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皖南 旌德的風景

2014年的皖南(18)旌德的風景

從涇縣往南,沿著G205開車60公里,就到了旌德縣城。

古時的旌德,處於通往徽州的要道上,有旌涇驛道、旌績驛道、旌寧驛道和旌太驛道經過。今天的旌德,最主要南北通道城西路穿城而過,大部分的遊客只是將這裡作為路過。

縣裡的旅遊資源,不如附近的涇縣、績溪和黃山。就算來旌德的遊客,也往往只是去江村那個著名景區。

其實,旌德還有一些古村、古橋和古塔,很值得前往觀賞。並且這些景點集中在公路的主要幹線上,無需東奔西走。

好在從來沒有聽過火車轟鳴的旌德人將在2015年6月迎來高鐵的通車,屆時會有更多的遊客在這裡停留。

文廟

縣城裡最重要的古迹就是文廟了,雖然旌德文廟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宋代,不過眼前的建築為清代所建。現在的文廟保存不錯,從泮池、泮橋到戟門大成殿都很完整。這裡較特別的就是大成殿的建築,那重檐歇山頂卻建得像個二層樓閣。

遺憾大成殿並不開放,不能進去看看。

在文廟的對面就是文昌塔,那通體白色的五層八角塔身很是引人矚目,微風吹過時,那檐角的風鈴便發聲作響。

旌德縣城與其它的中小城市一樣,也在用日新月異的高樓大廈追趕著城市化的進程。隨著新樓房的鋪開,原來曾經造就歷史的老民居已經沒剩下多少了,主要是在徽水河的兩岸邊。

古橋

旌德往昔的古道早已不存,可古道上的古橋,如今在旌德還存留了不少。據清道光六年的《旌德縣續志》記錄,全縣共有古橋170座,其中宋朝3座、元朝7座、明朝23座。過了141年後,在1967年普查時,計有橋433座,其中一孔石樑橋就有202座。

可到了最靠近的2009年文物普查,卻只是留存下古橋97座,其中在縣城裡由南而北流過的徽水河上還有3座。

淳源橋在縣城的勝利路上,為5孔石拱橋,橋墩均無分水尖,而是利用橋身與河道所形成的夾角自然分水。這座橋已經成為縣城裡通車的主要街道,石頭的橋面也已經鋪上了更適合車輛通行的柏油路面。

