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05全注 全譯 史記(上冊)

昔帝鴻氏有不才子,〔1〕掩義隱賊,好行兇慝,〔2〕天下謂之渾沌。〔3〕 少暤氏有不才子,〔4〕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5〕顓頊氏有 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天下謂之檮杌。〔6〕此三族世憂之。至於堯,堯未能去。縉雲氏有不才子,〔7〕貪於飲食,冒於貨賄,天下謂之饕餮。〔8〕天下惡之,比之三凶。舜賓於四門,〔9〕乃流四凶族,遷於四裔,〔10〕以御螭魅,〔11〕於是四門辟,〔12〕言毋凶人也。〔13〕

【注釋】〔1〕「帝鴻氏」、傳說時代古部族名。〔2〕「慝」,音 t8。邪惡。〔3〕 「渾沌」,《左傳》文公十八年作「渾敦」,傳說中惡獸名。〔4〕「少暤氏」,傳說 時代著名的東夷部族名,西漢末《世經》始稱其為金天氏。世傳其居今山東曲阜一帶。 「少暤」,古籍又作「少昊」。暤,音 h4o。〔5〕「窮奇」,傳說中惡獸名。〔6〕「檮 杌」,音 t2ow),傳說中惡獸名。〔7〕「縉雲氏」,傳說時代部族名。〔8〕「饕餮」, 音 t1o ti8,傳說中貪婪殘忍的凶獸名。〔9〕「賓於四門」,於四門敬迎友好來賓。

〔10〕「四裔」,四方偏遠荒涼之地。〔11〕「御」,抵禦。「螭魅」,音 ch9 m8i, 傳說中山林里害人的妖怪。〔12〕「辟」,開啟。〔13〕「毋」,通「無」。

舜入於大麓,〔1〕烈風雷雨不迷,堯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堯老,使舜攝 行天子政,巡狩。舜得舉用事二十年,而堯使攝政。攝政八年而堯崩。三年喪畢,讓丹朱,天下歸舜。而禹、〔2〕皋陶、〔3〕契、〔4〕后稷、〔5〕伯夷、

〔6〕夔、〔7〕龍、〔8〕倕、〔9〕益、〔10〕彭祖自堯時而皆舉用,〔11〕未有分 職。〔12〕於是舜乃至於文祖,謀於四岳,辟四門,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論帝德,〔13〕行厚德,遠佞人,〔14〕則蠻夷率服。〔15〕,舜謂四岳曰:「有 能奮庸美堯之事者,〔16〕使居官相事?」皆曰:「伯禹為司空,〔17〕可美帝 功。」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維是勉哉。」禹拜稽首,〔18〕讓於稷、契與皋陶。舜曰:「然,往矣。」舜曰:「棄,黎民始飢,〔19〕汝后稷 播時百穀。」〔20〕舜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馴,〔21〕汝為司徒,〔22〕 而敬敷五教,〔23〕在寬。」〔24〕舜曰:「皋陶,蠻夷猾夏,〔25〕寇賊奸軌,

〔26〕汝作士,〔27〕五刑有服,五服三就;〔28〕五流有度,〔29〕五度三居:

〔30〕維明能信。」〔31〕舜曰:「誰能馴予工?」〔32〕皆曰垂可。於是以垂 為共工。〔33〕舜曰:「誰能馴予上下草木鳥獸?」〔34〕皆曰益可。於是以益 為朕虞。〔35〕益拜稽首,讓於諸臣朱虎、熊羆。〔36〕舜曰:「往矣,汝諧。」

〔37〕遂以朱虎、熊羆為佐。舜曰:「嗟!四岳,有能典朕三禮?」〔38〕皆曰伯夷可。舜曰:「嗟!伯夷,以汝為秩宗,〔39〕夙夜維敬,直哉維靜絜。」

〔40〕伯夷讓夔、龍。舜曰:「然。以夔為典樂,教稚子,〔41〕直而溫,寬而栗,〔42〕剛而毋虐,簡而毋傲;〔43〕詩言意,歌長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能諧,毋相奪倫,〔44〕神人以和。」夔曰:「於!予擊石拊石,〔45〕百獸率舞。」舜曰:「龍,朕畏忌讒說殄偽,〔46〕振驚朕眾,命汝為納言,〔47〕夙夜出入朕命,惟信。」〔48〕舜曰:「嗟!女二十有二人,〔49〕敬哉,惟時相天事。」三歲一考功,三考絀陟,〔50〕遠近眾功咸興。分北三苗。〔51〕

