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鍾茂森: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第十一集)

  尊敬的諸位法師,大德、菩薩,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今天晚上繼續來學習《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請看經本第十六面第一行,我們先讀一下今天要講的經文,這裡我們先看頭六句:

  【智慧廣大深如海。內心清凈絕塵勞。超過無邊惡趣門。速到菩提究竟岸。無明貪瞋皆永無。惑盡過亡三昧力。】

  這是六句做為一段。前面的經文我們看到是法藏比丘在世間自在王如來會下修學,非常的精進。修行有了成就,就來向老師做一個修學心得彙報,這就是在偈頌裡面他的發願。上一次我們講了前面的三首偈子,頭兩首是贊佛,第三首到第九首都是發願,我們今天從第四首開始看,就是『智慧廣大深如海』。這裡面的四句,其實是四弘誓願裡面所講的第一願,『智慧廣大深如海,內心清凈絕塵勞。超過無邊惡趣門,速到菩提究竟岸』,這實際上都是講「眾生無邊誓願度」。菩薩發願,四弘誓願是通願,所有的菩薩都要先發這個願,如果不發這個願,沒辦法成佛。其實四弘誓願就是第一願,第一句,眾生無邊誓願度,發大願度眾生,然後你怎麼修法?緊接著你就是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底下的經文,下面的『無明貪瞋皆永無』,這屬於斷煩惱。所以菩薩為什麼能夠精進的修行、斷除煩惱?是他大慈悲心廣度一切眾生,這個願力來推動的,這是慈悲願。如果學佛沒有慈悲心,這是不可能成就的。所以我們要學佛,首先問問自己,菩提願,慈悲的願,有沒有真發出來?凈土宗是大乘,也是要求我們要發菩提願,發度眾生的大願,然後你就是修行。

  第一句「智慧廣大深如海」,這是講智慧,以智慧為首。到最後第六句的經文是『惑盡過亡三昧力』,三昧是定,以定做結束。這裡可以看到佛法真的重視定慧的修學,學佛是以智慧來做先導,不能沒有智慧。要度眾生,要自己成就,那都是要有智慧才行。我們問,智慧怎麼來的?智慧是從戒定當中得來,因戒生定,因定開慧。定是什麼意思?底下經文講的,「內心清凈絕塵勞」,這就是定,定就是清凈心。在凈土宗裡面,是修一心不亂,這就是修清凈心。一切的法門都是修禪定,凈土宗也不例外。凈土宗的修學方法就是念阿彌陀佛,念到我們的心清凈。當然讀《無量壽經》也是一樣,我們可以通過念佛來修定,也可以通過讀經來修定。讀經念佛的目的是把妄想打掉,這個要懂。所以讀經不是說為了研究這經里什麼意思,不需要研究,真正讀經的目的就是把這個心專註在讀誦的經文上,不生妄念,這是讀經的方法。讀一遍這就修一遍的戒定慧,讀經是戒定慧圓修,一次完成。

  什麼叫戒?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戒。你讀經的時候你不造惡,你不會想那些邪思邪見,你這惡止住。讀的經文是最大的善,你想去西方極樂世界,那是最大的善,所以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做到了;你的心定在經文上,不生雜念,這是修定;讀的時候讀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修慧,這是戒定慧一次完成。當你讀經讀到心很清凈,從「如是我聞」讀到「信受奉行」,從頭到尾沒打幾個妄念,一個多小時讀下來,三、五個妄念,這功夫算不錯了。這個時候你念佛,就很容易提起來,你一句接一句佛號,你能連成片。所以讀經可以做為我們念佛的前方便。要想修念佛功夫成片,最好從讀《無量壽經》下手,這是我們師父教導我們的。果然想要這一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真的心要修到相當清凈。二六時中這一句佛號要牢牢抓住,不能夠放鬆,常念生死苦。六道真的不能再待下去,不管你是有福報還是沒福報,都是苦。

  今天碰到一個同修,她很多煩惱,其實我看她挺有福報的,自己又不需要工作,先生掙錢供養她,她就在家自己念佛聽經,結果還是有煩惱,你看這六道裡面真的不容易。看看她我想著她已經夠有福報了,什麼都可以不用掛慮,還是有煩惱。我們難道還要再回到六道裡面嗎?所以想到輪迴之苦、之可怕,真的要發願求生極樂世界。世間一切法都是假的,都是虛幻的,夢幻泡影,何必當真?只有一句阿彌陀佛是真的,因為什麼?你這一句佛號牢牢抓住了,你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其它你念什麼,說老實話都幫不了你。所以你要真認識到這個法門的殊勝,這是你的智慧,「智慧廣大深如海」,你真就是了。你可別看小自己,別以為,你看人家那是讀博士、當教授的,科學家、哲學家,那很有學問的,他們才有智慧,我,我什麼都不懂,我哪有智慧?我只會念阿彌陀佛。那不是,你懂念阿彌陀佛那才是真智慧,他們?他們沒智慧,別看他讀博士。像我以前就是,讀了博士當了教授,我看真的不如那些沒文化的老太太、老阿公,他們一句佛號念到底,不打閑岔,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我比不上他們。他們真有智慧,他們知道世出世間法哪樣是最殊勝的,他們牢牢抓住了,我們還晃晃蕩盪。所以最後慢慢通過長期的學習,才知道原來這才是最重要的,才開始要抓住它,你看這哪有智慧?當然,聞道有先後,現在懂也不晚,什麼時候覺悟都不晚。

  所以真正修進去了,內心清凈,這底下經文講的「內心清凈絕塵勞」,塵勞是什麼?塵勞這個塵是污染,你看我們打掃衛生都得把灰塵擦掉,那是污染,把污染去除。勞是勞累。今天我們在這個世界感受的污染真是相當的嚴重,環境的污染這是有目共睹。除了環境的污染以外,還有心地的污染,精神的污染,見解的污染,這些污染可能知道的人還並不算很多。內心的污染,那才是外界污染的根源。現在這些科學家們都在探討如何來保護環境,如何防止污染,天天在開會,效果不算很大,為什麼?還沒找到根源,根源是什麼?內心。內心有污染,你外界怎麼去弄,都很難去除污染。污染是什麼?貪瞋痴慢、煩惱、惡見,這是污染。首先要把內心這些污染去除,外界污染就很容易恢復。

