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一顆平常心*賞閱哲文二十二篇
保持一顆平常心*賞閱哲文二十二篇*陳怨蜚*
今天上班時,我隨意瀏覽一下檯面上的幾張《南寧日報》,其中有一篇短文的題目是《保持一顆平常心》 (如下圖,詳見下文的第一篇哲文),
我甚是喜歡,反覆細看了兩遍,之後將它裁剪下來粘貼到我的筆記本中,待日後時不時拿出來品讀一二,陶冶情操,修心養性,正如文中所說的——保持一顆平常心,便是世間自在人。
什麼是平常心呢,平常心有兩層意思:一是尊重客觀規律和自然規則,尊重客觀現實,既不高估自己能力,也不低估自己的能力。二是既積極主動地做事,對任何事情都要儘力而為,但又順其自然,不苛求事事都完美,始終保持從容淡定的自信心。 -
平常心其實就是一種處世態度,是要具備一定的修養才可以持有的。
如何才能做到保持一顆平常心?我拜讀了以下的22篇哲文,大致歸結為以下的三句話:1.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 隨緣自在,隨遇而安。3. 榮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外雲捲雲舒。
下面,給大家簡要的點評一下這三句話:1.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話出自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它的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表示了古仁人(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處事深遠和豁達胸襟。(來源:百度百科)2. 隨緣自在,隨遇而安。——這是一句禪語,佛說:隨緣自在,隨遇而安,隨緣生活,隨心自在,隨喜而作,是為生活的密行。若能一切隨他去,便是世間自在人。我們生在人世間,必須得學會接受現實,雖然有時候現實很殘酷 。我們要學會隨緣一世,一世隨緣。隨緣是一種健康的心態,也是一個意境,又是一種人生的態度,從更深的層次看,隨緣更是一種待人處事的思維方式。或者說,隨緣是一種隨著形勢發展而行事的觀念,也是一種與時俱進的體現,是一種美滿人生樂觀的心態。人因為執著的東西太多,所以得到的煩惱也更多。不能拋舍的東西太多太多了,也許一生, 也許來世,也許一世又一世的輪迴,還是參不透其中的奧妙,還是很執著。若能一切隨他去,便是世間自在人,正如《菜根譚》上說,"萬事皆緣,隨遇而安"。這樣才能活得自在。(來源:智慧人生)3. 榮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外雲捲雲舒。——這副對聯出自《幽窗小記》,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為人做事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雲捲雲舒般變幻,才能無意。現在的人大多覺得活得很累,不堪重負。大家很是納悶,為什麼社會在不斷進步,而人的負荷卻更重,精神越發空虛,思想異常浮躁?的確,社會在不斷前進,也更加文明了。然而文明社會的一個缺點就是造成人與自然的日益分離,人類以犧牲自然為代價,其結果便是陷於世俗的泥淖而無法自拔,追逐於外在的禮法與物慾而不知什麼是真正的美。金錢的誘惑、權力的紛爭、宦海的沉浮讓人殫心竭慮。是非、成敗、得失讓人或喜、或悲、或驚、或詫、或憂、或懼,一旦所欲難以實現,一旦所想難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成了幻影,就會失落、失意乃至失志。失落是一種心理失衡,自然要靠失落的精神現象來調節;失意是一種心理傾斜,是失落的情緒化與深刻化;失志則是一種心理失敗,是徹底的頹廢,是失落、失意的終極表現。而要克服這種失落、失意、失志就需要寵辱不驚、去留無意。一幅對聯,寥寥數語,卻深刻道出了人生對事對物、對名對利應有的態度: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這樣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十分困難。我輩俱是凡夫俗子,紅塵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動,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憂不懼、不喜不悲呢?否則也不會有那麼的人窮盡一生追名逐利,更不會有那麼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我國古代的貶官文化即是此明證。這關鍵是一個你如何對待與處理的問題。首先,要明確自己的生存價值,由來功名輸勛烈,心中無私天地寬。若心中無過多的私慾,又怎會患得患失呢?其次,認清自己所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憂,不要過分在意得失,不要過分看重成敗,不要過分在乎別人對你的看法。只要自己努力過,只要自己曾經奮鬥過,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按自己的路去走,外界的評說又算得了什麼呢?(來源:搜搜問問)
【結合生活感悟,話說平常心態】 (陳怨蜚)我們每天都在活著,不管自己喜歡還是不喜歡,都得面對,這就是生活。我們能做的就是過著每一天的日子,為自己而活著,為別人而活著,為現在而活著,為將來而活著······林林總總,點點滴滴,其中的酸甜苦辣咸,五味雜陳,滋味千般,感慨良多!不管好過也罷,不好過也罷,這一切都會隨著時間流逝而過。人生如夢,歲月無情,募然回首,才發現人活著是一種心情,窮也好,富也好,得也好,失也好,一切都是過眼雲煙。我們學會用一顆平常心,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善待生活、善待工作,善待事業、善待名利,善待一切憂愁與煩惱。擁有一顆平常心,並不是一種悲觀無奈的處世態度,而是一種平和的人生追求,一種積極的人生儲蓄,一種豐厚的人生積澱。擁有平常心的人,並不那麼計較人生的成敗得失,只要我努力、我奮鬥,無愧於心、無愧於人、無愧於社會就行了。事業無須驚天動地,有成就行;金錢無須取之不盡,夠用就行;身體無須長命百歲,健康就行;友誼無須甜言蜜語,想著就行;朋友無須多少,有知己就行。人之所以快樂,不是得到多少,而是計較的少。擁有平常心的人,因懂得放心,故而能得到輕鬆;因懂得關心,故而能得到親情與友情。以平常與平和的心態,去品味與珍惜生活中的酸甜與苦辣,去滲透與超越人世間的功名與利祿。保持一顆平常心,是我們經常勸人或自我安慰時常說的一句話。可見,平常心是人人都想擁有的,是一種美好的理想。可是,擁有它並不容易,保持就更難。沒事的時候容易,有事的時候難;勸人的時候容易,勸己的時候難。特別是遇到了惡境時,能做到保持平常心,那就更難了。人無完人,人生中能擁有一顆平常心真的很不容易。若能擁有並保持,人生將會有別樣的境地。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盡量保持一顆平常心,創「心」生活每一天!因為它,能撫慰我們的心靈走出困境;因為它,能活出自在感覺沒這麼累。我們的心情要經常更新,不能總鬧心,遇事放寬心,瑣事不煩心。人生學會隨緣,才能活得自在!保持一顆平常心,人生才能開心會多一點!
