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治療小兒腹瀉推拿手法詳解!
來源:基層醫師公社整理
小兒腹瀉是兒科常見的脾系病症,每年夏秋屬高發季節,多見於1-2歲嬰幼兒,且農村患兒多於城市。
臨床上應用中醫小兒推拿技術治療嬰幼兒急性腹瀉,療效好、安全、技術穩定,易於操作,具有實用性、科學性、可重複性特點。
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有關推拿手法的詳細介紹:
適宜範圍
出生後3月(含)至6周歲(含)的嬰幼兒、病程≤7天、體溫<38.5℃、輕度以下脫水的急性腹瀉者。中醫辨證屬於傷食瀉、風寒瀉、濕熱瀉者。
9個主要穴位
脾經、大腸、闌門、臍、腹、上七節骨、龜尾、脊柱、足三里
5個辯證配穴
嘔吐者配板門穴;風寒瀉配推三關;濕熱瀉配退六腑,將主穴的補大腸改為清大腸;傷食瀉配中脘、天樞穴。
操作手法
小兒自然舒適、利於放鬆,便於醫生操作體位為宜,用麻油或爽身粉作為推拿介質。
每日推拿1次,5天為一療程。
具體手法
補脾經
在小兒拇指橈側偏鋒處,從指間推向拇指指根。
補大腸
在小兒食指橈側緣,從指尖直推至虎口,反之從虎口直推至指尖為清大腸。
脾經、大腸經均為主穴,推雙側,每穴各150-300次。
按揉闌門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臍上1.5寸處取穴,用右手中指伸直指端按於闌門穴,食指指腹貼在中指背側,中指向下按壓時與揉法結合,注意迎隨患兒呼吸。
揉臍
右手中指伸直指端按於臍穴上,同揉闌門。
闌門、臍穴以100次/min頻率揉100-300次。
摩腹
掌心貼於患兒臍部,從臍開始摩腹逐漸擴大範圍至全腹,之後逐漸縮小至臍,如此循環3遍,約300-400次即可。
推上七節骨
在腰骶部正中線上,用拇指或食指、中指從尾骨端直推至第四腰椎棘突止。
揉龜尾
用中指指端按於尾骨端至肛門連線中點處,順逆時針揉動次數相同。
上七節骨、龜骨約操作150次即可。
捏脊
雙手拇指指腹橈側緣抵住患兒尾骶部正中線兩側皮膚後向前上方推擠,同時食指、中指指腹挪按患兒兩側皮膚向後,雙手交替捻動捏起的皮膚,邊捏邊向前推進。
從尾椎兩側一直沿脊捏捻到大椎穴兩側止,一般3-5遍即可,常用「捏三提一法」。
按揉足三里
雙手拇指指腹分別在患兒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旁開1橫指(同身寸)處按揉100-300次。
推板門
用拇指指腹從患兒腕橫紋經大魚際直推至拇指跟100次。
推三關
拇指指腹沿患兒前臂橈側,由腕橫紋直推至肘橫紋
退六腑
拇指指腹沿患兒前臂內側尺側,由肘橫紋直推至腕橫紋。
三關、六腑直推時必須成一直線,每穴各推150次。
清大腸
見前文(補大腸處)
按揉中脘、天樞穴
按揉各150次,操作與闌門穴相同。
手法要點
1、 迎隨呼吸
使用按法或揉法在腹部指壓時,注意與患兒氣息的配合,以順應患兒(嬰幼兒為腹式呼吸)呼吸為宜。
如患兒吸氣時腹部隆起,操作者減輕下按之力,小兒呼氣時,身體處於放鬆狀態,按壓之指可向下稍加力,如按揉闌門穴。
2、 按揉結合
因按法刺激較強,為緩解患兒的不適,使效果明顯,常在手指指端向下按壓操作的同時,相應做一次緩慢的旋揉動作,即按揉結合。適宜嬰幼兒,如按揉中脘穴。
3、 由點至面、循環摩腹
嬰幼兒腹部面積較小,摩腹時以臍周為「點」,以全腹為「面」,操作時「由點至面」,再「由面至點」循環摩腹。
如操作時先用手掌魚際在患兒臍周小範圍摩動約50次,再從臍周向腹周逐漸擴大摩動100次後返回臍周,腹部摩動時上及中脘,下及丹田,如此「點面結合」逆時針循環反覆3遍即可。
參考文獻:[1]彭躍.小兒推拿治療240例嬰幼兒急性腹瀉技術手法特點[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3(1):774-779
推薦閱讀:
※[轉載]【小兒推拿】退燒秘法
※跟朋友學推拿針灸,然後自己開店有前途嗎?
※想學給寶寶推拿治腹瀉
※太極推拿:靜中守神 動中守形
※孩子鼻樑青筋到底是怎麼回事?小兒推拿怎樣調理才能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