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量壽經(當生成就第一法門) (第十二集) 1990/7 香港 檔名:02-008-0012
主講人 : 淨空法師
大乘無量壽經(當生成就第一法門) (第十二集) 1990/7 香港 檔名:
請掀開經本第四十八面第三行「決證極果第二十二」。在前面把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說通俗一點,就是西方世界的物質環境與人事的環境,人事環境是正報,物質環境是依報,介紹過了。今天這一段開始是講證果,這是西方世界最殊勝之處。請看經文:
【複次阿難。彼佛國土。無有昏暗火光。日月星曜。晝夜之象。亦無歲月劫數之名。復無住著家室。於一切處。既無標式名號。亦無取捨分別。唯受清凈最上快樂。】
這一個境界是我們很難想像得到的,這是說西方極樂世界大眾日常生活的受用。我們之所以難以想像,是此界眾生無始劫以來就生活在相對的世界裡,相對的就是有分別、有執著,總離不開分別執著的。即使到四空天,這個身體沒有了,色相沒有了,分別執著有沒有?給諸位說還是有的。所以對於沒有分別執著的境界,我們就很難想像。西方世界是沒有分別執著,華藏世界也沒有分別執著,這是我們應該要知道的。
首先給我們說明西方極樂世界,它是一片光明,所謂是大光明藏,它沒有『昏暗』也不需要『火光』,也不需要日月星辰,那個世界沒有晝夜。這是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沒有晝夜。它那邊也沒有年月日時,沒有這個。不像我們這個地方,歷史上有記載的,那個地方它沒有。時間之形成,是因為我們世界地球自轉,對著太陽的一面,我們叫白天;背著太陽的,我們稱夜晚。因為地球本身不放光,要靠外面的光明,形成晝夜的差別。這一晝夜我們把它稱為一個單位,叫一天。積三十天,中國是用太陰曆,印度也是的,月亮繞地球一周,我們稱為一個月;地球繞太陽一周,我們稱為一年,年月日時是這麼來的。這是假的不是真的,是我們此時此地眾生的幻覺。假如我們移民到月球上去,這很近的,月球的自轉跟它的公轉時間相同,這是一個月;月亮裡面一個白天、一個晚上是一個月,你看這個差別就很大!
在我們太陽系每個星球自轉、公轉的時間都不相同,所以年月日時是假的。西方世界的物質統統放光,它不需要日月,也不需要燈明,是一片光明,根本就沒有黑暗,所以沒有白天、夜晚。換句話說,也就時間觀念不太容易產生。何況那個世界的人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歲月劫數之名』,我們這個世界有,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阿彌陀佛成佛到現在已經十劫,是世尊對我們這個世界有分別執著凡夫而說的。西方極樂世界不知道這個數字,沒有這個數字的觀念,你想想看那邊的人心多清凈。
不僅是如此,『復無住著家室,於一切處』。他們居住的地方確實是七寶宮殿,你要問他,家住哪裡?他不曉得,為什麼?西方世界的確是很大,它也沒有城市,它也沒有街道,也沒有門牌號碼,真的在我們想像當中是很不方便,那找一個人,到哪裡去找去?因為我們這個世界是有國家,有城市,有街道,有號碼,所以很容易找到,西方極樂世界統統都沒有。
前面我們曾經見到過,那個世界是平等世界,而且每個居住的人,說老實話,是居無定所。他喜歡住在哪裡,他就到哪裡去。前面看過,他的宮殿可以在地面,可以升到空中,想到哪裡就到哪裡,不一定在一個地方。但是在西方極樂世界要找人,比我們這個世界還容易,為什麼?每個人都有心電感應,這個經上講的「他心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我們現代人講是心電感應,比心電感應還要快速,還要正確。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雖然大,沒有這一些門牌號碼,這一些標誌,很容易找。你想找誰,那個人就現前了。因為阿彌陀佛有無量的分身,所以我們想佛,佛就在面前,他有分身。
每一個人的神通道力都跟阿彌陀佛差不多。所以彌陀說法的講堂,也有我們自己身在;不僅如此,十方世界諸佛的道場,我們統統可以去參學,參學的時候,身體可以不要離開西方世界。怎麼參學?化身去,無量無邊諸佛,每一尊佛的面前,我們都化一個身,在那個地方禮拜、恭敬、供養、聞法,幫助佛教化眾生。諸位要知道,這不是神話,這是事實。你要依這個法門來修學,這個事實很快就實現了,這比修其他法門,的確是穩當的太多了。底下是總說。
『亦無取捨分別』。西方世界的人沒有取捨這個觀念,沒有這個念頭。取捨尚且沒有,諸位想想,哪有得失?我們這個世間一切煩惱、罪業從哪來的?得失來的,患得患失。沒有得到的想盡方法得到,得到又怕丟掉,於是乎不擇手段造作種種的罪業,隨業受報。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沒有,為什麼沒有?諸位應當知道,那個地方的福報太大,一切受用自然現前,所以這一些妄念都沒有了。