平常心是一種恬淡洒脫、氣定神閑的心態;平常心是一種豁達樂觀、寬懷大度的心境,平常心是一種洒脫閑雅、寧靜淡泊的心態;平常心是一種「有志事竟成,無求品自高」的超然情懷......-
行文至此,我想起了我的兩篇博文——1.【嘆紅塵.悟人生.詩三首】(原創)http://bbs.local.163.com/bbs/localnx/195666579.html2.【如何讓自己學會隨遇而安?】http://bbs.news.163.com/bbs/jueqi/159528778.html(重溫有感:1.嘆紅塵有感,平常心是道;2.隨緣自在,隨遇而安。)
下面,我給大家傾情奉上22篇有關平常心的哲文,以饗諸君:(本人拜讀,獲益匪淺)
(這是我今天在《南寧日報》上有幸拜閱的好文章哲文一. 【保持一顆平常心】作者:◎容小安來源:南寧日報「雲在青天水在瓶」,說的是水不論裝在什麼樣的瓶子當中,都能隨方就圓,能剛能柔,能多能少,就像藍天中的白雲一樣,自由自在。世人的心猶如瓶中之水,只要保持清潔不染,心也就能像水一樣清澈澄明,隨物成形,有很強的適應性。有典故說,禪宗師父們喜歡拿 「 雲在青天水在瓶 」 來說事,啟發學人,以此告訴人們需要保持一顆寵辱不驚、物我兩忘的平常心,清醒地認識社會和自己的人生。平常心是一種隨遇而安、順其自然的心態,可謂得之淡然,失之坦然,隨緣而行,隨心自在。該吃飯時就吃飯吃得下飯,該睡覺時就睡覺睡得著覺,該做事時就做事做得成事。拿得起,放得下,超脫現實,自然生活。平常心是做人的良好修養,更是歷練的境界。當年,曾任北京大學校長的馬寅初老先生的 「 人口論 」 遭受不公正的批判,他的人生也由此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二十多年的時光,馬老先生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展雲舒」 ,直面坎坷人生,無論是得是失,是浮是沉,全以坦然待之,淡定從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寬廣之心容天下之事。健康百歲,看到了還歷史清白的那一天。16年前,筆者的一位初中同學夫婦雙雙下崗待業,許多人寧餓肚子,死要面子,但這位同學慢慢學會從容直面就業的坎坷和生活困境,開始了艱辛的再就業。每天上午,她到一家公司,買菜做飯。下午,趕往一所學校,負責教學樓的衛生打掃。晚上,匆匆趕往夜市擺起攤子賣衣服。日晒雨淋日復一日,冬去春來年復一年,她始終以一顆平常心直面人生,收穫了勞動成果和幸福指數,成為全市的再就業明星。時有出差到邊遠山區的小縣城,這裡漂亮、整潔、祥和、寧靜。或是清晨,或是黃昏,三三兩兩的居民房前圍坐一起,或品茶聊天,或打牌下棋。生活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淳樸、淳厚、清新、清爽。有學者說,縣城的幸福指數或許高於中心城市。在曲折和困境當中,人需要修養和歷練,才能保持一顆平常之心,走過曲折,克服困難。在順水順風順境當中,人更需要修養和歷練,才能保持一顆平常之心,達到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境界。保持一顆平常心,便是世間自在人。
文二:【平常心】(作者:開心月亮)世界是多變的,也是精彩的,紅塵滾滾,俗世喧囂,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裡,我們面對的誘惑太多了,保持和以一顆平常心來看待世界,看待周圍的一切,順其自然,笑待人生,包容一切,淡然一切,擁有一顆平常心會使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永遠快樂和幸福!保持和擁有一顆平常心是一種品格和心態,是一種坦蕩的胸懷,是一種寬容的心境,是一種高層次的人生境界,是一種優雅的風度,是世事泰然處之的品質,是一種自信和成熟。在現實生活中不是我們擁有的太少,而是我們嚮往的太多,保持和擁有一顆平常心,就能從容的面對生活中的一切,才能學會滿足,學會放棄;學會寬容,學會淡泊;才能理解生活。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面對困難,面對挫折,面對痛苦,面對所有,我們會更加堅強從容而淡然的面對著一切的一切,隨 遇而安,才知道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才是真.......平常心,平常事,平常人,才是真正的人生!人生不一定轟轟烈烈,生活源於自然,平平淡淡,踏踏實實,真真切切,才是真正的生活。時光匆匆,讓我們珍惜自己吧——擁有一顆平常心,你的心境會變得純潔透明,你的生活才會充滿陽光,才會充滿無限的歡樂和自信,保持和擁有一顆平常心,善待自己,一切順其自然,享受生活,享受自然,享受人生的一切美好!平常心,平和的心態,才是:健康的人生!美麗的人生!幸福的人生!
