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詩經》第八十八篇《豐》

【篇目】

[作品介紹]

[注釋]

[譯文]

[賞析一]~~[賞析五】

【古風泊客一席談】

[詩經·國風·鄭風]

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悔予不將兮。衣錦褧衣,裳錦褧裳。叔兮伯兮,駕予與行。裳錦褧裳,衣錦褧衣。叔兮伯兮,駕予與歸。

[作品介紹]

《國風·鄭風·豐》出自《詩經》,創作於先秦,作者不詳。為先秦時代鄭地漢族民歌。全詩4章。前2章,每章3句,後2章,每章4句。借女子的訴說,寫男子迎娶她時父母不允,她後悔不已,希望再來娶她即隨同前往。

[注釋]

①豐:豐滿,標緻。

②俟(sì 四):等候。

③送:從行。致女曰送,親迎曰逆。

④昌:健壯,棒。

⑤將:同行,或曰出嫁時的迎送。

⑥錦:錦衣,翟衣。褧(jiǒng 窘):婦女出嫁時御風塵用的麻布罩衣,即披風。

⑦叔、伯:此指迎親之人。

⑧行(háng 航):往。

⑨歸:回。一說指女子出嫁。

[譯文]

你的容貌真豐潤啊,在巷口等我去成婚啊。我真後悔當時沒跟從啊!

你的體魄多魁偉啊,在堂上等我去結親啊。我真後悔當時沒相隨啊!

身穿錦緞嫁衣裳,外披薄薄紗罩衫。叔呀伯呀快快來啊,駕車接我把路趕。

外批薄薄沙罩衫,身穿錦緞嫁衣裳。叔呀伯呀快快來啊,駕車接我去你家。

[賞析一]

《豐》為鄭風的第十四首。這首詩寫一位女子當初由於某種原因未能與相愛的人結婚,感到非常悔恨。如今,她迫切希望男方來人駕車接她去,以便和心上人成婚。古代論者對此詩的解釋,無論是說「刺亂也。昏姻之道缺,陽倡而陰不和,男行而女不隨」(《毛詩序》),還是說「婦人所期之男子已俟乎巷,而婦人以有異志不從。既則悔之,而作是詩」(《詩集傳》),都是指責女子有淫行。他們或誤會詩旨,或出於道學家的偏見,不可能予以正確的評論,在此可以不必深論。當代有些學者分析詩中女子未能跟心愛的人結婚而悔恨,其原因可能是當男子向她求婚時,「她不理睬」、「與愛人賭氣」,好像責任還是在女子身上。而陳子展先生則認為:「《豐篇》,蓋男親迎而女不得行,父母變志,女自悔恨之詩。」(《詩經直解》)這就是說,責任在女子的父母身上。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

在古代,青年男女的婚姻是不能自主的,他們的命運掌握在家長的手裡。一對青年男女相愛了,對幸福生活充滿了無限的憧憬。但只要父母不贊成這樁婚事,他們就無法成親。這對男女雙方來說,是多大的打擊,在他們的心靈上留下了多麼巨大的創傷。面對父母的阻撓,他們可能決定一起私奔,也可能是雙雙殉情,以示反抗。而《豐》詩中的抒情主人公卻是個屈從父母意志的弱女子,她沒有對抗父母的干涉。她的遭遇是不幸的,也是值得人們深深同情的。

雖然,她未能與心上人結合,但她對心上人的摯愛之情卻絲毫沒有被時間沖淡,反而更加深切了。在她的腦海里,愛人的容貌是那樣的豐滿美好,體魄是那樣的健壯魁偉。想起這些,她的心中充滿了無法消解的悔恨之情!當年的情景歷歷在目:那時候愛人在巷口、在堂上等她去成親,幸福生活彷彿在向她招手。但卻因父母的變卦,最終她沒有能跟他走。如今悔恨之餘,她要作最後的努力,呼喚愛人重申舊盟。她幻想自己穿上了盛裝,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迫不及待地呼喚男家快來人駕車迎接她過門去成親。這種由滿腹悔恨引起的對幸福生活無限嚮往的強烈感情,在詩中表現得可謂淋漓盡致。

應該指出,詩中抒情主人公對幸福生活的強烈嚮往,在現實中是一種無望的追求。她其實並沒有找到越過急流險灘通向幸福彼岸的渡船。在詩中,讀者充分了解她的怨恨之情是對著她父母的,但卻無法知道她有什麼辦法能改變父母的態度。她只能幻想有朝一日她的心上人派人來把她迎娶過去。看來等待她的依然是無法改變的可悲命運。可以說,這首詩是對舊社會不合理婚姻制度的強烈控訴。

