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從各角度看凈土宗 --]
南懷瑾文網 -> 修行問題與日記 -> 從各角度看凈土宗 |
|
|
好夢似夢 |
|
禪宗的角度初步念佛法:圖此生自了,但求生於西方以為安,平日企慕西方極樂,厭惡娑婆,我見堅固未明生死大事者,此念佛者不重自心,又重對境,結果僅種諸善根而已,此生是否生西未有把握,此不知極樂在自心,賴西方之樂以為樂,此為持名,而不是真念佛也。 進一步念佛:先厭娑婆不貪世榮,但求生西,以為歸宿,於一切經意與凈土道理全然不知,只知多念佛,意在求佛接引,深信勿疑,以平日決定心切,臨終並無二念,是可往生,此品位之有高下者也。 佛: 一、念西方有相之佛 種善根 (淺略) 二、念十方佛與西方佛不二之佛 (深進) 三、念我與一切眾生與十方佛其性無二 (實相) 四、念性空為佛、念念歸空之念佛 (究竟) 最究竟圓滿之念佛法: 明佛義:佛本無相無名,乃至無義可說,所言相者、名者、義者,為未明佛義之人不得已而說名說相,欲其明白此理歸於性空,不被境惑而已。是以念念歸空,是真念佛的本意。歸空者,不著有相而亦不廢有相,知其性空而亦不著於空,我人才起一念,不是著有即又偏空,偏空即等於著有,即非佛之本相,不名念佛。嚴格而論,心中著一彌陀莊嚴之相,西方勝境之相,即反立娑婆穢惡之相,眾生顛倒之相,即已離佛十萬八千里矣。 念念歸空,即是念念歸凈。念念是相繼不斷之意,要凈念相繼必如是念。都攝六根者,乃六根互攝之意,合六根為一。《大集經》說「但念阿彌陀」,就是只念、專念、唯念阿彌陀,這就是無上的最深的最妙的禪。這裡所說的無上深妙的禪,是指六度里的第六度,是般若。一般所說禪定,是在前五度裡面。兩者雖都用一個禪字,可是差別極大。經教中說,前五度如盲,般若如目。這就是說,禪定等前五度都像瞎子,要到第六度才有眼睛,才能照見天地萬物。《凈語》談「深妙禪」並不是提倡大家再去參禪,而是要你知道你現在念佛啊,你已經是參了深妙之禪。禪宗有的人,不深入理解凈土,他批評凈土說:「你們是心外求法,你不參你的本心,你跑到十萬億佛土外去拜一個阿彌陀。」 他不知道阿彌陀正是本心,不在心外啊!凈土宗念佛修持十分特殊,非常殊勝,主要特別在三根普被:上根、中根和下根。凈土宗念佛,主要用功就「一心不亂」四個字。一部《佛說阿彌陀經》,重點只是兩句話:一句是「一心不亂」,另一句是「心不顛倒」。經上說:「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其中,一句是「一心不亂」,一句是「心不顛倒」,而「心不顛倒」就是「一心不亂」,所以歸根結底是「一心不亂」,要求非常明確。一心不亂分為兩種:一種是事上的一心不亂,一種是理上的一心不亂。事上的一心不亂,就是碰到各種五欲六塵境界,能夠心不散亂、不動搖,事相上做到雜念不起,這是「事一心不亂」,相當於阿羅漢的境界。阿羅漢證到無生,斷除了見思惑兩種煩惱,因而出離三界。念佛修持,念到事一心不亂的人,實際上也斷見思煩惱了。但是,還有兩種惑煩惱沒有斷:一種叫塵沙惑,塵沙煩惱;一種叫無明惑,無明煩惱。因此,有些大阿羅漢回小向大,繼續前進,先破塵沙惑,再破無明,見法性,就成為法身大士。《華嚴經》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都破無明,見法性。三種惑:見思惑比較粗,塵沙惑比較細,無明惑比較微細。《首楞嚴》里談到三惑時說,不盡三惑,即使有神通,亦為入魔道。修持必須逐步地破盡三惑。三惑破盡之後,在位置上講,等於圓教初住菩薩,等於別教初地菩薩。破無明,見法性,到這個地步,才談得上理一心不亂,理上的一心不亂。什麼是「理一心不亂」呢?曉得自心就是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念佛時,能念之心就是所念之佛,所念之佛就是能念之心,心佛不二,能念所念雙亡,叫理一心不亂。在這個境界里,寂而常照,照時不起妄念,靈明覺照。寂而常照,也就是照而常寂,既有體又有用,既有定又有慧——寂就是體,就是定;照就是用,就是慧。到這時候,定慧、寂照屬於不二境界。我們念佛人,從最初一念下手,如果能念念不忘,一絲不掛,不入迷惑,緊緊湊湊,綿綿不斷,凈念相繼,到後來逐步逐步就可以進入寂照境界。