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老師新作:太極拳的技法與內勁——小張老師

太極拳的技法與內勁

黃仁良

太極拳是中華武術文化之精華,太極拳鍛煉除了養生健體以外,還要講究攻防技擊的搏擊藝術。儘管當今社會人們更注重於養生,但作為祖國傳統武術的太極拳,尤應講究技法與內勁。為使練拳者能正確認識和理解技法與內勁的關係,有利於對傳統武術的繼承和發展,並予以發揚光大,現對太極拳的技法與內勁作粗淺論述。

一、技法與內勁的關係

太極拳的技法和內勁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兩者不可混為一談。技法又稱技巧、技藝、手法、著法;內勁也稱內功、功夫、功力、勁力。凡是與人搏擊的競技運動,如武術、拳擊、摔跤、格鬥等,都應俱備技法和內勁兩方面的內容。

王宗岳的拳所云:「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變化萬端指的是技法,理為一貫指的是內勁。技法可以由老師傳授或拳友之間相互切磋,也可以觀看別人演練時偷偷銘記揣摩,待鍛煉成熟後即可應用。內勁是人體所能釋放的能量,也是人體自身的功力,勁與力是屬於同一個範疇,勁是力的升華,力是勁的基礎。內勁的鍛煉必須在老師指導下,遵照正確的訓練方法,經過自己長期不斷地刻苦鍛煉後,逐漸生成出來。以太極拳鍛煉對內勁生成過程,必須先經過摧僵化柔,然後再能積柔成剛。內勁的鍛煉質量是根據各人的身體條件而定,每個人鍛煉的結果不可能一個樣,但只要能刻苦鍛煉總能出成效,所有一代宗師的高深武功,都是通過長期刻苦訓練而來。

在搏擊藝術中,技法是方法問題,而內勁是功力問題,技法與內勁既不能混淆,又不能分開,兩者必須結合使用不可缺一。任何技法中必須貫注於內勁,才能事半功倍,收到良好的技擊效果。如果不練內勁而光對技法練得相當成熟,招式也使用得很漂亮,這是無內勁的招術,練到最後還是花拳繡腿,與人交手時非但打不動別人,而自己卻不經一擊。反之,如果只練內勁而不練技法,雖功力長大了,而這是無招術的功力,若與人交手時,就不知道化與打的方法,也不會掌握擊打的時間、角度、部位、方向問題,只能是盲撞亂打一通,那同樣是擊人不妙。用現代人的說法,技法是搏擊藝術中的軟體,內勁是搏擊藝術中的硬體,硬體與軟體必須組合使用才能奏效。拳諺說:「練拳不練功,到頭一場空」,前輩拳師們明確指出在練拳架招式的同時,必須要結合訓練內勁,內勁訓練也稱功力訓練,任何拳術都有它的內功心法和內勁的鍛煉方法。唯有技法結合了渾厚的內勁,在與人推手或交手時,才能實現引進落空合即出的目標,只要技法運用得當,內勁一經猝發,即能將人輕飄飄地擊彈出丈外,或震透其內臟並傷其筋骨,讓人膽戰心驚!這才能稱得上為中國功夫。

二、技法的變化

太極拳的基本技法是掤、捋、擠、按、采、挒、肘、靠稱為八大手法;進、退、顧、盼、定稱為五大身法、步法及眼法,總稱太極十三勢,也是太極十三法,其核心為守中用中的(中)。對稱內形為正、隅、虛、實、收、放、吞、吐、剛、柔、單、雙、重,其核心為輕靈的(輕)。八大手法應有八八六十四種變化,例如手法中的按法,就可變化為雙按、單按、正按、側按、左按、右按、前按、下按等。再如靠法的變化,有肩靠、胯靠、背靠、左靠、右靠、前肩靠、正肩靠、後肩靠等。另外在手法與手法之間的互相變化,例如由掤變為捋、由捋變為按、由按變為采、由采變為靠等的變化。腿法和身法也有許多變化,例如腿法的使用,又可分為踢、撩、蹬、踹、擺、插、套、勾、掃等。身法中有縱、橫、高、低、進、退、返、側等變化,其中如閃展、騰挪、進退、轉翻、縱跳、竄崩、撲壓等都是身法的變化。眼法是眾法的靈魂,也是武術家的精神所在,既能左右顧盼觀察來勢,又能對敵起一種威懾作用。步法為一身的根基,定位時靠步法,非定位時亦靠步法。無論手法、腿法和身法的變化,均依賴於步法的配合。

