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養生可試試穴位保健法

任督二脈在中醫理論中確實存在是經絡學說的一部分
日常養生可試試穴位保健法

林源主任拿著人體穴位模型給大家講解

在武俠小說中被描述的「任督二脈」,竟然被甘肅省醫務人員輕易打通?近日,這條消息得到了許多讀者的關注,大家也都在議論穴位的相關問題,任督二脈是不是真的存在?穴位打通了是不是就能脫胎換骨?

3日上午,「百姓中醫大講堂」邀請了福建省人民醫院針灸康復科主任、主任醫師林源,為大家帶來了一場有關人體穴位和經絡的精彩講座。同時,講座現場還介紹了一些簡單常用的穴位保健法,教大家如何有效養身防病。講座結束後半個多小時,大家都還意猶未盡,將林主任層層包圍住,請教有關穴位按摩的事情。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登錄東快網(www.dnkb.com.cn)「視頻中心」觀看百姓中醫大講堂的相關視頻。

在家就能做的穴位保健灸

都市白領們每日工作「鴨梨山大」,長時間面對電腦,很多人年紀輕輕就落下一身職業病。對此,林源提醒說,試試一些簡單的穴位灸法和按摩就可以有效養身防病。

林主任說,保健灸法常用的有溫和灸、隔姜灸、隔鹽灸、隔附子餅灸,施灸前要準備好艾條或數個艾炷。

溫和灸是手持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施灸,距皮膚約2-3cm。灸至局部皮膚髮紅並有溫熱的感覺,時間大約10-15分鐘。

隔鹽灸是用乾燥的粗食鹽填敷於臍部,或於鹽上再置一薄薑片,然後放上艾炷並點燃,當一個艾炷燃燒完後再用鑷子夾走,換上另外一個艾炷並點燃,每次3至5個艾炷。

隔姜灸是將鮮姜切成厚約0.2-0.3cm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置於穴位上,然後放上艾炷並點燃施灸,每次3至5個艾炷。

1.足三里 位於犢鼻下3寸,脛骨前嵴旁開1橫指。該穴具有培補後天之本、調理脾胃、增強體質的功效,適用於3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多用艾條溫和灸。

2.三陰交位於內踝尖上三寸,脛骨後緣,與泌尿生殖系統關係密切。婦女常灸此穴可保持其生理功能正常,預防婦科病的發生。常用艾條溫和灸。

3.大椎位於第七頸椎棘突下,屬督脈,總督一身陽氣。大椎保健灸可振奮人體之陽氣,增強抵抗力,運用於陽氣不足、形寒肢冷之人的預防保健。採用溫和灸或隔姜灸。

4.湧泉位於足底前1/3與中後2/3交界處。有通關開竅、回陽固脫、補腎益聰、舒肝調氣的作用。宜用溫和灸。

5.中脘中脘穴位於臍上4寸。常灸此穴可調理脾胃、增進食慾、促進消化吸收。常用溫和灸、隔姜灸。

6.神闕位於肚臍中央,是任脈穴,具有溫腎補腎、健脾和胃的功能。對於平時體質虛弱、脾腎陽虛的人則更為適宜。常用隔鹽灸或隔姜灸。

7.氣海位於臍下1.5寸,有溫補元氣、益腎納氣的養生保健作用。氣海保健灸對中年以後的男子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常用方法有溫和灸、隔姜灸、隔鹽灸。

8.關元位於臍下3寸,又名丹田。本穴有很強的培腎固本、回陽救逆的作用,是全身強壯穴之一。施灸有強身健體、益壽延年的功效。對身體虛弱、少氣發力、畏寒肢冷、精神不振、小腹虛寒以及元氣不足的中老年人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常用方法有溫和灸、隔姜灸、隔鹽灸。

從頭到腳的按摩保健

「如果沒有艾條或艾絨,也可以直接用雙手對穴位進行按摩來保健。」林源介紹,常用的按摩手法有推法、摩法、擦法、揉法、按法、點法、捏法。他為大家現場演示了如何進行從頭到腳的養生保健。

面部:浴面養顏、叩齒固腎、運目養神

大家可以兩手輕輕地在面部做洗臉的動作來起到養顏的作用,順序為口角→鼻旁→前額→太陽→面頰→口角。如此反覆操作10次。

早上起來時,可以叩齒來固腎,即口微閉,上下牙齒輕扣30至50次,以達健齒固腎的作用。

工作期間可以運目養神,即兩目微閉,眼球順時針轉動10至20次,然後閉目休息片刻,再睜眼遠眺。

頸項部:歸擠項筋、點揉風池

歸擠項筋就是當人放鬆坐於凳上,兩手交叉扣住置於頸後,以掌根著力,自兩側向中央歸擠,以使頸部肌肉放鬆。從上到下,反覆操作10次,用力要深沉。

同時,可以配合點揉風池,以兩手的食中二指分別點揉兩側風池穴,點揉的力量應向內上方,以局部有酸痛感為最好。

腰腹部:輕叩命門、摩腹助運

閑暇時,可以兩手半握拳,以拳眼處輕叩兩側腎俞及命門穴,叩打時力量要輕,並交替進行。

摩腹助運則可在晨起和睡前操作。以掌摩法作用於腹部,摩腹的順序為:右上腹→左腹→臍→小腹→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本法可調解胃腸功能,促進胃腸蠕動和腸道吸收與排泄。

下肢部:推擦湧泉、按揉足三里

晚上洗完腳或泡完腳後,就可以兩掌或兩手拇指推擦兩足底的湧泉穴,使得足底有溫熱的感覺,每側大約5分鐘。

足三里是重要的保健穴,能健脾和胃,調補氣血。經常推擦或擊打足三里能補虛健體,起到防衰抗老的作用。方法是用同側手拇指或中指左右旋揉足三里各100次,或用兩掌根分別擊打左右側足三里各36-72次。每天或隔天1次,選擇推揉或直接擊打都行,但貴在堅持。

本報記者林雅/文記者鄭海斌/圖

中醫理論中確實存在

「任督二脈」

「腧穴通俗來說就是穴位。」林源主任說,追溯腧穴的起源,始於「反應點」,一些能反映病痛或治療疾病的特殊點。在臨床上,醫生利用腧穴的功能特點,可以對疾病進行診斷和治療,如眼眶周圍的睛明、承泣等經穴均能治療眼疾,合谷穴能治療頸部、頭面部病症,大椎穴退熱,至陰穴矯正胎位,闌尾穴治療闌尾炎等。

「『任督二脈』在中醫理論中確實是存在的。」林源主任表示,「任督二脈」是中醫經絡學說的一部分,「任脈」是身前中央的經脈,「督脈」是背部中央的「經脈」,是各經脈中非常重要的兩條。

結合多年的臨床經驗,林源說,中醫針灸經常會涉及任督二脈的穴位。他舉例說,如遇到頭痛的病人,不需要在頭上扎針,只需要在督脈上找准穴位紮上幾針,就可使頭痛病癒。「但所謂的打通任督二脈,可沒有武俠小說和影視劇里描寫的那種神奇作用。」

推薦閱讀:

祛皺、美白、袪黑眼圈,這些比化妝品還要管用的養顏穴
腸胃不好只要通過商曲穴就能調理
經絡穴位、按摩針灸秘方
人體經絡(穴位)圖(12經絡加任、督二脈)
如何製造強烈的疼痛感又不會真的傷害身體?

TAG:養生 | 保健 | 日常 | 穴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