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講壇:乾隆玉器鑒賞

專家介紹:

徐琳,女,研究館員。復旦大學文博學院文博專業本科畢業,南京大學歷史系美術考古專業方向博士畢業。現工作於故宮博物院器物部,從事玉器、金器的保管與研究工作,專註於中國古代玉器的研究。被聘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生指導教師。參加過多次國內外玉器學術研討會並做學術講座。

講座提綱:

公元1736年,乾隆皇帝即位,他把玉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常重視玉器的收藏與研究,僅詠玉詩就達800首以上,還撰寫了《搢圭說》、《圭瑁說》等有關玉器方面的論述。在製造和使用玉器方面,他不僅親自參與了部分玉器的設計,還對玉器的使用作出了嚴格的規定,對中國玉器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他的推動下,宮廷玉器的數量和品類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一個王朝,用玉範圍遍及宮廷生活的各個方面。中國古代玉器在乾隆時期達到了頂峰。

在明、清兩代宮廷遺存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故宮博物院,收藏有相當數量的玉器,其中乾隆朝收藏、使用和製造的作品超過10000件,不僅涵蓋面廣,而且保留了較完整的用玉體系。本次講座主要從「乾隆工」的概念、乾隆時期玉料的來源、作品、工藝特徵及分類等方面,鑒賞乾隆時期的玉器。

玉 《雙童洗象》飾 清中期

明辨「乾隆工」

說到乾隆玉器,首先一定要提到一個詞那就是「乾隆工」。社會上流行說起某件清代的玉器做工不錯,都喜歡說它是一件乾隆工的玉器。不僅如此,在各個拍賣會上也常常能聽到這個詞。但是「乾隆工」到底是什麼,很多人沒說清楚,其實很多經常提乾隆工的人也不一定都明白。民間一般只要是做的比較好的清代玉器,不分具體情況,一律都稱為乾隆工,這其實是不對的。

準確地說,乾隆公應該專指在乾隆時期專門為宮廷製作的玉器。這裡面包括清宮造辦處做的玉器,另外也包括清宮發出指令讓地方為宮廷製作的玉器,比如蘇州製造、揚州製造為宮廷里專門製作的玉器。這一點一定要強調是為宮廷使用而製作的玉器,為什麼?因為只要這樣的玉器才要符合宮廷用玉的標準,而且能代表清朝宮廷用玉的最高水平的一批玉器,只有這樣的東西我們才能真正把它稱為「乾隆工」玉器,而不是一個泛指。現在民間的把一些稍微做的好一點,很多甚至已經是晚清的東西給放到清中期說是乾隆工的玉器,這是因為首先他對乾隆玉器還是不太明白,其次可能還有一些商業目的。但是我們一定要從專業的角度對乾隆工有一個明確的認識。

其實,民間對於「乾隆工」這個詞的錯誤使用,也恰恰體現了我們大家對於「乾隆工」的認可,因為確實乾隆工的玉器無論是從選料還是到最後的做工,包括它的設計,水準都是非常高的。「乾隆工」代表了一種皇家的氣派,一種「內廷恭造」之式。「內廷恭造」這個說法是雍正提出來的,雍正當時就認為宮廷里造的東西要有一個比較明確的規範,所以他提出這麼一個說法。到了乾隆時期,不光吸收繼承了雍正的內廷恭造之式,還吸收了很多地方的玉雕文化的優勢,比如人才、工藝等,乾隆時期玉器都是兼收並蓄的,從小件到大件,從造型到文飾都是一絲不苟的。

