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教育]兒童時期糖尿病
06-05
兒童時期糖尿病 糖尿病是體內胰島素缺乏或胰島素功能障礙所致糖、脂肪和蛋白質代謝異常的全身性慢性疾病。兒童時期糖尿病是指小於15歲的兒童發生糖尿病者;95%以上為1型糖尿病,極少數為2型糖尿病。 【病因】 I型糖尿病是由於胰島β細胞被破壞而導致胰島素絕對缺乏所致。進一步分為自身免疫性和特發性。特發性僅見於美國黑人及南亞印度人,無自身免疫抗體,但仍有胰島素絕對缺乏。 多數認為自身免疫性I型糖尿病是在遺傳易感基因的基礎上,在外界環境因素的作用下,由於自身免疫反應,導致β細胞的損傷和破壞,最終因功能衰竭而發病,佔I型糖尿病的絕大多數。 【診斷】 一、臨床表現 起病較急,部分患兒常因感染或飲食不當而誘發。典型表現為三多一少癥狀,即多飲、多尿、多食和體重減輕。多尿常為首發癥狀,如夜尿增多,甚至發生遺尿,較大兒童突然出現遺尿應考慮有糖尿病的可能性。 以酮症酸中毒為首發癥狀者佔20%~30%,年齡越小酮症酸中毒的發生率越高。表現為精神萎靡、意識模糊甚至昏迷,呼吸深長,有酮味,節律不整,口唇櫻紅,噁心、嘔吐、腹痛,皮膚彈性差,眼窩凹陷,甚至休克等。 【治療】 一、胰島素治療 根據胰島素的種類及作用時間可分為短效普通胰島素(RI)、中效珠蛋白胰島素(NPH)和長效魚精蛋白胰島素(PZl)。 1.劑 量 新患兒開始治療時可用RI 0.5~1.0IU/(kg·d);年齡<3歲者用0.251U/(kg·d),總量分3~4次注射。每次於進餐前20~30min皮下注射。參考殘餘β細胞功能,如空腹C肽過低者及病程較長者,早餐前用量偏大,中、晚餐前用量可相等。 混合胰島素(RI/NPH)治療:每日可注射2次,早餐前注射量佔總量的2/3,晚餐前佔1/3,一般RI與NPH之比不大於1:3,殘餘β細胞功能較好者可用30:70,一般用50:50者效果好。先抽取短效胰島素,再抽取中效胰島素。用混合胰島素治療者,若午餐前血糖經常≥11.2mmol/L,可在午餐前加用小量RI(2~4IU欲)。 短效與長效胰島素(RI/PZl)混合治療:兒科應用較少,一般用於病程較長、使用胰島素劑量較多及需要長效胰島素提供胰島素基礎量的患兒,可以在RI一日注射3~4次的基礎上,在早餐前或晚餐前的則中加入PZI混合注射;二者的比例需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進行個體化調整。一般需RI:PZI≥4:10。 2.劑量調整 根據血糖(有條件的單位可測定早晨空腹、早餐後2h、午餐後2h、晚餐後2h及睡前的全血血糖)和尿糖檢測結果按需調整胰島素劑量。 RI的調整 早餐前用量:參照第一段尿及午餐前次尿尿糖進行調整;午餐前用量:參照第二段尿及晚餐前次尿尿糖進行調整;晚餐前用量:參照第三段尿和睡前次尿尿糖進行調整;睡前用量:參照第四段尿及次日早餐前次尿尿糖進行調整。 短、中效胰島素混合治療的調整 早餐前RI及晚餐前RI調整:同上述RI的調整方法,早餐前NPH根據第二段尿及晚餐前次尿尿糖調整。晚餐前NPH根據第四段尿及次日早餐前次尿尿糖調整。 3.注射部位 雙上臂前外側、大腿前外側、腹壁等部位為宜。應按順序成排輪換注射,每針每行間距均為2cm。以防止長期在同一部位注射發生局部皮下組織的纖維化或萎縮。 二、計劃飲食 糖尿病兒童飲食計劃原則是應該滿足其生長發育和日常活動的需要。根據患兒家庭飲食習慣進行適當限制和靈活掌握。 每日所需熱量=4184+年齡x(290-420)kJ [1000+年齡x(70-100)kca1)。年齡偏小、較瘦的兒童應選擇較高的熱卡,< 3歲兒童用每歲418.4kJ(100kcal),隨年齡而遞減;而年齡偏大、較胖,特別是青春期女孩則宜用較低的熱卡,可每歲209.2~251.0kJ(50 ~60kcal),總熱量≤8368kJ/d(≤2000kcal/d)。運動量特大者可用較高熱量,熱量的分配為:碳水化合物佔50%~55%;蛋白質15%~20%;脂肪佔25%~30%。 食物成分中蛋白質應以動物蛋白為主;脂肪應選用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每日最好攝人足夠的蔬菜或含纖維素較多的食物。每日每餐的熱量分配應基本固定,可以分為早餐佔1/5,午餐和晚餐各佔2/5,每餐中留少量作為餐間點心,並按時定量進餐。不能按時進餐時必須測餐前血搪調整胰島素或進餐量。 三、運動治療 初診的糖尿病兒童在搪代謝紊亂階段,必須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況下,根據年齡、運動能力安排適當的項目,每天定時定量進行運動。運動時需做好胰島素用量和飲食的凋整或運動前加餐(如在第四節上體育課時),以防低血糖的發生。在酮症酸中毒時不宜進行任何運動。 運動可以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增加能量消耗,減少肥胖的發生,調節血脂,增強體質等,對糖尿病的治療和併發症的防治有一定意義。 四、糖尿病患兒的教育及心理治療 應貫穿於糖尿病診治的整個過程,對患兒進行糖尿病知識的普及及心理教育。