  污染怎麼樣去除?凈宗法門最簡單,就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你念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叫清凈句。這是天親菩薩在《往生論》上面說的,「清凈句」,能念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心清凈,污染夾雜不進來,你清凈心就能恢復。實際上我們的本心本來清凈,本來是一塵不染。六祖大師說得好,「何期自性,本自清凈」,污染是你自己妄想執著弄出來的。

  心地清凈,智慧增長,當然就能「超過無邊惡趣門,速到菩提究竟岸」,這兩句是講果報。惡趣門你都超過了,什麼叫惡趣門?一般講三惡道是惡趣門,沒錯。三善道?三善道也是屬於惡趣。此話怎講?因為在三善道也沒跳出六道,還是惡趣。你說跳出六道,做了二乘聖者,聲聞、緣覺,他們離開惡趣了嗎?還沒。他們只是斷了見思煩惱,還有塵沙、無明兩種煩惱沒破,還是在惡趣裡面。所以你從這樣來推斷,你就曉得,誰才是真正超過無邊惡趣門?惡趣門真的是無邊,乃至九法界全是惡趣,為什麼?還沒成佛。一定要煩惱斷盡,這才能夠叫做「超過無邊惡趣門」,無明、塵沙、見思統統斷盡,也就是成佛了,這才是真正超過惡趣。凈宗法門教你念阿彌陀佛,是直截了當,直取那個最高的果位,所謂念佛成佛,一下就超過九法界。你不需要念天,不需要念四諦(四諦法就是聲聞法),不需要念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是緣覺法),不需要念六度萬行(菩薩法)。直截念阿彌陀佛,那是佛法,佛道,你看這直截了當。所以古德稱這個法門叫「圓中之圓,頓中之頓」,圓頓大法。圓是什麼?幫你圓滿成佛,你成了菩薩,成了阿羅漢,那還不夠圓滿。頓是什麼?頓是快速,一下子就搞定,你不需要那些階梯,不需要先成個阿羅漢,再提升成了辟支佛,再提升成了菩薩,最後才成佛,一步步來,那就不叫頓法,叫漸法,漸次的,有次第的。

  頓法是什麼?一步就到位,頓法。你看念阿彌陀佛真的是頓法、圓法。一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經上說的非常的明確,皆是阿惟越致菩薩,《阿彌陀經》里講的皆是阿鞞跋致菩薩,這些菩薩的意思是不退轉。蕅益大師在《要解》當中講,這是「圓證三不退」,圓滿的證得三不退。什麼叫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這叫三不退。如果按照漸法來講,你證得了小乘初果就位不退,你不會退到惡道,你只在人天。你入大乘,這就是行不退,你不會退轉到小乘。到念不退,那是登地的菩薩,心心迴向薩婆若海,這是迴向無上菩提,你不退轉。所以你一往生極樂世界,你這三個不退全部圓證,不僅證了,叫圓證。圓證這個果位可高!那屬於什麼?七地以上的菩薩,才叫圓證三不退。你想想,這豈不就是一步登天?我們師父講經,講到這裡說,最嚴格的說法,圓證三不退,那是指等覺菩薩。你看看我們這些凡夫一往生極樂世界,一下就成了圓證三不退的等覺菩薩,超過十地,這真叫不可思議!不僅說我們凡夫不可思議,阿羅漢他不能夠思議,他不相信,不相信。連菩薩,權教菩薩都不能相信,哪可能?這真的不是九界眾生所能想像,所謂「諸佛所行境界,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這是蕅益大師《彌陀要解》裡面講的話,這是諸佛境界。

  你就問,我為什麼能相信?我為什麼能接受這個法門?那真的你可不是普通人。你能相信,你能接受這個法門,你必定是在過去生中無量劫來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種了無量無邊的善根,這一生遇到這個法門,你才能夠信受奉行,可不能看小自己。《無量壽經》最後講到,這種人過去生中「曾作佛道,故非凡人」。所以我們應該慶幸自己,我們竟然就是這種過去生中曾作佛道當中的一員,了不起,太寶貴了!可不能夠把自己這個深厚的善根浪費了,辜負了自己這麼殊勝的得度的因緣,太可惜太可惜。

  底下講「速到菩提究竟岸」,這就是非常明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菩提究竟岸,為什麼?你一往生極樂世界,就一生成佛,圓證三不退,決定成佛。成佛的遲早,就看你剩下那個在極樂世界你能不能更繼續精進。你要是想懶一點也沒關係,也決定成佛,你不退轉;你要能精進一點那更好,那更快速。你成的這個佛,不是藏教佛,不是通教佛,不是別教佛,是圓教佛,這是經上常講的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跟阿彌陀佛沒兩樣。

  底下「無明貪瞋皆永無」,這講到非常明顯。貪瞋這屬於見思煩惱,無明是無明煩惱,也就是無明、塵沙、見思統統斷盡,那就是成佛了。阿羅漢斷了見思煩惱,所以他不會有貪瞋痴,他可能有貪瞋痴的習氣,但是他內心是不會有貪瞋痴。到了成了菩薩,他執著放了,分別也放下,塵沙煩惱也沒有,但是他還有無明。把無明斷了,這就成佛。所以底下講「惑盡過亡三昧力」,「惑」在這裡就是指塵沙,因為上面的經文,貪瞋是見思,無明是根本煩惱,根本無明,到了惑,分別斷了,就剩無明,無明也斷了,就成佛。惑盡了,三昧就現前。

