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鸚鵡缸的秘密

朋友們都說鸚鵡好養,的確如此。但是也有不少新手總把鸚鵡養的不盡人意,甚至出現狀況導致一命歸西。其實要把鸚鵡養好只需要了解鸚鵡需要適應的環境就不會出大問題。我的一米二缸養了70條多數都在15公分以上(肉身),見過的朋友都感覺太密。養好一缸紅彤彤的鸚鵡寓意祥和興旺,並且鸚鵡魚互動性很強,頗招人喜愛。

現在就想到的幾點給新手們得瑟一番,老手可以拍個生化棉磚:

1、溫度:鸚鵡在22~26度狀態最好。我一般在不低於18度不開加熱棒,鸚鵡適應力很強,只要不是忽高忽低的溫度大變化,鸚鵡都是可以接受的。我不贊成把鸚鵡魚缸溫度提高到28度甚至更高,當然夏季水溫偏高不可避免。水溫不高有兩個好處:首先節電,其次給鸚鵡治病升溫留有空間。平時水溫很高,治病再升高魚就受不了了。

2、打氧:鸚鵡魚是高耗氧魚,缺氧必死。尤其高密度必須注意。密度越大氧氣越要充足,上濾和滴流可以製造出砸出的水花讓水中容氧,沒有上濾就必須補充氣泵。水中容氧度高魚不愛得病,魚缸升溫治病更不能忽略打氧。

3、過濾:鸚鵡能吃能拉,過濾必須可靠。這裡特彆強調物理過濾,沒有可靠的物理過濾,生化過濾就會被徹底破壞,整個魚缸水質不壞才怪。魚便少問題不凸顯,魚便多就要及時清理,再強大的過濾如果長期不清理污物,水質必然變壞,導致水霉。生化過濾起穩定水質的作用,如能加大體積則盡量加大。濾材不必迷信進口,國產濾材足以勝任。

4、餵食:如果能保證及時清理魚便一天餵食2三次都可以,如果白天上班無人照料,每天一次餵食也可以。重要的是大型魚都不能一次投放過多食物,3~5分鐘內吃光最好。魚很難餓死,但是多餘的食物在水中敗壞後果可想而知。

5、換水:大型魚定期換水是必需的。但是不能過勤或者一次換水量過大,二者都能破壞魚的生存環境造成狀況。根據魚缸里的密度一般在四天到一周為換水周期,換水量五分之一或更少(根據魚缸大小和密度)。鸚鵡魚很皮實,我一般就是用熱水器里的水手感和魚缸里溫度差不多就行。

6、上色:餵食品牌的增色飼料。個人感覺上色程度和魚的基因有關,注意任何增色飼料都不同程度染水,甚至通過魚便染水,這是正常的。如果你想增色快一點,那就騙自己一把吧,用粉色燈管照明來得最快。

7、治病:大型魚出現狀況不必驚慌,特別注意不能亂用藥。老三樣是最穩妥的辦法,對症下藥才不會出大亂子。不贊成日常換水往魚缸里撒大鹽,否則真正需要大鹽治病就沒效果了。大眼的濃度寧可偏高不能太少,少了就無效。


推薦閱讀:

為什麼大洋與大洋間都是連通的,但液體的密度不同?
密度有關的科學實驗:杯中彩虹
低密度脂蛋白有什麼危害?
如果人類的密度到達極限地球會怎樣?

TAG:鸚鵡 | 秘密 | 密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