駕虹橋在淳源橋北100米處,為5跨石樑橋,橋上難得的建有一座四角八柱涼亭,顯得文雅了很多。

這座橋初建於明永樂,後來在清代重建,涼亭上還有幾百年前的梁木上的文字。

橋上涼亭的一側,還有個小小的神龕,神龕里還插著不少的香火。

黃濟橋在現代的旌陽大橋北50米處,是5孔石拱橋,完好的保存了古橋的原狀。

黃濟橋也是三橋中最氣派的一座,橋面還是原先的模樣,寬敞平坦。兩邊的橋欄很低矮,正好可以當做閑坐的長凳。夏日的傍晚,來此坐坐納涼是從前居民們的習慣。

縣城裡建在徽水河上的這三座古橋,也被稱為「上東門橋、中東門橋、下東門橋」,形成了「三橋鎖翠」的舊時秀色。

徽水河經過縣城,往北流向青弋江,一路上還有不少的古橋,在公路邊就可以看見四座。

從縣城往北6公里處,有座跳仙橋,站在河邊就可以看見那架在一條支流上的小巧的拱橋,河水裡還有一條塊石碇步。

登瀛橋在跳仙橋北500米處,這橋為3孔石拱橋。

蔡家橋在蔡家橋鎮上,是5孔石拱橋,有蓮花石柱欄板,橋中有一八面石柱,與新建的205國道橋緊緊並排。

樂成橋則在三溪鎮南,下車後往南500米就到。該橋為11孔石拱橋,有石雕柱和素麵石板護欄,這座長150米的石橋也是皖南的第二長古石橋。

蔡家橋是旌德南北通道上的一個交通節點,西北往涇縣東南去旌德,東北方向的道路可以去有著河水裡有水井的朱旺古村,而通往西南的公路可以去廟首鎮、白地鎮和黃山。

肇修堂

旌德現存最大的清代建築肇修堂,在縣城西面23公里路程的廟首鎮太白村。從派出所的那條路進去,過橋後往左沿著老街走到頭,然後詢問找到。

之所以來看肇修堂,是因為一則消息。據稱,肇修堂的產權所有人想將老宅賣給外地人,拆走重建。為此把政府告上法庭,要求摘除縣保文物單位名銜。

這是一座佔地近千平米的清代建築,正中主廳、東西樓房,進深24米,結構獨特,有大小18個天井,72個房間,8個廂房。

正廳的懸樑木雕有八仙過海和四大美女,曾用黃泥塗抹躲避文革僥倖留存。

除了樑上的木雕,花窗也很精緻。

數百年的古屋裡人來人往養育過多少代,那婚慶的紅對聯已經變得泛白,可喜氣洋洋的文字還清晰。

那18個天井散布在各個房間與廳堂之間,正中的廳堂一路有面積很大的天井,而兩側廂房中的天井就很小了,最小的只有1個平米。

普照在高牆大院上方的紅太陽,卻只能透過那小小的天井孔洞賦予底層一些光亮和溫暖。而位於下方的人,卻如同坐井觀天般的仰視和渴望。

這片不大的光明,也會引發無窮的嚮往。

由於肇修堂年久失修,主人也無力解決費用高昂的修理資金,便引發了欲上法院解除「文物保護」名稱而將房屋轉賣的事情。

這樣的鄉村文保現狀在引起媒體的關注後,終於有資金開始投入維修。雖然主人抱怨資金並不能完全如數到位用於維修,可總算能解決燃眉之急。

在我去時,最基本的維修已經接近尾聲,可是今後長久的維護仍待解決。

江村

旌德最著名的景區就是江村了,除了有十二處古建築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有那個「江」字引發出更多的追捧,成為了很多旅行社的目的地。

江村在旌德縣白地鎮。來到江村,首先就看見一個氣派很大的六柱五間五樓(皇家規格哦),沿著道路進去,在路右還有4個並排的新建「筆架牌坊」。在售票處的左邊,是驗票讓遊客進去的道路,而右邊的那一條路,則是村民們進出村子的道路。

從入口進去,首先看到的是聚秀湖,湖邊的世科坊與文昌塔雙雙倒映在秀水中。

我是起了個大早進村,為了感受清晨的光影變化。

(不好意思的悄悄說,為的是省下那60元門票)

走進村莊,有兩條路通往兩個方向。一條是江村人走過多年的老街,是窄窄的石板路;另一條則很寬闊,通向了江氏宗祠。

在街巷的口上,有指路牌引導,可以去看村子裡的各個景點。

在老街上,有兩側的店鋪。

在老街上,還有兩座牌坊。據傳,歷史上江村有18座牌坊,其中「聖旨」坊16座,「恩榮」坊2座。

父子進士坊,位於江村的中軸線上,是為表彰江氏第48代江漢與第49代江文敏父子進士而立的。父坊即江漢進士坊,建於明弘治初年,高8米,兩柱凈跨3.3米,為兩柱三樓石質牌坊,石雕上刻「雙鳳」表示父子同朝為官,下刻股麟耀日及雙獅戲珠,整個石坊基本完好。子坊即江文敏進士坊,建於明弘治十八年,高8米,兩柱凈跨3.2米,亦為兩校三樓石質牌坊,橫樑一面書「青雲直上」,一面鐫「金榜傳芳」,「恩榮」昭耀其上,其餘諸如鰲魚等雕刻兩坊無二,此坊二樓東南瓦檐殘損。

父子進士坊一南一北,這兩座牌坊是江村牌坊的僥倖留存者,幸虧緊挨它建的民房保護了它。據說「文化大革命」時有人想用炸藥炸掉它,但又怕炸了住房,改用火燒,燒炸了幾塊石頭,留下了滿身煙熏和灼傷的軀體。

也有人說是江村文風旺盛,文曲星暗中幫忙,使得父子進士坊命不該絕。

附近的傅公祠與孝子祠則一東一西。

篤修堂為明代建築,是江村現存年代最久的古民居。而同樣建於明代的茂承堂,有大小天井8個,宅子里的磚雕、柱礎雕刻及木雕構件,都有很高的水準。

村中還有從前安徽代理省長擁有的兩棟建築,進修堂建於清末,而黯然別墅卻是一座民國時期中西合璧的皖南民居,不但沒有天井,並將傳統的透窗改為玻璃窗。江村裡走出的名人也不少,有數學家江澤涵故居,也有纏著小腳被花轎抬過村後金鰲山嫁給了胡適的江冬秀故居。