  這個三昧,你要修凈宗法門,這不是普通三昧,這叫什麼三昧?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稱為寶王三昧,這是三昧中之王。你修其它的法門,你也能得三昧,得的三昧不是寶王三昧,寶王三昧就是指念佛三昧,最殊勝的三昧。怎麼得來?就是三個字,「老實念」。這是夏蓮居老居士在《凈語》裡面強調的三個字真傳,就是「老實念」。怎麼老實念?《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面講到的,「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把你這六根都收攝住,不要去想,什麼念頭都放下,就是凈念相繼,凈念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句佛號一句接一句,不令間斷,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這就是老實念。凈念是不懷疑,相繼就是不間斷、不夾雜。大勢至菩薩他老人家給我們顯示的就是修這個法門,他專修專弘凈宗。所以他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三摩地就是三昧。你得三昧,哪個方法最好?念阿彌陀佛,這是大勢至菩薩講的,他不用藉助其它的方便,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心開是什麼意思?就是這裡講的「無明貪瞋皆永無,惑盡過亡三昧力」,他得到了。斷了見思煩惱,破了塵沙煩惱,盡了無明煩惱,這一句佛號就能搞成功。如果不是把經教都弄通,真的對這個會有懷疑,真正把經教弄明白,死心塌地念這句佛號,還用搞什麼其它的方便法門嗎?不需要。

  所以大勢至菩薩,夏蓮居老居士在《凈修捷要》裡面稱他是法界裡頭的凈宗初祖。這法界當中,誰第一個修念佛法門?大勢至菩薩。他跟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左右手,西方三聖,他就用這個法門攝受眾生,攝眾生歸凈土,所以法界初祖。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凈宗初祖是誰?《華嚴經》裡面我們看到,普賢菩薩勸導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導歸凈土,他是我們娑婆初祖。我們再問,中國的凈宗初祖是誰?是隋朝時代的慧遠大師。所以你要問凈宗初祖是哪一個初祖,有法界初祖,有娑婆世界初祖,還有咱們中國初祖。我們師父現在把《無量壽經》弘遍全世界,他過去在美國住了十五年,把美國凈宗也帶起來,有同修說我們師父是美國初祖,這有道理。師父二十年前,正好二十年前,一九九0年,在香港第一次弘揚《無量壽經》,講《無量壽經》。他當時講的這個題目叫「當生成就第一法門」,用了四十四個小時,把《無量壽經》講了一遍。我們這二十年後,在香港步師父之後塵,也來啟講。師父也是在今年再次啟講《凈土大經解演義》,這是黃念祖老居士批註的《無量壽經》。我們看看香港凈宗初祖也是我們師父,所以我們很幸運,這真的能夠親近善知識。所以這也是你們自己有真實智慧,你懂得選擇這個法門,選擇這部第一經。

  釋迦牟尼佛講經四十九年,說法三百餘會,哪一部經第一?就是《無量壽經》。為什麼這麼說?這是有來由的,古德都贊同世尊講的所有的經典《華嚴經》第一,經中之王,這是古德就已經判定的。《華嚴經》到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凈土,普賢菩薩自己說,這是「行願品」里講的,「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你往生極樂世界。「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成就十大願王,「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你看,普賢菩薩非得到極樂世界才能夠一切圓滿,《華嚴經》一定要到極樂世界圓滿,所以《華嚴經》導歸到《無量壽經》上來,《無量壽經》勸你到極樂世界去。所以古德稱《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你說有沒有道理?真的是中本《華嚴》,《華嚴經》的精華。《華嚴經》是經中之王,這部經又是《華嚴經》的精華,這不是第一經,還是哪一部經是第一經?所以你能選擇這部經,真的了不起!那是所有一切佛菩薩都讚歎你,難能可貴。我們再看底下的經文:

  【亦如過去無量佛。為彼群生大導師。能救一切諸世間。生老病死眾苦惱。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六波羅。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

  先看到這裡,這十句可以分成一段。這是法藏比丘發願同佛一樣,願有佛一樣的智慧德能,發願作佛。所以一開頭就講『亦如過去無量佛』,「亦如」就是也像過去的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一樣。過去成了佛的無量無邊,他怎麼成佛的?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他就成佛。法藏比丘現在也發願像他們一樣,放下妄想分別執著,能不能做到?一定能。他們能做到,為什麼我們做不到?世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所以一切眾生皆當作佛,這一切眾生包括我們在內。所以我們也應該像法藏比丘那樣發起這個大願,可不能夠自暴自棄,說「我不行,成佛,別搞笑了,我做不來。」你這是自暴自棄。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當作佛」,你說我不要作佛,你這不是跟釋迦牟尼佛抬扛?他說你應該成佛,你說我不成,這像什麼話?要發起這個大心來,要直下承當。你看世間孔孟學說鼓勵我們要成聖人,孟子講的,「人皆可以為堯舜」,每個人都能成為像堯舜那樣的聖人。《孟子》裡面講的顏回,孔子最好的一個學生,他講的一句話,他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舜是什麼樣的人?我又是什麼樣的人?我跟他本來是都一樣,「人之初,性本善」,皆能做聖人。他能做,我為什麼不能做?發起這個大心。世間出世間的理都是相通的,世間聖賢鼓勵我們成聖賢,出世間的聖人就是佛,他也鼓勵我們成佛。

  法藏比丘在這裡給我們做表演,做榜樣,他要像過去無量佛一樣,『為彼群生大導師』,這個「彼群生」就是指九法界一切眾生,佛是他們的「大導師」,導師可是對佛的尊稱。佛門的稱呼不能隨便用,一般我們不懂的,就稱某人是大師,是導師,這都是有點言過其實。他成了佛,才能稱他為某某大師,某某導師,所以我們要懂這個道理。在凈宗法門裡面,我們看到凈宗的祖師都稱大師,你看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印光大師,他都稱大師。為什麼他們能稱大師?第一個,他們稱大師是因為他們已經過世,他如果在世,不能稱他大師。所以你看《印光大師文鈔》,他在世的時候稱為《印光法師文鈔》。講法的稱為法師,參禪的叫禪師,持律的叫律師,不能夠隨便稱大師。他往生以後,確定他是往生,往生就一生不退成佛,這有資格稱為大師。更何況他專修專弘凈宗法門,凈土宗這個法門是佛才能夠弘揚的,這是諸佛所行境界,凈宗法門叫難信之法,除了佛能夠說之外,其它的說不出來。所以這些祖師他們能夠弘揚凈宗法門,等於說是跟佛心行是相同的,因此我們也能稱他為大師,只有凈土宗的祖師稱大師,其它的都沒有。

