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家功

佛家功 摘自中華文化信息網

天台宗 --- 禪宗---- 密宗--- 凈土宗

  人們在談論氣功流派時總是這樣評價:「儒家執中,道家守中,佛家守空」,一個「空」字把佛家功的特點揭示出來了。  佛家功特彆強調對心性的修鍊,功法則以禪修為代表。在對氣功流派進行對比時常有這樣的特點總結:"儒家執中,道家守中,佛家守空",所以,"空"字集中體現了佛家功的特點。    佛家功在進行禪修時要求結跏趺坐,結跏趺坐又叫做"雙盤",就是我們現在旅遊時看到的佛像、菩薩像的打坐形式,即將左腳放在右腿上,右腳放在左腿上,或者相反也可以,但是兩腳的腳心必須向上,我們一般人現在要做到有點難度。    打坐的方式主要有吉樣式和降魔式兩種。《慧琳音義》卷八中解釋說:先用右趾押左股,再以左趾押右股。手也是左手在上,這叫做降魔坐。各禪宗流派都是用這種打坐方式。至於吉祥坐,就是先用左趾押右股,後用右趾押左股,讓雙腳掌仰於二股之上,手也是右押左,然後安仰在跏趺之上,叫做吉祥坐。在結跏趺坐時要求"閉目,以舌柱齶,定心令住,不使分散",此時一般用自然呼吸法,主要在於以此來調息調心、誘導入靜,所以,佛家禪修重在求精神超脫,但不重視修命。    佛家功以修禪為本,不過,由於佛教的流派教多,所以功法也有很多區別。修禪一般分成小乘法和大乘法兩種。小乘追求的是個人的自我解脫,把"灰身滅智",證得"阿羅漢"作為最高目標,修習時注重三十七道品的宗教道德修養。阿羅漢即羅漢,這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其功法可以分為準備階段、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神通六個階段:    在準備階段,主要是解決練功者身心方面的一些缺陷,以便為日後提高功力打好基礎。用的方法叫做不凈觀法,主要包括四種:不凈觀、慈悲法、思維法、數息法,針對不同的對象區別對待使用。    其中數息法又分為數息、隨息、止息、觀息四個階段。此法後來被天台宗發展成為六妙法門和止觀法門,不凈觀具有較強的止念除欲功能,是一種很重要的入手功法。    初禪的目標是排除一切慾念而生"喜"。"喜"的出現是完成第二個階段的標誌。二禪的目的是除喜。除喜即能生"樂"。在佛教概念中,"樂"和"喜"不同,喜是從心裡高興,樂是渾身上下都高興。樂的出現,標誌著二禪的修習已經完成。

三禪修習的過程主要是除"樂",無所謂苦、無所謂樂的出現是完成三禪的標誌。

四禪的修習目的是讓不苦不樂即極樂境界的情緒完全穩定下來,實現完全的如如不動的靜定。

四禪完成後便具備了神通、神變的基礎。但要運用和發揮自如,還必須有一個較長的掌握、學習、提高的過程,即"十遍行"、"十遍行"即地遍、風遍、水遍、火遍、青遍、赤遍、靈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虛空遍等十種功法。這種功法具有提高定力的特點,而定力至極時,參以某些意念就可以實現更高層次的神通。據說這種功法的功效很大,能顯現各種功能,對開發智力作用很大。其實這就是一種排除雜念,提高記憶力的方式,並沒有什麼神奇的地方,我們常說的專心致志就是這種意思,不過佛教的功法更系統化一些。

大乘宣傳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把成佛度世、建立佛國凈土作為最高目標。在修習方面,大乘提倡以"六度"為主要內容的菩薩行。

六度,就是六種從生死此岸到達涅磐彼岸的方法或途徑。包括1、布施;2、持戒;3、忍、4、精進;5、定;6、智慧。

"布施"是指施與他人財物、體力和智慧等,為他人造福成智而積累功德,直至解脫的一種修行辦法。"持戒"指遵守一切佛教教義所允許的思想、言行,屏棄相反的行為。"忍"則指安於苦難和恥辱。"精進"指在修善斷惡、去染轉凈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地用功修鍊。"定"指為獲得佛教智慧或功德、神通而修習的心專一境的功法。"智慧"指以"假有性空"理論去觀察一切現象的特殊觀點和方法。

大乘佛教的教義比小乘的要求寬鬆,適合一般百姓接受、修鍊,所以在我國古代的傳播過程中被廣大百姓以及封建統治者所接受,並構成了眾多中國化的流派,如著名的天台宗、禪宗和密宗。在這些流派當中,修禪的方法也有了各自的突出特點:天台宗

天台宗又叫法華宗,創始人是南朝陳國到隋朝時期的智凱,由於智凱經常住在天台山而得名。 天台宗的修練以"六妙門"為主要功法。六妙門從數息或隨息入手,心緣於息,通過調息達至調心的目的。六妙包括數、隨、止、、觀、正、凈六項內容,特點是從有相數息入手,修至無相,以有心觀修至無心,從有力到無力,最後達到圓明空凈的境界。

