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法華經)(八)

第15品 從地湧出


妙法蓮華經分為七卷,共有二十八品。前十四品(序品第一至安樂行品第十四)是說一乘之因。後十四品(從地湧出品第十五至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是說一乘之果。也可說前十四品是開權顯實,後十四品是開近顯遠;都是說最上乘法。

本品敘述無量無邊大菩薩,住在下方世界虛空中,他們從地下湧出。為什麼?因為要供養妙法蓮華經,要護持妙法蓮華經的緣故。這些法身大士在往昔時,曾經為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現在他們都來弘揚妙法蓮華經。

【01】 解讀
爾時他方國土諸來菩薩摩訶薩。過八恆河沙數。於大眾中起。合掌作禮而白佛言。世尊。若聽我等於佛滅後。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進。護持讀誦書寫供養是經典者。當於此土而廣說之。

當爾之時。也就是說完安樂行品之後,正要說從地湧出品的時候。就在這個時候,從十方其他國土來了很多大菩薩,其數量已經超過八個恆河沙數之多(恆河沙子細如麵粉)。他們來見多寶如來和釋迦牟尼佛。這些大菩薩,在大眾之中一起站起來,大家恭恭敬敬合掌,而向佛言:世尊!請您聽我們發願,等待我佛滅度之後,我們決定在此娑婆(堪忍)世界修行,勤奮精進,護持法華經、讀誦法華經、書寫法華經、供養法華經。我們在這國土中,應當廣為一切眾生宣說妙法蓮華經的真實道理,令一切眾生種善根,早日成就佛果。

【02】 解讀
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訶薩眾。止。善男子。不須汝等護持此經。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恆河沙等菩薩摩訶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恆河沙眷屬。是諸人等。能於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

當爾之時,佛告訴從他方來的八恆河沙數諸大菩薩說:『止!不需要。善男子!你們不要發願來護持妙法蓮華經。』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釋迦牟尼佛欲令自己的弟子,多種善根,多得功德的緣故。接著又說:『為什麼不需要你們諸大菩薩護持此經?因為我娑婆世界已經有六萬恆河沙數那樣多的大菩薩。每位菩薩皆有六萬恆河沙數那樣多的眷屬(弟子)。這些人等,早已發願,能在我滅度之後,他們護持、讀誦、書寫、廣說這部妙法蓮華經。』

【03】 解讀
佛說是時。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振裂。而於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同時湧出。是諸菩薩身皆金色。三十二相。無量光明。先盡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

釋迦牟尼佛說這話的時候,在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大地,皆已震裂了。而在地裂之中,有無量千萬億那樣多的大菩薩,同時湧出。這些大菩薩,皆是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所教化的弟子。

從地湧出這些大菩薩,他們的身上都是紫檀金色,具足三十二大人相,又有無量的光明。他們皆已住在娑婆世界的下邊,此界虛空的地方。

【04】 解讀
是諸菩薩。聞釋迦牟尼佛所說音聲。從下發來。一一菩薩。皆是大眾唱導之首。各將六萬恆河沙眷屬。況將五萬四萬三萬二萬一萬恆河沙等眷屬者。

這些大菩薩所住之處,雖然離我們所住的世界很遠,可是釋迦牟尼佛演說妙法蓮華經的法音,他們都能聽得清清楚楚,所以從下方而來到靈山法會。他們都是教化眾生的導師,為眾生的師表。皆是大眾唱導的首領。(講經說法為唱,指示正路為導),作為眾生的眼目。

每位菩薩皆率領持法眷屬(跟著菩薩學習佛法的弟子)來到法會。有的菩薩領著六萬恆河沙數那樣多的眷屬。有的領四萬、三萬、二萬、一萬恆河沙數那樣多的眷屬。

【05】 解讀
況復乃至一恆河沙。半恆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

或者有的菩薩只率領著一恆河沙數的眷屬,半恆河沙數的眷屬,四分之一恆河沙數的眷屬,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恆河沙數的眷屬。有種種不同數目的眷屬。

【06】 解讀
況復千萬億那由他眷屬。況復億萬眷屬。況復千萬百萬乃至一萬。況復一千一百乃至一十。況復將五四三二一弟子者。

況且又有菩薩率領千萬億那由他那樣多的眷屬,或者率領億萬眷屬,或者率領千萬眷屬,或者率領百萬眷屬,乃至一萬眷屬,或者又有帶領一千眷屬,或者又有帶領一百眷屬,乃至十個眷屬,或者帶著五個弟子,或者帶著四個弟子,或者帶著三個弟子,或者帶著二個弟子,或者帶著一個弟子。這些數目沒有一定。

按表法來講,五代表五蘊(色受想行識),四代表四諦(苦集滅道),三代表三學(戒定慧),二代表二德(智悲),一代表一真之道(真如,絕待之真理)。

【07】 解讀
況復單已樂遠離行。如是等比。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有的菩薩發願不收弟子,自己單獨到深山穹谷中修行,離開喧鬧之世間。這是『樂遠離行』,也就是修頭陀(苦行)的行為。

像這樣來比較,其數量沒有邊際。就是用算數來計算,或者用譬喻來比方,也不能說出確實的數目,也不能知道準確的數目。

【08】 解讀
是諸菩薩從地出已。各詣虛空七寶妙塔。多寶如來釋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頭面禮足。及至諸寶樹下師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禮。右繞三匝。合掌恭敬。以諸菩薩種種贊法。而以讚歎。住在一面。欣樂瞻仰於二世尊。

這些無量無邊的大菩薩,從地湧出之後,每位菩薩都來到虛空七寶妙塔,多寶如來和釋迦牟尼佛的處所。到達之後,向二位世尊五體投地頂禮,身心恭敬。又到從十方來的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前,向他們頂禮。右繞三匝,表示恭敬。然後合其掌來,必恭必敬瞻仰於諸佛的尊顏。用諸菩薩種種讚歎之辭來讚歎:『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我們每天所念『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這就是讚歎佛之法。這些諸菩薩頂禮讚嘆之後,退立在一面,專一其心瞻仰多寶如來和釋迦牟尼佛,目不暫舍。

【09】 解讀
是諸菩薩摩訶薩從初湧出。以諸菩薩種種贊法而贊於佛。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

這些大菩薩,從地湧出的一開始,就用菩薩種種的贊法,來讚歎多寶如來和釋迦牟尼佛,以及從十方來的諸佛。像這樣的讚歎於佛,已經經過有五十小劫那樣長的時間了。

何謂小劫?從人壽十歲開始,每隔一百年,增加一歲,身高增一寸。這樣增到人壽八萬四千歲為止(一增)。然後再向下減,也是每隔一百年,減去一歲,身高減一寸。減到人壽十歲為止(一減),所謂『一增一減為一劫』。

【10】 解讀
是時釋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諸四眾。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諸大眾謂如半日。

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在這五十小劫之中,默然而坐,未曾說什麼法。這時會中有人懷疑:『釋迦牟尼佛在世八十年,說法才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最後說妙法蓮華經,從開始到終了,只說了八年。為什麼在經文中說:釋迦牟尼佛演說妙法蓮華經,經過五十小劫?沒有根據吧!實在令人難以相信。』

在維摩經上有這樣的記載:維摩居士所住的小室,面積不過是長一丈寬一丈的一間小屋而已。可是能容納三萬二千師子座。每個師子座,高達八萬由旬(一由旬等於四十里)。一個方丈室,怎能容納這樣高大三萬二千師子座呢?這就是小中現大,大中現小,圓融無礙的境界。不過凡夫不明白這種道理。若是明白,五十小劫,不過一念之間而已。若是不明白,就是五十小劫。所謂『五十小劫即是一念,一念即是五十小劫。』五十小劫也不算是長時間,一念也不算是短時間。總而言之,不要執著,不要有分別心。

現在講個公案,給大家作參考。高峰妙禪師,他在西天目山的懸崖,倒掛蓮華上打坐。為什麼在那麼危險的地方打坐呢?因為他在打坐的時候,常常入夢鄉,而障礙修行,所以發願,到懸崖處打坐。如果睡著時,便墮入山澗中,那就粉身碎骨。也就是提高警覺,不要貪睡。經過一天的時間,沒有睡覺。為什麼?不敢睡。因為如果睡著了便身墮山澗,性命就完了。為了生存,於是得忍著不睡。可是忍到第八天,實在忍受不了,乃在坐禪中睡著了。身體向前一傾,果然從倒掛蓮華上落到萬丈的山澗中,他心中在想,這回可完了,絕對沒有生存的希望。於是將身心放下,死就死吧!不管它,睡個長覺吧!

高峰妙禪師的身體,下落到一半的時候,韋陀菩薩前來護法,在虛空中將他托住,送到上邊來。他覺得自己的身體,飄飄向上升起,最後落在安全的地方。他乃向空中詢問:『那位善神來護法我?』韋陀菩薩回答:『護法韋陀。』他聽到韋陀之言,乃生驕傲心。在心裡想:『我能感應韋陀菩薩來護法,大概世界上像我這樣精進的修行人,一定很少吧!』於是乃向韋陀菩薩問:『韋陀菩薩!在這世界上,像我勇猛精進的修行人,能有多少?』韋陀菩薩說:『像你這樣的修行人,有牛毛之多。你生出貢高我慢的心,我在八萬大劫中,再也不護你的法!』說完之後,轉身而去。

高峰妙禪師在此時,生起慚愧心,痛哭流涕。乃想:韋陀菩薩不護我的法,我也要參禪打坐,修行道業。因此,打起精神,開始坐禪。坐了不久,忍不住困,又睡著了。於是又墮落山澗中。他想:這回一定沒有希望,性命也完了。正在千鈞一髮之際,又有護法善神將他托住,送到山上。他又向虛空中問:『是那位護法?』韋陀菩薩說:『護法韋陀。』高峰妙禪師一聽,發起脾氣地說:『老韋!你說在八萬大劫中不護我的法,為何你現在又救我?你豈不是犯了打妄語戒嗎?』韋陀菩薩說:『因為你一哭,生懺悔心,非常虔誠,而且認真,所以超過八萬大劫的時間。既然超過時間,我就應該來護你的法。』由此可證,一念的懺悔,可以超過八萬大劫。這種境界,真是不可思議。

釋迦牟尼佛在這五十小劫中沒有講話,就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也沒有講話。這五十小劫的時間雖然很長,可是因為佛的神通力緣故,令大眾覺得好像只有半天的時間。換言之,雖然在半日,可是已經超過五十小劫。雖有五十小劫,猶如半天一樣。

【11】 解讀
爾時四眾亦以佛神力故。見諸菩薩遍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虛空。

當爾之時,四眾也藉著佛大威神力的緣故,看見從地湧出諸大菩薩,遍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的虛空。究竟能有多少?沒有人能知道。

現在講講時間的問題。在經上說:四王天一晝夜的時間,等於人間五十年。忉利天一晝夜的時間,等於人間一百年。夜摩天一晝夜的時間,等於人間二百年。以此類推,每高一層天,時間加一倍計之。四王天的天人壽命為五百歲。忉利天的天人壽命為一千歲。夜摩天的天人壽命為二千歲。以此類推,每高一層天,壽命加一倍計之。

佛住世的時候,有位外道問摩訶迦栴延(議論第一)尊者:『我不相信有來生,若是有來生,為什麼人死了之後,不回來報告受苦的情形?』尊者答:『好像犯罪人,被困在牢獄中,怎能回來呢?』外道又問:『生到天上的人,為什麼不回來報告受樂的情形?』尊者答:『他到天上第一天要安排所住的地方,第二天又要休息一會兒,第三天回來送信,可是人間已過幾百年。你怎能見到呢?』這時,外道無話可說,告辭而退。

【12】 解讀
是菩薩眾中。有四導師。一名上行。二名無邊行。三名凈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薩於其眾中。最為上首。唱導之師。

