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願你享受無用的美好時光
本文轉載自胡椒不胡說:hjbhs920
今年春晚過後,胡歌在媒體採訪中透露,接下來一年,或者更長的時間,他將暫停接戲,出國留學,雖然具體專業和學校還沒有確定,但他的決心卻非常堅定。這個決定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很少有演員或者明星在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放棄趁勝追擊。胡歌為何會做出這樣一個決定呢?
讓我們先從導演李安談起。可能大家都聽過他的故事。當年他從紐約大學電影研究所畢業後,一直做家庭煮男,熬了六年才終於有機會拍片,最終成為國際著名大導演。然而這個很像雞湯的故事其實並不簡單。在困境中堅持不懈終成大器之類,聽上去倒是勵志,但更關鍵的問題是,李安到底為什麼沒有放棄?
說實話,除去個人主觀意志,跟客觀限制也有很大關係:除了藝術類,他干別的通通都不行。中學時他理科不好,只能學文;高考兩次落榜,只能去分數要求較低的藝專;紐約大學畢業後,給劇組打雜都被嘲笑,只能當純苦力扛沙袋,無法長久;朋友接濟他讓他寫影評賺稿費,他寫了兩個月差點瘋掉只好停筆。
他處處失敗,然而一拍戲卻像換了個人。不管是在台灣的藝專還是在美國的大學,平常跟同學一樣平等,可一導戲,大家都聽他的。他拍片一下就能上手,有時候很冒險的想法竟然也能做成,而平時說得頭頭是道的同學卻變得束手無策。另外,他對聲樂、畫畫、跳舞、編劇、表演都頗有感覺,對於作為綜合藝術的電影來說,剛好合適。這讓一直自卑的他終於有了自信,相信自己真的有做導演的天分,適合他的只有這一條路,所以非做不可。
那些生活中比他靈光的人,就不太能熬得住。他的很多同學一畢業就有工作,劇務、剪接、製作,因為能做得下去所以就會一直做,很難再往導演的方向發展。反而是他因為只擅長做導演,所以才堅持熬到了轉運的那一天。不過話說回來,作為凡人總有限度,他當時已經瀕臨谷底快不行了,如果機會再來晚一點,很難說還會不會有今天的大導李安。所以這裡面也有命運的助力。
李安年輕的時候,大概更多的只是意識到自己有天分,直到經歷了《綠巨人》之後的精神崩潰和重新回歸,到49歲才終於認了命:此生註定獻給電影之神,一輩子要在色相里打滾。這是他的天命,毫無他法。第二次拿到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時候,他在台上朝老天致意:「Thank you! Movie God!」 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他解構了戰爭的意義,讓一個19歲的美國士兵因天命的感召而選擇重回戰場,國家、人民、正義、親情、愛情、生命,這些大事件皆因天命而退居其次,這是李安自己對人生和命運的理解。
那「天命」究竟指的是什麼呢?中文只有「工作、職業」這樣籠統的描述,英文對此卻有job、vocation、calling的區分。用來糊口的工作,可以直接用job;而vocation被譯作「志業」,用來形容更有意義和價值、寄託著個人志向的職業;至於calling(天命)則更具宗教色彩,有受神的感召、因為強烈的使命感而從事這份職業的意味。雖然李安不信教,但可以借用一下代指電影之神。他的職業意識,大概經歷了從vocation到calling的轉變。49歲之後,他終於確定自己只屬於電影。他在電影里生活,有時候拍著拍著好像自己變得跟電影一樣,電影比他的世俗生活更為真實、更加自由。
曾經是慘綠少年的李安,如今已經62歲。去年他在採訪中說,他現在很少看電影,相比看電影,他對拍電影更有興趣,一摸到電影就興奮。他最大的願望是趁身體還允許的時候繼續拍,直到拍不動為止。他好想再活300年。
李安的天命定了,人生定了,他剩下的任務是跟時間談判。但凡經歷過人生選擇煎熬的人,恐怕都會對他的這種狀態羨慕有加,而不僅僅是羨慕他的成功。古人說「四十不惑」,但現代人不如古人早熟,真要「不惑」,往往得五十開外。決定自己人生道路的時刻,是相當困難的。沒選擇的時候會不甘,有選擇的時候會不舍,權衡利弊、計較得失、糾結不定的時候,是真的苦。
