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趣味問題(315)

燕趙文化近代名人—霍元甲霍元甲(1868--1909)字俊卿。近代愛國武術家。世居靜海小南河村(今屬天津市郊)。家傳迷蹤藝武術,至霍元甲為第七代。其父霍恩第,以保鏢為業。元甲武藝高強,在天津曾驅逐俄國大力士,在上海與西方大力士比試。後來與日本大力士較量,元甲勝,遂為日本浪人暗害,卒年41歲。生前曾創建精武體育會。霍元甲的墓地,最初在上海,與宋教仁毗鄰。其後霍墓遷回靜海縣故鄉。 近代名人—荀慧生荀慧生(1899-1968)京劇旦角表演藝術家,四大名旦之一。祖籍河北東光。他初名秉超,後改名秉彝,又改名「詞」,字慧聲,號留香,藝名白牡丹,與余叔岩合演《打漁殺家》起,改用荀慧生的名字。

他出生於貧苦的農民家庭,從小被賣給天津一個梆子戲班,後又轉賣給河北梆子花旦龐啟發為徒,8歲登台表演,時隨侯俊山學梆子花旦,1911年入三樂班(後易名正樂)從路三寶、薛蘭芬學京劇青衣、花旦,與尚小雲、趙桐珊有「正樂三傑」之稱。曾拜吳菱仙、陳德霖、王瑤卿為師,並受孫怡雲、程繼先等名家教益。1918年加入喜群社,與梅蘭芳、程繼先合演《虹霓關》,從此專演京劇。後自組「留香社」。1919年加入永勝社,同楊小樓、譚小培、尚小雲赴滬演出,並與周信芳、蓋叫天、馮子和等合演《趙五娘》、《劈山救母》、《九曲橋》等。荀慧生喜歡作畫,1924年正式拜吳昌碩為師,他又向齊白石、陳半丁、傅抱石、李苦禪、王雪濤等名師求教,豐富了他的藝術生活,提高了他的藝術素養。20世紀30年代逐漸形成苟派藝術。

建國後,荀慧生為京劇藝術改革做出了大量工作。1952年獲第一屆戲曲觀摩大會老藝術家表演獎。他歷任中國戲曲家協會藝委會副主任,北京市戲曲研究所所長,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院長,河北省政協委員,北京市文聯常務理事,北京市戲曲編導委員會主任等職。文化大革命期間備受屈辱,抑鬱而死。

荀慧生的表演熔青衣、花旦、閨門旦、刀馬旦表演於一爐,根據劇情發展和人物性格的需要,吸收小生、武小生及其他行當的表演技巧,甚至將外國舞蹈步法融於其中。他根據自己的天賦條件,在唱腔、身段、服裝、化妝等方面進行大膽的革新。他表演人物非常注意刻劃心理狀態,重視角色的動作,提倡旦角動作要美、媚、脆。他強調旦角每個動作都要給人以美感,要求演員把女性的嫵媚閃現於喜、怒、哀、樂、言談舉止之中,同時身段動作變化多姿,尤其講究眼神的運用,角色一舉一動、一指一看都要節奏鮮明,使觀眾醒目,演員一出場就光彩照人,滿台生輝。所以他的表演感情細膩,活潑多姿、文武兼備,唱做俱佳。

他的唱腔素以柔媚婉約著稱,他有不少精彩的唱段,成為苟派弟子的必修課目。他的唱腔委婉動聽,俏麗多姿,聲情並茂,感人至深。他敢於標新立異,創造新腔;廣采博收,吸取其他劇種唱腔的長處,設計新腔。如《紅娘》中那段「反四平調」膾炙人口。他善於使用上滑下滑的裝飾音,聽來俏麗、輕盈、諧趣,具有特殊的韻味。荀慧生編製新腔堅持三條原則:一是讓人喜悅;二是讓人聽懂;三是讓人動情。

荀慧生的念白有獨特的風格,柔和圓潤,富於韻律美。他不照搬傳統的韻白和京白,從人物的感情感出發,富含人物的思想感情,充分顯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輕重緩急,恰到好處,流利感人,又聲聲入耳。既具有音樂美,又具有生活美。