哲文三: 【如何保持平常心】(作者:佚名,來源:搜搜問問)保持一顆平常心,是我們經常勸人或自我安慰時常說的一句話。可見,平常心是人人都想擁有的,是一種美好的理想。可是,擁有它並不容易,保持就更難。沒事的時候容易,有事的時候難;勸人的時候容易,勸己的時候難。特別是遇到了惡境界現前,能做到平常心,那就更難了。其實,這也不奇怪。為什麼?人常說:平常心是道。你能保持一顆平常心,在日常生活中,對所接觸的人和事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其所謂: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你就已經得「道」了。這哪裡是我們一般人在短時間內,就能達到的。若平常心這麼容易做到,人人都證果了,世界上哪兒還有苦難呢?雖然平常心難得,但有法得。不然人們還修行什麼。如果沒有人能做到,哪兒還會有佛、菩薩,哪兒還會有極樂世界?佛、菩薩都是人修成的。我們能做的,就是每天改進,今天比昨天好一點,這一周比上一周強一些,這個月比上個月又有了進步,今年比去年大有改觀。日積月累,積小勝為大勝。功夫天天在增長。這就是煩惱輕智慧長。可是生活似乎總是那麼冷酷無情,跟我們做對似的。我們心裡想的與實際中遇到的差距又是那麼大,讓人無法生起信心。特別是當一生中災難和打擊一個接著一個,簡直沒完沒了的時候;當家庭矛盾衝突不斷,找不到家庭溫暖的時候;當一個人遠離家鄉,遠離親人,孤苦伶仃,艱難度日的時候;當昔日的戀人成了別人新郎新娘,心中的滋味無法向人訴說又難以排遣的時候;當找不到工作,生活沒有著落,到處都是麻煩的時候;當太多太多的無奈的現實和不堪回首的往事,壓得人喘不過氣來的時候,心中的苦楚只有自己知道。是啊,生活就是這麼殘酷和現實,躲也躲不過。可是也許當我們有一天無意中看到另外一些人的遭遇和不幸的時候。我們才發現這個世界上有許許多多人跟我們的遭遇一樣,甚至於比我們還凄慘可憐。我們或許才能從中體會到些什麼。娑婆世界的本質就是苦多樂少,享福的畢竟是極少數人。就是這些有福之人,福報享盡了,誰又知道等待他們的是什麼?如果我們真正理解並接受了「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和「人生酬業」的道理,而又可以通過努力去改變未來的時候,即便是不好的境界現前,你也會恨不起來,怒不起來,對一切的艱難和痛苦統統歡喜接受。這個念頭一轉,煩惱就變成了菩提,有多少煩惱,就會有多少菩提。你看自然之法總是那麼公平,讓你付出多少,就給你多少回報,從來不讓你吃虧。可是我們總是不領情,看不到這種結果。就像登華山,幾十里山路,已經把不少人的耐心耗盡了,走到回心石,再也不肯往上走,山頂上無限的風光也就無緣得見了。一般人掙脫不出來,是看得破,忍不過,是意識里怕吃虧,心理不平衡造成的。別人為什麼做大官發大財,我卻沒有;別人為什麼會有那麼幸福的家庭,我也沒有。別人為什麼一生那麼順,而我遇到的災難咋就這麼多?世道不公啊!這樣一想,心地就完全被污染了。命運不僅沒改變,自己痛苦更加重了。把一切過失歸罪於別人,自己將永遠生活在痛苦之中,把一切過失歸罪於自己,你就是聖人。你自然就生活在無上的快樂之中。佛度眾生,心是真誠的,清凈的,平等的,就像《無量壽經》經題上所說的「清凈平等覺」,這是佛心。如果佛心裡也有我們那些多事,那佛也變成凡夫了,他怎麼會「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佛心清凈,所以他沒有疲倦。我們一般人不清凈,心裡有污染。就容易疲倦。如果心地很清凈,就不疲不厭。我們讀《普賢行願品》,看到普賢菩薩願願都是「無有疲厭」。他為什麼無有疲厭?因為他清凈平等,清凈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他就不疲倦了。所以「一切法從心想生」,心裡想什麼就變現什麼。所以,要有覺悟之心,改過之志。從今往後,別人強加給我的種種不快,一笑置之,統統不接受。不能讓自己的身心成為盛裝別人廢物的垃圾筒,不能上這個當。他不在乎你,有人在乎,自己在乎。快快樂樂地過好每一天。只想高興的事,只想愉快的事。這樣堅持下去,要不了多久,你精神好了,身體好了,相貌也更美了,衰老也減緩了。這樣你才對得起關心你愛護你喜歡你的人,也才對得起你自己。另外,學佛之人斷煩惱,修清凈心的最好辦法就是佛號不斷。越念雜念越少,精神越好,神清氣爽。對於噩夢不斷的人,受持佛號同樣有不可思議的效果。
哲文四:【如何保持一顆平常心?】(來源:百度空間——和服)人生在世,誰都會遇到無數的困難、壓力,如果保持一顆平常心,如何使自己達到心理平衡,使自己的心態更加平穩,這是需要磨練的。有些事,屬於你的你放心,一定是你的,但有時要慢半拍。不屬於你的,你也別要,要也要不來,就算要來了,保也保不住。現在是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時代,一個人從呱呱墜地的那天起,就要不斷地學習適應環境的無數本領:上小學,要面臨考中學,光考上還不行,還得考重點中學;上了中學還沒完事,還得繼續努力考大學,當然了,最好是重點大學。我們都是從學生時代過來的人,學生時代的壓力都不用細說。好不容易上了大學了,可面對現在就業形勢的嚴峻,找個工作太困難了。算了,咬咬牙,再考個碩士吧,這就又得再眾多的「高人」中保持平衡,擠過那座又窄又漫長的獨木橋。這時,如果再想就業可能壓力就會小一些了。可是真正工作了又會發現能人這麼多,要想立於不敗之地就得付出更多的艱辛。慢慢地,工作又走上了正軌,才又發現周圍的人有房有車,自己卻什麼也沒有,心理又不平衡了。怎麼辦?當然是要更加努力了,於是,路就這麼漫長。俗話說心態好就是指心理平衡。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平衡並非心如枯井,更不是麻木不仁。心理平衡是一種理性的平衡,心理就會產生不平衡感,壓力也就陡然而生。於是就要自己的努力來達成一個又一個慾望。當然,這種追求上進的精神我們提倡,但是我認為凡事都要有個度。人活在世上,慾望是永無止境的,我們不可能實現所有的願望,這時我們就得學會放棄,進而擺脫失望後的心理不平衡,避免壓力讓我們受到傷害。因為心理平衡了,生理才會平衡;生理平衡了,人體的各個系統才會處於最佳的協調狀態;系統處於最佳狀態了,健康與活力自然煥發。