在無量百千萬億大菩薩之中,有四位大導師。第一位導師,名叫上行。第二位導師,名叫無邊行。第三位導師,名叫凈行。第四位導師,名叫安立行。因為他們所修的行門,是最高上、最無邊、最清凈、最安隱。這四位導師在這些大菩薩之中,是他們的首領,是他們唱導之師,也就是唱贊的領袖。

【13】 解讀
在大眾前。各共合掌。觀釋迦牟尼佛。而問訊言。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不。所應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這四位導師菩薩,在大眾的前面,各各合其掌來,觀瞻釋迦牟尼佛的尊顏,而問訊說:『世尊!現在您老人家沒有病痛吧?沒有煩惱吧?對於四種安樂行(身安樂行、口安樂行、意安樂行、願安樂行)得到安樂吧!所應該度化的眾生,很容易教化嗎?不會有什麼障礙吧!不會令世尊生疲倦吧!不會令世尊勞苦吧!』

身安樂行:就是身當遠離十種之事:1、豪勢。2、神人邪法。3、兇險嬉戲。4、栴陀羅(屠夫)。5、二乘眾。6、欲想。7、五種不男之人。8、危害之處。9、譏嫌之事。10、畜養年少之沙彌。

口安樂行:就是口當遠離四種之語:1、不樂說人及經典之過。2、不輕慢他人。3、不讚歎他人,也不毀謗他人。4、不生悲恨之心。

意安樂行:就是意當遠離四種之過:1、嫉諂。2、輕罵。3、以大行訶罵小行之人。4、爭競。

願安樂行:是對於妙法蓮華經不聞、不知、不覺的眾生,起慈悲心。我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神通力及智慧力,引導眾生入是法中。

【14】 解讀
爾時四大菩薩而說偈言。

當爾之時,上行菩薩、無邊行菩薩、凈行菩薩、安立行菩薩,這四位大菩薩,用偈頌來問候釋迦牟尼佛的近況,也就是問安的意思。

【15】 解讀
世尊安樂, 少病少惱, 教化眾生, 得無疲倦又諸眾生, 受化易不, 不令世尊, 生疲勞耶

世尊!您很安樂(身舒無危為安,心明無憂為樂)吧!也沒有疾病,也沒有憂惱。所教化的眾生,一定很愉快,沒有疲倦的感覺吧!又者,一切眾生很容易接受教化吧!不會有什麼困難?他們不會令世尊生起疲勞嗎?

【16】 解讀
爾時世尊於菩薩大眾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諸善男子。如來安樂。少病少惱。諸眾生等。易可化度。無有疲勞。所以者何。是諸眾生世世已來。常受我化。亦於過去諸佛恭敬尊重。種諸善根。

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在無量菩薩大眾之中,就這樣地說:『是這樣的!是這樣的!各位善男子!如來我很安樂,也沒有病痛,也沒有憂惱。所有一切眾生,都很容易教化度脫。因為他們努力修道,勇猛精進,所以我不感覺疲勞。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所有的眾生,他們在生生世世中,一直到現在,常常受我的教化。他們也在過去生中,恭敬諸佛、尊重諸佛,種植無量無邊的善根。』

【17】 解讀
此諸聚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除先修習學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

釋迦牟尼佛又說『現在我所教化這些眾生,一開始見到我的身,聞到我所說的藏教、通教、別教、圓教之後,即刻生出信心,受教奉行,所以有的證得羅漢果位,有的證得緣覺果位,有的證得菩薩果位。(羅漢分為一果、二果、三果、四果的果位。菩薩分為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的五十一果位。)證得五十一位法身大士的果位,然後入到佛的智慧,證得妙覺的果位。』

『入如來慧,除去先修習學小乘的人,不在此內。現在學二乘法(四諦法或十二因緣法)的人,我也令他們得聞妙法建華經的法音,令他們回小向大,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也能獲得如來的智慧。』所謂『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法華經詳載成佛修行的途徑,所以要努力研究讀誦、書寫、流通、供養、護持此經,依教修持,功德無量。

【18】 解讀
爾時諸大菩薩而說偈言。

當爾之時,各位大菩薩,又用偈頌來讚歎釋迦牟尼佛。

【19】 解讀
善哉善哉, 大雄世尊, 諸眾生等, 易可化度能問諸佛, 甚深智慧, 聞已信行, 我等隨喜

太好啦!太好啦!佛是世出世的大聖雄,世出世的最尊貴者。一切眾生很容易接受佛的化度。他們都能恭聽諸佛甚深的智慧,聆聽之後,定能信受奉行,依法修行。我們所有的菩薩,也能隨喜這種功德,也願意依佛所教化來修行。

【20】 解讀
於時世尊讚歎上首諸大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於如來發隨喜心。

就在諸大菩薩讚歎釋迦牟尼佛的時候,因為菩薩讚歎於佛,所以佛也讚歎於菩薩,這是互相讚歎。雖然菩薩可以隨喜讚歎於佛,佛卻不能隨便讚歎於菩薩。

佛言:『善哉!善哉!各位善男子!你們大家能在如來的面前,發隨喜心,讚歎佛說妙法蓮華經,功德無量。又能來到靈山法會聆聽妙法蓮華經,受益匪淺。』

【21】 解讀
爾時彌勒菩薩。及八千恆河沙諸菩薩眾。皆作是念。我等從昔已來。不見不聞如是大菩薩摩訶薩眾。從地湧出。住世尊前。合掌供養。問訊如來。

當爾之時,彌勒(慈氏)菩薩和八千恆河沙數那樣多的大菩薩,他們都做這種的思念:『我們從往昔到現在,根本就沒有見過這樣多的大菩薩,覺得很奇怪。也沒有聽過有這樣多的大菩薩。』他們在心中納悶,百思不解。『究竟這些大菩薩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怎麼我們都不認識呢?』

【22】 解讀
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知八干恆河沙諸菩薩等心之所念。並欲自決所疑。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這時候,彌勒菩薩大菩薩,因他證得五眼六通,曉得八千恆河沙數那樣多的菩薩,心中所懷疑的問題,並且他自己也想明白這個疑問。因此合起掌來,走到佛前,向佛請法,用偈頌來請問。

【23】 解讀
無量千萬億, 大眾諸菩薩, 昔所未曾見, 願兩足尊說是從何所來, 以何因緣集, 巨身大神通, 智慧叵思議其志念堅固, 有大忍辱力, 眾生所樂見, 為從何所來

從地湧出無量大菩薩,有千萬億那樣多。在法會大眾諸菩薩,往昔都未曾看見過,也沒有聽說過。我們大家願意福慧兩足的世尊,為我們說一說這種因緣。

這些無量的大菩薩,他們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他們聚集於法會,究竟有什麼因緣呢?他們皆現巨身,定有大神通力。他們的智慧,乃是不可思議。

這些無量的大菩薩,他們的志願、念力,一定是堅固不移。他們的戒定慧三學,一定是堅固不壞。他們有大布施力、大持戒力、大忍辱力、大精進力、大禪定力、大智慧力。眾生皆歡喜見到他們,聽他們說法。但是我等大眾不知道他們從何處而來,請世尊慈悲對大眾開示。

【24】 解讀
一一諸菩薩, 所將諸眷屬, 其數無有量, 如恆河沙等或有大菩薩, 將六萬恆沙, 如是諸大眾, 一心求佛道是諸大師等, 六萬恆河沙, 俱來供養佛, 及護持是經

每位菩薩所帶來的眷屬,其數沒有限量,好像恆河沙數那樣多。

或者有位大菩薩,領著六萬恆河沙數那樣多的弟子。這些大眾,皆是一心一意求佛道,也就是求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羅漢只能證得正覺的果位,菩薩能證得正等的果位,只有佛才能證得無上的果位。

這些大菩薩大法師,同時一起來到佛前,供養於佛。又發誓願,護持妙法蓮華經。盡未來際,也不休息。貫徹始終,不變初衷。

【25】 解讀
將五萬恆沙, 其數過於是, 四萬及三萬, 二萬至一萬一千一百等, 乃至一恆沙, 半及三四分, 億萬分之一千萬那由他, 萬億諸弟子, 乃至於半億, 其數復過上百萬至一萬, 一千及一百, 五十與一十, 乃至三二一

或者有位大菩薩,領著五萬恆河沙數那樣多的眷屬。或者有位大菩薩,領著比五萬恆河沙數多一點的眷屬。或者有位大菩薩,領著比五萬恆河沙數少一點的眷屬。或者領著四萬恆河沙數的眷屬,或者領著三萬恆河沙數的眷屬,或者領著二萬恆河沙數的眷屬,或者領著一萬恆河沙數的眷屬,或者領著一千恆河沙數的眷屬,或者領著一百恆河沙數的眷屬,乃至一恆河沙數的眷屬,或者半恆河沙數的眷屬,或者三分之一恆河沙數的眷屬,或者四分之一恆河沙數的眷屬,或者億萬分之一恆河沙數的眷屬。

或者有位大菩薩,領著千萬那由他的眷屬。或者領著萬億的眷屬,乃至半億的眷屬,或多一點,或者少一點,沒有一定的數量。

或者有位大菩薩,領著一百萬的眷屬。或者有位大菩薩,領著一萬的眷屬。或者領著一千眷屬,或者領著一百眷屬,或者領著五十眷屬,或者領著一十眷屬,或者領著三個眷屬,或者領著二個眷屬,或者領著一個眷屬。

【26】 解讀
單己無眷屬, 樂於獨處者, 俱來至佛所, 其數轉過上如是諸大眾, 若人行籌數, 過於恆沙劫, 猶不能盡知

有的大菩薩,自己一個人來,沒有領著眷屬。為什麼?因為他歡喜單獨修行,不願意收徒弟。現在都來到釋迦牟尼佛的道場法會中。

像這樣多的大眾,假使有人用計算機來算,就是經過恆河沙數那樣多的劫,也不能計算出確實的數目。

【27】 解讀
是諸大威德, 精進菩薩眾, 誰為其說法, 教化而成就從誰初發心, 稱揚何佛法, 受持行誰經, 修習何佛道如是諸菩薩, 神通大智力, 四方地振裂, 皆從中湧出

這些有大威德的菩薩眾,有精進修行的菩薩眾,最初是誰為他們說法呢?是誰教化他們成就菩薩的道業呢?

這些大菩薩,最初是跟那位法師發心研究佛法呢?是跟那位法師出家修道呢?是跟那位法師修行六度萬行呢?他們稱揚那一種佛法?他們受持那一部經典呢?他們是從那一宗入門呢?他們是修那種佛道呢?

這些大菩薩,因其神通力廣大,智慧力也大,所以四方的大地,皆已震裂。他們都從地下湧出,好像泉水一樣,源源而來,這種境界,實在妙不可言。

【28】 解讀
世尊我昔來, 未曾見是事, 願說其所從, 國土之名號, 我常游諸國未曾見是眾, 我於此眾中, 乃不識一人, 忽然從地出, 願說其因緣

彌勒菩薩又稱一聲世尊!我從往昔以來,未曾見過這種境界。我願世尊大發慈悲,把這些大菩薩從地湧出的來龍去脈說一說。他們從何處而來?他們所居住的國土,是何名號?