抒情主人公對愛人的感情是深沉的,對自己屈從於父母的意志流露出極度的悔恨,希望愛人重申舊盟心情表達得極其迫切,一句話,直抒胸臆,酣暢淋漓為此詩抒情的一大藝術特色。一、二兩章中抒發的未能與愛人結合的悔恨之情,讀者彷彿能聽到她的嘆息聲;三、四兩章中抒發的迫切想與愛人結合的嚮往之情,讀者彷彿能聽到她的呼喚聲。詩中對人物形象的描寫和人物心理的刻畫,都極其成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特別是抒情主人公由深深的悔恨而引起的嚮往幸福生活的幻覺,這種悲劇意味極濃的感情大跳躍,讀者讀後不能不為之動容。

[賞析二]

 

一位矜持的姑娘,輕易拒絕了小夥子的兩次求婚,終於發現,她日日夜夜無法忘記小夥子豐潤的面容,她追悔莫及,幻想著小夥子重新來求婚,並迎娶她的急切心情。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有多人還會傻傻地等待?我們不知道,到了最後,留下來的只有那一個字「豐」,刻骨銘心,那是一個男子的面容:豐潤美好,那是一個男子的體貌:健壯豐美。

「豐」,最容易讓人的心裡充滿了喜悅與美好,那是田壟里的麥穗腰彎到了最低,那是枝頭的果實沉甸甸地墜在風中,那是滿坡的棉花都綻開了最純潔的笑臉。把農業社會裡最是豐美喜人的圖景感受加諸於所愛的小夥子的身上,可見,這個小夥子在姑娘心中的分量。可惜,「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當時並不知道,原來是那樣的愛他。

既然愛他,為何拒絕他?民歌里沒有說,那也不外乎兩種可能罷了,一是來自父母和家庭的阻力,對於這樣一個「豐」、「昌」的小夥子,姑娘不可能不產生愛慕的,小夥子來求婚,自然會點燃姑娘的青春火焰,使她感到滿心歡喜。然而,父母家庭的壓力使得她強行壓制住了這份喜歡,強自克制,違心地拒絕了他。

另外一種可能,就是這是個姑娘太過矜持和謹慎,雖然,所愛的小夥子來求婚,她是滿心歡喜的,但似乎一下子就接受,似乎有些太輕率了,顯得輕浮,所以,明明是願意,應該滿口答應的,說出來的卻是拒絕,而且,違心地兩次拒絕了。這怎能使對方理解自己呢?又怎能使姑娘在事後不追悔莫及呢?

小夥子追求姑娘往往需要翻山越嶺,因為她們所說的往往都是違心話,有時是考驗,有時是矜持,有時又是猶疑,如果,她心裡不願意,她是不會給你說的機會的。既然有說的機會,那麼,就別怕說第三次、第四次,第N次,一直到她點頭為止。

姑娘明明看似有情,卻一再拒絕,它讓我想起一首美麗的詞,那是司馬光所寫的《西江月》:

寶髻鬆鬆挽就,鉛華淡淡妝成。青煙翠霧罩輕盈,飛絮遊絲無空。 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笙歌散後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靜。

《資治通鑒》的名氣太高,使人一直覺得,司馬光一定是個老學究,不解人間風情的,可是,看他的這首詞,卻寫得纖細婉轉,淡淡的喜歡,淡淡的愁緒,一個挽著鬆鬆的鬢髮,素雅的淡妝女子,她是那樣的輕盈婉轉,對他若即若離,使得他歸來以後還徘徊難眠,感慨:不如不見她,空惹了相思,而她明明對他是有情的,卻又好像並不在意。寂靜的深院里,皎潔的月色中,令他大費思量!她對他,到底是有情還是無情呢?

其實,一個女子對一個男子有情意,一般不會輕易就表現出來,總是思量了又思量,肯定了又肯定,直到確信,那個男子就是值得終生託付的人,她往往還會欲說還休,羞澀難言,如果,足夠聰明,才能猜透「有情還似無情」便是一片痴情了。

這個女子在違心拒絕的時候,未嘗不追悔不已的,倘那男子真是會錯了意,豈不是永遠地錯過?所以,這個《豐》中的女子,才會大聲痛悔:「悔予不送兮!」「悔予不將兮!」

她在心裡暗暗發誓,如果小夥子再次來求婚,她再也不會拒絕了,她甚至開始憧憬起自己出嫁的幸福了,那時候,她將穿上錦衣罩裙,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等他親迎的車駕來了,她將跟著他一起回去,嫁給他,做他的「宜室宜家」的妻子。

她在心裡深情地呼喊著他:叔啊,伯啊,叔和伯都不是我們現在的叔伯,那是對所愛的男子的愛稱!這一回,她將不再做那個違心拒絕,卻事後追悔的女子了,她要拋開所有的矜持,不管那麼多可能的阻撓,答應她所愛的那個面容豐潤、身材壯碩的小夥子!

