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鐵濤 名老中醫經驗集目錄(三)

一、冠心病的辨證論治研究中醫雖無冠心病之名,但鄧氏認為可以古說參證。古人所說的「真心痛」、「胸痹」等,給我們今天的研究提供參考依據,如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並治》所記述的證候與冠心病十分相似,其治則與方葯也一直為後世所沿用。6 O! ?" ^_0 k3 W! d冠心病辨證首先要辨明病位。《內經》既稱「真心痛」,《金匱》又有「胸痹」篇,則此病病位在心無疑。其次要詳審病機,鄧氏認為冠心病是本虛標實之證。虛與實往往同時並存,但其間有先後主次緩急之分,因而病人即有不同的癥狀表現。" ?# N8 E0 |. p, s& q" B中醫中藥交流網本虛雖指全身之虛,但心虛是其突出的矛盾。心虛必累及陰陽氣血,因氣屬陽,血屬陰,故可概括為陰陽。氣血是陰陽派生的,因此,輕則反映為氣虛血虛,重則為陰虛陽虛。心虛的特點,心主火,意味著人體能源之所主。心搏一停,其他系統也就隨之停止。《內經》所謂陽中之陽心也,故全身陽氣中最重要的是心陽。當然還有命門亦十分重要,但從五臟角度言,心應當有重要的位置。實,主要是痰和血瘀。虛與實孰先孰後?應該說是先有虛。由於心陽心陰俱虛,才引起氣血失暢,氣虛生痰,血滯成瘀。且冠心病的發病率以老年人為最高,老年之病多虛。至於血瘀如何形成?瘀由於血流不暢。氣與血,陰陽互根,所謂「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故血瘀乃由於氣滯。血隨氣行,氣行則血行,故氣是主動的,血是被動的。當然,血瘀也可導致氣滯;痰濕等引起血瘀,亦可反作用於氣。但冠心病一般是由氣滯引起的為多。氣虛也可引起血瘀,因氣虛則無力推動血液運行。現代血流動力學認為,血液的推動力對流速、流量的影響是一個重要因素,這與中醫所說的氣的作用很相似。聯繫到膽固醇在血管壁內膜下的沉積,似可相等於痰的病證;心臟血管的痙攣,可能與氣滯有關。這些問題有待於我們進一步去研究。血管內的粥樣硬化斑塊進一步發展,便會影響血液的流通,產生中醫的所謂「瘀」。從全國各地對心肌梗塞的治療分析,大部分的方劑是以祛瘀為主的。通常所見之心肌梗塞,亦以瘀證為多。3 m0 w+ e# ^" g( N" IM7 B說明冠心病的早、中期以痰證為常見,而中、後期則以瘀證為多。從廣東的病例來看,心氣虛(陽虛)兼痰濁者為多見。特別是早、中期患者,其後則兼瘀或兼痰瘀者為多。而心肌梗塞患者則以瘀閉為主,亦有痰瘀相兼者。; |5 G9 n7 v6 H8 R4 ^第四卷107冠心病的病因可歸納為勞逸不當,恣食膏粱厚味,或七情內傷。但這些因素,並非可使人人罹患此病,而是決定於正氣之盛衰,「正氣內存,邪不可干」,正氣虛則上述因素才起作用。正氣內虛包括五臟之虛,但本病是因心陽虧虛,心陰受損,以致「心痹者,脈不通」,痰瘀閉阻心絡而成「冠心病」。心與五臟關係非常密切。如高血壓心臟病,往往先有肝膽亢盛,再影響到心,而肝的病又多先由腎陽虛衰,水不涵木所致。此外,與命門亦有關係,症見休克,陽氣衰竭,脈微欲絕,這不僅是心陽衰,命門之火亦衰。心陽衰可用獨參湯,甚則用參附湯,命門火衰則以四逆加人蔘為宜。心與肺的關係,肺為相傅之官,主治節,為心主血脈之助。脾為生痰之源,所以冠心病痰阻之證與脾的關係最為密切。3 [- @6 n8 h3 A* i: i( I0 z2 R3 k根據上述理論,對冠心病的辨證如下:1心陽虛(兼痰或瘀):心痛,心悸、氣短,面色蒼白或黯滯少華,畏寒,肢冷,睡眠不寧,自汗,小便清長,大便稀薄,舌質胖嫩,苔白潤,脈虛或緩滑或結代,甚則四肢厥冷,脈微細或脈微欲絕。) S2 L( P- 5 b1 ]2 G" U1 y9 [中醫中藥交流網2心陰虛(兼痰或瘀):心悸,心痛憋氣或夜間較顯著,口乾,耳鳴,眩暈,夜尿多,腰酸腿軟,舌質嫩紅,苔薄白或無苔,脈細數而促,或細澀而結。