代表劇目:《胭脂虎》、《紅娘》、《綉襦記》、《丹青引》、《勘玉劍》、《釵頭鳳》、《魚藻宮》、《荀灌娘》、《販馬記》、《玉堂春》、《十三妹》、《得意緣》、《花田錯》、《元宵謎》、《辛安驛》、《香羅帶》、《金玉奴》、《紅樓二尤》、《杜十娘》、《霍小玉》等。有《荀慧生演劇散論》、《荀慧生演齣劇本選集》、《荀慧生舞台藝術》等書行世。

苟派藝術豐富多彩,流傳極廣,弟子甚多。他指導和親自傳授的後人、學生、徒弟有:吳紀敏、金淑華、李薇華、苟令萊、宋德珠、毛世來、童芷苓、李玉茹、李玉芝、吳素秋、趙燕俠、小王玉蓉、張正芳、尚明珠、厲慧敏、陸正梅、宋長榮、李妙春等等,還有許多人雖未拜師,但多得其親授。古代名人—元代的大天文學家郭守敬郭守敬(1231—1316)中國元代的大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和儀器製造家。字若思,順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生於元太宗三年,卒於元仁宗延二年。

郭守敬幼承祖父郭榮家學,攻研天文、算學、水利。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攻下南宋首都臨安,在統一前夕,命令制訂新曆法,由張文謙等主持成立新的治歷機構太史局。太史局由王恂負責,郭守敬輔助。在學術上則王恂主推算,郭主制儀和觀測。

至元十五年(或十六年),太史局改稱太史院,王恂任太史令,郭守敬為同知太史院事,建立天文台。當時,有楊恭懿等來參予共事。經過四年努力,終於在至元十七年編出新曆,經忽必烈定名為《授時歷》。

《授時歷》是中國古代一部很精良的曆法。王恂、郭守敬等人曾研究分析漢代以來的四十多家曆法,吸取各歷之長,力主制歷應「明歷之理」(王恂)和「歷之本在於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儀錶」(郭守敬),採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學態度,取得許多重要成就。

郭守敬為修歷而設計和監製的新儀器有:簡儀、高表、候極儀、渾天象、玲瓏儀、仰儀、立運儀、證理儀、景符、窺幾、日月食儀以及星晷定時儀12種(史書記載稱13種,有的研究者認為末一種或為星晷與定時儀兩種)。

在大都(今北京),郭守敬通過三年半約二百次的晷影測量,定出至元十四年到十七年的冬至時刻。他又結合歷史上的可靠資料加以歸算,得出一回歸年的長度為365.2425日。這個值同現今世界上通用的公曆值一樣。

中國古歷自西漢劉歆作《三統曆》以來,一直利用上元積年和日法進行計算。唐、宋時,曹士等試作改變。《授時歷》則完全廢除了上元積年,採用至元十七年的冬至時刻作為計算的出發點,以至元十八年為「元」,即開始之年。所用的數據,個位數以下一律以100為進位單位,即用百進位式的小數制,取消日法的分數表達式。

晚年,郭守敬致力於河工水利,兼任都水監。至元二十八至三十年,他提出並完成了自大都到通州的運河(即白浮渠和通惠河)工程。至元三十一年,郭守敬升任昭文館大學士兼知太史院事。他主持河工工程期間,製成一些精良的計時器。古代名人—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酈道元(466或472--527)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字善長。范陽(今河北涿縣)人。出身於官宦世家,他也先後在平城(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市)和洛陽擔任過御史中尉等中央官吏,並且多次出任地方官。自幼好學,博覽群書,並且愛好遊覽,足跡遍及河南、山東、山西、河北、安徽、江蘇、內蒙古等地,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流地勢,探溯源頭,並且閱讀了大量地理著作,積累了豐富的地理知識。他認為,地理現象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經過歷代的更迭,城邑的興衰,河道的變遷和山川名稱的更易,地理著作必須不斷充實完善。他參閱了437種書籍,通過自己的實際考察,終於完成了《水經注》這一地理巨著。本書共四十卷,記述了1.252條河流的發源地點、流經地區、支渠分布、古河道變遷等情況,同時還記載了大量農田水利建設工程資料,以及城郭、風俗、土產、人物等。《水經注》不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頗具特色的山水遊記。酈道元以飽滿的熱情,深厚的文筆,形象、生動地描述了祖國的壯麗山川。他為官「執法情刻」、「素有嚴猛之稱」,頗遭皇族、豪強忌恨。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汝南王元悅乘雍州刺吏蕭寶夤企圖反叛之機,慫恿朝廷派酈道元去作關右大使。途中,蕭寶夤派人把他和他弟弟道峻及兩個兒子一同殺害。著作另有《本志》、《七聘》,均已失傳。 節日習俗—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又因為在我國古代,六為陰數,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的。