玉鏤空花熏 清 乾隆

玉料來源:「十全武功」之首

乾隆玉器全盛發展的一個最重要的保證就是玉料的來源。可以說在乾隆的前期,準確地說是乾隆二十四年以前,其實西北部都是不安定的,所以影響到當時的玉路也不暢通。西北準噶爾部大大小小的叛亂連續不斷。我們現在所說的和田,當時叫于田,還有葉爾羌,都是被準噶爾部所佔領,所以這個時期宮廷玉料主要是靠走私,加上一點進貢,甚至還有一些前朝明代留下來的玉料。所以我們往往能從順治到乾隆前期看到一種現象:在我們的活計檔裡面常常記載有拿前朝的玉料來改制,製作成當代的玉器。雍正的時候曾經說找一些好玉料來做,但那時好的玉料確實很少,所以我們現在看到雍正的玉器並不多,雍正留下來的帶年款的玉器數量就更少了。因為很多都被乾隆改制之後加刻了本朝款,標上乾隆年制,當然在檔案裡面我們還是可以看到這批玉料來自於前朝的。

乾隆繼位以後,他痛下決心一定要把西北邊疆這塊給弄安定了。到了乾隆二十二年,清廷分兩路進軍打敗了準噶爾,再然後為了鞏固了西北邊疆,就開始在那裡駐兵。乾隆二十五年開始,整個西北地區開始有供玉進京,從此以後形成了乾隆朝的供玉制度。從乾隆二十五年一直到乾隆退位的前一年,每年都有大量的玉料進京,這就形成了一個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個形成制度的供玉制度。這個供玉制度可以說是奠定了乾隆玉器之所以能超越前人而達到歷史高峰的基礎。而平定新疆也是我們說的乾隆特別引以為傲的一件自己的「十全武功」之首,所以從那以後只要有新疆玉過來他都會在玉器上面刻詩、題詠。

玉鴨 清 乾隆

供玉制度形成以後,這個制度一年分春秋兩季將玉器按時納入宮中。定例是一年四千多斤,這四千斤裡面包括籽料大概一千斤到兩千斤,如果籽料不夠了用山料來補充,山料主要來自於葉爾羌、于田和若羌。乾隆時期的玉器很多是可以和南疆的這些產玉點出的玉對得上的,不管是顏色也好,質地也罷。除了和田籽料以外,剩下的不夠四千斤的用山料來補充。進了宮廷以後,這些玉料先是分等級,一般是分五等,挑好的先去畫樣,然後去製作,剩下一般不太好的交給或者收藏,或者是給蘇州製造,兩淮鹽政等地方的這些制玉。再次的玉料,那些個頭大的玉料會做山子,比如《會昌九老圖》《秋山行旅圖》。

到了乾隆晚年,大概乾隆四十年以後,宮中玉料就越積越多,這是因為乾隆不是說一年就只要四千斤的,而是他一年有的時候如果正好能發現大的玉料,馬上就又要多供出來。又或者比如清工要做一些特型的玉器,比如趕製一批太廟要用的或是禮制上要用的,也會有專門特供,特地去開採一些玉料來用。所以說乾隆這一生遠遠超出每年四千斤的數量,一般都會超出一兩倍。那麼這些玉料越積越多,乾隆用來幹什麼呢?其實乾隆不是死腦筋,他腦子很活絡。他到了晚年以後,他會讓內務府去把一些次等的玉送到崇文門變賣。不過雖然如此,清宮照樣留下來了非常多的玉料。直到嘉慶十五年以後才開始減少玉供,因為等乾隆駕崩以後嘉慶其實對玉器沒有那麼喜愛,而到了道光元年就乾脆就停止玉供了,因為這個時候玉料已經太多了,一直留存到清末還在用,所以乾隆這一生可以說對玉器的貢獻是非常大的,如果沒有他打這個底子的話,到清朝晚期可能就沒有玉料可以使用了。

