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為什麼執意留在大城市?
小八說:在大城市打拚還是回小城市過相對安逸的生活是個老話題!
(財經八卦陣|轉自每日經濟報道)
留在大城市,是為了更大的平台,更公平的競爭,更好地發展,更多的可能。而在小城鎮,其實就是拼爹,拼關係。
在大城市打拚還是回小城市過相對安逸的生活,這是一個歷久常新的話題。但對於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來說,卻是他(她)們總要面對的艱難選擇。
大城市和小城市都有顯而易見的優缺點:大城市生活豐富,工作機會多,如果是非體制內領域,還相對更注重能力,尤其是在創意產業、科技產業等上年紀的人基本無法進入的新興領域,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重業務多於重人際(但人際同樣重要)的氛圍,缺點是生活成本高、工作壓力大;小城市生活成本低,日子相對安逸,但工作機會少,又普遍是人情社會,任何事都得靠關係,又因人際關係複雜,隱私空間常被侵犯。
前兩年,媒體集中報道過「蟻族」這個人群,他們基本是受過高等教育,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留在大城市的外地大學生。這些年輕人是在網路、手機的伴隨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比較了解外部世界,知道城鄉之間的巨大差別,知道中國東西部的巨大差別,城市文明對他們有巨大的吸引力。到城裡不管幹什麼都比在家鄉好,是他們比較堅定的信念。
而中國現實存在的一線城市與二三線城市之間的巨大差距,讓「蟻族」們不情願去小城市。因為比較起來,大城市無論政治環境還是就業環境,甚至接受再教育的機會,都比二三線城市要好很多。「蟻族」普遍認為,在大城市生活會更有利於自己的人生髮展。
其實這種情況非中國獨有。據了解,目前韓國近一半的人口集中在漢江其及附近的首都圈,但留在首爾的年輕人們並不都能過上寬裕的生活。「僧多粥少」,使得首爾青年失業率在各年齡段中一直位居前列,但他們也不願離開。可見,大城市的優勢是客觀存在、各國共有的。
知乎網友曾經總結出即使辛苦也要在大城市打拚的N個理由,包括:來大城市,是因為工資高一點,是為了多苦幾年錢;留在大城市,是為了更大的平台,更公平的競爭,更好地發展,更多的可能。
很多人工資不高,也還要留在大城市生活,具體則在於以下幾點:
1、大城市有競爭更充分、更規範的市場
大城市人口多,市場大,吸引了大量商人入駐。在激烈的競爭下,商人們提供更完善、更豐富的服務,最明顯的就是,超市裡的東西更全;市場勢力較難形成,在大多數行業,完全無法形成壟斷;更挑剔的客戶,使得生產者對於外部性的影響,有更多考慮。完善的市場,可以使參與其中的人們的情況,變得更好。
2、為人民服務的政府機關
地方越大,機關的作風越規矩,效率越高。小地方的政府機關往往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看臉色遞煙什麼的就別談了,能辦成事往往要找關係送東西。
3、大城市有更嚴格、規範的監督管理
行政管理水平更高更科學,讓市民的生活更有安全感。
4、更高的行政級別
有網友舉例:比如南京圖書館,是國家圖書館古籍名典流轉單位。你想看清史稿,沒問題。看著點流轉安排,等到了南京讀書館你就能看到了。這才只是二線城市,一線城市享受到的行政級別福利更多,這些都是隱形價值,當你需要的時候就有體會了。
而以下的文章,作者是一個1992年出生、在北京工作的江南姑娘,也許她講述的故事,就發生在您或者您身邊:
為什麼那麼累,還要留在大城市
文/菜菜
大城市給不了你「安全感」,但能讓努力的人看到希望
半年前,我和幾個畢業後留在家鄉工作的朋友一塊兒聚會吃飯,其中幾個女生不停抱怨。抱怨啥?自己明明找了份說出去也不算丟人的工作,拿著兩三千塊錢的月工資,仍然要天天被家裡施壓:
「你看xx阿姨那閨女,上學時候成績還不如你呢,現在已經進銀行了!」
「當個小學老師也不錯,沒那麼大壓力。」
「公務員考試要開始了,趕緊去報名吧!」
公務員、教師、銀行職員等職業依然是老一輩人眼中的「鐵飯碗」。這些職業一直被烙上「穩定」的標籤,所謂的安全感,大概就是這麼來的。在小城市的大多數人眼裡,做這些職業是相當幸福的一件事,如果再能找個「拆二代」結婚,哇,簡直人生贏家!
但是我認識的很多年輕人,竟然願意從體制內走出來,重新去大城市尋找一個新的起點。前幾天,一個朋友跟我說,他放棄了老家電視台的一份薪水優厚的工作,決定來北京闖一闖。我問,你後不後悔?他說,不來才後悔。
是什麼促使他們做出這樣的決定?
