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四成老人不願和兒女同住

當你老了,想和兒女住在一起嗎?俗話說養兒防老,但是現實生活中,身體健康、生活自理的老人似乎更傾向於自己住。據此前中國一線城市的老人調查結果顯示,40%的父母不希望與子女住在「同一屋檐下」,而是希望有個人自由空間。

那麼,什麼樣的老人沒跟兒女住在一起呢?又是什麼原因讓老人不願意享受四世同堂、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反倒樂意「獨守空房」?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對部分社區老人進行了調查。

[調查]

住在兒子家感覺自己像外人

家住房山區南沿里社區的劉老太今年已經80歲高齡了,可身體硬朗,思維清楚,性格開朗。從上世紀80年代初,她就和老伴兒在這裡安家了,直到上了歲數,四個兒子在外面成家立業,老兩口依然單獨住在這裡,買菜做飯洗衣打掃,樣樣都親力親為。前幾年,老伴兒患了老年痴呆症,劉老太又多了個照顧病人的職責,但她照樣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鑒於老人年事已高,兒子兒媳多次提出要將老人接去同住,老人們總是婉言拒絕。

去年春節前,老伴兒突然離世,劉老太遭受了極大打擊。作為兒女,深知母親內心的痛苦。於是,劉老太的四個兒子商量,輪流將母親接到自家住。劉老太同意了,可沒住多久,還是返回了自己的老房子。

其實兒子兒媳特別孝順,可劉老太為什麼還是回家了?因為她覺得怎麼都不如在自己家裡自在。老人睡眠時間少,早上5點多就醒了,但怕吵著兒子兒媳,醒了也得在自己房裡待著;晚上五六點餓了,可兒子兒媳還沒到家,劉老太又不好意思自己開伙先吃;想出門去買個菜,也被兒子攔下擔心她一個人在路上出岔子。另外,房間的擺設都是兒子兒媳弄的,劉老太平日閑來無事做的小手工作品也不敢往桌子上擺,擔心他們會不喜歡。「我知道他們想讓我住得舒服,但我老感覺自己像個外人。」

回到和老伴兒共同生活了幾十年的老房子,劉老太的心才輕鬆下來。兩居室雖然不大,但收拾得整潔利落,牆上掛著老兩口的合影,卧室里也隨處可見兒孫滿堂的溫馨照片,桌子柜子上擺放著她平時製作的剪紙、絲襪花等小作品。每天早上5點多出門,在一草一木都很熟悉的社區里遛彎,和多年的老鄰居打聲招呼、和居委會的姑娘小伙兒們聊聊天,兒孫有空了來看看她……她更喜歡這樣的生活。

從早忙到晚成了免費「僕人」

剛剛從美國旅遊了一個月回來的林阿姨,下周又要出發去桂林了,她的朋友圈裡不是她參加跳舞、唱歌活動的圖片,就是她遊覽名山大川的旅遊照片,每天都精神飽滿,活力充沛,一點兒不像已經65歲的老人。她覺得,退休生活能活得這麼瀟洒,得益於沒有跟兒女一起住。

林阿姨的兒子已經結婚好幾年了。「剛結婚頭一年,和兒子兒媳一起住,那感覺真是不咋地。」快言快語的林阿姨覺得,自己和老伴兒簡直就是兒子兒媳的免費「僕人」。早上6點多,老兩口起床要先給小兩口準備早餐,有時候還得敲門叫起床,怕小兩口上班遲到。兒媳喜歡貓貓狗狗,在家裡養了一隻狗和兩隻貓,「喂貓遛狗的事兒也都是我們倆的。」到了中午老兩口隨便熱點兒剩飯剩菜,下午休息一會兒就得琢磨著晚上做點兒什麼好吃的。經常是費盡心思做的晚飯,小兩口還覺得不合胃口。而收拾屋子、洗衣服這樣的家務事,也基本上都是林阿姨代勞。

