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第一位權傾朝野的宦官,他讓明朝由盛轉衰
大明帝國在中國就是一個奇葩的朝代,史學界有一句名言叫「打不死大宋,看不懂的大明」,以致全世界有眾多的歷史學家都在研究明史。
大明帝國是以殺人立國的,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至大明的末代皇帝崇禎,無一例外的繼承著他的遺志,他們最熱衷的就是殺人,所以殺人就是大明帝國歷代皇帝的終極目標。真可謂是殺不盡的忠臣良將,砍不完的亂臣賊子,在這些被殺的人中確有一些是該殺、必殺之人。
這其中就有大明帝國歷史上第一個權傾朝野的宦官——王振。
王振是明英宗朱祁鎮的寵臣,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大軍進犯中原,沒有任何軍事才能的王振鼓動英宗皇帝御駕親征,以致在土木堡之戰中,明英宗朱祁鎮被俘,二十多萬大明軍隊被殲,近百名文武大臣戰死,致使大明帝國由鼎盛的巔峰衰落至谷底,可以說宦官王振是百死不抵其罪。
王振少年讀書,所以略同文墨,但他在屢試不第後,竟然引刀自宮,進皇宮做了太監,王振進宮後被分到東宮任東宮局郎,服侍當時還是皇太子的朱祁鎮,也就是後來的明英宗。
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明宣宗去世,年僅9歲的英宗繼位,而不離英宗左右的王振也就青雲直上一步登天了。雖然王振野心極大,對權力的慾望極強,但當時的大明帝國還輪不上王振為所欲為,當時宮內有張太皇太后(英宗的祖母)垂簾聽政主持宮中,朝廷上有楊士奇、楊榮、楊博三內閣大臣處理國家政務,大明王朝一片清明。
王振還不敢放肆,對張太皇太后和三楊畢恭畢敬,裝出一副忠君愛國的樣子,經常在眾臣面前對英宗提出一些利國利民的建議,然而他背後卻是按捺不住對權力的慾望,一有機會便想盡辦法抓權力、干朝政,最後終於達到了一個宦官的權力巔峰,任大明帝國宮中的司禮太監並提督東廠。
東廠是明帝國掌控國家的特務組織,從此王振也就正式進入了大明帝國的最高權力機構,明正統七年,張太皇太后去世,因王振長期居於宮中,他對張太皇太后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懼怕。
現在她去世了,宮中失去了對王振最有控制力的人,而朝廷上重臣三楊中的楊士奇因兒子殺人而引咎辭職,楊榮於正統五年去世,只剩下一個年老體弱的楊博,已經不能正常處理朝政了。
此時的王振終於等到了夢寐以求的時刻,他蠱惑昏庸的英宗皇帝,掌握了大明帝國的「批紅」大權,成了皇帝的代言人。
他甚至敢篡改英宗頒發的聖旨,摘下明太祖朱元璋親書禁止宦官干政的御制鐵牌,開了大明帝國宦官干政的先河,成了大明帝國第一個權傾朝野的宦官。
此後王振打發淫威,利用他提督東廠的權力,對朝中的異己大開殺戒,扶植他的親信黨羽,甚至於要求朝中大臣要像對皇帝一樣對他跪拜,其虐焰之熾烈已達前所未有的頂峰。
然而「天欲其亡,必先其狂」。
王振專權大明朝廷後,對內大肆貪污受賄,對外不但不加強對北方蒙古人的防禦,反而接受蒙古瓦剌部的賄賂,致使邊防荒廢,國門洞開,給瓦剌大軍的入侵提供了便利條件,而蒙古瓦剌人也從未忘記要恢復蒙古帝國的野心。
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大軍分四路進攻大明帝國,邊關告急,從未摸過刀槍的王振,竟然異想天開的做一回統帥千軍萬馬的大將軍,便鼓惑英宗皇帝御駕親征,而英宗這個昏庸的皇帝也想學他的祖上明成祖朱棣,率大軍橫掃蒙古,使其名耀千秋,因而於倉促之間集結了二十多萬大軍,號稱五十萬,準備與瓦剌開戰。
不過王振這次絕對是玩大了,其根本原因在於他軍人的不是,戰術的不懂,連大軍未動,糧草先行都不知道,軍中糧草不繼,軍隊還未開到戰場就以餓死了大批的士兵,以致軍心不穩。
待行至大同前線,聽得守城將士說瓦剌軍勢大後,貪生怕死的王振又想開溜,卻不迅速退兵,而是想率大軍從他的家鄉路過,好榮光耀祖,把軍國大事當成踏青訪友,結果在土木堡被瓦剌大軍圍殲,幾乎全軍覆沒,奸賊王振被憤怒的英宗護衛擊殺了。
英宗被俘的消息傳到北京後,群臣震驚,悲痛不已。皇太后命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監國,兵部侍郎于謙向朱祁鈺跪求,清除王振黨羽,誅其家族。
此時朝野上下一致要求誅殺王振黨羽,朱祁鈺立即下令處死王振的侄子王山並族誅王振餘黨。王振從一個東宮局郎,最後成為一個權傾朝野、獨斷朝政的權臣,箇中原因,深為複雜。
有人認為這是王振善於鑽營的結果,也有人認為這應歸咎於明英宗的昏庸無能,甚至也有人認為這是封建專制體制必然的結果,種種觀點,不一而等,到現在仍無定論。
本文手稿
王振確是該死,因他的專權誤國,致使大明帝國遭受了自明太祖朱元璋立國以來對蒙古軍隊最大的一次慘敗,也使大明帝國由鼎盛的巔峰滑落至衰弱的谷底。
土木堡之役是大明帝國由盛轉衰的分水嶺,而王振則是開啟了大明帝國宦官禍亂朝政的先河,敲響了大明帝國亡國的喪鐘,成了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推薦閱讀:
※中國沒有低端人口---------或許因為我們都是低端人口
※什麼?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盜墓賊竟然是……
※1·中國20世紀政要人物200名【1900-1910】
※中國書法筆墨論
※中國的母親花——萱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