9 W, w1 e& I1 |中醫中藥交流網3陰陽兩虛(兼痰或瘀):既有心陰虛證,又有心陽虛證,同時兼痰或瘀。& N7 ?* x1 y$ ^: e1 G5 @5 u4痰瘀舌脈辨證:舌苔厚濁或膩,脈弦滑或結代者,為痰阻;舌有瘀斑或全舌紫紅而潤少苔,脈澀或促、結、代者,為瘀閉;若兩者合併則為痰瘀閉阻。此證可並見上述三型,無論因痰因瘀,心絞痛都較明顯嚴重,或痛有定處,一般瘀的疼痛比痰的疼痛為甚。8 Q, S& ~! ~# I7 m0 R) g至於心肌梗塞,則以標證為主要矛盾,即痰瘀閉阻陽虛型、痰瘀閉阻陰虛型、痰瘀閉阻陰陽兩虛型,一般以治標為主,以攻瘀為重點,隨證變通論治。! d1 a# p4 v( P2 j8 y. C, O對於本病的治療,漢代《金匱要略》論胸痹繼承《內經》「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這一論點,認為陽氣虛於上,痰濕等陰邪乘虛干擾而成病,治療強調溫陽除痰(濕)以恢復胸中陽氣。其治胸痹諸方從栝蔞薤白白酒湯到薏苡附子散,都是針對陽虛的,鄧氏根據這一論點,選用溫膽湯加党參進行治療。從臨證實踐來看,只知陽虛不知有陰虛是不全面的,但鄧氏認為,心有陰陽兩方面,而心陽則是這對矛盾的主要方面,即使是心陰虛,亦往往宜加補氣之葯。故本病心陰虛型我們常用生脈散加味即根據這個道理。正如腎有陰陽,而腎以陰為主,補腎陽,往往在補腎陰的基礎之上是同一道理。" [$ ]" I& p) P0 H, q中醫中藥交流網至於治標與治本的問題,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先攻後補,先補後攻,攻補兼施,攻多補少,攻少補多,宜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具體處理,切忌一攻到底或只識補虛而忽視疏導痰瘀。/ K% `; k! J" y6 lV" U常用方葯如下:1心陽虛:一般用溫膽湯加党參(竹茹10克、枳殼5克、橘紅5克、法半夏10克、茯苓15克、党參15克、甘草5克)。此方對於期前收縮而舌苔白厚、脈結者,有較好的效果。若心陽虛而兼瘀者,用四君子湯加失笑散2~5克頓服;若陽虛而心動過緩者,用補中益氣湯或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若陽氣虛,四肢厥冷,脈微細或脈微欲絕者,選用獨參湯、參附湯或四逆加人蔘湯(參用吉林參、高麗參或西洋參),選加除痰和祛瘀葯。! u5 _& T! j) n$ S7 x中醫中藥交流網2心陰虛:一般用生脈散(太子參18克、麥冬9克、五味子9克)為主方。心動過速者,加玉竹、柏子仁、丹參;期前收縮脈促者,加珍珠粉2克沖服;心陰虛兼痰者,加栝蔞、薤白;兼瘀者,酌加桃仁、紅花或三七末2克沖服。" O) M6 @. n$ x" r/ p第四卷1083陰陽兩虛:用溫膽湯合生脈散,或四君子湯合生脈散,或用炙甘草湯(炙甘草10克、党參15克、生地15克、阿膠6克、桂枝10克、麥冬9克、火麻仁10克、大棗4枚、生薑3片)加減。0 d" W- x$ l- x3 N" Y凡舌苔厚濁或膩者,不宜用炙甘草湯。1 H2 z7 @# _; Z4 A, n9 M* 4兼痰兼瘀:痰證為主的可於溫膽湯中酌加膽星、遠志或栝蔞、薤白之類,並按心陽虛、心陰虛加減用藥,陰虛者可去法夏加花粉。瘀證為主的可用蒲黃、五靈脂、川芎、丹參、三七之屬為主,並加入補益心陰心陽之葯。