違心的拒絕,換來的是失戀的痛苦,勇敢的接受,才會有幸福的愛情。她心裡的一片痴情終要找到一處棲息的地方,為此,她已經準備好了!

可是,小夥子會再來么?這個痴情的姑娘會等到他的嫁車么?我們無法知道,但我們願意祝福,愛情應該經受得住考驗,應該有完滿的結局。

一個豐美的小夥子,一個矜持的姑娘,一場婚姻里最初的波折,似暖暖的初陽升起在波光粼粼的長河邊,繞過了那幾片濃厚的雲影,一切都將會生機蓬勃起來,一切都將會歡欣美好起來。

[賞析三]

子之豐1兮,俟2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

子之昌3兮,俟我乎堂兮,悔予不將4兮。

衣錦褧5衣,裳錦褧裳。叔兮伯兮,駕予與行。

裳錦褧裳,衣錦褧衣。叔兮伯兮,駕予與歸。

【譯文】君之容顏豐貌美,等待我約會小巷口,後悔當初未送行。

君之事業興旺強,等待我約會大堂上,後悔當初沒請求。

衣有錦緞但還崇尚麻紗衣,裳有錦緞但還崇尚麻紗裳。叔呀伯呀你快來,駕車和你一起行。

裳有錦緞但還崇尚麻紗裳,衣有錦緞但還崇尚麻紗衣。叔呀伯呀你快來,駕車和你一起歸。

【說明】《豐》訴說的是少女拒婚而後悔的問題。這是一首描寫一個女子拒婚而後悔的山歌,一開始是小夥子約她在巷口約會,她拒絕了,後來小夥子又約會在大堂上,這說明小夥子試圖將求婚公開並已取得家人同意,但姑娘還是拒絕了。山歌的後兩段通過描述衣裳之錦緞不如麻紗,描寫了姑娘另外婚後的後悔心情。

衣裳有錦緞,說明姑娘已經嫁了人,但這已婚的錦緞卻不如初戀的麻紗,說明這後面的婚姻不幸福,這不幸福的婚姻,每每使她想起「麻紗」的初戀,但此時後悔,確已晚矣。她現在只能盼望那小夥子能回來接她,但她也明明知道,小夥子肯定是不會回來的了。由於當時的風俗習慣,即社會行為規範,她不可能撇下現在的家庭而私奔,所以她只能詠唱這樣的山歌而獨自嘆息了。

[賞析四]

  《豐》是一首很有意思、內容別緻的詩,講的是一場婚禮的變故和新娘的遺憾與憧憬。  前兩節是主人公在回憶,當初她的愛人來巷口和家裡迎親,但是不知具體什麼原因卻沒能好事成真。按照常識和詩文來判斷,婚禮變故應該和女孩子沒關係,八成是女方家長的阻撓,以至於她後悔當初沒能勇敢地跟隨愛人的迎親隊伍追求幸福。  後兩節實際是姑娘的想像和憧憬。在她的幻想中,意中人感受到了她的深情,再次和親友來迎親。這次姑娘毫不猶豫的換好嫁衣嫁裳,迫切地告訴夫家的迎親人員,你們駕車帶我走吧,誰也不能再破壞我的幸福。  關於上古婚俗已經給讀者介紹了不少信息,《豐》中的姑娘是「父母之命」婚姻模式的犧牲品,但覺悟後的她竟然思想上已經敢於挑戰社會風俗(雖然是幻想而不是真實),當真殊為不易!  所以儘管古代的道學家們不待見「鄭風」,其實反倒是「三俗的鄭風」給我們載承了很多有價值的先人生活信息。

[賞析五]