相較於李安,胡歌的情況要更複雜一些,因為他的人生面臨了更多的選擇,在走上演員這條道路之前,經歷了更多的誘惑。他中學時文理俱佳,是主動選擇的文科;他愛車愛機械,以高分考入學校車模隊設計組裝車模,如果不是因為父母勸阻而放棄,很有可能大學會選擇跟汽車相關的專業;此外他還做過記者、編輯、小主持人,拍了好些廣告,因為想做廣告人而差點上了中戲導演系;他文化課成績也不錯,即便不去中戲上戲這類藝術院校,也可以上很好的綜合類大學;因為他在很多方面都有才能,所以車禍後曾考慮過轉至幕後,如果不是出於對公司不離不棄的感激和責任,他很可能不會再繼續做演員……
總之,對於多才多藝的胡歌來說,演員並非他唯一的出路。他被各種因素裹挾才最終選擇了演員,甚至一炮而紅成為明星,一做就是十多年。他愛讀愛思考、文筆好、會攝影、愛機車、善主持、情商高……這些才能令他本人充滿魅力,幫助他成為能持續吸粉的明星,並且也同樣有利於商業代言。去年胡歌一口氣拿下幾十個代言,幾乎每個代言都能從他身上挖掘出與自身品牌高度契合的宣傳點,正是得益於此。
然而胡歌卻說不快樂。商業成績帶來的成就感不足以滿足他,他在高速運轉的工作中感到「荒謬」和「諷刺」,雖然商業價值和人氣對演員這個身份有所助力,但這些工作仍然主要是作為明星的工作,也是對團隊的責任,而非真正出自本心。他一開始是為了掙錢才做了演員,直到這幾年接到更有深度的角色,他才從表演中收穫了真正的快樂——他的職業意識,大概經歷了從job到vocation的轉變。
不過明星浮華且高壓的工作,也會在無形中稀釋和消耗表演中那種單純的快樂,當他擺脫了物質束縛、實現財務自由之後,就會對精神上的富足和真正的快樂更為渴求。「我幹嘛還要在這個所謂的名利裡邊,在這個巨大的物質的慾望的漩渦里趟渾水呢?」2017年《人物》採訪里,他坦露了對自己人生意義的懷疑。
所以,是時候從明星的責任和演員的身份中,暫且停一停了。趁現在衣食無憂、身體健康、父母安在、單身未婚,他終於有機會實現自己十多年來一直盤桓於心的夢想:遊學和週遊世界。
總結他這十多年來的採訪:
2005年,他說:「10年後我應該在歐洲某個地方讀書,那個時候和公司的合約應該到了一個階段。我喜歡讀書的生活,應該會去讀語言和心理學。」
2007年,他說:「(不再從事演藝工作的話)會去讀書,讀些攝影、心理,或者是影視製作方面的課程,我的理想是再過幾年之後,能夠週遊世界。」
2011年,他說:「我真的很想到五大洲都去走一走,不然就覺得人生在世,白走了一遭。」
2016年,他說:「如果有足夠的時間,我大概會去做個學生吧,學攝影,學心理學,在喜歡的不同的城市裡學習不同的技能。」「不是為了文憑,完全是出於興趣。比如說去英國待一陣子學個攝影,然後再去法國或其他一些地方學心理學。我覺得這個跟演戲是有關係的,演戲不就是要塑造人么嘛。」「現在來講,我最想學開飛機,還想騎摩托車橫穿歐洲大陸、美洲大陸、澳洲……」
12年後的現在,胡歌終於有了實現夢想的機會。不管他這次要去哪兒學、學什麼、學多久,我都希望他不僅能借著這次學習的機會充實自己,也能暫時脫離明星和演員的身份,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重新打量自己的人生,認領自己的使命。
其實對於演員來說,並不需要像明星一樣擁有那麼多可供宣傳的才能,最核心的能力,大概只有這幾個:觀察力、記憶力、理解力、想像力和表現力。觀察力和記憶力可以訓練,理解力和想像力可以靠文化修養和人生經驗加強,但是最終的表現力,必須依靠不斷的表演實踐才能領悟和提升。胡歌從偶像派到實力派的轉身,離不開這些年的表演經歷和思考:他從一種比較外顯的表演方式,轉為「存在即表演」的方式,由內而外地把握人物,表演上更多層次、更有深度、更為細膩,所以才能有如此驚艷的梅長蘇。
但胡歌作為演員的潛力遠不止此。這個世界上優秀的演員很多,但能做到在多個作品中呈現截然不同的氣質的「千變人」類型的演員,依然屈指可數。成為「千變人」的前提,除了這個演員的外表可塑性強以外,更重要的是,演員本身必須是一個豐富多面的人,這樣才能不斷地從自身抽取出相應的因素賦予不同的角色,而胡歌恰好同時具備這兩個前提,這是非常難得的。