生活是一望無際的大海,人便是大海中的一也扁舟。大海沒有風平浪靜的時候,生活中也有歡樂也有憂愁。人生需要面對的事情太多,開心的時光常常是轉瞬即過,煩惱憂傷,不如意的事情卻使我們愁腸百結。工作的困擾,競爭的壓力,煩瑣的家務,錯雜的人際關係等等,都需要我們認真而耐心地去面對,這就需要我們有一顆淡定的心。淡定的心即平常的心,平靜的心;是一種直面現實,正視現實,適應現實的心態。有了這種心態,大風拂面自從容,波濤洶湧自鎮靜;面對鮮花美酒不會得意忘形,歷經挫折磨難不會垂頭喪氣。平常心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人生閱歷釀出的一種心靈感悟,它是人生智慧凝練的一種精神升華。擁有一顆平常的心,才能豁達而不失節制,恬靜而不失執著。上班熱情而快樂,回家溫馨而甜蜜,面對朝陽而行心情燦爛,踏著細雨漫步輕鬆愜意,迎著逆風而上堅韌不屈......也許,這也算是平常心吧。我們的一生,可能不會綻出太大的光芒而與日月同輝;但即便是螢火之光,也是我們心中的明燈,心中只要有不滅的明燈,就會照亮我們的生命。也許有些平淡,也許有些庸碌,然而,這才是更真實的生活,更真實人生。享受這種生活,守住這種從容,需要有一種開闊的胸懷和淡定的心境。當生活的困擾襲來,能夠放下心理的包袱,仰望藍天,平視大海,讓輕淡的白雲映入心田,讓愜意的海風吹散憂愁;就像兒時玩耍的疲倦了,找一塊青青軟軟的草地,隨意地躺下,任陽光在身上揉摸,任微風鑽入衣衫直達心口。當人生失意追隨,及時打開窗戶,放飛心靈,讓沁人心肺的新空氣流暢風拂,或走出門去,到田埂之間,小河之畔,走走看看,讓芬芳甘甜的泥土氣息帶給你一絲平靜;讓自由自在的遨遊的小魚帶給你一份慰籍。佛家說,有求皆苦;儒家曰,無欲則剛;道家言,清心寡欲方得道。漁人說,心平好過海;農夫言,知足者常樂;讀書人曰,人到無求品自高。眾說紛紜,雖然說法各自不同,道理卻是一樣的,不就是在說:平平淡淡才是真,難得一顆平常心嘛。保持一顆平常心,是人生的一種智慧。有一顆平常的心,才能正視現實,甘於平庸;面對「花花綠綠」「流光溢彩」不生非分之心,不做越軌之事,不做虛幻之夢。面對外界種種變化與誘惑,心不癢,嘴不饞,手不伸,腳不動,榮辱不驚,去留淡然,白天知足常樂,夜晚睡眠安寧,走路步步穩健,說話句句在理。保持一顆平常心,是人生的一種覺悟。有一顆平常的心,才能腳踏實地幹事,坦率正直做人,才能領悟人生的真諦,才能體驗生活的快樂!才能將單調乏味的工作干出熱情與樂趣;才能在平淡無奇的崗位考出狀元。保持一顆平常心,是人生的一種尺度。有一顆平常心,才能合理節制慾望的膨脹!「慾望越小,人生越幸福」是蘊涵著深厚人生哲理的名言。人對富貴榮耀和名利的追求是無止境的,擁有一顆平常的心,能讓我們拿捏好尺寸,把握住幸福。人生不過一回輪,平平淡淡才是真!
哲文六:【保持一顆平常心】來源:《新一代》,作者:老兵宋太祖趙匡胤當初還在後周柴世宗手下為將時,有一次與敵軍展開了你死我活的廝殺。趙匡胤正殺得興起,突然,他的戰馬中箭而死。趙匡胤跌落馬下,敵軍的幾個戰將乘機圍了上來。正在這時,趙匡胤手下的一個騎兵突然飛馳到他面前,跳下馬來喊道:「將軍快上馬!」情急之中,趙匡胤也來不及說什麼,只匆匆看了那騎兵一眼,便跨上戰馬與已馳到面前的敵人拼殺起來。戰鬥結束後,趙匡胤想找到救自己的那個騎兵,因為不知道其名字,便傳令全軍問誰是送戰馬給他的人。但趙匡胤沒想到,連續幾天也沒有人站出來承認,此事就這樣擱了下來。後來,柴世宗死後,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中黃袍加身做了皇帝,他感到自己富貴了,更不能忘掉捨身救自己一命的恩人,就根據自己的記憶,描繪出那人的模樣,然後讓人畫了像在全國找尋,可仍沒有結果。事已至此,趙匡胤想,可能是為了救自己,那名騎兵已在那次戰鬥中戰死了。又過了幾年,一天,有一個人拿著當年宋太祖找人的畫像來到皇宮前,對門衛說:「你就說是這個人要求覲見。」太祖聽說是恩人來了,急忙相見。雖然已過了十多年,但太祖立刻就認出眼前站著的正是當年救自己的那個騎兵。趙匡胤拉住他的手感激地說:「我找你許多年了,你怎麼到現在才來找我,若不是當年你把戰馬讓與我,我哪裡還會有今日!」那人說:「我當年救你,是因為你是軍中的主帥,救你就是救了全軍,救了我自己啊!那次戰鬥之後,我因負傷回到了家鄉。陛下找人的畫像我也見了,並揭下一張,以作紀念。我今天來朝中見你,並不是為自己而來。我的家鄉,這兩年連年大旱,顆粒不收,而地方官吏為了顯示自己的政績,又隱匿災情不報,致使現在餓殍遍野,民不聊生,慘不忍睹啊!小民在家裡實在是坐不住了,便決定來找陛下,希望陛下救救你的百姓吧!」宋太祖聽後,立即命人籌備賑災之事,又下令賜給恩人黃金十萬兩,官位隨意挑選。沒想到那位當年的騎兵卻說:「若是為了當官和錢財,我早就來領賞了。我只想憑自己的本事生活,覺得自己只夠當一個普通百姓的料,並且也希望就這樣平平安安地了卻一生。如果陛下恩准把賜給我的黃金也一併作為賑濟災民的款項,小民就感激不盡了!」宋太祖看實在無法把他留在朝中,就準備派他押運這批錢糧回去。可他卻推辭道:「賑濟之事,體現的是陛下的愛民之心,我可不想讓人誤認為這是陛下在還當年的感情債啊!」最後,太祖看他實在無意於功名利祿,就親筆寫了一張字條,遞給他說:「如果你遇到了什麼難處,只要拿這個讓地方官看一下,他就會幫助你的。」那騎兵覺得如果再推辭下去的話,太祖可能會生氣的,就收下了。許多年後,那騎兵在平靜中死去,人們在他的遺物中發現了太祖的親筆信。這個生前始終沒有利用與趙匡胤的關係占絲毫便宜的人就是邢悚。(文:老兵)
這個故事,我是第一次看到,挺感人!!