《詩序》:「《豐》,刺亂也。婚姻之道缺,陽倡而陰不和,男行而女不隨。」三家對此無異義。鄭《箋》:「婚姻之道,謂嫁娶之禮。」孔《疏》:「陽倡陰和,男行女隨,一事耳。以夫婦之道,是陰陽之義,故相配言之。《經》陳女悔之辭。上二章悔己前不送男,下二章欲其更來迎己,皆是男行女不隨之事也」朱熹云:「此淫奔之詩。《序》說誤矣。」其《詩集傳》謂此:「婦人所期之男子已俟乎巷,而婦人以有異志不從,既則悔之,而作是詩也。」清吳闓生《詩義會通》說:「案詩旨,但初未從行,後悔而欲往,未見淫奔之意。姜炳璋謂天下無有淫奔而俟於堂者,亦無錦褧衣駕車而行者,其說允矣。」方玉潤《詩經原始》謂之:「此詩非淫奔之詩。何則?以男之俟女也,則至乎堂上矣;女之歸男也,則與叔伯偕行矣。堂上非行淫地,叔伯豈送淫人邪?又況車馬禮服具備,則更非淫奔之際可知,以為『女子于歸自詠之詩』(姚際恆),則俟巷、俟堂,歸竟歸耳,又何不送、不將之悔乎?是邪正二說均不可通。」並且,他從「(《鄭風》)大抵皆君臣朋友、師弟夫婦互相思慕之詞」的總觀點出發,不但駁斥《詩序》「不和」「不隨」之說,還認為本詩系「悔仕進不以禮也。」謂:「愚意此必寓言,非詠婚也。世衰道微,賢人君子隱處不仕。朝廷初或以禮往聘,不肯速行,後被敦迫,駕車就道。不能自主,發憤成吟,以寫其胸中憤懣之氣。而又不敢顯言賈禍,故借婚女為辭,自悔從前不受禮聘之優,以致今日有敦促之辱。仕進至此,亦可矜已。不然,婚禮縱缺,亦何至男俟乎堂而女不行耶?」此說恐怕是方氏有感於有清一代特定的時代背景所發的議論。其中駁斥前人所論,還有可取之處。而自說立論,則揣測之跡甚明。大概是推己及《詩》,瀉胸中之塊壘,怨清代(漢族)文人仕進之兩難吧。故而,此說亦不可從。《中國文學大辭典》謂此詩:「當是一女子後悔未與未婚夫結婚之詩。」《詩經百科辭典》斷此詩:「是一首寫女子後悔沒與情人同行,盼他來駕車同去的民間情詩。」 詳詩意,本詩應為女子自悔及期望之詞,實際上還是一首民間戀歌。而且,本詩所反映的婚戀事實,更符合現實生活中一般的戀愛規律。許多女子,在戀愛之初,自以為是,挑三揀四,等到回過頭來,才發現先前所接觸的男子中,就有值得自己以身相許的如意郎君。然而,彼人此時或已遠去,女子至此必然後悔。於自怨自艾之際,幻想彼人若能回頭,自己當率意相從。這種婚戀模式及心路歷程,古今一然。本詩中的女子,大概就屬於這種情況,他在戀愛之初,對男子不甚滿意,故而棄之「不送」、「不將」。等到省悟過來,才發現彼人面如滿月(「子之豐矣」),身體強健(「子之昌矣」)。同時也明白了該男子對她及他們的感情非常忠實、真摯,否則,他不會「俟我於巷兮」,也不會「俟我於堂兮」。因此,她此時後悔起來,並想到了他的種種好處。實際上,那位男子,可能也並不是多麼優秀,要不然女子起初也不會二心不定。但是到了現在這個時候,女子心裡所思所想均是彼人,故而覺著他面如滿月,身強體健,老實厚道。這完全是根源於該女子心意轉變的緣故,是所謂「情人眼裡出『潘安』」而已。到了詩歌的後兩章,讀者可以看出,就完全是女子對該男子的「傾心」之辭了,她無數遍地在心裡念叨,「好哥哥呀好哥哥」(「叔兮伯兮」),我已經準備好了嫁給你的所有嫁妝(「衣錦褧衣,裳錦褧裳」),你就趕快駕著車馬,過來迎娶我吧(「駕予與行」、「駕予與歸」)。然而,該男子是否最後迎娶了這位姑娘,詩歌並沒有告訴我們,我們也不得而知。 全詩純以賦法,鋪陳其事。前兩章回憶,著重描寫姑娘的懊喪之情,並在這種感情的激蕩中,寫出了男子追求姑娘時的執著情態。在這裡,讀者可以看到,回心轉意之後,姑娘心目中的男子形象,是多麼的英俊而又可愛。這兩章只易三字,然在意思上仍然有遞進。從「豐」到「昌」,男子在姑娘心目中的形象愈加美好;從「巷」到「堂」,不僅反映了男子所「俟」位置的變化,而且表現出男子追求愛情的心情的愈益急迫;從「送」到「將」,不僅表現了姑娘懊喪心情日益加重,而且還暗示了姑娘對小夥子的愛意在逐漸加深。後兩章寫姑娘於自怨自艾之後的心理期盼──希望能夠挽回自己當初由於目光短淺所造成的戀愛失誤,獲得小夥子的原諒,被他接受、迎娶(古代有男子娶妻時駕車親迎之禮)。與前兩章一樣,後兩章也是重章疊唱,充分表現姑娘思想情緒的再度升華,直到最後希望被迎娶(高潮)。在這兩章里,前後僅易一字。其中每章前兩句,字詞與句意未變,只是位置顛倒了一下。卻深刻地反映出了待嫁姑娘的急切心理。藉此,作者不僅表達了姑娘希望重申舊好的心裡渴盼,還用反覆詠唱的方法,將姑娘後悔之後又希望重新挽回的心理,渲染得異常充分。詩中少量文字的更易、語序的變化,不僅倒置了音節,避免了音樂上的單調,還在形式上具有一種錯落的感覺。這些,都充分體現了民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獨特美感。詩歌雖然只是純粹描寫心理情緒,卻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其中,暗寓著一個完整的戀愛故事,且所反映出來的兩位主人公形象,也個性鮮明,富有質感。全詩不僅只用一個生活中極度濃縮的心理過程,寫出了一場人生的戀愛正劇。而且也以極少數的典型心理情節,調動起讀者多方面的聯想,是所謂以「少少許見多多許」矣。