【注釋】〔1〕「麓」,高山下之大林。〔2〕「禹」,姒姓,傳說時代夏後氏部族首領。較早的傳說中,禹為敷布土地的天神。《國語?周語》則說他因治水之功,上 帝賜以姒姓,亦稱有夏氏。這實際反映了禹是古代有夏氏部族神化了的首領。《天問》神話中禹是從鯀腹中出來的,因而文籍中鯀、禹為父子。傳說中禹治洪水,敷土地,甸 山川,劃九州。儒、墨兩家把禹和堯、舜推崇為最偉大的實行禪讓的三個聖王,稱譽禹 治水之功。〔3〕「皋陶」,音 g1o y2o,傳說時代偃姓部族首領。相傳為舜掌刑獄之官,其後裔為春秋時期的英、六諸國,地在今安徽六安縣一帶。掌獄之說未必可信,然 而同虞舜部族有部落聯盟關係則極為可能。〔4〕「契」,傳說為商人始祖帝嚳的兒子,曾助禹治水有功,賜姓子氏,任為司徒,封於商,地在今河南東南。〔5〕「后稷」, 傳說時代姬姓部族的先祖,名棄,傳說為舜掌農事之官。〔6〕「伯夷」,傳說舜時主 禮之官。〔7〕「夔」,音 ku0,傳說舜時主樂之官。〔8〕「龍」,傳說舜時主進諫之 官。〔9〕「倕」,音 chu0,傳說舜時主工之官。〔10〕「益」,即伯益,又作「伯翳」, 嬴姓族先祖,傳說為舜時掌管山林之官,曾助禹治水有功。相傳戰國時的秦、趙為其後 裔。〔11〕「彭祖」,傳說為顓頊之玄孫陸終氏的第三子,堯時封於彭城,即今江蘇徐 州境。〔12〕「自堯時而皆舉用,未有分職」,用後世國家的職官給堯、舜時的部族首領分職,顯然是不符合當時的氏族社會的歷史事實的。雖然如此,我們從這些傳說中看 出,當時的社會已進入了一個更高級的歷史階段。即由部族間單純的生存鬥爭關係轉為 既有部分生存鬥爭關係,更有相互聯合、相互融匯的關係。大禹治水有多個部族首領協助,這是關於他們相互聯合的傳說。而這一部族善農(如后稷),那一部族善工(如倕), 則是反映他們相互融匯、相互取長補短的傳說。當時的社會進入了部落之間大聯盟的歷史時期。經過堯、舜、禹相互禪讓聯盟首領的階段以後,終於走上了傳說中的世襲王朝

(夏王朝)的新時期。〔13〕「十二牧」,古稱地方長官為「牧」,此「十二牧」泛指群臣諸侯。〔14〕「佞人」,巧言媚上的人。〔15〕「蠻夷」,泛指中原以外的少數部族。〔16〕「奮」,振奮、發揚。「庸」,功績。〔17〕「司空」,西周金文作「司工」,掌管土木工程的官名。〔18〕「拜」,

