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沛菊練拳語錄
一、陳氏太極拳秘傳心法 : 胸微含、肩里卷,屈臂泛臀襠開圓。 襠莫扭,亦莫涮,背絲扣形循環纏。 寧低不高行平線。 上行不過眉,下行似鬆開, 內轉拇指界中線,外運勿探沉肘尖, 寧進不退,下在上先。 注陰不注陽,注後不注前。 內外六合分明,上下周身關聯。 腋腿四窩名「四?」,左與左對右亦然。 剛而不僵輕非浮,五陰五陽虛靈現。
二陳沛菊練拳語錄:
1:行拳十指連,轉關背絲扣 行拳十指連,轉關背絲扣,是打太極拳不可須臾離開的要點。 「行拳十指連」是因為打拳時最容易忽略「十指如一手」,每一動作應該注意通背勁的運用。「轉關背絲扣」,是強調太極拳的轉關「要在對拉拔長中進行」,要注意陰陽對稱,陰陽轉換,著著混圓勁。說說容易,操作時,尤其是一面對拉拔長,一面轉關則有一定難度。需要常常練習。
2:論腰胯 練拳就如修水渠,水渠修通以後,一開閘水就通了。腰胯就如閘,腰胯沒練通,渾身永遠不會一氣貫通。
3:論內氣
前後上下十字管,莫忘逢中一條線,內斂入骨纏絲勁,虛實開合哼哈間。
4: 要練明白拳
太極拳的理論基礎是中國傳統文化,可謂博大而高深,一生學之不盡,太極拳的技術以人體為載體、通過合理而協調的運動來表現,可謂具體而嚴密,越練越純,渾然一體。所以,一個真正明白和學習太極拳的人應該是懂得與太極拳相關的中國傳統文化,懂得人體結構、懂得合理而協調的運動原理,懂得生命的內修與外練。 「懂得與太極拳相關的中國傳統文化」,我們現在接受的是現代漢語教育,傳統文化經典不再是學校的必修課,這使得我們在學習太極拳理論方面困惑而茫然。 「懂得人體結構」,這是醫學專科和體育學院運動解剖的課程,學太極拳的人不一定學過,學過的人不一定在學練太極拳。而在從前「武醫結合」是一種正常的現象,許多武術家是醫家,是正骨推拿的高手,許多中醫學家又是武術家,懂得內修與外練,武功高深。 「懂得合理而協調的運動原理」有了上面的基礎,自然能知道合理而協調的運動原理,當今大多數習練太極拳的人們多以模仿老師的動作,不明運動的道理,其不知運動有身體的機械性運動,其中包含著運動力學的道理,也有「易理」的變、通、活運動。 「懂得生命的內修與外練」中國的內修與外練是一門長期形成的生命科學維護體系,其體系訓練很嚴密,但流派又很龐雜,必須有真正有傳承,否則難走入正道。 陳鑫前輩將以上這些都解於書中,能有幾人明了全部,同時又練到了高層次,那可以說是名家高手了。否則不能稱為名家高手。
5:太極拳的腰勁:
無論什麼拳架都是以人體為載體的,所以運動時應該符合人體。勁力的傳遞應該是沿身體而行的。我們都知道腰在運動中的主宰作用、腰勁是很重要的。 在實際的演練中我們看到許多朋友是把「腰」的轉動練成上體的轉體,這樣就形成上體胸部引領運動,一錯都錯。 在陳氏太極拳小架《太極拳練習概要》中說的很清楚,下在上先。從人的生理結構來說:兩腿支撐人體重量,通過兩胯向上連接腰椎。所以在說到腰的運動時一定是腰與下面胯的連動,即:後腰勁或腰襠勁。
陳沛菊語錄6:
在太極拳推手發展至今,形成了兩種,一種是比賽,那是針對規則而訓練技術,為了得分,一種是傳統的方法,本應是訓練知已知彼能力的一咱手段,但傳統的方法也已不再是原來的技術,更多的是較力、用招,尤其是陳氏推手多用勾、掛、磕膝、使絆等,以力為巧,實則偏離了推手練習的原來目的。 功力,是每個流派都很注重的,常言說「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都講的是「功」的練習。許多拳種都講意識、動作、呼吸的配合,而正確的概念和具體的方法是最關鍵的。
陳沛菊語錄7:
不管什麼時候講課我都要強調三點:1.是什麼?2.為什麼?(依據)3.怎麼辦?(方法)。不管處在哪個階段的人,都要明確這三個步驟。我練的是什麼,我為什麼這麼練,我該怎麼辦。前面兩點是自己要思考的問題,然後怎麼辦就是要問老師,這時老師要因人施教。不同技術水平,不同層次,不同身體狀況,用不同辦法去引導學生,這個辦法應是很明確的,最終我們是要落在方法上。所以不管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是工作中有一個好方法是取得最好效果的最重要的環節。 同時我們知道,所有的精品都來自於細節。太極拳在訓練過程中,教、學、練三個是樣完全不同的三個概念。老師負責教,學生的任務是學,最後練是落在自己身上的。如果你跟老師說,教教我功夫吧。