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老千股慣用的財技將被港交所趕盡殺絕?
文 | 股市鍊金術
給各位講一個舊段子吧,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個和尚,和尚在跟信徒講故事。和尚說:「從前有棵菩提樹,樹下有尊佛,佛在給羅漢講道理。」道理中有個故事:月亮上有個嫦娥,嫦娥在對玉兔發惱騷……
我知道這是一個完全沒有意義的段子,除了地點人物時間不同之外,其他內容則亦復如是。
在這裡分享,是因為在資本市場上有一群人進行合股、供股,都是換湯不換藥的劇情。
他們為的不是想把公司好好經營,他們只想著把股價舞高弄低,甚至是榨乾投資者。在貪婪和恐懼面前,假如我們看不清這些股票背後鼓吹的邏輯,將會在虧損的深坑裡越陷越深,直至懷疑人生。
如何斬斷羈絆陪大股東一起鼓吹上市公司搭上他們的船?股市鍊金術讓你看清合股供股背後的真理,看清楚哪些船該上哪些是賊船不該上。
一、事在人為供股本身不可怕
在價格與股份的天平上,市值是守恆的,合股本身不影響投資者的權益;相對於配售(內地稱定向增發),對各股東來說,供股是較公平的行為。
2009年,滙豐控股(0005.HK)宣布12供5的供股計劃,供股價每股28港元,較市場價格折讓超過5成。結合匯控當年的走勢圖,當初參與供股的投資者沒有一個是虧錢的,供股匯控除了幫助公司,亦同時是一個以低價吸納股票的機會。
合理的供股其實可以有助上市公司融資解決眼前的困難,真真正正達到融資最初的目的之一。
不過,一樣米養百樣人,與匯控截然相反的是,有甚多上市公司成了某些人的提款機,頻繁地進行供股。
換位思考是跟這些大股東拆局的最好方法,試想一下他們要在市場中提款,又要保持自身在公司的話語權要怎麼做呢?
二、向下炒
所謂向下炒,其實就是沽出股票,俗稱「出貨」,大股東或莊家於股價高位不停出貨,當價格被壓至低殘時,他們再用配股或供股的方式補回於高位沽出的股份。
由於這類型公司平常的成交量不多,股價很容易被舞高弄低。大股東和莊家會先將股價炒高,然後便開始以拋售的方式將股價向下炒。
遇上來自大股東或莊家無情的沽壓,股價當然是手無縛雞之力,原本被炒高至1塊錢的股票可能慢慢被砸到只剩下0.1塊錢。
你可能懷疑這樣拋售對他們來說究竟能賺到多少,但其實賺得不夠多不重要,因為他們花費的成本相對地更加少,他們的成本價可能遠低於0.1塊錢。
而且當股價被炒低至0.1塊錢時,他們便能用低成本以折讓配股或供股去補回沽出的股份,誇張一點就當是無本生利的生意吧。
上市公司中以大折讓供股的例子就有高山企業(0616.HK),公司在2015年進行的20合1再1供20股計劃,供股價是0.48港元較調整後的4港元每股折價88%。
我沒有去猜測高山企業供股當中的用意,不過我認為有些公司利用像這種大比例供股和大幅度折讓主要是方便大股東以低價收籌碼,而最終大股東又會再次持有大量籌碼,可以再一次在市場上提款,又或是直接選擇賣殼,任君歡喜。
怎麼進行低價收籌碼呢?打個比方:
假定某股票,股價1元,總股本1億股,總市值1億元,大股東控股比例75%(當然大股東表面上只會持有當中一半的股票,其餘則由他的朋友所持有)。假設大股東賣掉24%的股票,股票暴至0.1元,同時大股東用24%的股權,換來2,400萬現金。
為了集中貨源,公司突然宣布供股,1股配4股,配股價0.02元,相比當前股價折讓80%,假定所有散戶不參與,只有公司大股東按0.02元的價格全額參與供股,大股東只需要花:5,100*4*0.02 = 408萬元。
而供股完成之後,公司總股本變為:0.51億(大股東原有股本)+ 2.04億(大股東配股股本)+ 0.49億(散戶總股本)= 3.04億股,最後一算大股東持股比例變為83.8%,而散戶原本50%的持股比例變成了不足17%。
408萬就可以換得以2,400萬賣出的股權,並且是再次擁有絕對話語權,這麼一來大股東又可以開始新一輪的沽貨了。萬一股價跌到0.01港元跌無可跌的時候,大股東便進行合股例如10合1,股價瞬間變回0.1元,又有向下炒的空間了。
這種向下炒的概念某程度是沖著價值投資的概念,你試想想,就算公司股價一直跌,如果背後沒有資產或殼價去支撐,也不會吸引到散戶進場接貨的。所以有時候便宜莫貪,先看一看公司過往供股或合股的記錄再作決定。
俗話說得好,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上圖是某上市公司2003年至今的合股供股記錄,假如大股東真的想要出老千「撈錢」,也是難不了他們的,像這些公司最後都會被市場稱為老千股或抽水王,遺臭萬年。
三、供干