玉《會昌九老圖》山子 清 乾隆

巔峰時期的巔峰工藝

我們看乾隆的玉器的工藝,首先要從審料開始說,玉料來了以後乾隆要審,這個審料是有很多文人參與的,其中包括一些宮廷的畫師和書法家,因為很多玉器到最後要刻字,尤其是乾隆喜歡的、做的好的玉器,一些書法家也是參與到裡面去跟玉雕工匠一起完成製作的,所以乾隆的審料環節做的相當講究,這一點正是我們現在玉雕作品裡面常常缺乏的。比如,乾隆的審稿是反反覆復的,如果做的不好打回去重做,會經常反覆,這個在我們檔案裡面常常能夠看到。而我們現在的料子很多都比乾隆時期料子質地好,量也大,但是我們現在做的大多數是福祿壽喜、觀音佛之類的東西。一塊好的料子過來了,首先就是掏鐲子、掏牌子,先把經濟成本收回來再說,然後剩下的邊角料去做佛、福祿壽喜這些吉祥題材的,真正能夠做出創意的大師很少。我個人認為從這點來看這點現代不如古代,起碼不如乾隆這個時候。因為乾隆的審料可以說細緻到什麼程度,他會根據玉器的色澤、紋理,整體它的流裂程度來設計:乾隆的筆筒常常會用碧玉來做,他會把一幅山水畫就圍繞在這個筆筒周圍,成為雕刻,用鏤雕也好,浮雕也好,陰刻也好,用各種方法,相當於把一幅山水畫刻在這個筆筒上,而且這個顏色它會搭配的特別好。尤其是一些日常的陳設用具和文房用具,而這些畫稿,我前面講到了大多數是有文人參與的,就是我說的宮廷畫師。而我們現在玉雕很多沒有一些真正搞美術設計的人參與,當然現在已經開始有一些美院的學生參與進來,但是以前是沒有的,很多時候全靠一些古代畫稿,做出來的東西很可惜。這就是沒有一些文人的參與,我個人覺得你要是說玉器要做的格調高的話,在設計這個環節上一定要多用些心思的。

玉刻詩大碗 清 乾隆

當時清宮就是如此,參與其中的宮廷畫師並不是普通的畫師,都是全國選拔過來的最好的畫家,很多這些畫家很多都是繼承清早期文人山水畫來的,他們對玉器的影響很大。其實乾隆的宮廷畫家很多都是當時頂級的一些畫家進宮來的,所以說有些很有名的畫家都為玉器做過貢獻,其中很多人都是給玉器審料畫稿的人。而且乾隆一點不淹沒別人的功勞,他會在自己的御制詩文裡面體現出這個是誰設計的,尤其是對一些重要的玉雕作品。正是因為對玉器有了審料和畫稿設計這一關,然後又從蘇州選拔過來找來了全國最好的工匠完全按照設計稿來做,這些人把自己手裡的陀具當成筆來做,如此出來的效果必然會出類拔萃。

再說這個時候的精工細作,工藝上的精工細作也是「乾隆工」的精妙之處和超越古人重要表現。大家都知道有個詞叫「粗大明」,「粗大明」是什麼意思呢?明代的玉器相對來說比較粗糙,跟清代玉器相比的話完全比不過清代玉器的精細程度。這個「粗大明」常常會體現在一個是明代玉器玉料上面有點粗糙,另一個就是明代玉器確實在工藝上面跟清代玉器沒法比。清代玉器,尤其是乾隆玉器,它在鏤空處,在陰線處絕不偷懶,它的打磨和拋光都能做到完全手工的精益求精。

