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故事:佛說供養舍利及佛像之真意(一)

譯者前言

今年是佛歷2559年(公元2015乙未年),已進入末法時期的第559年。之所以會選擇這篇經文翻譯,是因為佛陀在本經中預警的末法現象,正在台灣及內地上演。

……

[編輯註:譯者原文中敘述了若干具體的狀況,雖隱去名稱,但仍然可以讓人猜出所指涉的團體,為了避免落入毀謗的刑事責任,刊登時不得不割愛。不過經常參訪道場的讀者,應該可以通過自行比對,確定世尊的預言已然成真。佛教既已進入末法時期,這些末法現象恐怕會越來越嚴重,直到佛法滅亡。雖然如此,人間仍然有正法,緣熟的佛弟子宜體察此經的深意,尋訪正法,以求證得般若智慧與大般涅槃。]

《大寶積經》卷八十九 摩訶迦葉會第二十三之二[1]

爾時,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當來末世後五百歲,何等菩薩行於諂曲?」

爾時,世尊告迦葉言:「迦葉!多有眾人行於諂曲,親近惡友,少讀誦經,為求衣食。」

爾時,摩訶迦葉白佛言:「善哉世尊!唯願世尊利益多人,說彼諂曲、不勤修行菩薩之過,令彼菩薩聞此過已,自攝心行,令得清凈。」

有一回,大迦葉尊者請示佛陀:「世尊!將來進入末法時期後五百年,有哪些修菩薩道的人,行為諂諛偏邪?」

當時,世尊告訴迦葉尊者:「迦葉![到那時]會有許多人行為諂諛偏邪,親近惡友,很少讀誦經典[做做樣子而已],只為求取衣食供養。」

這時,大迦葉尊者又懇請佛陀說:「善哉世尊!希望世尊您為了利益更多的人,解說那些諂諛偏邪、不精勤修行之人的過失,讓那些行菩薩道的人聽聞這些過失時,能夠管住自己的心行,令他們得以清凈。」

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言:「迦葉!當來末世後五百歲,有諸菩薩親近惡友,少讀誦經,唯作供養舍利之業,以香花、瓔珞、幡蓋、燈明,供養如來舍利塔廟。迦葉!我為在家無智眾生令種善根說供養舍利,彼諸痴人不解我意,但作此業。迦葉!我於一切天、人之中常說此法:修奢摩他、毘婆舍那,以自調伏,世間當有信樂婆羅門居士供養舍利。迦葉!彼諸痴人舍於讀誦、修禪、智慧,供養舍利,因之活命。迦葉!若有菩薩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上至梵天,香花燈明,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以如是等供養如來;若有菩薩凈心持戒,於師尊所,受持讀誦一四句偈,凈心修行,乃至七步,功德勝彼無量無邊。迦葉!若有菩薩以滿三千大千世界花香末香,於百千歲晝夜六時供養如來;若有菩薩舍於憒鬧,深畏三界,為利眾生,發心趣向阿蘭若處,舉足七步勝前功德無量無邊。迦葉!於意云何?如來化眾生故作是說耶?迦葉!莫作此見。如來實說,所以者何?如來現見明了知故。」

這時,世尊告訴大迦葉尊者說:「迦葉!將來進入末法時期後五百年,有許多修行菩薩道的人會親近惡友,很少讀誦經典,只去做供養舍利等事,用香花、瓔珞、幡蓋、燈明等供養如來舍利塔廟。迦葉!我為在家修行且沒有智慧的眾生,為了讓他們種善根,才會說供養舍利[的種種功德],然而那些[末法時期的]愚痴人不了解我的真意,就只做[供養舍利]這一件事情。迦葉!我在一切天、人當中,常常演說這樣的法義:修習止(奢摩他)、觀(毘婆舍那),以自我調伏心性,在世間自然會有信樂[佛教]的婆羅門居士去供養舍利。迦葉!這些愚痴之人卻捨棄讀誦[經典]、修習禪觀、[增長]智慧,而去供養舍利,並且憑藉[供養舍利以博得大眾護持]而活命。迦葉!如果有菩薩用滿三千大千世界、高至大梵天的香花和燈明——並且每一燈炷都如同須彌山那樣高——來供養如來;