  法藏比丘在這發願成為大導師,就是成佛。『能救一切諸世間』,這「一切諸世間」,就是九法界一切有情眾生。不僅包括六道眾生,六道當然是要度他們,要救他們,他們是最苦的,尤其是三惡道。底下講了,『生老病死眾苦惱』,這是六道凡夫都有。實際上一切諸世間也包括四聖法界,這些都是聖人,聖人已經沒有生老病死的苦惱,可是雖然沒有生老病死這些苦惱,他還有他們自己的煩惱。他斷了見思煩惱,可是他還有塵沙煩惱,有無明煩惱,這些都是苦惱,他們也要救。你能救他們嗎?你說我怎麼能救他們?我都境界跟他差老遠。但是你要能教他念阿彌陀佛,你也能救他們,其它的你比不上他,可是你教他念阿彌陀佛,這個你是行彌陀之所行,你就能教他,你就能救他,他也樂意聽你的教誨。他要是真的善根深厚,他信了,他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他感恩你,為什麼?他一往生,那個境界大幅提升,他成佛去了!成佛了,才是一切苦惱都沒有了。

  你看華藏世界這麼多的法身大士,他們是分證佛,普賢菩薩是等覺菩薩,他們為什麼還要往生極樂世界?你看四弘誓願裡面講的,「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這三條他們基本都學圓滿,這是等覺菩薩,這些都做到了,就剩一個「佛道無上誓願成」沒圓滿,所以他到極樂世界幹嘛去?去成佛道去了。你說在華藏世界成佛不行嗎?也行,但是時間要久,要三大阿僧祇劫。到極樂世界他們一去,見到阿彌陀佛,立刻就成佛。「普賢行願品」講得很清楚,「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一切圓滿盡無餘就是成佛,一往生就成佛。所以他如果不是為了成佛,他不會去極樂世界,他在華藏世界不待得挺好的?他在華藏世界不待,他去極樂世界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迅速成佛,他嫌華藏世界成佛太慢,到極樂世界成佛快。

  所以這個法門,上可以度等覺菩薩,下可以度地獄眾生,九法界通度,叫「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你想想,這法門多殊勝!所以你能夠修這個法門,你也往生極樂世界,叫普賢菩薩這些等覺菩薩都佩服你。我們搞了無量劫才懂得這個法門這麼殊勝,你這一下子就學會了,他佩服你,當然他也會護持你,他佩服你還能不護持你嗎?這個法門真的是一切諸佛之所護念。你能修這個法門,《阿彌陀經》講得太明確,你能夠聽到這個法門,信受奉行,就能得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永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底下講,『常行布施及戒忍』,這個是講修菩薩道。要成佛,當然要修菩薩道,菩薩道是因,成佛是果。菩薩道就是修六度,六度是菩薩修學六大綱領,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裡講「常行布施」,這是第一個,「戒」就是持戒,「忍」就是忍辱。底下『精進定慧六波羅』,「精進」是第四,「定」就是第五,「慧」是智慧,這叫六波羅蜜,叫「六波羅」。波羅蜜的意思是到彼岸,靠什麼到彼岸?修這六度行到彼岸,到成佛大涅盤的彼岸。所以這六條我們得細細說一說,很重要,這是一切法門都非常重視,凈土宗也不例外。

  第一個布施,這裡說常行布施,常是不間斷,不能夠三天打魚兩天晒網,今天修一修,明天就歇了,這不行。布施,什麼叫布施?是不是我到寺院裡面功德箱里放點錢那就是布施?那你把它看得太小了。有的同修讀了《地藏經》「舍一得萬報」,他來勁了,他去佛門裡投上一塊錢,能夠獲得一萬塊錢,這個比投資股票還好賺,這是比樓下那個賽馬會來得還快,他就投機。這種心理修布施他有沒有成就?沒成就。這是投機倒把,覺得這一本萬利,這樣的沒有功德,他把它當買賣來做。

  真正你要修布施,放下,布施是放下,放下什麼?放下你的煩惱,煩惱很多很多。你譬如說貪心是煩惱,用布施來放下貪心。貪有貪很多,財色名食睡都有貪的,都得放下,哪一個你最貪的,先從那個放起。譬如說你貪財貪得最嚴重,你就施財,從這個做起。你不要擔心,我財舍掉,我沒財了怎麼辦?我得生活。你不要擔心,佛法講捨得捨得,有舍就有得,你不舍就不能得。你現在有財富,不是你貪來的,你貪能貪得到嗎?過去生中你修布施得來的。如果你過去生中沒修布施,你這一生即使想偷想搶,都搶不到、偷不到。你試試看,你去大街上搶錢,我看你還沒到手,就被警察給銬住,你沒這個命,你沒這個財,你就得不到。話說過來,你搶得到的偷得到的,也是你命中原來布施得到的財,你不要用這個手段,你也能得到,你何苦要用這個手段?還折了自己的福。所以明白這個道理,你敢舍,你肯舍。有的人貪名比較貪得多,對財比較看淡,特別是什麼?有知識有文化的人,他比較喜歡名節,或者是好名,你要把名也得放下。反正你貪什麼你就得舍什麼,這就是布施,貪瞋痴慢疑都得把它施掉、舍掉。

  不僅要舍這些大的煩惱,再進而分別、執著要舍掉。執著是你六道生死的因,你把執著舍掉,六道就沒有了,你就出六道。分別是十法界的因,因為你有分別,所以你能夠看到十法界,你把這個分別放下,十法界也就沒有了。所以你看,在念佛堂裡面,主七和尚往往都會有一句口頭禪,提醒大家「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就是布施。身是身體,心是你的念頭,世界是身外之物,統統要放下,放得乾乾淨淨,你的清凈心現前,你才能夠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這修布施。