到寂照境界時,實際上就是禪。所以,禪凈不二。常說念而無念,又說無念而念。念,還是念的,但沒有掛礙。心裡沒有掛礙,無能念之相,也無所念之相,全沒有的。雖然在念,等於沒念;若說無念,但念念阿彌陀佛,很清楚,並不是不念,一句句阿彌陀佛清清楚楚。這在禪宗講,就是禪的境界,所以禪與凈不二。對初下手的人來說,好像分禪分凈,實質上是一回事。從結果來講,凈土宗的一心不亂,就是禪宗的靈光獨耀,實際上是一回事。禪宗說「妄想脫落,靈光獨耀」,又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到寂照境界時,靈光獨耀。在密宗,又有密宗的說法,叫「當相即道,即事而真」,實際上還是一回事,同樣境界。念佛念到妄想脫落、一心不亂的時候,自性了了分明。觀世音菩薩修耳根圓通,「返聞自性,入流亡所」進而「性成無上道」。「返聞自性」,是不去聽外面的聲音,反過來聞自性,實際就是觀心,這是禪宗法門。凈土念佛,就聽自己念阿彌陀佛,這等於是觀心,不必再觀心,不必再觀想,不假方便,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斷地念,同時又一句一句地聽。到後來呢,雜念不起,卻了了分明,了了明了。正當此時,實際就是無生境界,就是真如佛性境界,也就是法身如來境界。可見念這句阿彌陀佛,確實微妙,不可思議,下手卻非常方便,成就又相當高。所以,以前的祖師大德,在開悟之後,大多數都歸向凈土。譬如善導、蓮池、藕益、印光等大師,都是大徹大悟的大善知識啊,他們都歸向凈土,依仗阿彌陀佛的力量求生極樂。在《華嚴經》里談到,十地菩薩一切作為不離念佛。十地菩薩都是法身大士,他們度眾生的一切善巧方便,處處不離念佛,還要依仗佛力的加持,何況我們凡夫!因此,我們一定要自力、他力並用,信願真切,心念耳聞,一門深入,求生極樂。當然,不否定明心見性,中上根人努力修持,可以明心見性,可以見到本來面目,見到《金剛經》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金剛經》上說「無實無虛」。我們念阿彌陀佛,念到妄想息下,就是「無實」;但是,靈光獨耀,了了分明,就是「無虛」。一切事用不到考慮,飯來張口,衣來上身,自然會做的,是妙用。雖然無所得,無所依戀,但是妙用縱橫,大起大用,與一切諸佛所證無二無別,這在禪宗講起來叫「一鼻孔出氣」。所以,並不是修凈土所證到的低,低與不低完全在根性上說的,從證到的目的來說,「諸法平等,無有高下」,沒有高下。念佛法門,不同根性人修持,就如大象和老鼠飲水,各得其飽。大象喝起來喝得多,飽了;老鼠喝一點點,也飽了,只要飽了就好了么!所以,念佛法門確實是不可思議的微妙法門啊!佛在經上講:「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仗念佛得度生死。」只有念阿彌陀佛,才可以了生脫死啊!今天是印光老法師生西十二周年紀念。各位都是他的弟子。在這裡聚集一堂。飲水思源。追念師父。在佛法的道理上。師是法身父母。紀念師父。便是對法身父母的孝思。較之世間小孝。更有意義。回憶我第一次與印光老法師相見。是光緒廿年在普陀山。那時是化聞和尚請他在前寺講「阿彌陀經。」自從講完了經。他便在寺中閱藏。二十餘年。從未離開一步。只是閉戶潛修。所以他對教義極深。他雖深通教義。卻以一句「阿彌陀佛」為日常行持。絕不覺得自己深通經教。便輕視念佛法門。佛所說法。無一法不是療治眾生的病苦。念佛法門。名為阿伽陀葯。總治一切病。但無論修何種法門。都要信心堅固。把得住。行得深。方能得圓滿的利益。信心堅固。持咒可成。參禪可成。念佛可成。都是一樣。若信根不深。只憑自己的微小善根。薄學智慧。或記得幾個名相。幾則公案。便胡說亂道。談是論非。只是增長業習。到生死關頭。依舊循業流轉。豈不可悲。各位是印光老法師的弟子。今天紀念他。便是紀念他的真實行持。他腳踏實地的真修。實足追蹤古德。他體解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深理。依之起修。得念佛三昧。依之宏揚凈土。利益眾生。數十年如一日。不辭勞瘁。在今日確實沒有。真實修行的人。不起人我分別見。以一聲佛號為依持。