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各民族簡介——羌族

中華各民族簡介——羌族

羌族概況

歷史:羌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他們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東部邊緣。

人口:羌族現有人口約30.7萬人。

分布:主要聚居區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汶縣。其餘散居在汶川、理縣、黑水、松潘等地。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來的一支。

經濟:羌族以農業為主,以畜牧業為副,以狩獵和多種副業為輔助。工業從無到有,已興建起製革、造紙、木材、水泥、化肥等工業。刺繡、挑花、編織是羌族人民的傳統工藝。

羌族風俗

圖騰:

信仰:羌族傳統宗教信仰以白色石英石為表徵的天神為主神的多種崇拜。此信仰沒有廟宇,只在羌族房頂、山頂、樹林中、田地里修築底寬約2米,高約2至4米的「拉克西」(石塔),塔頂置白石,象徵天神和天神所統率的諸神,日日朝聖供奉即可。此外,羌族還信仰道教、佛教、藏傳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其中,道教、佛教信徒較眾,並與天神為主神的多神崇拜相互融合,相互補充。

禮儀:在西南羌族等少數民族中流行著一種飲咂酒的待客禮儀。家有貴賓至,主人往往請客人喝當地特有的泡壇酒(即「咂酒」),以表敬意。先將桌子和盛有糯米酒的酒罈放在堂屋中,桌子四周不設座,客人圍桌而立。飲前,主人叫主婦出來啟封開壇,並端上一隻盛滿熱水的盆或碗。人們以通節細竹就水中一吸,然後注入酒罈中,使酒不欠不溢。接著,主客輪流以細竹吸酒而飲。酒液將完時,須加水,直到酒味清淡為止。

禁忌:婦女分娩時在門外掛枷單或背兜,忌外人入內,家有病人時在門上掛紅紙條,忌外人來訪;不能跨火塘或用腳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腳架上烘烤鞋襪衣物;忌坐門檻和樓梯;飯後不把筷子橫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

婚俗:羌族結婚操辦喜事,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娘家要備好「回門酒」,親友要向新婚夫婦饋贈禮物,並致詞祝福。羌族民間有的地方還有「逗新郎」的習俗。即在回門酒的宴席上娘家人要給新郎用四尺長的筷子,而且還要在筷子的後面加幾個用馬鈴薯做的筷子墜,要新郎使用這種筷子,隔著幾盞油燈去夾用肉丁和豆粒做成的菜,如果因為筷子長,夾不起菜,或油燈燒著下巴,就要被罰酒,這種活動既是節日聚餐,也是一種娛樂。

食俗:羌族民間大都一日兩餐,即吃早飯後出去勞動,要帶上饃饃(玉米面饃),中午就在地里吃,稱為「打尖」。下午回家吃晚餐。羌族主食大都離不開「面蒸蒸」。常年食用白菜、蘿蔔葉子泡的酸菜,以及青菜做成的腌菜。肉食以牛、羊、豬、雞肉為主,兼食魚和狩獵獸肉。散居在山區的羌族一般不常食新鮮豬肉,都是將豬宰殺後去毛,剖成兩半或切成幾大塊,吊在房樑上熏烤製成「豬膘」,存放時間一般為一年。羌族一般飲用的酒稱為咂酒。每逢節日、婚喪、祭祀、聚會、待客或換工勞動,除飯菜豐盛外,還必備美酒。結婚吃「做酒」,宴客吃「喝酒」,重陽節釀製的酒稱為重陽酒,需儲存一年以上方可飲用,重陽酒因儲存時間較長,酒呈紫紅色,酒醇味香,是重陽節期間必不可少的美酒。典型食品:羌族特別講究葯膳,較為典型的葯膳菜有:羊肉附片湯;羊歸湯;豬肉加杜仲1-2兩清燉。以上三種都能補腎。黃芪燉雞或黃芪(當歸、党參也可)加上幾兩燉豬肉也能補血益氣。蟲草燉鴨,能滋陰補肺益腎。

喪俗:分火葬 、土葬、崖葬和水葬 。火葬為傳統習俗,凶死或傳染病者必須火葬。嬰兒死後裝小木棺置於岩洞為崖葬,裝在木箱或木籠里,放在河中沖走稱水葬。土葬是較為古老的受漢族習俗影響的一種葬法。

羌族文化

語言:羌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另一說為藏語支)。分南、北兩種方言。許多人懂漢語。沒有文字,長期通用漢文。羌族的祖先党項羌曾創造使用過西夏文。

文學:羌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因此,流傳於人民群眾中的口頭文學在羌族文學中佔有重要的特殊地位。它主要是依靠人民群眾世代口授和長期歌唱而傳承的。羌族民間文學是羌族人民的集體創作,反映了羌族人民的歷史、生活、習俗和思想感情,表現了羌族人民的審美觀和藝術情趣,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藝術特色。羌族民間文學內容豐富,題材廣泛,體裁多樣,浪漫主義或現實主義的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兼有,還有獨具特殊的史詩和民歌,等等,從而成為羌族人民集體創造的寶貴文化遺產。

