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 第一講 中國古代政治史
2.掌握重要概念的比較:如分封制與宗法制的比較、分封制、郡縣制與行省制的比較、隋唐與明科舉制的比較、唐朝三省六部制與美國三權制衡比較、明朝內閣與英國內閣的比較等
以西周分封制與秦朝郡縣制
比較為例,探討比較方法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縣制
實行條件
與宗法制相聯
在國家大一統的條件下實行
傳承製度世襲
官吏由皇帝任免調遷,不得世襲
官吏權力擁有封地和相應的爵位官吏只有俸祿,無封地
與中央關係諸侯國有很強的地方獨立性郡縣是地方行政機構,地方絕對服從中央
官員職責範圍封地內有行政權,擁有對土地的管理權轄區內只行使行政管理權,對土地無管理權
歷史作用西周分封制有利於穩定當時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發展為割據勢力
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解答比較題的技巧是思考對應比點,有了對應比點,答題相對容易。西周分封制與秦朝郡縣制的對應比點為「實行條件」「傳承製度」「官吏權力」「與中央的關係」「官員職責範圍」「歷史作用」。以此為例子:比較西周分封制、秦朝郡縣制與元朝行省制的區別
3.本專題誤區提醒:(1)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是指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制度,即秦朝以來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而中國早期政治制度是指夏、商、周時的政治制度。(2)秦朝推行郡縣制,但郡縣制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3)隋唐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但三省最早出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4)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的基本趨勢之一是相權在不斷削弱,這是從總體上看,並不是說每一個朝代相權都受到削弱,如元朝。(5)宋朝設「中書門下」為宰相辦公機構,其職能並不等於隋唐時中書省和門下省之和。4.古代政治制度專題知識難懂,有關的試題難做,尤其命題注重新材料、新背景,少數同學對新材料感到棘手,多數是古文材料。以下列試題為例子,探討做題的應變和技巧。【典例1】「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繼稱者為小宗
有百世不遷之宗,有五世則遷之宗。百世不遷者,別子之後也
」(《禮記·大傳》)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禪讓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縣制
答案:B解析:解答此題的技巧有兩點:一是抓住關鍵詞,二是排除法選項。本題的關鍵詞有「宗」「小宗」「《禮記》」,其中「宗」字共出現4次。A項所述在題干中沒有體現堯、舜、禹之間的讓賢,排除。C項所述在題干中沒有分封的內容,排除。D項不符合《禮記·大傳》史實,排除
【典例2】中國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進言:「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
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歸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此大臣的主張A.反對郡縣制 B.主張郡縣制
C.反對中央集權 D.主張中央集權
答案:A解析:本題有兩個選項為「主張」,另兩個選項為「反對」,通過信息「封子弟功臣」,可知本題涉及郡縣制,C、D項排除
分析信息「子弟為匹夫」「 非所聞」,可知本題答案為A項。解答本題的條件是首先弄清「中央集權」和「郡縣制」概念
【典例3】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專制制度後,歷代王朝都設置宰相作為皇帝的助手,參與國家大事的決策,處理全國政務。《新唐書》記載:「宰相之職,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任重矣。」材料二 明太祖認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鑒秦設相之患,相從而命之,往往病及於國君者,其故在擅專威福」
材料三 明中葉以後,內閣首輔的基本職權是擁有票擬權,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經常受到挑戰;清朝雍正年間以後,軍機大臣的基本職權是承旨擬寫傳達皇帝旨意。材料四 黃宗羲說:「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罷丞相始也
」請回答:(1)在君權與相權關係的處理上,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別採取了怎樣的措施?他們的共同點是什麼?(2)根據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廢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麼?(3)當時也有人稱內閣首輔和軍機大臣為宰相。這種稱呼是否有實質意義?為什麼?(4)你怎樣理解材料四中黃宗羲的觀點?解析:通過所學知識可知,從秦朝到明清宰相的權力逐步被削弱,皇權逐步加強,直至頂峰。本題材料是新背景,但考查的內容仍以君權與相權關係為主,第(1)問四位帝王在對待相權問題上措施不以,但實質上都是削弱相權,擴大君權
回答第(2)問要注意關鍵詞「相從而命之,往往病及於國君」,意思是宰相有權往往會危機國君的統治
第(3)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內閣首輔和軍機大臣不是宰相的原因
回答第(4)時注意關鍵詞「有明之無善治」,意指缺乏全面的統治制度,政治腐敗
答案:(1)秦始皇不給丞相以兵權,讓御士大夫牽制丞相,漢武帝重用尚書令、侍中等,讓他們參與國家大事,以削弱相權;唐太宗規定三省長官都是宰相,相權一分為三;宋太祖以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等官職分割相權。共同點:相權受到限制和分割,皇權加強
(2)明太祖認為秦朝以來宰相的擅專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統治
