包括胸、腹腔所有的膜和膜上的血管、淋巴、神經。三焦主膜,統管胸腹腔,而且聯繫到周身的元氣。三焦的元氣統屬於周身十二經的元氣,它是從膜上走的。    呼氣時意念不是平著分開的,而是往上分開的。因為人體的中氣應該經常往上升。中醫講的中氣和氣功講的中氣不是一回事,中醫講的中氣是脾胃之氣,氣功講的中氣是中脈之氣。密宗功講中脈之氣有上行氣、下行氣,下行氣下多了,泌尿系統就容易出現問題,如大小便不正常,男性出現遺精,女性出現白帶。密宗功認為中脈有七輪,氣下行是因為脈輪葉耷拉著,脈輪往上翹起來,氣就往上走了。但沒講怎麼往上翹。道家符籙派講心下有個月芽兒(「心」字兩邊各有一個點為心,下面形似月芽兒),把心穴提起來,月芽兒往上一翹,心意就起來了,玄關就開了。怎麼練呢?下頦往回一收一綳勁(就是使勁呡嘴),心口裡面就往上撅。(好多人對符籙派很反感,其實符籙派很了不起,它對很多內容沒保密,講了好多練功的訣竅。)如果我們在做這個呼吸時用意念這麼搞,就把心下這個月芽兒往上帶了,也就把命門那兒的氣往上帶了,慢慢使中氣往上升,氣往下走出現的毛病都好解決了。練精化氣比較難,我們通過這些具體的方法一步一步地解決它。    第三個呼吸。吸氣時,意想兩個肓門通過脊中、命門連起來,上面連著脊中,下面連著命門,形成一個不規則的菱形(上下不對稱);呼氣時,意念從肓門上下分開,往上到膏肓,往下到胞肓。    脊中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懸樞在第一腰椎下,命門在第二腰椎下。(脊髓到了第二腰椎就終止了,將來氣能集中從命門進入脊椎,直接從脊髓裡面走,甚至從中央孔往上走。所以這不單是練膜,還可以往深層次練。)命門和脊中在兩個肓門連線的兩邊上下對稱,就是要讓它們不對稱,好往上拉著、翹著點兒。一呡嘴,裡面就翹起來了,再配合意念,氣就好往上升了。    膏肓在第四胸椎旁開三寸。在醫學上很重視膏肓穴。找准穴位之後,用灸不用針,要灸300-500壯(一個米粒大的艾絨團叫壯,用艾卷也行)。我考慮有些很重的慢性病是胸、腹腔裡面的淋巴循環有很多障礙,灸這個穴位時間長了,感覺胸腹部一股熱流下去,病就好了,估計這是淋巴循環的障礙有所改變。所以好多慢性病都灸膏肓穴,而且灸得好的都會出現這種感覺。這從氣功中膜的道理來講,是非常有意義的。    第四個呼吸。吸氣時意念從背部的膏肓、肓門、胞肓從裡面直插到體壁前側的帶脈穴,呼氣時從帶脈穴平著穿向肓樞穴。    帶脈穴在章門穴(在第十一肋骨端)正下方,和肚臍相平。帶脈能夠約束十二經脈,而帶脈穴是帶脈的一個關鍵穴。我們下面運四肢的時候,這個穴位和三陰交相結合,是一個特殊的按摩手法。(瑜伽按摩要開啟腹腔,先按摩腹部的幾個穴位,同時要把帶脈和三陰交撥開。)    練這一圈有四個呼吸共八個內容。這麼一練,就把胸腹的膜絡之氣整合成一個整體了。我們這樣練和古人單純地揉膜(當然古人揉膜的內容還有很多,象十二月行功法前前後後揉呀,打呀)相比,氣更加整合了--不僅使內臟裡面的膜之氣充足了,而且前前後後都連成了一個整體。如果我們對現代解剖學的膜認識更清楚一點,那麼對這個功的練習更好一點。一開始把皮下組織這層前前後後連起來;再進一步就從腹橫筋膜走。腹橫筋膜在腹壁外面,它在胸、腹腔都是一個完整的膜,在不同部位的內容也不一樣。膈肌上面、膈肌旁邊的肌肉到會陰、胯骨、背部都有腹橫筋膜。膈肌的中心角和第二腰椎相連,而膈肌的兩側角和腰椎的連接點還要靠下一點兒,所以吸氣時膈肌一拉可以牽動到腰椎,連三、四腰椎旁邊的筋膜都會動彈。膈肌的膜牽動到那兒,氣也可以到達那兒。所以一吸氣氣到了命門那兒,那不是光憑想像的。懂得這個解剖關係之後,氣的深入滲透就會更細膩一點,一開始不要這麼細,這麼細氣就進不去了。只有皮下那層氣很充足了,它才能往裡面滲。等你們氣往裡面滲的時候,也許兩三個月三四個月就過去了。    整運膜絡需要練10~15分鐘左右。    第三節盪運膜絡    軀幹、內髒的膜絡之氣充足了,就要往四肢上鼓盪。    盪運下肢。吸氣時意念從腿內側的三陰交(內踝上三寸)沿腿內側向上升,通過陰交穴(肚臍下一寸)到肚臍,再穿到命門上;呼氣時意念從命門下降,從十六椎下的腰陽關出來,從皮下順著臀部外側一直到膝關節外側的膝陽關,再往下到陽交穴(屬膽經)。將來我們練筋、肉、骨的時候,還會涉及很多穴位,走的路線也不一樣。這兒基本走的是膜絡。    盪運上肢。吸氣時意念從三陽絡(手腕外側上三寸,屬少陽三焦經),從陽面通過肩到背部,經身柱穴(第三胸錐下)到至陽穴(第七胸椎下,肩胛骨下角連線當中是第七胸椎);呼氣時意念從腹部的陰都穴經胸部到手腕上的陰郄穴(神門穴上)。    懂得這些穴位之後,就能更好地引導氣的變化。所以過去練混元武功要熟悉經絡學說。