『唯受清凈最上快樂』。這就是常講的心凈土凈。心清凈之樂我們一般人不容易體會,為什麼不容易體會?因為我們的心從來沒有清凈過。你心有一分清凈,你就有一分快樂;你有兩分清凈,就有兩分快樂。那個快樂,別人沒有辦法猜測的,沒有法子,唯有自己去修。正如禪宗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也說不出來,說出來,別人也不能體會。心地清凈是真樂,所以佛在經上常常講到快樂,都用比丘入滅盡定來形容。所謂入滅盡定就是煩惱斷得乾乾淨淨;煩惱沒有了,心就清凈了。所以滅盡定就是心清凈的快樂。這個快樂,佛說這是最上快樂。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當生。】
『已生』,是已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當生』,就是現在聞到這一個法門,發願求生,是這一些人。
【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一句是世尊給我們定的保證書,保證你成就。他不是說已經往生的人,是「當生」。當生是指我們現在發願,一心持名修這個法門的人。這是什麼人?這個人已經『住正定之聚』。三聚,在前面曾經跟諸位提過,這個三聚在此地都有: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所謂正定就是你所修學的這個法門,理論、方法決定正確,你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一定證果,這叫正定聚。此地所講的,就是對於這個法門深深相信,沒有一絲毫懷疑,一心一意求生西方凈土,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個人就是正定聚。
正定聚就是這個人決定往生成佛,正定聚就是決定往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決定成佛。講證果是證得究竟圓滿的果報。所以念佛的人,自己真的有信心這一生往生成佛,真正知道我們這一個身,在娑婆世界叫做最後身,為什麼?下一次不來!這一生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永脫輪迴,了生死超三界,而且還是不退成佛,有十足的把握。這個把握從哪裡來的?經典上來的,這個經典就是證據,經典就是證明。
如果一心一意依照這個法門修學而不能成就,諸位想想,這個經典能夠留到法滅盡之後,還多留一百年,那可能嗎?那不可能,那老早就被淘汰掉了。所以這個經是一切諸佛度眾生的第一經,問題就是你信不信?你願不願?真信願了,那你就老實念佛去了。真正信願,這裡面要記住決定不能夾雜,夾雜就不能成就。這一點是希望同修要特別注意到。
前兩天袁會長給我說,他說每個法師到此地來講經,聽眾都不同,這個好,這是說明什麼?說明同修們已經知道專修了,專修才能得到利益,雜修得不到利益。近代修凈土真正往生的,可以說是印光大師的弟子最多、最為殊勝。這是得力於老法師平常的教導。老法師教人就是專,沒有別的。我們在《文鈔》、在《永思錄》裡面看到,老法師對他弟子的態度跟一般人確實不一樣。在老法師座下皈依的弟子,有時候到廟裡去看看老和尚,老和尚見到就呵斥他,一見面就罵,你來幹什麼?說我來看看師父;師父你已經見過了,還有什麼好看的?你不在家老實念佛,既浪費時間,又浪費金錢,又浪費精神,你來幹什麼?老和尚不要你常常看他,你在家老實念佛,他就歡喜了,為什麼?決定往生!要看他到哪裡去看?西方極樂世界再見面,這個他高興。常常到廟裡看他,你自己念佛的道心退掉了。
所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著重在「專」字,很不容易!不但世緣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要像蓮池大師晚年那樣的精進,「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他把《大藏經》放下了,「八萬四千門饒予別人行」,所有一切法門放下了,晚年他只有一部《彌陀經》,一句佛號,佛號還是四個字的。我們在《竹窗隨筆》裡面看到的,蓮池大師念佛念四個字的,有人曾經問他:你老人家教別人念佛,怎麼個念法?他說我教別人念「南無阿彌陀佛」。人家問,你自己?我自己念「阿彌陀佛」。別人就問他,這是什麼原因?他就說:我自己是決心要往生凈土,我念四個字就夠了。《彌陀經》上講執持名號,名號就這四個字,我依教奉行,決定求生凈土,沒有第二念。他說我教別人,別人未必發心往生凈土,加個「南無」客氣一點,南無是皈依的意思,恭敬的意思,禮拜的意思,對阿彌陀佛尊敬一點。
由此可知,真正決定要往生,所有一切客套統統免除了,客氣話都不要說了;不能、還不願意往生,是要恭敬,要有一點禮貌比較好一點。你才曉得,祖師他專到什麼程度,這樣才行!這才叫做正定之聚。我今天念佛,明天想參禪,後天想去學律,這就叫不定聚,那是真的不定,那沒用處的,不能成就。所以正定難,正定就是定在一門上!