(3)內閣屬於皇帝的顧問內侍機構,內閣首輔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行政或決策機構的長官。其許可權大小取決於皇帝;軍機處是皇帝諭旨的傳達機構,軍機大臣完全聽命於皇帝。內閣首輔和軍機大臣不具有宰相的權力,不能對皇權形成制約,所以不是實質意義上的宰相
(4)宰相對皇權有一定的制約作用,廢除宰相後,君主專制制度逐步發展到了頂峰,形成了絕對的君主專制,加重了政治腐敗。
【典例精析】1.(09年北京文綜) 圖6是北京廣安門橋北的,薊城紀念柱。《禮記》載:「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與薊城建立相關的制度是A.禪讓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郡縣制【答案】C【解析】解題關鍵是抓住題干中的「武王克殷反商」、「 封黃帝之後於薊」等有效信息限定詞。這些信息告訴考生西周時期周武王攻克商朝都城殷,建立諸侯國薊,分封黃帝為國君。分封制開始於西周。A項所述符合原始社會史實,排除。B項是西周的經濟制度,排除。D項開始於秦朝,排除。故正確選擇C項
2.(09年天津文綜)下列史實符合西周確立的宗法制繼承原則的是A.唐太宗通過玄武門之變繼位B.宋太宗繼承兄長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長孫繼位D.清康熙帝死後皇四子繼位【答案】C【解析】西周確立的宗法制繼承原則是嫡長子繼承製,即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在這一制度下太子亡就應該由太子的嫡長子,也就是明太祖的嫡長孫繼承王位
3.(09年江蘇歷史)「九鼎既成,遷於三國。夏後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說的「九鼎」之所以被廣泛重視並在夏商周流轉,主要因為它是A.反映民心民意的憑據 B.國王祭祀的重要禮器C.青銅工藝水平高的標誌 D.王朝統治權力的象徵【答案】D【解析】此題考查歷史常識「鼎」。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歷商至周。所以鼎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徵,故D項正確
4.(09年廣東歷史).「封建社會」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國的。右圖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題可能是A. 王位繼承製度 B. 分封制度C. 三公九卿制度 D. 郡縣制度【答案】B【解析】本題關鍵是要抓住題干中的「封建社會」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國的,在結合圖中「封建論」的字樣,就可以判斷題目考查的是對古代中國「封建」概念的理解,「封建」在中國古代社會是「封邦建國」的意思。所以選B
5.(09年海南歷史)漢武帝倡導「獨尊儒術」。後來,漢宣帝反對專任儒生時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此處所謂「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A. 分封制度 B. 井田制度 C. 宗法制度 D. 禮樂制度【答案】D【解析】依據題乾材料,漢宣帝不同意「純任德教」「周政」,可見他把「周政」等同於「德教」即道德教化,四個選項中只有D項符合題意
6.《國語·晉語》曰:「公食貢,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
」這種現象描繪了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被層層剝削的情況。材料中體現的制度是A.分封制 B.井田制 C.郡縣制 D.宗法制答案:A解析:此題有一定的迷惑性,根據題干中的信息「描繪了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被層層剝削的情況」,容易錯選B。通過材料可知,「公」、「大夫」、「士」、「庶人」是分封制的體現,故選擇A。7.通過宗法制的實行,西周形成一個龐大的宗族網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規定,下列在相關範圍內不一定能成為大宗的是A.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B.周王室—周王嫡長子、嫡長孫C.諸侯國—諸侯國嫡長子、嫡長孫D.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長子、嫡長孫答案:A解析:宗法制的核心內容是嫡長子繼承製。在周王室範圍內,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為嫡子,其中只有嫡長子為大宗,其餘諸子為小宗,所以A項的表述是不符合宗法制的宗旨的。8.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特別是許多台灣同胞,根據家譜記載到祖國大陸原籍地人祖歸宗,認識到了自己是真正的中國人,而不是「台獨」分子所說的「台灣人」。這種「人祖歸宗」的情結源於古代的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縣制 D.井田制答案:B解析:分封制和郡縣制是中央加強對地方統治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經濟制度;在古代中國,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緣紐帶同政治關係結合起來的一種制度,符合「人祖歸宗」這一特點。9.我國古代中央機構不斷變革,曾先後出現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內閣、軍機處等制度。這些變革反映的趨勢是不斷強化A.專制皇權 B.中央集權 C.監察權力 D.對農民的控制答案:A解析:本題的解題思路是:題干中所列官制是中央官制,古代中國中央官制要解決的是君權和相權的矛盾;中央集權要解決的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故選擇A項
10.柳宗元在《封建論》一文中說:「時則有叛人而無叛吏,人怨於下而吏畏於上,天下相合,殺守竊令而並起。」他得出「有叛人而無叛吏」的認識,是由於A.分封制的確立 B.郡縣制的確立 C.宗法制的確立 D.三省制的確立答案:B解析:郡縣制的確立,郡守和縣令均由皇帝任命,有效地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從而「有叛人而無叛吏」。11.中國古代專制皇權不斷加強,中樞權力體系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下列表述符合史實的是A.漢武帝建立「中朝」決策機構,廢除了秦以來的「三公九卿」制B.宋朝時設樞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軍事權和司法權C.元朝時設樞密院和宣政院,分別管理軍事和宗教事務D.明太祖時廢除丞相,設立內閣參與軍國大事的決策答案:C解析:漢武帝時建立「中朝」決策機構,原來的「三公九卿」退居「外朝」,而不是被廢除;宋朝時設立樞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軍事權和財權;元朝時設樞密院和宣政院,分別管理軍事和宗教事務;明太祖時廢除丞相,設立「殿閣大學士」為國家顧問,沒有決策權