《豐》:

「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悔予不將兮。衣錦褧衣,裳錦褧裳。叔兮伯兮,駕予與行。裳錦褧裳,衣錦褧衣。叔兮伯兮,駕予與歸。」

關於《豐》詩旨,一說《詩序》曰:「刺亂也。婚姻之道缺,陽倡而陰不和,男行而女不隨。」二說有朱熹云:「此淫奔之詩。」其《詩集傳》謂此:「婦人所期之男子已俟乎巷,而婦人以有異志不從,既則悔之,而作是詩也。」三說有方玉潤認為本詩系「悔仕進不以禮也。」四說有《中國文學大辭典》謂此詩:「當是一女子後悔未與未婚夫結婚之詩。」五說有《詩經百科辭典》斷此詩:「是一首寫女子後悔沒與情人同行,盼他來駕車同去的民間情詩。」

泊客傾向於《中國文學大辭典》「一女子後悔未與未婚夫結婚之詩」之說。且,泊客以為,女詩人為已婚人士。

何也?

一是本篇這個「子」本來跟女詩人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很明顯,是女詩人拒絕了「子」這個君子,而不是父母拒絕了他。因為,這個君子已經「俟巷」、「俟堂」了,也就是說,迎親的車隊和「叔伯」都已經到了巷口,甚至來到了家裡的堂上。而如果沒有父母同意,這個「子」是絕無可能登堂入室的,也就是說,這個「子」是父母看中的,而恰恰女詩人未看中,所以,即便迎親的車隊和「叔伯」已經來迎娶了,女詩人都堅決地「不送」、「不將」。因為,女詩人自由戀愛了,她看中的另有其人。

二是女詩人最終確實是已經與自己的愛人結婚了。看得出來,女詩人在家裡是十分地嬌慣、獨立和執拗,拼了命也不從父母給自己介紹的對象,哪怕迎親的車隊已經來到了自己家。女詩人的父母無奈,只得遂了自家女兒的心愿。但誰知,女詩人自由戀愛的婚後生活看樣子是十分的不堪。也許,一則屬於自由戀愛,也同樣不被對方的父母所重視,二則當初是女詩人堅持堅決地要跟自己這個戀愛對象的,俗話說,「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層單」,因而也被自己的丈夫所輕視,而不再像婚前那麼捧在手心裡。終於,女詩人懊惱了,悔不當初聽取父母之命。而且,聽說「子」這個當初的結婚對象,是既「豐」又「昌」的。

三是正因為如此,所以,女詩人的後悔之心是那麼的強烈。《豐》一詩中,前兩章是敘事,交代前文,後兩章通過自己想像當中的與「子」結婚的場景,希望「子」還能像以前那樣,趕緊讓「子「的車隊和「叔伯」趕緊來迎娶自己,讓自己脫離現在的婚姻家庭苦海。

四是本詩通過對女子後悔未與未婚夫結婚心理之描述,說明了婚禮必須守禮,應該遵循「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也許,這才是孔老夫子的本意?

詩經88

心 · 養性 · 品生活

這世上有三樣東西是別人搶不走的:

一是吃進胃裡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夢想,三是讀進大腦的書。

古風泊客 ┃ 也許是最有深度的古文賞析微刊

推薦閱讀:

來自詩經楚辭的如詩美名
十方:詩經小雅鹿鳴註譯
如何賞析詩經《麟之趾》?
酸甜苦辣自由放歌——《詩經》

TAG:詩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