禪宗

禪宗是中國古代思想家用自己的哲學思想、知行觀解釋佛學的積極結果,所以這一宗派最有中國特色,它也是中國佛教中最寬容、最具藝術氣質的一個派別。

禪宗的修持法門是非常隨意的,因為禪宗和印度佛教的有著重要的區別:禪宗認為覺悟本身並不等於脫離了塵世。認為塵世是天道運行的結果,也是道的一部分,而且是"門門有道"。所以禪宗是以積極的態度介入日常事物,提倡在日常的具體事物中參禪,這樣也可以獲得高覺悟。

禪宗的修持分成了南、北兩宗。北宗強調的是"佛塵看凈"的"漸修",功法主要是打坐息想,起坐拘束其心。南宗則提倡"頓悟",提倡"心性本凈,佛性本有,覺悟不假外求,不讀經,不禮佛,不立文字"。強調"以無念為宗"、"即心是佛"、"見性成佛"。正因為禪宗具有獨特的佛學觀,禪宗的修持法比較簡單,所以,一般人在老師的啟發下就能夠頓悟。

此後,禪宗還創造了許多的方便法門,如參話頭等。話頭就是一種可以引起疑問的句子,參話頭就是用這種表面看毫無意義、答非所問的語句讓人去參究,去思考,達到參悟其中的玄理的目的。明代的高僧德寶總結說:"古雲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參話頭共有兩種,一種是兩人一問一答,另一種是自問自答,據說現代參話頭者,先要打坐,調息,默念幾句"阿彌陀佛",然後才在心中冥然發問。

密宗

也叫"真言宗",現在國外通稱為"金剛乘"。修持方法是佛家氣功的一個高級部分。根據藏密古典學(藏語音譯為寧瑪學系)的分類,佛家功法層次共分九級。即顯部三級,密部中瑜珈三級,高級瑜珈三級。

密宗的修持方法很多,據說多達一千多種,分為功、法兩大類。功指氣功,法指法術。功的內容包括鍊氣修脈的寶瓶功、三脈四輪、五輪至六輪(四輪為頂、喉、臍,加密輪為五輪、再加髻輪為六輪)、拙火定、大手印等,其中無上瑜珈部還有男女雙修。法術方面包括息災法、增類法、敬愛法、降伏法、釣召法等五大類。

密宗氣功修鍊的要領在於"三密相應"。三密相應就是使自己的身、語,意三"業"(即造作,指一切身心活動)和"佛"的身、口、意三密相應。"身密"一般採取"七支坐法",此法的特點是頷壓結喉,身密還要於結印契(簡稱手印),手印多種多樣,都由老師教授;"口密"即誦真言,真言稱之為"咒陀羅尼"。

密宗曼荼拉沙畫

《大乘義章》說:"菩薩以禪定能發咒術,為眾除患第一神驗,名咒陀羅尼。菩薩依禪備起多用,隨用別論,即有無量陀羅尼門。"《瑜珈纂略》中說:"咒陀羅尼以定為體,依定持咒令不妄故。以咒為境也"。意思是持咒能破眾生煩惱,幫助修鍊者入定。

密宗誦真言時有五種方法;1、蓮花誦,即發聲念佛:2、金剛誦,即合口動舌念誦;3、三摩地誦,即不動口舌,定心觀想真言的文字;4、聲生念誦,即觀想心蓮花上有自螺貝,從白螺貝中發出妙音:5、光明誦,即念想口出光明持誦。"意密"即觀想,密宗的觀想內容很多,如觀想身中三脈、四輪等。但依密宗儀規,不論修什麼功法,都應先觀"本尊"。本尊即修持者在上師的指導下,將一朵花隨意拋撒於繪有諸佛菩薩的圖像上,花朵所落之像為"本尊"。修持前,上師按此授以該尊之印明,練功時觀想此像,觀清楚後。再觀想本尊與"我"互相交融,"入我我入"合而為一,同時觀想自己身空如氣泡。其次為字輪觀(先觀想自心為一輪圓月,在月輪上布有"阿縛羅賀傳"五字,次觀本尊之心月輪大亦有此五字)。除此之外,還有三密觀、五字嚴身觀等。

密宗除了三密修持,還有神秘的"灌頂"。灌頂原來是印度古代國王即位時的一種儀式,後來密宗將其吸收,成為本宗的一種法規,即入密宗者,須先廣學各家理論後,再由密宗大師與以灌頂,傳授密法。密宗傳授不同層次的法門,有不同層次的灌頂。灌頂分四級:1、瓶灌,2、秘宗灌,3、智慧灌;4、名詞灌。另外還有"心灌",即不取任何形式,高功夫的密宗師以意識灌入。

密宗灌頂時多念"嗡、啊、哄"三字,這是以聲引氣的練功方法,據說念這三個字可引起顱腔、胸腔、腹腔的共振,收到整合氣機,三田反覆的效果。

凈土宗

凈土宗也叫"蓮宗",由唐代的善導創立,名稱的來由是:人死後可以到達阿彌陀西方凈土(就是極樂世界)。

凈土宗的修持方法簡便,要求信、願、行一致。"信"就是要相信修持的效能,有修持的信心;"願"就是要有修持的願望;"行"就是要參加修禪實踐。"行"的方法有念佛與觀想兩種。念佛就是念念不忘,連續地念誦"阿彌陀佛"的名號,這樣可以做到收心斂性、歸於單一凈念,以一念代萬念。觀想就是面對佛像,集中意念停止妄想,專註一境。觀想念佛有十六種觀法,據說此修持法門的最高境界是"無相可觀,無佛可念"。