而另有菩薩凈心持戒,在[善知識]師長、尊者那裡受持、讀誦佛陀的一首四句偈言,凈心修行,哪怕只是[經行]七步,他所獲得的功德勝過前者無量無邊。迦葉!如果有菩薩以滿三千大千世界的花香、末香,於十萬年當中日夜不熄地供養如來;而另有菩薩遠離憒鬧,深深畏懼三界輪迴之苦,為了利益眾生,發心去往僻靜(阿蘭若)處所[凈心修行],哪怕只是舉步[經行]七步,他所獲得的功德勝過前者無量無邊。迦葉!這是什麼意思呢?如來只是為了度化眾生才故意這樣說的嗎?迦葉!不要有這樣的誤解。如來這裡講的是真實的,為什麼呢?因為如來是現量觀察、明確知曉的緣故。」

佛告迦葉:「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無數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妙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婆伽婆,其劫亦名妙花。迦葉!妙花如來有九十六億百千聲聞大眾。爾時有轉輪聖王,名曰尼彌,如法治世,主四天下。迦葉!時尼彌大王千子具足,勇健威猛。迦葉!爾時大王具千子已,復有二子結加趺坐,忽然化生,一名達摩,二名善法。迦葉!爾時大王請妙花如來及比丘僧,滿八萬四千歲供養衣服、卧具、飲食、湯藥,舍諸家事,唯修供養。七日之後,一切比丘各施新衣,種種飲食,隨心所樂;廣造精舍,隨心樂住;一一比丘給使七人,施百味食。迦葉!爾時大王造立精舍,方八十由旬,彩畫微妙,出過世間。妙花如來及比丘僧坐彼精舍,從於地下出眾妙花,令彼精舍華至於膝。迦葉!爾時大王於不思議功德精舍供養妙花如來,滿八萬四千歲,恭敬供養,尊重讚歎。

佛陀告訴迦葉尊者:「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無數阿僧祇劫,那時有佛號『妙花』[2]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也是『妙花』。迦葉!妙花如來有九百六十萬億聲聞弟子。那時有轉輪聖王名叫『尼彌』,如法治理,統治四天下。迦葉!當時尼彌大王具足擁有一千個兒子,個個勇健威猛。迦葉!當時大王除了擁有一千個兒子之外,又有二個結加趺坐的兒子突然化生出來,一個名叫達摩,另一個名叫善法。迦葉!那時大王恭請妙花如來及比丘僧,願發心滿八萬四千年中,供養所需衣服、卧具、飲食、湯藥,而且放下諸般家事,專修供養三寶的事務。

七天之後,所有的比丘都得到了供養的新衣和種種飲食,都是按照比丘們心中樂意的[衣食來供養的];而且建造了許多精舍,也是按照比丘們心中樂意居住的[樣子建造的];每位比丘都派遣七個僕人服侍,供奉豐富的飲食。迦葉!那時大王建造的精舍,邊長八十由旬,用以裝飾的彩畫,其微妙遠遠超過世間所有。妙花如來和比丘僧安坐在精舍時,忽然地從下湧出種種妙花,整個精舍當中妙花滿至膝蓋。迦葉!當時大王就在這個不思議功德精舍當中,供養妙花如來。滿八萬四千年,恭敬、供養、尊重、讚歎[妙花如來及比丘僧]。

「迦葉!爾時大王供養如來滿八萬四千歲已,最後一日,妙花如來飯食之後,達摩、善法二子眷屬及諸四眾,至妙花如來、正遍知所,頭面作禮,白佛言:『世尊!頗有布施功德善根勝此尼彌大王功德善根者不?』迦葉!時二王子禮如來時,大千世界悉皆震動。迦葉!爾時妙花如來侍者弟子,名通達法,從坐而起,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大地震動?以何因緣,此二王子禮佛而住?』

「迦葉!那時大王供養如來滿八萬四千年,在最後一天,妙花如來用餐完畢後,達摩、善法二位王子及其眷屬,以及四眾弟子,一起來到妙花如來、正遍知的居所,頭面頂禮,稟白佛陀:『世尊!可有布施功德善根勝過尼彌大王的功德善根嗎?』迦葉!當時二位王子頂禮如來時,大千世界都發生了震動。迦葉!那時妙花如來的侍者,名叫『通達法』,從座位上站起來,頂禮佛足,稟白佛陀:『世尊!因什麼緣故大地發生震動?又是什麼因緣,這二位王子禮佛,卻能[在大地震動時]毫無動搖?』

