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院畫畫家芻論
[日期:2009-06-15] | 來源: 作者:任軍偉 | [字體:大 中 小] |
明代是否有畫院存在?一直有不同看法。但明人著作中已提到「畫院」、「畫士」和「院體」,如何良俊《四友齋論畫》云:「我朝特設仁智殿以處畫士,一時在院者,人物則蔣子成,翎毛則隴西之邊景昭,山水則商喜、石銳……」,「戴文進畫尊老用鐵線描……,乃院體中第一手」,徐沁《明畫錄》「倪端」條也有「征入畫院」的話。這些都足以證明明代畫院是存在的。有或稱為「院體」的,其實質也就是畫院。本文拾掇有關史料,對明代畫院及其畫家作一簡要論述。 一、朱元璋的美術政策——明代初期畫院及畫家
朱元璋是封建時代一個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建國伊始,在鞏固政權之際,即注意到美術所起的作用。攻下元大都,他首先收其圖籍,在南京宮殿建成後,就令人將可以借鑒的古代故事畫於壁間,並命畫家畫他「身所歷艱難、起家、戰伐之事」[1]。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曾在南京的雞籠山設立功臣廟,對「死者塑其像,生者虛其位」,以表彰戰爭中的有功將領。並在內宮的牆壁上畫《耕織圖》,以示其重視農桑。他對明代畫院的恢復,是與政治上否定元制、採用宋制相一致的。 洪武初年,周位被征入畫院,並命畫《天下江山圖》,以炫耀明初剛打下的江山。朱元璋曾親自動筆,參與這一巨型壁畫之「規模大勢」的創作。[2]他的目的是想通過對山水畫的描繪,來歌頌國家的統一與河山新貌。但是,明代的畫院制度沒有宋代那樣完備,對畫院畫家的待遇也沒有宋代那樣優厚。明代畫院最早的納員方式是徵用社會上著名的畫家,給以待詔和供奉的職位,其後還採取考試,錄取的稱畫士,較好的為畫士官,再高一級就是值武英殿或仁智殿,並授以錦衣衛鎮撫、指揮、百戶和千戶等,由太監管理。 洪武朝被徵用的畫家,著名的有元朝遺老趙原、周位和盛著等人,他們專長於山水,也兼及人物,畫風屬「元四家」一路。趙原,山東莒縣人,寓吳(蘇州),與「元四家」中的王蒙有交往。他在洪武五年(1372)被征,以「圖昔賢像,應對失旨坐法」[3]。他的山水畫風貌蒼鬱深邃。傳世作品有《合溪草堂圖》、《陸羽煎茶圖》(原故宮博物院藏,現在台灣)和《臨董源夏山讀書圖》(現在美國夏威夷)等。周位,太倉(今江蘇太倉)人,「因讒而死」。盛著是盛懋的侄子,以作天界寺壁畫以水母乘龍背石不稱旨而「棄市」。他們的遭遇都很悲慘。就連畫院外 「元四家」中的王蒙,也於洪武十八年(1385)因胡惟庸一案,而死於獄中。 朱元璋是一個出身草莽而叱吒風雲的人物。「元四家」一路的那種冷寂荒寒,畫面中經常空無一人的格調,同講究意韻與「胸中逸氣」的文人畫風,藝術趣味極不合朱元璋的胃口,也不適合新建政權那種蓬勃向上的氣象。加之朱元璋生性嚴酷陰狠,又極端專制,趙原等畫家的慘死,說明元代文人畫中的放逸之風和超世思想,在明代初期曾受到過極大的打擊。 洪武朝被征來畫肖像和人物畫的畫家,有沈希遠、孫文宗、陳遇、陳遠和王仲玉等人。 沈希遠,崑山(今江蘇崑山)人。他善畫肖像並擅長山水,山水以馬遠為宗。洪武年間,以召寫朱元璋像稱旨,授以中書舍人。他的畫得到過朱元璋的肯定。實際上,沈希遠是明代畫院中上繼南宋馬遠、夏珪,下啟沈遇、李在、周文靖、戴進和吳偉等畫家的關鍵人物。陳遇和陳遠兄弟為浙江寧波人,以畫朱元璋像稱旨而授官。王仲玉也於洪武年間以能畫而召至京師,他傳世的《陶淵明像》,是明代初期宮廷人物畫的傑出代表作之一。 