佛家功在功理、功法方面比道家的更為嚴謹。佛家所論氣功層層深入,每深入一層都有新的感受和境界。佛家功按小乘、中乘、大乘循序鍛煉,其中又包括"九種第次",而要祛病延年,練到小乘境界也就足夠了。佛家的三乘功夫,似乎也比道家高深些,因為道家功練到大成,僅是"清靜"境界,還不能完全達到"大定"境界,仍屬中乘功法,這是兩家的根本區別點。佛家高僧圓寂屍焚後,很多都有"舍利子"出現。原始的舍利是指佛祖屍焚後的屍骨。舍利子是氣功家死亡火化後結成的珠狀物,有很多顏色,有的還透明。

念佛法門

 凈土往生的因行,各祖師所強調者雖有不同,但多以『信願念佛』為必要的正行,其餘『萬善福業』皆屬助行。所以,『念佛法門』是凈土宗行持方面最為重要的實踐方法。

  由前述凈土祖師的念佛主張及三經一論的介紹,可知念佛不僅僅是口頭稱念而已。舉凡心念、憶念、觀想念......均屬之。在《化嚴經.入法界品》里,德雲比丘為善財童子介紹有二十一種念佛三昧,可知念佛法門的深廣。至於歷代祖師也多有提倡,如華嚴宗澄觀大師的『五門念佛』天台宗智者大師的『五方便念佛』。其後有華嚴宗五祖宗密大師,根據二師之說,在其撰著《普賢行願品疏鈔》中,將念佛方法分為持名、觀像、觀想、實相四種念佛,蓮池大師在其所著《阿彌陀佛疏鈔》中介紹的念佛法門即采此說。此四法中,以『稱名念佛』一法最受推崇,今詳細介紹如下:

      一、四種念佛說

  1.稱名念佛 即《阿彌陀經》所說的持名念佛。唯繫心一佛,專心稱念名號,念念相續之法。  2.觀像念佛 於佛的塑畫等像,諦觀分明,如《思惟要略法》雲;『人之自信,無過於眼,當觀好像,便如真佛無異。先從肉髻、眉間白毫,下至於足,從足復至肉髻。如是相相諦取。』《坐禪三昧經》也作如是說。

  3.觀想念佛 是以心觀佛相好的一種念佛方法。這是以前者『觀像念佛』為基礎。也就是先以雙眼諦觀佛像的一相至多相,留下深刻印象後,再到靜處閉目憶念觀想,如《坐禪三昧經》說:『還至靜處,心眼觀佛令意不轉,繫念在像,不令他念。若心中觀想佛像不明,則須再以眼取佛相好。』《觀佛三昧海經》也有詳細說明,如是心住、出定、入定、 恆見諸佛悉在目前;開目、閉目、處處無非極樂。《觀無量壽經》第十六觀即是此觀。慧遠大師當時以介影圖為觀像,再修般舟三昧者,亦屬於此觀。

  4.實相念佛 又名法身觀佛,乃觀自身一切萬法的真實自性的念佛觀。一切法本無自性,故此觀超越生、減、空、有、能、所等觀念,並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等相,而專念真實自性本凈的真佛。如《文殊般若經》所說:『不生、不減,不來、不去,非名、非相,是名為佛。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又『系緣法界一相,是名一行三昧。』《華嚴經》也說:『一切諸佛,唯是一法身。念一佛時,即一切佛。』『若我欲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隨意即見。』此不以眼見色身,也不以心觀相好,而是觀佛身自無所有故,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念佛法,即為實相念佛。

  以上四種念佛,從淺至深,次第瞭然。持中最淺易,實相念佛則是深法。但雖『後後深於前前』,然實際上是『前前徹於後後』。持名雖在初門,然意念無盡,若能持名至『能』、『所』情消,『有』、『無』見盡,契合清凈本然之體,持名即是實相。故僅持名,亦『即淺即深』的前後相徹了。所以歷代祖師均以持名一行具足百行,涵蓋四諦六度,乃至八萬四千恆河微塵一切行門,攝無不盡,萬行兼收。一句彌陀,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入門最易,是徑路之中,徑而又徑。不論上中下根,但是能念,無不成功。二千年來,凈土宗的持名念佛,在祖師大德們積極的提倡下,已成為最普遍而深入民間的修行方法。其三根普被,利頓全收的含容,為民間信仰最深遠的宗門,非其他各宗所能望其項背。

 二、各種念佛法

(一)持名念佛法  歷代以來,對於持名念佛也有各種不同的方法。  1.明持:出聲稱念如來名號。行者念佛時,若昏沉欲睡,或妄想散亂,則應勇猛提起精神,高聲唱念,把全身的精力聲音都貫注在一句佛號上,使音若金石,聲滿天地,則能對治昏沉,頓覺清醒,驅除妄想,恢復正念。古人說:『大聲念佛就見大佛,小聲念佛就見小佛。』這是提倡此念佛的方便說。蓮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在杭州南屏山頂念佛時,山下行人覺得其聲音如天樂鳴空,高朗嘹亮,所用的就是高聲念佛法。此外,金山寺的金山和尚,夜半時分常至高山頂上,大聲唱誦『誰念南無阿彌陀佛』,大眾都被他的念佛聲所感動。所以高聲念佛既可提起正念,亦可助他入佛。