朝也念。暮也念。行也念。坐也念。二六時中。念念不忘。綿綿密密。功夫熟處。彌陀凈境現前。無邊利益。自可親得。只要信心堅定。心不堅。萬事不能成。若今日張三。明日李四。聽人說參禪好。便廢了念佛的工夫去參禪。聽人說學教好。又廢參學教。學教不成。又去持咒。頭頭不了。賬賬不清。不怨自己信心不定。卻說佛祖欺哄眾生。謗佛謗法。造無間業。因此。我勸大眾。要堅信凈土法門的利益。隨印光老法師學『老實念佛。』立堅固志。發勇猛心。以西方凈土為終身大事。參禪與念佛。在初發心的人看來是兩件事。在久修的人看來是一件事。參禪提一句話頭。橫截生死流。也是從信心堅定而來。若話頭把持不住。禪也參不成。若信心堅定。死抱著一句話頭參去。直待茶不知茶。飯不知飯。功夫熟處。根塵脫落。大用現前。與念佛人功夫熟處。凈境現前。是一樣的。到此境界。理事圓融。心佛不二。佛如眾生如。一如無二如。差別何在。諸位是念佛的。我希望大家以一句佛號為自己一生的依靠。老老實實念下去。密宗的角度《彌陀要解》說:「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也。因此一句名號,乃如來自證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究竟。凈宗之妙,首在「以果地覺,作因地心」。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即是如來大覺圓圓果海,以此果海,作我因地修行之因。從果起修,所修即果。性修不二,因果同時。直截根源,千了百當。不歷階梯,非因造作。至圓至頓,不可思議。寧瑪派諾那祖師曰:「千佛萬佛不離阿彌陀佛」,「成佛最穩最速之法莫過於明白自心與彌陀大法。」又如先師噶居派大德貢噶呼圖克圖曾親示筆者:「往生極樂世界即是密宗即身成佛。」又如蓮華精舍金剛阿闍黎則以往生極樂作為全體信徒之共願。「阿彌陀」就是毗盧遮那,也就是大日如來。《彌陀疏鈔》的話:「一佛而雙,現二土也。」彌陀跟毗盧遮那就是一尊佛,兼顧兩個佛土——華藏世界、極樂世界。東密又說,阿彌陀佛就是大日如來。日本的興教大師是密宗的大德,說是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壽佛,因為不生不滅,又或名無量光佛,因為光明遍照。所以大日如來又名無量壽,又名無量光,大日如來就是阿彌陀佛。如日古德興教大師曾說:「毗盧彌陀,同體異名。極樂華藏名異一處。」又於《阿彌陀秘釋》中說:「天竺稱阿彌陀,唐翻無量壽、無量光等(中略)。一者無量壽,法身如來居法界宮,不生不滅。是故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壽佛。二者無量光,法身如來妙觀察智光,遍照無量眾生,無量世界,常恆施利益。故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光佛(中略)。是故唱阿彌陀三字,滅無始重罪。念阿彌陀一佛,成無終福智。如帝網一珠,頓現無盡珠像。彌陀一佛,速滿無邊性德也。」專念阿彌陀這一佛,就成就了不可窮盡的福智。這個《密釋》的無上開示,大開諸佛的秘藏,顯示持名一法總攝一切法的功德,只要專念彌陀,就可迅速圓滿自性本具的無邊妙德。這正是佛的知見,這不是眾生的知見。念佛的福,念佛的德以及殊勝功用,「唯佛與佛乃能究竟」,只有佛同佛才能徹底知道。若能了知很小的一部份,已經超凡入聖。一般只仿彷彿佛,迷迷糊糊,將信將疑,似懂非懂而已,因為這個法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諾那祖師有過這樣的話:「愈高深的法,愈殊勝的法,愈簡單!」 「阿」字生出一切陀羅尼,這一切陀羅尼從這「阿」字生出,這一切陀羅尼生一切佛,所以這一切就從這「阿」字出來的。又說:「『阿』字真言,十方佛心,諸佛法身同所加持。」 又「毗盧遮那,以此『阿』字名為秘藏。」 又「三身唯說『阿』字一法,諸經廣贊此法功德,聞名觸耳,諸罪冰消,唱聲見字,萬德雲集,淺觀但信,直游凈土,深修圓智,現證佛道。」 這三身的佛——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只說 「阿」字這一法。