「爾時,妙花如來告通達法:『善男子!何用此問?若佛如來說此王子凈心深忍大悲之心禮如來足,一切天人皆當迷沒。』迦葉!爾時妙花如來告一聲聞神足弟子那羅延言:『善男子!汝示神力起二童子。』迦葉!爾時那羅延比丘從坐而起,即以右手捉一童子,復以左手捉一童子,欲扶令起而不能動。時那羅延盡大神通,扶二童子欲令其起,不能動彼如分一毛為千萬分不動一分。迦葉!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地皆震動,山河石壁悉亦大動,而不能動彼二童子。迦葉!爾時那羅延以妙花如來威神力故,令於下方恆河沙等諸佛世界悉皆震動,而亦不動彼二童子毛之一分。迦葉!爾時那羅延比丘禮妙花佛白言:『世尊!我將不失神通力耶!何以故?世尊!此二童子生來未久,在於佛前頭面著地,我盡神力不能令起!』

「那時,妙花如來告訴通達法:『善男子!為什麼要這麼問呢?如果佛、如來解釋說,這二位王子是以清凈心、甚深法忍的大悲心頂禮如來足,一切天、人聽了都會感到迷惑不解。』迦葉!當時妙花如來對一位具有神通的聲聞弟子那羅延說:『善男子!你展示一下神通,扶起這二位童子來。』迦葉!那羅延比丘從座位上站起來,便用他的右手扶一童子,又用左手扶一童子,想要扶起他們,卻絲毫不能動搖他們。這時,那羅延使盡所有的大神通力,想要扶起二位童子,仍舊絲毫不能動搖他們,哪怕千萬分之一。迦葉!那時三千大千世界的大地都在震動,山河石壁都發生了巨大的震動,卻不能動搖這二位童子。迦葉!當時那羅延以妙花如來威神力加持,使得下方恆河沙諸佛世界都發生震動,卻仍舊絲毫不能動搖這二位童子。迦葉!當時那羅延比丘頂禮妙花佛,稟白說:『世尊!我是不是喪失神通力了!為什麼會這樣?世尊!這二位童子出生以來也沒有多久[3],在佛前頭面頂禮,而我使盡所有神力,卻扶不起他們來!』

「爾時,妙花如來告那羅延比丘言:『善男子!汝不失通。善男子!菩薩境界不可思議,一切聲聞緣覺所不能動,不能思量。善男子!若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具大神力如汝不異,至於億劫不能動此二童子起。』

「迦葉!爾時妙花如來說此語時,眾中四百二十萬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彼諸眾生作如是念:『菩薩神力甚為希有!未得一切智,神力乃爾!大聲聞神力不能令動,況成佛道!是故我等應行菩薩道,願證如來無上智慧。』迦葉!爾時四百二十萬眾生作是念已,於無上菩提心得堅住。

「迦葉!爾時彼眾有一菩薩名曰善慧,在大眾中從坐而起,偏袒右肩,頂禮佛足,白妙花如來言:『世尊!唯願世尊起二童子,如彼所問願佛解說。』」

「那時,妙花如來告訴那羅延比丘說:『善男子!你並沒有喪失神通力。善男子!菩薩境界不可思議,一切聲聞、緣覺不能動搖[這二位童子],也不能思量[其背後的緣由]。善男子!如果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眾生,全部都具有像你一樣的大神通力,就算經歷億劫的時間,也不能扶起這二位童子。』

「迦葉!就在妙花如來說完這些話的時候,大眾中有四百二十萬眾生髮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些眾生心中念想:『菩薩的神力真是希有!雖然還未證得一切智,神力就已經如此了得!大聲聞的神力都不能動搖他們一絲一毫,更何況他們成就佛道以後呢!所以我們應當修行菩薩道,發願證得如來無上智慧。』迦葉!那時四百二十萬眾生起這樣的心念後,心中對無上菩提產生了堅固的信念。

「迦葉!那時大眾中有一位菩薩名叫『善慧』,他從大眾中站起身來,偏袒右肩,頂禮佛足,稟白妙花如來:『世尊!唯願世尊喚起二位童子,對他們提出的問題,懇請佛陀為大眾詳加解說。』」

佛告迦葉:「爾時,妙花如來從虛空中出大音聲,其聲遍滿乃至十方恆河沙等諸佛世界,聲至之處世界地皆六種震動,放大光明遍照十方。迦葉!時二童子聞此聲已,從地而起。迦葉!童子起時,於此三千大千世界,人天伎樂不鼓自鳴,於虛空中雨眾妙花。迦葉!時二童子從地起已,至如來所,右繞三匝,頂禮佛足,合掌恭敬,瞻仰如來。迦葉!爾時妙花如來告善慧菩薩言:『善男子!此二童子禮我足已,作如是問:「世尊!頗有布施福德善根勝此尼彌大王功德善根者?」此二童子禮我足已發問而住。』迦葉!爾時善慧菩薩白妙花如來言:『世尊!願佛解說二童子問,令諸天人得安樂故。』