  所以布施的學問可大了!《了凡四訓》裡面有一句話講,「達者內舍六根,外舍六塵,一切所有,無不舍者」,達者就是有成就的人,聖賢,他們能做到什麼?內的六根,就是我們的身體,也包括六識,就是那個感受,眼耳鼻舌身意,這些識受都能舍。外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都能舍,一切所有沒有不能舍的。你說這個太難了,我做不到。「茍非能然,先從財上布施」。所以我們要學布施,從哪學起?布施財學起,因為什麼?世人以財為命,沒有不貪財的。我們要學放下,先放下錢財,把錢財放下,你就把那個貪吝的心也舍掉。你不要害怕舍了財就沒財,不會的,愈舍愈多。佛法講三種布施得三種果報,財布施你能得財富,修無畏布施你能得健康長壽,修法布施你能得聰明智慧。你不要害怕,你得敢去做,愈布施你果報愈殊勝。修到最後什麼都舍掉了,你就得到了波羅蜜,布施波羅蜜,你這一度就圓滿。

  所以布施是度你的慳貪,慳貪這是根本煩惱。《百法明門論》裡面歸納出我們六個根本煩惱,六個根本煩惱再歸納就是一個,就是貪。貪是煩惱之根,生死之根,所以用布施先把這個煩惱度掉,然後你才能夠持戒。這六度它是有階梯次的,你的第一個做好了,才能上升第二個,第一個沒做到,第二個是做不到。你布施要是你沒做好,你還有很多捨不得的、放不下的,你能持戒嗎?持不好的。你說我學的這戒還學得挺好的,裝模作樣的還能夠像個樣子。但是境界一來誘惑,立刻就破戒,肯定的,為什麼?心不清凈,放不下,你放不下,戒律不可能持好,布施是持戒的基礎。如果心裡頭還有放不下的事,往往那就是魔,他遇到外面的境界,這個煩惱就起現行,那是毒,心裡有餘毒,沒洗乾淨,這就很難說持戒清凈。

  所以先要在布施上下手,心清凈,自然有戒,持戒也自然就得定,得定就開智慧。戒定慧這三無漏學,都是建立在布施、放下這個基礎上。持戒這是出世善法,佛法以戒律為根基,戒為無上菩提本,所以我們要修成佛道,要出三界,必須要持戒。持戒這是跟自性性德相應,戒律不是說佛制定這一套規矩來約束我們,不是。是什麼?自性本來就應該是這樣。當時戒律怎麼產生的?大家這些弟子們把佛他日常的行為把它記下來,那就叫戒律。佛看到有些弟子做了錯事,馬上規範,定下來。這個對錯怎麼來評判?就是用自性這標準,跟性德相應的就是對的,跟性德不相應的就是錯的。佛是證得自性的人,所以他自然流露出來的全都是符合自性,所以他的行為就是戒律。我們現在迷失了自性,怎麼學?先學個樣,佛怎麼做,我們也怎麼做,按照他老人家所定的規矩來做,這叫持戒。慢慢做習慣了,你就做得跟自性就相應了,你就證得自性。

  所以持戒的最後的結果是讓你回歸自性,這跟世間修善的目的不一樣。你譬如說五戒和十善,在條目上很多是相同,它也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這些都有。持戒和修善有什麼不一樣?不一樣就是你的結果、你的目的不一樣。持戒的結果是讓你出三界,讓你成佛道,你的目標是為了出三界。修善就不是這樣,修善的目標它是得福報,它得人天善福,這不是無漏果,這是有漏。所以戒和善區別在這兒。但是我們要把戒持好,首先得修善,你要不能修善,你就不要談戒,肯定做不好。所以你看《觀經》三福裡面,第一福是人天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就是人天福,還沒講到戒。第一福就是我們師父講的三個根,《弟子規》,儒之根,這是講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你能落實《弟子規》,那就落實了孝親尊師;《太上感應篇》是道之根,落實慈心不殺,不殺是不傷害眾生,有仁慈心,不傷害眾生,就用《太上感應篇》落實;「十善業」那就是在《十善業道經》裡面,這三個根是戒的基礎。有了三個根之後才能談到戒,這是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看這講到三皈五戒、眾戒,這戒是二乘福,幫你出三界的。

  所以你懂得這個道理就知道,你想持好戒,首先得修善,要修到純凈純善,戒律就清凈。持戒它範圍很廣,不僅包括佛所制定的戒律,還包括我們在這世間必須遵守一切的法律、規章、制度、風俗、禮儀等等,都得遵守。你來到這世間你就得要按照這世間的規矩來活著,你不能自己搞一套,這眾生不能歡喜,你會跟眾生起衝突,所以你得恆順這個地方的眾生。菩薩所在之處,能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他絕對不會跟眾生相抵觸。戒律只要求自己,他不會要求別人。所以戒律真的很廣泛,一個真正的學佛弟子,他一定是個守法公民,在世間人來看,他一定是個有道德、懂禮貌、有規矩這樣的一個人。所以學佛首先你得要遵守法律規章制度,不能違法亂紀,這都是破戒。真正要學戒,確實這是一門大學問。

  我自己現在在《無量壽經》上下功夫,但是我覺得以後真正要興佛法,還是應該在戒學上多下點功夫。弘一大師過去就是,他一生專註在戒律上,一代律師。原來他是知識分子、大學教授,三十八歲出家,出家之後,過去的那些世間的習氣統統都放下,用戒律來規範自己。最後他導歸凈土,他往生極樂世界,這也是我們的好榜樣。蕅益大師說過,我們要走菩提道,以戒律為本,以凈土為歸,以觀心為要。我們修行最重要是觀我們的心,有沒有產生惡念、產生邪念,馬上要糾正它。還要以善友為依,真正的同修道友在一起學習,在一起共同的提升,這是我們的菩提道的一個依靠,這是很重要。所以戒,真正要學要對開遮持犯要有所了解。每一條戒都有它開遮持犯,開是開緣,遮是遮止,就是不許開的時候就不能開,應該開的時候就得開,戒律是活活潑潑,不是死呆板。該開的時候不開等於犯戒,不該開的時候亂開,那也是犯戒。所以這個確實需要深入去學習。這個講第二條持戒。