12.《明史》記載:「(明太祖)革中書省,歸其政於六部,……置殿閣大學士,而其官不備,其人亦所表見(表現)。理無聞,何關政本,視前代宰執(執宰相),迥乎異矣。」殿閣大學士與宰相「迥乎異矣」主要表現在A.殿閣大學士僅供顧問,而無實權B.殿閣大學士實際上並未設置C.殿閣大學士地位實際上與六部等同D.擔任殿閣大學士的人沒有辦事能力答案:A解析:中央集權制度是古代政治制度考查的重要內容,屬於容易試題。本題重點落腳於對明朝內閣制度的理解上。選項B與史實不符,明朝設置了殿閣大學士
殿閣大學士備皇帝顧問,六部執行皇帝裁決,二者地位不同,選項C也不正確
選項D的說法錯誤,也不正確。選項A反映了明朝加強皇權的史實,正確
13.元史載「國家置中書省以治內,分行省以治外」。這裡的「內」是指A.蒙古汗國初建時的斡難河源一帶B.大都周圍的河北、山東、山西C.女真部落活動的東北地區D.淮水以南原南宋地區答案:B解析:元朝設置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的行政機構,直轄大都及其附近的河北、山東和山西。14.629年唐太宗下了一道對地方官吏進行考核的詔令
你認為這道詔令的出台與執行不可能通過A.皇帝,中書省 B.尚書省,吏部C.禮部,戶部 D.門下省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對唐代中央政令運行程序,從材料中可得相關信息,考核官吏政令出台與執行不可能通過哪個部門,答案C中出現了戶部和禮部,他們的主要職能是與考察官吏無關。15.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黃袍加身」建立北宋王朝後,常常「徹夜難眠」,其「難民」思考的核心問題有二:一是如何重建和強化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使唐末以來長期存在的藩鎮割據局面不再繼續出現,二是如何使宋王朝長期鞏固下去,不再成為五代之後的第六個短命王朝
經過徹夜難眠的思考,引發出「杯酒釋兵權」的歷史喜劇,引發了一整套強幹弱枝、加強中央、削弱地方計劃的出台
材料二請回答:(1)材料一中所述歷史人物是誰?材料一中人物在「黃袍加身」後「徹夜難眠」的原因是什麼?為此,他在中樞機構方面採取了哪些具體措施?(2)材料二實行的是什麼政治制度?是哪一朝代的創新?它的實施有何歷史意義?(3)根據材料一、二和所學知識,指出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沿革過程中存在的兩種基本矛盾。(4)綜合以上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中國古代中央與地方關係的發展趨勢。解析:本題不僅重視對基礎知識的考查,而且注重考查考生對歷史事件的分析和概括能力。第(1)問根據材料描述並結合所學的知識即可回答,第(2)問依據地圖上的「行省」便可回答,第(3)、(4)問,較容易,綜合所學知識便可進行回答
答案:(1)宋太祖趙匡胤。原因:宋太祖面臨著如何避免地方割據、鞏固統治的問題。措施:廢除三省制度,設中書、門下作為宰相辦事機構;設樞密院掌管軍政;設三司掌管財政。(2)行省制。元代。歷史意義: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是中國省制的開端。(3)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矛盾
(4)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16.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專制制度後,歷代王朝都設置宰相作為皇帝的助手,參與國家大事的決策,處理全國政務。《新唐書》記載:「宰相之職,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認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鑒秦設相之患,相從而命之,往往病及於國君者,其故在擅專威福」。材料三 明中葉以後,內閣首輔的基本職權是擁有票擬權,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經常受到挑戰;清朝雍正年間以後,軍機大臣的基本職權是承旨擬寫傳達皇帝旨意。材料四 黃宗羲說:「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罷丞相始也。」請回答:(1)在君權與相權關係的處理上,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別採取了怎樣的措施?他們的共同點是什麼?(2)根據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廢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麼?(3)當時也有人稱內閣首輔和軍機大臣為宰相。這種稱呼是否有實質意義?為什麼?(4)你怎樣理解材料四中黃宗羲的觀點?解析:從秦朝、西漢、唐朝、宋朝到明清宰相的權力逐步被削弱;皇權逐步加強,直至強化到頂峰
答案:(1)秦始皇不給丞相以兵權,讓御士大夫牽制丞相,漢武帝重用尚書令、侍中等,讓他們參與國家大事,以削弱相權;唐太宗規定三省長官都是宰相,相權一分為三;宋太祖以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等官職分割相權
共同點:相權受到限制和分割,皇權加強;(2)明太祖認為秦朝以來宰相的擅專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統治;(3)內閣屬於皇帝的顧問內侍機構,內閣首輔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行政或決策機構的長官。其許可權大小取決於皇帝;軍機處是皇帝諭旨的傳達機構,軍機大臣完全聽命於皇帝
內閣首輔和軍機大臣不具有宰相的權力,不能對皇權形成制約,所以不是實質意義上的宰相;(4)宰相對皇權有一定的制約作用,廢除宰相後,君主專制制度逐步發展到了頂峰,形成了絕對的君主專制,加重了政治腐敗。【專題綜合】一、宗法制及其影響「宗法制」既是商周時期制度的基本史實,又是貫穿整個中國歷史發展,直至影響到現在的一個基本歷史概念。學習「宗法制」這個概念,需要從以下四個層面入手。1.基本特徵: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以男系血統為中心;家族血緣關係明確;等級、輩分分明。這是對「宗法制」狹義的理解