佛陀告訴迦葉:「那時妙花如來從虛空中發出巨大的音聲,聲音甚至遍滿十方恆河沙諸佛世界,聲音所至之處,大地都產生六種震動,[而且妙花如來放出大光明,遍照十方。迦葉!這時二位童子聽到佛的大音聲後,從地上起來。迦葉!童子起來時,三千大千世界人間與天上的樂器都不鼓自鳴,空中落下種種妙花。迦葉!這時二位童子從地上起來後,來到如來的處所,右繞三匝,頂禮佛足,合掌恭敬瞻仰如來。迦葉!這時妙花如來告訴善慧菩薩說:『善男子!這二位童子頂禮佛足後,這樣問道:「世尊!可有布施功德善根勝過尼彌大王的功德善根嗎?」這二位童子頂禮佛足、提出問題之後,便回原地。迦葉!這時善慧菩薩稟白妙花如來:『世尊!願佛解答二位童子的問題,讓所有天上人間的眾生從此得到安樂。』

「爾時,妙花如來告善慧菩薩:『善男子!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尼彌國王所作功德,若有菩薩住阿蘭若,行遠離行,少知諸法,得無生忍,功德勝彼無量無邊。善男子!若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一一眾生所作功德如尼彌王,如是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所有福德,不如菩薩修行遠離,住於凈心,正念相應,解諸法空,無來無去,如是少忍,功德勝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億分不及一,百億分不及一,千億分不及一,百千億分不及一,百千那由他億分不及一,乃至算數不及其一。善男子!如恆河沙等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一一眾生悉作福德如尼彌王,彼諸眾生所作福德,至恆河沙劫常修福德。善男子!於意云何?彼善男子得福多不?』迦葉!爾時善慧菩薩白妙花如來言:『希有,世尊!如來說喻不可思議!如此善根不可思議!』

「迦葉!爾時妙花如來告善慧菩薩:『善男子!我今告汝,有智慧人成就深忍,能信此語:彼一切眾生所集善根,不如此二童子。以凈心故,禮如來足,勝前一切眾生善根,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億分不及一,百億分不及一,千億分不及一,百千億分不及一,百千億那由他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迦葉!爾時妙花如來大眾之中八萬四千比丘同聲發言:『世尊!我等隨喜彼人功德,成就深法忍,信諸法空,心樂遠離,趣阿蘭若,舉足七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成就智慧,我等隨喜。』迦葉!爾時妙花如來贊諸比丘:『善哉善哉!諸善男子!汝等以此隨喜之業不思議善根,當作恆河沙等轉輪聖王,然後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摩訶迦葉及諸大眾一時同聲白佛言:「世尊!我等隨喜彼人發心,成就深忍,信諸法空,遠離、寂滅,自性清凈。」

「此時,妙花如來告訴善慧菩薩說:『善男子!你們注意聽,我為你們解說。善男子!尼彌國王所作的功德,如果有菩薩安住於寂靜處,修行遠離[貪瞋痴等身口意]行,只要稍知佛法,證得無生法忍,這樣的功德就遠勝過尼彌國王無量無邊。善男子!如果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眾生,每一個眾生所作的功德都如同尼彌王一樣,像這樣的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所有的福德,都不如菩薩修行遠離[三界有為法]行,安住於清凈心,與正念相應,證解諸法空相、無來無去[的真如體性]等等少許的無生法忍,其功德便勝過前述功德,[前述功德與這樣的功德相比,尚不及它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億分之一,百億分之一,千億分之一,百千億分之一,百千那由他億分之一,乃至算數分之一。善男子!就算恆河沙等一切世界所有眾生,每一個眾生的福德都如同尼彌王一般,所有這些眾生所作的福德[加在一起],[而且他們]在恆河沙劫內一直在修集福德。善男子!你覺得,這些眾生得到的福德多不多?』迦葉!那時善慧菩薩稟白妙花如來說:『[世尊!您的開示在世間]難得聽聞。如來宣說的譬喻真是不可思議!這些眾生所修集的善根也同樣不可思議!』

「迦葉!這時妙花如來告訴善慧菩薩:『善男子!我現在告訴你,有智慧的人,能夠成就甚深法忍,能夠信解這樣的道理:上述所有眾生修集的善根,都比不上這二位童子。因為以清凈心禮拜如來足,勝過前述一切眾生善根,[前述善根與二位童子的善根相比,不及其]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百千分之一,億分之一,百億分之一,千億分之一,百千億分之一,百千億那由他分之一,甚至用算數的譬喻都無法形容。』

