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太極拳小架之「金剛搗碓」的練法及要求

行拳說明

第二步:重心沿後弧線向前移至左腳。眼神看左手中指。

第三步:右腿向前上方提膝,同時,右掌變拳,向前上方貫拳至身體中心線,高不過眉,拳心向內;同時左掌向里向下沿右臂內側下按至小腹,掌心向下。

第四步:右腳自然向下松沉震腳,落地與左腳平行,兩腳距離同預備式;同時右拳垂直向下砸拳,左掌翻轉至掌心向上,高度在肚臍的上沿;右拳落入左掌心內,拳心向上;重心依然在左腳上,為實,右腳輕輕放在地上,隨時可以移動,為虛。

第五步:震腳完成後,重心迅速移至兩腳之間;拳、肘放鬆自然,與身體均保持自身一拳的距離。眼神平視前方。

行拳要求

一、與預備式一致。

二、以手領足。行拳說明中,雖然先講左腳上步,再講左手劃弧,其實行拳時心意應當有以手領足之意。以左手領左足向前上步,右手領右足提膝貫拳。太極拳法之精妙神韻,非直白文字能表述到位,讀者諒之。

三、重心平移。整套拳架以第一勢金剛搗碓第一步左腳上步時的重心高度為基準,除有特別說明的動作外,均保持基準高度,水平移動重心,不得起伏。如第三步右腿提膝時,左腿要求單腿支撐,仍然保持基準高度,不得向上。

四、三個同步。

1、左腳起腳向前上步的動作與左手向前上劃弧的動作同步;

2、提膝貫拳同步,右膝提到位的同時,右拳貫拳到位;

3、震腳砸拳同步,右腳震腳落地的同時,右拳正好砸到左掌中。

五、所謂砸拳,是指右拳下落時不僅松而且沉,不能理解為主動用力向下砸。

名稱初探

《圖說》中寫:第一勢金剛搗碓,下附小字:一名護心拳。又查1937年出版的《太極拳考信錄》所列陳氏兩儀堂老拳譜中均以「護心拳」為名。由此可知,陳氏太極拳的拳架與現有名稱,並非同步產生,金剛搗碓之名相較陳氏太極拳架之編創,晚了不止百年。因此,部分太極拳理論界人士單單依陳氏太極拳的現有拳架名稱來判定陳氏拳的編創與佛家、道家的關係,顯然論據不足。

拳架考證

砸拳震腳後,拳掌的位置。

《圖說》在第一勢金剛搗碓中講:「左手腕朝上,與鼻準上下對照,右拳落左掌中,去胸五、六寸」,在第四勢金剛搗碓中講:「(右手)捊住捶,下落到左手腕中勞宮處」,由《圖說》認為勞宮在手腕中,可知陳鑫先生所說的「左手腕」並非今人所認知的腕關節,而是指左手掌心。

中醫將人體自胸口劍突至肚臍的距離定為八寸,劍突尖下為鳩尾穴,向上2寸6分為膻中穴,即通常認為的胸。左手掌的厚度加上右拳自拳背至握拳時大拇指位置的厚度共約5寸左右,因此左手掌貼肚臍上沿時,右拳至胸口的距離正好達到《圖說》中 「去胸五、六寸」 的要求。

《圖說》在第十二勢金剛搗碓第三 中講:「右捶落在左手腕中,去身四五寸遠」。這一要求說明,拳掌並非貼身,師爺陳伯祥先生,講到此處時要求:拳掌距身體有自己一拳的距離。中醫里,四指併攏,以中指中節為準,四指的橫向距離為三寸,依此比例,正常握拳時拳頭的最寬外正是約四寸,《圖說》的要求與伯祥先生的要求兩種說法表述不同,實際結果完全一致。不由感嘆,陳氏小架拳傳承之正宗、完整。

綜上所述,金剛搗碓拳掌的位置為:左右軸向上,與鼻尖對正;上下軸向上,左掌置於肚臍的上沿;前後軸向上,拳掌內側與身體保持自身一拳的距離。

關於兩腳的重心

《圖說》中在描述震腳時講:「右手與右足皆虛虛籠住,左手與左足皆實實在在踏於地上」。這句話明確告訴我們做震腳動作時,重心依然在左腳上。平日覺有人在震腳時,將身體的重心完全壓在右腳,以增加震腳的聲效,且震腳完成後,身體會出現左右晃動,豈不知,與前輩所述練法差之毫厘,效果則謬之千里。習者不可小視。

《圖說》在定式圖例中雙說:「左足與右足並齊,仆參、大鍾、隱白、大敦皆微用力踏地」。陳子明先生在《陳氏世傳太極拳術》(1932年版,以下簡稱陳子明先生)中也表述:「重點落於兩腳之上,務求站穩」。此兩種表述均表明,在震腳完成之後,還有一個重心迅速移至兩腳之間的動作,即第五步。

拳理探討知

何為上下相隨?

《圖說》在金剛搗碓中講:「上體手如何運動,下體亦隨之,上下相隨,中間自然皆隨,此為一氣貫通。先以左手領起左足,往前進半步,遂以右手領起右足」,在第二勢攬擦衣中講:「(右足)隨著右手一齊運動,一齊行止」,在第三勢單鞭中講:「以左手領左足,以右手領右足,上面手如何運,下體足如何動,起則並起,落則同落,上下相隨,自然合拍」。陳子明先生講:「四肢百骸協同動作,此之謂周身相隨,故太極拳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

陳伯祥先生說:「手未動,身先動,身未動,意先動」。

總結下來,習拳時身體各部位不可妄動。

何為妄動?

一種是毫無目的的動作,即沒有意念指導的動作,意未動,身先動,身未動,手先動的動作;另一種是過於誇張,超出界限的動作。每見有人練起拳來搖頭擺尾,張牙舞爪,自認為是做到了一動無有不動,實際上既無武術的簡潔端莊,又無舞蹈的平衡雅緻,看起來節節貫穿,實則稍有外力就會失去平衡。

如何才能做到上下相隨而不妄動?

前提是放鬆自然,放鬆才能靈動,自然才能順隨,才能發力。在此前提下,虛領頂勁,沉丹泛閭,動作順序:意動(心意)――身動(重心移動/腰胯轉關)――手動(肢體相隨),動作到位,身到手到,身停手停,意在形先。


推薦閱讀:

初學者練太極的正確打開方式!
說不清的太極拳---張方
永年教蓮堂太極拳譜(楊班侯)
楊氏太極拳術詮真
陳氏太極拳和諧十三式:08雙擦腳

TAG:太極拳 | 太極 | 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