哲文七:【平常心不可無】2010年02月24日《報恩》 作者:君岡現在不論是口頭還是文字上,各方各界在遇有得失、勝負、成敗的事情時,常用「平常心」三個宇,提醒自己或別人,而且往往很有用。「平常心是道」是唐代南泉昔願接化趙州從諗禪師的一段話,此後禪林中每以這話為習慣用語。說的是平常行、住、坐、卧,應機接物,種種動作皆與道為一體,凡事都應平常對待。今天的人能引用這個詞,說明歷史、生活教育了人,逐漸地明白生活的真諦原是很平常的。這也反映了佛教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早已在人們心裡起到了積極的影響。世界萬物都是自然而然,平等經常的。大樹不輕視小草,小草不羨慕鮮花;夜鶯的啼鳴與烏鴉的叫聲,如無人去分別,也都相應而存。這才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凈土世界之凈全在無分別心。人本平常,因為努力精進,種了善因,結了善果,受到人們尊敬,社會委以職位,給於榮譽亦屬正常,但萬萬不可因此失去平常心。不要以為自己「功德無量」,有此念就是失去平常心的開始,接著便是不平、煩惱、失落、抑鬱……平常心無造作,造作屬於故意造作之身、口、意業,凡人都難完全去除貪、嗔、痴,而有貪、嗔、痴之心便生造作。平常心也不生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這便要求人隨緣而生,乃至達到萬緣放下的境界。可是生活在娑婆世界的眾生很難擺脫種種逆緣取得清凈之身。佛法告訴我們「道不用修,但莫污染。」有分別心、造作趣皆是污染。這都說明平常心難得,平常心難持啊!我因為以往的愚昧,曾深受污染之苦,總以為「求上進」 (不知何謂上進!),「爭榮譽」(不知榮譽為何物! ),是「非同尋常」的大好之事。受到稱讚便忘乎所以,結果回首一看,自以為的功德於己並未修功,於人並未施德,相反卻是難以挽回的遺憾,這時才明白「平常心是道」,「道不用修,但莫污染」的真諦,可惜人已老矣!「早知燈是火,飯熟已多時。」原來要精進修為的就是平掌心。現今我已進入古稀之年,時時警惕自己千萬要注意,雖已晚了,終比不明白要強吧!我們都是凡夫,都生活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之中,且不說貪慾,即使執意求善,執意求法、求道,也都難以保持不受污染。在有得失、成敗、勝負諸事面前時時提醒自己與眾人保持平常心很重要。經歷使我懂得沒有一件事情是自己自然明白的,若有一點明白,都該歸功於教我、告我之眾人。我也清楚沒有一件事情是自己能夠做成的。每一個步驟都有眾人的力量。個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無一不與眾人關聯。為使自己古稀之後堅持不受污染,一定要牢記這一點,這才能永保平常。人的歡樂應在平常之中。平常心,不可無,不可變,不可丟。(文:君岡)
哲文八:【平常心是道】(信息來源:《正法眼》)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飢來食,困則眠,熱取涼,寒向火。平常心即是自自然然,一無造作,了無是非取捨,只管行住坐卧,應機接物。這首詩出自黃龍慧開禪師的名著「無門關」的第十九則,琅琅上口,最為佛弟子所愛誦。黃龍慧開世稱為無門和尚,傳記散見於《續傳燈錄》卷三十五(《大正藏》5l冊,708頁)、《增集續傳燈錄》卷二(《續藏》142冊,779頁)、《五燈會元續略》卷三(《續藏》l38冊,906頁)、《五燈嚴統》卷二十二(《 續藏》139冊,962頁)。無門慧開禪師,杭州錢塘人,俗姓梁,生於宋孝宗淳熙十年,卒於南宋理宗景定元年(公元11 83至1260年),世壽七十八歲。禪師最初禮天龍肱和尚為受業師,披剃出家,後來遍歷天下名山道場,尋師訪道,但是一直無法契機,於是到平江府(江蘇省)萬壽寺參禮黃龍派下的月林師觀禪師,月林禪師教慧開參「無」字話頭。慧開每天對著「無」字苦苦參究,但是就像蚊子咬鐵牛,如此六年寒暑,依然找不到契入的縫隙之處。慧開於是勵志克責,在佛前自誓道:「我如果參不透這無字話頭,絕不寤寐休息,我要是懈怠睡眠,就爛卻全身,無一完好之處!」從此更加精進勇猛,不敢須臾放逸。有時疲憊至極,就在大殿席廡之下經行,甚至以頭顱撞擊露柱,以示剋期取證的決心。