# }5 E5 M. W: ~$ j5血壓或血脂高:兼血壓高者,於方中選加草決明、代赭石、鉤藤、牛膝之屬;若氣虛甚之高血壓宜重用黃芪30克;血脂高者,於方中選加草決明、山楂子、首烏、布渣葉之屬;若舌苔厚濁者宜加用一些除痰濕之葯。但無論血壓高或血脂高,治療之關鍵仍在於辨證論治。1 C7 k% m# f, ^: ?( c3 B% v) a- i中醫中藥交流網6急性心肌梗塞:①急性心肌梗塞多數病例都有較劇之心絞痛,故通脈止痛是搶救的首要步驟。一般可用冠心蘇合丸1~2枚立即嚼服。但陰虛或有內熱者不宜用蘇合丸,可用人工牛黃、冰片各0.4克,麝香0.2克,同研末含服。②參芎湯:党參24克、麥冬15克、五味子10克、川芎18克、丹參18克、紅花10克、陳皮2克,水煎服。若舌苔厚濁或為兼痰盛者,應加祛痰之葯,如栝蔞、薤白、法夏等;若神志模糊者,是痰迷心竅,宜加石菖蒲12克,遠志6克,或安宮牛黃丸、至寶丹之類;若心源性休克,需加用吉林參或高麗參10~18克另燉服,並根據陰虛陽虛加減用藥;偏陰虛者,可用西洋參10~18克,另燉服。7 A: R4 ?" ! `2 m! @- U冠心病用藥物治療只是一個方面,在葯治同時或葯治後,應注意飲食起居,以及精神生活方面的衛生,所謂起居有時,飲食有節,身心愉快等。此外堅持體育鍛煉更是十分重要,體育鍛煉宜採用柔和的運動(如太極拳、八段錦之類),不宜剛勁的運動。年過60的患者,宜散步不宜跑步,慢跑亦非所宜。# e* ]6 p5 |; O( pS: N1 n0 O對於冠心病的標證,在強調痰阻的同時,亦不能忽視瘀閉。針對心絞痛有突然發作,疼痛劇烈難以忍受的特點,急則治其標,鄧氏根據祖傳治療痛證的驗方,創造出五靈止痛散,(已由廣州中藥三廠正式投產面世)用於治療心絞痛發作獲得較滿意的效果。近年來又在五靈止痛散的基礎上,結合冠心病心絞痛的病機特點及中醫臟腑經絡學說,加減製成冠心止痛膏,外貼心俞、膻中、虛里等穴,使其藥效通過臟腑和經絡的聯繫直達病所。湯散、膏劑內服外用合而治之,標本兼顧,急則治標,緩則治本。- ?4 t. A8 X: Z$ V1 q* C+ {4 z/ F鄧氏上述對冠心病辨證論治的治療經驗,形成於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他指導研究生丁有欽,通過檢測30例心血管病痰證患者血液流變學的有關指標,與健康人組73例和未分型心血管病人組162例作比較(實驗材料與方法限於篇幅從略,下同),結果30例心血管病痰證患者的全血比粘度、血漿比粘度、紅細胞及血小板電泳時間、血沉方程K值、纖維蛋白原、甘油三酯和β-脂蛋白濃度均明顯增高,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表明這些指標的異常是心血管病痰證患者血液流變性較突出的變化。8 sC0 k; L& y) Z2 }8 L80年代中期,鄧氏又指導研究生方顯明,以益氣除痰法方葯對52例冠心病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結果痰證與非痰證患者組間療效比較差別無顯著性(P>0.05);對78例冠心病患者的血液流變性影響進行實驗研究,結果痰證與非痰證患者的全血比粘度、血漿比粘度、血沉等指標均高於正常組(P<0.05),痰證患者尚伴有紅細胞聚集指數增高(P<0.01),35例病人用益氣除痰方葯治療後,癥狀療效與全血比粘度改善的符合率痰證為82%,非痰證為75%,提示益氣除痰法治療冠心病,無論是痰證患者還是非痰證患者均有一定療效,辨證論治不應排除專第四卷109方專葯。丁氏、方氏兩人之研究,從臨床實驗的角度,支持了鄧氏對冠心病辨證論治的主張。) d. J" `8 o/ o. n% H- Y- t4 }二、高血壓病的辨證論治研究中醫無高血壓病之病名。