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避雷針的富蘭克林竟是美國獨立戰爭中的諜報首腦
文/舜若
Jean Leon Gerome Ferris所畫《1785年富蘭克林返回費城》
在18世紀北美大陸即將爆發革命前夕,那些與英國有「世仇」的歐洲國家(特別是法國),幸災樂禍地期待著仇敵的「好戲」開場。但另一方面,他們又害怕在形勢明朗前亮明立場,招致英國的報復。
同時,北美殖民地也迫切希望能得到歐洲國家的支持,只是苦於在英國隔絕下不能進行溝通。
在雙方都無法捅破「這層窗戶紙」的時候,有一個人促成了法國援助北美殖民地的獨立運動。他就是18世紀美國最偉大的科學家、政治家和文學家——本傑明·富蘭克林。
富蘭克林尋求國外援助
1775年5月10日,第二屆大陸會議在費城召開,北美各殖民地代表圍繞一系列問題發生爭執:美國是否需要外國援助?獲得一個同盟國是否對美國有好處?美國能獨自與英國對抗嗎?
8月23日,英王喬治三世正式宣布13個北美殖民地為「叛逆」,消息傳來,大陸會議的多數議員惶恐不安,他們還不敢下決心與宗主國斷絕一切關係。
1775年11月29日,大陸會議任命由5人組成的「秘密通訊委員會」(1777年4月改名為「外交事務委員會」,即美國國務院的前身),職責是管理對外事務,負責「聯繫不列顛帝國、愛爾蘭以及其他地方的朋友」。
在親英派代表的壓力下,大陸會議刻意將「其他地方」的概念模糊表述,以免過於觸怒英國。其實在當時,「其他地方」只可能是指代英國在歐洲的「世敵」——法國和西班牙。
富蘭克林憑藉在歐洲廣闊的人脈和崇高的威望很快成為該委員會最重要的一員。為打開與歐洲聯繫的大門,富蘭克林開始頻繁地與歐洲朋友進行書信往來。儘管大陸會議所在地的費城暫時未被英軍佔領,但城裡到處是英國間諜,富蘭克林必須非常小心謹慎。
富蘭克林找的第一個人是尼德蘭(今荷蘭王國)科學家弗雷德里克·托馬斯,他當時住在海牙。儘管尼德蘭王國已不復當年「海上馬車夫」的威名,但因其重要的戰略位置,仍然是歐洲政治新聞的「潛聽哨」。
在1775年12月9日的信中,富蘭克林正式授予托馬斯「秘密通訊委員會觀察員」的頭銜,任務是「利用海牙作為各歐洲國家使節集散地的條件,探尋各國對援助美國的態度」,並希望他向當權人士遊說同北美殖民地貿易的意義,推薦北美急需的軍事人才。
美國外交與國際間諜事業就此開始了。
法國的小算盤
北美殖民地小心翼翼地尋求外部援助,而英國的敵人也在做類似的努力。18世紀前半葉,歐洲幾個強國之間不斷發生戰爭,戰爭各方的組合時有變化,然而無論怎樣變,英國同法國、西班牙、尼德蘭始終是死敵。
1774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登基,任命弗爾仁尼為外交大臣。弗爾仁尼本質上是個保王派分子,雖然對北美資產階級革命抱有反感,但他很敵視英國,英國的麻煩就是法國復仇的黃金時機。
弗爾仁尼想要幫助抗英的北美殖民地,但前提是殖民地保證能打贏戰爭,法國可不想為一個失敗的交易付出金錢和生命。弗爾仁尼迫切希望得到真實的情報,而當時歐洲關於北美革命的信息經常是破碎甚至自相矛盾的。
法國上下普遍懷疑「由農民組成的北美軍隊」能否抵擋得住訓練有素的英國正規軍,時任法國駐英國大使的吉納斯認為:「如果在美國找到一個能人,善於從政治和軍事角度分析形勢,並能夠預見事件的發展,對我們是十分有利的。」