  2.默持:若高聲唱念佛號太久,覺耗氣費力,則可改用默念,唇動但不出聲,唯阿彌陀佛聖號在行者心中,還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由於清楚明白之故,心不散亂,正念分明,故其效果不減。此種默念法,可於卧時、睡時、工作時、沐浴時、開會時、參加典禮時,舉凡二六時中,無一不可持也。臨終之時,四大分離,六根銷融,唯心識仍可念佛。所以平時默念有功,臨終必可隨習念佛往生。

  3.半明半默持:此即金剛持念法。若念佛高聲覺其費力,默念又易昏沉,則取其中道,念佛綿綿密密,聲在唇齒之間。行者一邊念,一邊聽,不論四字或六字念,但能聽得字字分明,須句句出口入耳,聲聲喚醒自心。譬如一人濃睡,聞他人呼喚自名,則能清醒矣。

  4.觀想念:這是持名念佛與觀想念佛的綜合,也就是在持名念佛的同時,也觀想佛身相好莊嚴,卓立我前,或以手摩我頂,或以衣覆我體;或觀想極樂世界金地寶池、樓閣寶樹等,久觀令熟。平時極樂依正已歷歷存於心中,一旦身衰體謝,心中念佛的同時,極樂勝景便瞭然於心。

  5.追頂念:如上所說的金剛法,將字與字及句與句之間,連綴得極為緊密,使一字追一字,一句頂一句,聲聲追頂,中間不留間隙,無少休息,努力直前,即名追頂念。由此念佛,極力追頂,猛之又猛,則過去事思量不來,未來事預卜不著,現在心識不擾,則三心斷絕,前後際除,虛空粉碎,自然雜念妄想歸於寂減,而得一心不亂。此追頂念法,功效極速,是明朝三峰大師所極力提倡的念佛法。今之凈土行者,自修或共修打佛 七時,即多采此法。

  6.禮拜念,即邊念佛,邊禮佛。或先念一句,後拜一下;或不論句數多少,但邊念邊拜,邊拜邊念,念拜並行,身口合一,所謂『念佛一聲,福增無量;禮佛一拜,罪減河沙。』此外,宋明以來盛行的大悲懺、梁皇懺,過年禮千佛等各種懺法,也採用此『持名禮拜』念佛法。

  7.記十念:念佛號時,以念珠記數,每念十句佛號,撥一粒念珠,較為從容,不致因念佛速度快而手忙腳亂。這種方法可算是『強迫專心法』,對治雜念極為有效。

  8.十口氣念:這是以追頂念佛法,追頂念去,不論佛號多寡,總以盡一口氣為度;待到出氣已促絕,須再吸進一口氣,方能再續念,名為一口氣。如是十次,名為十口氣。大約念完十口氣,只須五分鐘左右。這是專為工作忙碌的人特設的方便法門。此法根據《無量壽經》第十八願『十方眾生,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願文而設。佛願深廣,而凈土一法普被三根,所以雖僅十念,臨終之時,佛必來迎。清末民初印光大師極力提倡此法,以做為方便接引眾生學佛的簡易法門。

(二)不同心境的念佛方法

  古來因為念佛而得道的人,如過江之鯽,無法勝數,念佛方法也各有千秋,比方在同心境也可以有不同的念佛方法來修持。

  1.歡歡喜喜的念:  念佛時的心情,好像唱歌跳舞般的歡喜。  念佛的目的在求生西方極樂凈土,那裡沒有生老病死的痛苦,住的是七寶嚴飾的樓閣、蓮池寶樹的園林,相處的是諸上善人等大善知識,又可親聆佛陀的說法。如此物質、精神方面的圓滿,人生還有比這更快樂愜意的事嗎?如此思惟臆想,法喜由心中溢於言表,口裡就會歡喜地念佛。要念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發出至心微笑的程度。這樣念到心念純凈,熱情洋溢,必能收到很大的效果。

  2.悲悲切切的念:   人間的苦,莫過於死別。我們念佛也要如此,彷彿自己親愛的人死了,以極其哀傷悲泣的音調來稱念。又好比失去依怙的孤兒,找尋母親依靠一般,悲切地呼喚。我們無始以來,一直沉淪在生死大海中,遍歷了無盡的輪迴之苦,不知何時才得出離?思臆及此,怎不大哀大痛,悲泣莫已呢?在此極苦的深洲里,只有仰賴如慈母般的阿彌陀佛慈悲救拔,才能脫離苦海,到達安樂之國,怎不感激涕零呢?如此悲悲切切地念佛,如孤兒回到母親懷抱,如異鄉遊子回到故鄉般的悲切。以這種心境持續地念下去,自心很容易就能和阿彌陀佛的心相應 。  寺院里打佛七時,常常有人悲切涕零,感動莫名,就是悲悲切切念佛最真實的寫照。