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起源於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後,賞菊之俗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

重陽節除了佩帶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節日習俗—冬至冬至,俗稱"冬節",在古代是很隆重的節日。在二十四節氣中,冬至也最受重視。

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春天已經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閩台民間認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日,因為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認祖宗的人。

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利用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為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大家都已經長了一歲。

我國各地的風俗民情雖各有差別,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圓時,經常應孩子們的要求捏一些小動物,小貓、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們每到此時都很高興。吃冬至圓以前,在門窗桌櫃床燈的後面,都要分別粘一個冬至圓,稱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後才能烤食。如果這時家裡有孕婦的話,冬至圓發了,就會生男,否則就會生女。吃冬至圓時入口必須成雙成對,以求吉利。吃到最後只剩兩粒,已婚的人將會萬事如意,剩下一顆,單身未婚者將會凡事順利。還有些家庭在傍晚,用應時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這一天"曬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過,在這天的陽光下曝晒後收藏起來,留給日後有病的人煮粥吃。 神話典故—邯鄲學步春秋戰國時期,趙國的都城邯鄲一帶地方,人們不僅穿衣打扮很得體,就連走路的姿態也很美。外地來的人十分羨慕,也都想學一學。

趙國的北部,燕國壽陵的一位少年聽到這個消息,就從很遠的家鄉來到邯鄲,學習邯鄲人走路的姿勢。到了邯鄲,他來到大街上,發現這裡人們走路的姿勢確實與自己走的姿勢不一樣,並且比自己走得好看。他十分高興,下決心一定要學習好。這時,一位年輕人走過來,於是他就跟在這位年輕人後邊學起來。年輕人邁左腿,他也抬左腿;年輕人邁右腿,他也抬右腿。但是他顧了腿顧不了胳膊,顧了下身忘了上身。只搞得滿頭大汗,還是手忙腳亂沒學出個眉目。這時年輕人已走遠了。 一位花白鬍須的老年人走過來,壽陵少年又趕緊跟在後邊學起來。但畢竟老年人有老年人的特點,不論他怎樣學,也不像樣,也不美觀。老年人走遠後,一位年輕婦女過來了。這位年輕婦女走起路來又輕快,又沉穩,真是美極了。壽陵少年看到後,就又趕緊跟在這位婦女後邊學起來。誰知沒學幾步,倒惹得許多人指指點點,忍不住掩口嗤笑。這位學步的少年十分不好意思,想趕快離開這裡。慌亂之中,少年人不但沒學到邯鄲人走路的姿態,反倒連自己原來走路的方法也忘掉了。等到他回壽陵的時候,只好爬著回去了。

後來,人們用「邯鄲學步」或「學步邯鄲」這句成語,比喻只知道盲目地模仿別人,結果連自己原來的技能也丟掉了。神話典故—吃飯吃窩窩,聽戲聽秧歌「吃飯吃窩窩,聽戲聽秧歌」是廣泛流傳河北各地的佳話。秧歌,起初是農民在田間插秧時哼唱的民歌(又稱稻歌),後來,隨著表演較複雜的故事和不同性格人物的要求,逐漸分出行當,搬上舞台,衍變成富有民間特色的地方戲曲藝術。其內容多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善於體現勞動人民的感情和願望。語言通俗易懂,明白如話,生動活潑,饒有風趣,帶有極濃厚的地方色彩和泥土氣息。河北省的戲曲秧歌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大流派,分別以定縣秧歌、隆堯秧歌、蔚縣秧歌為代表。

傳說秧歌是從宋代蘇家父子開始的。當初蘇老泉(蘇東坡之父蘇洵)授職文安簿,曾教鄉民種稻子,並始寫秧歌,真正興起並得以廣泛傳播則是從大詩人蘇東坡開始。他能詩能文,很有名氣。由於在朝廷里受排擠,被發配到定州(即今河北定縣)當了一個小官。那時候定州靠著唐河,十年九澇,種一葫蘆收一瓢。蘇東坡看到窮百姓少吃無穿,甚是可憐,就讓人們開畦栽稻,引水澆地,還教大夥插秧,田間管理,同時教唱小曲兒。大夥邊干邊唱,也不覺得累了,幹活更起勁了。一來二去,就自動唱開了。