所有技法都必須是手、眼、身、法、步的綜合協調,行拳的靈活與不靈活在於步法,發勁的穩沉與否也在於步法,太極拳的散打訓練中是很注重步法的靈活多變,所以才有「三分手法,七分步法」的說法。技法在應用時可以千變萬化,變化的根據是隨著對手來勢的變而變,技法在實際應用時的變化,還可以運用兵法中的聲東擊西、指左打右、直來橫去、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真假虛實,縱橫高低等變化。技法水平的高低取決於變化萬端,變與不變的原理,是來源於易經象、數、理的哲學思想範疇,一切事物都是在變化中求發展,太極拳也如此,在推手或交手中誰能善於變化,誰就能掌握制勝權。太極拳技巧的運用除了全身協調和技法熟練外,還要靠自己的智慧和靈敏的知覺功夫,先要摸清對手的虛實,決不盲目出手,能知己知彼,然後能快速變化,時時處處必須搶得先機,就是將被動變為主動。所謂:「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應在不動中去感知對方的動靜,也是以靜御動。技法是攻防技擊的方法,也稱為術法,拳架動作的一招一式稱為招式,所有招式中都必須含有攻防技擊的方法,這就是招中有術,也稱招中術或招術。招術的鍛煉是由大到小,「先求開展,後求緊湊」,從大圈練到小圈,再由小圈練到無圈,其實無圈亦有圈,此圈極小而已,至此階段即為無招,所謂「無招勝有招」。凡是搏擊競技藝術,如太極、少林、形意、八卦、劈掛、通臂等拳術,包括擒拿、格鬥、摔跤等,其拳勢招式中都有術法的內涵,即招中有術,也稱實招。在技法的變化中也有虛招,這是轉移對手注意力的一種方法,虛而實之,實而虛之,但虛招中同樣有術的含義,而且還講究一招多用。虛招不等於空招,虛中有內涵在,空是空洞無物,例如目前所普及流行的全民健身活動,象太極拳操、太極劍舞、扇子舞等,只是隨著音樂節奏而舞動手足,從外表看象是武術的招勢,其實招勢中沒有攻防技擊的術法內涵,這叫空招,是招中無術,所以只能稱做拳操而不能稱為拳術。

三、內勁的形式與類別

知道了內勁與技法的關係,就不會將兩者再混淆不清。就按太極拳八大手法而言,如果沒有內勁的貫注,只能稱做是單純的招法或術法,例如掤法、捋法、擠法、按法、采法、挒法、肘法、靠法。有了內勁的貫注,才是招術與內勁結合而成為各種不同的勁別,例如掤勁、捋勁、擠勁、按勁、采勁、挒勁、肘勁、靠勁等,也稱為太極拳基本勁法。任何技法必須貫注以內勁,才能事半功倍,收到良好的技擊效果。

內勁在明暗長短形式上又分為明勁、暗勁、化勁三大類。明勁也稱長勁,動作起落轉動明白順遂,勁力和意念綿綿不斷,有延長放遠的作用。暗勁也稱短勁,外形動作較小,勁力攻擊距離較短,力透對手的筋骨及內臟,具有突然性及爆發性。化勁是化解對手向我攻擊的一種勁力,動作以輕柔而順勢牽引為主,完全以神意及氣勢運行,是意念與全身內外高度協調的結果。從上述三類內勁中又可分出許多不同形式的勁別,如沉勁、合勁、開勁、拿勁、承勁、定勁、寸勁、截勁、提勁、問勁、喂勁、冷斷勁、彈抖勁等。其中沉勁是松沉下按之勁,合勁是凝合聚攏之勁,開勁是打開分化之勁,拿勁是拿鎖控制之勁,承勁是承轉接連之勁,定勁是釘住控定之勁,寸勁是起收突發之勁,截勁是堵截化解之勁,提勁是上領提引之勁,問勁是試探詢問之勁,喂勁是在教學時為學員提供適當力度,猶如給嬰兒餵奶的勁法,冷斷勁是迅猛冷絕之勁,彈抖勁是松彈抖擊之勁。上述所例舉的勁別,都屬於內勁與技法相結合的基本勁法,是在各種不同招式和不同技法的運用中,以內勁貫注而形成的各種勁別。

