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陸儼少:山水畫芻議(下)

陸儼少 白狗黃牛峽 朝雲暮雨祠

四十一、用筆為主

墨從筆出,下筆之際,筆鋒轉動,發生起倒、頓挫、粗細、徐疾等變化,其變化是利用墨來記錄下來,如果無墨,空筆轉動,不留痕迹,何以見用筆之妙,所以墨為筆服務的。至於墨的濃淡、乾濕,也是在筆頭上出效果。如濕墨(水份較多的墨)行筆要較快,用濕墨筆多提起,用干筆筆多撳下,因勢利用,功夫還在筆頭上。所以一般說用筆用墨,好象兩者是並行的。實則以用筆為主,用墨為輔,有主次輕重之別。至於用水墨烘托雲氣等等,雖曰用墨,但非用墨主要之點。所以初學作畫,必須訓練用筆方法,要全身運氣把力量用到筆尖上,基本功夫打得紮實,用筆既好,用墨自來。所稱「墨分五彩」,筆不好,決無五彩之妙,關鍵還在用筆上。國畫傳統技法,用筆最重要,其次用墨。自從元人創為水墨畫,以用水墨為主,問以敷彩為輔,墨質輕,加上滲水的紙,其變化之多,為其他畫種所不及。但是用筆用墨,不是孤立的,首先為表現對象服務,忘記對象,玩弄技巧,也辜負了筆墨妙用。

四十二、用墨法

用墨之法,要想到潑、惜兩字。不幹不濕,濃淡適中,當然也是用墨之一法。然而通幅如此,那就平了。潑墨法是用極濕墨,即筆頭蘸上飽和之水墨,下筆要快,慢則下筆墨水滲開,不見點劃。等干或將干之後,再用濃墨破。即在較淡墨之上,加上較濃之筆,使這一塊淡墨之中,增加層次。也有乘淡墨未千之時,即用濃墨破,如是濃墨隨水滲開,可見韻致。或則筆頭蘸了淡墨之後,再在筆尖稍蘸一點濃墨,錯落點去,一氣呵成,即見濃淡墨痕,不必再破。但一幅之中,都用潑墨,也見其平。所以在適當的地方,間以惜墨法。就是干墨或燥墨勾出物象,稍加皴擦即可。潑墨得法,淋漓爛漫,有骨有肉,不得其法,則物體不分,模糊臃腫,所以潑墨之中,還須見筆。如果通幅用的純是惜墨方法,筆頭水分極少,有人形容每筆全從口吮而出,干筆淡墨,所謂「惜墨如金」,畫好之後,有氤氳明凈之感。但也可以在適當的地方,一處或幾處用上潑墨法,在干筆淡墨之中,鑲上幾塊墨氣淋漓的潑墨,可以使通幅神氣更加飽滿。或者覺到在這一部分全用干筆淡墨,精神不夠,可用濃濕墨順著干筆的勢道,略略加上幾筆點或短劃,以提神貫氣。這也叫「破」,破者破其平,所以淡墨用濃墨破,干墨用濕墨破,一個目的就是讓畫面不平有層次。因之潑墨惜墨可以穿插互用。古人所說「王洽潑墨,李成惜墨,兩家相合,乃成畫訣。」就是這個道理。

四十三、用墨光潤

用墨要光,光者潤也,亦即一片精光的意思。所謂「墨分五彩」,乃是一片墨色之中,濃淡乾濕、厚薄,層層映帶,既分明見層次,而又融洽打成一片。瑩然光潔,不膩不燥,乃見墨法。

墨潤非濕之謂,干筆也要見潤。要於枯淡中見豐腴。墨由筆生,筆不偏枯,墨自豐腴。筆毛鋪開而不散,下筆平均著力,如是墨雖干亦潤而不見燥。必須筆頭點布功夫,心中要有一種定力,不管筆頭上有墨無墨,我還是我行我素,不為所動。做到這點,是不容易的,必須經過不斷的鍛煉,而後達到這個境界。每有初學的人,畫了一二筆,就要去蘸墨,弄到不幹不濕,那就平了。

四十四、由濃入淡

元黃子久《寫山水訣》稱「畫石之法,先從淡墨起,可改可救,漸用濃墨者為上。」又稱「作畫用墨最難,但先用淡墨積,至可觀處,然後用焦墨濃墨,分出畦徑遠近,故在生紙上有許多滋潤處,李成惜墨如金是也」。這段話對惜墨如金的畫法是不錯的。但是一般人誤解作畫都要由淡入濃,那就錯了。惜墨如金僅僅是畫法中的一個方面,另外一個方面是潑墨,那就不能由淡入濃,必須由濃入淡。即如一般畫法,在局部必須露出生辣的幾筆,這幾筆也不能由淡入濃,而必須由濃入淡。因為先畫淡,後加濃,模糊了筆墨痕迹,也就不生辣,而這生辣的幾筆,卻是全畫的提精神處,沒有了,稜角一去,也就失去了精神。所以這濃濃的生辣幾筆上面,一點也不能再加淡墨。只有在它旁邊漸淡處,層層加深,既見生辣,又見渾厚。而上面所引黃公望說的「用墨最難」,我以為最難還是用筆,這濃濃的生辣幾筆,雖是用墨,但主要還是用筆,必須見筆跡,做到沉著痛快,用筆不好,效果全失。

四十五、墨骨

作山水畫,墨骨最重要,墨骨好了,可設色,亦可不設色。如果筆筆見筆,有很優美的線條和點子,恰當地表現了物象,在這種情況下,宜施淡色,不讓它掩蓋墨筆。如果用了重色,如石青、石綠、硃砂、石黃之類遮蓋力很強的礦質顏料,把墨骨掩蓋了,就很可惜。所以當下筆之前,設色與否,要心中有數,如果用石青、石綠等重色,墨骨宜簡少,如是既不遮蓋墨筆的好處,又不因下面有層墨骨,而有損於顏色的鮮明。墨與色要起相輔的作用,做到墨不礙色,色不礙墨,墨中有色,色中有墨,互相配合,相得益彰。