真正修凈土,說老實話,經典真的只能依一部。《彌陀經》跟《無量壽經》是同部,這兩部實際上就是一部;一個說得詳細一點,一個說得簡單一點。蓮池大師說大本、小本,它們是同部。所以我們依《無量壽經》也好,依《阿彌陀經》也好。如果想知道詳細一點,那就依《無量壽經》;如果心定了,西方極樂世界情形我不太清楚沒關係,到那個地方我們都看到了,這也可以,你就依阿《彌陀經》就行了,就不須要知道了,決定能成就,這很要緊。正定之聚!唯有正定之聚,才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圓教的佛果。下面有一個問答,這就是假設給我們說出所以然的道理。
【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
「邪定」是定在其他法門上,這個地方邪與正是有很多等級的。譬如在世法裡面,善法是正,惡法是邪。世法比佛法?佛法是正,世法就是邪,世間善也是邪。佛法裡面大乘比小乘,那大乘是正,小乘是邪。《楞嚴經》裡面說聲聞、緣覺都是外道,這是門內外,佛門裡面的外道,為什麼?心外求法,不能見性,是這樣說法的。
大乘法裡面,大乘與大乘來比較,那就要看你修哪一宗,修哪一個法門,絕對不是祖師自贊毀他。如果你這樣看法,那就錯了,不是自贊毀他。祖師苦口婆心是要令一切眾生在不定聚裡頭恢復到正定聚,那就是與自己所修學的法門相應,叫正定。我們這是念佛法門,你在這個地方參禪,禪好不好?好,但是你在我這個範圍裡頭,你是邪定聚,你不是正定聚。如果禪宗里禪堂,大家都坐禪的,你在那裡念佛,你念佛人叫邪定聚,不是正定聚,那個正定聚就是參禪。所以諸位一定明白這個道理。我們看各宗的語錄,看看祖師常常在開示的裡面,排斥其他宗派、其他法門,那不是毀謗,一定要曉得這不是毀謗,是成就大眾正定聚人,是這個意思。你看他不是在教誡學生的時候,他對於其他法門讚揚,對於不同宗派法師,他也非常恭敬,這就對了。
法門無量無邊!在理論上講決定是平等的,法門平等,無二無別,決定不能夠毀謗;但是修學只能學一門,不管你學哪一門,心定在這一門上,這就叫正定聚,為什麼?他決定成就!當然選擇法門,要智慧。法門在理論上講雖然平等,因為每個人的根性不相同,因此法門的確有難易的差別。
像倓老法師常常說,我是聽過他老人家的錄音帶,他的錄音帶我現在還保存著,還有不少個。他說他一生當中,親近禪宗大德,得禪定的有,他見過;開悟的,他一生一個都沒見過。禪宗裡頭,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他一生當中沒有見到一個,得禪定的有。所以他很感慨的說,禪宗不能明心見性,就不能了生死;得禪定,那將來到哪裡去?將來往生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還在三界之內,出不了三界。所以老法師他一生看到,他說我親眼看到,念佛往生,預知時至,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他看到二十多個人,所以他老人家念佛。這就說明什麼?難與易。禪,老實話,得禪定是相當不容易;如果用得禪定的那個功夫來念佛,至少都是凡聖同居土上品往生,他有禪定的功夫,決定出三界的。
所以這個邪定及不定,不定,那就更不必說了。猶疑不決,世出世法都想學,這很糟糕,將來充其量他成就了,他成就個什麼?成就世間佛學的學者而已,博學多聞,佛教的學者而已。煩惱一品都不能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沒分,來生該怎麼生死,還怎麼樣生死,這個問題嚴重!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
所以這個修學,心要不能定在一個法門上,我們的一生就沒指望了。年歲大的人更是要死心塌地的念佛,年輕人也不要認為我還很年輕,我將來日子還很長,靠不住!我們古人常講,孤魂多是少年人,你能夠保得住還能活幾十年?誰都保不住!尤其這個世界意外的災害太多了,哪一個人都不能保證。明年我還能不能在此地?不能保證,所以這個事情不能說年輕、年少。真正把事實真相搞清楚了,就要下決心;決心下得愈早,你把握就愈大。還要搞邪定及不定,這就完了。這一句上面講的『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這個「彼」是什麼?就是指往生不退成佛的這個道理,他不懂,這樣殊勝的因緣他就沒分!我們再看底下一章。
「十方佛贊」,這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第十七願的成就。這一願很重要,因為沒有諸佛的讚揚,西方世界雖好,我們怎麼知道?諸佛讚歎,就是為大家介紹!使我們知道太虛空無量無邊法界裡面,還有一個這樣殊勝的處所,確確實實幫助我們圓滿成就,更難得的是人人可以去。有些地方好,好,我們去不了,沒有能力去,這個地方是人人都能去。
【複次阿難。東方恆河沙數世界。一一界中如恆沙佛。】
就是恆河沙數的諸佛。這個數字是無量無邊。
【各出廣長舌相。放無量光。說誠實言。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
這跟小本經裡面「六方佛贊」的經文完全相同,每尊佛都是說誠實言!玄奘大師的譯本上「誠諦言」,就是真誠到了極處!『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這部經,就是稱讚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給我們講《彌陀經》,給我們講《無量壽經》,都是專門稱讚、專說的,這是凈土三經。
【南西北方。恆沙世界。諸佛稱讚。亦復如是。四維上下。恆沙世界。諸佛稱讚。亦復如是。】