朱元璋像今傳有兩種面貌:一種是寬額,下巴特長,臉上有十二顆黑子,「其狀甚奇」;一種是圓臉的「美丈夫」。哪一種是真形?歷來說法不一。前種面貌在南京明孝陵有一幅張掛,據說是清代末年的摹本。清代胡敬《南薰殿圖像考》及所引的《名山藏》、《彤史拾遺》兩書和近人吳晗的《朱元璋傳》等著述中,都認為前種是真像。這些朱元璋的畫像中都沒有作者款名,很難知道原作者是誰。 朱芾是當時畫院中花鳥畫的代表人物,松江(今上海市)人。洪武初年被征為編修,授中書舍人。傳世的《蘆洲聚雁圖》是他的代表作。 洪武朝的畫院,因趙原等人崇尚「元四家」的山水畫風,受到了極其沉重的打擊,而崇尚南宋馬、夏風格的沈希遠卻得到了肯定。朱元璋曾題李嵩的《西湖圖》云:「朕聞杭州之西湖,今古以為美賞……一日閱李嵩之畫,見《西湖圖》一幅,其上皴山染水,界畫樓台……」[4]可見他提倡的是南宋畫院那種規整和豪放的畫風。這一風氣,又得以在洪武朝的畫院中開其端,也為整個明代畫院的發展定下了基調。到弘治年間,孝宗朱祐樘更喜歡馬、夏的畫格,因而,這種畫風一直統治著畫院的內外。明代中期以後,吳門畫派昌盛起來,屬於「元四家」體系的文人畫風,才又稱雄於畫壇。 明成祖朱棣改都北京後,即命文體殿畫《漢文帝止輦受諫圖》和《唐太宗納魏徵十思疏》這些具有重大政治內容、用以借古鑒今的大型歷史畫。這些畫作者肯定為畫院畫家。永樂朝的畫院,較之洪武時期,已經漸臻完備,並且畫家眾多,畫種也多樣。永樂年間重要畫院畫家有邊文進、蔣子成和趙廉等人。這三人各代表了一個方面:邊文進擅長黃筌體,蔣子成畫道釋神像,趙廉以畫虎出名,三人時稱「禁中三絕」。其他的還有沈遇、鞏庸、陳撝、滕用亨、張子明、謝環、韓秀實、范暹、上官伯達、郭純和茹洪等畫家。
邊景昭,字文進,沙縣(今福建沙縣)人,可能原籍隴西。永樂和宣德兩朝任武英殿待詔,其子邊楚芳在永樂朝也任職畫院。邊景昭博學能文,善畫禽鳥花果,師法南宋院體,不但勾勒筆力堅實、設色沉著妍麗,用墨也無不精到。他畫中的花之嬌笑和鳥之飛鳴,都能給人以充分的美感,令人心曠神怡。其代表作品有《雙鶴圖》、《栗喜圖》和《竹鶴雙清圖》(與王紱合作),以及《安樂豐登圖》等。他是明代早期花鳥畫的高手,與呂紀同為工筆設色花鳥畫的代表。 蔣子成,江寧(今南京江寧)人,以畫道釋神像著稱。他畫的神像服飾華麗,有較濃厚的「印度風」。他的山水畫「其源出於馬遠」[5],主要繼承的也是南宋畫院的傳統。 趙廉,浙江吳興人,善畫虎,人稱「趙虎」,可惜他和蔣子成皆未見有作品傳世。 二、宣德至成化、弘治時期——明代盛期畫院及畫家 明代畫院到宣德時期達到全盛,到弘治時期達到高潮。此時不但名家輩出,而且時代風格也已形成。就當時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看,明代畫院由洪武、永樂的重建,恢復和擴展,至宣德時而進入繁榮時期。社會和政府積累了大量財富,政治也相對穩定,這是畫院繁榮的基礎和前提。加之宣宗、憲宗、孝宗等人都愛好和提倡繪畫,這對明代畫院的發展也是一種促進。 宣宗朱瞻基傳世作品有《戲猿》、《壺中富貴》、《瓜鼠》及《書上林冬暖詩》等,其作品畫格細緻,字也寫得好。憲宗朱見深今存作品有《達摩像》、《一團和氣》和《歲朝佳兆》等。孝宗朱祐樘則非常喜歡馬、夏的畫格,並推許王諤為「今之馬遠」,