四十六、設色主調

設色要有個主調,或偏重熱色,或偏重冷色,在下筆畫墨稿之前,要預先有個底,然後哪些地方應該留白以備上色。逐層照顧,不致讓墨與色互相打架,引起「膩」、「臟」、「結」、「亂」等弊病。設色要單純,要偏重一個調子,不要紅一塊,綠一塊,沒有一個主調。但在單純之中要見豐富,有時在幾種熱色之中,加上少許冷色。冷色亦然,層層襯發,以達到既單純又豐富。也有在一幅畫之中,分成幾個段落,大致分成二個段落,上段主調用冷色,下面一段可以考慮用熱色,但是主調雖然不同,也要得到統一。兩者之間,可用一些中間色作媒介。傳統用掩蓋性的礦質顏料,每多在設冷色之前,用熱色打底,如上石綠用赭石打底等等。再有在絹素或薄的紙上作畫,每用石青、石綠、鉛粉、硃砂、石黃等重色塗在反面,襯出正面的顏色,使其明凈。當今,錫管顏料多種多樣,盡可試用,以補救傳統用幾種原色不免單調的弊病。但國畫終究以筆墨取勝,如果一味追求逼真,而欲和彩色照相相比並,則也失去了國畫的本質。而且目前用生紙,著筆有痕,又容易滲開,不易補救,恐怕不易討好。不過國畫設色,在傳統經驗上盡可發展,我們不妨嘗試,摸索出一條路來,打破陳規,自創新貌,是完全應該的。

陸儼少 平地一川穩 高山四面同

四十七、青綠法

如畫青綠山水,必須預先作好準備,不是畫好墨骨,而且已經渲染水墨,成為一幅水墨山水,在此基礎上,再加石青石綠,成為一幅青綠山水的。這樣青綠上色,一定弄得很臟,不能明凈。但也不一定要象唐代大小李將軍那樣的大青綠法,空勾無皴,上了青綠再勾金。這種金碧山水富麗堂皇,我們並不摒棄,而且在此基礎上,可以改進發展。但除此之外,盡可利用國畫顏料石青石綠的特殊色彩,並結合宋元的皴擦,和淺絳的設色,取精用宏,既有傳統,又有新意。我的經驗,在畫墨骨時,必須有意留出一些空白之處,以備上石青石綠。未上之前,先用赭石或汁綠等作襯色,於此上面,通體上石綠,不宜一次上足,必須分幾次逐層罩上,然後再於全畫中間重點的凸出陽面上,加以石青,也不宜一次上足,須分幾次罩上,這樣才能取得清而厚的效果。畫青綠山水一定要做到清而厚,如果清而單薄,或厚而膩濁,都未達到理想的效果。設色大體完成,最後用墨或汁綠於石青石綠之處,加以皴擦或點苔點;或則在青綠之間,鑲嵌幾塊墨色山頭或石塊,或則只在山石上設青綠,而叢樹墨畫不設色,僅用赭石或墨青染樹榦;或則僅在一幅畫重點之處,設青綠,余部純屬淺絳設色,或則大片叢樹,秋來丹翠爛然,其樹葉設以硃砂、胭脂、赭黃、石青、石綠等,而山石墨畫不設色,甚至留白也不用水墨渲染。總之法無定法,是在善變。

四十八、設色變化

我畫山水,一般設色常以淺淡為主,不讓顏色掩蓋墨筆線條,但這僅僅是設色的一種,我們也決不能排除重設色。古代畫用色簡單,只不過赭石、花青、藤黃、石青、石綠等幾種,而且多用原色,很少調合應用。主要靠墨骨的枯濕、濃淡、繁簡等變化,顏色僅是起到襯托和輔助的作用。所以設色雖是淺淡或簡單,而不覺其單調,仍是收到色調豐富的效果。但是我們不能滿足於古法,古代沒有的顏料,現在有了;古人沒有的設色方法,盡可創新自運。大自然提供我們絢爛多麗的源泉,而西畫和彩色照片也都可以用作借鑒,在設色上,我們要創造出一代新風來。

四十九、加得上,放得下

設色不是蘸了顏色平塗上去,尤其在第一遍顏色幹了之後,必須重加點染,做到色彩豐富而有厚重感。但加第二遍顏色,不能平塗,也要見到筆跡。必須順著墨色的筆路,層層加上,中間石骨陰凹處,用短劃或點子加上,不可交錯乖亂,否則就要膩。也不可依著墨筆路子一絲也不移動地加上,這樣就要結。畫山水不能一遍即了,必須一遍二遍地加,才能厚,才能使人有完工的感覺。但是「加得上」是一道關,初學每每加不上,第一遍畫好之後,再要加,就無從下手。或則一加就膩、就結,或則不敢加,看上去就不完工。何處應加,何處不應加,心中要有個數。大致實處重處要加,甚至有的地方要加得結實,一遍二遍地加,不讓它透一點風。有些地方少加,或者乾脆不加,即所謂「放得下」。

五十、骯髒和乾淨

骯髒和乾淨是一對矛盾,骯髒了就不幹凈,乾淨了就不骯髒。但是山水畫既不能臟,也不能太乾淨。我們行話所謂「邋遢山水」就是說山水畫不能太乾淨。要松毛,要粗服亂頭,要蒼蒼茫茫,要剝剝落落。所以這種山水畫,雖日邋遢,但不是臟,看上去還是墨色生光,通體明凈,亂而不亂,有條不紊,這是一幅成功的山水畫所必備的優點。是有別於運筆紊亂,用墨無方,又膩又結,黑氣充塞,浮煙漲墨,點污滿紙,這才是臟,是山水畫中的毛病。至於乾淨,從字面上講,這兩個字是好的。一件美術作品,如果不幹乾淨凈,滿眼骯髒.還有什麼可取呢?但在這裡的所謂乾淨,是有引號的。指一味細謹,放不開手,筆與筆之間各不相關,墨與墨之間亦無聯繫,用筆板結,用墨用色單調無味,乾巴巴生氣全無。一幅畫從紙面上看去雖然千乾淨凈,一點也沒有齷齪,但它一切都是死板板,沒有生氣的,純見些春蚓秋蛇筆墨渣滓,更何來自如,一片精光。這也是山水畫中另一種毛病。我們時常看到有的人下筆就是臟,有的人下筆就是這種「乾淨」,一時很難更改,這也可能有關每個人的筆性。我看多讀書,多寫字,臟者求其收,「乾淨」者求其放,使筆墨精鍊,飛動變化,洗刷惡濁,招來清靈,時時存想,習而久之,是可以更改克服的。