這總起來講就是十方諸佛。十方諸佛對於一切眾生最大的恩德,就是為眾生說《無量壽經》。說別的經,我們這一生未必能得到好處,縱然是得到好處,這個好處不是究竟圓滿的;唯獨這個法門,使我們得究竟圓滿的好處,這是一定要知道的。底下的經文要說出佛說經讚歎阿彌陀佛用意何在。
【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眾生。聞彼佛名。發清凈心。憶念受持。歸依供養。】
這是說明佛讚歎真實用意之所在,是希望十方世界所有一切眾生,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名號是總綱,這部經就是總題目的細說。像文章一樣,阿彌陀佛這四個字是題目,是經題,這個經叫《無量壽經》,也叫做《大阿彌陀經》。聽了之後應該怎麼樣?要『發清凈心』。什麼叫清凈?把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放下就清凈了,放不下,還想這個、想那個,這個心就不清凈。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凈念相繼」,這個念是凈念不是普通的念。不能把世出世法一總放下,你的心怎麼會凈?怎麼能清凈?用清凈心去『憶念受持,歸依供養』,這就是專修這個法門。憶是想,心裡想著,口裡念著,念什麼?念佛功德。佛的功德在這句名號就統統包括了,所以這一句名號叫萬德洪名。你不要一樣一樣去念,念阿彌陀佛就全部經都念了;阿彌陀佛就是全經,一個字也沒漏掉。
平常我們為什麼極力的在鼓勵同修們要讀經?把這個經一天念三遍、念五遍、念十遍,原因就是教你「發清凈心」。清凈心現前,給諸位說,這經不要念了,念名號就可以了,念經就是多餘的了。清凈心還沒有發出來,念經比念名號好,為什麼?那個名號一面念一面會打妄想,伏不住妄想,就教你念經,為什麼?經一打妄想,經就念錯了;念錯了,從頭再念,所以容易攝心。心真正清凈,沒有妄想了,經就不要念了。但是這個訓練的方法,我們想至少要三年到五年,就是你開始學的時候,三年到五年你念經。念經,告訴你目的就是伏斷妄想,目的在此地;三、五年之後,你的心就清凈多了,這非常非常有效果。到三、五年之後,你念經也可以,不念經也可以,專念名號,那個功德無量無邊!我們現在一般人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得沒有感應,原因在什麼地方?雜心念佛,他不是凈念,他是雜念!不是一心念,他亂心念,這沒什麼用處的,所以要記住的。
『受持』,受是接受,持是保持。經上給我們講的教訓我們統統接受,統統要做到,這個持是做到;沒有做到,不能叫持。『歸依』,這個地方的皈依跟普通皈依不一樣。普通的皈依,我平常跟人家介紹是用六祖大師《壇經》上的開示「皈依覺,皈依正,皈依凈」。因為這種開示使我們觀念非常清晰不至於混淆。祖師給我們說「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凈也」。就是從迷惑回歸、回頭依自性覺,這叫皈依佛;從錯誤的觀念、思想回過頭來依正知正見,這叫歸依法,法就是正知正見,《法華經》上講的佛之知見,這叫歸依法;僧是清凈的意思,從一切染污回過頭來依清凈心,這叫皈依僧,通常我們講三皈依是這樣的介紹。
我自從去年在新加坡講這一部經,正宗分講圓滿,那邊辦一次的皈依,皈依的人數很多,一次差不多將近兩百人。主辦的同修把那個名字拿來,讓我起法名,一下我都起不出來了,人多;結果一想,就想到經上這一句話,我這個念頭一轉,我明白了。所以我皈依跟大家說明,法名只有一個,佛給我們起好了,都在經上,都在經本上。所以從今爾後,我們皈依佛,皈依阿彌陀佛,這是大陸上的術語叫落實,我們三皈依也落實了。我們歸依佛是阿彌陀佛,我們皈依法是《無量壽經》,不要搞別的,《無量壽經》就是法,我們依靠這個就行了,皈依僧,西方三聖觀世音、大勢至是聖賢僧,三寶具足!法名在經上,這是佛已給我們起好的。這個法名,在九十二面,諸位翻開來倒數第四行第一句「同名妙音如來」,法名統統用妙音。現在是妙音居士,將來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了佛,同名妙音如來,那一段話就是給我們說的。所以你看看佛早就給我們授記了,我們現在名字就拿來用,不要到那個時候,現在就用上了,所以這個問題就總解決了。
一定要一心一意,現在就入正定聚!這是講的受持、皈依、供養。供養用什麼?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道場的供養要莊嚴是為了接引眾生的,讓不信佛的人看到這個樣子,心裡有所感動,誘導他入佛門來,因此是要種種莊嚴,個人在家念佛就不要。為什麼?天天操這個心,你的心散亂,在家裡面清凈心就是供養,愈清凈愈好。所以真正念佛人,家裡供佛像最好就供一尊阿彌陀佛,沒有妄念,頂多供西方三聖,再供觀音、勢至,其他的不要供了。供了什麼?分心。實在講最好是供一尊阿彌陀佛,觀音、勢至都不必供。香花供品一律可以不要,一柱香、一杯水就夠了。
香代表恭敬,水是表心,我們的心像水一樣的清凈、一樣的平等。水要平不起波浪,供水表這個意思。心要清,心要平,就是經題上的清凈平等,就這個意思。所以一部經、一句佛號,這是最殊勝的供養,最圓滿的供養,大家要明白這個道理。不要天天到市場去,選這個花,選那個果,操那麼多心回來供佛。好像這對佛很恭敬了,我這麼好的供養,佛一定會保佑我,佛要保佑你,那都是受你的賄賂了,沒有這個道理。佛是看你心清不清凈,心清凈與佛感應道交,心不清凈,沒有感應。所以在修行方面來說,一切供養當中,法供養為最;法供養裡面,是依教修行供養為第一,我們依照這個法門修學。下面是說真正的功德。
【乃至能發一念凈信。】
這是講短暫,那個功德都不可思議。