2.通過三種關係,宗法制把這個社會中的人,有單純的家族內部關係變成了整個社會的關係:政治聯繫,例如,君臣關係、上下級關係;姻親關係、師生關係。3.「宗法制」對古代中國政治的影響,就是皇位家族世襲制。家族關係變了,也就改朝換代了
例如,西漢末年,王莽改制,內容之一,最後王莽自己稱帝,把國號「漢」改為「新」,西漢滅亡了,劉氏天下變成了王氏天下。歷史上把這一過程稱為王莽篡權。同樣,唐朝,武則天稱帝,把國號「唐」改為「周」。歷史上卻沒有說「武則天篡權」。何解釋這樣的歷史現象?這就需要從「宗法制」的角度去理解。王莽是男的,他改變了劉家家族系統,所以從漢到新,改朝換代了
不管武則天如何改國號,把「唐」改為「周」、「陳」、「宋」都行,有一個變不了,那就是,武則天是李家媳婦的身份。武則天掌權,還是李家王朝。假如武則天在唐高宗死後、她稱帝之前改嫁了,武則天再有才華,也當不了皇帝;即使是當了皇帝,然後改嫁再婚,估計她那個皇帝寶座也坐不了幾天。4.今天,宗法制還影響著中國人的社會生活
例如,重男輕女;修族譜;把男、女的結婚,叫做男婚女嫁;家庭的孩子繼承父親的「姓氏」;把父親的父母成為家公、家婆,卻把母親的父母稱呼為「外公」、「外婆」。【典例1】 當今流行這樣一句話來形容兩岸關係:隔山隔海難隔情,同宗同族同心聲。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網易娛樂網)訊,為援助台灣「8.8水災」, 8月17日19點30分,來自內地、港台的數百位藝人齊聚香港亞洲博物館,參加「8.8水災關愛行動」賑災晚會。劉德華、張學友、等知名藝人紛紛登台獻唱,為災區募款。張國立作為內地藝人的代表在現場捐款,此次賑災晚會共募得善款約5600萬人民幣
材料二 2009年8月19日,胡錦濤同志在接見以高金素梅為團長的台灣少數民族代表團時說,中華民族歷來有扶危濟困、團結互助的優良傳統,我們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台灣同胞的困難就是我們的困難。我們將繼續向台灣同胞提供救災援助,支持台灣同胞搞好災後重建
材料三 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時台灣同胞對大陸受災同胞所展現出的深情厚誼,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扶危濟困的傳統美德和兩岸同胞血濃於水的骨肉親情。材料四 2009年6月11日胡錦濤總書記與吳伯雄主席這次在北京會談了約一小時,獲得多項共識。吳伯雄在會後的記者會上極度肯定這次會談。他認為國共平台非常重要,將來領導人的會談在一年左右見一次是非常自然的事。所以我們會堅持下去,不走回頭路。這一年海基會與海協會有三次會談,達成了九項協議,一項共識,成果顯著。但是要補回過去八九年的空窗,所做工作也不算多。共識中最基本的一項是雙方都堅持反對「台獨」,以「九二共識」為互信的基礎
請回答:(1)兩岸同胞具有中華民族扶危濟困的傳統美德,以古代和近代史實說明這一傳統美德?(2)運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3)依據材料四,指出國共第三次合作的前提是什麼?(4)依據上述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兩岸「難割情」「共心聲」的原因。答案:(1)史實:①1661年,民族英雄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復了淪陷38年的我國神聖領土台灣。②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後,劉銘傳率領清軍積極抵抗侵略者,上海、福建人民自發組織援助台灣人民抗法。③《馬關條約》簽訂後,大陸民眾積極支持台灣人民反割台鬥爭
(2)宗法制。宗法制度強調血緣關係,它使中華民族形成「尊祖敬宗」「認祖歸宗」的民俗,對我國台灣問題的解決將會產生積極意義。(3)雙方都堅持反對「台獨」,以「九二共識」為互信基礎
(4)原因:相同的血緣和文化;經濟文化交流的需要;祖國和平統一符合中華民族的心愿。解析:回答第(1)問要結合所學知識問答,主要回答大陸人民支援台灣的事迹。抓住材料二中的關鍵詞「血脈」與古代政治制度聯繫,可知這一制度是宗法制。第(3)問的答案來自材料四。第(4)問可從文化、經濟交流、國家統一角度分析原因
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1.含義: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基本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權是指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中央對地方擁有統帥權,地方聽命於中央。皇權專制、中央集權、地方行政三方面內容的結合,便構成了中央集權制度。皇權至高無上是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特徵。這一特徵在兩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中基本未變,變化的是中央集權制度的其他方面——中央政府的組成、地方機構的設置、文化專制的措施等。2.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演變(1)春秋戰國時期萌芽。春秋戰國時期封建經濟的出現,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增強,國家局部統一局面的出現,為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創造了社會條件。各國進行的變法運動,進一步掃除了奴隸制的殘餘。在這些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開始萌芽
例如,商鞅變法中作出了建立縣制的規定,韓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權和依法治國的思想。這些做法和思想體現了新興地主階級嶄新風貌,形成了一套系統的中央集權理論。學習過程中,不僅要掌握中央集權制度在各個朝代的整體變化,還要掌握其組成部分,如中央機構、監察制度、地方管理、文化控制措施等在各階段的變遷
(2)秦朝正式建立。秦統一後,為適應統一帝國管理的需要,在繼承商鞅變法的成果、實踐韓非子的政治理論的基礎上,秦始皇規定最高統治者稱皇帝,設立三公九卿組成中央政府,地方上則推行郡縣制,從而確立了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從此,皇權至高無上、設立中央機構、劃分地方行政區、大小官吏由皇帝任命、宰相具有位極人臣的特殊地位等一系列政治原則確立下來
(3)西漢時期鞏固。西漢初期,地方上實行郡縣制和封國制,地方王國勢力的強大威脅到中央集權。到漢武帝時,頒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創設刺史制度,使得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鞏固下來,也使得中國封建社會有了明確的統治思想;皇帝對各級官吏的監察逐步制度化