五十一、放和收

畫要放,也要能收。畫山水首先必須摸清楚山石的向背結構,峰巒及其龍脈的起伏走向,樹的分枝,泉流的源委,雲氣的往來,道路的出入,橋樑屋宇的位置等等,甚至一根細草,一叢蘆葦,也都要有交代。當初學時期,沒有細緻而精到地摸索一番,使它瞭然於胸中,這樣就想放,就想超脫畦徑,創立面目,正為沒有經過收的功夫,心中無數,放手亂塗,筆墨無方,徒驚世目。如經細細推敲,墨團之外,內容空虛,一無所有。而且習慣於這樣的「放」,盡情直下,如脫韁之馬,不可收束,就是回過頭來,再想做點基本功夫也不可能。所以一定要在早年時期扎紮實實做基本功,等到火候既到,這時面目已具,創法有成,放筆直下,似不思考,而實精思熟慮,無懈可擊。所以在初學的時候,不宜放得過早,將會限制將來的提高。

五十二、沉著和痛快

沉著痛快,是評畫的很高標準。沉著和痛快,是兩回事,往往沉著了就不能痛快;痛快了就不能沉著。二者一靜一動,好象不可兼得。實則二者毫不矛盾,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如果只有沉著,而沒有痛快,筆墨就要「呆」、要「木」。如果只有痛快而沒有沉著,那未所謂痛快,每每要滑到「輕」和「薄」上去。所以有了沉著,再加痛快,才能做到筆墨運用的極致。我的經驗,下筆之前,必須運氣,運指腕。然後下筆之際,氣沉丹田(利用腹部呼吸),同時很靈活地運用指和腕,心有定力,下筆直書,做到既紮實,又飛動。平時加強訓練,腦子裡時常要有此境界,日積月累,功到自成。

五十三、畫貴自然

山水畫首貴自然,切忌做作,不但在章法上要來龍去脈,開合清楚,順情合理,毫不牽強。就是在用筆上,也要揮寫自如,節奏分明。作者有此情調,看畫者才能與之共鳴,收到舒暢愉怡、精神向上的效果。如果不是這樣,用筆欲行又止,妄生圭角,霸悍狂怪,不近人情,看之彆扭,即不是好畫。畫有畫品,因人而異,首貴乎真。有時從容不迫,雲煙落紙,弄筆如彈丸,隨意點染,皆成文章;有時揎拳捲袖,狂叫驚呼,下筆如急風驟雨,頃刻而就。不論何種畫品,第一要真,要自然。急所應急,慢所應慢,有時振筆疾書,有時輕描淡寫。好比聽琴聽琵琶,有時呢呢如兒女語,有時如壯士赴戰場,總之輕重徐疾,相互應用,使一幅畫有,有低潮,波瀾起伏,氣象萬千,要讓覽者應接不暇,挹趣無窮。

陸儼少 絕壁過雲開錦繡 疏鬆隔水奏笙簧

五十四、養 氣

作畫須養氣,做點氣功,很有好處。利用腹部呼吸,讓氣沉丹田,然後筆筆從丹田出,能收能放,從容不迫,舉重若輕,既沉著,又痛快,保持重心,似險而實正。做到這點,平時可以有意識地把注意點放到右手的手指上,時時存想,經過長期訓練,久而久之,一隻右手絲毫不用力氣放在桌面上,或者大腿上,要感到有重量,如是,就能把全身的力量運到手指上,再從手指運到筆尖上,筆就重,就入紙。

五十五、亮和暗

古人作畫,強調暗,今人作畫,強調亮。暗是屬於靜的,亮是屬於動的。暗與亮,動與靜,是一對矛盾的兩個方面。沒有靜,那來動,沒有暗,那來亮。一定要有了暗,才能襯托出亮。所以畫要亮,不是通幅明朗虛淡,一點黑墨也沒有。這樣不能算亮,反之通幅大部黑暗,某處有個聚光點,那就顯得特別亮。因之畫要亮,首先著眼點卻要在暗處,把暗的地方做足,來襯托亮,那末亮更突出了。在一幅畫的通體調子上面,有的偏重暗,有的偏重亮,要看主題的要求不同。但總的說來,我們要求偏重於亮,灰溜溜的一池死水不是我們當今的時代精神。

五十六、用 虛

作畫不可老實,要調皮一點。所謂調皮,亦即狡獪,乃是不主故常,自出新意,發前人所未發。未放先收,欲倒又起,虛靈變幻,不可揣測,這樣方是狡獪。其要點不外是善於用虛。下筆之際,時時想到怎樣用虛,以實托虛,用虛代實,虛實互用,變化多方。兵法虛虛實實,兵不厭詐,才是善於用兵的人。創作一幅畫,也好比打仗,即使是堂堂之陣,裡面也要有些花巧,一點老實不得,更何況偷襲暗渡,佯攻巧退,用虛可以出奇,出奇而後制勝。畫中正面大小,筆墨也是要求變化,此外雲煙出沒,風雨晦明,有開有合,若即若離,更要令人端倪莫測,不可方物。

五十七、動和靜

山水畫求其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峰巒、山石、屋宇、橋樑之類,是靜止的東西,要畫得穩重。雲水等要畫得流動,草樹有風則動,無風則靜,在動靜之間。畫雪景要畫得靜,畫大風大雨要畫得動。由於對象的殊異,引起了畫法的動靜不同。山是靜的,由於雲氣的流動而益見其靜;急流是動的,由於礁石的兀峙而益見其動。同樣的情形,形成矛盾的兩個方面,但要求其統一,形成很好的對比。再如,有的筆沉著凝重,力透紙背,有不可動搖之勢,是屬於靜的方面,如畫山石等等。而畫雲水,用筆流暢飛動,和山石在筆墨上形成尖銳的對比,使動者益動,靜者益靜。但在另一方面,靜中也有動,動中也有靜,峰巒因雲氣的流動,也好象在奔走;急流因礁石的阻擋,也咽塞而徘徊。此就其整個大體而言,在局部細部,用筆也要動靜參用,幾筆凝重沉著之間,參以幾筆飛動之勢,求其不平,而得節奏之美。

