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功原理第四講 注意平衡

平衡,或稱平衡運動,它是宇宙自然中一種和諧態。這種和諧態會使事物的生機保持的非常恆久。反之,如果違反平衡,打破平衡,一個完美的事物就會遭到破壞而導致損亡。所以,平衡與平衡運動對於人的生命同樣是至關重要的。當然,我們說,平衡之所以是運動的,它就不是一種絕對。比方我們說「平靜的湖面」,這個「平」,其實還是有微波動蕩的,而不是像桌子上擺上一盆水水面那樣平。前者不絕對的「平」,顯示書不息的生機,後者接近絕對的「平」,顯示的是一片死寂。由此可以領會,最完美的生命運動就是一種微波式的平衡運動。

由上例再引申一個比方:我們可將人的生命程序分為先天和後天兩種形式。先天生命程序是生前決定的,全部程序都是按平衡原理設定的。如果後天能服從先天,人就能享盡天年。而所謂後天程序,是人後天人為違背、破壞了先天平衡程序,使生命運動失去平衡,導致偏激極化、生命就會發生病變,早衰早亡。下面以圖示說明。

我們懂得了平衡,掌握了平衡,把它們以「功」的形式體現在養生的全過程中,就會把被我們已破壞的後天衰病之身心修復過來,成為一個完好只生命程序和完好之身心。

平衡是什麼?在道家的哲學裡,它被稱為「一」,表示既是最初的「有」,也是完美無缺的「有」。什麼「生」的內涵功能,都平等的包含在內。故《道德經》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天下正。」古哲曰:「得其一,萬事畢。」表達的都是以上之涵義。平衡又反映「中」性。「中」者,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不內不外,應一切,順一切。人在日常生活中,情感不偏激,慾望不偏激,飲食起居不偏激,如釋家曰:「不思惡,不思善」;如儒家言:「喜怒哀樂只未發」;如道家言:「念頭不起」。如此等等,皆謂之中。「中」之妙在於因中得和。故孔子之弟子子思曰;「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天地位」就是天地各歸其位,各司其職。這是宇宙自然中和的表現。古哲又曰:「中也者,天下之達道也。」這是說,宇宙自然的本質和規律就是中和,除此則不是根本的「道」。平衡,古哲又稱為「太極」。太極乃不極之極,一陽一陰,相團相抱,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順天順時,故能常清、常靜、常應、長明、長生。

我們要將平衡的概念轉為平衡功法,可分功內功與功外功。

先說說功外功,它包括如下內容:

1、心態平衡。人生在世要「盡人事,聽天命」。要有進取之心,但不可有攀比之心;要有容他之心,但不可有嫉妒之心;要有眾生平等之心,但不可有媚上欺下和嫌貧愛富之心。

心。行道於身,隨遇而安,達則兼善天下,貧則獨善其身。臨御宴而不榮,舉瓢飲而不恥;心如澄水,性若明月。

2、行為平衡。行,不過急過慢;眠,不久別久戀;食,不過飢過飽;味,不過酸過辣;事,不過躁過怠;衣,不過單過厚;飲,不過冷過熱;性,不過抑過盪。

心態平衡,益在心靜;行為平衡,益在氣順。心靜氣順,內丹之基已築成大半矣!

總之,功外之功是指專門練功之外的日常身心行為。這些雖不是專門的形成功夫,卻也要修為,故而也是一種功夫。為別專門形式的功夫,我們權且稱它為功外功。但功外功是不可等閑視之的,是不可或缺的。功外功就像功內功的「育嬰床」,沒有功外功的保障與護衛,功內功是無法實現和完成的。

再說功內功,指的就是專門形式、專門時間、專門方法的修鍊功夫。從全過程的需求和形式而言,大體分為動功和靜功兩種。而無論靜功動功,下手之初,都貴在手段與方法上的調節,使心息形三者各方面達到陰陽平衡。例如樁功,它看似靜,其實為動。靜的是外形,動的是內氣。而各種動功,動的是軀體,靜的是心意。因而,無論動功靜功,動靜之間都要保持一種高度的平衡。

推薦閱讀:

汽車結構之多軸汽車的平衡懸架
平衡工作和生活的必備技能,寫給正在為事業拼搏的你
八字 格局 平衡
陸銘:中國經濟的未來是空間重構
食物在人體內的消化吸收全過程

TAG:原理 | 平衡 | 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