根據本病的主要癥狀及其發展過程,屬於中醫之「眩暈」、「頭痛」、「肝風」、「中風」等病證的範圍。僅就文獻的論述及臨床實踐,試論本病的病因、病機與辨證論治如下:從高血壓病的證候表現來看,其受病之臟主要屬於肝的病變。肝臟的特性,前人的描述:「肝為風木之臟,因有相火內寄,體陰用陽。其性剛,主動主升,全賴腎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肅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宮敦阜之土氣以培之。則剛勁之質,得柔和之體,遂其條達暢茂之性,何病之有?」(見《臨證指南醫案·肝風》)足見肝臟之陰陽相對平衡則無病,而肝臟之陰陽得以平衡,又與其他各臟有密切的關係。8 l0 `6 Q2 p* lR" o情志失節,心情失暢,惱怒與精神緊張,都足以傷肝,可出現肝陽過亢的高血壓。肝陽過亢的繼續發展,可以化風、化火而出現中風證候(腦血管意外)。肝陽過亢不已,可以傷陰傷腎,又進而出現陰陽兩虛的證候。8 k9 K! w" i) k7 s7 b5 ~3 U4 Y肝與腎的關係最為密切,前人用母(腎)與子(肝)來形容兩者的關係。先天不足或生活失節而致腎陰虛,腎陰不足不能涵木引致肝陽偏亢,出現陰虛陽亢之高血壓。其發展亦可引起陰陽俱虛的高血壓或中風等證。9 z9 Z+ {# G1 ], D* J中醫中藥交流網憂思勞倦傷脾或勞心過度傷心,心脾受損,一方面可因痰濁上擾、土壅木郁、肝失條達而成高血壓;一方面脾陰不足,血失濡養,肺失肅降,肝氣橫逆而致高血壓。這一類高血壓,往往見心脾之證。中醫中藥交流網( u0 b! D6 r+ g5 W1 [基於上述病機,確診為高血壓病之後,辨證可分以下四型:1肝陽上亢:頭痛、頭暈、易怒,夜睡不寧,口苦或干,舌邊尖紅(或如常),苔白或黃,脈弦有力。3 r2 fh: S7 o2肝腎陰虛:眩暈,精神不振,記憶減退,耳鳴,失眠,心悸,腰膝無力或盜汗,舌質紅嫩,苔少,脈弦細或細數。0 O$ j4 W4 P$ p) j: r/ b3陰陽兩虛:頭暈,眼花,耳鳴,腰痛陽痿,遺精,夜尿,或自汗盜汗,舌淡嫩或嫩紅,苔白厚或薄白,脈虛弦或緊,或沉細尺弱。& U9 b) K5 u* V! e2 s4氣虛痰濁:眩暈,頭腦欠清醒,胸悶,食少,倦怠乏力,或噁心,吐痰,舌胖嫩,舌邊齒印,苔白厚或濁膩,脈弦滑,或虛大而滑。; m0 f4 7 |% _) e( F, w本病與肝的關係至為密切,調肝為治療高血壓病的重要一環,但治肝不一定限於肝經之葯。清代王旭高《西溪書屋夜話錄》對於肝氣、肝火、肝風的治療共30法,用藥頗廣,值得參考。( k: B6 G% a. v0 L2 K/ J4 }王氏治肝,以肝氣、肝風、肝火辨治。王氏說:「內風多從火出,氣有餘便是火,余故曰肝氣、肝風、肝火,三者同症異名,但為病不同,治法亦異耳。」王氏治肝之法雖多,而偏重於清滋。肝氣、肝風、肝火之症,不等於只屬於高血壓,但其中一些治法,已為後世所採用。如:「肝風初起,頭目昏眩,用熄風和陽法,羚羊、丹皮、甘菊、鉤藤、決明、白蒺藜,即涼肝是也。……如熄風和陽不效,當以熄風潛陽,如牡蠣、生地、女貞子、玄參、白芍、菊花、阿膠,即滋肝法是也。……如水虧而肝火盛,清之不應,當益腎水,乃虛則補母之法,如六味丸、大補陰丸之類。亦乙癸同源義第四卷110也。」清代醫家葉天士早已對肝風一類病有較豐富的經驗。如華岫云為《葉天士醫案》立「肝風」一證,總結葉氏治肝風之法,華云:「先生治法,所謂緩肝之急以熄風,滋腎之液以驅熱。……是介以潛之,酸以收之,厚味以填之,或用清上實下之法。若由思慮煩勞身心過動,風陽內擾則用酸棗仁湯之類;若由動怒鬱勃,痰火交熾則用二陳龍薈之屬。風木過動必犯中宮,則嘔吐不食,法用泄肝安胃,或填補陽明。