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霍金:不要迷戀天堂,那只是個傳說
在《衛報》的一次獨家專訪中,斯蒂芬·霍金駁斥了對上帝的信仰。
斯蒂芬·霍金曾這樣說過,相信天堂或來生在等著我們只不過是一出「神話」,因為人們害怕死亡。這樣的駁斥表明了霍金對宗教撫慰的堅決抵制,這位英國最傑出的科學家認為,當大腦閃現出最後一絲靈光後,生命便會陷入虛無。
這位21歲時就被診斷患上了運動神經元疾病的物理學家,隨著病情的日趨嚴重,很多人認為這種目前還無法治癒的疾病會在幾年內終結霍金的生命,這種觀點甚至使這位年輕的科學家迷上了瓦格納的音樂,但最終,霍金戰勝了病魔,他說自己比以前更會享受生活,雖然未來還籠罩在未知的陰雲之中。「這四十九年來,我一直活在英年早逝的傳聞之中。死亡我並不畏懼,但急著赴死也並非是我的本意。我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完成,」他說。「我認為大腦就如同一台電腦,零件失靈它也就停止工作了。對於陷入停滯的電腦來說,天堂或來生是不存在的;它們只是為害怕閉眼的人所預備的一出神話而已,」他補充說。
霍金最近關於宗教的其他評論在他2010年出版的新書《偉大設計》(The Grand Design)中都能找到,在這本書中,霍金斷言,解釋宇宙的存在並不需要虛構什麼造物主。《偉大設計》一書激起了某些宗教領袖的強烈不滿,例如首席拉比薩克斯勛爵(Lord Sacks)就斥責霍金犯了一個邏輯上的「基本謬誤」。
自2009年在美國舉行了巡迴演講之後,這位現年六十九歲的物理學家就大病了一場,其間被送到阿登布魯克醫院(Addenbrookes hospital)進行救治的消息還引發了公眾對其健康的嚴重關注。最近,霍金已經以研究主任的身份重返劍橋了。霍金的言論將隱喻的上帝和作為信仰的上帝完全區分了開來,在信眾的眼中,上帝是無所不能的造物主,他主宰了宇宙的運作機制。
在1988年出版的暢銷書《時間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中,當寫到「萬有理論」對於科學家來說意味著什麼時,霍金就耍了一回愛因斯坦最喜歡用的招數。「那將是人類理性的終極勝利——因為到那時,我們就能洞曉上帝的思維,」他在書中這樣寫到。這本書據說賣出了九百萬本,霍金頓時成為了物理界的頂級巨星。衝天的名望讓他在《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星際迷航:下一代》(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和《紅矮星號》(Red Dwarf)中都過了一把客串癮。而在老本行中,霍金亦建樹頗多,他最偉大的成就便是理論描繪了黑洞如何釋放輻射。
在這次訪談中,霍金還駁斥了死亡之後生命依然存在的理念,並強調這只不過是人類通過延續生命概念來滿足潛在永生的需求罷了。在回答人類應該如何生活的問題時,他只是簡單說了一句:「人類應當尋求行為的最高價值。」在回答另一個問題時,霍金則回顧了科學之美,例如生物學中DNA精緻的雙螺旋結構,或物理學中的基本方程等。
對《衛報》所提出的問題,霍金都一一作了解答。此外,他還提前回答了一位讀者提出的問題:人類存在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問題本來是預備拿到第二天在倫敦召開的Google Zeitgeist大會上進行討論的。屆時,霍金將論證一個終極問題,即早期宇宙中微小的量子漲落是如何成為後來形成星系、恆星以及人類的火種。「科學預言,從虛無中會同時誕生多種不同類型的宇宙。這是一個關乎人類存在的概率問題,」霍金暗示,隨著諸如歐航局普朗克望遠鏡這種先進太空儀器的出現,人類有可能解讀到最早期宇宙光線中的古老信息,並理解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是如何形成的。
科學支配著宇宙。但科學以抽象的方式直接告知我們,人類無法解決某些終極問題。我們需要利用一些實用性的理論,如達爾文的進化選擇論,來解釋那些最有可能生存下來的生命體系。人類賦予它們以更高的價值。科學之美在於它能對現象或不同觀測結果之間的聯繫作出最簡潔的解釋,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生物學中的雙螺旋結構和物理學中的基本方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