彌勒菩薩又說:我雖然時常遊歷世界所有國家,可是我從來沒有見過這些大菩薩。在這些大菩薩之中,我一位也不認識,他們忽然從地湧出,令人驚奇。只求世尊為大眾說其因緣。

【29】 解讀
今此之大會,無量百千億, 是諸菩薩等, 皆欲知此事是諸菩薩聚,本末之因緣, 無量德世尊, 惟願決眾疑

現在於此大會中,有無量百千億那樣多的菩薩,都想知道這件事情。從地湧出這些菩薩,他們從開始到最後的因緣,究意是怎麼一回事呢?希望無量德慧世尊!願您為大眾解決這個疑問。

【30】 解讀
爾時釋迦牟尼分身諸佛。從無量千萬億他方國土來者。在於八方諸寶樹下。師子座上。結跏趺坐。其佛侍者。各各見是菩薩大眾。於三千大千世界四方。從地湧出。住於虛空。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諸無量無邊阿僧祇菩薩大聚。從何所來。

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分身為無數無量的化身佛,乃從無量千萬億他方的國土而來。在八方(四方和四隅)所有寶樹之下,師子座上,結跏趺坐。跏趺坐是佛教最尊貴的坐法,可以降魔,可以攝心。每位佛的侍者,見到這些無量的大菩薩,於三千大千世界的四方,從地湧出,住在虛空,覺得奇怪,於是各位侍者,便請問他們所侍奉的佛:『世尊!這些無量無邊阿僧祇(無量數)那樣多的菩薩眾,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不但彌勒菩薩及法會大眾起了懷疑,就是佛的侍者也起了懷疑心,所以才這樣地問。

【31】 解讀
爾時諸佛各告侍者。諸善男子。且待須臾。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彌勒。釋迦牟尼佛之所授記。次後作佛。已問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當因是得聞。

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分身的諸佛,各各告訴他們的侍者說:『各位善男子!不要著急,再等一會兒,有位大菩薩,他的名字叫彌勒菩薩。釋迦牟尼佛已經給他授記別號,當來下生為彌勒尊佛。他已經向佛請問這件事,釋迦牟尼佛即時要答覆彌勒菩薩所問的問題。你們靜一靜,即刻就能明白這種因緣。』

【32】 解讀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問佛如是大事。汝等當共一心。被精進鎧。發堅固意。如來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諸佛自在神通之力。諸佛師子奮迅之力。諸佛威猛大勢之力。

在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告訴彌勒菩薩說:『善哉(上契佛心)!善哉(下契眾念)!阿逸多(無能勝,乃是彌勒菩薩的名字)!』佛叫一聲阿逸多:『你能問佛這樣的大事,你們大家應當共同一心,披精進的鎧甲,不要懈怠散亂。要發堅固的意志,不要退轉。』

為何說是大事?因為這是開近顯遠的法門,在華嚴時,沒有說過這種法門。在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也沒有說過這種法門。唯獨在法華時,才說這種開權顯實的法門。此乃微妙不可思議的法門,所以為大事。

釋迦牟尼佛又說:『如來現在欲顯發宣示諸佛的智慧。』什麼是諸佛的智慧?就是妙法蓮華經。

如來現在欲顯發宣示諸佛自在神通的力量,諸佛師子奮迅的力量,諸佛威猛大勢的力量。智慧是我德,神通是樂德,師子奮迅是凈德,威猛大勢是常德。因為涅槃四德圓滿,所以能在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對一切眾生有利益,故稱為力。

自在神通力,是入究竟慈悲室;師子奮迅力,是坐究竟法王座;威猛大勢力,是著究竟忍辱衣。這是入如來室,坐如來屋,著如來衣的境界。

【33】 解讀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說完前邊的長行之後,深恐在法會中的大眾,還有不明白之處,所以不厭其煩,再詳細宣說這種道理,而說出下邊的偈言。

【34】 解讀
當精進一心, 我欲說此事, 勿得有疑悔, 佛智叵思議汝今出信力, 住於忍善中, 昔所未聞法, 今皆當得聞

釋迦牟尼佛說:『在法會中的大眾,以及從十方來的大菩薩!你們大家應當勇猛精進,專一其心。我將要說明此事。什麼事?就是我出興於世的大因緣,故你們大眾,不要生懷疑心。十方諸佛和我的智慧,都是不可心思、不可言議。一般凡夫俗子,不能想像得到佛的智慧。佛的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何謂智慧?就是通曉諸法為智,斷惑證理為慧。也可以說通達有為之事相,為智;通達無為之空理,為慧。

你們現在要拿出信心及力量,住在忍辱波羅蜜中,修行善事。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妙法蓮華經的妙法,你們在以前沒有聽過,只有現在才能聽到。我以前說的法,都是善巧方便法門。現在說的法,才是真實法。這種妙法,可以避凶趨吉,可以離苦得樂。』

【35】 解讀
我今安慰汝,勿得懷疑懼, 佛無不實語, 智慧不可量所得第一法,甚深叵分別, 如是今當說, 汝等一心聽

我現在安慰你們,不要生出懷疑恐懼的心。佛所說的法,真實不虛。現在是講開權顯實,開近顯遠的法。你們要生信心,所謂『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佛是說真實語,佛不說妄言。佛的智慧是不可稱量的。

佛所得第一妙法,猶如大海,深不可測。現在是應該說的時候,你們要聚精會神、專心一致來聽。

(記錄者按):現在萬佛聖城規定,凡是在萬佛聖城修道的人,一定要會誦三經中之一經。何謂三經?就是華嚴經、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是行菩薩道的經,楞嚴經是開智慧的經,法華經是成佛道的經。所以此三經是萬佛聖城必修之功課。

【36】 解讀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彌勒菩薩。我今於此大眾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諸大菩薩摩訶薩。無量無數阿僧祇從地湧出。汝等昔所未見者。

當這時,世尊說完這首偈言之後,告訴彌勒菩薩說:我現在於此法會中,宣告這種因緣,你們大眾要注意的聽。阿逸多!這些無量無數阿僧祇那樣多的大菩薩,從地湧出。你們大眾在往昔的時候,根本沒有見過這樣多的菩薩吧!我於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導是諸菩薩。調伏其心。令發道意。此諸菩薩。皆於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於諸經典。讀誦通利。思惟分別。正憶念。

我在這個娑婆(堪忍)世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之後。我來教化、指導這些大菩薩。調伏其心,令他們沒有煩惱、沒有無明、沒有見思惑、沒有塵沙惑、沒有習氣、沒有脾氣。令他們統統發菩提心,修菩提道,這是我在過去生中所成就的,他們都是我往昔的弟子。

從地湧出這些菩薩,他們居住在娑婆世界的下邊,也就是下方世界。在此世界虛空中住。這種境界,凡夫俗子無法可以知道。若是獲得五眼六通的人,看見虛空中,有種種宮殿、種種樓閣,皆是用七寶所成。每座宮殿,每座樓閣,成為諸佛說法的道場。有諸大菩薩在那裡聽法、修行,所以叫法界。

遍滿虛空,都是充滿佛法之處。在娑婆世界下邊十六萬八千由旬虛空之處,就是現在從地湧出諸大菩薩所居住之處。他們對於一切經典,或讀或誦,非常流利,沒有障礙。就是一句一字,也不會遺漏或忘失。還能思惟和分別經文的妙義。

【37】 解讀
阿逸多。是諸善男子等。不樂在眾多有所說。常樂靜處。勤行精進。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樂深智。無有障礙。亦常樂於諸佛之法。一心精進求無上慧。

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阿逸多!這些善男子等,他們不歡喜在眾(三界)的地方。有五陰就是在眾。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就是不樂在眾。他們雖然超出三界,了達諸法,但是多有所說。他們願意住在清凈的地方,也就是第一義諦。他們對於無說無言的第一義諦法,勤行精進,時時刻刻在修行,一點也不懶惰。他們研究佛法、修持佛法,沒有休息的時候,所謂『為法忘軀』。為了佛法,忘了一切,這才是學佛法的本色。

他們也不在人間住,也不在天上住,而住在虛空中。他們歡喜深遠的大智大慧,沒有一切的障礙。也常常歡喜修行諸佛所說的法,對於佛法一心精進,沒有二念,專心求佛的無上智慧。

我們為什麼遇著事情,看不破、放不下呢?就因為有障礙。障礙有煩惱障和所知障。

何謂煩惱障?執著五蘊為我,此我執的妄見,能引起生一切煩惱。能障礙證涅槃(涅槃為寂靜之理)。

何謂所知障?執著五蘊法為實有,此法執的妄見,能覆障所知,而使人不知,能障礙證菩提(菩提為無漏之智)。

又有四種障:38、惑障:貪慾、嗔恚、愚痴等之思惑。2、業障:身、口、意所造之惡業。3、報障: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之苦報。4、見障:諸邪知邪見,能障礙正道。

以上六種障,其中最壞的是所知障。如果不知道,沒有障礙;知道多了,反而生出障礙,而生起貢高我慢的思想。好像在沒有學佛法之前,沒有障礙。學了幾年佛法之後,覺得自己比誰都懂得多,這就是被知所障礙。學佛法的目的,本來是學無障礙,可是反而學出障礙。有了障礙,就不能證入菩提正道。因自性真如反蒙上障礙。有大智大慧的人,沒有一切障礙。所謂『無入而不自得焉』。無論怎樣,都是歡喜。

【38】 解讀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當這時,釋迦牟尼佛悲心切切,深恐大眾不明白這種道理,所以用偈頌再說一次。

【39】 解讀
阿逸汝當知, 是諸大菩薩, 從無數劫來, 修習佛智慧悉是我所化, 令發大道心, 此等是我子, 依止是世界常行頭陀事, 志樂於靜處, 舍大眾憒鬧, 不樂多所說

釋迦牟尼佛將前邊長行的義理重說一次,叫一聲阿逸多!你們應當知道從地湧出的大菩薩,他們從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都學習佛的智慧。勇猛精進,沒有懈怠的時候。

他們從初發心起,一直到現在成了大菩薩,都是由我親自教化,令他們發修無上佛道的道心。這都是我在往昔所教化的弟子,他們現在是依止在娑婆世界的下邊虛空而住。現在從地湧出,來到法會做影響眾,影響大眾發菩提心,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這些大菩薩,他們修頭陀(抖擻)行,也就是修苦行。他們志願歡喜住在寂靜的地方,不受喧嘩的聲音所擾亂。舍離大眾的憒鬧,也就是把煩惱捨去。換言之,把見思的煩惱、塵沙的煩惱、無明的煩惱等,統統舍離,他們不歡喜多說話,保持寂靜。

頭陀行有十二種的規定,簡單說一說。

1、糞掃衣:把人家丟在垃圾堆的破衣碎布,拾之洗凈,縫製為衣。

2、但三衣:就是祖衣(二十五條)、七衣(七條)、五衣(五條)。除此三衣外,不用其他長衣。以上二種,屬於衣服方面的規定。

3、常行乞食:不受他人之請,不食僧團之物。托缽乞食,令眾生種福田。

4、次第乞食:依次第沿門乞食,不擇貧富,以七家為限,不可多乞。

5、日中一食:每日只食一餐,過午不食。現在僧人持日中一食者,如鳳毛麟角之少,多數持過午不食,所以早晨可以喝粥。

6、節量食:只受一缽之食,不受多食。少食少慾念,能維持生命就可以了。

7、過午不飲漿:絕對不飲牛乳及蜜糖等,就是果汁及咖啡等,也在禁止中。以上五種,屬於飲食方面的規定。

8、住阿蘭若處:就是住在深山穹谷寂靜的地方,遠離鬧市的喧嘩,令身心清凈,安心修道。

9、住墳墓處:住在葬死人的地方,修白骨觀,遠離五欲之念,不生貪慾之心。

10、住樹下處:住在大樹之下,但不可超過三宿。過三宿後便搬到別處去,為兔生攀緣心故。

11、住露天處:在樹下住,尚有庇蔭。今為去貪心,而住在露天處。

12、常坐不卧:無論住在那裡,都是坐禪式的跏趺坐。所謂『夜不倒單』,也就是脅不著席。以上五種,屬住處方面的規定。

修苦行的行者,應該遵守這十二條規定,否則,對於衣食住起了貪心,就障礙修道。可是法無定法,先要遵守其中某條修行,可是要徹底,有始有終。慢慢習慣成自然,就能完成頭陀行的規則。