五十八、創新一例

傳統技法,注重線條,《六法》中所稱「骨法用筆」,都是指線條而言。因為積累了千餘年來前人的經驗,所以在線的運用上,中國畫是有其獨特的成就,為其他畫種所不及。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學習的地方很多,而且也應該再加以發展,使它運用得更成熟,為創作服務。自從西畫流入我國,它的造型方法,如塊面、色彩等等,有獨到之處,我們可以學習的地方很多,也應該拿過來,為創新得到借鑒。因為古畫注意線條,不講究墨塊,我們如果只從線條上探索,和前人的創作方法接近,容易覺得老。用上墨塊,再加上色彩的變化,這些都不同於前人的創作方法,就覺得新了。要新當然可以從枝節上用改良主義的方法去求新,但一定要在方法上的大變異,才能有新的突破。

五十九、大塊水墨

在山水畫上,運用大塊水墨,古法中也是少見的。為前人所沒有的,為了需要,後人盡可以創造。所以我認為用筆除點線之外,還須善於用塊。畫面上有了幾個大塊水墨,互相呼應,能使畫面不平。而濃的水墨大塊,往往即是一幅畫的顯眼處,所以也是它的精神凝聚處,也即是重點之處。當在創作進行中,利用墨塊,可以別開境界,創出奇景,非意所及。畫大塊水墨,飽蘸墨水,必須筆筆鋪開,筆根著力,起手處要依附山石或叢樹邊緣,順勢連續點去,積大點而成塊。下筆宜快,如疾風驟雨,合沓而進,順勢屈曲,不宜僵直,墨痕邊緣宜毛,以便裝點他物,如山石、林木等,可以少露痕迹,即使不畫他物,邊緣即是雲氣,也宜松毛,可得雲蒸霞蔚之致。但松毛不是筆毫散開,散開和鋪開不同,雖鋪開而還是聚合。聚合如大軍作戰,士兵雖分散,而陣勢整齊,紀律嚴明,散開則如號令全失,潰敗已不成軍。,

六十、畫忌四氣

畫切忌有甜俗氣、獷悍氣、陳腐氣以及黑氣等等。犯甜俗氣的就是用筆沒有沉著痛快的感覺,也就是不辣,一味軟疲疲,用墨浮漲,用色無方,絢紅搭綠,甜膩不清,一股餿氣,令人慾嘔。犯獷悍氣的就是大筆揮灑,力量外露,有筋無肉,有筆無韻,對待物象,交代不清,但求快意,毫無含蓄,看似雄壯,實則外強中乾,內部虛弱。犯陳腐氣的為前人法度所拘,不能自拔,即學前人,也只學到一些糟粕,陳腔濫訶,酸溜溜一點也不新鮮。以上三病,是容易看出,獨有黑氣,不是畫面上多用了焦墨濃墨,就有黑氣。殊不知黑氣的有無,不關用墨的濃淡。所以沒有黑氣的畫,即使通體用濃墨焦墨,甚至用宿墨,橫塗豎抹,也不覺有黑氣。有黑氣的,即使淡淡幾筆,還是有黑氣。此中關鍵,全在看它的氣清不清,從外表看來是在用墨上,實則用筆佔主要的因素。墨是僅僅記錄筆的運動,所以墨也是從筆出來的。所以氣清最為緊要,不論粗服亂頭,不事修飾,或則用筆狼藉,潑墨淋漓,或則境界重疊,筆墨繁複,或則矜持嚴正,一絲不苟,面目雖異,首要清氣往來,靈光四射,筆精墨妙,令人享受到一種新鮮而美的感覺,方是好畫。

六十一、創立面目

一個人形成自己的風格面目,不強求硬做而成。如果塗了花臉說他有面目,這個面目也不可貴。一定要結合自已的各種修養,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這樣形成一個面目,才是可貴。但也不是說有了面目就算好,獐頭鼠且,也是一個面目,但這個面目不討人歡喜,必須有一個使人看了心愛,過後還要想看的面目。格調二字,雖然好象是抽象的東西,但形成好面目,必須有高格調,這種高格調,是摒去了上面所說的甜俗氣、獷悍氣、陳腐氣、黑氣等等。吸取外來,不是拿別人的糟粕和垃圾拼湊一起,成了垃圾箱、泔腳缸,而是冶鑄百家的精華,成為一塊好鋼。看上去有自己獨特的面目,而細細推尋,各有來歷,既有傳統,又有創新。創新不已,面目日變,年歲已邁,而藝術生命常青不老,最為可貴。

六十二、畫雪法

畫雪景要善於留空白,空白可染粉或不染粉,白處即是雪,留得好,也就得到雪的精神。傳統畫雪,不外描寫天地陰晦、彤雲密布的景色。樹木用的鹿角或蟹爪的枯樹,很少畫常綠樹。樹榦上略施淡赭石,其他總是用墨青色或純墨色為主調,是一種灰暗的調子,下雪是沒有聲音的,所以也是靜的調子。這是從前人限於閱歷,看不到青藏高原上的雪山,天是碧藍,雪是晶瑩,一反灰暗的調子,所以對比強烈。雪山陰面以及受風處,雪積聚不起來,要露出石骨,用濃墨見筆跡,生辣凝重,襯托出天更藍,積雪更白。其間風暴、冰河、雪崩、雲走,一切大自然的景象都是動的,色調也是亮的。就是人事點綴,以前不過畫「雪夜訪戴」、「騎驢看梅」、「擁爐煮酒」等等,而現在是在昆崙山上,冒風雪而築路,或走險道以運輸,或則三冬開河,臘月造田,戰天鬥地,意氣風發,也都是動的。時代不同了,情調亦大變,不能用老套套,必須變,才能描繪出新時代的精神來。