  第三是忍辱,忍辱很重要,在布施持戒的基礎上,你就得忍辱。布施持戒都是修功德,但是不能忍辱,那你功德就廢了。古德講「火燒功德林」,你修得再好,你布施持戒再好,可是你心裡有一絲瞋恚心,那就破掉功德,所以忍辱是保護你的功德。世出世間一切法你要有所成就,都要忍。在經典裡面,它主要是講忍,忍就是耐心,你要成就大事,你沒有耐心,沒有辦法。你在世間你譬如說你讀一個博士,像我是讀過博士,讀二十年書才能拿到博士學位,你沒有耐心那你肯定中途也就白費。讀博士也不是什麼大事,都要近二十年的耐心。你要修行出三界,這可是世間最大的事情,沒有耐心怎麼行?所以我們修行不能夠老想著走快捷方式,這個經太難學就不學了,念佛念了兩小時挺累的不念了,聽經太費腦子不聽了,這都是沒耐心,沒耐心學什麼都學不成。凈宗法門算是所有法門成就最快速的,叫易行道,那也得要耐心才能夠成就。

  譬如說你念阿彌陀佛,經上講最快速的,「若一日,若二日」至「若七日」,這七日七夜你也得有耐心才能熬得下來。《無量壽經》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一向專念,你盡一生都不間斷的念佛,天天這樣如是修,依一部經一句佛號,盡形壽不改,這都是耐心。你讀《無量壽經》,你讀得慢的得兩小時,讀得快的一小時。當然再快我們不主張,有的人念半小時就能把《無量壽經》念一遍,那個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念什麼,太快了不好,還得字句分明。這一小時念下來你也得有耐心。師父讓我們想學凈宗法門,首先把《無量壽經》念上三千遍,這三千遍你一天念三部,一年能念上一千部,三年完成,這也是耐心。當然你念的時間愈多愈好。有不少人念了三千部,他跑去問師父,「師父,我都念完三千部了,底下怎麼辦?」師父說,「再念三千部」。他念完,再念完三千部呢?再念三千部。念一萬部的人很多。念《無量壽經》可以說一直念到你成佛為止,都不能間斷,怎麼能夠得少為足?

  所以這個是修忍,耐心,不忍很難成就。修學要忍;還有自然災害,一年四季有冷的時候有熱的時候,你得忍;生活有不如意的時候,你得忍。

  所以「忍」後面加個「辱」,這是翻經的法師特別對中國人加上的,因為中國人你看古代讀書人他有氣節,你讓他忍死都可以,就是死他都沒問題,但是你侮辱他,他就不行了,叫「士可殺,不可辱」,他有不能忍的,辱不能忍。所以翻經的法師特別在「忍」後面加個「辱」,你要是侮辱都能忍,你就什麼都能忍,這是特別對中國人的機。確實在弘法利生的道路上,忍辱很有必要,你看我們師父這五十多年弘法走過來的路,忍多少!人家的侮辱,人家的毀謗,人家的陷害都得忍。忍不是說我心裡有氣,不發出來那叫忍,那不是忍。真正的忍是若無其事,有跟沒有是一樣,不受他影響。人家不管怎麼罵,師父說,由他罵去,罵累了他就不罵了。師父年輕的時候就有這個忍辱功夫。他跟我們講年輕的時候,人家罵他,他絕不還口;人家打他,他就躺在地上讓他打,打累了他也就不打了。你要是跟他對打,愈打愈激烈;你躺下來給他打,他反而不好意思打了,這一招很厲害,忍辱。所以我們師父真的五十多年來弘法真不容易,到現在這真的是有大成就,人家也就不敢再怎麼樣,動不了他。現在還是有誹謗有批評,你看師父若無其事,忍辱功夫忍到最後連念頭都不動,這就是忍辱波羅蜜成就了。

  所以師父老人家也常常提醒我,因為他看我也發心走這個弘法利生的道路,提醒我,他是用自己老師跟他講的話來提醒我,他說以前李炳南老居士跟他講,「你講經講得不好,就別人笑話笑話你,倒無所謂。等你講經講得好,人家嫉妒障礙,你就走投無路。」師父真的都有走投無路的時候,但是也不要害怕,佛菩薩自有安排,每次到走投無路的時候,都絕處逢生,都有佛菩薩來安排照顧,一切交給佛菩薩,自己接受考驗。所以師父很慈悲,看我們現在還年輕,年輕是什麼?最容易遭嫉妒障礙,所以叮囑我們一定要低調,年輕得志確確實實,即使你自己不墮落,別人也要把你打倒,這肯定的。自古以來所謂文人相輕,同行相忌,打倒你的都是跟你同行的人。他看到你講得好,信徒都跟著你學,行了,他就坐不住,他來找你毛病,找你茬,非把你打倒了之後,他才能夠把這些名聞利養撈到手。所以這個老人家也反覆叮嚀我們,自己的內心裡絕對不能沾任何名聞利養,自己才能安全。同時你還得真的低調,否則確確實實,自己太年輕,樹的根還不夠深,就被打倒。不過我們現在很慶幸,頂上有師父撐著,現在不要緊,師父只要在一天,我們都是安全的。現在趕緊練本事,萬一師父走了,我們自己也能立得起來,否則將來萬一師父走了,我們立不起來,那就真的被打倒。這個就是講忍辱。

  忍辱之後就講精進,精進,精是精純,進是進步。在世出世間法你要學成功,一門深入是秘訣,可不能夠搞得太多,搞得太多門,往往哪一門都學不好,學不精。在世間你看搞學術的人,我就很了解,你要做學問搞研究,你要很快的有所成就,那都是專在一門上,你做專家。我過去搞研究,這是在世間大學做教授,當然做研究寫文章寫論文發表。我很幸運,跟我的導師一起合寫論文,發表了不少文章在核心的期刊上,也獲了不少次獎,在世界的國際會議上。我們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就能夠有一點這樣的小成就,其實秘訣就是在專。我過去是做金融的,我專門是研究資產價格如何來定的,就這麼一個專題。金融的領域也很寬廣,研究的課題可以很多,你要是個個都搞,搞不成功,你會把心力分散。你就搞一個專題就很快,特別是你愈專的時候,這個世界上的懂得這方面的這些所謂競爭對手就愈少,那世間法都得要專。