我們按膜走可以不管經絡走行,不管具體的線路,只須知道穴位起止點,懂得前後秩序就夠了,因為混元氣從膜絡走沒有非常具體的線路,它自己怎麼走著順當就怎麼走,這樣走更自然。一般來說,非常具體地按經絡線走,不如光按穴位起止點這樣走好。所以有時候對經絡知識用得太多,反而把經絡堵住了,氣過不去了。有好多人出自發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象靈子術、過去的各種「神拳」都是自發功。其實過去的很多帶有神秘色彩的東西從氣功的角度都能講清楚。)    盪運膜絡需練10~15分鐘。    在練盪運膜絡之氣的時候,不光用意念,吸氣時,手指尖兩側要用力往回縮,意念手帶著胳膊、腿,一縮就縮到穴位那兒去;呼氣時,手指尖兩側要用力往外伸,一伸就伸到穴位那兒去。手最好按在硬質平板上,這樣指尖兩側用力回縮時手指蜷不回來,指尖往回一拉,就對膜絡之氣振動很大。這和抻氣相比,振動的氣更細,範圍更大。    將來我們練得每秒鐘能收縮4~6次,盪運膜絡這步功就算成功了。我們以後練經脈之氣,振動方法不一樣,集中的穴位不一樣,關鍵是振動速度。你達不到每秒鐘收縮4~6次這個速度,告訴你練經脈之氣的方法,也等於零。練經脈之氣成功了,每秒鐘能振動8次以上。按照過去的講法,練這樣的膜絡達到每秒振動4次,甚至不搞四肢,就練身體的觀、揉、整,真練好了,那就很不錯了。過去專門練它,沒有一年半到二年的功夫,達不到真正的層次。我們現在不要求水平象過去那樣高。《少林精義》裡面講,張大用能跳起來抓住空中的鳥,一抓一個準。他抓住空中的蜻蜓後,蜻蜓不受一點損傷。他也是從膜練起來的。過去拚命練功一練就是十年八年的。我們現在懂得竅門,練得快點兒,但也做不到兩個月就練得非常好。你達不到每秒振動6次以上,告訴你練筋的方法,你振動的也還是膜。平時就用手按著自己的腿練習快速振動,如果這麼練下去悟不出東西來,那麼練一輩子也達不到每秒振動8~12次。等你悟出東西之後,可能進步就比較快點兒。我們現在這麼練膜,比單純練膜、練聚精會神高一個層次。但是往下面還有好多東西,還需繼續練,練速度,練筋、骨、肉。    三、收功    和明勁練習中的收功相同。    附易筋經?膜論    人之一生,內而五臟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內而精氣神,外而筋骨肉,共成其一身也。臟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內,血脈主之。周身上下動搖活潑者,此又主之於氣也。故修鍊之功,全在培養血氣。    精氣神無形之物也,筋骨肉有形之身也,必先練有形者為無形之佐,培無形者為有形之輔。若專培無形而棄有形既不可,專煉有形而棄無形則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無形之氣相依而不相違,乃成不壞之體。設相違而不相依,則有形者亦化而無形矣。    故煉精必須煉膜,煉膜必須鍊氣。然而煉精易而煉膜難,煉膜難而鍊氣更難也。要先從極難極亂處立定腳跟,後向不動不搖處認斯真法。務培其元氣,守其中氣,保其正氣,護其腎氣,養其肝氣,調其肺氣,理其脾氣,升其清氣,除其濁氣,閉其邪惡不正之氣,勿傷於氣,勿逆於氣,勿憂思怨怒以損其氣。使氣清而平,平而和,和而暢,能行於筋,串於膜,通身靈動,無處不行,無處不到,氣至則膜起,氣行則膜張,能起能張,則膜與筋齊堅齊固矣。    如煉筋不煉膜,而膜無所主,煉膜不煉筋,而筋無所依,煉筋煉膜而不鍊氣,則筋膜泥而不能起,鍊氣而不煉筋膜,則氣痿而不能宣達,流串於筋膜,氣不能流串,則筋不能堅固,此所謂參互其用,錯綜其道也。    俟煉至筋起之後,必宜倍加功力,務使周身膜皆騰起與筋齊堅,著於皮,固於肉,始為子母各當,否則筋堅無助,譬如植物無土培養,豈曰全功哉。    般刺密諦曰:此篇易筋以煉膜為先,煉膜又以鍊氣為主。然此膜人多不識,不可認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則聯絡肢骸。膜則包貼骸骨。筋與膜較,膜軟於筋,肉與膜較,膜勁於肉,膜居肉之內、骨之外,包骨親肉之物也。其狀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氣串於膜間,護其骨、壯其筋,合為一體,乃曰全功。    
推薦閱讀:

9個練習誤區會讓你的背部越來越痛!
公開選拔旅遊局副局長專業知識練習題及答案
TensorFlow的未來?2018.03.NO.1(Note )
左右腦協調練習–手指操練習 | 戰隼的學習探索

TAG:練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