因為是插秧時唱的,人們就稱這個曲兒叫「稻秧歌」。後來,定縣的秧歌聞名全國,都說是蘇東坡給留下來的。文化遺產—山海關山海關城是一座土築磚包的雄偉關城,城高14米,厚7米,周長4公里,呈正方形。整個城池與萬里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有四門:東門面向關外,叫鎮東門;西門對關內,叫迎恩門;南門面海,稱望洋門;北門臨北疆,稱威遠門。在四個城門中,氣魄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是鎮東門,門上有箭樓,門外有瓮城,明代書法家肖顯所書的「天下第一關」巨匾就高懸在箭樓檐下。登上山海關城樓北望,萬山重疊,萬里長城如一條昂首的巨龍躍上群峰,蜿蜒起舞,景色異常壯觀。往南看,乃是波瀾壯闊的渤海,長城從山海關直逼海中。如果把萬里長城比作一條翻山越嶺的巨龍,那這些伸入海里的建築就恰似龍首在吞波吐浪,因此人們把它稱為「老龍頭」。

被譽為「天下第一關」的山海關在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公里,是明代萬里長城東部的一個重要 關隘。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將軍徐達在這裡設山海衛,徐達見這一帶「枕山襟海,實遼薊咽喉,乃移關於此,連引長城為城之址」,次年十二月築起了山海衛城。衛叫山海衛,關叫山海關,因它位於山海之間。關城很堅固,東門除了建有瓮城外,東門箭樓兩側還築有臨閭樓、威遠堂、牧營樓和靖邊樓。

城南、城北還分別築有南翼城和北翼城,以駐兵防守和儲備糧草。為防衛的需要,城東關外還築有眾多的城堡和星羅棋布的敵台、烽火台,這樣就形成了以長城為骨幹,以「天下第一關」為中心,「主體兩翼」「左輔右弼」的古代城防體系。這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氣勢宏偉、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的古代軍事防禦工程。

老龍頭位於山海關城南5公里的臨海高地上,自身形成半島伸入渤海之中。這座呷角高地,海拔25米,依山傍海,長城聳峙海岸。優越的地理形勢,加上精心建造的軍事防禦工程,構 成了老龍頭這座名副其實的海陸軍事要塞。老龍頭是明代長城的東部起點,萬里長城從這裡入海,也是從這裡開始。一登上老龍頭,面對波濤洶湧、雲水蒼茫的大海,可以飽覽這獨有的海上長城雄姿;縱目澄海樓,又能欣賞「長城萬里跨龍頭,縱目憑欄更上樓,大風吹日雲奔合,巨浪排空雪怒浮」的壯麗景象。

金山嶺長城,建於燕山第一峰霧靈山與古北口卧虎嶺間的大、小金山之上。南接京郊,北望承德,西去枚邊嶺,東起山海關。城牆沿險峻山勢,蜿廷曲折,高低隱現,乞勢雄偉,登金山嶺極目遠望,長城如一條昂首的巨龍,騰飛在綿延起伏的燕山深處,蔚為壯觀。

金山嶺地處要隘,又是北京的肩背重地,自古兵家必爭。明朝為保護京都安定,於1567年開始修建,僅用了5年時間,就完成了金山嶺長城這一浩大工程。

金山嶺長城建築水平很高,設施完善,構築堅實,布局嚴謹,作為軍事工程,攻守兼固。這一段長城,全長21公里,隨山弈起伏,依山就勢築成。一般高7米左右,下寬6米,上寬5米,可容五馬並騎。城牆構築典雅,樓台密集,在目光所及的30餘公里的防線上,有敵樓戰台100餘座。如把金山嶺長城比做一條掛在燕山脖子上的珍珠項鏈,那麼敵樓戰台就像串聯這條項鏈的一顆顆閃光的珍珠。敵樓建築,獨具特色,形式因山而異,布局富有變化,設計精巧,建造精工,裝飾豐富多彩。從外看,有方形、長方形的,扁形、圓形、拐角形的、有單層,也有雙層的,還有三眼敵樓;從樓里看,有平頂、船蓬頂、穹窿頂的,也有四角朝天和八角藻頂的;從用途看,有作戰樓、庫房樓、鋪房樓等。可謂一樓一式,式樣繁多,各具特色。這樣豐富多彩的建築形式,也為長城其他地段所不及。尤為巧妙的是,樓內呈空心,史籍上稱為「空心台」。這種空心台分上下兩層,上層為士卒站崗放哨、遮風避雨用的磚砌小鋪房。下層樓內有縱橫六條拱道,十個刻有精美花卉浮雕的漢白玉券門。券門四通八達,前後左右連兵自如,上下兩層有石梯相通,這些特點就是八達嶺長城也不具有。

