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式傳統楊式太極拳拳理探秘(六) - 天下武林網

十七、斜飛式 「斜飛式」是楊式太極拳套路中在隅向(斜向)完成的動作之一。「斜飛式」動作有兩點要注意。 一是右腳收回落地點的正確與否,不僅影響到身體重心的穩定性,更重要的是影響到整體動作的繼續完成。右腳回收落地點,要與左腳跟在同一橫線上,左腳跟與右腳的距離是本人的肩寬(即本人一橫腳寬),這樣不僅能保證身體重心的穩固性,同時能為身體的右轉、左腳的內扣打下良好的基礎。右轉體時,身體沿縱軸旋轉,與左腳的內扣擰轉同時進行。重心右移,並不意味著身體位置可以左右晃動,所以右前腳掌踏地要有力度,不是虛放,要有承重感,這樣既能保證左腳轉動時的靈活,同時也能控制身體動作姿態的穩定。 二是以腰為軸,腰髖的轉動帶動上下動作相隨相合。雙掌的絞手、合抱動作與右腳邁出的動作要同時協調進行。松腰沉髖是重心穩固的保障,也是為右臂的掌積蓄力量。身體右轉,重心右移成右弓步,左腳的弓蹬催動右臂右掌向體右前出,意貫右臂外側。左掌的采按同時含有向下的沉勁和向下外的采按勁。 也可以講,斜飛式動作的一合一開也是傳統楊式太極拳術中「開合勁」的體現。太極拳的動作不外開、合的基本動作組合。拳諺云:「開合虛實,即為拳經。」「架子不外虛實開合。」開時心意與手足俱開,發勁制勝,這種勁就稱為「開勁」。而合時心意與手足俱合,蓄勁待發,這種勁就稱為「合勁」。開中寓合、合中蓄開,是相輔相成的。身法的正確,肩肘的松沉,右臂與右腳的同向,這些都是斜飛式動作完成的要素,在練習中也是相當重要的。 十八、海底針 目前此式的動作名稱民間流傳的有「海底撈針」、「海底藏針」、「海底探針」等等,但其義都是講此式動作是低架虛步,動作意識是相同的。本文採用的是「海底針」名稱,是澄甫宗師所傳。 在傳統楊式太極拳術中,虛步步形可以歸納為三種:高架虛步,如白鶴亮翅;中架虛步,如手揮琵琶;低架虛步,如海底針。這三種虛步由於動作外形不同,支撐腿的承重也不一樣。 海底針動作屬於低架虛步,首先支撐腿的膝關節要與腳的方向一致,上下相對,這是松腰沉髖要領實施的關鍵。其次身體重心的分配,海底針前腳的承重感要比其他兩種虛步的承重感要大一些,可以講是前四後六。海底針的動作上體不是直立的,而是折體(即身體向前俯身)下坐的,因為上體要前俯舒展伸拔,為了保持身體的中定和穩固性,所以六成的重心放在支撐腿上;同時前腳又要避免由於身體的前俯而產生的動作不穩定,就必然要加強前腿的支撐力,增強了承重感,以四成的力量放在前腳。絕不能單純地追求動作外形的低架勢,而採取「雙重則滯」的五五分成的做法,雙腿同時屈膝下彎、將右掌做成「劈掌」或「砍掌」的動作,這樣都是錯誤的,也不可上體稍有前傾就彎腰駝背、聳肩縮首。只有下盤穩固,上體前傾不超過45度,才能保證上肢動作的自如、連貫、和順。隨身體的轉動,右掌由胸前大弧度畫立圓向前下斜插掌時,要轉腰順肩,力貫指尖。這就是傳統楊式太極拳術中「鑽勁」的體現。左掌向前的立圓弧形下落,為右掌的動作增加了穩定感和力度。拳諺云:「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和之。內外相連,前後相需。所謂一以貫之者,其斯之謂矣!」 十九、閃通臂 目前此式的名稱在民間流傳中還有「山同背」、「扇通臂」等。「閃」字含有躲閃、化解、快速之意。「山同背」,是指雙臂、頭,動作外形如「山」字形。「扇通臂」則指動作定式時,背部舒拔似扇面。這個動作的名稱雖然在文字上不同,但其動作外形、技擊含義是一樣的。本文採用的「閃通背」,是依據澄甫宗師所傳。 當我們做閃通臂動作1身體向右的轉動時,是由低架的動作姿態恢復到身體中正的動作架勢,身法的變化是由腰髖的轉動,帶動上體向右擰轉,同時右臂內旋、翻轉上提,這是傳統楊式太極拳術中的勁法之一「提勁」的體現,為提上、拔高之意。提時要借腰的擰轉之勢、腰腿之力,雙掌隨腰轉動起身翻掌,蘊含著快速躲閃、化解之意。右腳邁出時,要松腰髖,頂頭懸,沉肩肘,雙臂撐圓,是力量的積蓄。 做動作2時,腰髖沿水平位置移動,帶動身體立身弓步,右腿的弓蹬之力催動雙掌推撐動作完成。這一推一撐,也蘊含著快速進擊之意。推掌時左臂不可僵直,要自然撐圓。右掌的上撐要含微向後的引帶勁力,是順步撐架掌,身體要側向前。 定式時要達到勢停意不斷,立身中正,肩與髖、肘與膝、掌與腳的形合意連。松肩沉肘,含胸拔背,將勁力貫通於腰、背、肩、臂,意撐八方。
推薦閱讀:

傳統文化與現代領導藝術
張晉藩:中國傳統法文化論綱
誰說中式婚禮只有滿屏的紅與金?別讓傳統局限你的想像!
中國傳統功夫中攻擊力量的訓練|中國傳統功夫,攻擊力量的訓練
傳統武術五步拳(圖)

TAG:傳統 | 太極拳 | 太極 | 探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