持一佛名,全法界的功德都在裡面。一個名字,法身、報身、化身全在裡面。你聞到了這個「阿」字,就會諸罪冰消了;見了這個字,一切德就彙集了;淺淺地觀想一下,你只要能這麼信,都可以生凈土;你深修,有圓滿的智慧,現身即可證佛道。興教大師說:念佛號功德之好,就在於佛號包括了這個「阿」字。極贊這「阿」字的功德,由此也可知佛號之功德。用密宗的話講:名號是萬德所成就,因為萬德所成就,才成了這句名號,名號之中也必然含萬德。同時,根據密宗大圓滿的道理,「聲」、「字」都屬於「實相」。所以,念的既是佛號,也是萬德,也就是既具萬德的同時,又在念實相。因眾生根基不夠,佛才說三乘法,是權說,善巧說法,不能把真實法向大家和盤托出,而到最後究竟處就匯三為一,統統都成佛,叫一乘法。佛最真實說法,最究竟法,表佛境界的法,就是《無量壽經》即是一乘法,老實念佛即可達到。 密宗是很殊勝的(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對於殊勝的密宗,我們不能隨便就加以批評!密也別再說念佛法門,如何如何簡單成佛不了。相信、承認、承當,一切都得,極圓極頓,無上大妙法!洪名中一個阿字,即是平等不生之本心,亦是一切真言與一切諸佛之母。故知持名,是稱性而修,非余法所能及。又密教所以能即身成佛者,在使行者之身口意三業頓同如來之三密。唯三密齊修,乃上根利智所能行。東密大德,圓融無礙,即一即三。故云一密相應,亦必成佛。如興教大師所說:「唯誦一明一字成佛,唯相應必定即身成佛故。」凈宗持名即是持咒,即修語密。但能一念相應,即是一密相應。亦必即身成就。聲聲是心,念念即佛。所以《宗鏡錄》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興教大師引《觀經》說:「『是心是佛』,本來一體,更不可求。『是心作佛』,迷卻(卻者除也)智顯,即身成佛。」夫不二,於茲益顯。又「是心是佛」即馬祖之「即心即佛」。「是心作佛」亦即宗下之「真參實悟」。夫「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能作佛者,是本妙明心。所作之佛,即此本心,別無他物。故知能作所作,能念所念,囫圇是個妙明真心。故云「一聲佛號一聲心」。如蕅益大師說:「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三際。橫豎交徹,即法界體。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持名即始覺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以即佛即心故,「念念佛」即是念念心。大師此論,精徹無比。本來一個人就具足了法身、報身、化身,本來是佛,一念能相應,就名為念佛三昧。「入此三昧門,即能遍攝一切諸三昧門。」 入了念佛三昧,就攝一切三昧,所以,念佛三昧稱寶王三昧。念佛三昧是三昧中最上的三昧。無量法門,唯念佛一門,圓攝無外,圓滿含攝了一切法門,沒有不包的,一切法,什麼禪定、什麼密法都包括在內,一法就攝一切法 又如《楞嚴經念佛圓通章》說:「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自得」二字,宜深著眼。蓋謂不從外得,自然圓現也。所以蕅益大師說:「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里許。」元中峰國師說:「禪者,凈土之禪。凈土者,禪之凈土也。」又這一句佛號,如蕅益大師說:「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里許。」可見天台的圓頓三觀,性具性造,一念三千等;華嚴宗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圓融具德,一真法界,都在其中。如上所說,表明持名法門的「契理」,因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念所念,能生所生,一一皆是實相的正印。 