其他如辛甘化風、甘酸化陰、清金平木,種種治法未能備敘。」這些論述,對於高血壓的治療,都值得重視和參考。中醫中藥交流網: a; ~" O3 X% H/ G7 f1 X總之治療高血壓,治肝是重要的一環,但疾病變化多端,不能執一,應辨證論治。根據上述辨證,鄧氏常用之治法如下:1肝陽上亢,宜平肝潛陽。用石決牡蠣湯(自訂方):石決明(先煎)30克、生牡蠣(先煎)30克、白芍15克、牛膝15克、鉤藤15克、蓮子心6克、蓮須10克。3 m9 T- F- ^% e- Y2 ^7 [* f% o. i: ^此方用介類之石決、牡蠣以平肝潛陽為主葯,鉤藤、白芍平肝熄風為輔葯,蓮子心清心平肝、蓮須益腎固精為佐,牛膝下行為使葯。如苔黃、脈數有力加黃芩;若兼陽明實熱便秘者,可加大黃之類瀉其實熱;苔厚膩去蓮須加茯苓、澤瀉;頭痛甚屬熱者加菊花或龍膽草;頭暈甚加明天麻;失眠加夜交藤或酸棗仁。) e) }/ V$ l; v/ v- [9 f@2肝腎陰虛,宜滋腎養肝。用蓮椹湯(自訂方):蓮須12克、桑椹子12克、女貞子12克、旱蓮草12克、山藥15克、龜板(先煎)30克、牛膝15克。此方以蓮須、桑椹、女貞、旱蓮草滋養肝腎為主葯;山藥、龜板、生牡蠣為輔葯;牛膝為使葯。氣虛加太子參;舌光無苔加麥冬、生地;失眠心悸加酸棗仁、柏子仁。5 A( O. y8 E6 K6 m3陰陽兩虛,宜補肝腎潛陽。方用肝腎雙補湯(自訂方):桑寄生30克、首烏24克、川芎9克、淫羊藿9克、玉米須30克、杜仲9克、磁石(先煎)30克、生龍骨(先煎)30克。若兼氣虛加黃芪30克。若以腎陽虛為主者,用附桂十味湯(肉桂3克、熟附子10克、黃精20克、桑椹10克、丹皮9克、雲苓10克、澤瀉10克、蓮須12克、玉米須30克、牛膝9克)。若腎陽虛甚兼浮腫者,用真武湯加黃芪30克、杜仲12克。+ Y" `2 _! H5 M" F1 Y4氣虛痰濁,宜健脾益氣。用赭決七味湯:黃芪30克、党參15克、陳皮6克、法半夏12克、雲苓15克、代赭石(先煎)30克、草決明24克、白朮9克、甘草2克。5 D; B! k" P6 E) R& `; N重用黃芪合六君子湯補氣以除痰濁,配以赭石、決明子以降逆平肝。若兼肝腎陰虛者加首烏、桑椹、女貞之屬;若兼腎陽虛者加肉桂心、仙茅、淫羊藿之屬;若兼血瘀者加川芎、丹參之屬。中醫中藥交流網$ C+ M% f" O4 M以上是對辨證論治的一些體會。若從預防與比較系統徹底的治療來說,應針對病因病機採取綜合措施。8 `) D6 E6 s. y7 O7 g1調節情志。本病與精神因素,工作緊張關係較大,對患者的精神環境與工作安排十分重要。當然患者的內因是決定因素,因此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與注意勞逸結合,是一個重要的措施。飲食與生活上的調節都很重要。: I, d: K4 i* Y" e" }2體育療法。如氣功、太極拳,已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論預防與治療,都有可靠的作用。) L7 k7 c; n& {- E# j" D: f" C中醫中藥交流網3中西並用。中西結合治療也是需要的,西藥療效快,中藥療效慢但比較鞏固。可以結合使用。如見高血壓危象,先用西藥或針灸控制,然後中西並用。對頑固之高血壓亦宜中西並用,至一定時期然後才純用中藥。. R# E# m" a" @7 R) Hwww.fs999.com第四卷111鄧氏防治高血壓病,並不單純滿足於臨床治療有效。80年代,他又指導研究生杜少輝,從免疫學的角度探討高血壓病中醫分型的物質基礎。杜氏根據鄧氏上述治療高血壓病的經驗,擬定含有滋陰、潛陽、補腎等方葯的「鄧氏降壓湯」,對64例高血壓病患者(含對照組30例)進行臨床研究與實驗研究。