「迦葉!當時妙花如來[跟前聽法的]大眾中,有八萬四千比丘異口同聲說:『世尊!我們隨喜這二位童子的功德,成就甚深法忍,信解諸法空相,心中樂於遠離,安住與寂靜處,舉足七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成就無上智慧,我們隨喜[他們的功德]。』迦葉!那時妙花如來讚歎比丘們:『善哉善哉!諸位善男子!你們因為這樣的隨喜所成就的不可思議的善根,[將來就]能夠成就恆河沙數的轉輪聖王,然後得以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時,大迦葉及大眾們同聲稟白佛陀說:「世尊!我們也隨喜他們二人的發心,成就甚深法忍,深信諸法空相,遠離,寂滅,自性清凈。」

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言:「迦葉!爾時,達摩、善法二童子白妙花如來言:『世尊!菩薩具何等法,施不望報,不生嫉妬,心不慳悋,不生貪著,見人行施心不希望,成就如來無上之行,得深法忍,成無上智?』

「迦葉!爾時妙花如來告善法二童子言:『善男子!菩薩具足四法,施不望報,不嫉妬,不慳悋,不生貪,見人施不希望,成就如來無上之行,得甚深忍,見無上智。何等為四:一者信諸法空,二者遠離,三者深忍,四者正念。善男子!菩薩具此四法,施不望報、心不嫉妬,不慳悋、不生貪,見人施不悕望,成就如來無上之行,成就深忍,具無上智。善男子!復有四法,若菩薩具此四法,施不望報,心不嫉妬,不慳悋,不生貪,見人施不希望,成就如來無上之行,成就深忍,滿無上智。何等為四?善男子!菩薩求多聞得多聞已,游於城邑聚落,說法無所希望,乃至不受一言善贊,心無所貪。諸佛所說一切施中法施第一,住第一施其心歡喜,不求世間財物布施。何以故?善男子!十方無數阿僧祇諸佛世界,諸佛如來及比丘僧,不求世間資生之具。若有菩薩,住清凈戒,修於正法,具大悲心,不求利養,一切諸佛之所憶念。若有能說一四句偈,說偈文字皆自性空,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皆自性空。此善男子善根功德勝前善根,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億分不及一,百億分不及一,千億分不及一,百千億分不及一,百千那由他億分不及一,乃至阿僧祇分亦不及一。』

於是,世尊告訴大迦葉說:「迦葉!那時達摩、善法二位童子稟白妙花如來說:『世尊!菩薩需要具足哪些那些條件,[才能做到]施捨卻不期望回報,心中沒有嫉妬、慳吝、貪著[的心理],見到他人布施時,不會希望從中獲取,[最後]成就如來無上之行,證得甚深法忍,成就無上智慧?』迦葉!這時妙花如來告訴[達摩、]善法二位童子:『善男子!菩薩具足四個條件,[便能做到]施捨卻不期望回報,心中沒有嫉妬、慳吝、貪著[的心理],見到他人布施時,不會希望從中獲取,[最後]成就如來無上之行,證得甚深法忍,成就無上智慧。是哪四個條件呢?一、信解諸法空相,二、遠離,三、甚深法忍,四、正念。善男子!菩薩具足這四個條件,[就能做到]施捨卻不期望回報,心中沒有嫉妬、慳吝、貪著[的心理],見到他人布施時,不會希望從中獲取,[最後]成就如來無上之行,證得甚深法忍,成就無上智慧。

善男子!還有另外四個條件,如果菩薩具足這四個條件,[便能做到]施捨卻不期望回報,心中沒有嫉妬、慳吝、貪著[的心理],見到他人布施時,不會希望從中獲取,[最後]成就如來無上之行,證得甚深法忍,成就無上智慧。是哪四個條件呢?善男子!菩薩追求多聞並且得到多聞之後,能夠游化於城邑聚落,宣說佛法時心中沒有希求,甚至不希求承受一言一語的讚歎,心中沒有貪著。諸佛所說的一切布施中,以法施最為第一,[當他]安住於第一施時,內心歡喜,不求世間財物的布施。這是為什麼呢?