有一天,慧開在法堂內經行,參「無」字話頭,寂寥中,從遙遙的齋堂那一頭,傳來一陣一陣綿綿密密,如排山倒海般的鼓擊,慧開胸中久遠以來的疑團,頓然消失,豁然省悟,高唱偈頌:青天白日一聲雷 大地群生眼豁開 萬象森羅齊稽首 歷彌勃跳舞三台一派天淡雲鬧列長空,麗日高照大地春的氣象。第二天,慧開迫不及待地跑到方丈寮,想把自己開悟的心境呈現給師父,請師父印證。月林看到慧開的偈子,不但沒有讚歎,卻高聲大喝道:「你在何處見到鬼又見到神了?」慧開見到師父大喝,也當仁不讓大喝一聲,月林又做獅子吼,慧開面無懼色又大喝,師徒這時才相顧哈哈大笑,喝聲笑聲交織成一片天簌,回蕩於堂宇檐下。禪,有時需要不懼不退的大勇才能承擔。慧開在月林禪師座下開悟之後,從此大機大用,所言所行,無不與禪的機要相吻合。南宋寧宗嘉定十一年(1218年)。慧開禪師振錫於安吉山報國寺,開始展開度眾弘法的家務工作。之後,又往來居住於隆興府(江西省)天寧寺、黃龍寺、翠嚴寺,鎮江府(江蘇省)的焦山普濟寺,平江府開元寺,建康府保寧寺,名震一時,受到緇素四眾弟子的尊敬。南宋理宗淳六年(1246年)奉旨開創讓國仁王寺,並駐錫說法於仁王寺,其問完成流傳於禪林力作「無門關」,常奉召入選德殿,為理宗講說法要。有一年,京城大旱,理宗請師登壇祈雨,慧開禪師持咒祝禱之後,默然返回寺中,理宗急忙遣派內侍前來詢問,祈雨的狀況如何?禪師淡然回答說:「寂然不動,感而後通?」語音方畢,天空俄然烏雲密布,大雨傾盆注下,解除了已久的旱。理宗因此頒賜禪師金讕法衣,敕封為「佛眼禪師」,以示褒揚。景定元年四月命工匠砌塔,八日塔龕砌成,禪師自撰龕語道:「地水火風,夢幻泡影,七十八年,一彈指頃。」書偈畢,跏趺而逝。慧開禪師因為苦參「無」字話頭而開悟,因此特別著重「無」字法門,他將歷代禪宗重要的公案斟選彙編,選擇其中的十八期,纂集成為「無門關」。一書,並自作序文道「大道無門,差有路,透得此關,乾坤獨步。」並且把趙州禪師「狗子無佛性」的公案列為第一則,深得六祖慧能大師「無念、無相,無性」的思想要旨。在四十八則膾炙人口的有名公案之中,第十九則的這首詩偈: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流傳最普遍,最能表達禪者「法爾隨緣」自然無作的精神。這則公案是敘述幽默古佛的趙州從稔請教師父南泉普願禪師的公案,趙州問南泉:「什麼是道?」南泉回答說:「平常心是道」。「道可有趣向?…「擬向便是乖逆。」趙州又問:「如何了解道?」南泉回答說:「道不屬於知,也不屬於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趙州言下廓然洞明,無門慧開因此寫下此偈,來讚頌這段公案。「平常心是道」這句話,始見於馬祖道一禪師的語錄「平常心是道」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只今行住坐卧,應機接物,儘是道。」平常心就是長沙景岑禪師所說的要眠即眠,要坐就坐,熱時取涼,寒時向火,沒有分別矯飾,超越染凈對待的自然生活,是本來清凈自性心的全然顯現。如果著意追逐客塵,有心造作攀求,反而會喪失平常心的和諧性平衡性,而成為反常心、異常心。臨濟禪師在他的臨濟錄一再提到無常人的概念,主張無事是貴人,但莫造作,只是平常。無門慧開禪師這首詩告訴我們為什麼世人不能享受人生的美好時節?因為我們心中有事,而且有太多的閑事懸掛在心頭我們掛礙社會地位不夠顯赫,事業不夠亨通發達,待遇不夠優越,夫妻生活不夠融洽,兒孫不夠孝順成才,朋友待我不夠敬重,所求不能滿足心愿,身體多病衰弱,人我是非煩心肚裡填滿名聞利養,心中充塞財勢情慾,再也挪不出一絲閑情去呼吸江上的清風,欣賞山間的明月,因此春天的百花開得再絢麗,與我兩情不相干;冬日的皚皚白雪如何宜人,和我有何關聯?我們如果能以臨濟無事人的平常心。去面對日常生活中橫逆困頓,人我關係上的矛盾糾纏,必能享受山夫漁父「富貴銀千樹,風流玉一蓑」的風趣。平常心是道,大自然就告訴我們這個千古顛撲不破的真理。「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天何盲哉!」今日我們對於生養我們的地球貪婪無度地攝取破壞,等到有一天,當春天不再有花香鳥鳴,地球溫室反應愈高,不再有瑞雪飄飛的冬天時,人間便沒有好時節了!日常生活中給自己一點平常心的智能,給地球一點平常心的尊重!