  3.空空虛虛的念:  念佛時,內心要像宇宙般,渺無邊際的,空空虛虛,毫無罣礙。《八大人覺經》云:『國土危脆,四大本空。』我們生存的世界,乃至於我們的身心本不真實,唯有一句『阿彌陀佛』,才是究竟的歸宿。我們安心無罣礙空空虛虛地念,念得手也空,腳也空,我也空,你也空,天也空,地也空;念得天地粉碎,不知身在何處;念得悠悠揚揚,飄飄渺渺,心田識海無限擴大。一句『阿彌陀佛』,如遊絲般充塞於宇宙虛空,剎時心與虛空合而為一。這樣的境界,在打佛七時,很多人有過這種經驗,所以並不困難。

  4.誠誠懇懇的念:  念佛時,內心是非常懇切實在的。阿彌陀佛以難行難忍的大願力,在因地修行成就,莊嚴凈土,攝度苦海中一切眾生的慈悲願力,實在不得不令人發起虔誠恭敬的心。思臆及此,則應至心誠摯,切實地稱念佛號,每句『阿彌陀佛』念得實實在在,耳朵聽得清清楚楚,心裡也想得明明白白,如佛在眼前一般。朝也誠懇念,晚也誠懇念,『朝朝共佛起,夜夜抱佛眠』,則人有誠心,必得佛的感應。

此外,念佛還可以分為下列七種法門:

  1.三到:口到、耳到、心到   三到是念佛的基本要理,不僅要口誦清楚,耳聽明白,更要瞭然於心。口、耳、心三到齊全了,自然就能得到靈應。現代青年自命甚高,對念佛不屑一顧,認為這是老太婆的事情,這種錯誤的知見竟使青年無法領受念佛的好處,成為徘徊於極樂凈土門外的無緣人,實在是十分可惜的憾事。

  2.三要:信心、願力、行持  信心、願力、行持是往生凈土的三要門,凈土法門易行難信,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首先要對西方凈土建立堅定不移的信心,確信有此法門,堅信三根可達,然後發願往生,切實實踐修持,必然能成。好比病患投醫,先要相信醫生的診斷,然後立志和醫生合作,要把病治好,努力服用藥方,如此一來,沈痾也能痊癒。

  3.三聲;大聲、小聲、心聲  大聲念佛是口出在聲,朗朗誦念佛號,讓阿彌陀佛的無邊功德加護身心,將無謂的煩惱雜念去除,念念彌陀聖號,便能往生極樂世界。所謂小聲念佛就是在平時的進退行止之間,譬如走路舉步、言笑寢食等日常生活中,輕聲稱念佛號。而心聲則是在家庭、學校等不便說話或開口的公共場所,乃至一切地方,隨時隨地將佛號默念於心,念念不離心,我心就是彌陀,如此必可擴大自己的身心與彌陀合而為一。

  4.三業:身拜、口念、意想  念佛要三業一齊著力,身體一起一伏,緩慢莊嚴地頂禮彌陀,口中清清晰晰地稱念彌陀聖號,意念明明白白地觀想阿彌陀佛的慈悲,三業並用,必能水到渠成。

  5.三法:持名、觀想、實相  念佛法門有多種門徑,大要之有三種方法,一種為誦持阿彌陀佛聖號旳持名,這是最為大眾平常所採用的方法。一種為默默觀想阿彌陀佛的光明、慈悲、莊嚴、殊勝等種種功德的方法,這種方法更進一步,注重意念的專精不二。另外一種為實相念法。念佛的步驟,首先以稱念彌陀佛號的正念來去除妄想散念,以正定來止住紛亂,但是,如此還是有念佛的人與被念的佛號,人境對待不能融合,念佛之道在以正念去妄念,最後連這念佛的一念也泯除,念而不念,不念而念,這無念而念念於心的境界,就是實相的念佛。

  6.三時:平時、忙時、亡時  念佛是隨時隨地,不分晝夜的,不但平時的行住坐卧要稱念不斷,連忙碌的分分秒秒也要把握念佛的機緣,尤其是臨終一刻,更要用功勇猛,一心不亂,念念在茲,才能金台接引,隨念往生。  白居易有一首詩說:『余年近七十,不復事吟哦,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聲阿彌陀,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縱鐃忙似箭,不離阿彌陀,達人應笑我,多卻彌陀。達也作麽生?不達又如何?普勸法界眾,同念阿彌陀。』這首詩將稱念彌陀佛聖號的利益與妙用描寫得最為貼切淋漓,凈化身心要念阿彌陀,何況未來要脫離輪迴苦,更需要稱念阿彌陀。

  7.三利:利已、利人、利國  念佛不但能使自己增品向上,還可以利人。為什麼念佛能利人呢?一個人念佛有成,無時無刻不將彌陀的慈悲智慧稱誦在心,自然不生妄念,不侵犯人,更不會傷害眾生,在這種情況下,社會便能呈現祥和的景象,所有邪惡暴戾、欺騙搶奪自然隱避不見了,而正羲、公理、仁愛等善良道德自然推行,人民就能安居樂業,國家更能萬世太平。因此,念佛的效力和神用實在功德無量。