陸儼少 楚天不斷四時雨 巫峽常吹萬里風

六十三、飛雪畫法

畫飛雪圖,傳說用彈弓彈上粉點,好象密雪的樣子。所傳元王蒙的《岱宗密雪圖》就是用這個方法。我不知道弓的形制怎樣,以及如何去彈,屢試不得其法。後來用「敲雪法」,效果很好。其法用兩枝筆,一枝筆飽蘸白粉,平卧橫執,然後用另一枝筆桿敲擊這枝平卧的筆桿,要敲得重,即有細點的粉散落下來。筆頭上所蘸白粉因為多少不同,散落的點子也有粗細疏密之分。可以預先在另紙試敲,到點子大小適中,即可敲上。

六十四、雨景畫法

從前人畫雨景,大致多畫雨後雲山,或細雨霏霏之狀,很少有畫大雨的。就是有畫《風雨歸舟》者,也還沒有達到成熟的境地。當暴雨之際,必隨之以大風,風挾雨勢,傾盆如注。柳子厚詩云:「密雨斜侵薜荔牆」。這個「斜」字用得好。我們觀察大雨之來,因有大風,其勢必斜。而且不是如絲如簾,也不是疏密一色,是中間織成道道,可以先用排筆飽蘸墨青水,在紙上平行地畫一、二寸許闊條條,一條深,一條淺,相互間隔,但界限不能太明顯,等干之後,可用較深墨於淡條條處,畫上樹石、屋宇、橋樑、人物等。兩邊入於深條處,漸隱不見。其草樹畫法,與畫風相同,順逆橫斜,以蓄其勢。點綴人物,可畫雨具,迎風而上,以增加氣氛。

六十五、畫風法

風是空氣的流動,是沒有色,也沒有形的。所以要畫風,全靠其它事物的襯托。!畫大風用四圍草樹來襯托風勢。風從東來,則四旁叢樹的主幹迎著風勢向東出,畫到上面細枝,倒過頭來全部一個方向向西簸動。樹上的藤蘿和樹葉也一面向西倒,樹下細草也向西離披。總之寫出草樹和風相搏鬥,其始不屈地相逆,以蓄其勢,及其末梢力盡,順風勢以見風力。樹下石塊和坡陀,雖堅實非風所能掀動,但也要蓄勢向東以逆風,如果向西則氣泄。畫微風只須搖動樹的枝杪。畫春風則滿園桃李,輕袷微舉,吹人慾醉。畫朔風則令人瑟縮戰慄,但要畫出人的精神,敢於向冷空氣搏鬥的勇氣。

六十六、畫霧法

霧中景色,一片模糊,要在模糊中用淡墨勾出物體,近處稍深,遠處更淡。切不可用濃墨,濃則失霧之意。畫霧不用濃墨,一片淡墨,易失於平。所以只有在筆跡的點線上求其不平。如近處山石用大墨塊,近樹用粗筆,遠樹用細筆,加以繁簡、疏密、虛實的穿插,同樣可以做到不平。畫好之後,可用極淡墨水整幅渲染以增加其白茫茫的感覺。霧天是沒有風的,所以樹枝不能有動態,也沒有聲響,是靜悄悄的淡灰色調子。

六十七、點子畫法

山水畫中點子極關重要,它既是樹葉,又是苔點。點時筆毛要平均著紙,聚而不散,在一點之中,筆貴重實,具有筆意,是極見功力的。切不可象蜻蜒點水那樣,輕輕著紙,只有墨痕,不見筆跡,狼藉滿紙,無有生氣,更談不上沉著痛快。一般點子都用筆尖點,首貴入紙,又毛又圓,此是最難。也有用筆腹、筆根點,只是偶然用上,而且也不過疏疏幾點,點不多。點子落筆也有快慢之分,快筆如急風驟雨,落紙颯颯有聲,一氣到底,不暇自休,此種點大致用筆鋒點,用得最多。又有一種慢筆點,每一點下去,要經過一秒鐘或半秒鐘,方才把筆提起,這種點大致使用筆腹,在醒目處稀疏幾點,筆毛方向相同,順次而下,整齊中有變化,點與點之間,要顧盼生姿,互有感情。

六十八、畫樹榦

我常想大自然中,所有的樹皆四面出枝,四面生葉,從來沒有平扁的。此即古代畫譜所稱「樹有四歧"是也。但在傳統山水畫中,每每主幹全露,左右兩面生枝葉,遂使整個一棵樹畫扁了,是不合於實際情況的。於是我嘗試畫四面出枝葉,把主幹遮掩,僅僅露出中間小部分,以及其根部。這樣畫近樹以及遠樹是可以的。只有中景樹,畫後總覺不好看。我想從前畫家也一定想到這個問題,而且也一定經過多次實踐,未能很好解決,於是把樹榦全部畫出來,但我總覺在現實生活中,沒有根據。後來在窗外看到一叢疏樹,日光映照,主幹全部可以看出,方悟前人也是從現實觀察中得到啟發,創為主幹全露的畫法。在中國山水畫中,每多裝飾美,因之這種近於裝飾美的畫法,還是可以繼承的。

六十九、畫枯樹

從來畫史上一致稱讚宋代李成的枯樹畫得好。實在再好也好不過大自然中的枯樹。其結構線條,疏密穿插,變化多樣,真是美極了。而且畫枯樹不一定要到名山大川去,在自己住房的附近,或道路旁邊,都能看到。到了冬天,樹葉脫落,露出枝條,可以細細觀察。我們知道各種樹的葉子,是不相同的,實則它們的枯枝也何嘗相同。枯樹分鹿角和蟹爪兩大類,鹿角向上,如榆樹細挺,椿樹粗壯,苦楝、梧桐、楊柳等等,也是各各相異。即如下垂的蟹爪樹,如槐樹和棗樹等等,也是互不相同。真是姿態萬千,變化多端,盡夠我們學習。可以對景寫生,也可以默記在心,掌握它們的不同處,歸納它們的相同處再加上筆的鍛煉,李成畫法不是不可能逾越的。