吉納斯向弗爾仁尼推薦阿夏德·德·邦弗洛爾,讓他秘密前往北美進行聯絡,並實地了解北美殖民的鬥爭情況。
浪子諜海泛舟
時年26歲的邦弗洛爾出身於沒落的法國諾曼家族,他喜歡週遊世界,曾有5年時間在美洲大陸漫遊,並因此花光所有家產。但在吉納斯看來,邦弗洛爾是個「回頭浪子」,渴望為家族贏回榮譽,也立志在軍隊里大展宏圖。
為了打消弗爾仁尼的疑慮,吉納斯還替邦弗洛爾作了擔保:邦弗洛爾先從國庫領取200金路易作為路費,如果他沒能完成使命,吉納斯將全額賠償損失。
弗爾仁尼還是不放心,邦弗洛爾沒有間諜工作經驗,連英語也說得結結巴巴,但吉納斯強調這正是邦弗洛爾的優點,因為英國反諜部門不會注意上他。最終,這個年輕的沒落貴族如願以償地拿到了200金路易。
臨行前,吉納斯囑咐邦弗洛爾要時刻關心所見所聞,並詳細記錄自己的印象和感受,還特彆強調了他的身份不是法國代表,而是一個在歐洲有許多政界朋友的「安特衛普商人」。
為符合商人的身份,並防止信件被英國密探截獲,邦弗洛爾隨身攜帶的信件大多是一般的商業內容,真正的秘密內容都是用牛奶書寫的,只有信紙被加熱的條件下才顯現出來。
1775年9月8日,邦弗洛爾乘船前往北美,途中不幸遭遇夏季颶風,使航程比平常延長了兩倍。好不容易上岸後,邦弗洛爾根據上峰交代,第一個要找的人就是富蘭克林。
但邦弗洛爾最大的難題是如何見到富蘭克林,他既沒有外交使節所持的國書,也沒有官方身份,甚至連當時拜見名人所盛行的介紹信也沒有。
邦弗洛爾突然想到一個朋友,能幫他見到富蘭克林。此人就是商人弗朗西斯·戴蒙,他出生在巴黎,後來移居到費城,並與當地一名女子結婚。戴蒙的英語非常流利,也時常幫助在北美的法國人補習英語。
最關鍵的是,他在富蘭克林領導的一家圖書館裡兼職當管理員,還幫助富蘭克林補習法語。這家圖書館位於木匠廳(Carpenter"s Hall)的二樓,當時許多殖民地代表曾在樓上的圖書館借書,而戴蒙則負責借閱工作。
合作一拍即合
邦弗洛爾聯繫上戴蒙後,言語中多次暗示其此行的使命。富蘭克林聽完戴蒙的介紹後,心中既興奮又緊張,他擔心邦弗洛爾會不會是雙重偵探,或者乾脆是一個英國間諜,一旦他把「秘密通訊委員會」的一切透露給英國,那北美殖民地的獨立事業可就危險了。
但富蘭克林抱著「拚命吃河豚」的精神,決心見見邦弗洛爾。經過仔細斟酌,富蘭克林將會面的地點選在木匠廳。
從1775年12月18日至27日,雙方共進行了3次長談。第一次長談是在一個寒冷的晚上,大家約定趁著夜色,各自走不同的路線前往會面地點。
富蘭克林到後,戴蒙把大家領到二樓。走在樓梯上,大家的心都懸著,如同登上絞刑台,小心翼翼,不敢弄出一點聲響。所有的百葉窗也都拉嚴實了,防止漏出一絲燈光,引起別人的注意。
邦弗洛爾開始只是機械地複述弗爾仁尼的指示,向美國人表示法國的同情和良好祝願。邦弗洛爾明確告訴美國人:法國對加拿大沒有任何企圖。一旦美國人的疑慮減輕,邦弗洛爾就繼續暗示:如果美國宣布獨立,法國的港口將繼續對美國貿易開放。
這番表白讓富蘭克林確信邦弗洛爾是法國政府派來的,隨即及時調整了談話思路。在整個談話中,富蘭克林一直積極主動,而邦弗洛爾則是更多地被動回答。
富蘭克林首先詢問法國是否會援助美國,援助的前提是什麼;邦弗洛爾回答會,但不知道具體條件是什麼。
富蘭克林又單刀直入,問法國是否贊同北美殖民地追求獨立的鬥爭,邦弗洛爾借口自己只是一個公民,不清楚政府的立場,但在富蘭克林的連續追問下,又說自己覺得法國政府應該抱有良好祝願。