去年證監會和港交所就曾發新聞稿明確說要關注這類嚴重損害小股東利益的運作方式,但其實並不是所有供股合股都是向下炒的,在市場上有一種叫供乾的情況。
即大股東與所謂的獨立第三方通過多次供股合股後,使得公眾投資者占股比例大幅下降,等待牛市把股價炒高減持套現。
供干與向下炒的主要區別是:刻意供乾的公司可能通過多次供股,直到小股東彈藥盡失沒能繼續供股,或甚至以溢價令小股東主動放棄供股。
疑似的例子有高銀金融(530.HK),在2008年11月份,潘蘇通先生開始入主,當時公司叫廣益國際,還未改名。此後潘先生開始他對該股的重組計劃,從2009年至2013年進行了共3次供股。
第一次供股價折讓20.24%,公眾股東由35.51%下降至28.68%。
第二次供股價折讓14.40%,公眾股東由30.77%下降至15.92%。注意其中的公眾股東包括了第一次由分包銷商將未獲行使的供股股份所售予的獨立第三方,即公眾股東可能比想像的更少。
第三次供股價溢價約37.18%。可能由於過往兩次折讓供股,均有公眾股東跟隨,所以令潘先生這次決定以大溢價供股逼退其他公眾股東。
小股東自然是不會跟著潘先生供股了,比例亦由29.44%大幅下降至14.05%。再一次提醒你,當中有一半是由分包銷商於第二次供股時所售予股份的,真正的公眾股東可能佔7%都不到。
三次供股已足夠導令高銀金融的股權極其集中,供乾的程度達到了皸裂的狀態,請看下圖高銀金融的走勢,你會看到在2015年股災前高銀金融比較2014年剛開始的時候漲幅竟然達到10多倍,而同時期的恒生指數不過是上升了30%左右。
所以,如果一隻股票的大股東是溢價進行供股的,很可能預示著這隻股票要大蛻變。另外,大股東收貨的成本越高,動作就可能越大,準備時間越長,越有爆發性。對於這種股票必須長期關注和耐心等待牛市行情。
四、買殼
其實在去年港交所發了新聞稿之後,很多傳說中的老千股收斂了很多。不過最近依然疑似有人頂風作案。
2017年7月27號,中國農產品交易(149.HK)宣布,準備將股份「五合一」後以0.45港元較調整後的前收市價折讓約62.7%「一供七」,增發的股份將會由位元堂(897.HK)和金利豐包銷。
像這樣的供股其實也存在機會,在我看到金利豐參與包銷中國農產品增發的股票時,潛意識告訴我,金利豐可能是在收這一隻殼。
翻看中國農業產品2016年的年報,你會發現公司雖然是有價值42億的固定資產,但其收入長期是入不敷出,在這個酷派集團都能成殼的時代,即使中國農產品有龐大的物業產權,但也不妨礙它變成一個殼。
金利豐以出神入化的「炒殼」技能而著稱,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漢能薄膜發電(566.HK)買殼上市。
2009年,漢能的前身紅髮集團宣布在5合一之後,實行1供4,每股供股價0.1元較當日0.72港元的收市價大幅折讓86.1%。但由於當時的大股東並沒有財力參與供股,作為包銷商的金利豐便用0.1港元的價格購入了占公司股本擴大後的34.6%股份。
三個月之後,紅髮集團宣布收購太陽能光伏組件生產商,最終重組為我們今天見到的漢能薄膜發電。如果以0.1元的供股價計算,再計上在重組中途該股進行過的1拆4,伴隨著公司大股東李河君身價的暴漲,金利豐當初買下的那些股權,價格最高的時候近362倍升幅。
雖然李河君的身價也只是曇花一現,但是如果有投資者當初跟著金利豐買入紅髮集團的股票,就算是按照現在的停牌價格沽出,那也定會斬獲不少。
五、總結
比起高山企業曾經的1供20,大幅折讓88%,中國農產品交易這次1供7折讓62.7%的供股計劃其實還不算喪盡天良,不過監管部門似乎已經對這種行為看不過去了,相關的供股建議遭港交所(388.HK)及證監會以「擔憂不利小股東」為由不予放行。
印象中,這是第一次監管機構以「擔憂不利小股東」阻撓上市公司供股,相當罕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背後反映了港交所及證監會嚴管向下炒的決心,香港監管機構一直被詬病對於老千股的監管不作為,隨著南下資金參與港股日益頻繁,它們所受內地輿論的壓力越來越大,最後不得不變。今年中更高調地強制港股其中一系老千股上市公司停牌,引發了6月27日港股老千股集體閃崩事件。我們就拭目以待,看看隨著監管機構從不作為到作為,以上三招供股技巧,向下炒,供干,買殼,之後是不是就成為失傳的心法。
推薦閱讀:
※港交所:滬股通推出初期每日額度130億
※小米遞交招股書赴港上市:2017營收1146億元|小米|港交所|招股書
※港交所:正研究滬深股通香港假期前可賣出股票|港交所|香港|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