授吳偉以「畫狀元印」,稱鍾欽禮是「天下老神仙」。畫院畫家受到了明代皇帝前所未有的尊重。宣德朝的畫院畫家有戴進、李在、謝環、倪端、商喜、石銳、周文靖和顧應文等人。 戴進,字文進,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做過製作金銀首飾的工匠,後來改學繪畫。宣德初年以善畫被征入宮廷,並推為「當時畫流第一」。正因為如此,才招來謝環、石銳等人之嫌,說他畫的《秋江獨釣圖》中的漁翁不該著紅袍,故被斥放歸。其後靠賣畫為生,以窮死。死後人始推其藝為絕藝,名愈重而畫愈貴。後人宗之者甚多,因而有浙派之形成。戴進便被譽為創始人。 戴進在繪畫上有多方面的才能。所作山水,繼承馬遠、夏珪,並取法郭熙、李唐,又融合米家山水運墨之法,既有畫工的熟練技巧,又有一定的文人修養,顯得遒勁蒼潤、妙造自然。畫人物和佛像,運筆頓挫有力,設色輕重純熟,並善寫真。畫走獸、禽鳥和花果也很精妙,所畫葡萄,配以勾勒竹、蟹、瓜、草等,很有創新精神。他還善於臨摹,可以以假亂真。 戴進傳世作品有《風雨歸舟圖》、《春遊晚歸圖》、《渭濱垂釣圖》(以上三幅原故宮博物院藏,現在台灣)、《三顧茅廬圖》、《羅漢圖》、《鍾馗夜遊圖》、《關山行旅圖》、《墨松圖》、《葵石蛺蝶圖》(這六幅皆故宮博物院藏)和《春山積翠圖》(上海博物館藏)等。
李在[6],字以政,福建莆田人,後遷雲南。約在永樂末到北京,宣德初年進入畫院並為待詔,在畫院中地位僅次於戴進。善畫山水人物,其山水畫細潤者師郭熙,豪放者宗馬遠、夏珪。
人物畫得梁楷減筆寫意之法,「氣韻生動,名傾一時」[7]。他在畫院中經歷了正統、景泰和天順三朝,到成化四年(1468)日本著名畫家雪舟到北京訪問時,他已是八十歲上下的碩老了。雪舟曾向他請教過破墨與設色技巧。 永樂二十二年(1424),李在、馬軾和夏芷三人分幅合畫的《歸去來兮圖》(遼寧省博物館藏),能夠代表明代中期畫院人物和山水畫風及所達到的高度水平。其中,李在共畫有《雲無心以出岫》、《撫孤松而盤桓》和《臨清流而賦詩》三幅。他的畫中山水樹石的襯景明顯有李唐、馬遠和夏珪的面貌,人物(特別是《臨清流而賦詩》一幅)雖學梁楷而有自己的風格,線條剛健而奔放,筆法簡捷流暢,人物和松樹雖著墨不多而神韻俱足。 李在流傳到日本的作品,著名的有《山水圖》(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和《雪景圖》。雪舟來中國後所作的山水畫,就明顯受他影響。[8] 謝環,字廷循,浙江永嘉人。永樂年間進入畫院,宣宗時授錦衣衛千戶。他善畫山水和人物,喜歡賦詩吟詠,有《夢吟堂集》。今傳唯一真跡《杏園雅集圖》(鎮江博物館藏),是明代中期人物和肖像畫的重要遺存。 倪端,字仲正,宣德年間被征入畫院。徐沁《明畫錄》說他畫「道釋精妙入神,兼工人物、花卉。其山水宗馬遠一派。與謝環、李在和石銳同被宏渥」。他畫的歷史畫《聘龐圖》,描寫的是三國時期荊州刺史聘請隱士龐統的故事。倪端另一傳世作品《捕魚圖》現在台灣。 商喜,字惟吉。韓昂《圖繪寶鑒續編》說他「善山水、人物,超出眾類,際遇累朝」。商喜在宣德年間被征入畫院,授錦衣衛指揮,他可能經歷了正統和景泰兩朝。故宮博物院藏有他的《宣宗行樂圖》和《關羽擒將圖》。前者描繪的是宣宗外出引獵,騎馬的太監前呼後擁的景象,其構圖很像唐代王室墓冢壁畫中的「出行圖」,是描寫明代皇帝宮廷生活的代表作品之一。後者也是一幅大畫,畫關羽擒得敵將的場面。 成化時期的畫院畫家有吳偉、沈政、林洛、詹林寧、鍾欽禮、許伯明、張乾和陳瑞等人。弘治時期畫院發展到高潮,表現在畫家濟濟、人才集中上,並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局面。人物畫方面著名的有吳偉、郭詡、蔣宥和呂文英等畫家。花鳥畫家有林良、呂紀和林郊等人。山水畫家有王諤和鍾欽禮二人。 吳偉,號小仙,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幼時孤貧,流落於江蘇常熟,被收養於錢昕家,為其子作伴讀。他愛畫,錢昕見而奇之,才加以培養。吳偉17歲游南京,見賞於成國朱公,被呼為「小仙」,因以之為號。從此屢受顯宦徵聘,聲譽鶴起。吳偉24歲時畫的《鐵笛圖》,運用鐵線白描,極其優美,已經顯露出卓越的才華。成化年間,他應詔到京