從兩組降壓療效比較,第一周中藥組不及西藥組,有顯著性差異(P<0.01),但此後兩組之間療效則無顯著性差異(P>0.05),體現西藥降壓特點為下降幅度大,降壓速度也較快,而中藥降壓特點為呈逐漸性下降,遠期療效好。同時癥狀療效中藥組明顯優於西藥組。患者經中醫藥治療後,除臨床癥狀得到改善以外,升高的體液免疫指標有所下降,IgG和補體C3治療前後有顯著性差異(P<0.01);低下的T淋巴細胞轉化率有所增強,差異有顯著意義(P<0.01)。人體免疫失調的平衡得以糾正,支持了鄧氏關於「高血壓病是內臟陰陽失調的結果而不是原因」的學術主張。www.fs999.com! K4 G6 Z" ^; |( T( C$ @+ u由於高血壓與冠心病經常聯繫在一起,因此鄧氏又指導研究生張英民,對119例確診為高血壓冠心病患者按中醫辨證分為四型:痰證43例、痰瘀證28例、瘀血證23例、其它證型25例,以及正常組30例,進行血小板聚集性和血脂水平的測定。結果痰證、痰瘀證、瘀血證患者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明顯高於正常組和其它證型組(P<0.01),而血脂異常與血小板聚集性相互影響,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偏高引起血小板聚集性增強更為明顯。根據鄧氏經驗擬定的「降壓一號方」,對其中44例高血壓冠心病痰證(包括痰瘀證)患者治療觀察,降壓療效總有效率83.3%,癥狀療效總有效率94.4%。治療後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致動脈硬化指數(AI)比值均明顯下降(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有所提高(P<0.05),證實「降壓一號方」有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其機理可能與改善血脂水平、降低血小板聚集性有關。9 V3 K. |) Q5 x, f1 W7 N- ^8 |! r三、腦血管意外的辨證論治研究腦血管意外屬中醫中風病範圍,中醫的「中風」包括現代醫學多種疾病。鄧氏說:風、癆、臌、膈,古稱四大證,而中風居其首。故歷代醫家對中風病論述甚廣,文獻資料亦很豐富。在病名上有中風、風痱、風懿、風氣、卒中、類中風、真中風、非風、偏癱、痿證……等。通過這些定名,可以概見其理論論述之廣泛。究其主要焦點,在於病因、病機問題,也就是本病辨證論治的關鍵所在。# e: z4 D7 {3 U2 b. Z關於本病的病因病機,鄧氏認為,有幾本書值得參考,如清代姜天敘《風癆臌膈四大證治》、清代尤在涇《金匱翼·卒中八法》、近代張山雷《中風詮》、建國初上海中醫文獻館《中風專輯》,以及最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長春修訂的《中風病中醫診斷、療效評定標準》等。通過上述文獻的複習及結合多年的臨床治驗,鄧氏認為中風的病因病機,應以內因為主,內虛為本,加以七情、飲食、勞倦等因素,以致肝風、肝火內動,或濕痰、瘀血內阻,或虛陽浮越而發病。但外風外寒亦往往為本病之誘發原因。* }( C" Y, u$ R: t2 F8 E) @3 u本病的辨證分型,分為:①中臟:陽閉證、陰閉證、脫證;②中腑:肝陽亢盛、氣虛血瘀、陰虧血虛;③中經絡:風痰阻絡、陰虧陽亢等證型。治療上則根據上述分型,吸取清代尤在涇《金匱翼·卒中八法》及張山雷《中風詮》治中風八法的精華部分,結合個人的經驗,鄧氏擬定了下述辨證論治方案。