  總之,念佛不只是老公公、老婆婆的專利品,在物質充斥,生活繁忙的今日社會裡,人人應該修持念佛法門,讓心靈有一片靜謐的園地。念佛法門,不會妨礙工作的進行,不受時空的限制,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可以修持,是各種修行法門之中,最方便的一個法門。 

凈土問題的研究

  許多人雖然喜歡修持凈土,提倡凈土法門,然而凈土宗一路發展下來,也遇到了來自於其他宗派的種種問難。凈宗歷代祖師大德有鑒於此,便以問答形式撰述論著以釋群疑。例如智者大師著《凈土十疑論》、懷感大師作《凈土釋疑論》、永明延壽大師著《萬善同歸集》、善遇大師作《凈土或問》,明代袁宏道居士作《西方合論》。以上全都採用問答體裁,以解釋當時的爭論。今日亦有大德為封治近人封凈土法門的疑問,而不厭其煩地撰述凈土釋疑新論。以下就古今最為大眾爭論焦點的五個大問題提出討論:

一、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嗎?  這個問題主要就是討論往生西方凈土的條件。依凈宗祖師大德的主張,生凈土必定要具足『信、願、行』三資料。此三者的關係當以信為先,力行必得以切願為其動力,發願又必先信此發願所欲成就者為真實不虛,是以深信才足以啟願,願切才足以導行,力行也才足以滿其所願,才足以證其所信。因此,首要問題即在於『行』,亦即在『行』中是否須培植善根福德?又善根福德該如何培植呢?

  依據《阿彌陀經》載,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又《觀無量壽經》在未說明十六觀法之前,即先強調:『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此三福乃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凈業正因,亦即西方凈土所以成就之正因。十六觀中,後三觀的九品往生,前六品皆配合此三福行持的深淺,而得不同的往生果位;後三品皆為造惡眾生因臨終時,得遇善知識教令稱名,須『至心愿往』,才得生彼。若非具足善根福德,焉能於臨終得遇『善知識』?又焉能『信受稱名』呢?

  又《無量壽經》的三輩往生條件是:三輩人皆需發菩提心,而以是否出家、念佛稱名、修諸功德的多寡,分為上、中、下三輩的不同。依《往生論》的記載,往生條件有禮拜、贊歡、作願、觀察、迴向等五念門。又若由簡單的因果來推論,要能確信有西方凈土、要深信發願行持往生,則非『宿具善根福德因緣』不可,更何況臨命終時要能得遇善知識教令稱名,要不遭到意外橫死,以及要達到『一心不亂』,則更非具善根福德因緣不可。所以依前三經一論的經證及因果定律的推論,得知『必得具足善根福德因緣』,才得以往生西方凈土。

  然而根據歷代祖師大德們的主張,如藕益大師以『信、願、持名』為往生三資料,可知『行』只需『持名』即可,並沒有提到其他如持戒、孝養父母、修十善業等各種增長福德善根之法,那是否意味著祖師們有意避重就輕呢?非也!依藕益大師等祖師的看法,以『持名』一項,即得不可思議的功德。因為佛之所以成佛,乃圓滿萬德莊嚴所成,佛德不可思議,佛名亦不可思議,因此稱念佛名,即能招感名號中不可思議的功德,則一一聲中悉具多善根福德。

  如前所說,要具『信』、『願』、而『持名念佛』又須具足其他善根福德的因緣,所以施、戒、禪、十善、禮佛、懺悔等助緣,皆是不可缺少的條件。此據藕益、蓮池、徹悟、印光等凈宗諸祖師,重於拜懺、放生、持戒、行善等等修持,即可驗證得知。於此可下一結論:的確『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其中以『持名念佛』是獲佛菩薩護念,是為增長善根福德因緣中最得力者。

二、易行道、難行道與自力、他力的解說   自從北魏的凈宗曇鸞大師撰著《往生論注》,以明凈土法門為速疾至不退轉地的『易行道』後,歷代凈宗祖師又以『末法眾生障重福薄』的說法來相應,由此更加判定凈土一宗為『易行道』,凈土行者亦堅信此說而勤行不懈。

  論究曇鸞大師之所以有此思想,乃根源於龍樹菩薩的《十住毗婆沙論》,論中龍樹菩薩即判定,欲求不退轉達的法門有『難行道』與『易行道』二種。凡依經教,在此土積累功勛,斷惑證真,修行『難忍能忍』,歷經三大阿僧只劫行菩薩道者,為『難行道』;但以信佛因緣,願生凈土,念佛名號,則乘佛願力,便得往生清凈國土,仗佛神力,終得不退轉,此則為『易行道』。

  一者如陸路步行,苦而難至;至一則如水陸行船,樂而易到。所以龍樹菩薩更明確地指出『若人疾欲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佛名號』,『阿彌陀佛及諸大菩薩,稱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轉』。此即凈土念佛法門為『易行道』的最直接根源。

  今已確知凈土法門為速達不退轉地的『易行道』,但『難』、『易』本是兩個相對的概念,究竟其他宗派與凈土宗的難易處在那裡呢?亦即凈土修行法門有何殊勝之處,能較他宗易至不退轉地呢? 比較如下:

  1.他宗全憑自力修習而無他力之助,所以比較難。凈宗是自他二力兼具,即『自力』的『信願持名』及『他力』的『佛本願』攝持力。又佛的『他力』較『自力』為大,所以易至不退轉位。這是安樂的易行道,屬於『信願增上』的法門。  2.他宗教羲如海,性相羲理繁複,所以在入門及修習的歷程都不易著力。凈土『念佛持名』一法,不僅入門容易,而且念佛一聲便可超減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並得增長無盡善根福德,故功高易進,中間差謬亦小,所以較之他宗容易得多。  3.他宗修持者,不僅本身須是利根,而且要有清凈的環境,充份的時間及明師的指導等,許多外在因素的配合,方易成就。凈宗的修持則不論根器,不論出家、在家,不論事間、事忙,隨處隨時,行住坐卧都可用 功,所以較易行持,而得成就。

  由上論知,依仗他力的凈宗為『易行道』。但是接著又產生一些問題,如:  1.他宗行者或認為念佛法門專仗他力,自然比『但依自力』的難行道差。  2.他宗或認為持名念佛之行,乃愚夫愚歸等所為而羞與為伍,或羞於啟齒稱念。  3.他宗或以為凈宗人只知持名念佛,因而廢怠百事,既不看經教,也不行眾善因而謗其為消極避世者。  4.他宗人根本信有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更不信光靠執持名號即可往生。

  以上各種問題,皆因對於凈宗教羲未曾深入所致。因為:  1.凈宗人求往生並非主張完全靠他力,主要者仍須靠自己『信願持名』的實踐。往生凈土的終極目標,是要求能至不退轉地,能成佛再回入娑婆濟度有情,故往生後仍得靠自力修持,方能達到目標。因此,凈宗一門雖強調『他力』的護持,實則乃藉他力以助成自力的創造價值。如此,不正是大智慧、大悲願者的表現?故依他力而至不退轉的『易行道』,與仗自力的『難行道』,其終極目標是無優劣差別的。

  2.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凈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又『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佛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凈心之要乎?一句佛號俱攝悟修兩門之要;舉『悟』,則『信』在其中;舉『修』,則『證』在其中。信、解、修、證,則俱攝影大小諸乘;一切諸經之要,彌無不周。則一句彌陀,非至要之道乎?故執持名號,有何下劣之有?評為愚夫愚婦之行徑者,其智慧反不如之。

  3.凈宗之人不聽聞經教,怎知有『念佛』一門?只是,如前所說,執持名號便可多善根福德,可明心凈性。強調此法,並非盡棄經教。此由凈宗歷代祖師多研華嚴、天台、唯識、禪、律各宗教典,及凈宗人多勸讀『三經一論』以利行持可知。唯年紀大而力有不逮者,則專教念佛稱名而已。

  4.不信實有西方凈土,更不信信願持名即可往生,則是不信釋迦諸佛之教,也不信祖師之言者,此何其可惜!其少善根福德亦足證知。

  總之,凈土一門是『難信、易得』之道,在《阿彌陀經》里,六方諸佛及釋迦牟尼佛都如是說--『凈土念佛法門是難信之法』。一旦信受,則自力、他力相輔增上,很快能夠往生凈土而證不退轉地,則『易行』有何下劣?『他力』又有何可恥呢?

三、帶業往生或消業往生?  印光大師曾說:『一切法門,專仗自力;凈土法門,專仗他力。一切法門,惑業凈盡方可了生死;凈土法門,帶業往生,即預聖流。又佛在世時,眾生色心業勝,依仗自力,或可證道;今當末世,根劣障重,知識稀少,若舍凈土,無由解脫。』此仗佛力加持而『帶業往生』的思想,已是凈土一宗歷代以來傳統的信念,尤其給予自認是『末法障重福淺』的眾生,帶來無限的信心與希望。所以,帶業往生也是凈土宗的特色之一。

  但十幾年前曾有人以遍查大藏經無此『帶業往生』之語,而判斷某些經文乃『消業往生』之羲,因此,提出將祖師們如《印光大師文鈔》中的『帶業往生』之句,全改為『消業往生』。此說一經公開後,即刻引起爭議,而有許多大德於佛刊上各抒高見,公開指陳。究竟『帶業往生』與『消來往生』何者可信?下文特別就這些問題加以討論。  如吾人所知:業,是通於善、惡、無記三性,若先放下不善不惡的無記業不談,帶業往生,究竟是帶善業?還是帶惡業往生?而消業往生者,又是消善業?還是消惡業往生呢?以下一併就此二者分別討論:

  1.帶業往生的可能性:  在《觀無量壽經》中說到,欲往生其國者,當修三福;又依其修福深淺,得九品往生的不同階位。此外,《無量壽經》亦以修福的多寡,而分為三輩。又《阿彌陀經》亦說『不可少善根福因緣得生彼國』。可知往生者必修善業。即使是下品三生,造五逆十惡者,其臨終前至心的十稱念,仍能念念減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此『十稱念』屬於善業類,當無疑議。故可肯定『帶善業往生』是必要的。

  又『可帶惡業往生嗎?』答案仍是肯定的。此雖無經典明言,但仍可由經羲推論證知。如在《觀無量壽經》下品下生項下說:『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當花開敷時,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實相,除減罪法。』由此可知,既到彼國,仍須聞『實相法』來除減罪業,亦足證知往生時,其罪業並未消盡。此即帶業往生的明證。