內勁在結構類型上可分為六種模式,即為擰裹、鑽翻、螺旋、崩炸、驚彈、抖擻,稱為六合勁。儘管內勁在表現形式上名目眾多,但都離不開這六種結構模式,根據不同術法結合不同結構模式,以內勁貫注即成為各種勁別。此外還有渾勁、懂勁、聽勁、硬勁、剛勁、柔勁等說法。初學者不可能懂得各種勁別和勁的層次,所以使用的都是渾勁,這也是必經之路,通過不斷鍛煉就逐漸對內勁有了認識,這稱為求懂勁的階段。懂勁就是要知道自身的勁別,還要知道對手的來勁,要了解對手的勁,那就要鍛煉聽勁,聽勁並非用耳聽,而是鍛煉手臂肌膚的感知能力。硬勁是直接使用的剛硬強攻之勁,太極拳中一般不適用,剛勁是沉重剛猛之勁,以攻擊的一瞬間為用,柔勁是柔綿圓潤之勁,適用於化解及防守。剛不等於硬,剛中也不可無柔,柔不等於輕,柔中也不可無剛,太極拳的內勁講究剛柔相濟,即剛中寓柔,柔中寓剛,所謂:「柔里有剛攻不破,剛中無柔不為堅」。

四、內勁的蓄髮

蓄勁,就是能量的積蓄和聚合;發勁,就是能量的釋放和猝發。武禹襄的十三勢行功心解云:「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太極拳鍛煉有「含胸拔背」和「一身備五弓」之說,其實拔背就是為形成身弓的方法,加上兩腿腳和兩手臂的曲蓄便形成了五張弓狀,五弓狀態就是張弓蓄勁的過程。身是一張弓,脊椎就是弓弦,架箭拉弓時下弦根部在長強,上弦根部在玉枕,中間箭矢拉力支點在夾脊,夾脊一松箭便放出,是謂「力由脊發。」發勁時必須是五弓齊發,身軀部位松沉由含胸拔背而變為尾閭中正及胸寬腹實,四肢也由曲蓄有餘而變為伸展,所謂;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在求直中仍應留有微曲餘地,這就是內勁蓄髮的全過程。蓄勁是外虛而內實,是斂、是吞、是吸;發勁是內虛而外實,是放、是吐、是呼。古人云:「身似弓弦手似箭,弦響鳥落顯神奇」。內勁的猝發在於一瞬間,又是全身上下內外動作的協調一致,太極拳發勁講究的是整體勁,拳論云:「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這是發放整體勁力的外形要求,要訣云:「發步進入須進身,身手齊到是為真」。內形要求就是意念、內氣、勁力的內三合,應與外形動作完美結合,一氣呵成,才稱為整勁,否則便成散亂。古人又雲;「起手如閃電,電閃不及合眸;擊敵如迅雷,雷發不及掩耳」。這都是形容內勁蓄髮是在一瞬間的快捷程度,內勁蓄髮也象電閃和雷鳴那樣迅猛,電光的一閃與雷鳴聲緊密結合,使人驚心動魄!太極拳內勁的猝發也象雷鳴電閃可以結合發聲,稱謂「哼哈二氣」,此聲必全由丹田發出,因為丹田既是勁源又是聲源,凡是唱歌唱戲都必須是丹田發聲。根據動作的縱橫曲直,發音也有高昂與短促之分,使形與聲合一而對外界事物產生共鳴,這也是一種以聲奪人的方法。勁力發放時由於各人個性和鍛煉習慣的不同,各人所發聲音也不盡相同,一般發音如;哼、哈、咳、嗨、業、噫、吭、呵等。有人比喻太極拳發勁象木匠師傅打木榫,要入木三分,就是要求乾脆利落,不拖泥帶水。李亦畲的撒放秘訣就闡述太極拳的運勁和蓄髮方法,為擎、引、松、放四字,拳訣雲;擎起彼身借彼力(其中有「靈」字),引到身前勁始蓄(其中有「斂」字),鬆開我勁勿使曲(其中有「靜」字),放時腰腳認端的(其中有「整」字)。太極拳的勁力由內部發出,故稱內勁,在蓄髮過程中應特別注意,在擎、引、松、放四字中,又包含著「靈」、「斂」、「靜」、「整」四字。太極拳所使用的是一種內擊力,這與外家拳的用力不同,外家拳所使用的是一股衝擊力,蓄髮必須收得緊沖得直,發力就大,其外形動作的幅度也大。太極拳講究的是挨著何處何處發,而且在粘住對手順著圓弧形線路任何一點,毋須將手收回處處可以將勁力發放,所謂頭、手、肩、腕、肘、背、腰胯、膝、腳全身九節勁,節節可發人。