要想進入這些古建築裡面看看,則需要檢驗門票。

我木有門票,就只好在外面胡亂的走走看看。

晨光中,老街上有店鋪開始下門板。

晨光中,有人在打掃景點前的小廣場。

婦女開始在古井旁洗洗涮涮。

老人開始享受陽光的溫暖。

鄰居們開始聚在一起交流民間的新聞。

古代的歷史,給江村留下了許多古建。

現代的歷史,也給江村留下了時代的烙印。

江村除了一座汪氏祠堂外,均是江氏祠堂,有8座,有總祠有支祠。

由於這個姓氏,不但在村外建起了從前只有皇家才可以六柱牌坊,並且將一條並不屬於古老江村的寬闊石板路從村口一直鋪到了祠堂。

這祠堂的外觀,也確是屬於豪華級別,木雕磚雕都很精細。

那門楣上的四個翰林牌子,證明了江家的人才濟濟。雖然只是跟著皇帝的秘書,可傍著第一也會不凡,這個道理在中國從古至今一直有效。

村後金鰲山高聳,獅、象二山分居左右,形如太師椅的兩個扶手,村中雙溪環繞,匯聚村口聚秀湖,而文昌塔則成為了鎮物。

據說,這樣的好風水孕育了江村的名人們。

更有當地的江氏粉絲誇耀說,金鰲山的風水全中國難得,山北出了個XXX,山南出了個XXX,就連裹著小腳的江冬秀,被花轎抬過金鰲山後,也成為了學貫中西的胡適夫人。

裸男石像

2013年,一些戶外運動愛好者在徒步尋訪旌德古道的活動中,在白地鎮柏樹村外的田埂上,發現了一尊古代裸男石像。

石像位於白地鎮東南4公里處,立在山坡的層層梯田上,從鄉道公路上就可以清楚的看見。

這尊石像與真人一般大小,左手背在身後,右手扶握生殖器,那生殖器前端已經斷裂。

中國的石頭雕塑很多很多,可是從來都是中國特色,不會有西方寫實人體那樣的赤裸。可是在旌德這偏僻的鄉下,居然有了比「大衛」還要驚世駭俗的這樣塑像,實在是匪夷所思。

這一尊如此罕見造型的石像,是不是與當地的民俗傳說有關?比如驅邪、除妖、送子等等。

這樣的發現也引起了文物部門的關注,經實地考察後,測得身高1.95米,肩寬0.49米,與真人一般大小。有關專家認為是明代初期完成的雕像。

這尊裸體猛男石像,面對著遠處的黃山,在經歷了村民們幾百年的注視後,又引來了外地好奇者的關注。

據村民介紹傳說,石像所立的這塊稻田地叫土母崗。古時候,土母崗稻田的稻葉經常發紅,長不出稻粒。在土畝崗東南方有一座簸箕山,山的一側有一座城隍廟。廟中的老和尚認為有妖孽作怪。老和尚經過觀察,發現夜裡經常有個女妖來廟裡點火,然後去土畝崗燒稻葉。老和尚決定要捉拿女妖,為村民除害。一天夜裡,老和尚準備洗澡,剛脫光衣服,就發現那個女妖又來了。老和尚來不及穿上衣服,就追了出去捉拿女妖,誰知女妖逃到土畝崗就消失了。老和尚只好往回走。走到柏樹村一個叫半拱橋的河灣時,天已經亮了,大會山兩側的村民都開始下地耕作了。老和尚因為赤身裸體,羞於見人,就在河灣的沙土上寫了一些字,大意是讓村民雕一尊他裸體的石像,立於土畝崗,將生殖器外露,用陽剛之氣鎮住妖孽陰氣,確保村民的收成風調雨順。

至於那裸男石雕的缺損,還有一個故事。上世紀五十年代,村裡有一對夫婦去田裡耕作。男人下田前把帶來準備中午吃的飯菜,裝在籃子里隨手掛在了這尊石像的那話兒前端。吃午飯時,女人去取飯菜,由於害羞,不好意思直接用手去取,就用鋤頭敲斷了那陽剛標誌的前端。

無論怎麼樣的傳說,這位男性以最坦誠的形象,站立在山坡上。

他面向神奇的黃山,那裡是大自然的造化;他的一側是江村,那裡有人世間的騰達光耀。

可是,無論人體的外表包裹些怎樣的光鮮,可總歸是要來去赤條條的。

推薦閱讀:

納蘭·你是這迴廊里的風景
雄安新區的白洋淀?NO!這邊風景獨好
異域艷女風景線 [不喜勿進20P]
家門口的風景

TAG: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