  出世不要搞競爭,但你要成就,也是要專。所以我們師父強調過不知多少次,要專在一部經上,學一個法門,你能成就。譬如說學凈土法門,這個法門是最容易學的,你一輩子就搞一個法門,你就成就,你就是凈土宗的祖師,凈土宗祖師他們就是專。我們專在一個法門上,這法門有多部經典,像凈土宗有五經一論,這五經一論你要不要都學?也不需要,就學一部經就行。說《無量壽經》是凈土宗第一經,我就挑這一部學,把它學通,一經通一切經通,都能夠通達無礙。這是這個精,專精,你進步就快。學得很雜,搞得樣樣通,是樣樣松。這個是師父常常叮嚀我們,我現在愈來愈感覺到這是真理,所以這次準備真的要用十年時間專在這部經上。

  專精到一定的程度,你心就得定,所以精進後面就是得定,禪定現前,禪定是什麼?極度的專心,就是禪定。像孔子他彈韶樂,三月不知肉味,整個人就鑽進去了,廢寢忘餐,他得定。他就彈一首曲子,韶樂,三個月就彈這一首,那是沒日沒夜的彈,鑽進去,他就得定了。世間學問也是這樣,出世間那更需要專。得了禪定,這就能開智慧。所以禪定是樞紐,前面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都是幫助你得禪定,禪定的目的是開智慧,後面第六度是智慧。禪定這個詞是梵華合譯,梵音,禪是梵音,它原來的詞叫禪那。定是中國字,禪那取「禪」字,跟中國的「定」字合在一起,叫梵華合譯,梵文跟華文合在一起。禪是什麼意思?就是靜慮,靜也是定的意思,但是它有慮。《大學》裡面講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這就是取這個靜和慮的意思,就是你的心是定的,可是你又不是死定,是活的,裡頭有慮,慮就是智慮,就是你是明了的,不是像個木頭似的,什麼都不知道,那不叫定。所以禪定也翻作止觀,止是止定,觀就是你能觀照。

  念佛這是修禪定的方法,當我們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心就定在佛號上,沒有其它妄念,止在一句佛號,這就是《大學》講的「止於至善」,佛號是至善,它幫你成佛。在念佛的時候句句分明。所以這裡說是慮,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不是昏沉。念佛的要領,《印光大師文鈔》裡面有開示,怎麼念?就在於念得句句分明,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這就是要領。我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麼一句接一句,不能夠一邊念一邊打妄想,一邊念一邊打妄想,你就聽不清楚念佛。所以檢驗自己到底有沒有專心念,有沒有打妄想,很簡單,問問你當下有沒有聽到自己念佛?你聽得到就證明你沒打妄想,聽不到,你正在打妄想,那怎麼辦?趕緊就專心聽你念佛。所以念佛號,都攝六根,首先把耳根攝住,把耳根一根攝住,其它根自然就容易攝。你耳根不要往外聽那個聲音。街上有按喇叭的聲音,你有沒有聽到?你沒聽到你聽到我的聲音,你就是都攝六根。外面有沒有聲音?有,可是你不去聽它,這就是收攝六根,不向外去攀緣。

  你念佛的時候只聽自己念,這叫反聞,「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裡面講,「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觀世音菩薩修的法門,觀世音、大勢至都是西方三聖之一,這是其中的兩位,他們是代表修德,阿彌陀佛是性德,修德有功,性德方顯。大勢至法門是凈念相繼,這個是念佛。觀世音菩薩?觀世音還是教你念佛。這個我向師父請示,師父給我鑒定,一般禪宗是用「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沒想到念佛也是用耳根圓通,它也是反聞聞自性,但是這個自性是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就是代表自性,自性萬德洪名。蕅益大師《要解》裡面講的,「舉此體作彌陀名號」,這個體就是自性,整個自性全作一句阿彌陀佛佛號,所以你聽這句佛號就是反聞聞自性,聽誰的佛號?聽自己的佛號。這就是用觀世音菩薩法門再結合大勢至菩薩法門一起合修,就是印祖講的,你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你念佛的時候,佛聽進心裡,心是佛心,念出的佛號又反聞到自己的佛心上。你看這個是什麼?這個以心,佛之心,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個法門太妙了!念佛成佛,這就是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是修禪定。定久了,開智慧。

  念佛功夫裡面第一層,念佛功夫成片,這是念佛三昧最淺的功夫。什麼叫成片?這一句佛號從早聽到晚都聽得到,這就是念佛功夫成片,二十四小時都有一句佛號,咱們要練這個功夫,真有,你可以不念出聲,但是你能聽得到,這就行。你說我沒念出聲都能聽得到嗎?可以的,真的可以。過去江本勝博士,我們在二00四年的時候曾經邀請他到澳洲來給我們做講演,我們師父在黃金海岸有一套房子,新買的,特別給他來住,我們來招待他,當時我也參與接待。結果師父的房子是二十四小時有念佛機開著。江本博士結果睡了一夜,第二天對我講,說我怎麼走到外面都聽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佛號?那時沒佛機,他都能聽到佛號,這是什麼?他聽了一夜的佛,走到外面他都能聽到佛號,我們要老念,怎麼能聽不到?所以你佛號念純熟了,這佛號真的就不間斷,連睡著了這佛號都能聽得清楚,這就是功夫成片。能不能做到?每個人都能做到,只要你肯念,肯下功夫。

  然後第二層功夫再提升就是事一心不亂,事一心就是你這個念佛三昧,你定久了,定是伏煩惱,定久了煩惱就斷了,什麼煩惱斷了?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煩惱斷了,你等同於阿羅漢,你出三界了。身體還在這個世間,你已經在六道之外,你成阿羅漢了。而且阿羅漢是小乘,你念佛是大乘,你智慧比阿羅漢要高得太多,你是圓教七信位菩薩。等到你真的念到事一心不亂,你就真開智慧,那叫理一心不亂,不叫事一心,理一心。開智慧,這就成佛了,那個煩惱就沒有了,煩惱轉成菩提,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為涅盤。你光靠禪定你都不能夠轉,你只能是伏,伏煩惱,到了開智慧你就轉煩惱,那是真叫斷煩惱。斷不是說真的沒有,沒有,那菩提也沒有,煩惱即菩提。是有煩惱,可是你能轉成菩提,用什麼轉?用智慧轉。所以煩惱愈大,智慧愈高。就好像什麼?有一個久經風雨考驗的人,他的身體特別的好,為什麼?因為他的考驗大,所以他在風雨中體魄他就更加的頑強,就好比這個意思。所以你在煩惱當中煉出來的那個智慧,那才叫真智慧,就像鋼鐵是在烈火中煉成的,煩惱即菩提。