那就錯了,老師教你只能給你一個理論,一個方法,功夫是自己練出來的。對於這些概念的東西,你要明白你的位置是什麼,無論作為老師還是學生,你要明白你要幹什麼。我們要很理性的學習太極拳,而不要去盲從。而現在社會上,大部分人是很盲從的,例如:只要有老師教我們就跟著學。要不就是在公園裡,大部分是鍛煉的,健身的,娛樂的這種狀況。所以,我們去思考這些理論依據,多問「為什麼」這個習慣沒有建立起來。我們建立太極拳研修中心,是要利用這個平台來告訴這裡的老師和朋友們很理性的去練太極拳。我希望通過我和我中心共同的努力能幫助來到這裡的人。不論你學什麼的,都能做一個很謹慎的思考,做一個很準確的定位,練好太極拳。因為你們來這裡,其實就是這樣一個選擇。不管你是在外邊練了很多年,越練越覺的沒法練了,想找一個提高的地方(這是對我們充滿希望)。還是想練練不同的套路體會體會。大家來這都是想進步,雖然大家情況不一樣,但對於進步的要求根據自己的情況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接著我們進入基本技術階段:大家的情況都是不同的,有剛起步的,有練多年的;有練陳式的,有練楊式的;有練小架的,有練24式的等等。包括廣場健身這種性質的訓練,對於基本技術的練習都是很重要的。我會很有針對性的去講這些。那麼,今天我們還是以互動式的,請不同的朋友來這裡練,我們共同探討,每個人都要講一個道理,都要很理性的去分析這個技術。只有掌握到心明眼亮,才能知道前面的路是什麼,自己處的位置是什麼,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兒,解決的方法在哪兒。這樣每個人都會很明白,學拳學的非常清楚,心裡就很踏實。我們就是引導大家做到這一點。所以在進行這個環節之前我先講一下什麼叫合理運動?第一,我們的身體結構,第二,有序的運動。這兩者是必須知道的。
陳沛菊語錄8: 陳鑫著作的重要歷史地位
陳鑫(1849-1929),字品三,陳仲甡三子,陳氏第十六世。清末歲貢生,近代中國武術史上著名的太極拳理論家。他自幼隨父習武,天資聰慧過人,深諳太極武功之精奧,後遵父命習文,文武兼備。為闡發陳氏世傳之太極拳理,發憤著書立說,其主要著作有:《陳氏家乘》五卷,《安愚軒詩文集》若干卷,《陳氏太極拳圖說》(原名《陳氏太極拳圖畫講義》,出版時改為是名。)四卷,《太極拳引蒙入路》一卷及《三三六拳譜》等,其中以《陳氏太極拳圖說》為代表。該書從1908年動筆,其時,公已年近花甲,到1919年完成,歷時十二個春秋,書稿成時,已近古稀。十二年中,他對該書傾注了全部精力,不避寒暑,漚心瀝血,多次修改,親手抄錄而不懈,其抄本有四,每稿洋洋二、三十萬言,其毅力、精神確實感人。該書圖文並茂,拳勢取經絡而通變,拳理師周易而同規,理精法密,顯微闡幽,精朴悉陳,細膩明透,為拳壇理論之豐碑,武林修學之經典。多年來,此書彌傳華夏,風靡海外,武林界爭相寶之,東南亞、日本、歐、美各國亦見譯本,實為不朽之盛業、太極拳之精典也,該書正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向太極拳高峰攀登。(參考引用:陳氏第十九世陳立清所著《陳氏太極拳小架》--- 香港銀河出版社)
陳沛菊語錄9:陳氏太極拳的訓練過程
陳氏太極拳的訓練講究以大圈收至小圈,小圈收至無圈為登峰造極。歷史上陳氏太極拳並無大、小架型之分,而是在訓練方法上,對於初學者,師傅為了使徒弟儘快入門,把架型放大,讓徒弟先從大圈、外圈入手,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在徒弟掌握了陳氏太極拳劃圈走圓的運動規律之後,再逐步由大圈過渡到小圈、外圈過渡到內圈,而形成勁路沿軀幹和四肢變化、傳遞的螺旋纏絲勁,達到外形上不見圈的高級境界。隨著太極拳的發展,後人為了區分陳氏太極拳的不同練習方法,拳術上有大架、小架(大圈、小圈)之稱。如今的陳氏太極拳大架、小架除了動作形式不同外,其技術理論基礎是一樣的。大架拳手也講求將圈逐漸收小,小架訓練開始也講求將圈放大,兩者的訓練過程基本相同,因此有「大架不大,小架不小「之說。
推薦閱讀:
※【語錄大全★張小嫻語錄】
※《楊松泉老師太極拳語錄》
※珠璣語錄(124)
※茶人微語錄|沖泡普洱茶用什麼水好,水溫有啥要求?
TAG:語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