  所以,所謂帶業往生,可能同時帶有善業和惡業,也可能只帶善業,但不可能只帶惡業往生。如前所說,五逆十惡者,帶惡業往生時,必帶有十念稱名的善業隨行。而由於往生者有此染、凈諸業的造作,故往生時便有『品位高低、華開遲速、見佛早晚』的差距。

  2.消業往生的可能性:  『消業』若能往生,必然消的是惡業而不可能善業。前文提到『念佛一聲,可減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可見念佛『造』善業的同時,即在『消』惡業。也就是說,惡業是用善業來轉化的。既然帶惡業可以往生,當然消惡業也必然可以往生。

  所以『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這兩句話都有道理,都沒有錯。但問題就出在提出消業往生者,則不許帶業往生,此則與經羲不符。又所提『消業』二字,似乎是必須消盡所有的惡業之羲。這樣說來,則極樂世界只能接引已經成就大道的佛陀往生了,因為即使是菩薩,也仍未斷盡『塵沙惑』。又若已斷盡三業者,則已證無生,可隨處自在了,又何必往生極樂?又有何處可往生呢?所以若一味地推翻古德所說的『帶業往生』,而堅持『消業往生』者,也未免太過執著而致落於『見取見』之失。反之,堅信『帶業往生』者,亦當精進用功,持戒行善,以免再度被人恥笑為依恃『帶業往生』的功效而為非作歹,或懶惰懈怠。這樣努力精進,才能帶給有心修習凈宗者信心與希望。

四、自性彌陀、唯心凈土的究竟羲  佛陀在夜睹明星證悟的那一殺那,曾說到:『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可知在吾人自性當中,具有與佛同等的無量性德,具有與佛本來同一的法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故吾人自性,本具彌陀之性,此乃自性彌陀的要羲。

  又《華嚴經》云:『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是說吾之人心能作眾生,也能作佛;能造天堂,也能造地獄;法外無心,心外無法。十方世界三世諸佛皆吾一心所現,故『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此更證明『一念凈心能成佛』的『自性彌陀』含羲,也明示了『一念凈心能造凈土』的『唯心凈土』真羲。

  凈宗祖師們為鼓勵以『凈土難至,佛果難成』而缺乏信心不敢承當的人,所以提出彌陀凈土,人人有份的『自性彌陀,唯心凈土』之言。但是,後人卻誤解祖師們的原意,而有如下的遺憾:  1.一說到『唯心凈土』,便以手指胸,謂『心中即是』;一說到『自性彌陀』,又趾高氣昂的自以為是佛,勸人不必求生,亦不須燒香、禮佛、誦經,也是不須布施行善,以為一切皆是『著相』,只要『有心』就好,以此誤用佛法者甚多。尤其未入佛門,不解佛法者,最愛以此做為不必學佛的藉口。殊不知其乃妄認自身肉團的『緣影心』,而以為是唯心凈土的『凈心』;妄認無始俱生的雜染習氣,而以為是自性彌陀的『凈性』。尚未明心見性,便自以為成佛作祖,而以顢頇之氣假作承當,撥無因果,此乃賊害慧命而自誤誤人。

  2.以為『但凈其心,極樂不離方寸,何必遠求西方?』又『但了自性,彌陀原非別人,何須別念他方?』甚至妄認『說土說佛,純屬庄生寓言』而已。其不信經論的明載不說,此亦因其不明『唯心』之羲而起。  實則『唯心即是凈土』,但不到凈土,焉證唯心?此仍是『妄想』,不能名為『自性』。又『自性即是彌陀』,但不見彌陀,安了自性?唯是『業識』罷了,不能名之為『自性』也。唯心、自性,是就理體上說的;而生凈土、見彌陀,則是理體的事實呈現。理事本來是一體,都不出一心。

  主張『唯心凈土』者,應體會『理事無礙』的勝羲,應了知具體現象的彌陀。故信有『彌陀』、信生『凈土』,乃不乖『唯心』之理。尤其吾人皆承認世界萬象是『唯心所現』,則既能生吾人居住的娑婆,何以不許生清凈的西土?既有痛苦處,何不許有安養處?所以雖有『唯心』,必有西方;雖有西方,不出『唯心』。凈土乃真正此是『自性彌陀,唯心凈土』的真實究竟羲。

  極樂世界是我們幸福的國土,是身心永久的故鄉;清凈佛國是我們究竟的依止,是身心永恆的歸宿。但是極樂世界的往生,需要靠現世人生的千番歷鏈,百般修行才能達到蓮華化生,不生不減的境地。佛國的完成不在他方世界,也不在未來時光,而在當下人間凈土的建立,現世人生的莊嚴。因此,凈土行人希望求生凈土,就要以現實的世界做為立足點,老實念佛、修持,凈化我們現世生活。尤其對現代的家庭,對忙亂的社會人生,凈土是安定我們身心的殊勝法門。


推薦閱讀:

道家、儒家、佛家
【珠寶知識】 什麼是佛家七寶
極樂世界是【諸佛家】!
原始佛教問題?
十大經典佛家禪語

TAG:佛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