善男子!十方無數阿僧祇諸佛世界,諸佛如來及比丘僧,並不希求世間的物資回報。如果有菩薩,能夠安住於清凈戒律,修行正法,具備大悲心,不求世間利養,[那麼]一切諸佛都將護念他。如果有菩薩能夠演說一句四句偈,主張偈文中的文字都是在顯示自性空的實相,一切諸法也都是如此,都是在顯示自性空的實相。[那麼]這位善男子的善根功德便勝過前者,[前者的善根功德與之相比,不及]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百千分之一,億分之一,百億分之一,千億分之一,百千億分之一,百千那由他億分之一,乃至阿僧祇分之一。』

「迦葉!爾時妙花如來告二童子:『善男子!菩薩具足四法,得成如來無上之行。何等為四?一者行無上處,二者說無上法,三者施無上物,四者信無上法。善男子!是名四法,菩薩成就此四法者,得成如來無上之行。』迦葉!時妙花如來為二童子說是法時,彼二童子聞此法已,踴在空中高七多羅樹[4],同聲贊佛:

「『如來知諸行,  教眾生行施,    而不著於施,  此施無上施,    能成無上忍,  此中無有我,    眾生命及人,  希有大精進。    演說如是法,  成就甚深忍,    及得無上行,  得無上菩提。    永滅諸欲惱,  大智慧清凈,    更不受後有,  說於遠離行。    令住阿蘭若,  修於空解脫,    亦不生分別,  常勤行布施,    不生於分別,  此是無垢際,    遠離諸名字,  說清凈屍羅。    令行寂滅處,  此是第一戒,    覺知寂滅處,  常修行於忍,    不分別眾生,  此是清凈忍。    離一切分別,  修堅固精進,    離一切有為,  佛說此精進。    能成遠離法,  焚燒一切事,    斷於諸有無,  此無分別禪。    不起諸煩惱,  非此亦非彼,    中間亦不住,  此第一智慧。    遠離於三世,  修習寂滅想,    復觀於此想,  此想何處生?    是故知無想。      讚歎佛功德,  演說第一法,    其心不異念,  聽受於正法。    說名字無盡,  自性體不成,    觀境界無實,  其心則解脫。      若起如是想,  我為說法者,    彼則被魔縛,  不知於法相。    若欲得菩提,  及求聲聞者,    求緣覺菩提,  當修學此法:    說於一解脫,  智慧無邊量,    勿作下劣願,  當願上菩提。    若求如是身,  相好自莊嚴,    如佛金色身,  當求上菩提。    作生一切法,  作者不可得,    諸法從緣生,  無自性自性。』

「迦葉!那時妙花如來告訴二位童子:『善男子!菩薩具足以下四個條件,得以成就如來無上之行。是哪四個條件呢?一、行無上處,二、說無上法,三、施無上物,四、信無上法。善男子!菩薩成就這四個條件,就能夠得以成就如來無上之行。』迦葉!當時妙花如來為二位童子演說這些妙法時,二位童子聽完後,高興得躍上七多羅樹高的空中,異口同聲地讚頌佛陀:

「如來究竟了知世間萬行,教導眾生如何行於布施,而不貪著於布施功德,這種布施才是無上施,才能成就無上法忍。布施當中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真是希有難聞的大精進法門!

「佛演說如是妙法,以成就眾生甚深法忍,並證得如來無上之行,證得無上菩提,永滅諸欲煩惱,具般若大智慧,[證得自性]清凈心,從而不再受投胎輪迴之報,這才是真正的遠離。

「令眾生安住與寂靜處,修行空解脫,心中不生分別,[安住於勝義諦,]時常勤行布施的時候,同樣不生分別之心,這才是心無垢穢的清凈境界,遠離種種名相,這才稱之為清凈持戒。

「修行與寂滅處,這是第一戒。能夠覺知寂滅境界,時常修習忍辱,對眾生不起分別心,這才是清凈法忍。

「遠離一切的分別,修習堅固的精進,遠離一切有為法,這才是佛陀所說的精進。

「能夠能就遠離[的善根功德],燒盡一切有為法的法相,斷除一切法有與無的分別,這才是無分別的禪定。

「不會生起種種煩惱,非此亦非彼,[不落兩邊,]也不住於中間,這才是第一智慧。

「遠離[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修習對寂滅的了知,然後又返觀這一了知本身,[探究]這一了知本身又是從何處出生的呢?所以才會知道,[在真正的寂滅當中,]就連對寂滅的了知都沒有。

「[在這裡,我們]讚歎佛陀的功德,為眾生演說第一義妙法。[我等心中專註,]不生異念,聽受如來正法。[世間的一切有為法]雖然有無窮無盡的名相,但卻沒有自性。能夠這樣觀察境界相皆無實體,心便能證得解脫。