【所有善根。至心迴向。願生彼國。隨願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這一段裡面要特別注意的是『一念凈信』。一念就是一心,一心具足十法界,一心就是一切萬法的本體。佛經裡面名詞說得很多,有的時候講真如,有的時候講本性,有的時候講自性,有的時候講實相,就是這個一念。一念裡頭沒有第二念,才叫一念,有二念就不叫一念。一念是什麼?說實實在在的,一念是無念,因為有一個一念,那就多了一念,那就不是真正一念。一念是無念,就是六祖講的「本來無一物」,那就是一念。所以這個「一」不是數目字。這個上面不能加一個一的,加不得的,不得已稱之為一,要體會這個意思,這就是真心,這就是佛性。
所以念佛要用真心,信佛也要用這個真心,真心太可貴了,然後再把這個心用來處事待人接物。用真心,你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處事待人接物用什麼心?用真心;我們凡夫用八識,八識叫妄心,這個八識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三心二意。三心,阿賴耶是心王,末那也是心,意識也是心,三心!三心是指阿賴耶、末那、意識。二意,意識是意,末那是意根,也是意。所以三心二意就是阿賴耶、末那、意識。一切凡夫,包括二乘、聲聞、緣覺所用的心都是三心二意,不是真心。《楞嚴經》上說得很清楚,用這個心不能見性,修得最高可以證到聲聞、緣覺,往上去不行了,往上去不能用這個心。
這一段經文意思很深,教我們舍心意識,跟禪家沒有兩樣,禪家叫參,什麼叫參?離心意識參,不用心意識,不用三心二意,那用的是什麼?一念凈信,就用這個,凈土宗也用這個方法。禪宗離心意識,一定可以能夠悟入,明心見性;凈土宗要用這個方法來念佛,你決定得理一心不亂,那成就就高了,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生實報莊嚴土,這是一切諸佛如來所希望的。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一定要離分別執著。
這三個心怎麼離法?一定要曉得這三個心是什麼樣子,第六意識心是分別,我一切法裡頭不分別,就不用意識;第七識是執著,我在一切法裡頭不執著,就不用第七識;第八識是落印象,印象很深,落印象,我再學著不落印象,這就不用心意識了。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還是很難的,尤其不落印象,這實在是不太容易。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在日常生活當中去訓練,不要去跟人家計較。這個法門它的好處就是教你二六時中只想阿彌陀佛,阿賴耶識裡頭只落阿彌陀佛這個印象,除這個印象之外,其他印象都不落,就落這一個,那就好,這就決定往生。所以這個「一念凈信」非常非常重要。
『所有善根,至心迴向』。這個「至心」是真心。自己所做的好事、所修的善行不求眼前的果報,這很重要。名聞利養都是福報,名也是福,統統不要,一概都迴向求生凈土。尤其是要迴向什麼?迴向往生的時候沒有病苦,這個重要!如入禪定,預知時至,自在往生,這個要緊;其他的福報都沒有什麼大關係,這太重要了。我們一生所有的福報都不享,臨終享這個福,只希望這個福報來現前;這個福報現前,這個人是決定往生,這是我們要知道的。
『願生彼國』。這個願是時時刻刻不間斷的。不是說,等我到臨命終時,我才願生,現在時候還沒到,你這個願就斷掉了,你這個願就不懇切了。願生西方這個願是念念都不斷的。這個樣子就是前面所講的,這個人已經入正定聚,不必到西方極樂世界圓證三不退,他現前就證三不退了。他念念願生,這個願不間斷,他怎麼會退?他不退了,現前就證得三不退,這是這個法門,的確是它殊勝之處。就在眼前,樣樣你都能看得清楚,都能夠現證;不像其他法門,其他法門談玄說妙,不見得能夠符合你的生活實際狀況,不容易覺察得到。唯獨這個法門,你仔細想日用平常之中,在處事待人接物之處,能夠現證。底下說得好。
『隨願皆生』。這個「隨願皆生」是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能夠隨意自在。我記得我在受戒的時候,我的戒和尚是道源老法師,他在戒壇給我們講一個故事,講以前往生的故事。他講的名字我不記得了,但印象還有。他說有一個出家人自在往生,他在往生的時候,他問別人,他說:你們有沒有見過人坐著走的?有些人說:我們見過,也聽說過。他說站著走的?站著走也聽說過,也見過。他就豎著蜻蜓,兩個腳豎著,頭在下。他說這樣往生的你們有沒有見過?沒見過,沒聽說。他就走了。隨意往生!那真的是自在,走的時候還這麼滑稽,顯示出遊戲神通,確實是如此。
底下這一章很重要,給我們講三輩往生的因果。西方極樂世界的好處大致上都說過,不過現在是怎麼個去法了,底下這個重要,這個怎麼個去法。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
這個經文,諸位同修,一個字都不能夠疏忽的,字字都要看清楚。『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包括我們,我們在其中。我們不是在十方世界之外,十方世界之中,這個地球算在裡面。
【其有至心愿生彼國。】
『至心』是真心,你真的想去,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凡有三輩。】
這裡講有三等人,這是大分,分『三輩』。三輩裡面再分就是九品,《觀無量壽經》裡面講九品,九品就是三輩的展開。這是大分三大類。
【其上輩者。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這一段這就是講上等人他所修的因,他怎麼去的。第一個條件你要出家,我們在家同修一看,這很失望,上輩沒分!其實你們不要悲觀,此地講的出家,不是形式上的出家,為什麼?我們在前面看到「賢護等十六正士」,那是什麼人?在家的等覺菩薩,還得了!觀世音菩薩現的在家像,大勢至菩薩現的也是在家像,在我們中國四大名山,這四大菩薩當中,只有地藏菩薩現的出家像。換句話說,四大菩薩,三個是在家的,一個是出家的,哪有沒分!