,值仁智殿待詔。一次醉後被憲宗召畫《松泉圖》,他憑酒性把墨汁傾翻在絹素上,信手塗抹,山巒樹木,風雲畢現,憲宗讚許為仙人筆墨。吳偉在京生活放蕩,又往往傲視權貴,故積怨漸深,又因求畫不能滿足權貴的要求,他們就在憲宗面前說其短處,遂被辭歸。 弘治初年,明孝宗朱祐樘登基,吳偉又被征入宮廷,命畫稱旨,授錦衣衛百戶,賜「畫狀元」印,成為當朝受人矚目的畫家。 吳偉後稱病回到南京,在靈谷寺作《白樂天參禪》等壁畫四堵,各闊二丈餘,長四丈餘。詹景鳳稱其「直拖橫抹,然靡非神飛精透」,「即令馬、夏見之亦心懾」[9]。江寧人李著,原從學沈周,因「時重吳偉人物,乃變而趨時,行筆無所不似」[10]。其他從學的人更多,因有江夏派之稱,實為浙派的一個支流與發揚者。正德初年,明武宗朱厚照上台,吳偉又被召進京,因中酒毒,未就道即死去,年僅五十。 吳偉的人物畫遠宗吳道子與南宋院體,近師戴進,全以氣勝。李開元《中麓畫品》說他:「小仙原出於文進,筆法更逸,重巒疊嶂非其所長,片石一樹粗且簡者在文進上」。他的山水畫豪爽明快,有飛躍之態,令人感到其神情的流動。吳偉的畫,較之戴進又有新的發展。 吳偉的人物畫,除《鐵笛圖》以外,還有《武陵春圖》(故宮博物院藏)、《秋江漁父圖》(上海博物館藏)、《許由巢父圖》(日本東京德川黎明會藏)、《漁樵琴酒圖》和《踏雪尋梅圖》等作品。這其中,以《武陵春圖》較特別。「武陵春」是明代的一個妓女,名叫齊慧貞,能詩善歌,有識見。這幅畫用白描法,線條粗細略有變化,利用生宣紙的特性,行筆稍作頓拙,細勁瀟洒,形象優美。山水畫以《溪山漁艇圖》(故宮博物院藏)為代表。該畫面圖景壯闊,氣勢磅礴,筆力遒勁。近處樹石多用焦墨,與中遠景墨色較淺的山巒相映成趣,富有空間感。
劉俊,字廷偉
,關於他的文獻記載極為簡略。《圖繪寶鑒續編》與《明畫錄》僅雲「山水人物俱能」和「並佳」。但前書刊於正德十四年(1519),這樣就可以肯定,劉俊為弘治朝或更早一些的畫院畫家。《雪夜訪普圖》是其代表作品。此畫描寫的是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於雪夜訪問宰相趙普,共商統一國家大計的故事畫。畫法工細,是一幅重要的歷史畫作品。 計盛,活動年代尚未能確定。《貨郎圖》為其傳世作品。「貨郎圖」為南宋畫院畫家蘇漢臣和李嵩等所喜歡描繪的風俗畫題材,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而明代的畫院畫家們繼承了南宋的良好傳統,續有製作。這種出自宮廷畫家之手的《貨郎圖》,明顯帶有濃厚的宮廷生活氣息。這也是明代畫院所作的反映現實生活值得重視的人物畫珍品。 王諤,字廷值,浙江奉化人。他在弘治元年(1488)供事仁智殿,「大被寵遇,時上好馬遠,亟稱曰:『王諤今之馬遠也』」。[11]正德初年,王諤官錦衣衛千戶,武宗朱厚照「欽賜圖書,時人榮之」。[12]後來,王諤以病乞歸,年至八十餘,作畫還能筆力遒勁。他善畫山水,奇山怪石,古木驚湍,能汲取前人之所長。畫樹多著煙靄之態,勢如潑墨。《江閣遠眺圖》和《踏雪尋梅圖》是他的代表作品。畫面開闊而深遠,氣勢豪放而瀟洒。他也擅長人物畫,姜紹書《無聲詩史》說曾見其《秋成圖》,「畫田家東事,種種臻妙」。 林良,字以喜,南海(今廣東南海)人。明英宗天順年間供奉內廷,官工部營繕所丞,入值仁智殿,後改任錦衣衛指揮(一作錦衣衛百戶)。成化、弘治朝仍在畫院。他擅畫花果和翎毛,是畫院中花鳥畫的代表畫家之一。從今傳作品來看,他有兩種繪畫類型:一種為設色,但比邊文進簡淡,已經摻和了水墨寫意畫法,此類代表作有《山茶白羽圖》(上海博物館藏)。