五、內勁的訓練

太極拳內勁訓練也稱功力訓練,訓練方法同樣分單練和對練兩種,訓練內容除了走架外,可以將拳架的一招一式分拆,作單式發勁訓練。例如斜飛式、攬雀尾擠、按、摟膝拗步、白蛇吐信、撇身捶、搬攔捶、金雞獨立、野馬分宗、玉女穿梭等等,都可以作為單式動作訓練。有些拳架招式在走架中僅有右式或左式,而在單式訓練時就必須左右兼練,單練又分定步和活步兩種。單式動作的發勁訓練必須有呼吸配合,應掌握蓄吸發呼規律和招式的攻防含義。一吸一呼,一蓄一發,一化一打,柔化剛打,發勁用剛時應將勁力控制在一點,並掌握時間在一瞬間,象雷電一閃即逝。待訓練有素時發勁應呼呼有聲,自我感覺能輕鬆自然地發出勁力,憑空發勁的單練,還屬於知己功夫,所以還必須進行雙人對練。對練方法是一人喂勁給另一人發勁,相互對換,凡是能單練的招式均可雙人對練。對練發勁更能增強功力,而且還能鍛煉知人功夫,並可檢驗自己功力的增長程度。太極推手是雙人對練的主要內容,各種勁別都可在推手盤圈中得到體驗,尤其對聽勁、化勁和粘連勁的鍛煉必須通過推手才能獲得。太極推手是屬於太極拳專門的一項鍛煉內容,四正推手是由掤捋擠按四法組成,四隅推手是由采挒肘靠四法組成,何論運用化勁或發勁都必須在盤圈中進行。《打手歌》雲;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連粘隨不丟頂。楊式太極拳對功力訓練最佳途徑是抖白蠟桿,大多數武師都通過抖桿訓練,抖桿也分定步和活步兩種鍛煉方法,動作較簡單,一般為劈、崩、扎、挑、掃、架、壓幾種抖法。根據各人對訓練要求不同,功力訓練的內容也不盡相同,先師隨武匯川訓練功力時,除了上述訓練內容外,還有紮鐵槍和打砂袋的鍛煉內容。匯川師祖練砂袋每隻兩百斤同時可打六隻,五十斤重的鐵槍直刺出去紋絲不動,以上均為太極拳內勁的訓練方法,僅供學者參考。

2011.1.16


推薦閱讀:

女老師表白男同學?4個秘訣讓她倒追!
王晶輝老師的天價衣
趙向陽老師說風水中的「七星打劫」
語文老師直言不諱:作文里有這樣的100個句子,滿分我給定了
劉宏毅老師講解《中庸》第2集

TAG:太極拳 | 太極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