「但如果[說法的人]心中生起念想:『我是說法的人。』那麼這個人就被心魔所纏縛,不能如實了知諸法實相。

「如果想要證得佛菩提道,或是聲聞道、緣覺道,就應當修學這樣的法義:[三乘解脫其實]是一乘解脫,般若智慧無量無邊,不要只發起下劣的願望,應當發願成就無上的佛菩提道。如果想要自己的色身能夠相好莊嚴,就如同佛陀的金色色身一般,那就追求無上的佛菩提道。[第八識]出生一切法,而這位出生一切法的作者在[六塵萬法]中又了不可得;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而生,並沒有自己的性自性。

「迦葉!時二童子在虛空中說此偈時,尼彌大王從城而出,及諸地神、虛空諸神皆悉來集。爾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僧祇眾生種於善根。迦葉!爾時達摩、善法二童子等從空中下,詣妙花如來所白言:『世尊!我等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比丘形行菩薩道。世尊!真發心者信一切法無生。世尊!真發心者不著諸法。何以故?世尊!若有著則法不生。是故,世尊!說離著心得彼無生。世尊!此無生亦不應說是無生,何以故?有言說者則有生滅,若具凈智則無生滅,無生滅處是畢竟盡。是故,世尊!以平等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念於法,亦無法得,亦無不得,如是得平等,無得平等。何以故?一切諸法本性凈故。』迦葉!爾時妙花如來為二童子說此法時,眾中十千眾生得無生法忍,尼彌大王並及千子五千大臣,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迦葉!當時二位童子在虛空中說這首偈頌的時候,尼彌大王[聽到後]便出城而來,甚至土地神、虛空眾神都彙集過來。那時大眾中有八萬四千眾生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僧祇數量的眾生種下善根。迦葉!這時達摩、善法二位童子從空中降下來,來到妙花如來跟前稟白說:『世尊!我們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發無上正等正覺心,要以出家比丘的身相行菩薩道。世尊!真正發菩提心的人深信一切萬法無生[5]

世尊!真正發菩提心的人不執著萬法。為什麼呢?世尊!因為如果[菩提心]有執著,那麼萬法就不能出生。世尊!只有離於執著的[七轉識],才能證得無生[的菩提心——第八識]。世尊!對於這個無生也不可說是無生,為什麼呢?因為有言說就有生滅相,如果具有般若清凈智慧便不會有生滅相,離於生滅的地方才是畢竟的究竟。所以,世尊!以無分別的平等心來發無上正等正覺心,不念法,無有一法可得,也無有一法不可得,這樣才算是平等,但也無平等可得。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一切萬法本性清凈的緣故。』迦葉!這時妙花如來[聽]二位童子說這些法義時,大眾中有一萬眾生得無生法忍,尼彌大王及其一千個王子和五千個大臣,都發了無上正等正覺心。」

佛告迦葉:「爾時,妙花如來飯食既訖,澡洗缽已,於大眾中告大王言:『尼彌大王!我今說法。』王及大眾聞佛說法踴躍歡喜。迦葉!爾時達摩、善法二童子聞佛說法,以凈信心離於慾火,欲求出家,從城而出,來至佛所,至佛所已,而說頌曰:

「『一切諸如來,  讚歎出家法,    在家多垢穢,  壞滅白凈法,    增長不善法,  毀滅於善法,    在家多過失,  出家離染污。    設使百億劫,  受欲無厭足,    受欲無厭足,  在家而死滅。    如海受眾流,  而無有厭足,    凡夫亦如是,  受欲無厭足。    如火燒乾草,  而無厭足時,    凡夫亦如是,  受欲無厭足。    貪慾網所縛,  滅坏於世間,    是故應離縛,  為發出家故。    在傢具眾過,  不得無上道,    出家修遠離,  爾乃得菩提。    過去諸如來,  已入於涅槃,    住阿蘭若法,  獲得大菩提。    是故學諸佛,  趣向阿蘭若,    舍愛離居家,  然後得安隱。    一切三千界,  珍寶滿其中,    以此珍寶聚,  在家施諸佛。    若以無惱心,  知於在家過,    學諸佛如來,  出家求智慧。    既求出家已,  遠離諸慾火,    舉足行七步,  勝以三千施。    三千之功德,  不如此一分,    是故出家者,  如來之所贊。    成就大智慧,  遠離諸系縛,    離一切諸著,  乃證無上道。    速住寂靜處,  斷除諸欲愛,    一切毒熾心,  悉滅無有餘。    學諸佛如來,  如實知諸法,    速遠離在家,  住阿蘭若法。    若欲求佛道,  修於遠離行,    應學阿蘭若,  不應樂在家。    此是諸佛境,  聖人所住處,    能住此道者,  則能得菩提。    欲等惱眾生,  若求遠離者,    應離在家法,  修習阿蘭若。    欲證甘露法,  轉無上法輪,    摧伏諸魔怨,  當習阿蘭若。』