古代男子所行跪拜禮。禮時,雙膝跪地,兩手拱 合,俯首至手與心平,而不至地。「稽首」,九拜禮中最恭敬者,即行跪拜禮時,叩頭 至地。〔19〕「黎民」,眾民。「黎」,通「黧」,黑色。《韓非子?外儲》:「手足 胼胝,面目黧黑,勞有功者也。」農耕勞作之人,久經日晒,面目黧黑,故呼勞作之民眾為「黧(黎)民」。〔20〕「時」,通「蒔」,栽種。〔21〕「五品」,指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之間的品德。「馴」,通「順」。〔22〕「司徒」,西周金文多 作「司土」,掌管土地和民眾之官。〔23〕「敷」,布,施。「五教」,五品之教。〔24〕 「寬」,寬緩,寬容。「在寬」,謂用寬緩手段實現教化的目的。〔25〕「猾」,音 hu2, 侵擾。「夏」,華夏,古代中原部族自稱「華」或「夏」,後又稱「華夏」。〔26〕「寇」, 搶掠。「賊」,殺人。「奸」,內亂。「軌」,通「宄」,外患。〔27〕「士」,掌管刑獄之官。〔28〕「就」,就刑之處。「三就」,古所謂大刑就於原野,次刑就於朝市, 同族就於甸師氏。〔29〕「五流」,刑有五種,故減刑亦有五種,用流放的方式來減五刑,故有五流。「度」,《堯典》古文本作「宅」,居處。〔30〕「三居」,指四裔之 外,九州之外,中國之外。〔31〕「維」,通「唯」。「明」,判罰分明。「信」,使人信服。〔32〕「馴」,通「順」,理順。「工」,製作工匠之事。〔33〕 「共工」, 官名,總理百工。〔34〕「上」,指山陵。「下」,指原隰。〔35〕「虞」,官名,掌管山澤漁獵。〔36〕「朱虎、熊羆」,二臣名。〔37〕 「諧」,和諧。此義為適合。

〔38〕「典」,主管。「三禮」祭祀天神、地祇、人鬼之禮。〔39〕「秩宗」,官名, 掌管禮儀。〔40〕「絜」,通「潔」。「靜絜」,謂心地純凈虔誠。〔41〕「稚子」, 幼子,此指貴族子弟。〔42〕「栗」,戰慄。此義為警懼。〔43〕「簡」,簡約。〔44〕 「倫」,條理順序。〔45〕「石」,石磬

等石制樂器。「拊」,輕擊。〔46〕「殄」, 音 ti3n,絕滅。「偽」,欺詐。〔47〕「納言」,負責採納良言之官。〔48〕「信」, 誠信。〔49〕「女」,通「汝」,你、你們。「二十有二人」,清崔 適謂禹、皋陶、 契、后稷、伯夷、夔、龍、倕、益、彭祖及十二牧,共二十二人。 〔50〕「絀」,通 「黜」,貶。「陟」,升。「絀陟」,指據官員政績的優劣,或升遷或罷黜。 〔51〕 「北」,通「背」,背離。「分北三苗」,傳說三苗流放後,繼續作惡,此謂再進一步將其分離,從而做到分而治之。

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1〕皋陶為大理,〔2〕平,民各伏得其實;〔3〕 伯夷主禮,上下咸讓;垂主工師,〔4〕百工緻功;益主虞,山澤辟;〔5〕棄 主稷,百穀時茂;契主司徒,百姓親和;龍主賓客,遠人至;十二牧行而九 州莫敢辟違;〔6〕唯禹之功為大,披九山,〔7〕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 各以其職來貢,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於荒服。〔8〕南撫交阯、北發,〔9〕 西戎、析枝、〔10〕渠廋、〔11〕氐、羌,〔12〕北山戎、〔13〕發、〔14〕息慎,

〔15〕東長、鳥夷,〔16〕四海之內咸戴帝舜之功。於是禹乃興《九招》之樂,

〔17〕致異物,鳳皇來翔。〔18〕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注釋】〔1〕「厥」,其。〔2〕「大理」,《大戴禮記?五帝德》及本書《夏 本紀》均作「皋陶作