陸儼少 地偏初衣裌 山擁更登危

七十、留白

十多年前,我在皖南寫生,於下午二時許,目光斜照在山嶺層林處,邊緣起一道白光,條理清晰,覺得好看。回來和西畫家說起此現象,他們說是輪廓光。但我回想在傳統技法中未有用之者,就大膽創始試用。尤其前年去新安江上,連朝陰雨,飽看雲山之美,回來用得更多。不一定表現目光,用來畫雲氣,覺到效果也很好。既可分出山和叢樹的輪廓,也可因之增加變化。古人未嘗有此,予姑名之日「留白」。我把它發展,不僅僅是一條二條,而是用上許多條。也不是幾根直條或並行條子,而是屈曲迴繞,既象雲氣,又不僅僅是雲氣。去年從井岡山回來,反映滿山林木,用上去說不定是什麼,既可是表現雲氣,又可是表現流泉,又可是表現輪廓光,但在畫面上有了這些條條,就變化多姿,增加裝飾美。畫這種留白條條,畫時要注意到白處,使留白處造型美觀。在分行布白上,也要有粗有細,有疏有密。旁邊用墨襯出,要有濃有淡。其法先用濕筆連續點出幾塊大塊水墨,然後再分細部,順筆因勢,曲折成形。首貴自然,切忌做作,如死蛇僵蠶,欲巧反拙。又須互相貫氣,有氣才活。

七十一、兼 善

我們往往看到山水畫家,偶作花卉,能夠脫去花卉畫家的老框框,自出新意,別饒奇趣。但是花卉畫家,如作山水,多不入格,其故何在?我的不成熟體會:山水畫用筆變化最多,點線上有了功夫,用在花卉上,好比有了五千兵,只用三千,自能指揮如意,綽綽有餘。花卉畫上點線用筆變化較少,用來畫山水,好比只有三千兵,卻要當五千用,以少用多,當然捉襟見肘,使轉不靈。而且在畫史上每有山水、人物、花卉三者兼工的畫家,一般也是花卉最好,山水最次。現在我們要求繪畫為三大革命服務,不宜分工太細,以致局限太多。所以山水畫家,最好兼工人物花卉,也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而且山水畫上,也多需要點綴人物花卉,所以兼工,對山水畫本身,也有好處的。

七十二、學畫時間

有些人常恨作畫時間太少。如果作畫時間實在太少,甚至沒有,固然有礙作畫的提高,但從早到晚,筆不停畫,也不一定可以提高很多。第一須要多想,時時存想,有一個「畫」字在腦子裡,涵泳醞釀,再加之適當的肌肉訓練,這樣也不害其時間較少,也可達到提高的目的。而且把全部精力都撲在畫上,不問其他學問,也不一定可以得到不斷提高的效果。尤其已到相當水平,再想往上提,更是這樣。以我個人的學習經驗,全部精力是十分的話,三分寫字,讀書——包括讀馬列著作以及中外文學書,倒要佔去四分,作畫卻僅僅是三分。這種分法,根據各人的具體情況不同,不能要求一律。但以我個人的經歷,認為是行之有效的。這三種學問,也就是時常講的「詩、書、畫」。這三個姐妹藝術,有互相促進的作用。宋代陸放翁告誡他的兒子做詩說,「功夫在詩外」,是一點也不錯的。如果一頭只埋在畫里,沒有其他學問的互相促進,到一定程度,再提高是很難的。我們不能求速效,學畫在初學階段,兼學寫字,並讀些書,看不出什麼效果,但到一定的階段,便見分曉,就覺得讀書寫字,有些功夫,對提高有很大的好處。不僅在讀書的時候要想到畫,寫字的時候要想到畫,而且在平常生活的接觸中,也要時刻想到畫,不能一張紙攤開來才想到畫。從前有個故事:宋代翟院深,起初畫未成名,做吹鼓手,他看到夏天雲彩的變化而想到畫。在寫字上這樣的故事更多,如唐代張旭看么孫大娘舞劍器,以及遇到擔夫爭道而草書長進;宋代黃山谷看長年盪槳,聞江水暴漲而悟筆法。一定要有這種精神,深思妙悟,鍥而不捨,積之歲月,而後有成。

七十三、學畫四多

畫在技法上的提高,除了下生活、讀書、寫字等等,此外要做到四個「多」,即看得多,聽得多,想得多,畫得多。一個作者如果一直住在窮鄉僻壤,不接觸外界,看不到好的作品,也聽不到人家的評論,是很難提高的。一件東西的好和壞,是從比較而來,看不到好的,怎能知道好的標準,那末把次的東西也當作挺好的了。所以必須要看到好的,最最好的。看的標準越高,設想也越高,在自己手裡也就跟著提高。起初看到好畫,不知道好在哪裡,看到壞畫,也不知道壞在哪裡,這樣也限制了識別能力,所以一定要聽人評論,然後再去看畫,看了再想,領會他的意思,默記在心,習而久之,眼界也就高了。不過還在眼高手低的初級階段。眼高手低是普通的現象,世上決沒有眼低手高的。所謂「眼低」,就是腦子裡的思想低,識見低。手是聽腦指揮的,低的腦子,哪裡會有高的手來呢?話是這樣說,但是我們要把眼和手接近起來,不要距離太遠,這樣必須多畫。訓練手和腕,把在下生活時所得的素材,以及古今畫家中間的成功作品,其所表現的技法,接過來溶化到自己的手中,以達到得心應手的境地。多畫有兩種:一種是臨摹,一種是創作。臨摹是手段,其目的是對著好作品,逐筆逐段地模仿下來,化他人的東西為自己的東西。所以臨摹切忌他畫一棵樹,我也畫一棵樹,他畫一塊石頭,我也畫一塊石頭,照抄一遍,無所用心,這樣效果是不大的。必須一筆一筆地揣摩他的起筆落筆處,怎樣用筆用墨,多提出問題,為什麼要這樣,如果換一種方法,是不是可以,所得的效果又怎樣?如是臨摹多了,臨一張有一張深刻的印象,對創作是有好處的。所以學畫山水,多從臨摹入手。但是看到好畫,不一定有條件臨摹,那末要看得仔細,逐筆逐段看,提出問題,默記在心,這樣和臨摹起到同樣的效果。要把思想集中到畫上來,在家裡想,出外也想,走在路上看到一棵樹,有一個節疤,回想以前是否在畫里看到過,他們是怎樣表現的,我怎樣去表現它,要多想。所以不一定要從早上畫到晚上,一刻不停地畫得很多,多畫而不想,是收效不大的。想的時間,再加上有一定的用手作畫的時間,就是提高的時間,這樣也可補救一般作畫時間少的缺點。同樣收到提高的效果。