我想,是因為「穩定」意味著一成不變,而變化的東西才是真正吸引人的。一份今年月薪5千、明年月薪仍然5千的工作,遠遠沒有一份今年2千、明年4千的工作更加吸引人。因為後者意味著你的能力得到了飛躍,你的努力與付出得到了肯定。
大城市看的是能力,小城市看的是忍耐力
學歷是敲門磚,這句話仍然在很多情況下適用。因為學歷高本身就代表了很強的學習能力和自控力。千萬別相信「讀書無用論」,那都是某些人給自己洗白時的胡說八道。如果學歷低,但自身某種能力特彆強,這樣的人仍然能在大城市生活得很好。總而言之,有能力的人在大城市一定能找到立足之地。
但小城市就不一定了。如果你不選擇自己創業,那麼你工作的起點很有可能是家裡人決定的。家裡是從商的,於是你也做起了生意;家裡好幾位成員是公務員,於是你也考上了公務員,很多留在家鄉的同齡人都是這般模樣。留給我這樣沒有背景只有背影的人的工作機會,少之又少。
你可以選擇一份起點低的工作,努力學習奮鬥,幾年之後薪水越來越多。但是跟那些去大城市的同齡人相比,他們的增長是幾何級,你只是區區的數量級。如果去了體制內,同樣需要熬到一定年紀才有晉陞機會。
所以,並不是我選擇了大城市,而是我只能去大城市。
大城市沒有那麼多親朋好友,只有「恰到好處」的關心
沒有家人和朋友在北京,獨自一人北漂,包括我在內的很多年輕人都是這樣的狀態。
在大城市認識的朋友,關心的內容更側重於你的職業發展和精神需求。因為彼此陌生,出身和過去會被淡去,留下的是更為平等的交流。也因為城市的「大」,彼此有更大的空間,朋友之間可以保持一段舒適距離。值得交心的朋友,也值得我穿越半個北京城去見面。普通的酒肉朋友,說不見也就不見了。
小城市就不一樣了,出門兩公里就能碰到兩個親戚、三個熟人,非要拉上你閑扯半個小時,你也不好意思拒絕。
聊的話題還不外乎這兩類:
一、你找男/女朋友了嗎,ta們家有錢嗎?
二、你找到工作了嗎?工資高嗎?穩定嗎?
我無法去指責小城市裡的人目光短淺,只是在一個安逸的環境里呆久了,會誤以為滿足了基本的物質需求就能滿足精神需求。
最後來個總結吧,我愛大城市,我也愛小城市。
但大城市更能讓我找到自己的價值,讓我有更強的歸屬感,所以我要留在這兒。
也有網友表示:
一個很大的誤會-----大城市與小城市生活成本比較
長期以來,許多人一直認為大城市生活成本比小城市高,在這樣一種假設前提下,許多公共福利政策都向大城市傾斜,拉大了中心城市與小城市的差距。事實上,這是一個很大的誤會。筆者在不同規模的城市生活工作過,發現生活成本隨城市規模的擴大而遞減,規模越大的城市,生活成本越低。
人們往往用旅遊者的眼光看一個地方的消費水平,所以覺得那裡東西貴得不得了。前不久我去拜訪一位曾在我生活的城市服役的老朋友,他帶我們去一個當地人常去消費的餐館吃飯,滿滿一大桌海鮮,還喝了啤酒。結賬時讓我大出預料,才400多塊錢。這桌飯若是放在我生活的小城市,少了1500吃不下來。你隨便到北京、深圳、大連、青島、成都等大城市,只要你上當地普通市民常去的餐館消費,你會發現同樣品質數量的餐標,大城市要比小城市便宜不少。
如果你走盡大城市的超市,更讓你氣得吐血,那裡的東西琳琅滿目,應有盡有,質量完全讓你放心。同樣一斤雞蛋、一瓶礦泉水、一個打火機,在大城市的超市價格要便宜許多。如建材、電視、電腦、服裝一類就更不用說了,越是小城市越貴。
工業品價格小城市高於大城市大家不難理解,光運費就是個不小的數目。同時小城市缺乏競爭,許多產品是獨家經營,你別無選擇。小城市的工業品不擔價格高,質量也相當低劣。事實上,小城市集中了價格昂貴品質低劣的商品。在大城市換季過時的服裝、被大城市淘汰的生活用品、大城市認為不夠環保的各類商品,統統象傾倒垃圾一樣輸送到小城市,讓小城市的人們以高於大城市的價格消費一大堆過時的、淘汰的、劣質的東西。
初級產品是否和工業產品一樣的情形呢?許多人就懷疑了,比如農產品,按常理說,小城市靠近農村,價格應該比大城市便宜才對。但事實並非這樣,總體上仍然低於小城市,千真萬確!你想想,大城市蔬菜供應一般是基地化、規模化生產供應,其交易成本是很低的。
再說出行的事吧,大城市裡,各種交通方式一應俱全,你有更多實惠的選擇。就說坐飛機吧,小城市競爭不充分,航空公司容易形成壟斷經營,所以全國各地都是支線票價高於主航線標價,越窮越見鬼!就這麼簡單。
也許你要說了,大城市房價高啊,北京一平米一兩萬,許多小城市才兩三千啊。事實上,房價也不例外!是的,從表面看,大城市房價比小城市高,城市越大,房價越高。但你忽略了房子是一種內含豐富的商品,許多看不見的福利都包含在房價裡頭,你在大城市擁有了一定投資的房產,就可以擁有該城市的戶口。而越大的城市,教育、醫療、購物、娛樂的條件越好,發展創業成功的機會越多。
同時,城市越大,分工越細,企業越多,就業機會也就越多,發展的機會也更多。大城市公共設施與保障大大優於中小城市,可以較低的生活費用獲取較高的生活質量。大城市房價高,收入也別高,從住房支出與收入佔比看,大城市仍然低於小城市。大城市佔據著無窮無盡的優質公共資源,大城市的高房價是購買這些稀缺資源的綜合費用,而不是單純的房價。小城市的房子就是房子,除了居住,再沒有其他依附在上面的價值,怎能和大城市相比!(作者:佚名)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