(4)隋唐時期完善。隋唐時期,積極進行制度創新,開創了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前者使得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分割相權以加強皇權的做法也為後代所效法;後者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繫起來,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的實施,使得中央集權制度更加完善了
(5)北宋時期加強中央集權。唐朝以後,經歷了長期的藩鎮割據,皇權受到以武將為中心的地方割據勢力的嚴重威脅。北宋初,採取各種措施加強中央集權。其特點是:從加強軍權入手、著眼於防止軍閥割據、大力分散地方權力。結果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形成了重文輕武的社會風氣,造成地方的貧弱,出現了冗兵、冗官、冗費的局面。自北宋以後,地方再也無力對抗中央。中央集權與地方割據的矛盾基本解決。(6)明朝加強君主專制。明朝時,採取各種措施加強君主專制。其中,廢除丞相最終解決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八股取士極大敗壞了學風;特務機構的設立成為明朝君主專制的明顯特色。從此,中央集權制度出現越來越明顯的消極作用
(7)清朝前期進一步加強君主專制。清朝入關後,為了削弱滿族貴族的勢力、壓制漢族官員,採取了許多極端措施,如大興文字獄、設立軍機處等,使得君主專制達到頂峰。提示:從限制相權、設置地方機構、加強思想控制、軍隊統帥等方面考慮。(8)清朝後期衰落。鴉片戰爭以後,由於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西方民主思想的傳播、民族危機的日益嚴重,變革君主專制制度的呼聲逐步高漲,君主制度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戊戌變法和預備立憲是將君主專制制度轉變為君主立憲制度的實踐;辛亥革命則主張廢除君主制,實行民主共和。1912年2月,清帝退位,標誌著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
3.評價:(1)積極作用:它在維護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抵禦外來侵略、組織水利工程、發展社會經濟、防止分裂割據、加強民族交流等方面起著積極作用
(2)消極作用:人民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十分殘酷;導致了思想禁錮和文化專制主義,使科技的運用和發展受到抑制;為了爭奪皇權,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間不惜血刃;宦官專權、外戚干政是君主專制統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以後,它還束縛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延緩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而當時西方許多國家則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從而有力地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中國社會的發展步伐,從此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從而埋下日後被動挨打的禍根
三、在中央權力分配及處理中央地方的關係上,中國封建社會與近代美國有何不同?1.中央權力分配:中國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長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約束和監督。美國實行三權分立,行政權屬於總統,立法權屬於國會,司法權屬於聯邦最高法院。三者之間相互制約以達到權力的平衡
2.地方與中央的關係:中國中央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許有獨立的政體體系存在。地方必須絕對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君主,地方沒有相應的自主權。美國實行聯邦制,聯邦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機關在全國範圍內行使國家主要權力,同時各州又對本州的政治、經濟、財政、文化教育等享有一定的自主權。在不違反聯邦憲法和法律的前提下,還可以有自己的憲法和法律。【典例2】政治活動是人類社會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漫長的人類文明發展史中,曾出現過各具特色的政治模式,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利克里在一次演講中說:「我們的制度被稱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萬確的,因為政權不是在少數人手中,而是在多數人手裡。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決他們私人糾紛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價值而言,無論任何人以何種方式顯露出優於他人擔任一些榮耀的公職,那不是因為他們屬於特殊的階級,而是由於他們個人才能。」——《希臘伯羅奔尼撒戰爭史》(1)材料中的「任何人」指什麼?根據材料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徵。(2)下圖中三省的職能各是什麼?該政治模式具有怎樣的特點?
材料三 美國歷史學家J.布盧姆說:「在費城所起草的憲法是實驗時期最偉大的創造性的勝利。……戰後人們最初反對君主制和貴族政治的思想,引導著美國人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腦軟弱無力、上院不起什麼作用的州政府;新的憲法則建議有一個權力很大的行政首腦和同眾議院權力相當的參議院。……全世界都說過,像美國規模這麼大的國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這裡居然興起了一個新型的共和國,一個雖然疆域和人口擴大十倍,但依舊對人民負責的政府,一個其人民不是作為相互對壘的公民,而是作為一個國家的平等公民聯合起來的聯邦。」 ——摘自《美國的歷程》上冊(3)根據材料三分析美國是在怎樣的背景下確立共和制的?材料四 1911年在中國建立起美國政體的仿製品,真是荒唐可笑。……這種政體悲慘地結束了,即悲慘地失敗了。然而,失敗的並不是這種政體,而是一代人