哲文九:【保持一顆平常心】——簡談禪茶□ 作者:謝美生有讀者問什麼是禪茶?還有人找到我,要學禪茶。我對禪茶知之甚少,只能簡略談談。禪茶是指寺院僧人種植、採制、飲用的茶。主要用於供佛、待客、自飲、結緣贈送等。禪,為梵語,直譯成漢語是「靜慮」之意,指專心一意,排除雜念干擾,以靜坐方式領悟佛法真諦。禪是一種境界,是心悟,茶是物質的靈芽;茶與禪本是兩種文化,在其各自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發生接觸並逐漸相互滲入、相互影響,最終融合成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即禪茶文化。禪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史上的一種獨特現象,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平常說的「禪茶一味」就是心與茶、心與心的相通。「茶禪一味」即喝茶和修禪是一個味道。引伸到飲茶,泡茶時,集中精神才能有茶的好色、香、味;飲茶時類似於坐禪修行法,靜靜地品才能品飲出茶真味。禪茶,首先把握禪的精神實質,飲茶與對待一切事物都要保持一顆平常心。趙州柏林禪寺「吃茶去」有名的禪門公案,也說的是保持一顆平常心。真正保持一顆平常心,說容易,但做卻談何容易!傳說蘇東坡與好友佛印和尚幾斗禪機,結果都是蘇東坡輸,蘇東坡心中不服。一次,蘇東坡與佛印和尚在月下品茶,蘇東坡問佛印和尚:「你看我在月光下像什麼?」佛印回答:「像一尊大佛。」佛印說畢問蘇東坡:「你看我在月光下像什麼?」蘇東坡看佛印身穿黃色的袈裟,說:「我看你像一堆牛糞。」佛印聽後微微一笑,拿起茶壺為蘇東坡斟茶,連聲說:「喝茶,喝茶。」蘇東坡見此認為佛印聽了他的話無言以對,只好請他喝茶,高興地大笑起來。蘇東坡覺得這次是他贏了佛印和尚,頗為得意。他回家後一見妹妹蘇小妹便高興地說:「為兄今日斗禪機終於贏佛印和尚了!」蘇小妹知道哥哥的學識可以,但對禪的理解卻遠不如佛印和尚,問:「哥哥怎樣贏得佛印大師?」於是蘇東坡得意地將他與佛印月光下飲茶的對話講給蘇小妹聽後,說:「我說他像一堆牛糞,說得他無言以對,只好連連請我喝茶。」蘇小妹聽後笑得前仰後合,眼淚都出來了,小拳頭捶著蘇東坡說:「哥哥呀,這次你輸得更慘!」蘇東坡不解地說:「明明是我贏了,怎說輸得更慘?」蘇小妹好不容易止住笑,說:「佛印大師心中有佛,看世界萬物都是佛,看你自然也像大佛。而哥哥你看佛印大師像一堆牛糞,只能說明你心中滿是牛糞。佛印大師請你喝茶是譏諷你心中不潔,讓你快用水清洗。」蘇東坡聽了蘇小妹話,才恍然大悟,對佛印和尚佩服。從此更加愛茶,努力通過品茶滌胸中凡塵。後來,因「烏台詩案」蘇東坡被捕入獄,被關押了幾個月才放出。經過這次打擊,蘇東坡覺得悟透了佛法,自己能達心定神寧的境界,他寫了一首詩:「稽首雲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詩中「八風吹不動」是佛教用語,意即喜怒哀樂,名利榮辱等世俗對於得道高僧沒有作用。紫金蓮是指蓮花寶座,佛和菩薩才能端坐寶座上。蘇東坡喻自己為高僧,說自己修行的已達「八風吹不動」的境界。他頗為得意自己的詩,派書童將詩送給江對面金山寺的佛印和尚,請佛印雅正。蘇東坡以為知心好友佛印定會對他已達「八風吹不動」的境界讚賞。想不到他從書童手中接過佛印對他詩稿的批字竟是「放屁」兩個字。啍!竟罵我寫的詩是放屁。蘇東坡不禁心中怒火燃起,即刻乘船過江去金山寺去找佛印理論。蘇東坡怒氣沖沖斥問佛印:「我贈詩請你雅正,你為何罵我?」佛印笑容可掬地說:「我罵你什麼?」蘇東坡指著詩稿上佛印批的字說:「白紙黑字,你為什麼罵我放屁!」佛印聽了哈哈大笑起來。蘇東坡更是氣不打一處來,說:「你笑從何來?」佛印止住笑,指著蘇東坡詩稿說:「你詩中不是說你『八風吹不倒』嘛?怎麼一個屁就把你打過江來了呢?」蘇東坡一怔,仔細一想才明白佛印是故意在詩稿上如此批字,是在考驗他。蘇東坡連聲稱「慚愧。」從此,蘇東坡常向佛印請教,二人友誼日深,時常品茶論禪。例是說明保持一顆平常心,說易而做到卻不易。以平常之心去除一切客障,才能達自由自在境界,才能「自性清靜」。「平常心是道」。茶道與禪道「平常心」一樣,立於「明心見性」。平常之心是在自然的事情和自然的過程中獲得的,以隨緣適性的平常心而悟茶道。杯茶中,蘊含真性真情,為中華茶道實質內涵的文化哲學。飲茶如此,對待一切事物均如此。
哲文十:【平常心是道】來源:《湛山禪語》,作者:達義一般人聽到佛教在講「修道」、「證道」,都以為是一門高深莫測的玄理,更談不上進入「道」的境界。有些人對《妙法蓮華經》的「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都難以理解,其實如果我們真正明白佛教的道理,進而細心體察人生,品味生活,都會意外地發現原來道不僅僅在高山深處,亦不單單在寺院道場,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中,大至大千世界,小至一花一草,同樣能體會到「道」的妙諦和意境,正所謂「佛法遍一切處,無處不是道」。中國禪宗的特色亦是提倡搬柴運水都是道。為什麼搬柴運水都是道呢?道,其實只是心中並無雜念,亦不起妄念,這個時候,無論你搬柴運水也好、做任何事情也好,你都是在道中。