從世法(倫理道德,因果關係)的角度看凈土宗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有善報,念佛為因成佛為果。我佛興世不應其法妙難思議而棄儒家仁義孝道,做人要孝,要報恩,報父母恩,更要報佛恩,念佛發願成佛就是報四重恩,凈土宗就是世間的善法。今人無論上中下根,皆須以力敦倫常,主敬存誠,深信因果,廣行眾善,一心念佛求生西方為事。因果一法乃世出世間聖人,烹凡煉聖之大冶洪爐。若最初不以因果是究,則通宗通教之後,尚或有錯因果事。因果一錯,則墮落有分,超升無由矣。且勿謂此理淺近而忽之。如來成正覺,眾生墮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而凡夫心量小,凡經中所說之大因果處,或領會不及。當以世間淺近者,為入勝之方便。如文昌陰騭文,太上感應篇等,(感應篇、上海中華書局有感應篇彙編、為古今注此篇者之冠、文理俱隹、有二本、)俾熟讀而詳審以行之。則人人可以為良民,人人可以了生死矣。光前年曾刻安土全書(文抄中有二序,可知大概)板存揚州,各經房皆為流通。誠淑世善民之要書也。律不獨指粗跡而已,若不主敬存誠,即為犯律。而因果又為律中綱骨。若人不知因果,及瞞因昧果,皆為違律。念佛之人,舉心動念,常與佛合。則律教禪凈一道齊行矣。(增廣卷二復四川謝誠明居士書) 總說此法門之卓絕,更在於它的契機。機者,指根機與時機。持名一法,普被三根,廣應群機。《大毗盧遮那經》說:「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太虛法師解釋說:「須知方便之義,全在利樂眾生,故可稱為大乘之究竟。」今此持名往生一法,上至文殊普賢,下及五逆十惡,但能臨終十念一念,皆得往生。可見攝機至廣。又但得往生,便橫出三界,圓凈四土,圓證不退,位齊補處,即與觀音勢至等諸大菩薩並肩。故知此真是方便中之方便,究竟中之究竟。下根人念佛,於惑業沒有斷,但因信心真切,願力堅強,臨命終時一心求生西方,盼望阿彌陀佛慈悲加持,這樣有信有願,又有他力加持,便「至心信樂」,十分信樂地求生而就生到極樂世界去了。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說:「若有眾生,願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就是第十八願。這第十八願,實際上是四十八願的關鍵和精要。如果有眾生,至誠懇切地相信,希望生到極樂世界,「乃至十念」,「乃至」的意思是超越,「乃至十念」是最少十念,少到十念也可以,多念總歸益善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是阿彌陀佛親自發的願。阿彌陀佛是修成正覺了的,四十八願,包括第十八願,當然是條條都兌現了的。所以,我們生死凡夫就有了大靠山,靠這個法門,臨終時至心信樂地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最少十念,一口氣斷掉時,阿彌陀佛就來接引而生西方了。如果這樣念佛而佛不來接引,佛便妄語了,當然沒有這回事。由此可見,即生成辦了生脫死這件大事,只有靠念佛法門最最穩當。因為,修其他法門要斷三惑,難哪! 蕅益大師說得好:「蓋所持之名號,真實不可思議。能持之心性,亦真實不可思議。持一聲,則一聲不可思議,持十百千萬無量無數聲,聲聲皆不可思議也。」普願具信之士,永遵大師遺教,持念阿彌陀佛,同入不可思議果海。 |
|
好夢似夢 |
2008-02-27 15:12 |
帖子里的內容,大多引自黃念祖居士的開示。 |
|
推薦閱讀: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三0二集)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二五集)
※二零一四凈土大經科注 (第二O四集)
※凈土大經科注(第四回) (第四六四集)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四二集)
TAG:凈土宗 | 角度 | 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