所以此地的這個舍家,佛門裡面常講出家有四種出家。第一種出家,身出家心沒出家,心裏面還留戀著世間法,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心沒出家,這個行不行?不行,這沒用處的。第二種是心出身不出,就是在
所以你們自己想一想,你們是屬於四種的哪一種的。如果身心都不出的,那上品你們沒分了;如果是屬於心出身不出的,上輩有分,上上品往生都有分。由此可知,形式的出家不重要,這是真的,不重要;形式出家,說老實話,如果出家不如法,要像身出心不出,反而破壞佛教的形象,造無量無邊的罪業。這就是俗話常說「地獄門前僧道多」。什麼人墮地獄?僧道,這個話說得很有道理。出家,就要擔負起如來家業,如來家業是什麼?弘法利生,依教修行,這是如來家業。指導大家修行,領導大家修行,這個重要。所以形式上出家是非常非常不容易,非常難的一樁事情。固然是無量的功德,可是不如法的時候是無量的罪業。這第一句懂得了。
『而作沙門』。沙門是梵語,是古印度,不一定是佛教,可以說所有宗教,古印度宗教很多,是出家修行的總稱。只要出家修行,統統都叫沙門。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這個「沙門」是專門指佛門出家人而稱的。這沙門的本義,叫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就叫做沙門。沙門的意義,在家跟出家統統可以具足。你在家也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你是在家的沙門,一樣的。底下這兩句是非常非常重要,這是本宗修行的宗旨,因為三輩都有這一句,這一句就特別重要了。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是這一句。中輩也有,下輩也有,可見得這一句特別重要。
黃念
一心一意求生凈土,這一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真正是一語道破。菩提心很不容易懂,照《觀經》裡面講「至誠心、深心、發願迴向心」,《起信論》裡面講「直心、深心、大悲心」,不好講也不好懂。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頭這個說法,的確,蕅益大師以前的人沒說過,沒有這樣說過的。可是我們想想他說的對不對?對極了,這是簡單明了,我們一聽,每個人都聽得懂,不會懷疑。就是你真心想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馬鳴菩薩講的「直心、深心、大悲心」統統具足,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都有了;《觀經》裡面講的「至誠心、深心、發願迴向心」,到西方極樂世界都圓滿了;不到西方極樂世界,在這個世界想發也不發出來。所以蕅益大師這個說法,愈想是愈有道理,愈想愈正確,難怪我們印祖稱讚,說是古佛再來,給《彌陀經》做一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很有道理。這是證明蕅益大師在註解裡面句句話都是佛的心意,一點都沒說錯。
所以諸位一定要發真正求生凈土的願心。心發了之後,這就講行持,行持要「一向專念」。向是方向,是目標,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專念。法門雖然很多很多,我都不學了,我都放下了,一定要一門深入,老實念佛,絕對不被外境所動搖,這個人決定成功。所以經只念一部,念一部《彌陀經》或者念一部《無量壽經》,夠了,不要再貪多。貪多對自己決定有障礙,不能貪多;佛號只念一個阿彌陀佛。千萬不要說生病的時候,趕緊念消災延壽藥師佛,這有什麼災難又念觀世音菩薩,你都把這些諸佛菩薩分配職務,一個人管一樣,這就是三心二意,不專心。你念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不管有什麼災難,統統求阿彌陀佛,決定靠得住的。不要認為,大概是消災阿彌陀佛不如觀音菩薩,治病阿彌陀佛又不如藥師如來,你這個觀念就大錯特錯。所以一定要一門深入,千萬不要做兩個念頭,這才叫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修諸功德這一句裡面就包括非常非常之多,這個意思就很廣,在此地也不必細說,因為全經裡面,許許多多的教訓都是教給我們怎樣去修諸功德。簡單扼要的來說,什麼叫功?什麼叫德?這兩個字要認識清楚。功是功夫,信願行都屬於功夫。德是什麼?是清凈心、平等心,這是德。我用這個功夫修到自己心清凈,心清凈就是功夫成片,心平等就是一心不亂,不亂才平等!所以平等比清凈的功夫要深。平等心裏面就有事一心,有理一心,那叫德。功德是在這個地方說的。我們現在世間人把福德當作功德,搞錯了。福德跟功德不一樣。功德才能幫助你真正的往生。「願生彼國」這一段講的是因,下面講的是果報。
【此等眾生。臨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經須臾間。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