七十四、推陳出新

學畫山水,不能全憑一己白手起家,必須學習傳統。但是學到傳統之後,不能停留在傳統上,還必須「化」,化為自己的東西,化為時代的東西,闖出一條路子來,形成自己的風格面目。繪畫藝術和別的藝術一樣,貴在創造,使人看了有新鮮的感覺。如果抄襲別人,不加以「化」,完全是別人的面目,尤其一些大名家,大家所熟知的面目,那就不新鮮了,也就不能吸引人,失去藝術的魅力。所以必須推陳出新,從陳的基礎上推進一步,化入自己的東西,創造出新的面目來。

七十五、學有師承

作畫得名師親授,看其下筆順序,怎樣執筆,怎樣審勢,怎樣用筆、用墨、用水、用色,怎樣收拾,層層加染,以至完成。尤其作畫中間,片言隻語,點出關鍵,啟發甚多,銘記在心,歸後細細琢磨,回憶全過程,進益自多。如果僅得其畫稿,於此臨摹,雖然也能多少看到其用筆用墨之法,但先後不明,層次模糊,終屬隔了一層。甚至僅僅看到照片或印刷品,更屬霧裡看花,難明。所以學畫起手最好有人指點,示範。而入手之後,老師的法則,將影響終身。雖然後來有所變化,但終不能完全擺脫。所以啟蒙老師很是重要,所謂「第一口奶」。如果路子不正,後來悟到,雖欲跳出,極為吃力。這是說得到名師指授的好處。但事情是兩方面的,有了名師,如非上智,每每為名師所圈住。老師的成就愈大,被圈住的力量也愈大,也愈難跳出。終身是老師的面目,很難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反不如無名師指授,自己摸索,四面八方,吸收營養,少框框限制,容易自己出新。所以條件太好,容易懶惰,躺在條件上面,害了自己,有些同志總是抱怨自己的學習條件不好,要知道,條件固然重要,一藝之成,當然需要各種條件,但現成的條件多了,也不是最好。要自己創造條件,擠時間,深思熟慮,多方聽取別人的意見,所謂「困而後學」,這樣學到的東西是深刻的。往往有這樣的情形,一本很難借到的書,時間再緊,也會加勁讀完。而自己所有的書,以為不論什麼時間都可以讀,反而不去讀它,就是這個道理。現在有些業餘作者,覺到學畫的時間少,無人指點,條件差。我認為生長在社會主義社會裡,就是一個最好的條件,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陸儼少 楚江巫峽半雲雨 清簟疏簾看弈棋

七十六、題款

一幅山水畫畫成之後,題上一段文字,可以增加畫的美觀,是一幅畫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但是一般題款文字,要切合畫的內容,要和畫不即不離,互相發明。不能貼得太緊,變成畫的說明書,要引導看畫者的思想到畫幅外面去,從而耐人尋味,挹趣無窮,於畫外得到聯想,以補畫面之不足。但也不能離題太遠,儘是空話,與畫毫不關聯。至於文字的組織,首貴清新簡練,立意要新,詞藻要美,這是有別於大篇文章的小品文,所以能夠做大文章的人,不一定能寫好小品文。我們可以從酈道元《水經注》、柳宗元《山水記》等著作中得到學習資料。寫好山水畫的題字,當然文體盡可多樣,小品文之外,也可用詩和詞,或白話文,也有用古人名句中可以入畫者,用作畫題。這樣用前人舊句,勾起以往遊蹤的感受,發為圖畫,我的習慣,當畫好之後,多喜寫上一段小品文,偶吟詩一首或綴小跋於後,現舉例如下: 題雁盪:

前在雁盪,每夜雨初霽,晨曦欲上,宿雲半嶺,懸瀑千山,勝地難忘,圖以記之。

雁盪多奇峰異嶂,穹崖峭壁,瀑流處處,雲霧朝朝,山水之奇譎,甲於東南。

題三峽:

客路三千,恬波一色,今日整治之川江,非復往時行旅之畏途,予也曾經險水,再睹宏圖,眷焉興懷,欣然命筆。

題井岡山:

井岡山位群山之中,峰巒稠疊,竹樹蒙密,其諸哨口,乘高據危,形勢險絕,予至其 處,緬想當年革命鬥爭之艱貞激烈,而星星之火,勢成燎原,雖日人和,亦恃地利,今遺址宛然,為之徘徊不能去雲。

題新安江水庫:

丙辰之夏,予泛舟新安江水庫之上,連朝陰雨,晦明開闔,變異萬端,此行也,可謂飫覽雲山之美,覺古人粉本,猶為剩物。

題雁盪對雨:

雁盪逢霉季,髖聰萬壑寒,雨深非自主,雲亂亦相關;兀塵尋詩得,凝看欲畫難,將何開異境,不負此名山。

題松陵道中:

沙際婦人打槳迎,樓頭山翠與雲平;十年回首松陵路,風月橫江一笛清。

七十七、題款的部位和格式

一幅山水畫,題款也是一個必要的組成部分。題款首先要選擇地位,不能因題款而損壞畫面。大致看最上一層山頭,或左面偏高,那末右面是其題款的部位。當然也有例外。有時空在下方,或中間的左右方,在這種情形下,必須心中要有個底。題款的字數有多少,字數多,要預先留出題款的地位。題款可以直行寫,或可橫行寫。大致畫面上山頭或樹石都是向上直立,那末題款多數是直寫。若畫平原景,上面留出一條橫的部位,那末宜橫行寫,可單字或二三字成一行,組織成橫的形式。字宜小不宜大,尤其書法不美,更以小和少為宜。題款可采詩或散文的形式,要清新簡潔,與畫的內容互相映輝,讓讀畫的人繹味無窮。如果無甚可題或文筆不美,則乾脆寫上作畫年月或自己名字。題完之後,要蓋印章,印章的大小和蓋的部位也要適當。一方小小的紅印章,在畫面上起著調整構圖和增強節奏感的作用。