【40】 解讀
如是諸子等, 學習我道法, 晝夜常精進, 為求佛道故, 在娑婆世界下方空中住, 志念力堅固, 常勤求智慧, 說種種妙法, 其心無所畏

這些弟子們,依教奉行,學習我所教化的佛道與佛法。他們為求佛道的緣故,所以晝夜六時,勇猛用功,沒有懶惰的情形。

眾生都有財、色、名、食、睡五欲之企求。求之不得,便生煩惱,用五停心觀來控制。對於多貪的眾生,令修不凈觀。觀察本身是個臭皮囊,九孔常流不凈物,沒有一處是清凈的。對於多嗔的眾生,令修慈悲觀。有慈悲心的人,對任何人不會發脾氣。視一切眾生,如同子女,如是觀,便生慈悲心。對於多痴的眾生,令修因緣觀。觀察十二因緣法,而能悟生死流轉之理。對於多障的眾生,令修念佛觀。不用修觀空、觀假、觀中的法門,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的聖號,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對於散亂的眾生,令修數息觀。計算吸氣的數,或者計算呼氣的數,久而久之,而能控制心猿意馬的妄想,停止散亂心。這是修道人必須修持的課程。

他們住在娑婆世界的下方,虛空之中。他們的志念力,非常堅固,絕對不退轉。精神集中,披精進鎧,持智慧劍,勇猛向前。恆常勤求佛的智慧。說種種不可思議的妙法。他們常現師子吼,說法時,心無所畏懼。

【41】 解讀
我於伽耶城,菩提樹下坐, 得成最正覺, 轉無上法輪爾乃教化之,令初發道心, 今皆住不退, 悉當得成佛我今說實語,汝等一心信, 我從久遠來, 教化是等眾

釋迦牟尼佛說:『我在摩竭提國伽耶城的外邊,尼連河畔,菩提樹下打坐。在開始的時候,我曾經發願:「如果我不開悟,永遠不起此座。」坐到四十九天的晚上,見東方的明星,閃閃發光,因而悟道,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果位,也就是成就佛道。』

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而悟道,三嘆奇哉:『奇哉!奇哉!r奇哉!大地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為什麼我們沒有成佛?因為有妄想。為什麼我們沒有成佛?因為有執著。這個妄想執著,把應該成佛的眾生擋住了。好像一條光明大道,通行無礙,可是在中間有道牆,把路擋住了,就不能向前進行。

玆舉出一個事實來說明,現在德國的柏林市,在市中建築一道高牆,隔離東西德人,不能自由通行,不能隨便來往。這道牆就是障礙物,將德國人分為兩個集團,一個是民主集團,一個是專制集團。生活思想有天淵之別。

成佛的障礙,就是妄想執著。如有妄想執著,佛的智慧不能現前。因為不能開佛的智慧,所以不能成佛。若能將妄想執著放下,那麼,就能開佛的智慧,即刻成佛。

釋迦牟尼佛是怎樣成就佛果?他就是把妄想執著放下。本來他是太子,在宮中享受既美滿又豪華的生活,將來可做轉輪聖王,統治四天下,可是他放棄王位。而且又把美麗的嬌妻舍下,又把活潑的愛子放下。他覺得生老病死太苦了,所以出家修道,徹底尋求了生脫死之法。

佛在菩提樹下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之後,在二十一天的時間,於定中為法身大士說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可惜小乘人的善根不夠,不明白一真法界的道理,所謂『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佛以慈悲為懷,到鹿野苑為五比丘說四諦法,以後又轉十二因緣法輪,然後再轉六度萬行法輪。

最初轉華嚴法輪,可惜一般人不能接受。又轉阿含法輪,又轉方等法輪,又轉般若法輪,最後轉法華妙法輪。法華是佛的本懷,本想開始就說法華,因為觀察眾生的機緣尚未成熟,所以先轉權教的法輪,然後再轉實教的法輪。現在機緣成熟,所以轉無上法輪。

當這個時候,我乃教化這些無量大菩薩,令他們初發菩提道心。現在他們都住在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他們完全應當證得成佛的果位。

我以前對你們所說的法,那是方便語。我現在對你們說的法是真實語。你們大眾應當專一其心,來信受我所說的法。我在無量劫以前,已經成佛道了。所謂『非生示生,非滅示滅』。本來不生,示現一個生;本來不滅,示現一個滅。在梵網經上說:『我來娑婆世界八千返。』就是說已經有八千次了。這些充滿三千大千世界虛空的菩薩,都是我在過去成佛的時候,所教化的大眾。

阿逸多!你所問這些從地湧出的菩薩,他們跟那位佛發心?是誰教化他們呢?他們修持什麼法?他們讀誦什麼經?你現在明白了吧!他們修的是法華法門,他們念的是法華經典。他們是來護持法華,他們是來供養法華。

【42】 解讀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及無數諸菩薩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云何世尊於少時間。教化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諸大菩薩。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白佛言。

當這個時候,彌勒大菩薩和無數無量諸菩薩等,都生起疑惑心,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事情?因為這種事情太奇怪了,未曾見過這種事情。他們都有這種念頭:怎會有這種道理?世尊這樣的年輕,於地湧出的菩薩,如此的年老,怎可能在極短的時間內,而能教化這樣多的菩薩,令他們都住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果位上。這是聞所未聞的奇事,於是乃向佛請教開示,便對佛言。

【43】 解讀
世尊。如來為太子時。出於釋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是已來。始過四十餘年。

彌勒菩薩等請問佛:世尊!如來以前做太子的時候,為求解脫之道,乃走出王宮,到伽耶城不遠的地方,坐在菩提樹下,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您成佛開始,到現在不過四十多年而已。

釋迦牟尼佛於十九歲時,出家修道。最初六年,到處訪問善知識(當時外道),不得解脫生死的要法。又在雪山苦修六年,自求解脫之法,每日只食一粒芝麻和一粒麥子,來維持生命。當時陪他在一起修行有五人,父系有三人,母系有二人。其中有三人,受不了這種苦行,乃離佛而去,到鹿野苑去修行。此苑乃是當時外道所修行的聖地。剩下二人,發心陪同太子在雪山修苦行,認為修行就要受苦,所謂『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抱定宗旨,不生他想。專心致志來求解脫。解惑業之系縛,脫三界之苦果。

六年後,佛的身體,骨瘦如柴。有一天,天女獻乳粥,佛接受供養,吃了乳粥。這二位同修則頓生疑心,認為佛生退道心,於是二人也離佛而去,到鹿野苑同先來三人同修,以求道果。

此時,釋迦牟尼佛喝了乳粥之後,身體恢復健康,乃在尼連河沐浴,身心清凈。然後到菩提樹下靜坐四十九天。正是十二月初八日黎明之前,睹明星而悟道。此時,佛正是三十歲。

佛成佛之後,觀察因緣,先到鹿野苑度同他一起修行的五人,就是憍陳如、額鞞、十力迦葉、跋提、摩男俱利。為他們說四諦法(苦集滅道)。他們聞法之後,證得阿羅漢果。有首偈頌:『十九逾城六苦行,五歲遊歷三十成,說法度生五十歲,是則共壽八十年。』

【44】 解讀
世尊云何於此少時。大作佛事。以佛勢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無量大菩薩眾。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彌勒菩薩又稱一聲世尊!您成佛到現在不過四十多年,怎能在這樣少的時間,大做佛事,度了這樣多的菩薩?以佛的勢力,以佛的功德,而能教化這樣多大菩薩,他們皆當成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開近顯遠的大教。這種道理,不是凡夫所能明了的境界。

佛說法有五十年的歷史,有首偈頌這樣地說:『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年。』佛在菩提樹下初證佛果時,在二十一天時間內,說一部華嚴經。佛在三十一歲時,開始說阿含經,說了十二年。在四十三歲時,開始說方等經,說了八年。在五十一歲時,開始說般若經,說了二十二年。在七十二歲時,開始說法華經。在八十歲二月十五日,於一晝夜間,說一部涅槃經。

【45】 解讀
世尊。此大菩薩眾。假使有人。於千萬億劫。數不能盡。不得其邊。斯等久遠已來。於無量無邊諸佛所。植諸善根。成就菩薩道。常修梵行。

彌勒菩薩又稱一聲世尊!假使有人在千萬億劫中計算這些從地湧出菩薩的數目,也不能計算窮盡,究竟有多少菩薩?這些大菩薩,從久遠以來,在無量無邊諸佛的處所,已經種植了很多的善根,所以成就菩薩道。他們常修梵行,也就是清凈行。

【46】 解讀
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難信。譬如有人。色美髮黑。年二十五。指百歲人。言是我子。其百歲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難信。

彌勒菩薩又稱一聲世尊!像這種事情,世間人不會相信的。譬如有人,他的面貌很美,頭髮很黑,年紀不過二十五歲左右,可是他指著百歲老人說:他就是我親生的兒子。這位老人承認是事實。乃指少年人說:他就是我的親生父親。這種事情,怎能令人相信?簡直是難以置信。

【47】 解讀
佛亦如是。得道已來。其實未久。而此大眾諸菩薩等。已於無量千萬億劫。為佛道故。勤行精進。善入出住無量百千萬億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習諸善法。巧於問答。人中之寶。一切世間甚為希有。

佛也是這樣的情形,好像年輕人指年老人為子一樣。佛成道到現在不過四十多年,這些大菩薩已經在無量千萬億劫前,為求佛道的緣故,勤加修行,勇猛精進,身也精進,心也精進,毫無懈怠。他們善能入定、善能出定、善能住定。能入九次第定,就是四禪定、四空定、滅受想定。能出師子奮迅三昧,能住超越三昧。

這是按照藏教和通教的教理來講的。若是按照別教的教理來講,從初地到十地,這叫善入。從十地倒駕慈航,再入凡夫所修的事,這叫善出。從妙覺圓滿,這叫善住。若依照圓教的教理來講,人法性三昧,叫做善入。首楞嚴三昧,叫做善出。無緣三昧,叫做善住。這是按照藏通別圓四教來講的三昧。其實三昧有百千萬億那樣之多。

這些大菩薩,都獲得大神通力,任運自在。神通有大小之別,大神通是菩薩神通,小神通是羅漢神通。羅漢的神通,只有十八種變化。上身出火,下身出水;或者上身出水,下身出火;或者入地如水,入水如地,能在虛空中行住坐卧等等變化而已。

這些大菩薩在很久以前,修行清凈行的法門。善於從淺入深來修一切善法。又能善巧回答所問的難題。這是人中最最尊貴之菩薩,在一切世間,甚為希有,難得一見,成為瑰寶。

【48】 解讀
今日世尊。方雲得佛道時初令發心。教化示導。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現在世尊才說證得佛道的時候,初令這些菩薩發菩提心,教化指示、引導他們,令他們皆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道邁進,直達無上正覺的果位。

【49】 解讀
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我等雖複信佛隨宜所說。佛所出言未曾虛妄。佛所知者皆悉通達。然諸新發意菩薩。於佛滅後。若聞是語。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業因緣。

世尊!您成佛的時間沒有多久,怎能做出這些大功德事業呢?我們大家雖然相信佛所說的法,乃是隨順眾生的心意而說的一切法。所謂『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說出的言語,沒有一句是虛妄的。佛所知道的、佛所覺悟的、佛所教化的,統統是通達無礙。可是我們深恐將來初發心的菩薩,在佛滅度之後,若是聽到這種道理,或者不會相信,或者不會受行。為什麼?因為初發心的菩薩,認為年輕的佛陀,不可能教出年老的菩薩。他們既然不相信這種事,就會生出謗法的心,那就造成破法的罪業,將來要墮落於三惡道,所謂『起惑、造業、受報』。

【50】 解讀
唯然世尊。願為解說。除我等疑。及未來世諸善男子。聞此事已亦不生疑。

因為這種緣故,我們大眾請求世尊,願為解說,解除在法會大眾的疑惑。不但解除我們大眾的疑惑,也解除未來世善男信女的疑惑。他們聞到這種事之後,也不會生起疑惑之心。

【51】 解讀
爾時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當這個時候,彌勒菩薩願意再重新宣說這種道理。用偈頌來說明。

【52】 解讀
佛昔從釋種, 出家近伽耶, 坐於菩提樹, 爾來尚未久此諸佛子等, 其數不可量, 久已行佛道, 住於神通力善學菩薩道, 不染世間法, 如蓮華在水, 從地而湧出

彌勒菩薩說:釋迦牟尼佛是從釋姓種族出生,後來出家,坐在伽耶(山城)附近菩提樹下。夜睹明星,開悟成佛。世尊從成佛到現在,時間很短,不過四十多年。

這些無量從地湧出的菩薩,皆是佛之子,其數無邊,不可以測量。就是菩薩的智慧,也無法曉得究竟有多少?他們在很久以前,已經修行諸佛之道,所以有大神通,變化無窮。

他們善於修習六度萬行之菩薩道,不受世間法所污染。他們修清凈出世法,好像蓮華在水一樣的清凈,所謂『出污泥而不染』。現在他們從地湧出,來到靈山法會,聆聽佛演暢法華妙法,這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盛會。

【53】 解讀
皆起恭敬心,住於世尊前, 是事難思議, 云何而可信佛得道甚近,所成就甚多, 願為除眾疑, 如實分別說

從地湧出的菩薩,對於佛都生起必恭必敬的心,住在佛的座前。這種事情,真是不可思議。這種道理,怎能令人相信呢?