林阿姨愛唱歌跳舞,退休後還參加了社區里的合唱團,有時候合唱團的姐妹們會組織郊遊,甚至出國遊玩,但林阿姨總因為還要照顧兒子兒媳而參加不了。想來想去,林阿姨提出和兒子兒媳分開住,一來可以鍛煉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二來讓自己有更多的時間享受晚年生活。現在,林阿姨去老年大學學電腦、和老友爬爬山……每周一到周五的時間都安排得滿滿當當的,人也顯得年輕了許多。

老舊小區「同住」比例高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在老舊小區里,老人和兒女一起住的比例相對較高。「一般70歲以上、年紀較大的老人,或喪偶的老人願意和兒女一起住,方便兒女照顧自己。而60多歲的老人大多不願意和兒女一起住」,東城、西城部分小區的居民告訴記者。另外,有的老人兒女結婚後沒有能力自己買房,還有一些老人為了幫兒女帶孩子,不得不一起住。

但文化程度較高、經濟基礎較好的老人更願意自己住。在一些新建小區里,買房的年輕人條件相對較好,他們的父母大多有自己的住房,「這樣的老人退休之後有自己的生活,或者參加一些文體團隊,自己也是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分析]

生活習慣和觀念不同是主因

老人習慣早起,年輕人愛睡懶覺;老人喜歡吃軟糯食物,年輕人不一定喜歡;老人習慣勤儉,有的年輕人花錢大手大腳……這些生活習慣和思想觀念上的差異,總是讓老人和兒女之間出現代溝,久而久之就不願意生活在一起。

比如,周末年輕人想睡個懶覺,但是老人起得很早,總是叫孩子起來吃早飯,雖然是好心,但是年輕人會不高興。專家建議,現在社會基本單位已由原來的四世同堂的大家族,轉變為兩人或者三人的小家庭,一些老人是不願意給兒女添麻煩,而更多的老人也「想開了」。如果老人明確表示不願和兒女一起住,而且老人身體健康,心態也比較好,那麼讓老人獨居可以讓老人更自由、更輕鬆,老人也可以做些自己喜歡的事。

[服務]

臨時兒女「親情陪伴」送上門

雖然獨居可以讓老人更自由,但子女遠離身邊的時候,依然需要有人能隨時照應,尤其是高齡老人,此時社區或志願服務團隊就凸顯了其重要作用。

在劉老太居住的南沿里社區,就有一個由12人組成的親情陪伴志願服務團隊,隨時對社區空巢、獨居老人開展陪伴和照顧。去年年初,得知劉老太的老伴兒離世,親情陪伴志願團隊的志願者隗慧美就經常去敲劉老太的家門,看老人在家是否安好,或者下班之後先去老人家坐坐聊聊天再回自己家。儘管老人說「不用安慰」,但隗慧美還是堅持每周探望一至兩次,有時給她量血壓,有時邀請她參加社區活動。「有一次劉奶奶的血壓有150多,給我嚇得夠嗆,趕緊給大哥打了個電話問要不要送醫院。」隗慧美和劉老太的兒子建立了應急聯繫,成了老人身邊的臨時兒女,隨時溝通老人情況。一年多來,劉老太已經基本走出了痛失老伴兒的陰影,每天都把生活安排得非常充實,笑容又回到了老人臉上。

在西城區什剎海街道,也有一個養老巡視團隊,巡視員每周要對轄區內的高齡空巢老人進行上門巡視,在健康狀況、衛生環境、居住環境、煤水電使用安全、精神狀態等5個方面對老人進行評估。鄒岩就是大新開衚衕居民孫大媽的巡視員,上門巡視的時候,他會提醒老人注意電暖器安全,會聽老人嘮叨嘮叨鄰里之間的糾紛,「每周見一次,跟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

市老齡辦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政府正在不斷健全養老服務體系,打造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為空巢老人、獨居老人、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照料、助餐等服務的同時,提供入戶巡視、親情陪伴、調解等精神關懷和軟體服務。(記者 葉曉彥)


推薦閱讀:

想給兒女起名的有福了,趕快看看這些,絕對能用的上! ???
走遠的兒女熬成了客
第四節  論兒女
為什麼四個兒女都不孝?
一娘能養十兒女,十兒難養娘一人

TAG:兒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