居住:羌民居住的石屋大多築於高半山腰台地,靠近泉水,少數居高山河谷地帶,三五家、七八家聚住一起,石屋順山排列,或高或低,錯落有致。羌族民居為石片砌成的平頂莊房,呈方形,多數為3層,每層高3米余。房頂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牆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樹丫或竹枝,再壓蓋黃土和雞糞夯實,厚約0.35米,有澗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涼。房頂平台是脫粒、曬糧、做針線活及孩子老人遊戲休歇的場地。有些樓間修有過街樓(騎樓),以便往來。

名人:楊松英,女。四川省茂縣人。全國勞動模範。中國共產黨學員。現任茂縣第十屆人大代表、縣人大常委會委員,曾擔任中共茂縣第七次黨代會代表、中共四川省第六次黨代會代表,第七屆、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她為改變家鄉的貧窮面貌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舞蹈:民間舞蹈主要有「跳沙朗」(羌族鍋莊舞)、「跳盔甲」(又名「鎧甲舞」)、「跳皮鼓」、「蘭干壽」等。羌族舞蹈主要有自娛性舞蹈、祭祀性舞蹈、禮儀性舞蹈、集合性舞蹈幾大類。以羌族鍋莊(羌語跳「沙朗」)最流行;傳統的祭祀風俗舞"跳盔甲"極富濃郁的民俗風格。羌族舞蹈在民風習俗和群眾生活中有重要意義,每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種植、收割、放牧、狩 獵、蓋房、治病等活動,羌族人民都要跳舞。

民歌:羌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男女老少大都會唱本民族的民歌,民歌有山歌、勞動歌、風俗歌及巫師歌,喜慶歌等。酒歌:是年節時"咂酒"對唱的一種傳統的歌唱形式。山歌:羌語稱"拉那"或"拉索",多在勞動場合或山間田野中唱,節拍比較自由。勞動歌:有犁地歌、收割歌、薅草歌、撕玉米皮歌、打場歌、摟柴歌、打房背歌等。風俗歌:專用於傳統風俗儀式活動,包括婚嫁歌、及耍山調。喜慶歌則是新郎家為慶祝喜事而唱的歌曲。內容有讚頌新娘的美貌和服飾以及祝賀之辭等。

民樂:歌舞時伴奏的樂器主要是羌笛。這是一種古老的六聲階的雙管豎笛。此外是小鑼、手鈴、嗩吶、羊皮鼓、胡琴、口弦等樂器。這些樂器能吹、奏、彈出具有獨特風格的民族樂調。

羌族服裝

羌族人民服飾樸素。無論男女,一般都穿土布長衫,外套羊皮或棉布長背心,包頭巾,纏綁腿,羌族男子的頭巾,頭帕多為黑白兩種顏色。

羌族婦女的衣服綉有花邊,有的衣領上還鑲一排梅花形圖案的銀飾,系繡花腰帶,足穿勾尖繡花鞋,喜戴耳環、圈子、簪子、銀牌等首飾。婦女的頭巾除黑白兩色外還加些絲織品,頭巾上綉有色彩秀麗的圖案

羌族娛樂

節日:農曆十月初一為羌族年節。年節的宴會又稱「收成酒」。年節這天全寨人到「神樹林」還願,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要用蕎麥粉做成一種餡為肉丁豆腐的蕎麵餃,有的還要用麵粉做成牛、羊、馬、雞等形狀不同的動物作為祭品。次日,設家宴,請出嫁的女兒回娘家。進行各項節日活動。

祭祀:祈禱豐收的祭山會是全村寨的一種祭祀活動,除已婚的婦女不準參加外,全寨的人都要帶上酒、肉和饃去赴會。會首由全寨各戶輪流擔任。屆時會首要備好1隻黑公羊、1隻紅公雞、1壇咂酒、3斤豬肉、1斗青稞、13斤面做的大饃和香蠟、爆竹、紙錢等,按規定擺好,由「許」(巫師)主持祭祀,祈求天神和山神保佑全寨人壽年豐,並將山羊宰殺後煮熟,連同其他食品分給各戶,過去稱「散分子」。最後大家席地而坐,互相品嘗各自的祭祀食品。

娛樂:羌族的民間體育活動豐富多彩,其中獨具風格的有扭棍子、武術、摔跤、溜索等。扭棍子:取一根長約一米的木棍,兩人各握一端,各自朝相反方向扭動,以能將木棍扭轉一周者為勝。這是羌族一項傳統體育活動。摔跤:羌族摔跤可分兩種形式。一種為雙方互相交叉抱住對方的腰帶,用力把對方摔倒,這種摔法不得用腳踢、腳絆,以連續三次將對手摔倒者為勝。溜索:在羌族人民的交通設施中,溜索是不可缺少的。在波濤洶湧的岷江上,用一根或兩根碗口粗的竹纜取傾斜之勢,系在兩岸的石柱上。渡江者以皮帶或麻繩緊束腰間,身懸繩上,飄然而過。
推薦閱讀:

【法治文化】中華法文化之路
《易隱》 - 中華命理
拜年專用長文:為啥說中華民族是個偉大的民族?我先去自豪一會兒
中華禮儀用語!快失傳了,趕緊學學自己用順便教給孩子!
中華民族的心腹大患:社會動亂

TAG:民族 | 中華 | 羌族 | 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