; [$ V- M; z* Twww.fs999.com第四卷112(一)中臟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發熱或不發熱為主要表現。" J& v# i0 j1 A/ q+ `(1)陽閉證:昏仆,不省人事,牙關緊閉,兩手握固,面赤氣粗,或痰聲如鋸,或身熱躁動,舌紅,苔黃或膩,脈弦滑而數。$ K9 Z0 ^( ]" Z0 c) X3 |4 R; O治療方葯:至寶丹及清肝降火,滋陰潛陽之劑;針刺:十二井(針出血),太沖、人中、豐隆(均用瀉法)。- T* d( l! }. f* i4 i! ?) x(2)陰閉證:昏仆,不省人事,牙關緊閉,兩手握固,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不溫,苔白滑膩,脈沉滑。www.fs999.com/ }( k- K( @0 X6 X6 _" x4 Y! `治療方葯:蘇合香丸及熄風豁痰之劑;針刺太沖、人中、豐隆(均用瀉法)。7 r0 f" R9 Z% l3 e中醫中藥交流網(3)脫證: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開,鼻鼾、息微,肢冷或手撒遺尿,大汗出,或汗出如油,或面色如妝,脈細弱或浮大無根,或沉細欲絕。, W. n3 z8 G6 P中醫中藥交流網治療方葯:急救回陽,用參附湯,若屬腎陰虧而虛陽浮越,而見足冷麵赤的,則用地黃飲子;艾灸關元、神闕(隔鹽灸,不拘壯數)。以上湯藥均灌服或鼻飼。www.fs999.com: l4 z2 f% L$ I. h& Q(二)中腑以神清,或神情默默,善悲而哭,半身不遂或但臂(腿)不遂,失語或語言不利,口眼斜,或大小便失禁,關格等為主要表現。本型多經中臟轉輕而出腑,或中經絡轉重而入腑。8 B; F2 }* D" A(1)肝陽亢盛:除上述中腑主要表現外,必舌質紅絳或艷紅,舌體顫,苔黃或膩腐,脈必弦而有力或兼數。. L9 [5 q( k8 X+ o9 N6 ; V$ j, F治療方葯:宜平肝熄風,用羚羊角骨湯(自擬),羚羊角骨25克、鉤藤15克、白芍12克、地龍12克、石決明30克、竺黃10克、雲苓10克、杜仲12克、牛膝15克。兼熱盛者,可加黃芩、蓮子心、石膏;兼痰可加膽星、全蠍、僵蠶;兼失語者加全蠍、菖蒲,或合至寶丹。! ~8 `0 F, @! y- w; X(2)氣虛血瘀:除上述中腑主要表現外,舌必胖嫩,有齒印或黯淡,有紫斑瘀點,脈多浮大或大而無力。2 @2 M# o: b/ v, E1 w1 h) A# C6 K治療方葯:治以補氣祛瘀通絡,用補陽還五湯,或黃芪桂枝五物湯。若兼失語則加全蠍、菖蒲、遠志,或合猴棗散(成藥)。若以血瘀為主,氣虛不甚者,可用王清任通竅活血湯加減。1 j# g3 8 c2 ImG; n(3)陰虧血虛:除上述中腑主要表現外,舌必嫩紅,舌瘦或舌痿,少苔或無苔,脈多沉細而澀。: b3 O5 ^: K; e( e3 a! p3 U治療方葯:宜養血滋陰,用地黃飲子。若兼失語,加竺黃、菖蒲、生蔥。www.fs999.com. K. V- B7 s4 g- c* i+ q! o針刺治療:以調和經脈,疏通氣血為原則。偏癱者,上肢取肩、曲池、外關,下肢取環跳、足三里、陽陵泉、絕骨、三陰交;失語者,取通里、湧泉、廉泉、啞門。+ {2 r+ [- H/ I" i: o( Z/ a4 _(三)中經絡以口眼歪斜,語言不利,肌膚不仁,手足麻木為主要表現。/ e/ i5 ]6 Z" H# |(1)風痰阻絡:口眼歪斜,語言不利,肌膚不仁,手足麻木,或見惡寒發熱,肢體拘急,舌苔白或兼滑膩,脈浮滑或弦數。9 N, @, O8 c% {! d# Z+ y+ ~治療方葯:宜養血祛風通絡,用秦艽牽正湯(自擬):秦艽18克、川芎10克、當歸10克、白第四卷113芍15克、生地20克、雲苓15克、白附子10克、僵蠶10克、全蠍10克、羌活10克、防風6克、白朮12克。