這是講果報。果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觀音、勢至,還有許許多多的菩薩來迎接你。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太多太多了,前面我們看到那個人數沒法子計算的,那到底有多少人跟著阿彌陀佛來歡迎你?多少不一定,但是比你想像的要多得多。再告訴諸位,凡是跟阿彌陀佛來接引你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都是與你有關係的人,與你沒有關係的人他不來,佛不度無緣之人。
那我們沒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西方極樂世界還有人跟我們有關係?有關係的太多,只是你自己忘掉了!你要曉得,我們今天有這個緣分聽這個經,這是多生多劫善根成熟,多生多劫我們有多少同參道友,家親眷屬!人家在無量劫前早已經往生了,他們都在西方極樂世界,今天看看我們的緣成熟了,阿彌陀佛來接引,他們也跟著一道來了。所以一見面,我是哪一生什麼人,跟你什麼關係,西方極樂世界熱鬧,一點都不寂寞。不要以為我們到那個地方很生疏,一個熟人都沒有,沒有想到,比哪裡都熱鬧。
這六道裡面,說老實話,親戚朋友太少了,不容易遇到一個;西方極樂世界太多了,一到那裡去,一大堆一大堆都遇到了,你想想看這個地方多好,誰不要去?他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他不曉得,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沒有一個不願意去的,所以到那邊決定不會寂寞。我們現在移民到外國,你看中國人常常說,外地許許多多隔閡,感覺到很生疏,不太習慣,這個情形有的;西方極樂世界不如是,絕對不是這個樣子的,那真的就跟我們回到家鄉一樣,回到老家一樣,親戚朋友、故舊太多太多了。所以跟阿彌陀佛來迎接的,我給你講比你想像的要多得很多。
『須臾』是速度之快,經須臾之間就到西方極樂世界,佛帶你一道去。所以西方究竟在哪裡,不要去想去,這叫胡思亂想。有的人想,西方太陽下山,咱們地球一轉,這西方又轉回來了,這西方到底在哪裡?這都叫打妄想。佛教給我們,特別是《觀經》,觀日落懸鼓,他是教我們精神意志集中,就是一向專念的意思。極樂世界是在娑婆世界的西方,不是在地球的西方,娑婆世界是個大世界,假定說我們講這個世界是個銀河系,是個娑婆世界,那在銀河系的西方,這就非常正確。釋迦牟尼佛說法距離現在三千年,要從整個銀河系的動態來說,大概三千年它這個轉動,恐怕還不到一秒,所以方向非常正確,一點也沒改變。不是我們地球,這是要搞清楚的。他是講的娑婆世界,不是講這個地球。
究竟在哪個方位,哪個方向,不要去打妄想,因為阿彌陀佛帶我們去的,不必認識路。我在全世界旅行,人家問我道路方向,都不知道,為什麼?到哪裡去玩,都有人開車送我一道,所以我也不要記路,也不要記方向,你看這多自在;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如此,不必記方向,不必記路,阿彌陀佛來帶我們一道去,這個自在。
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中自然化生』,前面跟諸位說過,這一化生,這個身相,相好光明如佛無二,跟阿彌陀佛是一樣的。這是果報,是報得的,不是修得的。你看看通常在他方世界成個佛不簡單,佛常常在經上給我們講,要修三個阿僧只劫,三阿僧只劫從哪裡算起?這要知道,如果單單講修行三個阿僧只劫,我給諸位說,我們在座每一個同修,從無始劫以來到今天,可以講不是三個阿僧只劫,無量個阿僧只劫!修了無量個阿僧只劫,現在還是這個樣子,你這就曉得了,這有多難!
三個阿僧只劫是從你證得小乘初果那一天開始,沒有證得小乘初果,統統不作數,不算。好像你念書一樣,學籍從哪一天算起?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算起,幼稚園不算的,我們無量劫來統統在幼稚園裡頭打轉,從來沒有上過小學一年級,你說糟糕不糟糕?因為證得小乘初果須陀洹就位不退了,從那一天開始三個阿僧只劫成佛;成佛之後,還要用一百劫的時間來修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一百劫裡頭修福報!因為你沒有福報,沒有福報你不能度眾生。眾生一看你樣子沒福,你說得再好,他遠遠走了,不親近你了。所以佛一定很有福報,眾生一看到你,不想跟你學,他也要跟你走,這個很厲害!所以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去修福報。
你看西方極樂世界不要修,不是修來的,它是報得的。一到那個地方,生下來,不止三十二相;阿彌陀佛,這是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所以這個法門,真的是難信之法,一切經裡面找不到!沒有這個說法;十方諸佛剎土裡,沒這個事情!唯獨西方世界特別,自然化生,相好光明跟阿彌陀佛一樣。
【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神通道力也都是阿彌陀佛威神加持。前面我們在四十八願念過,十方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皆是阿鞞跋致。這下下品,他也是往生的,生到那裡也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七地以上的菩薩。『智慧勇猛,神通自在』,就相當於七地以上,真正不得了!