庫房樓,構制壯觀別緻,是萬里長城絕無僅有的。坐落在沙嶺口和磚垛口若懸河這兩面三刀個重要關口之間的險要山峰上,是一座在軍事設施上很有代表性的敵樓。在樓內側不遠的平台上,有一間大約30平方米的庫房,用來儲存兵器和食草,因此得名庫房樓。庫房樓構思別出心裁,布局合理,緊靠外側的樓腳下,有一個一人高的圓形戰台,戰台外四十多米的半山腰上,有一道石砌的戰壕。在通往敵樓的通道貌岸然上,築有一道道障牆。障牆上有瞭望孔和箭孔,即使敵人攻上來,也右憑藉障牆,居高臨下,阻擊敵人。即或城牆失陷,仍可據障牆、敵台固守。此外,

在庫房樓前大約200米的兩個山頭上,各建一座烽火台,可以及時觀察到遠方的敵情。真是敵台相望,道道設險,層層設防,步步為營,能攻能守,堅不可摧。像這樣設計周密,保存完好的古代軍事建築,實不多見。

大、小金山樓,是金山嶺長城的又一名樓。小金山樓的小券門相當隱蔽,建在敵樓一側的半樓間,下面是九十度的峭壁,如果敵兵追犯,一定陷入迷魂陣,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大金山樓建築獨具一格,樓上層仿木製的小鋪房,它的椽、檀、檐,都用青磚磨製而成,酷似木製,給人以精巧、細膩之感。

金山嶺最高處,聳立著插入雲端的望京樓,登高遠眺,晨曦中能望見北京城廓,夜幕中可見到北京的點點燈火。環固四周,東面霧靈山隱約可見,西面卧虎嶺巍然屹立,南機密雲水庫波光粼粼,北面山濤林海,山峰挺秀,氣象浩瀚。真是景色迷人,美不勝收。

金山嶺長城,作為古代軍事防禦工程,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但作為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驕傲,將永保其青春生命力。如今經過修傅的金,山嶺長城,以它更加恢宏的雄姿,騰躍在河北大地上。歷史名城—承德歷史文化名城承德,原名熱河。位於河北省東北部,距北京256公里。有京承、錦承、承隆三條鐵路在此相匯,是首都通向東北、內蒙古的一交通要道。與北京、天津、瀋陽、赤峰等地均有公路幹線相連。市內還有一座小型飛機場,與北京有不定期客機通航。承德市轄雙橋區、雙灤區、鷹手營子礦區和承德縣。總面積為4471平方公里,其中市區為651平方公里,承德縣為3821平方公里。全市人口共有78萬,其中市區為32.5萬人,承德縣45.5萬人,市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00多人。承德市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具有夏季涼爽,冬天嚴寒,雨量適中,風沙較少的氣候特點。7月平均氣溫為24.4度,比北京低2至3度,清涼宜人,是我國塞北避暑勝地。

承德市是我國北方一座風景優美的旅遊城市。這裡有我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避暑山莊,雄偉壯觀的寺廟群外八廟,而且還有美麗的自然風光。市區四周燕山環抱,東有聳峙天際的磬錘峰,嶙峋嵯峨的雞冠山;西為連綿起伏的廣仁嶺;北依巍峨的金山余脈;南倚峻峭的僧冠峰,景觀十分秀麗迷人。

承德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末期限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即勞動、生息在這塊美麗的土地上,在這裡曾發現的石斧、網墜、陶鬲等豐富的歷史文物,就是他們在這裡勞動生活的遺迹。殷周時期,這裡是山戌、東胡少數民族活動的區域,是燕侯的勢力範圍。承德市東約150公里處的凌源縣海島營子村,出土過多件西周銅器。戰國時代,承德一帶隸屬於燕國設置的漁陽右北閏、遼西三郡。《史記。.匈奴傳》記載,燕國曾在這一帶修築長城,現在長城遺址,仍依稀可見。特別是著名的興隆農具鐵范的發現,說明當時這一帶的農業生產已相當發達。秦漢以後,歷代的中央政權都曾在此設置過行政管理機構。在漫長的封建社會歷史中,這裡的漢、匈奴、烏桓、鮮卑、庫莫奚、契丹、突厥蒙古等各民族的經濟文化得到進一步發展。