一種是水墨豪放的,筆勢遒勁,墨色靈動。以後者為其主要風格,代表作品有《蘆雁圖》和《鷹圖》(南京市博物館藏)等。 林良是現在所知明代有確切可考的從事水墨寫意花鳥畫創作的重要畫家。他上繼北宋的文同(《中麓畫品》說「林良其源出於文與可」)、南宋的馬遠和梁楷、宋元之間的法常等人,下啟沈周、唐寅、陳淳和徐渭等人,是個先驅型的人物。 呂紀,字廷振,浙江鄞縣人。弘治年間為宮廷作畫,官錦衣衛指揮。他的花鳥畫近學邊景昭,遠師南宋院體,題材多為鳳凰、孔雀、鴛鴦及鶴等名貴
動物。作品以工筆設色和風格富麗者居多,同時也畫水墨寫意。他是個富有創新精神的畫家,曾嘗試把工筆和寫意兩種體系結合,這無疑是對花鳥畫形成的新發展。其代表作品有《桂菊山禽圖》和《雪岸雙鴻圖》等。 三、正德與崇禎——明代晚期畫院及畫家
明代畫院發展到正德時期,便出現由盛轉衰的跡象。這時的社會,大地主階級的土地兼并和賦役私租的急速猛增,以及天災頻仍,大批農民破產逃亡,流離失所,民眾起義層出不窮;再加蒙古勢力還不斷大舉入侵,明朝帝國處於動蕩的危機之中。此時,吳偉已離開畫院;朱端與曾和共善山水,值仁智殿;趙麟素官錦衣衛副千;朱佐亦入畫院。 武宗正德年間,是浙派和吳派勢力消長交替的時期。吳偉在正德三年(1508)去世,浙派勢力隨之由盛轉衰。沈周在正德四年(1509)去世,時文徵明40歲,正是年富力強之時,就接替沈周為吳派盟主。到了嘉靖時期,吳門畫派達到全盛,而畫院與浙派卻每況愈下。畫院的衰落和明朝封建統治勢力的衰落是相適應的。萬曆初年,王廷策入畫院,顧炳供事內殿,張一奇授錦衣衛千戶,張廣待詔內廷,陳鶴襲百戶,侯鉞以「傳神妙手」寫御容,其他畫家尚有沈應山等人。天啟和崇禎年間,見於紀錄的畫院畫家,僅有鍾士昌和文震亨等人了。 文徵明在嘉靖二年(1523年,54歲)到京,得授翰林待詔。其曾孫文震亨在崇禎年間給事武英殿。這一事實說明,吳門畫派不僅在野的勢力興盛發達,而且也開始涉足宮廷內部。即當時畫院已不再是以繼承南宋馬、夏蒼勁一派占統治地位,而是讓位於繼承「元四家」體系的吳門畫派了。這時,吳派文人畫家大事攻擊浙派末流,甚至目為「狂態邪學」和「野狐禪」。浙派的日漸澌滅,則表明畫院已到尾聲。 朱端,正德朝的重要畫家,曾得授御賜圖書「一樵」。他是浙江海寧人。所畫山水宗杭州盛懋,墨竹師崑山夏,兼工花鳥畫。傳世作品有《尋梅圖》(故宮博物院藏)、《松院間吟圖》(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和《竹石圖》等。 陳鶴,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嘉靖年間在畫院,因不自得而棄去。畫山水草草,工花鳥。傳世作品有《牡丹圖》(上海博物館藏)。 四、明代畫院的特色 綜合上述內容來看明代畫院有以下特色:
一、由於畫院是專門為宮廷和皇帝需要而設立的,它必須要為宮廷服務,首先是為皇帝服務。其作品的選材內容和形式,也都必然要反映封建最高統治者的藝術趣味和思想。在人物畫方面,為帝、後畫肖像以及描繪「行樂圖」等宮廷風俗題材,是宮廷畫家們的主要任務之一。在花鳥畫方面,多採用寓意吉祥的題材,如邊文進的《栗喜圖》,就寓示著立喜之意;呂紀的花鳥畫也多以畫鳳凰和孔雀等珍禽為主。山水畫繼承南宋院畫水墨豪放的傳統,仍然是由皇帝的「意旨」所決定的。 二、畫院畫家多來自民間,有的是成名後被徵召入宮,有的是通過考試進入宮廷,一般都通稱為「行家」,與屬於中小地主階級的文人畫家(利家)有所區別。他們一般都具有一專多能的技藝,可以隨時根據宮廷和皇帝的需要,顯其身手。當然,這其中也不乏一些能讀懂詩書和想創新藝術的人,但這不是主要的。