2015年梅長蘇跟明台之間從外表到氣質的天差地別就不說了,即便是作品減少的2016年,我們也能從一些蛛絲馬跡中窺見他更多的可能——
《旋風十一人》里穆帥的職業特質和成熟的痞帥氣質,再次跟梅長蘇和明台截然不同:
《那夏》里胡歌客串的綁匪,他在雨夜用高跟鞋砸向阿櫻父親的那個鏡頭,面目之狠絕,讓我突然產生了一種全新的陌生感——能在天天舔屏的粉絲心中喚起這種陌生感是很不容易的:
胡歌作為演員,身上蘊藏的無限可能,需要更多好的劇作、好的對手、好的導演來磨礪和激發。他的高峰,絕不會僅僅是李逍遙和梅長蘇。
除了學習和沉澱,他終於也有機會享受一下久違的自由了。他曾經在採訪中說過好幾次,他從大學開始就很喜歡逛超市,喜歡採購的滿足感,但成為明星後只能偶爾在國外的時候逛一逛。還有看電影和看話劇,明星常常需要晚到場早離場,希望他在國外,能更從容地享受完整的演出, 收穫作為普通人的快樂。
做下這個決定,想必要面對外界多種聲音和多重壓力。願他能擁有更大的選擇的自由和空間,不用過多顧慮外界的看法。不管上的是不是名校,學什麼專業,學到什麼程度,拿不拿學位,成績好不好,對事業到底有多少幫助,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順應自己的本心,像他去年在採訪中說的一樣,「不是為了文憑,完全是出於興趣。」
前陣我剛好看到俞飛鴻的一個深度訪談,很受啟發。當年她辭掉教職去留學,正是為了自由。出身書香門第,從小家教甚嚴的她,為了自由離開杭州到北京讀大學,又為了更大的自由離開北京前往美國。她對外語的看法也同樣如此,認為掌握一門外語最大的好處是能給她帶來更大的自由感——只要有一本護照、一張信用卡、一門外語(尤其是英語),就算孤身走天下也不會再害怕。所以她去美國主要是為了磨鍊英語,至於學什麼專業,她倒並不在意。
三年後她的英語已經運用自如,再加上之前有出演《喜福會》的經驗,很多人問她為何不留在美國發展,她回答說,她從一開始就沒有這個想法,畢竟文化不同,在自己的文化環境里,才有更多可以選擇的角色和機會。事實證明她是對的,不管是早期的陳冲,還是後來的章子怡,成就她們的角色,依然是華語環境下的角色。
男星方面,數來數去,也只有李小龍、李連杰、成龍這樣的打星,才能在好萊塢佔據一角。李安的兒子李淳,這兩年也回到中國,從頭開始學習中文,在華語世界裡磨鍊演技。他說:「雖然這幾年好萊塢也漸漸在改變,但主流還是『白人是英雄』,經紀人讓我去試鏡的角色,依然停留在美國人心目中的華人既定印象,所以角色不多也相當局限。」所以說俞飛鴻當年的認知是非常清醒和準確的。
除了語言,留學對俞飛鴻來說,更大的收穫是完善了自身的性格和人格。因為家教的原因,從小就是乖乖女的她,習慣隱忍,難以向他人表露憤怒,而在美國重視個人權利的文化環境里,她終於能夠提出異見、表達憤怒——儘管她到現在也不是一個常常發火的人,但她知道自己已經擁有表達的能力,在她需要表露憤怒的時候能順暢無拘,因此內心變得更為安定和自信。
所以海外留學的收穫,有很多是隱形的,無法單純用一張成績單和一個學位來衡量。有位粉絲說:「其實就算不是鑽石歸來也沒有關係,也很正常。世界上的事情,往往不是付出了就有回報的。他做自己就好,粉絲於他,不過是同行或長或短的陌生人,他不需要對粉絲負責,只要對自己負責就好。」我很認同這段話,也很想把這段話送給胡歌——
既然決定不走尋常路,那就走得更徹底一些。學習和沉澱固然重要,享受無功利的自由更為難得,大可自在學習、放膽遊玩。說到底,藝術本就源自無用,藝術本身就是無用,但無用乃大用。不只名利是束縛,知識有時也是陷阱。願你能享受更多無用、自由、詩意而美妙的瞬間,平安、 健康、喜樂,好好地、開心地回來。
「我快樂 你們快樂 就夠了」胡歌在1111的長微博里說。沒錯,快樂就夠了。
作者簡介:秋秋,一個不想寫簡介的胡椒,做著一個叫「胡椒不胡說」的公眾號,寫著一個叫胡歌的男人。
推薦閱讀:
※公關禮儀基本知識 禮儀為你塑造美好形象
※繽紛軟裝 美好飾家新體驗
※美好的著裝,僅次於美好的肉體——Suit up & Be Awesome!|穿著和成功的關係...
※你認為怎麼樣的姑娘稱得上是美好的姑娘?
※請問姓塗有哪些好聽的名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