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崗一切緊跟毛澤東為何反被毛澤東打倒
核心提示:高崗則是以人劃線,最看重的是毛澤東這個最高統帥,只要是毛澤東的意思就是聖旨。但關鍵的是,高崗認為的毛澤東的意思,有的確實是毛澤東的意思,有的則是他理解的毛澤東的意思。
本文摘自:《快樂老人報》2013年7月25日第14版,作者:《快樂老人報》編輯部,原題:《政務院8個部劃歸高崗領導》
對上調各大區負責同志到中央工作,黨中央是十分審慎的。1952年9月23日,毛澤東親自致電高崗:「高崗同志:請你早日來中央著手建立由你擔負的工作。何時可來,盼告。」
奉調進京一馬當先
奉調進京,對於47歲的高崗而言確實是人生的重大轉折。雖然高崗在新中國成立時擔任了國家副主席的高級職務,但高崗在6位國家副主席中是唯一一位沒有駐京而在大區工作的特殊副主席。在某種程度上,高崗的國家副主席職務還只是一種象徵。但中共中央調高崗進京,並非是僅僅讓其坐在國家副主席的高位上,而是讓他負責組建和領導極其重要的國家計劃委員會。
1952年10月8日,高崗離沈進京,組建國家計劃委員會。12月初,高崗結束在東北的工作,就任國家計劃委員會主席。從1952年8月到1953年初,西南局第一書記鄧小平、東北局書記高崗、華東局第一書記饒漱石、中南局代理書記鄧子恢、西北局第二書記習仲勛,先後奉調進京擔任黨和國家的領導職務。而國家計委直屬中央人民政府領導,與政務院平行。因此,高崗的地位更為特殊。所以,也有「五馬進京,一馬當先」之說。
東交民巷8號車水馬龍
高崗在北京工作期間居住的東交民巷8號,原是法國駐華使館。兩層高的主樓坐落在大院的北邊,約有400平方米,共有五大間,是高崗的辦公場所。配樓二層三大間,是高崗及其家人的住所。1953年6月後,高崗的幾個孩子也來到了北京,一家人搬到主樓居住,並一直住到1954年8月。
高崗干起工作來大刀闊斧,雷厲風行,有時也夜以繼日。但他來京後,也確實用了很多時間去看望當年的戰友和朋友,如林彪、羅榮桓、陳雲、彭德懷等。加之國家計劃委員會剛剛成立,既有工作上的千頭萬緒,又有同事、朋友、部下等登門拜訪,還有東北各級政府的有關人士前來請示、彙報,高崗的居所一時間成為京城的一處熱點。而且在瀋陽期間就以喜愛跳舞而聞名的高崗進京後,這一愛好有增無減。他經常周末在自己的住所舉辦舞會。因此,高崗居住的東交民巷8號,那一年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新稅制風波
到1953年1月,國家計委的籌建工作已經基本完成。高崗進京走馬上任後,對於國家計委的籌建、工作的開展以及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編製等工作的順利進行做出了積極的努力,毛澤東對其負責的國家計劃委員會的工作是滿意的。
1952年12月31日,政務院財經委員會頒布了《關於稅制若干修正及實行日期的通告》和《商品流通稅試行辦法》。毛澤東對新稅制提出了嚴厲批評:「『公私一律平等納稅』的口號違背了七屆二中全會的決議;修正稅制事先沒有報告中央,可是找資本家商量了,把資本家看得比黨中央還重;這個新稅製得到資本家叫好,是『右傾機會主義』的錯誤。」毛澤東不但對新稅制的實行進行了嚴厲的批評,而且把批評的矛頭指向了周恩來負責的政務院,認為政務院犯了「分散主義」的錯誤,並且在組織上對中央政府進行重大改組。根據中央的決定,政務院在5月15日把政務院20個部中的8個部,即重工業部、一機部、二機部、燃料工業部、建築工程部、地質部、輕工業部和紡織工業部,劃歸國家計委主席高崗領導。
顯然,中央的決定和政府工作的重新分工是對周恩來工作的批評和對他工作範圍的削弱,而高崗卻進一步受到信任和重用,權力得到了極大的加強。因此,當時由高崗負責的國家計委,有「經濟內閣」之稱。
認人不認事埋下悲劇
毛澤東在推行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進程中,是認事不認人的。至少在發生新稅制風波的1953年初,毛澤東對劉少奇以及周恩來的某些言行是不滿意的,而對基本上能跟上自己思路的高崗則比較欣賞。
然而,不久後發生的一系列事情很快就讓毛澤東失望了。這些事情證明,高崗是認人不認事的。換句話說,毛澤東是以線劃人,推行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是目標,誰能跟上思路並為此儘力,就要依靠重用;但高崗則是以人劃線,最看重的是毛澤東這個最高統帥,只要是毛澤東的意思就是聖旨。但關鍵的是,高崗認為的毛澤東的意思,有的確實是毛澤東的意思,有的則是他理解的毛澤東的意思。
更為要命的是,高崗自認為有了毛澤東這個最高統帥的欣賞,別人統統不在話下了。而這並不是毛澤東的意思。
實際上,實現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毛澤東既看重高崗的突擊隊作用,更不能捨棄劉少奇、周恩來這兩支主力軍。在某種意義上,對高崗的提拔重用,既是對劉少奇、周恩來的批評,更是對他們的激勵。然而,剛剛踏上北京這片土地的高崗未能準確理解毛澤東的深邃思路。一場悲劇,不可避免地將要發生了。
推薦閱讀:
※紫微斗數簡批毛澤東幾個大限流年
※毛澤東一生中三次痛哭究竟包含了什麼秘密?(2)
※毛澤東 劉少奇故居
TAG:毛澤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