【是故阿難。】
底下是佛勸勉我們的話。你看這個殊勝的果報。
【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阿彌陀佛者。應發無上菩提之心。復當專念極樂國土。積集善根。應持迴向。由此見佛。生彼國中。得不退轉。乃至無上菩提。】
這一段話是釋迦牟尼佛在此地特別勸我們的。『是故』,就是說上面所說的,不可思議的因,不可思議殊勝的果報。因為這樣一個緣故,佛就勸我們,『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阿彌陀佛者』。我們想在這一生當中,見到阿彌陀佛;見阿彌陀佛,當然就生西方世界。那底下佛就教給我們,『應發無上菩提之心,復當專念極樂國土』,就是前面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的重複。一定要用這個方法來修,這是正修!這個法門是正助雙修,這是正修。持名是正修。
『積集善根,應持迴向』,這是助行。正修就是自己念佛的功夫,助行是什麼?我們現在這個身體還沒到極樂世界去,既然在這個世間,就不能脫離社會,不能脫離大眾,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著現前的社會,這屬於助行。這一點,我這些年是用五個科目來勸勉同修,這五個科目都是在凈土五經裡面提出來的。第一個科目要修三福,《觀無量壽經》所講的。三福,第一個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是「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個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因為這三福,佛在《觀經》裡面告訴我們,這是修凈業的基礎。
我們處事待人接物,要遵守這個教訓,跟大眾在一塊相處,要遵守六和敬,叫三福六和。六和敬第一個是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無論是在家出家,跟大眾相處要守這六個戒條。拿世間法來講就是原則,我們要遵守這六個原則。第三個科目三學,戒定慧。三學,這部《無量壽經》當中具足了,有戒,有定,有慧,統統具足了。
第四個科目是六度,六度也是待人接物的守則,要遵守的原則。第一個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不要與人計較,要能夠放得下。第二個是「持戒」,持戒就是守法,佛的戒法我們要守,世間的法律我們要遵守,還有不是法律,風俗習慣、道德觀念統統要遵守。而且這些東西,這世間法,每個國家地區都不一樣,現在交通便捷,我們常常到各地方觀光旅遊,到哪一個地方要守哪個地方的法令規章,要遵守那個地方的風俗習慣,我們跟那些人才能夠很融洽的相處。所以持戒範圍很廣,不要看得那麼死,是守法。「忍辱」,就是要有耐心,要忍耐。「精進」,要求進步,精是純而不雜,這樣的進步才叫做精進。
「禪定」,禪定的意思,就是心裡有主宰,特別是在現代的社會。現在社會,一般人說得好聽一點,什麼叫思想爆炸的時代,我聽到這些名詞,實際上是什麼?是妖魔鬼怪胡說亂行的時代,是這麼回事情!太難太難了。心裡頭要沒有主宰,沒有主見,外面邪說太多,很容易被它干擾,很容易破壞了正見,那嚴重就多了;不要說是世法,佛法都不得了。表面上看起來好事情,好像這個佛法非常之興盛,實際上道心沒有,所接觸的是佛學常識而已。與戒定慧不相干,聽的是佛學常識,看的也是佛學常識。真正佛法是要成就自己的戒定慧三無漏學,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定,在我們凈宗講清凈心,一心不亂,這總要清楚、總要明了。心有主宰,不會為外境所動,這叫禪定。「般若」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理智,不輕易感情用事,要有理性。這六個原則是菩薩入世的原則,我們應當要學習。
末後一科就是十大願王。十大願王在佛法修行綱領來講是最高的,普通人做不到,為什麼?他心量太大!譬如講「禮敬諸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個禮敬是要對一切眾生平等恭敬,這是禮敬諸佛。對於一切人都像對佛一樣的心,一個恭敬心來對待,決定沒有一絲毫差別,沒有分別執著,這才能做得到!不但對人,桌椅板凳,你看《華嚴經》上,桌子善知識、板凳善知識、燭台善知識、香爐善知識,它是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個桌椅板凳也要恭敬,要平等禮敬。禮敬並不是叫你天天對它拜三拜,不是這個意思,那就錯了,這裡是說把它擺整齊,擦得乾淨,這對它的禮敬。所以禮敬諸佛是對人、對物、對事要用真誠的心,恭敬的心,盡心儘力做到盡善盡美,這是禮敬諸佛,很不容易!所以我們還有是非心,還有人我心,普賢行是決定做不到的。普賢行是法身大士所修的,但是我們雖然做不到,心嚮往之!
前面四科是基礎,前面四科能做到之後,逐漸逐漸就會接近於普賢行願。所以我們修行的五科,普賢行願是最後的一科。從三福做起,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不要再搞多,再搞多,太多了,記也記不得,五個就夠了。一本《無量壽經》,一句阿彌陀佛,守住這五個科目,處事待人接物,說老實話,你就是菩薩在世。再搞多,那是說得好聽,做不到,能夠把這些做到就不錯!在我想上輩往生應當是有分。這是講的積集善根,在助行方面,我提供諸位這五個科目,好記。要把它做到,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以這個功德迴向求生西方世界。
『由此見佛,生彼國中;得不退轉,乃至無上菩提』。你這樣的正助雙修,你這一生就跟《楞嚴經》上的「大勢至圓通章」所說的「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就是此地所說的,於今世見阿彌陀佛,現前見佛。這個今世,說老實話,現前、當來都是屬於今世。現前是我們沒有往生之前感應,佛現相給我們看;臨終佛來接引的時候,也是今世,並不是第二世。臨終的時候,佛來接引我們,看到佛,跟佛一道走,所以這也是屬於今世,這個今世裡頭兩個意思。
「生彼國中,得不退轉,乃至無上菩提」。這一句話也是個雙關語,雖然沒去,沒去也得不退轉,也是直截往無上菩提這個道路上邁進。只要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那就一點都沒錯了。所以這是名副其實的正定聚人,他不是不定聚,不是邪定聚。諸位同修多多去想一想,下定一個決心,這一生決定成就。你這個決心一下,十方諸佛都護念你,龍天善神都擁護你,為什麼?因為他知道你不久就成佛了,他要特別照顧你;你這個念頭不發,沒有感應,這個心一發,真正是不可思議。這一章與底下一章「往生正因」非常重要,所以這是我們要多說幾句的。可以快的我們的速度要加快,這重要地方要多說一點。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祈竹活佛《藥師八佛名號稱念?生一切成就》導修講解
※土登翁修堪布:你不信你有理
※從旺格八字,靈梟得用,五術偏門有成就
※如何評價鄧紫棋拍自傳的做法?
※不能忍辱,怎麼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