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中國君主靠「換衣服」把領土擴張了三倍 最終卻被活活餓死

生活是什麼?四個字回答「衣食住行」,古人曾經說過「民以食為天」,但是到了排行的時候,服飾排在了第一位,比天都大,由此可見「衣」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了。周口店山頂洞人的遺址曾發掘出骨針,證明了咱們中國老祖宗在茹毛飲血穿樹葉獸皮的時代就知道縫衣了。

而且服飾在史書、詩詞、小說以及戲曲中都有提到過。考古學家們在考古時也最喜歡從挖掘的服飾來判斷文物屬於哪個時期,所以皮醬就來和大家聊一聊咱們古代服飾的變化。

垂衣裳出自《周易》卷八《繫辭下》。垂,垂示。衣,上衣。裳,下服。以衣在上者象天,以裳在下者象地,故衣裳製作取象乾坤。黃帝、堯、舜這三位聖帝,在人間推廣衣裳等服飾,人類始有衣裳、鞋帽之類的服飾,文明得以產生。

於是開始有了倫理、禮儀等道德思想和文化思想,從而逐步建立起上下、尊卑、親疏、善惡這樣的等級觀念並通過作為治天下的基礎,這些都是取法、取象、效法於乾坤兩卦的道理而形成的。

商周時期,商代已經能織造極薄的綢子,衣料用色厚重,但主要還是絲麻織品為主。西周等級制度逐步確立,周王朝設「司服」、「內司服」官職用來掌管王室服飾。可以看出中國冠服制度初步建立於夏商時期,在周代完善,春秋戰國時期被納入禮法。從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飾裝飾雖繁簡不同,但是上為衣下為裳奠定了中國服裝的基本形制。

春秋戰國時期上層人物衣裳寬大、下層百姓衣裳窄小,所以經常有人會開玩笑說如果哪天穿越成功回到古代想攀上貴族就看誰衣服最大就行了。

趙武靈王主政趙國時,趙國很弱小經常被別國欺負,有一次趙武靈王看見胡人的衣服區別於中原地區寬衣大裳,反而是窄袖短襖、衣長齊膝、腰束郭洛帶穿靴,適合騎射。

趙武靈王一看這可真不錯,大筆一揮把衣服給我改了,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頒胡服令,推行「胡服騎射」,這一舉措大大促進了中國服飾的進化,更使得趙國軍隊的戰力迅速提升,疆域大致增長了兩到三倍!可惜的是,這位雄主最後卻因為兒子政權,被困在宮中,活活餓死。

再說西漢服裝,大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縫連為一體,上下不通縫、不通幅;外衣裡面都有中衣及內衣,其領袖緣一併顯露在外,成為定型化套裝。下著緊口大褲,成為了「褒衣大裙」的風格。但是漢代有了輿服制度,皇帝與群臣的禮服、朝服、常服等就有20多種。

同時服飾上的等級差別已經有很大區別了,體現了等級制度的加深。這也促進了漢代的織綉,有錢人家穿綾羅綢緞的衣服,普通老百姓穿的是短衣長褲,窮人家穿的是短褐也就是粗布做的短衣。

魏晉南北朝和五胡亂華後,民族迎來一個大促進大繁榮時期,服飾的變化也更加明顯,胡服的緊身、圓領、開叉成了當時時髦的服裝。同時少數民族開始穿漢服,漢民族在做貿易經商時也有穿少數民族的衣服,少數民族和漢服兩種服飾慢慢也互相取長補短,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漸成主流,不分貴賤、男女都可穿用。

唐朝時期融合了西北少數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來文化,所以服飾的變化不斷靠近胡服,而且當時也十分流行穿胡服。宋朝時候的服飾宋朝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兩種顏色。退休的官員、士大夫多穿一種叫做「直掇」的對襟長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領口、衫角都鑲有黑邊,頭上再戴一頂方桶形的帽子,叫做「東坡巾」。

元代又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民族融合的時代。元代由於民族矛盾比較尖銳,長期處於戰亂狀態,紡織業、手工業遭到很大破壞,所以宮中服制長期延用宋式。直到元英宗時期才參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連下裳上緊下短,並在腰間加襞積,肩背掛大珠的"質孫服"制,漢人稱"一色衣"或"質孫服",成為了既承襲漢族又有蒙古民族特點的服制。

明清時期,明代以漢族傳統服裝為主體,清代則以滿族服裝為大流。而兩代上下層社會的服飾均有明顯等級。明代普通百姓明代男子一律蓄髮挽髻,著寬鬆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服裝或長、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襲了舊傳統,且品種十分豐富。

清王朝時,以暴力手段推行剃髮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剃髮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給近代中國服飾打下了深刻烙印!

推薦閱讀:

和北京爭奪領土後果:中國人報復讓日本損失慘重!
中國的領土從哪來?

TAG:中國 | 衣服 | 領土 | 君主 | 擴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