使患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住院期間應對家長進行糖尿病知識的教育。首先是治療的必需技能,如胰島素注射、飲食安排,血糖及尿糖監測等,針對患兒及家長的焦慮、恐懼、緊張情緒等進行細緻的解釋和安慰,長期治療控制好血糖的重要性等,糖尿病教育應逐步加深內容,使患兒及家長配合治療,達到良好的控制效果,以防止、延緩併發症的發生和發展。 五、自我監測 出院患兒應做好家庭記錄,包括:飲食、胰島素用量,血糖,尿糖、尿酮體的檢查結果及參加活動等情況,有助於每次門診複查時醫生根據病情變化及早採取治療措施。 六、糖尿病病情及慢性併發症的監測 1.血糖及尿糖 血糖或尿糖每天測2~4次,至少2次。 2.血 脂 糖尿病患兒常有脂代謝紊亂,應在開始診斷及治療後進行監測,最好每半年監測1次,以便及時糾正異常改變,防止大血管併發症的發生。 3.糖化血紅蛋白(HbAIc) 正常值≤6%。應2~3個月測1次,1年至少4~6次。 4.其 他 定期到門診隨訪,無固定糖尿病門診時,應由專門醫生對糖尿病患兒進行門診隨訪。常規定期檢查跟底、尿微量白蛋白及尿β2微球蛋白排泄率,每年應做1~2次上述檢查;以早期發現、治療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 七、門診複診 出院後1~2周複診,病情穩定、家庭對治療技能掌握後,可2~3個月複診1次,每次複診前進行血糖,24h尿糖和HbAlc的測定,定期進行血脂及跟底等檢查。每次來診時,醫生應了解家庭記錄和患兒情況,進行身高、體重、血壓等體格檢查,對醫囑的修改建議及個人特殊情況的指導等。最好有營養師協同進行複診。 八、糖尿病兒童夏令營或聯誼會 對患兒的治療和精神心理治療有較好的作用,有條件的單位應推廣。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處理 一、診斷依據 1.血漿葡萄糖濃度多數在發生酮症酸中毒時高達16.8mmol/L(300mg/dL)以上。 2.血pH值<7.3,HCO3-<15mmol/L。 3.由於電解質影響陰離子間隙(AG)增高(正常值8~16);計算公式為AG=[K+十Na+]-[Cl-+HCO3-]。 4.血酮體或尿酮體及尿糖陽性。 二、治 療 治療包括糾正脫水、酸中毒、電解質紊亂,控制高血糖。開放2條靜脈通道,分別用於糾正脫水、酸中毒和小劑量胰島素的輸注。 脫水、酸中毒的糾正 1.累計丟失量 估計脫水程度:輕度60~80mL/kg,中度80~100mL/kg,重度100~120mL/kg;多數患兒以中度脫水為主。首先以0.9%NaCl溶液20mL/kg,於1~1.5h內輸入,然後根據血鈉濃度開始用NaCl溶液或0.45%NaCl溶液輸注。 累積丟失的1/2量於開始治療後8~10h給予,其餘1/2量於後14~16h勻速輸入,速度以10~20mL/(kg·h)為宜。 2.生理維持量 按60~80mL/(kg·h)計算,一般輸入l/3~1/2等滲液體,可根據病情及實驗室檢查結果加以調整。 3.含K+液的應用 患兒一旦有尿即可在每批液體中加入含K+溶液,總量為每日3~6mmol/kg,輸液內K+濃度≤40mmol/L,24h內補入。 4.鹼性液的應用 需嚴格掌握,血pH<7.1,CO2CP<5.4mmol/L(12vol%)時,為應用NaHC03的指征。5%NaHCO3補充量=(15-所測HC03)(mmol)×體重(kg)×0.6。開始用計算量的一半.以注射用水稀釋成1.4%濃度(等滲),於1~2h內輸入,複查血pH>7.2時,即應停止。血pH越低糾正酸中毒越慢。 小劑量胰島素滴注法糾正糖代謝紊亂 劑量 一般主張用RI 0.1 IU/(kg·h)。以0.9%NaCl溶液 60ml。稀釋,利用輸液泵控制速度為 lml/min,每1~2h監測血糖1次,根據血糖下降情況逐漸調整輸液速度[ 自0.5mL/min 即 0.05IU/(kg·h) 降低到 0.25mL/min 即 0.025IU/(kg·h) ]。使血糖維持在11.2~14.O mmol/L( 200~250mg/dL )為宜。當患兒清醒可以進餐時,在停止小劑量胰島素滴注之前半小時,皮下注射 RI 0.25 IU/(kg.次)。以防止血糖過快回升。 當血糖下降至11.2~14.0mmol/L( 200~250mg/dl )時,患兒仍嘔吐或難以進食,或合併嚴重感染,而不能停止小劑量胰島素治療時,可給含糖2.5%~5%的溶液滴注,但同時應按每2~4g葡萄糖加用1IU胰島素的比例,加入RI。 感染的治療 酮症酸中毒時常伴感染,根據可能誘發感染的病原菌,選用適當的抗生素治療。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糖尿病友不吃主食,竟然有這麼大害處!
※自我血糖監測,糖尿病的必修課(一,1/5)
※外婆80多歲,血糖一直保持很高水平,吃藥不規律,想起來就吃。建議她打胰島素,嚴詞拒絕,神色大變?
※【掌控糖尿病飲食指南】飯後血糖升多高,食物中這哥倆說的算
※糖尿病低血糖癥狀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