當時,美國大陸軍的許多軍官都沒有經受過戰爭洗禮,富蘭克林請求法國派兩名軍事教官來幫助訓練,邦弗洛爾顧左右而言他,最後允諾回去後向「朋友」轉達這個請求。
由於美國自然資源豐富,但缺少金銀礦產購買武器,富蘭克林詢問了用其他商品換取武器彈藥的可能性,邦弗洛爾強調法國政府不會參與到具體交易中,只會讓法國商人與美國進行交易。
會面在愉快的氣氛中結束,雖然邦弗洛爾一直遮遮掩掩,但富蘭克林已摸清了法國有意幫助北美抗英鬥爭的底牌。
在最後一次會面結束後,12月28日,邦弗洛爾立刻給弗爾仁尼寫信,介紹木匠廳會晤情況和他對總體形勢的判斷。信中對美國處境的評估明顯高於現實,充斥著富蘭克林的「樂觀精神」。信中寫道:
「美國人已經為全面抗英戰爭做好了充分準備。……這裡每一個人都是士兵,軍隊著裝整齊、軍餉充足、裝備精良。大約有超過5萬名的正規軍,還有更多不要軍餉的志願者,他們不畏一切,是革命勝利的可靠力量。北美殖民地一定能夠獨立。」
其實,美國大陸軍在最多的時候也只有1.8萬至2萬人,軍隊薪餉也很少。軍人們經常是衣衫襤褸,特別是在冬季的時候,還必須忍受疾病和飢餓的侵襲。
其實,邦弗洛爾也不是有意誇大,完全是由於自己渴望成功的衝動,而在客觀上促使了法美的聯合。
法國助美國獨立
1776年2月27日,邦弗洛爾積極評價北美鬥爭的信件終於送到法國,弗爾仁尼更加堅定了請求國王路易十六援助北美殖民地的信心,並積極聯絡西班牙和尼德蘭一起行動。
雖然這些國家還沒做好與英國公開為敵的準備,但它們決心秘密援助北美革命鬥爭,反正能讓英國軍隊陷在北美戰爭泥潭越久越好。
「秘密通訊委員會」也受到邦弗洛爾秘密訪問的鼓舞,於1776年3月2日任命席拉斯·迪恩為特使前往法國談判。法西尼三國共同選定了一個中間人負責對北美殖民地的援助,此人就是著名的劇作家、社會活動家博馬舍。
他為了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維護社會底層群眾的利益,曾在巴黎法庭當眾揭露法官的腐敗,為此被捕入獄。作為自由的交換條件,他受遣赴倫敦充當間諜,取回一份事關國家安危的機密文件。
博馬舍非常支持北美抗英鬥爭。1776年4月,在法國政府的贊助下,博馬舍建立了一家名叫「地平線」的中介公司,主要是向美國提供武器和其他物資。雖然法西尼三國此時仍維持「表面的中立」,但已開始介入反對英國的戰爭中。
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在費城正式通過《獨立宣言》,宣布美國獨立。隨即富蘭克林作為美國使團成員,於10月27日乘船前往法國,與路易十六談判簽訂商業條約。
1778年,富蘭克林參與簽訂了《法美同盟條約》。
從3年前那個冬夜裡的秘密會晤開始,由於富蘭克林的機智領導和成功的外交策略,法國對美國的獨立事業投入了大量金錢、物資甚至軍事援助。
看歷史微信公眾號:EYEONHISTORY
推薦閱讀:
※辛普森殺妻案:一出美國式悲劇
※舊金山/拉斯維加斯/洛杉磯8日自助游
※流浪漢用僅剩的20美元幫她加了油 美國女子籌16萬投桃報李
※為什麼是特朗普
※真時髦!美國老年人都開這樣的電動代步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