為什麼會令人不相信?因為佛得道的時間甚近,所成就又是這樣之多,教化菩薩又無量無邊。希望世尊慈悲,為我們大眾解說一番,解除大眾的疑惑。懇祈世尊實實在在告訴我們,分別為我們說明白。

【54】 解讀
譬如少壯人,年始二十五, 示人百歲子, 發白而面皺是等我所生,子亦說是父, 父少而子老, 舉世所不信

譬如有個年少力壯的人,他的年齡只有二十五歲。可是指著百歲的人,說是他的兒子。這位老人,頭髮也白了,臉面也皺了。

這個少壯人說:這個老人是我親生的兒子。那個老人也說:他就是我的親生父親。這種父親年少,兒子年老的事情,全世界的人,不會有人相信這種道理的。

【55】 解讀
世尊亦如是,得道來甚近, 是諸菩薩等, 志固無怯弱從無量劫來,而行菩薩道, 巧於難問答, 其心無所畏

世尊也是這樣的情形,從成佛到現在,沒有很長的時間,可是教化的菩薩,所立的志向,非常堅固,猶如金剛。所發的誓願,非常廣闊,猶如大海。他們的心沒有恐懼,他們的意沒有怯弱,所謂『堅忍不拔,百折不撓』。

這些菩薩,從無量劫以來,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善巧解答難問,所謂『辯才無礙』。其心無所畏懼,不受威脅,皆成就四種無所畏。是那四種呢?1、總持無畏。2、知根無畏。3、決疑無畏。4、答難無畏。

【56】 解讀
忍辱心決定,端正有威德, 十方佛所贊, 善能分別說不樂在人眾,常好在禪定, 為求佛道故, 於下空中住

他們用忍辱心來決定。他們的容貌非常端正,具足三十二相。他們的威德十分嚴肅,令人起敬。十方諸佛也讚歎他們的功德,他們善於分別說一切佛法。

各位學佛法,要會用佛法,才能得法益。否則,境界來考驗,就糊塗了。若是認識境界,就能轉境界。若是不識境界,就被境界轉。所謂『一切是考驗,看爾怎麼辦?覿面若不識,須再從頭煉。』無論是順的境界或是逆的境界,你不要執著它。若能不動心,那就有功夫了,已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

什麼是順境界?就是有人讚歎你。這位法師,嚴守戒律,日中一食,夜不倒單,又持銀錢戒,除了三衣一缽之外,身無長物,真了不起。你聽了這些奉承話,心中很舒服,比吃蜜糖還要甜。這就被境界轉了。

什麼是逆境界?就是有人誹謗你。這個法師,好吃懶做不修行,終日睡覺不做事,簡直是依佛吃飯,靠佛穿衣來混生活。你聽了之後,心中很不自在,比吃黃連還要苦,這就被境界轉了。修道最大的障礙,就是不認識境界,沒有定力,很容易被境界所轉,那就失了道業。

從地湧出無量大菩薩,不歡喜住在鬧市中,願意住在寂靜之處。他們常常在禪定中,得到禪悅為食、法喜充滿的輕安境界。為求佛道的緣故,所以住在下方的虛空中。

【57】 解讀
我等從佛聞,於此事無疑, 願佛為未來, 演說令開解若有於此經,生疑不信者, 即當墮惡道, 願今為解說

彌勒菩薩又說:我們大眾聞佛所說妙法蓮華經的妙法,又見到從地湧出這些大菩薩,因為親見親聞的緣故,所以對於此事不再懷疑。願佛為未來初發心的菩薩,演說這種道理。因為他們的信根不堅固,善根不深厚的緣故。

假使有人對妙法蓮華經的境界,不能開解而生懷疑心,不生信仰心,將來會墮三惡道。唯願世尊慈悲,憐愍未來的眾生,解說這種的因緣。

【58】 解讀
是無量菩薩,云何於少時, 教化令發心, 而住不退地

這些無量無邊的菩薩,怎能在很少的時間,教化他們發菩提心,而能住在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的地位上?

何謂三不退?1、位不退:既修得之位,而不退失。也就是入菩薩位,不退於二乘位。入十住之位,不退生死之位。2、行不退:對於所修之行法,而不退失。修六度法,不退於四諦法。入初地之成就,利他之行不退。3、念不退:對於正念,而不退失。八地已去,得無功用智,念念入真如性海。第16品 如來壽量


如來是佛十號之一。何謂十號?就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具此十號,故名為世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稱為如來。何謂如來?就是『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乘是如如的智,來是如如的境。以如如之智,來觀察如如之境。境智如如,智境合一。換言之,也沒有境,也沒有智。道是因,覺是果。這是因圓果滿的境界,所以叫做『如來』。

如來有二身,就是真身和應身。真身是法身,應身是化身,雖然名詞不同,但是體用相同。應眾生之機類而現身,為眾生說法。所謂『不變隨緣,隨緣不變』。舉例而言:真身好像空中的明月,應身好像水中的月影。所謂『千潭有水千潭月』,凡是有水的地方,只要清凈無濁,皆能現出月光。可是水中的月沒有去,天上的月也沒有來。所以說如來是不來不去。

釋迦牟尼佛雖然來到這世界示生,可是他沒有生;雖然示滅,也沒有滅。為什麼?因為他的本體沒有動。這是無生示生,無滅示滅的境界,令眾生不要執著有生有滅。佛是不生不滅,佛的壽命也是沒有限量,在時間上是無限,在空間上是無量。

如來有三身,就是:1、清凈法身昆盧遮那佛,譯為遍滿一切處。他的智慧光照遍虛空,所謂『盡虛空遍法界』。佛的法身無在無不在。為什麼?因為佛的法身,是無形無相,純一清凈。所謂『真佛無形』,所以無處不是法身所在處。

有人打妄想:『大概在不清凈的地方,沒有佛的法身吧!』告訴你!佛的法身無所不在。清凈不清凈,那是就凡夫的分別心而言。在佛的境界來說,就是不清凈也會變為清凈。在本經前邊所講三變土地,就是把不清凈變為清凈。

2、圓滿報身盧舍那佛,譯為凈滿。就是諸惑皆凈,智慧圓滿之義。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道時,就現千丈盧舍那身,為法身大士演說大方廣佛華嚴經。小乘人見佛只是丈六老比丘相,所謂『有眼不見盧舍佛,有耳不聞圓頓教。』這是形容小乘人沒有大乘的根性,雖然在場,如同瞎子聾子一樣。

有人問:『二乘是聖人,尚且不見佛不聞法;我們是凡夫,為何能見到華嚴經典?』

答:『因為二乘人的機緣尚未成熟,所以不聞大乘法。我們能見到華嚴經,要感激龍樹菩薩的恩典。我們在往昔種下善根,與大方廣佛華嚴經結了法緣,所以今生得聞此經典。』

在釋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後,約有六百年前後,印度龍樹菩薩降生於世。他有超人的智慧,無論何經何典,過目不忘,背誦如流。他把世間所有的經典讀完,到無書可讀,龍王便請他到龍宮藏經樓閱讀大乘經典。他發現大方廣佛華嚴經,共有上中下三冊。上冊和中冊的偈頌太多,不是世間人所能接受。只有下冊,僅有十萬偈頌。他費了三天的時間,閱完十萬偈,牢記在腦海中,返回印度,一字不漏抄在貝葉上,成為『不可思議經』,流通於世。我們所見的華嚴經,就是這部經典。我們的因緣成熟了。將來把妙法蓮華經講完之後,接著就講此經。我計畫在十年內,講完這部法界經。

講到此處,又有人打妄想:『龍樹菩薩怎樣到龍宮呢?他會潛水嗎?』凡是證果的人,都有神通,能入地如水,履水如地。他到大海岸時,海水自然分開成路,他的腳不沾水,便走到龍宮,你說妙不妙!你想到龍宮去觀光嗎?趕快參禪打坐,獲得五眼六通,無論想到何處?皆遂心如意,不受任何限制。

3、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譯為能仁寂默。身口意三業,離諸過惡而靜寂之義。佛能隨類示現其身,而教化眾生。在天而天,在人而人,羊中現羊,鹿中現鹿。總之,應眾生之機,而現身說法。不但在這世界說法,還到十方無量世界說法,教化眾生。

清涼國師讚歎如來的境界:『故我世尊,十身初滿,正覺始成。乘願行以彌綸,混虛空為體性。富有萬德,盪無纖塵。湛智海之澄波,虛含萬象。皎性空之滿月,頓落百川。不起樹王,羅七處於法界。無違後際,暢九會於初成。』就是形容佛三身的境界。

這一品是為決眾疑而說:『我成佛以來,甚大久遠,如來壽命無量阿僧祇劫。』本品說明佛的報身功德和智慧,上符實相,下契眾生。

【01】 解讀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一切大眾。諸善男子。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復告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又復告諸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

釋迦牟尼佛在說完從地湧出品之後,將要說如來壽量品之前,就在這個時候,佛告訴在法華會上的一切菩薩及大眾說:『各位善男子!你們應當清凈其心,收攝其意,注意聆聽!應當相信了解如來真實誠諦之語。』何謂誠諦?淺言之,就是實義。從前說三乘法,是方便說,不名誠諦。現在說一乘法,是佛隨著自意而說,故名誠諦。

悲心切切的世尊,深恐在法會中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們打妄想不注意聽法,所以再說一遍:『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所以佛所說的話,都是真真實實的。

【02】 解讀
是時菩薩大眾。彌勒為首。合掌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如是三白已。復言。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

在這個時候,在大會中的菩薩們,聽到佛如此三次的勸告。彌勒(慈氏)菩薩,代表大眾,向佛恭敬合掌,而對佛說:『世尊!惟願您為我們說誠諦之語。我們應當深信接受佛所說的話,絕對不會懷疑佛所說的法。』這樣說了三次,佛仍是默然不語(三次請法,以表示至誠懇切)。彌勒又說:『惟願世尊為我們說,我們決定信受佛所說的話。』

【03】 解讀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三請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諦聽。如來秘密神通之力。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在這個時候,佛知諸菩薩三次請法而不停止,便對諸菩薩說:『你們要仔細地聽著!如來秘密神通之力。一切世間天人和阿修羅,他們都是這樣地說:「現在釋迦牟尼佛,離開凈飯王的宮殿,去到伽耶城不遠的地方,在菩提樹下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4】 解讀
然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為微塵。過於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如是東行。儘是微塵。

然而,善男子!我實實在在成佛以來,一直到現在,已經有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中國的計數,十千為萬、十萬為億、十億為兆、十兆為京、十京為垓、十垓為秭、十秭為穰、十穰為溝、十溝為澗、十澗為正、十正為載、載天地不能載)。並不是現在才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譬如有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無量數)那樣多的三千大世界。假使有人把這樣多的大千世界,統統磨碎成為微塵,一直向東方走,經過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的國土,就放下一粒微塵。像這樣繼續向東行,次第放下一粒微塵。這樣把所有的微塵放盡,一粒不存為止。

【05】 解讀
諸善男子。於意云何。是諸世界。可得思惟校計。知其數不。

各位善男子!你們的意思如何?像這樣的世界有多少呢?你們可以思惟,可以校計,它究竟有多少數目,你們能知道確實的數目嗎?