縱觀所有明代畫院畫家的作品,其署款一般是只有姓名和官職的窮款,極少有題跋長篇詩文的,且在畫院畫家中,也很少有人著書立說。 三、在繼承傳統方面,主要是取法南宋的院體。其中,有工筆嚴整富麗的人物和花鳥畫,也有水墨豪放的山水和人物畫。而作為有明一代的畫院畫風,崇尚的卻是疏簡與豪放,比之南宋院體的李、劉、馬、夏又有所發展,顯然具有自己時代的特色,能與時俱進。明代畫院畫家在筆墨技法上,造詣很深,並且能幹濕互用,柔中有剛。這種粗筆和豪放以至潑墨的畫法,又大多是建立在嚴謹的白描基礎之上。 四、明代畫院很重視人物畫。文獻記載的明初畫太祖朱元璋的「身所歷艱難、起家、戰伐之事」,以及成祖朱棣時期的《漢文止輦受諫圖》和《唐太宗納魏徵十思圖》等作品,都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就今存的作品,如戴進的《渭濱垂釣圖》和《三顧茅廬圖》,倪端的《聘龐圖》,劉俊的《雪夜訪普圖》等,也都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在風俗畫方面,如商喜的《宣宗行樂圖》,是對宮廷生活的記錄。還有計盛的《貨郎圖》,今天看來都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只是這種歷史畫和風俗畫到明代晚期以後,卻被日益興盛的文人畫家們所忽視,便逐漸衰落了。而至今保存在故宮博物院的相當數量的歷代帝後、功臣和學者肖像畫中,有很多都是明代宮廷畫家所作或重畫的。這是一筆很值得重視的美術遺產。 五、明代畫院與浙派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浙派是從畫院派生出來的,它形成畫派之後得以發展,以後又逐步擴大了影響。畫院(或稱「院體」)主要在宮廷,而浙派的勢力主要在民間。畫院和浙派相互配合,成為明代初期和中期繪畫的典型,以至於在其優缺點方面,它們都有很多共同之處。明代中期以後,由於文人畫的盛行,很多評論片面、過份地否定前、中期的畫院和浙派繪畫,使其在畫史中應有的地位被否定了,這是很不公平的。如所謂的「明四家」中,就沒有一個畫院畫家和浙派畫家。這實際上是否定了整個明代初期和中期的繪畫。注釋:
[1]余繼登《典故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1。[2]徐沁《明畫錄》卷二。[3]徐沁《明畫錄》。[4]《南宋院畫錄》卷五。[5]李開先《中麓畫品》。[6]關於李在的卒年,新版《辭海》作1413年,是根據《文藝辭典續編》來的;《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作1431年。而1468年雪舟到北京時,還曾見到李在,故李在卒年肯定在1468年以後。見日本平凡社出版的《世界美術全集》第20冊圖版13李在《山水圖》,田中一松圖版解說引雪舟作《破墨山水圖》雪舟之自贊題詞。雲其入明之際,曾向畫家張有聲和李在學習破墨與設色之法。[7]徐沁《明畫錄》。[8]日本平凡社《世界美術全集》第20冊圖版13李在《山水圖》圖版解說。[9]《東觀玄覽》。[10] [11][12]徐沁《明畫錄》。(作者為《中國書畫》雜誌編輯)
推薦閱讀:
※中國十大名畫,你知道幾幅?
※《陽陽說畫推介畫家》,出淤泥而不染,劉長亮與蓮說
※請照顧好亨利·盧梭
※浙派山水首席畫師,明,戴進山水畫欣賞
※宋代畫家名作欣賞——南宋(四)[ 許迪、李安忠、賈師古]
TAG: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