清朝建立後,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熱河的地理位置日益重要,這裡「左通遼瀋,右引回回,北控蒙古,南制天下。」由於這裡的山川、氣候、物產等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既可消夏避暑,又可聯絡蒙古,鞏固邊防,於是清帝從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開始興建避暑山莊,直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工程才告結束。山莊建立後,清朝曾有7個皇帝在此駐蹕。在150多年的時間裡,避暑山莊經歷了興盛、衰敗、復興曲折的發展過程。清代康、乾年間,是山莊和外八廟的興盛時期。帝王們在此消夏理政,使這裡成為全國的第二個政治中心。隨著清王朝的國勢衰弱,鼎盛一時的山莊和外八廟開始敗落。1976年,國務院批准了《避暑山莊和外八廟整修工程第一個十年規劃》,避暑山莊和外八廟得以大規模整修。

1982年,國務院公布承德市為二十四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避暑山莊和外八廟被列為四十四個名勝風景區之一。1985年,在「中國十大風暴名勝」評選活動中,避暑山莊光榮入選。根據中央領導的指示,承德市結合實際,已確定出「旅遊牽頭,綜合開發,全面搞活,繁榮承德」的指導思想。據此,承德市將加快發展旅遊業,調整經濟結構和城市布局,一定會把承德市建設得更美好,讓「塞外明珠」增加新的魅力。民間藝術—武強年畫之鄉武強年畫以產地在河北武強而得名,歷史悠久,馳譽中外。武強歷史上為中國最大的年畫集散中心。94年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民間木版年畫藝術之鄉。」武強年畫博物館99年被命名為「河北省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武強年畫據考證始於宋元時期,明初已相當興盛,清代康熙至嘉慶年間達到鼎盛時期,形成了以武強縣城南關為首的生產銷售集散中心。縣城附近還有160多個村莊,上千戶人家從事畫業生產。外地設有60多處批發莊。最高年產量達一億對開張,行銷大半個中國。古諺語云:「山東六府半邊天,不如四川半個川、都說天津人馬厚、不如武強一南關、一天能唱千台戲、不知戲台在那邊」,由此可見當時南關的繁榮景象。

武強年畫繼承了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雕版印刷術,全部為手工工藝。製作採用木版水色套印而成。色彩明快,線條粗擴,構圖飽滿勻稱,形象提煉概括,粗中透細,拙中見巧,具有古樸雅拙的藝術風格;它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品種繁多:有門畫、神碼、歷畫、窗畫、燈畫、中堂、對聯、條屏等幾十個品種。充滿了吉慶紅火的節日氣氛,充分反映了民俗、民情和人民的思想願望,被譽為「中國農耕社會的縮影」「農民藝術的象徵」。

隨著時代發展,武強年畫也不斷發展創新,目前現存的有元代、明代、清代、民國以及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建國前後歷代珍品34餘幅。其中有宋元時期的《盤古至今歷代帝王全圖》、明永樂年間的《蘭亭序》、《浩然尋梅》、《洗硯圖》 等橫燈方系列,清代的《六子爭頭圖》、《花鳥對聯》、《門畫》、《神碼》等,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的《打日本救中 國》、《參軍圖》等。

武強歷史上著名畫師清代以前有:恆山、恆曾、段老朋、閆老墨,近現代有郝雲甫、賈靈魁、陳文柱、張福旺、任大黑、肖福榮、吳書齋、路治國、張樹德等、還有張春峰、王興邦、王子學等。

在一戰與二戰期間一些武強年畫珍品流傳到國外,被倫敦大英帝國博物館、前蘇聯東方藝術博物館、美國舊金山博物館、日本東京美術館、民藝館等外國博物館收藏。

為進一步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挖掘創新,1985年經省文物局批准,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年畫專業博物館,佔地總面積25100平方米,陳列面積3500平方米,共有13個展廳,陳列歷代年畫精品3738件,陳列分四部分:(1)武強年畫的歷史沿革;(2)武強年畫的傳統藝術風格及特點;(3)武強年畫的傳統工藝;(4)武強年畫的傳統經營。整個陳列新穎別緻,有濃厚的民間氣息和時代感,又有強烈民族與鄉土特色。有較強的知識性、藝術性、趣味性和參與性,開館來,深受國內外專家和參觀者的好評。是目前全國年畫專業規模最大、藏品最豐富,而且陳列形式最受歡迎的專業博物館。