【06】 解讀
彌勒菩薩等俱白佛言。世尊。是諸世界。無量無邊。非算數所知。亦非心力所及。一切聲聞辟支佛。以無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數。我等住阿惟越致地。於是事中。亦所不達。世尊。如是諸世界。無量無邊。

彌勒菩薩及一切菩薩,同時對佛說:『世尊!這些世界是無量無邊,不是算數所能算出來的數目,也不是一般人的心力所能想像得到。就是一切聲聞和緣覺們,用他們的無漏智來思惟,也不能知道其數目。我們菩薩眾,皆住在不退地,對於這些世界的數目,也不能了達。世尊!這些世界,沒有數量,沒有邊際。簡直是不可說,無法可形容了。』

【07】 解讀
爾時佛告大菩薩眾。諸善男子。今當分明宣語汝等。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為塵。一塵一劫。我成佛已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余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

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告訴在法會中的大菩薩說:『各位善男子!我現在應當對你們分別宣示。向東方行,經過這樣無量的世界,或者放下一粒微塵,或者未放下一粒微塵,再把這些世界,統統磨碎成為微塵。一粒微塵當做一劫來計算,我從成佛到現在,已經超過這個微塵數劫,有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那樣多之大劫。自此以來,我常在這娑婆世界說法教化眾生,也在其他世界教化眾生。在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那樣多的國土,教導利益一切眾生。』

所謂『觀機逗教,因人說法。』觀察此人的根性,若有小乘根性,便說四諦十二因緣法;若有大乘根性,便說六度萬行法。總而言之,說法要對機,否則不契機,就得不到法益。

【08】 解讀
諸善男子。於是中間。我說然燈佛等。又復言其入於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別。

各位善男子!我從最初成佛,到現在靈山法會為止,在這中間,我曾經說過:『我在然燈佛時代,名叫善慧菩薩。後遇然燈佛,他給我授記,在賢劫時期,應當作佛,名號為釋迦牟尼佛。』我又說:『然燈佛在何時入涅槃?』我所說這些法,實在是方便法,為對眾生的根性,而說出這種因緣、本跡的事情。實際上並非是這樣,不過方便分別說而已。你們不要把它當作真實的。

【09】 解讀
諸善男子。若有眾生來至我所。我以佛眼。觀其信等諸根利鈍。隨所應度。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亦復現言當入涅槃。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能令眾生。發歡喜心。

多位善男子!假使有眾生,來到我的處所,我用佛眼來觀察他的五根(信、進、念、定、慧)是利還是鈍。隨其應感,而為說法。

若有信根的人,一聽佛法,便相信其理,不生懷疑心,守規矩不放逸。信仰佛法之後,還要精進,努力修行。否則,有信根沒有進根,便成為『口頭禪』。能說不能行,等於空談,對實際上無益。有了進根,沒有念根,互相不配合,也是無用處。要念玆在玆,行住坐卧念念不忘,才有功效。不然的話,把所學的法門,不切實研究,不專心讀誦,甚至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就永遠得不到解脫。念根不退,才能生出定根。有了定根,才會生慧根。這五根都有連帶的關係。沒有定根的人,境界來考驗,便迷糊了。為什麼?因為沒有慧根的緣故,所以慧根最為重要。由五根而生五力,幫助道業有所成就。

再言之,利代表聰明人;鈍代表愚痴人。聰明人不被境界所轉,而能轉境界。惡的境界能轉為善的境界;逆的境界能轉為順的境界。愚痴的人,恰好相反,把好事做成壞事,善事做成惡事,盡做顛倒事。為什麼聰明?多做功德,不做缺德事。所謂『聰明乃是陰騭助,陰騭引入聰明路,不行陰騭使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何謂陰騭?簡而言之,所做的功德事只是自己知道,不令他人知道。例如無條件幫助人,無企圖救助人,對社會有所貢獻,對國家有所成就,這就是陰騭的表現。做善事想令人知道,那是沽名釣譽的作風,與陰騭相差十萬八千里,背道而馳。古人云:『萬事皆虛善不虛,萬物皆空德不空。』無心行善才是陰騭。人為什麼愚痴?因為不做功德事,盡想佔便宜,不肯吃虧。要曉得『吃虧便是佔便宜』。這個道理,各位自己琢磨一番!便知其中義。

老子曾經說過這樣幾句話:『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大意是這樣:大道沒有了,才去講仁講義。有智慧的人出來,世上就有奸偽的事情發生。為什麼?因為有智慧的人,可以欺騙沒有智慧的人。家庭不和,才顯出孝慈。國家昏亂,才顯出忠臣。俗語說:『沒有高山不顯平地』。國家太平盛世的時候,人人都是好人,分不出忠奸。到國家存亡的關頭,涇渭分明,忠臣報國,奸臣賣國,古今有明鑒。

佛隨著所應度的眾生,到處說法,教化他們。所以在在處處而自說自身的名號,或說毗盧遮那,或說虞舍那,或說釋迦牟尼。雖然名字各別,可是都是一人。佛住世的年紀,或大或小,或老或幼,各有所異。又對弟子說:『我現在應當入涅槃。』其實佛也沒有生,也沒有滅,常在常寂光凈土說法。又用種種方便法門,演說微妙不思議法,能令眾生,生歡喜心。

【10】 解讀
諸善男子。如來見諸眾生。樂於小法。德薄垢重者。為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

各位善男子!如來觀察一切眾生的根性,而為說法。有的眾生,歡喜小乘法,就為他說小乘法。有的眾生,歡喜大乘法,就為他說大乘法。對於福薄德淺,或煩惱垢重、鈍根眾生便說:『我在少年的時候,就出家修道(佛在十九歲出家),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覺果。』

可是我從真實成佛以來,一直到現在,時間很久遠,已經超過了如是阿僧祇塵劫(前邊所說的塵劫數)。但用方便權巧法門來教眾生,令他們改邪歸正,回小向大,發菩提心,證入佛道,所以才做這樣的說法。

【11】 解讀
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皆為度脫眾生。或說己身。或說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諸所言說。皆實不虛。

各位善男子!如來所說一切的經典,皆為度脫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而說。因為眾生有八萬四千塵勞,所以才說出八萬四千法門。每種法門對治某種塵勞。對貪心重的眾生,說不凈觀的法;對嗔心重的眾生,說慈悲觀的法;對痴心重的眾生,說因緣觀的法。總而言之,對症下藥,才有功效。佛用種種法門,對治眾生種種習氣毛病,成為特效藥,最近一般人,研究佛學,但不修佛法,那和研究藥方不吃藥一樣的可笑!

佛教化眾生,或說自己的身,或說諸佛的身,以身作則,給眾生做榜樣。或示現己身,或示現他佛,作為示範,令眾生學習。或示自己本生本事的因緣,或示諸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的本生本事的因緣。其言說都是真實不虛。

【12】 解讀
所以者何。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

這是什麼原因呢?如來以真如實智的知見,照見三界之相,沒有生死。在佛本身來講,也沒有生,也沒有滅,也沒有退,也沒有出,也不住世,也不入滅。

一般凡夫觀一切法是實有;二乘觀一切法是空相;佛觀一切法是非實非虛。換言之,乃是真空妙有的中道。就是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也不是非如非異。怎叫非如?不是一個。怎叫非異?也不是兩個。不像三界中的眾生,見到三界,有個三界。在佛份上來溝,沒有生死,沒有三界。像這樣的事情,只有如來才能明見,沒有錯謬。

【13】 解讀
以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令生諸善根。以若干因緣譬喻言辭。種種說法。所作佛事,未曾暫廢。

因為所有的眾生,都有種種的習性,種種的嗜欲,種種的業行,種種憶想分別的緣故,佛欲令眾生種一切善根,故用種種的因緣,種種的譬喻,種種的言辭,種種的說法。所做的佛事,從久遠以來,未曾暫時廢止。換言之,天天大做佛事,沒有休息。

何謂眾生?凡是有血有氣有生命者,皆為眾生。也就是由眾緣和合而生。飛潛動植皆為有情眾生,草木金石為無情眾生,有情眾生在說法,無情眾生也在說法。不過,我們凡夫不曉得而已。證得五眼六通的聖人,悉知悉見,一目了然。

【14】 解讀
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

好像前邊所說,我自成佛以來,其時間甚為久遠,有無量阿僧祇劫那樣長的壽命,常住在常寂光凈土,也不生也不滅。並不是只在菩提樹下證道,雙樹林入滅,那樣的無常。那不過是方便示現而已。

【15】 解讀
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

各位善男子!我在往昔行菩薩道的時候,所成的壽命,至今猶未能盡。比上邊所說的塵劫數,更為長遠。現在我要入涅槃,不是實在入滅度,只是方便說法,便唱言應當取滅度。如來為方便教化眾生,而如是說。

【16】 解讀
所以者何。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

佛為什麼有滅度,又說沒有滅度?佛本來是不生不滅的。假使佛久住於世,不入涅槃,那麼,福薄之人,就生起依賴心,不想種善根。心想:『反正佛住世,我慢慢種善根,也來得及,來日方長,有很多的時間。』所以佛示現涅槃的本意,是令眾生早種善根,早成佛道。

講到此處,想起在東北的時候,皈依我的弟子很多,但是修行的弟子很少。教他們修行,有的說:『將來再修行,以後的時間很長。』有的說:『我沒有時間修行,等我家成業就再修行也不遲呀!』後來我離開東北,來到香港。有的皈依弟子來信說:『某某人現在修行,非常努力,而不懈怠。』因為師父不在,他才修行。如果師父在,他還不會修行。我到香港之後,也有很多人皈依,可是修行不認真,敷衍了事。我離開香港,來到美國,這時他們才知沒有師父在,發生困難,就無法解決。於是,這個來信請師父回去,那個來信請師父幫忙。總之,天天見面,不覺得重要;見不到時,便知重要。

佛不住於世的原因,乃因貧窮下賤的眾生,貪著五欲(財、色、名、食、睡)的快樂,不知不覺墮落在顛倒憶想妄見之網中。遂把智慧覆蓋,失去光明,盡做顛倒事。

人為什麼貧窮?因為前生未做功德事,也不種善根,盡想佔便宜,患得患失,所以今生不得福報。

在佛印禪師三世因果勸世文上說得非常清楚:『今生富貴是何因?前生舍財裝佛金;今生貧賤是何因?前世不肯濟窮人。』不用解釋,各位皆能明白其中的意思。

【17】 解讀
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於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以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

貪戀五欲的眾生,如果見到佛常住於世,而不入滅度,他們便生出驕傲恣意之心,就放肆不守規矩。他們天天見佛,時時見佛,便生厭煩懈怠的心,而不能生起難遭難遇佛住世之想,不生恭敬三寶的心。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如來方便說:『比丘們!你們應當知道,十方諸佛出現於世,是不容易遇到的。』