  所以真懂得這個道理,也不需要是埋怨煩惱,我怎麼這麼煩惱?人家都沒有這麼多煩惱,我怎麼這麼多煩惱?你不需要埋怨,你應該感恩。正因為你有這些煩惱,所以你要能轉的話,你的智慧會比別人高,因為你經受的鍛煉比別人多。這是為什麼師父不讓我到深山老林里去修,讓我到香港來修,香港的煩惱多,誘惑多,你要在香港都能修得成,那你到哪個地方都能修得成,煩惱即菩提,關鍵看你能不能轉。所以有的人說,我家裡的人特別的跟我作對,天天跟我抬杠,我想要東,他就得西,我想學佛他就偏吃肉,真煩惱。你也別煩惱,這正是你修菩提的好機會,只要你念頭一轉,其實你就感恩。你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在這裡邊修得更圓滿,你智慧開得就更高。所以六波羅蜜,這是菩薩道。六波羅蜜都是屬於修德,修德是什麼?修德是自性的性德,性修不二,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修德就是性德。所以這個菩薩六度。

  我們再看底下經文說,『未度有情令得度』,沒有度的眾生你要把他們度了,這是什麼?他們根基還很淺,因緣還沒成熟,你要給他們種善根。怎麼種?你向他合掌念一句阿彌陀佛,這就種善根。他這個佛號聽進去,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他將來成佛就靠你這一句阿彌陀佛念進去,他聽進去,這就是成佛種子。所以我們現在多向人介紹佛法,你看他的根性,他要是能接受《無量壽經》,你就給他介紹《無量壽經》。他要不能接受《無量壽經》,你看看他能不能學佛,給他介紹一下《十善業道經》、《地藏經》,還有《弟子規》,這些都是三個根,讓他學怎麼做人,慢慢導引他,都是讓他種善根。

  真正他善根成熟的,『已度之者使成佛』,這是善根成熟的人,那個善根可不是簡單的,無量劫來久修善根,到這一世他一遇到《無量壽經》他就歡喜,他就能夠依教奉行,這個就是成佛的因緣成熟了,他這一生決定成佛,他往生了他就成佛。所以看到這些人,我們一定要介紹《無量壽經》,這要他成佛。所以諸位都不是簡單人,看到大家真的成佛因緣成熟了,我一定得給大家講《無量壽經》。你拿到《無量壽經》,現在人手一本,你要知道,這一本《無量壽經》好比是回極樂世界老家的護照,你這一本護照到手,妥了!你只要按照這上面修,肯定能夠回老家,極樂世界就是我們的老家。現在你護照到手了,你得看看這是不是你的護照?別拿錯了。什麼叫拿錯?你沒按它修,這護照就不是你的,那你就拿錯了,那你就回不了老家。所以你拿到了還得去修,不懷疑不間斷的去修,老實、聽話、真干,這護照就是你的,你的名字對上號,你這一生決定往生成佛。這是經文裡面講的,「已度之者使成佛」。

  下面講『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假令供養恆沙聖」,這是修福,供養恆沙這樣多的聖人,恆是恆河。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到過印度?看看恆河是什麼樣子。恆河有去過的人回來說,恆河沙像麵粉那麼細,一把抓起來非常柔軟。一把沙都不知多少,一條恆河的沙你能數得清嗎?這是比喻無量。像恆河沙子這麼多的聖人,你去供養他們,這不是普通眾生,是聖人,像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那些就是聖人,供養一恆河沙那麼多的這些聖人,你說你的福大不大?甚大甚大!相比修這個法門,修成佛,那個功德比不上這個成佛的功德大,所以「不如堅勇求正覺」。堅就是堅定,堅定的信心,沒有懷疑,一門深入修這個法門。勇就是勇猛精進。求正覺就是求生凈土,當然它也可以通指修成佛道,修戒定慧,這是修成佛之道。所以無論你修多大的福,都不如你修戒定慧功德大,為什麼?你自己成佛,你真正能夠度無量無邊的眾生。你想想,成佛你都能夠做得到,其它的那當然都很容易做到,所以修其它的福,不如修成佛這個殊勝。

  這句話還有一層引申的意思,這我們師父講得特別好,供養恆沙聖是講學其它的法門,為什麼?「普賢行願品」裡面就講得很好,供養,「一切供養中,法供養最」。所有供養當中,你可以比,財供養,無畏的供養,還有法供養,法供養最殊勝。法供養裡頭有七種,第一個就是「如說修行供養」,就是你依教奉行,就是你要修這個法門,這就是如說修行供養,這是法供養。一切法門都要求你去修,所以修就是法供養。所以供養恆沙聖就代表著修一切法門,不如堅勇求正覺。你就可以想到,這一切供養當中有一個成佛的快捷方式,幫助你成無上正等正覺的,這個法門是什麼法門?就是凈土法門。所以修其它一切法門,都不如你用堅定的信心,勇猛精進的老實念佛。這一講就很清楚,法藏比丘是教我們要好好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真正我們依教奉行,把《無量壽經》裡面的義理搞透,對這句阿彌陀佛名號的功德就不會懷疑。你只要不懷疑,你能老實念,凈念相繼,你功夫很快得力。等到你念到最低的功夫,功夫成片,這時候你就有把握往生,你想什麼時候去,都能夠。你功夫好的,自在往生,可以自己定時間,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這才是最有意義的一樁事情,讓我們一起共同努力。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有講得不妥當的地方,請法師、諸位大德菩薩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二0集)  2001/5/19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20
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学佛网
大乘寶雲經 卷第一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攝大乘論卷中

TAG:平等 | 大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