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淺析《張愛玲》作品

淺析《張愛玲》作品

多數喜歡寫字的女子是喜歡張愛玲的,確實,張愛玲的文章強調人生樸素的一面,多少有點超人的氣質,女子的氣質,生在一個不安穩的時代,文字是她生活中最溫暖的慰藉,她投入地去寫每一篇散文、小說,經常為之動容。而現實生活中,能讓她真正融化的也許只有和胡蘭成的短暫婚姻。

讀張愛玲的文章,能找到三十年代的女子儘管落寞卻極力維護著的矜持,那個時代用這樣的參照手法描寫了作為女子在一切時代之中生活下的記憶。而以此給予周圍一個啟示。一般說:時代的紀念碑。這樣的作品都只是記錄了男女之間的小事情,作品裡沒有戰爭,沒有革命。但卻在人的最本能的戀愛中,還原了人的樸素,也更加放恣。而對於當時的戰爭與革命,往往要求才智要比情感的支持更加迫切。真的革命與革命的戰爭,在情感上應該和戀愛一樣已經滲透在人生的全面,但對於自己是和諧。

文學史上樸素地歌詠人生的作品不多,倒是強調人生飛揚的作品很多,但好的作品,還是在於它是以人生的安穩做底子來描寫人生飛揚的。沒有這樣的底子,飛揚的只是浮沫,許多強有力的作品給人的是興奮,而不是啟迪。張愛玲的文章里許多力的成分大於美的成分。力是快樂的,美是悲哀的……多年以後我重讀《十八春》感覺較以前讀有了更深的體會。更年輕的時候,比較喜歡故事的前半部,節奏溫暖舒緩,愛情彷彿是一副細緻的工筆畫,是人生的全部內容,一筆一畫都有去向都有交代,三年五載就可以是一生一世。現在重讀,卻喜歡了故事的後一半,明明經歷著驚心動魄,經歷招人一切無關風月的苦,一次次與相愛的人錯過,卻能舉重若輕,一語成讖。人生越來越寫意,脫韁的生活早已不再介意,對於命運,因為有了敬畏,於是有了更深的懂得。文章中「力」的快樂是對人生的肯定,「美」的悲哀是一種強烈的對照。它的啟發性大於刺激性。蒼涼之所以有更深長的回味,就因為它蔥綠配桃紅。

人生活在一個時代里,舊的東西在崩壞,新的東西在滋長。但是在時代的高潮到來之前,那些斬釘截鐵的事物不過是個例外。人覺得被拋棄了,為了更加真實的感受,於是就有了回憶。「曼楨後來在街上見到她刻苦思念的世鈞時,場面讓人很心酸,她的心裡很亂,就知道,她全世界最不想看的人,就是他了」這就是回憶和現實之間所發生的尷尬的不和諧,因而產生了鄭重而慌亂的騷動,認真而未明的結果。

張愛玲喜歡用參差著對照的寫法,因為它較之那個時代的真實。《傾城之戀》里。從舊腐家庭走出來的流蘇,香港之戰的洗禮並不曾將她感化成為革命女性;香港之戰影響范柳原,使他轉向平實的生活,終於結婚了,但是婚姻並沒有使他成為聖人。范柳原與流蘇的結局,雖然多少是健康的,但仍舊是庸俗,仍舊是就事論事了。

一個時代的沉重,並不容易那麼多的大徹大悟。許多年來,人類就在這樣的沉重中這樣生存下來。張愛玲的文章中有很多這樣的小人物。他們不是英雄,不是時代的寵兒,但卻是那個時代的負荷者。雖然他們不徹悟,但究竟是認真的,沒有悲壯,只有蒼涼,而蒼涼在張愛玲的文章中也是一種啟示。

很多人認為張愛玲的文章過於華靡,但是她卻用參照的寫法記錄了那個時代的虛偽之中有真實,華靡之中有樸素,有人性的本真。《連環套》里用一種高等情調,回到動物的本欲——但仍然是動物式的人,不是動物,但比動物更可怕。姘居的男人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中等人家,他們不敢大放肆,卻也不那麼拘謹的無聊,他們需要活潑、開朗的女性來幫襯著生活,但也需要有女人替他們照顧著家,雖然有著某種真情,不過也不足為異。相對於那個姘居的女子,她們的地位總會比男人低,但是卻有潑辣的生命力。她們對於男人有一種健康的魅惑力,也爭風吃醋,也可以野蠻,但是她們不歇斯底里,由於地位的不確定,疑嫉與自危漸漸變成自私者。這樣的姘居的生活鴛鴦蝴蝶派認為不夠才子佳人的多情,新式流行派又覺得既不像愛,也不像嫖,不健康,缺乏人性的鮮明性……文章中的人物描寫真實的反應了那個時代中的真實。

張愛玲的小說是個故事,是個讓自身去說明的故事。這就是人們喜歡張愛玲的文章的原因。看許多留到現在的偉大作品,原來的主題往往不被讀者注意。因為時過境遷的之後,原來的主題早已不被人感興趣,倒是隨著故事發展的本身有了更深的含義、啟示。至今我們讀它,依然是一寸寸的活著。很多作品現在和過去不同的地方,似乎也就在這一點上,不再強調當時的環境、主題,卻是讓故事本身給它能給的,而讓千萬個讀者所取他的感受。這樣的作品才是永恆的。這一點張愛玲做到了……

推薦閱讀:

張愛玲的10大愛情名言(圖)
張愛玲語錄:精選
【再讀張愛玲】(2)再好的香片茶沏得不好也是苦的
張愛玲為什麼要銷毀《小團圓》
張愛玲適合嫁給誰?

TAG:作品 | 張愛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