——N.佩弗《遠東》(4)材料四中的「仿製品」指什麼?對於「失敗的並不是這種政體,而是一代人」,你是怎麼理解的?答案:(1)有限定的公民(除奴隸、婦女、未成年人、外邦人以外的居民)。少數服從多數;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人為賢
(2)中書省:草擬、頒布詔令;尚書省:執行命令;門下省:審核命令。特點:三省長官都是宰相,相權被分割,三省互相牽制和監督,進一步加強了皇帝的權力。(3)背景:人們反對君主制和貴族制;州政府軟弱,不利於加強中央權力;世人認為美國不可能建立共和制
(4)辛亥革命後,中國模仿美國建立了三權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政府。這種政體在美國獲得成功,在中國革命成果落到袁世凱手中而失敗。可見失敗的不是政體本身,而是資產階級沒有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真正可以救中國的道路
解析:本題考查古今中外政治制度模式,古希臘是民主政治,古代中國是君主專制,美國和中華民國實行資產階級代議制民主政治。第(1)問的「特徵」答案來自材料。掌握唐朝政治制度,容易回答第(2)問。第(3)問材料較多,實質上是考查美國「邦聯」「聯邦」體制問題。第(4)問的「理解」,要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從辛亥革命的教訓思考。【典例3】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唐朝政府機構示意圖
材料二 伯里克利講道:我們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稱為民主政治,是因為政權在全體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數人手中
解決私人爭執的時候,每個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在我們的私人生活中,我們是自由的和寬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務中,我們遵守法律。這是因為這種法律使我們心悅誠服
——伯里克利在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時的演講材料三:
材料四 究竟是一個黨好,還是幾個黨好?現在看來,恐怕是幾個黨好。……共產黨可以監督民主黨派,民主黨派也可以監督共產黨
為什麼要讓民主黨派監督共產黨呢?這是因為一個黨同一個人一樣,耳邊很需要聽到不同的聲音
——毛澤東《論十大關係》請同答:(1)歸納材料一中所述的政治制度有何特點?它與材料二揭示的政治制度有何本質區別?(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三體現了哪些民主內涵?(3)據材料四分析毛澤東的言論體現了新中國的哪項政治制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新中國構建的政治體系的基本框架還包含哪些內容?(4)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發展模式給你有何啟示?答案:(1)特點:相權一分為三,三省相互聯繫,相互制約。材料一所示政治制度的實質是君主專制,材料二反映的是奴隸制民主政治
(2)選舉制,任期制,集體領導的議會制,比例代表制
(3)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政治制度
內容:民主區域自治;人民代表大會制度。(4)尊重不同的政治文明;從本國國情出發,選擇合適的政體,不能照搬別國模式;推行政治體制改革,加強民主法制建設
解析:回答第(1)問時首先要讀懂材料一示意圖,它反映唐朝的行政機構,回答「本質區別」要分清材料所反映的時代背景,在此基礎上提煉觀點。第(2)問強調的是「民主內涵」。回答第(3)問時抓住關鍵詞「民主黨派可以監督共產黨」。回答第(4)問時可以從國情、法制建設、文化氛圍方面分析
三、明朝內閣與西方內閣制度的區別1.產生背景不同:明朝內閣的產生是宰相制度廢除後,由於行政量巨大,皇帝不堪重負設立;西方內閣作為政府機構始於英國,是由英國國王的最高諮詢機關——樞密院外交委員會演變而來
2.產生方式不同:明朝內閣首輔及成員由皇帝任命;近代西方內閣是以議會為基礎產生的,內閣首相通常由議會中占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領袖擔任。3.權力大小不同:明內閣雖是國家中樞機構,但只備皇帝顧問;西方內閣總攬國家行政權力並對議會負責
4.性質不同:明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它的設置凸顯了皇權的進一步加強;近代西方內閣則是資產階級專政的行政機構,體現了近代民主政治的發展
【典例4】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論中國政治制度,秦漢是一個大變動。唐之於漢,也是一大變動。但宋之於唐,卻不能說有什麼大變動,一切因循承襲。有變動的,只是迫於時代,迫於外面一切形勢,改頭換面,添注塗改地在變
縱說它有變動,卻不能說它有建立。」
材料二 「只因宋初太宗太祖不識大體,立意把相權拿歸自己,換言之,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這也罷了。……但因宋初承襲五代積弊,社會讀書人少,學術中衰,反對的也只曉得唐制不如此而已,並未能通攬大局,來為有宋一代定製創法。」
——以上均摘自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倘使我們說,中國傳統政治是專制的,政府由一個皇帝來獨裁,這一說法,用來講明清兩代是可以的
」
材料四 「民國成立後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喪的開始。……中國的首要問題仍是新舊之間不能銜接。……根據過去的經驗,坐在龍椅上的人物雖以道德為號召,要不是以出賣旁人為習慣的老手,就是一個被人愚弄終身的小兒,要不是有了這些原因,1911年的革命不可能如是僥倖成功
」「……軍閥割據在這段期間成為普遍現象。舊體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產生,只有私人軍事力量可以在青黃不接之際維持短期團結。……如果軍閥在歷史上有任何貢獻的話,那是在八十年外強侵略之後他們更增加了內部壓力,於是強迫著中國的青年自行著手尋覓著一套救國方式
」
——以上均摘自黃仁宇《中國人歷史》
請同答:
(1)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材料一中秦漢和唐朝政治制度「大變動」分別指什麼?
(2)據材料二分析宋朝在政治體制上未能有「人變動」的原因有哪些?
(3)結合明清相關史實說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個皇帝來獨裁」的觀點
(4)材料四中舊體制「已拆卸」是指什麼?「不能銜接的新制度」是指什麼?新舊體制之間不能銜接導致中國當時出現什麼社會現象?