玉異獸形瓶 清 乾隆

乾隆時期玉器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刻字,因為乾隆寫了很多的御制詩,他的詩、文都是要往玉器上刻的。那麼這些字體都是誰寫的呢?除了乾隆本人,大多數都是乾隆時期的書法家,因為那些大臣每一個人可以說書法都非常好的。再加上乾隆是專門養的刻字師傅去刻字,這個刻字師傅和普通的工匠不一樣的,待遇也不一樣,他們比普通的工匠待遇要高,因為在玉器上刻字太難了。我們去看中國歷代的古代玉器,真正玉器上能刻上字的非常少,商代開始有,但是量不大。為什麼我們說史料價值來說,青銅器比玉器還要高,就因為青銅器上有很多的摹刻的文字,因為玉器特堅硬,往上刻字不好刻,所以數量很少,但這個問題乾隆時期解決了。為什麼解決?因為乾隆專門養的刻字的師傅有書法家給他寫書法,這個刻字師傅又能把書法家的書法筆意刻出來,所以這上面的刻字水平非常高。其實,在玉器上刻字很難,難到什麼程度呢?我們有一條記載,乾隆四十四年的時候,當時太廟要做一批玉冊,玉冊上的刻字量是相當大的。當時就臨時從蘇州去調了好多的玉工,因為宮廷的來不及刻這麼多字,用一年時間刻了漢字四千個字,滿文八千多個字。我曾經問過我們現代的一些刻字比較好的玉工一天能刻多少字,他們現在就用機器來刻如果狀態好的話一天能刻十來個字,但是狀態不好的話有時候一天也就刻一兩個字。刻字一直到現在還屬於不容易的一件事。

另外乾隆也用染色,但是這個乾隆染色他並不是為了純粹做假的染色,很多一個是為了巧色,一個是為了遮流,就是遮本身玉器上的斑和流,所以他會給它染色。

玉 《大禹治水圖》山子 清 乾隆

傾國之力為重器

乾隆玉器工藝上還出現了一個前無古人的事情在乾隆時期傾國家之力做到了,那就是乾隆時期做了好幾件大型的玉雕。最有名的就是《大禹治水圖》,還有《會昌九老圖》和《秋山行旅圖》等。首先這些玉料來源於葉爾羌和密爾岱地區。《大禹治水圖》原材料說的有一萬零七千斤,古代的斤比我們現在大,一斤是十六兩,摺合現在大概是5.4噸左右。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原料應該比這個更大,現在看到的是兩米二四高,然後寬是零點九六寬。《大禹治水圖》之前,在我們清代做大玉之前,中國歷史上只有唯一的一件大型玉雕,到了元末以後就流失了,後來一直到現在我們都沒有人再做出來比《大禹治水圖》更大的一件玉雕。乾隆做《大禹治水圖》是有目的的,他不是隨隨便便要做《大禹治水圖》的。它的稿本來源於內府藏的一幅宋畫,這個宋畫就是《大禹治水圖》的稿本,然後以這個稿本,當時乾隆讓畫師畫成畫稿,再把它做成蠟膜,蠟樣怕化了以後又重新做木樣,木樣給送到揚州去,比著這個木樣做成了《大禹治水圖》。當時在揚州雕刻就雕刻了六年,雕刻六年運回北京以後就放在樂壽堂,就再也沒動過,然後讓玉工來刻字,這個刻字大概又花了兩年,前前後後連運帶審料、畫稿,到最後做,基本上是十年時間,這個《大禹治水圖》整個才完成。乾隆為什麼要做《大禹治水圖》,首先因為乾隆本人是特別的崇尚堯舜禹這個時代的,他覺得這個時代的禪讓制度,包括堯舜禹的功績都讓他從心裏面崇拜和敬佩,所以他之所以後來把皇位在世的時候就讓給嘉慶也有點想效仿這些偉人的意思。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他覺得大禹治水這是一大功績,而他本人有「十全武功」,他覺得自己在一生裡面為清朝做出了豐功偉績,有了這麼多的武功,可以說是功成名就了,而退位不是為了貪圖享樂,而是像大禹一樣,功成名就之後才退位讓給嘉慶的。

玉雙人耳盂 清 乾隆

推薦閱讀:

鑲嵌的形和魂
玉不過手的意思你真的清楚了嗎?
龍山玉器,上古頂峰——龍山時代的玉器西傳與文化融合(上)
【就飾論飾】玉器中的「乾隆工」
玉器拋光的工序是怎樣的?

TAG:故宮 | 鑒賞 | 乾隆 | 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