【18】 解讀
所以者何。諸薄德人。過無量百千萬億劫。或有見佛。或不見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斯眾生等聞如是語。必當生於難遭之想。心懷戀慕渴仰於佛。便種善根。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

為什麼說很難遇到佛呢?因為一切福薄之人,經過無量百千萬億那樣多劫,或者有的見到佛,或者有的見不到佛。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我才說:『各位比丘們!如來是很難相見的。』這些眾生,聽到我這樣說,必然生起難遭難遇佛出世之想,心中便戀慕於佛,渴仰於佛,便種下善根了。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如來雖然不是真實入滅度,而方便說入滅度。其實,佛現在仍然在靈山法會演說妙法蓮華經,尚未散會。有何證明?在隋朝天台智者大師,他念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時,忽入定中,而見到此境界,由慧思大師印證:『非汝莫識,非我莫證。』由此可知,確有其事,並非虛構。祖師大德,不打妄語。

【19】 解讀
又善男子。諸佛如來。法皆如是。為度眾生。皆實不虛。

各位善男子!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說這樣的法,所謂『佛佛道同』。為教化眾生而說的法,都是真實不虛。先說三乘法,乃是為實施權;現在說一乘法,乃是開權顯實。先三後一,為開跡顯本,本跡不離。這是泯三歸一,泯跡歸本的法。

【20】 解讀
譬如良醫。智慧聰達。明練方葯。善治眾病。其人多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數。以有事緣。遠至余國。諸子於後。飲他毒藥。葯發悶亂。宛轉於地。

佛為說明這種道理,乃舉出十三個譬喻來解釋。譬喻雖然不是真理,但是能說明真理。所以有譬喻經,流通於世。

譬如有位最優良的醫生,他的智慧聰穎,明白藥性,善於醫治一切疑難雜症。這位良醫(代表佛),有若千兒子(代表眾生)。或者有十個(十地菩薩)兒子,或者有二十個(二乘)兒子,乃至百數(代表百法界)兒子。這位良醫,因為有特別的病人,遠至其他的國土,於是無法照顧家中的諸子。家中的兒子,皆很年幼,無人照料,便把毒藥汁當做糖水,飲下後即中毒。心中悶亂(發狂),便在地上滾來滾去,痛苦不堪。

【21】 解讀
是時其父。還來歸家。諸子飲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遙見其父。皆大歡喜。拜跪問訊。善安隱歸。我等愚痴。誤服毒藥。願見救療。更賜壽命。

在這緊急的時候,他們的父親,從國外歸來。這些小孩子,已經飲了毒汁,有的已經失去知覺,有的還清醒,中毒不深。他們在很遠的地方,就看見父親回來了,皆生大歡喜。有的叩拜,有的問訊。乃對父親說:『爸爸!您老人家平安歸來,無恙吧!我們兄弟太愚痴,把毒什當做糖水飲了。唯願爸爸原諒我們愚痴,祈求爸爸為我們治療,令我們延年益壽,長命百歲。』

【22】 解讀
父見子等苦惱如是。依諸經方。求好藥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搗篩和合。與子令服。而作是言。此大良藥。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惱。無復眾患。

這位良醫從國外回家,發現自己的兒子,因為貪食而中毒,有的不省人事,有的尚在清醒中,可是都感到很痛苦,十分可憐。於是依照諸經的方法,尋求解毒最有效的藥草,其顏色好看,味道很甜美,所以說色香味俱全。令小孩子喜歡服此解毒藥(佛法)。良醫精心細制,將藥材碾碎,過篩子成為細末,加上蜂蜜,和合為丸,令兒子服之,便解除毒素,很迅速的恢復健康。

然後父親對兒子說:『這是最好的大良藥,色也香,味也美,一應俱足。你們趕快把葯吞下,能解除你們的痛苦即刻痊癒,不會再有其他的病痛,這種葯是萬靈丹,能治百病。有病治病,無病強身。』

這位良醫就是佛,諸子就是一切眾生。說佛到其他世界去,或者沒有出興於世,或者已入涅槃。這時的眾生,因為沒有真正智慧,故不分有毒無毒的食物,見到就吃,便誤吃中毒。這種毒藥就是旁門左道的邪見,所講的道理不究竟。無知的眾生,把毒藥當做長生不老丹。為什麼分別不清楚。因為迷得太深,無法自拔。

被迷太深的眾生,一見佛回來,便叩頭頂禮,請佛慈悲憐愍,拯救出苦海。因眾生有的肯吃藥,其毒除盡;有的不肯吃藥,其毒仍在。所以學佛法貴在行,不在說。

良醫有妙手回春之神效。反之,若是庸醫,則是殺人不見血的劊子手。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現在的醫生,大多數不講醫德,以病人為試驗品。成功他就有名氣,失敗則病人倒楣。

現在講一個公案,雖然是笑話,但是有教育的性質,可作為醫生的警惕。有一天,閻羅王患病,令小鬼到陽間請醫生。小鬼說:『這件事我不能去!』閻羅王問:『為什麼?』小鬼說:『我不知道那位醫生是良醫?』閻羅王說:『這事很簡單,你到藥鋪(醫院)門前看,鬼魂少就是良醫,就請他來陰間給我治病。』於是小鬼奉命,來到陽間,到處找遍,也找不到良醫。看每個診所的門前,皆有無數的冤鬼,哭哭啼啼在討命。小鬼實在沒有辦法,想回來交差,又怕閻羅王發脾氣,無精打采向前走。忽然發現一家診所的門前,只有兩個冤鬼。小鬼便請這位醫生到閻羅王處,給閻羅王治病。

這位醫生來到閻羅王病室,受到熱烈的招待。又敬煙又敬茶,令他細心診脈。閻羅王問:『請你診脈,我患何病?』醫生說:『不需要診脈。無論什麼病,只要服下一粒特效藥,皆有藥到病除之效。』閻羅王一聽,覺得莫名其妙,心想豈有此理,不診脈就吃藥,豈不是郎中嗎?郎中就是賣假藥的醫生,專門騙無知無識的鄉下人。便問:『醫生你行醫有多久?生意還不錯吧!』醫生說:『今天早晨才開市,中午就被鬼大哥請來給您治病。』閻羅王一聽,發生疑問,便向小鬼間道:『他的門前有多少冤鬼?』小鬼回答:『只有兩個,在那裡哭訴,被他用錯葯毒死,死得很冤枉。』閻羅王便對醫生說:『你不要回陽間去了,就留在此處吧!免得再毒死無辜的人。』於是這醫生也做鬼了。

【23】 解讀
其諸子中,不失心者。見此良藥。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盡除愈。余失心者。見其父來。雖亦歡喜問訊。求索治病。然與其葯。而不肯服。

在這些兒子之中,有的發狂,有的清醒。尚未發狂的兒子,見到這種色香味美的良藥,即刻便服下。所中的毒,悉皆去除(即是把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統統破除)。中毒太深的兒子,見父親回來,雖然歡喜問訊,也求父親治病。可是父親給他們的解毒藥,他們不肯服下(知道佛法是良藥,專治貪嗔痴煩惱熱病,但不肯依教奉行,好像中毒的小孩子不肯服藥一樣的可憐)。

【24】 解讀
所以者何。毒氣深入。失本心故。於此好色香葯。而謂不美。父作是念。此子可愍。為毒所中。心皆顛倒。雖見我喜。求索救療。如是好葯。而不肯服。我今當設方便。令服此葯。

這是什麼道理?因為中毒太深的緣故,毒已侵入五臟六腑之中,所以失去了本來的清醒心,變成糊塗。對於這種色香味俱全的好葯,反而說不美不甜。

佛是良醫,專治眾生的熱惱病,為解除眾生的苦毒,宣講妙法蓮華經。而眾生不相信,佛也沒有辦法。佛悲切切,苦口婆心來教化眾生。不要貪、不要嗔、不要痴,這是害人三大毒汁。可是眾生我行我素,把佛的金玉良言,當做耳邊風,過而不留,實在辜負佛菩薩一片苦心。

這位父親(佛)見到這些中毒的兒子(眾生)實在大可憐。因為中毒(信仰外道之法)太深,所以心中顛倒(邪知邪見)。雖然見到我回來很歡喜,求我治療,可是我為他們特選上等藥草(妙法蓮華經),他們卻不肯服下。我現在當設方便法門,使中毒太深的兒子,願意服下這種解毒的葯汁。

【25】 解讀
即作是言汝等當知。我今衰老。死時已至。是好良藥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憂不瘥。作是教已。復至他國。遣使還告。汝父已死。

這位慈心的父親,即刻對不聽話的兒子說:『你們應當知道我已年老了,身體很衰弱,到了風燭殘年之期,死的日期已來臨。我給你們配製的良藥,留在這裡,你們可以隨便服之,不要憂慮這病不會痊癒。只要肯服,一定會好的。』

說完這番話之後,告別諸子,又到別的國家去了。不久,故意遣使一人,回來對諸子說:『你們的父親已經死於他國。』這是方便法,刺激諸子反省,知道父親用心良苦。

【26】 解讀
是時諸子聞父背喪。心大憂惱。而作是念。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見救護。今者舍我。遠喪他國。自惟孤露。無復恃怙。常懷悲感。心遂醒悟。乃知此葯。色香美味。即取服之。毒病皆愈。

在這個時候,中毒的諸子,聽到父親死於他國的消息之後,皆生大憂愁悲惱,而作這種的想:『假使父親在世,他會慈愛憐愍我們,能救護我們。現在父親捨棄我們,遠在異國喪亡。我們現在孤獨無依無靠,再沒有恃(母)怙(父)可依了!』因其心中悲傷感嘆到極點,反而清醒過來,覺悟父親在世時,所遺留的良藥,具足色香美味,即刻取出服之,所中的毒,立即解除,心身清凈,恢複本有的妙明真心。

這時把外道之邪法拋到九霄雲外,專一其心學習佛法。佛法是特效藥,也是徹底心理治療唯一的方法。

【27】 解讀
其父聞子。悉已得瘥。尋便來歸。咸使見之。

這位良醫,使用這個計策,令諸子肯服藥。其子既肯服藥,毒素已解,恢復健康。其父在國外得知消息,甚為安慰,於是從國外歸來。諸子又見到父親的慈顏,歡喜若狂,喜極而泣。於是發願,今後一定聽父親的教導,做個孝順的兒子,不再違背父親的慈誨。

【28】 解讀
諸善男子。於意云何。頗有人能說此良醫虛妄罪不。不也。世尊。

各位善男子!你們的意思覺得怎麼樣?會不會有人說:『這位良醫,盡說假話,他有打妄語之罪嗎?』大眾異口同聲地說:『沒有罪過。世尊!他為方便救子,所以才這樣說,並非打妄語。』

【29】 解讀
佛言。我亦如是。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為眾生故。以方便力。言當滅度。亦無有能如法說我虛妄過者。

釋迦牟尼佛說:『我所說的法,也是這樣。首先說阿含經、方等經、般若經,最後說法華經,就和這位良醫的情形是一樣。我自成佛到現在,已有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那樣長的時間。為方便教化眾生起見,為實施權,乃對眾生說:「我當滅度。」但不會有人說:「佛在打妄語,有虛妄之過。」我想沒有人可以說我有虛妄不實的過錯吧!』

【30】 解讀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願意將前邊長行的義理,再重說一次,令將來的眾生,容易明白,所以不厭其煩說出下邊的偈頌。

【31】 解讀
自我得佛來, 所經諸劫數, 無量百千萬, 億載阿僧祇常說法教化, 無數億眾生, 令入於佛道

釋迦牟尼佛說:『自我證得佛果以來,所經過的劫數,有無量百千萬億載(載是中國十五個數之末,最大之數。表示載天地所不能載之義)那由他阿僧祇那樣多。我常常演說妙法蓮華經,教化無數億的眾生,令他們入於佛道,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32】 解讀
爾來無量劫, 為度眾生故, 方便現涅槃, 而實不滅度常住此說法, 我常住於此, 以諸神通力, 令顛倒眾生雖近而不見