(5)綜合上述材料歸納中國歷史上政治制度發展所反映的歷史趨勢
答案:(1)秦漢: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唐朝:完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三省六部制)。(2)加強專制君權的需要(削弱相權);缺乏人才。(3)明朝廢丞相、設內閣;清朝設軍機處
(4)辛亥革命推翻君主專制政體。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軍閥割據
(5)從君主專制走向民主共和
解析:回答第(1)問時要結合所學知識圍繞「政治制度」回答。第(2)問答案來自材料二,須認真歸納得出。回答第(3)問時應知道明清政治制度的主要內容是內閣、軍機處設置。回答第(4)問時注意關鍵詞「1911年革命」「民國成立後的二十年」「軍閥割據」。第(5)問的「政治制度的歷史趨勢」是指政體的變化
【典例5】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上,社會政治制度經歷了不斷演變的過程,在世界不同的地區,由於不同的自然環境、生產方式、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傳統等因素,體現出複雜多樣的特點。根據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依據圖片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填充下表空白處。圖片職能作用/
中書省起草詔令,門下省封駁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
/簡化了處理政務的手續,提高了行政效率,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標誌
總攬國家行政權力並對議會負責
/使美國形成了三權分立、分權制衡的格局,避免了專制獨裁體現了三權分立,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2)從唐朝到清朝中樞機構的發展演變所反映的本質問題是什麼?(3)從雅典民主政治到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體的建立,你認為推動近代民主第一步艱展的因素有哪些?答案:(1)圖片職能作用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牽制,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有利於加強皇權軍機處參與處理內政外交,制定軍政大計、審理重大案件等機要政務。軍機大臣只能跪受筆錄
英國內閣行使國家行政權力,對政府的政策進行監督美國國會立法權:可以2/3多數通過總統所否決的法律;總統任命的司法官員必須經參政院確認臨時參政院擁有立法權;選舉臨時大總統、副總統(2)專制皇權的不斷膨脹。(3)①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是西方民主思想與實踐的搖籃,為近代先進國家借鑒。②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壯大,資產階級力量逐漸增強,要求建立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政體,終於確立適應本國發展的資本主義政體形式
③商品經濟的開放性、資本主義經濟的擴張性以及資產階級、普通民眾對民主傳統的嚮往都推動著近代西方政體的演變
解析:第(1)問是填空題,注意空白處。第(2)問「中樞結構」變化是圍繞加強君主專制展開的。第(3)問中的「近代民主」產生是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物,資產階級革命的主要原因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專題突破】分封制是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之一,其目的是鞏固西周統治,分封的對象是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後代,分封的內容是土地和人民。掌握了上述內容,對於解答有關「分封制」知識的試題,相對容易些。希望老師們從不同角度探究這一問題,如1—4題
1.《國語·晉語》曰:「公食貢,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這種現象描繪了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被層層剝削的情況。材料中體現的制度是A.分封制 B.井田制 C.郡縣制 D.宗法制答案:A解析:此題有一定的迷惑性,根據題干中的信息「描繪了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被層層剝削的情況」,容易錯選B
通過材料可知,「公」、「大夫」、「士」、「庶人」反映身份等級,是分封制的體現。反思此題,更重要的是區分分封制與宗法制
2.西周與商朝相比較,政治上的主要不同之處是A.實行王位世襲制 B.強化奴隸制國家機器C.實行分封制 D.對奴隸和平民實行專政答案:C解析:A項是相同點,而B項和D項在西周時期得到進一步強化,是對商的繼承。而C項實行分封制,是西周時期在政治制度上的一個創新,使西周空前強盛
3.山東自古就有「齊魯」之稱
這個稱呼依據的史實最早可追溯至A.夏 B.商 C.西周 D.春秋時期答案:C解析:本題重點考查考生重現分封制及《西周分封示意圖》讀圖能力。選項A、B時,山東作為「齊魯」的稱呼還沒有出現,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壞,選項D錯誤。西周時期實行分封制,封周公旦的長子伯禽於魯,建都今山東曲阜;封功臣姜尚於齊,建都山東昌樂,後移到臨淄,這兩地的地域與今天的山東省區範圍大體相當,故「齊魯」後來成為山東的代稱。選項C正確。由此題可以聯想到山西自古就有「晉」的稱號
4.史書中記載「封建親戚,以蕃屏周」所反映的是A.封建制度的建立 B.實行分封制C.行省制的實行 D.推行郡縣制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從材料中可知,「以蕃屏周」得出重要信息,即分封制實行的目的—「為了進行有效統治」。由此可以聯想西周實行分封制的結果鞏固和擴大了邊疆。在我國民間,「家庭」「家譜」「祠堂」「認祖歸宗」的說法、現象並不少見,這反映宗法制所形成的宗族制度對我國社會影響深遠。宗法制的內涵是用父系血緣關係的親疏來維繫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的制度,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大宗率小宗,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對性;周天子居於絕對統治地位。考查宗法制的知識點多數試題圍繞上述內容展開,二輪複習尤其重視這一考點。如5—6題