七十八、中國畫幅式

中國畫的幅式是多種多樣的。普通有立幅和長條立幅,也有橫的冊頁,或直的冊頁,也有橫度較長的橫披。最不同於別的畫種是長卷和扇面。畫長卷取景要連續不斷,一般是從頭到尾用一種筆法,但也可在一卷之中用多種筆法。甚至春夏秋冬四時之景畫在一個卷子里。短的長卷不過幾尺長,長的有好幾丈。短的只要一個段落,長的就要分幾個段落,而在每一個段落中間,要有一個重點。長卷畫時不要從頭畫起,可以中間重點畫去,而後從左右兩方發展開來。多段落的長卷,不一定要採取同一個平面,就是畫長江萬里圖,它的水平面不一定在一條線上,可以象電影中的搖頭鏡那樣自由地搖過來。三遠法可以穿插互用,有時用平遠法,有時可用高遠法我深遠法,以達到內容豐富,引人入勝的目的。如果用一種筆法,而取景又雷向,無甚變化,開卷令人意倦,就不是一個成功的長卷。同樣情形,冊頁也要每張筆法多變,各具面目,引人入勝。摺疊扇面是半圓形的,這個形式尤為中國畫所獨有。畫時取景布局,不要隨扇面的摺痕向左右兩方倒下去,不管它半圓形圓到什麼程度,在左右兩隻角上劃一條平麵線,以後畫屋宇、樹木、山石、瀑布等,都要垂直在這條線上,否則令人有不穩的感覺。

七十九、畫扇面

畫扇面要有一塊特製的板,它在左中右有三隻螺釘,把扇面軋住壓平。先用厚絨或加些乾粉擦過,以免起油,這樣墨水好畫得上。扇面是用熟紙做的,上有雲母粉,不吸水,而且表面平滑,和生紙的性質完全不同,畫時要掌握水分,可用絹畫那樣用積墨法,但水分多了,墨痕邊緣起口子,很不好看。又千筆擦時也擦不毛,所以在扇面上能畫得毛,是好手。畫青綠重設色,尤其在泥金扇面上畫青綠,最為不易。因為上第一道青綠之後,再上一道,往往把第一道青綠色帶走,甚至把金也帶走,露出白底,無可補救。構圖章法要與底線垂直,不要順著摺痕倒下去。畫好後蓋印章,印泥不易干,用珊瑚粉(明礬末加硃砂)拂過,以免沾污。

八十、筆墨紙硯

筆墨紙硯通稱「文房四寶」。四者之中,紙最重要,筆次之,墨次之,硯又次之。硯的石質當以細為貴,但是一般的硯也可適用。除極粗之砂硯外,用其他一般之硯,哪能分出取用硯石之粗細?作畫用硯,取其發墨,和玩賞之硯要求不同,如不發墨,即不實用。

墨要黝黑,輕膠為上,舊墨往往脫膠,新墨膠重,往往滯筆,墨色不見瑩然娟潔,所以宜選用舊墨而不脫膠者,清代同光之間所制之墨,即已可用,而且尚易覓到。一錠墨可用一個時期,所以比較好辦,只有紙筆,最關重要。

明以前,多用麻紙,熟多生少。清以後,多用宣紙,生多熟少。紙有生熟厚薄緊松之分,其性能不一,對付的方法也不同。畫慣了熟紙、皮紙,往往不能用生紙。當然最好選用自己慣用之紙,但選擇太嚴,不能多數適應,也不相宜。生紙性能容易滲水,下筆見墨痕,而各種宣紙,性能不一,尤其目前好紙、舊紙不易得到,要掌握各種紙的性能。我說紙質不同,適應的方法也多異,千萬不能怕它。你不怕它,它就服貼,為你所用。反因紙質不同,出的效果也不一。

筆有健毫柔毫之別,一般健毫是狼毫、兔毫之類,柔毫一般指羊毫而言。我的習慣,通體落墨,以狼毫為主,不要多換筆,一筆到底。紙筆相發,因勢利導,順其性能,因熟得竅。墨骨已就,再加設色渲染,以羊毫或兼毫(一種健毫柔毫相摻合之筆)為主。用紙用筆,每人的習慣不同,不能強求一律。大致用生紙要利用它的生而滲水,看不出滲之為害,反因滲水而有出奇的效果,做到不臟不爛,筆墨痕迹融然一體。熟紙或半熟紙要做到墨色層次多,生動流暢,而不板結,如能做到生紙不生,熟紙不熟,新筆不尖,退筆有鋒,便是高手。

陸儼少 葉潤林塘密 衣干枕席清

八十一、畫絹

紙和絹質地不同,畫法也就兩樣。絹不吸水,可用積墨法,其法筆頭蘸上飽和的水墨,點在絹上,讓水墨堆聚在絹面,漸漸幹掉,四周隱隱有墨痕,墨痕之內,也因水墨漸千之故,有厚的感覺。絹質堅實平潔,而有織紋,筆著絹面,線條爽利,有蒼勁之感,尤以畫刮鐵皴為宜。然不宜多加,多加不見層次,且也容易膩結。南宋以前人多用絹,到了元代,改用麻紙,利用紙質滲水,紙面粗毛,可以千擦。工具不同,風格隨異。山水畫至元而一大變,和改用紙是分不開的。後至清代,又改用生宣紙,利用其容易滲水,以達到水墨淋漓,層次複雜的效果,畫風遂又一變。我相信隨著科學昌明,將來有新的作畫材料,也一定隨著能創出新的風格,以適合新的時代精神。


推薦閱讀:

國畫山水畫五大技法
王士年山水畫作品賞析
國畫大師梁樹年-精品山水 
詩若山水,山水成詩,13首史上最美山水詩,首首讓人神往心醉
當代名家豎幅山水畫圖片,值得收藏的精品佳作!

TAG:山水畫 | 山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