自無量劫以來,為度化眾生的緣故,所以方便示現涅槃相。其實,我並沒有滅度,仍然住在這個娑婆世界,為眾生說法。我雖然常住在靈鷲山法華會,用一切神通之力,為顛倒的眾生說法,但是他們近而不見我的身。為什麼?因為他們被無明所遮,智慧不現前,沒有清凈的法眼,所以不得見我。

【33】 解讀
眾見我滅度, 廣供養舍利, 咸皆懷戀慕, 而生渴仰心眾生既信伏, 質直意柔緛, 一心欲見佛, 不自惜身命

眾生見到我滅度,大眾廣泛地供養舍利(靈骨),都懷著戀慕之心情,生起渴仰之意。這時,眾生既信仰又調伏,個性直率而樸實,心意柔軟而調順。一心想再見到佛,為求佛法,就是舍性命,也在所不借。

出家人在受戒的時候,在頭上燒香疤,這是代表不惜身命,等於燒身供佛一樣的誠懇,一心皈依三寶的誠心。燃燒香疤時,精神集中,觀想盡形壽,為三寶貢獻色身;為度眾生,犧牲一切。若能全神貫注在此,痛也不知痛了。

有人問:『什麼是舍利?』這個問題很有意義。我為你們簡單說一說。『舍利』是梵語,譯為靈骨亦云『堅固子』,從死屍燒出的結晶體,好像鑽石一樣,閃門發光,堅固如金剛。普通有白色,乃是骨舍利。有黑色,乃是發舍利。有赤色,乃是肉舍利。總而言之,凡是高僧大德,修行到圓滿的境界,圓寂後,焚化屍體,從骨灰中能篩出舍利。

舍利有兩種:一為全身舍利,如多寶佛之舍利。二為碎身舍利,如釋迦牟尼佛之舍利。又有生身舍利和法身舍利二種。生身舍利是由戒定慧所薰修,法身舍利是一切經卷。古時高僧大德,念經時,從口中吐出舍利;寫經時,從筆尖掉下舍利,真是不可思議。有時燃燈供佛,所謂『燈花報喜』,從燈花也會現出舍利。只要誠心,就會感應舍利現出。

【34】 解讀
時我及眾僧, 俱出靈鷲山, 我時語眾生, 常在此不滅以方便力故, 現有滅不滅

這時,眾生心誠所至,便有感應道交的境界。我和一切比丘及比丘尼,一起出現於靈山法會中。我常對眾生說:『我常在靈鷲山上為眾生說法,並未滅度。因為權巧方便力的緣故,所以有時示現滅度,有時示現不滅度。』所謂『生而未生,滅而未滅』,就是這個境界。

【35】 解讀
余國有眾生, 恭敬信樂者, 我復於彼中, 為說無上法

在其他國土中有眾生,他們皆生恭敬之心,信樂大乘佛法。我在他們之中,演說無上甚深微妙法,令他們發菩提心,成就無上覺果。

【36】 解讀
汝等不聞此, 但謂我滅度, 我見諸眾生, 沒在於苦惱故不為現身, 令其生渴仰, 因其心戀慕, 乃出為說法

你們沒有聽說過這種道理,便認為我滅度了。其實,我並未滅度。我見一切眾生,都在五欲苦海中打滾,所以不現佛身為他們說法,令他們生渴仰戀慕之心,然後再現身說法,教化眾生。

這樣令眾生知道佛法難聞,人身難得,提高警覺,不可錯過機會。所謂『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是真理,修道人要三思。佛在世時,同弟子們到外邊說法,經過原野。佛從地上抓了一把土,放在掌中,問弟子:『你們看!我掌中的土多,還是大地土多?』眾弟子同時說:『當然大地土多。』佛說:『得人身者,如掌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這時,眾弟子恍然大悟。自此以後,用功修行,不久便證得羅漢果。說法不一定在法座上說法,隨時隨地都是說法的地方。

【37】 解讀
神通力如是, 於阿僧祇劫, 常在靈鷲山, 及余諸住處

為什麼有的眾生,可以見到佛;有的眾生,見不到佛呢?與佛有緣的眾生,隨時隨地可以見到佛;與佛沒有緣的眾生,不會見到佛。有人說:『我與佛沒有緣,永遠見不到佛。那麼,怎麼辦呢?』你要種善根,多做功德,就與佛結緣,怎樣種善根?怎樣結佛緣?就是供養三寶,這是唯一的辦法。時間久了,自然與佛結緣。

為什麼滅度,又說沒有滅度;沒有滅度,又說滅度,這是什麼道理?對未開悟的人講,以為滅度;對開悟的人而說,就沒有滅度。因為開悟的人,證得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就和佛常在一起,時時在佛身邊,所以常見到佛。沒有證到這種境界,當然看不見佛。佛說沒有滅度,乃是對開悟人而言。總而言之,這都是佛的神通力所變現。

因為神通力是這樣,所以在阿僧祇劫中,常在靈鷲山法華會中,及其餘住處為眾生說妙法蓮華經的真實義。令眾生離苦得樂,早至常寂光凈土中,與佛菩薩同住。

【38】 解讀
眾生見劫盡, 大火所燒時, 我此土安隱, 天人常充滿園林諸堂閣, 種種寶莊嚴, 寶樹多華果, 眾生所遊樂

眾生見到劫盡的時候,發生大火災,一直燒到色界初禪天。六欲天(除了兜率天內院不受影響,因為是候補佛位菩薩所居之處)其他之處,統統燒毀,上自大梵天,下至無間地獄,一概不存。佛所住常寂光凈土,非常安隱,不被大火所燒,乃是天上的人和人間的人充滿此處,園林樓閣,為七寶所莊嚴,寶樹所結的果實非常茂盛。此乃具足善根的眾生,所遊樂之處。

【39】 解讀
諸天擊天鼓, 常作眾伎樂, 雨曼陀羅華, 散佛及大眾我凈土不毀, 而眾見燒盡, 憂怖諸苦惱, 如是悉充滿

三界諸天的人,常擊天鼓,(有時不擊自鳴,警告天人,阿修羅兵侵犯天界了!)為佛做伎樂。天上雨下悅意華,十分美觀。這種華落在佛的頭上和大眾的頭上,表示莊嚴道場,慶祝法會。高僧大德在講經說法時,也有天華亂墜、地涌金蓮的瑞相。不過,凡夫看不見這種境界而已。若是證得法眼的人,便看得一清二楚。

佛又說:『我的凈土永遠不會毀壞。而眾生的妄見、煩惱見,皆被劫火燒盡。憂怖和一切苦惱的心情,完全又充滿了。』

【40】 解讀
是諸罪眾生, 以惡業因緣, 過阿僧祇劫, 不聞三寶名諸有修功德, 柔和質直者, 則皆見我身, 在此而說法

這些有罪的眾生,以惡業的因緣,就是經過阿僧祇那樣多的劫,也聽不到佛的名號,也聽不見法的名相,也聽不到僧的名字。這個世界,在佛沒有出世以前,沒有人能知道佛法,所以不聞三寶名。好像須達多(給孤獨)長者,他一聽到佛的名號,全身毛孔悚然。因為從來沒有聽到三寶的名字,所以有這種種現象。

一切所有修行的人,一切種善根的人,他們都有功德,其性情柔和又率直。這種人才能見到我的身,在靈山法會說妙法蓮華經。凡是有罪業的眾生,不但見不到佛身,連佛像也見不到。若能見到佛像,也會減輕罪業。總之,有修行的功德,才能見佛聞法睹僧。

【41】 解讀
或時為此眾, 說佛壽無量, 久乃見佛者, 為說佛難值我智力如是, 慧光照無量, 壽命無數劫, 久修業所得

或者有時候,為眾生說佛的壽命是無量無邊。對於常見佛的眾生,說佛壽無量。對於久見佛的眾生,就對他說,不容易見到佛,令他們生出渴仰之心。我的智力就是這樣,智慧之光,能照遍無量世界中的無量眾生,令發菩提心,修無上道。壽命有無量大劫之久遠。這是久修善業的果報。

欲要壽命久遠,就要勤做放生的善業。有此功德,才能延年益壽。若殘殺生靈,則短壽夭亡。在三世因果勸世文上說:『今生長壽是何因?前生戒殺多放生。今生短命是何因?前世殺害眾生靈。』

【42】 解讀
汝等有智者, 勿於此生疑, 當斷令永盡, 佛語實不虛如醫善方便, 為治狂子故, 實在而言死, 無能說虛妄

你們都是有大智慧的人,不要對我所說的話,生起懷疑。應當將這種懷疑心理斷盡,令它永遠不生。你們要相信佛語,乃是真實不虛,佛是不打妄語的聖者。

好像那位良醫,為救發狂兒子的病,故意說自己死亡,為令諸子肯服藥,解除所中的毒,這是方便法,沒有人能說這位良醫是虛妄之人。

一般人都有依賴心。佛在世的時候,認為不需要聽法。等佛入涅槃之後,才知聽法的重要,開始學佛法。佛遺留的法,就是良藥,專治煩惱。現在的眾生,有的修持戒律,有的參禪打坐,有的誦經拜佛,有的持咒拜懺,這是按照藥方吃藥,有藥到病除之效。假如研究佛理不修行,成為口頭禪,能說不能行,等於跛子一樣。如果修行不明佛理,則成為啞羊僧,等於啞巴一樣。學佛法要雙管齊下,不可偏差,否則就不合乎中道。現在修行之人,多有門戶之見,不肯合作,認為自己所修的法門是正宗,旁人所修的宗就不是佛的真實義。我則認為都是佛的弟子,無論什麼法門,都是佛金口所言,皆是令眾生除執著、去貪心。我一向提倡禪凈教三修,這樣才能成為戒定慧三學的法門。

【43】 解讀
我亦為世父, 救諸苦患者, 為凡夫顛倒, 實在而言滅以常見我故, 而生憍恣心, 放逸著五欲, 墮於惡道中

釋迦牟尼佛說:『我是一切世間人的父親,所以要救護世間一切苦患的眾生。因為凡夫皆有顛倒想,所以才說滅度。實際上,我沒有滅度。』

眾生為什麼顛倒?因為無明當家做主人翁,把智慧逐走,它發號施令,對的說是不對;不對的說是對。總之,自性有了大光明藏,黑暗變成光明。自性沒有大光明藏,光明變成黑暗。什麼是大光明藏?就是真如實相。何謂真如?就是諸法之本體,離虛妄而真實,常住而不變。也就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在諸佛不增,在眾生不減的佛性。何謂實相?就是如實清凈之相。換言之,沒有二執心,沒有四相心,就是實相。

佛又說:『我為什麼說滅度?因為眾生天天見到我的緣故,所以生出驕慢恣縱的心,不依法修行,不守規矩,執著在五欲的境界上,將來要墮落於三惡道中。』

【44】 解讀
我常知眾生, 行道不行道, 隨所應可度, 為說種種法每自作是意, 以何令眾生, 得入無上道, 速成就佛身

我知道眾生之所念。經云:『一切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悉見。』眾生行道不行道,我完全知道。這個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我就示現佛身為他說法。那個眾生應以眾生身得度者,我就示現眾生身為他說法。總而言之,應以何身得度者,我就示現何身而為說法。

佛每做這種的觀想:用什麼方法來教化眾生,令眾生得入無上道呢?令眾生很快成就佛的法身呢?


推薦閱讀:

慧愚整理法華經簡介
法華經講記·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法華經》跡本二門大意略述
惟賢長老:法華經要義 · 中
永嘉禪高級班教材下冊 法華經選講

TAG:法華經 | 妙法蓮華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