5.通過宗法制的實行,西周形成一個龐大的宗族網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規定,下列在相關範圍內不一定能成為大宗的是A.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B.周王室—周王嫡長子、嫡長孫C.諸侯國—諸侯國嫡長子、嫡長孫D.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長子、嫡長孫答案:A解析:宗法制的核心內容是嫡長子繼承製。在周王室範圍內,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為嫡子,其中只有嫡長子為大宗,其餘諸子為小宗,所以A項的表述是不符合宗法制的宗旨的。通過此題反思,大宗、小宗是相對的
6.在西周的封國魯國的宗法體系中,處於大宗地位的是A.周王 B.魯國國君 C.卿大夫 D.士答案:B解析:注意關鍵詞「封國魯國」。本題考查宗法制的內容,周王是西周的大宗,魯國國君是魯國的大宗,相對於周王而言是小宗
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核心是皇權至高無上,地方上推行郡縣制,實現了中央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上述內容是命題的主要對象之一,二輪複習時加大對中央集權制度訓練程度。如7—10題
7.右圖是北京故宮,顧名思義就是「過去的皇宮」。皇宮是中國古代最高統治者的住所,最高統治者稱為「皇帝」,那麼「皇帝」這一稱呼最早可能出現於A.西周 B.秦朝C.西漢 D.唐朝答案:B解析:秦王贏政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王的稱號不足以顯示自己的權勢和地位。因此,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稱合為「皇帝」,定為自己的尊號,自稱「始皇帝」,從此「皇帝」成為中國古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謂。而西周時期的君主稱「王」
8.秦始皇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郡縣制度,郡守和縣令的產生方式是A.皇帝任命 B.世代相襲C.考試選拔 D.地方推薦答案:A解析:本題的重點落在秦朝的郡縣制上。秦朝時實行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三公九卿以及郡縣長官都是直接由皇帝任免的。通過此題可以比較郡縣制與分封制的區別
9.秦始皇建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是A.規定皇權世襲 B.建立三公九卿制C.推行郡縣制 D.確立皇權至高無上答案:D解析: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以皇帝為核心,集一切軍國大權於一身,皇權之上
D項正確。而選項A只涉及皇帝帝位的繼承權問題,選項B是中央官職,是皇帝的奴僕,選項C是地方行政制度,它服從於中央,聽命於皇帝,A、B、C項都不正確
10.毛澤東曾說「百代都行秦政制」,這個「制」指的是A.分封制 B.郡縣制 C.宗法制 D.世襲制答案:B解析:秦統一全國後,秦始皇決定在全國範圍內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D項開始於夏朝,A項和C項推行於西周。明清君主專制強化阻礙社會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中國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
這一觀點成為分析鴉片戰爭前夕經濟、文化、思想落後的政治原因。希望老師們注意清明時期中外對比的角度。如11—14題
11.《明史》記載:「(明太祖)革中書省,歸其政於六部,……置殿閣大學士,而其官不備,其人亦所表見(表現)。理無聞,何關政本,視前代宰執(執宰相),迥乎異矣。」殿閣大學士與宰相「迥乎異矣」主要表現在A.殿閣大學士僅供顧問,而無實權B.殿閣大學士實際上並未設置C.殿閣大學士地位實際上與六部等同D.擔任殿閣大學士的人沒有辦事能力答案:A解析:本題重點落腳於對明朝內閣制度的理解上
選項B與史實不符,明朝設置了殿閣大學士。殿閣大學士備皇帝顧問,六部執行皇帝裁決,二者地位不同,選項C也不正確。選項D的說法錯誤,也不正確
選項A反映了明朝加強皇權的史實,正確
12.東漢尚書台、唐朝三省六部制、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等機構的設立,本質上反映了A.宰相權力不斷削弱 B.中央集權不斷加強C.專制皇權不斷強化 D.文臣地位不斷提高答案:C解析:本題的解題關鍵是認識到這四個中央機構儘管具體職權不同,但都屬於封建社會中央王朝強化君主專制的措施,基本出發點都是加強皇權,從本質上體現出專制皇權日益強化的特徵,故C項正確。明太祖時廢除丞相制度,故A項不符合明清兩代;設立這些機構主要目的是加強君主專制而非中央集權,故B項錯誤;文臣地位不斷提高是在宋代,故D項錯誤
13.明初中央「設五府、六部、督察院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頑(不相上下),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這一做法的實質是A.罷設丞相,緩和君臣矛盾 B.各機構平等,避免權力集中C.各機構互相制約,強化君主專制 D.各部權力分明,提高效率答案:C解析:明太祖時廢除了丞相制度,權分六部,而六部分理國家事務,彼此不相上下,互相牽制,從而加強了皇權
注意關鍵詞「事皆朝廷總之」。對於新背景、新材料選擇題,抓住關鍵詞是解題的一大技巧
推薦資源
江蘇省宿遷市五校2012-20....
安徽省淮北市2012—2013....
浙師大附中2012學年第一學期....
遼寧省 2012—2013學年....
2012—2013年高三上學期....
南昌三中2012—2013學年....
南昌三中2012-2013學年....
湖南長沙市炎德英才大聯考長郡中....
2012——2013學年上學期....
2012—2013學年上學期期....
歷史答題公式 (完美整合版)
七年級歷史第一單元試卷(北師大....
熱門資源
2010高考二輪複習學案:工業....
2010高考二輪複習學案:近代....
2010年高考歷史一輪複習錯題....
記憶戰國七雄的地理位置和六國滅....
熱點專題:周年重大歷史事件備考....
2010高考二輪複習學案:中國....
上海市徐匯區高三年級2009學....
江蘇省揚州市2012屆高三第一....
2010高考二輪複習學案:歐美....
助記歌曲視頻:遠古的傳說
第13課動蕩的中東地區同步訓練....
2010高考二輪複習學案:中國....
[上一篇]2010年各地高考歷史試題分章節匯總(必修+選修)
[下一篇]2010高考二輪複習學案:中國古代經濟史http://www.klxkc.com/ls/articleDis.asp?id=7321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四大賢母」指的是哪四位母親?
※愛美之心由來已久,古代人是如何做醫美的?
※古代被流放貶謫究竟有多慘?
※中國古代建築與風水理論與流派
※古代的一柱香指多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