佛告迦葉:「當時妙花如來用餐完畢,洗缽洗手後,在大眾中告訴尼彌大王說:『尼彌大王!我現在說法。』大王及大眾聽聞佛陀將要說法,都十分的歡喜踴躍。迦葉!那時達摩、善法二位童子聽聞佛陀將要說法,以清凈信心遠離慾火,想要請求出家,於是出城來到佛陀跟前,唱說偈頌道:

「十方一切諸如來,都讚歎出家修學佛法,在家人居家有許多的垢穢行,會壞滅清凈白法,增長不善法,毀滅善法。[所以說]在家會有許多的過失,出家則能遠離染污。

「假設[一個凡夫]在百億劫當中,都在追逐享受欲樂,從不知厭倦,也不知滿足,[如果他仍然選擇]在家[而非出家修行,留給他的也就只有生死輪迴這一條路]。就如同大海總是納受百川眾流,從不知厭倦,也不知滿足,凡夫眾生也是這樣,在享受慾望上,從不知厭倦,也不知滿足。又如同火燒乾草,從不知厭倦,也不知滿足,凡夫眾生也是這樣,在享受慾望上,從不知厭倦,也不知滿足。被貪慾的羅網所束縛,[只會使自己]在世間生死輪迴,所以應當遠離束縛,這便是發心出家的緣由。在家具有種種過失,不能獲得無上道,出家修遠離行,才能證得菩提。

「過去諸佛已經入於涅槃,安住於寂靜法,獲得大菩提。所以,應當向諸佛學習,趨向於寂靜,捨棄各種欲愛,遠離居家,然後才能獲得安穩。

「假使一切三千大千世界都充滿珍寶,用這樣多的珍寶,以在家身來供養十方諸佛,[所得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但如果能以無惱心,知道在家的過失,學習諸佛如來,出家求取般若智能。於出家後,遠離種種慾火,哪怕只是舉足行走七步,其功德便遠勝過上述三千世界珍寶的布施。三千世界珍寶的布施功德,不及其一分。所以說,出家的人是如來所讚歎的。

「能夠成就大智慧,遠離種種系縛,離開一切執著,才能證得無上道。[所以,]要趕快安住寂靜處,斷除種種欲愛,一切毒熾心都要滅除,不能有所剩餘。學習諸佛如來,如實了知一切萬法,趕快遠離在家,安住於寂靜法。

「如果想要上求佛道,修習遠離行,就應當修學寂靜[法],不應當喜樂在家[身]。[寂靜法]是諸佛境界,聖人所安住的地方,能安住於此道的人,才能證得菩提。

「慾望只會另眾生煩惱,如果渴求遠離[這種種煩惱],就應當遠離在家法,而應當修習寂靜[法]。想要證得甘露法,轉無上法輪,摧伏種種魔怨,就應當修習寂靜[法]。


[1] (CBETA, T11, no. 310, p. 507, b9-p. 514, b6)

[2] 此處佛號經文原為「妙華」,但後文皆作「妙花」。譯文中統一為「妙花」。

[3] 譯者註:此時二位王子已經八萬四千歲了,卻仍算是小孩子,可見當時人的壽命極長。

[4]「高七多羅樹,多羅樹似此方棕櫚樹,然西域者其高例十丈余,故經中取為定量。」《一切經音義》卷23 (CBETA, T54, no. 2128, p. 454, a10)

[5] 譯者註: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由阿賴耶識幻化所成,實際上並沒有真的出生,就像空中沒有花,但是有眼病的人妄見有花出生,所以說「一切法無生」。

(本文摘自佛學雜誌《實證佛教通訊》第17期)

1.推薦電子佛學期刊《實證佛教通訊》下載地址:https://www.jianguoyun.com/p/DXOm7_MQtfffBRiVlhM#

2.推薦推薦佛學教科書《實證佛教導論》,電子版(部分內容)下載:https://yunpan.cn/OcqApafxUib5xr (提取碼:8d54)

3.推薦修行佛法最應該珍藏的網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2wb5e.html

推薦閱讀:

熟語典故探源(45)
猴文化:猴子典故知多少?
「小孩子沒有腰」的說法有什麼由來或典故?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典故的由來(二)
談談哪些廣為人知,卻不知道出處的典故,譬如「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伯仁是誰,這句話又是誰說的?

TAG:故事 | 典故 | 佛像 | 供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