士」,是「大」實「士」之訛,「理」則應屬下。《夏本紀》作「理 民」。〔3〕「伏」,服罪。〔4〕「工師」,主管工匠之官。〔5〕「辟」,開闢。〔6〕 「辟」,通「避」,迴避,逃避。〔7〕「披」,劈開。「九山」,泛指天下各大山。下文「九澤」、「九河」亦系泛指。「九」,言其多,並非確實之數。〔8〕「荒服」, 最荒遠處。古人將天下分為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依次圍繞王畿(都城)每五百里為一服。荒服距王畿最遠。〔9〕「北發」,即北戶,傳說南方最遠處。〔10〕 「析枝」,《五帝德》作「鮮支」,在古河關西,即今甘肅蘭州市以西。〔11〕「渠廋」, 又作「渠搜」,亦在河關西。〔12〕「氐、羌」,居住在今甘肅、青海、四川交界處的 古部族。〔13〕「山戎」,古代北方部族名。〔14〕「發」,北方古國名。〔15〕「息 慎」,又作「肅慎」,分布在今黑龍江、松花江一帶的古部族。〔16〕「長,鳥夷」, 我國東部近海地區古部族名。〔17〕「《九招》」,又作「《九韶》」,相傳為舜所制古樂名。〔18〕「鳳皇」,又作「鳳凰」,傳說中的吉祥鳥。「鳳皇來翔」,謂舜時政 治開明,天下太平富庶,吉祥鳥也來飛舞慶賀。

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五十攝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堯崩, 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1〕葬於 江南九疑,〔2〕是為零陵。〔3〕舜之踐帝位,載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謹,〔4〕如子道。封弟象為諸侯。〔5〕舜子商均亦不肖,〔6〕舜乃豫薦禹 於天。〔7〕十七年而崩。三年喪畢,禹亦乃讓舜子,如舜讓堯子。諸侯歸之,然後禹踐天子位。堯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8〕以奉先祀。服其服, 禮樂

如之。以客見天子,天子弗臣,示不敢專也。

【注釋】〔1〕「蒼梧」,古地名,在今湖南寧遠縣。〔2〕「九疑」,山名,又作「九嶷」,在今湖南寧遠縣境。〔3〕「零陵」,古地名,在今湖南寧遠縣境。〔4〕 「夔夔」,恐懼的樣子。「夔夔唯謹」,謂舜為天子後見到父親仍小心翼翼,唯恐侍候 不周有失孝道。〔5〕「封弟象為諸侯」,《孟子?萬章》謂象封於有庳。〔6〕「商均」, 相傳為女英所生,因封於商故稱商均,商即今河南虞城縣。〔7〕「豫」,通「預」, 事先。〔8〕「堯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括地誌》雲堯後封於定州唐縣(今河北定縣北之唐縣),舜後封於宋州虞城縣(今河南虞城縣)。

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1〕以章明德。〔2〕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帝禹為夏後而 別氏,姓姒氏。契為商,姓子氏。棄為周,姓姬氏。

【注釋】〔1〕「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我國古代(秦以前)「女子稱姓,男子稱氏」,「氏」表示地位的高低貴賤和所任職官或封地,「姓」則表示出 生的血緣族屬以別婚姻(古人同姓不相婚配)。遠古由母系氏族社會發展而來,故「姓」 皆從母系。本篇所述

自「黃帝至舜、禹」的歷史,相當於考古學的新石器時代的後期, 我國稱為龍山時期,屬於父系氏族社會時期。考古類型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前述各部族 所生息的地區的考古文化內涵之間,有著明顯的差異,他們不會都源於同一個母系血緣集團,因而也不可能都是同一「姓」的部族集團。迄今為止,這個時期的歷史沒有直接 文字可資稽考,只有口耳相傳的傳說。而這些傳說又難免被人們添改和刪節。司馬遷撰 寫這篇《五帝本紀》所依據的材料,主要是戰國時期遺留的文獻,而戰國時人出於當時政治鬥爭的需要,往往恣意篡改歷史為其所用。因此,從黃帝至舜、禹這些源自不同母 系的部族便都成了同「姓」者。古人重「姓」以別婚,本是我們探索他們不同血緣族屬 的重要依據,但是經過人為地篡改以後,使我們在使用這些「姓」源材料時,不得不先詳加考證,以去偽存真。〔2〕「章」,通「彰」,顯揚。


推薦閱讀:

史記卷二十七  天官書第五
《史記》人物--遊戲風塵話陳平
(8)[轉載]陳久金註解《史記天官書》3
史記54

TAG: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