建館以來,武強年畫博物館在弘揚民族文化、促進兩個文明建設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幾年來接待日、美、加、法、英、德及東南亞四十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和國內外觀眾38萬餘人次。有60多家報刊和電視台進行了報導。如:中央電視合 《美術星空》、《夕陽紅》、《中國旅遊》、《中國風》、 《走進科學》、《金土地》以及河北省電視台《燕趙風情》、 《經濟觀察》等欄目先後播報。94年27個國家的36名大使館官員專程來館參觀,日本民藝鄉土藝術專家每年都有代表團來館參觀、考察。95年武強年畫進故宮展出;原黨中央副主席李德生出席開幕式並剪綵。98年日本出版的《中國博物館特輯》一書,介紹了中國56家博物館,河北和年畫專業僅武強年畫博物館一家。很多專家學者都曾來館參觀、指導,如:王樹村、薄松年(武強年畫博物館顧問)、張春峰、李寸松等,很多專業人員參觀後感慨地說:「到武強年畫博物館參觀,不亞於去敦煌朝聖」,曾五次來館參觀的日本民藝館三山陵女士評價「武強年畫是中國年俗、民俗文化的代表,不但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瑰寶,也是世界寶貴的文化遺產。」武強年畫博物館99年度被命名為河北省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目前正在搞展廳擴建,預計六月底竣工,年底將重新陳列開放,將以新的面貌,迎接更多的中外參觀者,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強國發揮更大作用。

民間藝術—唐山皮影唐山市皮影劇團成立於1943年。在半個世紀的影藝生涯中,廣聚影界英才,具有雄厚的藝術實力,成為唐山影界的代表。

唐山皮影戲起源於明朝萬曆年間,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她發源於河北冀東地區的灤州,興盛於樂亭(縣),故有「灤州影」、「東亭影」之稱,因影人、道具是用驢皮雕刻而成,故又稱「驢皮影」。唐山皮影是一種傀儡藝術,前設「影窗」,演員在窗後操縱影人表演,配以燈光、效果、音樂、唱腔,活靈活現地刻劃人物,曲折生動地演繹故事。角色齊全,分「小」(旦)、「生」、「髯」(老生)、「大」(花臉)、「丑」等行當,各行當有其獨特的造型唱腔和表演程式。劇目俗稱「影卷」,有連演數十個晚會的連台本戲,也有演一個晚會的「單出」戲,還有演十幾分鐘、幾分鐘的童話劇和寓言劇,劇目豐富多樣。

唐山皮影劇團數十年來,致力於唐山皮影的繼承、革新與發展,使唐山皮影藝術緊跟時代的步伐,深受國內外人民的喜愛。我國領導人和許多國家的首腦、使節都曾觀看過她的演出,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香港鳳凰影業公司曾把皮影戲《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部分場面搬上銀幕,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還專門拍攝了藝術片《唐山皮影戲》。唐山皮影劇團還多次參加全國的藝術節和匯演,多次榮獲獎勵。

1982年,唐山市皮影劇團的皮影表演藝術家齊永衡應法國國際木偶學院邀請赴法國講學,為幾個國家的皮影專家傳授技藝。1985年1月赴美國參加了「迪斯尼世界」的演出。同年8月又參加了在摩納哥舉行的第八屆世界戲劇節和在法國舉行的第七屆國際木偶節,1994年,還參加了在奧地利舉行的第十六屆世界木偶節。並應邀赴荷蘭、日本、義大利等國及我國的台灣地區進行演出、所到之處都給予了高度讚譽,他們稱唐山皮影是「魔術般、閃電式的藝術」、「唐山皮影乃世界皮影之最」,唐山皮影劇團是「中國NO.1」!

推薦閱讀:

世界上民族自尊心最強的國家是哪個?
如果是一年52本書,要怎麼讀
没进入美协的大师级画家都有谁?
每日小情書,和你攜手看盡花開走遍萬水
台灣原住民不是漢人 那中國統治下的台灣不是殖民和侵略的歷史嗎?

TAG:中國 | 文化 | 中國文化 | 趣味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