兼熱者加石膏、黃芩;痰多者,去生地加膽星;血虛者,加熟地、雞血藤。. @& T) ?/ II+ f! `% L針灸:針地倉、頰車、攢竹、合谷(均取患側)、太沖。久病者當用灸法,或在上述部位作維生素B1加B12注射。$ W6 g# w4 z* Y, O0 E; Ywww.fs999.com(2)陰虧陽亢:口眼歪斜,舌強語謇,舌質紅,苔少,脈弦滑數。8 r) ~$ Z& C, n/ T- D治療方葯:宜滋陰平肝陽,用鉤藤飲加減(自擬):雙鉤藤12克、牡蠣30克、牛膝15克、竺黃12克、全蠍10克、石決明30克、天麻10克、首烏20克、杜仲12克。: r" b- k8 F+ I% _. S# ^& O0 m針刺:地倉、頰車、合谷(均取患側)、太沖。中醫中藥交流網5 W! ^8 J. E# |( j西醫對腦血管意外的病理生理改變認識比較具體,尤其是近年來頭顱CT的廣泛臨床應用,故其辨病更為清楚;而中醫對本病的治療,有豐富的經驗,故進行中西醫結合,辨病與辨證論治,療效自應比較理想。鄧氏曾治本病數十例,並於1965年與某醫院搞協作時治20多例,療效均較滿意,特別偏氣虛血瘀的病人療效更明顯。在中醫方葯使用方面,張山雷重視肝陽夾痰夾火,治用降氣化痰,潛鎮攝納諸法,乃治閉證脫證通用法則,但是要根據病情,分緩急主次施用。張氏對中風的治療,是在尤氏的基礎上又前進了一大步,值得學習。但張氏略於治瘀,反對補氣法,詆毀王清任用四兩黃芪治療半身不遂,故其對癱廢不用之症,認為病延已久,「皆無痊癒之望」。其實補陽還五湯及通竅活血湯加減,對於腦血管意外後遺症(中腑),療效比前人方法有其獨到之處;補陽還五湯取效的主要關鍵,在於重用北芪二至四兩,甚至四兩以上(此時煎藥用水量及煎藥時間,必須相應增加,否則便不能獲得應有的療效)。通竅活血湯加減宜用於腦血栓形成,不可用於腦溢血,應加註意。上述兩方曾用於各種腦血管意外後遺症,用之得當,多獲良效。- Y* J3 s$ K! g中風又為近年來中醫急症攻關項目之一,鄧氏對於中風昏迷(中臟)者,多用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至寶丹、蘇合香丸等,由於有麝香、安息香、蘇合香等芳香開竅之品,故研碎化水,滴入昏迷病人舌上,舌為心之苗,心主神明,患者即能吸收而起治療作用,某些淺昏迷患者在滴入的過程中可逐漸出現吞咽動作,隨即便可順利灌服。9 w! M: k! v6 g; v) a9 K$ c80年代中期,鄧氏指導研究生廖青對急性中風進行臨床研究及實驗研究。臨床觀察31例急性腦血栓形成及腦出血患者,腦血栓形成先以活血化瘀通下,10天後用補陽還五湯加減;腦出血先以止血消瘀通下,待標證俱去後,以益氣化瘀法重用生黃芪。治療結果,除3例死亡外,大多恢復正常。實驗研究建立大鼠腦缺血動物模型,採用直徑約為76~98μm的白芨微粒,配成0.2%的生理鹽水懸浮液,從大鼠頸外動脈插管注射入頸內動脈,從而栓塞一側大腦的動脈,造成急性腦缺血,實驗動物術後都出現了偏癱、驚跳等中樞神經受損癥狀。觀察中藥「黃芪化瘀」方(即補陽還五湯黃芪量減少70%)的療效,並與中藥「化瘀方」(即補陽還五湯去黃芪)作對照,結果表明「黃芪化瘀方」對實驗性急性缺血性腦水腫的減輕作用比單純的「化瘀方」更強(P<0.01),其機理可能是通過改善「半暗區」血供而縮小了梗塞範圍,使缺血性腦水腫得以減輕。
推薦閱讀:

黃元御教導中醫如何平衡陰陽
中醫五行治療
對症下灸丨預防腦血栓的艾灸療法
中醫艾灸 灸法中常用的保健穴位(2)
吳雄志先生論精準中醫(五)

TAG:經驗 | 中醫 | 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