否則,搬柴運水時妄念紛飛,例如搬柴運水時一直埋怨好重啊、埋怨路不好走,這樣,搬柴運水只是搬柴運水,並不是道。馬祖道一禪師看到了這一點,便倡導「平常心是道」,他常常開示弟子們說:「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趨向,皆是污染。若要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非凡夫行、非聖賢行、是菩薩行」。馬祖的「平常心」是要遠離虛假造作,沒有是與非,沒有取與舍,當然亦沒有凡聖和善惡的分別。這種不落於任何一邊,而契合中道的意境不是是非不明,善惡不辨,而是不受這些相對的觀念來染污本有的佛性。究竟什麼是平常心呢?曾經有人問過景岑招賢禪師如何是平常心,他輕描淡寫的說:「要眠即眠,要坐即坐。」但這個人還不明白,更問:「學人不會,意旨如何?」他亳不厭煩的回答:「熱即取涼,寒即向火。」另外,又有人問文欽禪師如何是平常心合乎於道,他說:「吃茶吃飯隨時過,看水看山實暢情。」每天只是吃茶吃飯看水看山度日,這種無欲無求的生活,那裡還有束縛,這正是解脫,豈不自在!現在我再舉幾則為人熟悉關於平常心的禪門公案:有一次,源律禪師問大珠慧海禪師:「法師修道,還要用功嗎?」大珠答:「當然用功啦。」源律問:「如何用功?」大珠答:「飢來吃飯,困來即眠。」源律說:「一切人都是如此,與大師是否一樣的用功呢?」大珠答:「不同。」源律道:「為什麼不同?」大珠答:「他們吃飯時不肯吃飯,卻百般要求;睡覺時又不肯睡覺,卻千般計較。所以,他們與我的用功不同。」源律禪師無話可說了。雖然兩個人用功在做同一件平常事,一個用功在挑剔計較、永不知足,這是一份執著,貪嗔妄想便很容易隨之而起,結果弄得心無寧日;另一個用功在萬般放下、知足常樂,既然無執著,貪嗔妄想便無從生起,自然能夠進入心無所住的禪定。有一年夏末,溈山靈祐禪師問候徒弟仰山慧寂禪師之後,說:「整個夏天不見你上山來,在下面做什麼?」仰山答:「我在山下鋤得一片田,還播得了一籮的種子。」他反過來卻問師父溈山:「但未知法師你整個夏天又做了些什麼呢?」溈山答:「日中一食,夜後一寢。」仰山說:「法師今夏亦不虛過。」除了日常必須的起居飲食之外,溈山禪師別無所求,最難得的,是徒弟也明白了,所以後來,徒承師業,兩位禪師的教法,被譽為禪門中別樹一格的溈仰宗。石頭希遷禪師和龐居士都是當代譽滿天下的兩大禪門高手。在龐居士初參石頭禪師時,有一天,石頭問龐居士:「自從你見到老僧以來,你日用事是怎樣的呢?」龐居士答:「你若問我日用的事情,即無開口處。」石頭說:「明知你會這麼樣,我才問你的。」於是龐居士呈上一偈,頭兩句是:「日用事無別,唯吾自偶諧。」石頭禪師同意他的見地。日用事並無他,只不過是我與自己相伴和諧而矣,所以,那有開口的地方,若有開口處,只是自己對自己講,豈不多餘!白雲守端禪師說釋迦牟尼佛講的四弘誓願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而稱法華亦有其四弘誓願,就是:「飢來即吃飯,寒到即添衣,困時伸腳睡,熱處愛風吹。」這番話雖然帶點幽默和別具創意,但亦言之有理。黃龍無門慧開禪師更加明顯的道出了除了春花秋月、夏風冬雪之平常事外,只要心頭無事,便是好。有偈為證:「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以上的公案,明眼人一看便知道祖師們都是心無雜念,常常心自清凈,便自然安住於干粗活、大自然,甚至任何境界,這便是不謀而合的與「道」相應。我們若能以無得無失的平常心來為人處事,定能得心應手,廣結善緣,做出更大的事業。因為無得無失的心態,對人布施就能修行三輪體空,因為無得無失的心情,做事就沒有憂慮與束縛,更能發揮每個人本有的才華。由此可見平常心能讓一個人更加鎮定、沉著,充分表現自己,亦能在忙碌的生活中,沒有緊張情緒和精神壓力,可以真正體驗到什麼是自在洒脫的人生境界。這就是平常心是道,總括來說,所謂道,就是每個人現前的不分別心。但現在的不分別心,卻有妄想雜念、人我是非,那就不是平常心了。要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遇緣而不改變我們當下的不分別心,亦不改變不分別心去隨緣,才是我們的平常心,才是佛法修成的道路。
哲文十一:【平常心】(信息來源:《菩提通訊》)佛教在線訊 「平常心」一詞,常出人口,並與佛教划上等號。但是,佛教的「平常心」,是否與我們世俗的「平常心」一樣呢?其實不然。佛教的平常心,與我們一般所說的平常心不一樣。因為佛教的平常心是超出世俗的心態,但又融應於世俗;而一般世俗的平常心,它往往只是順著一般的生理、心理需求,本能與習氣而走,這是無明的、庸俗的。佛教的平常心,是脫離一般世俗的平常心的意態。佛教的平常心是見道、證道之後的風光,而不是徹頭徹尾的第一階段的境地。所以,見證後誠然只是以平常心應世,卻不是自始就只是停留在一般平常心的心態。佛教的「平常心」究竟如何?簡單的說,是沒有一般感性的痴迷,卻受用感性、融化感性;是不住見聞覺知,卻受用見聞覺知;是沒有分別智,而是大圓鏡智。所以,此平常心是無所住,但時時刻刻都當下自在解脫,無掛礙;雖然成就自在解脫,卻又如無所得,心無縈陷,確實成就其自在解脫。而其自在解脫非世俗而立,卻是平常應世,而有其真自在、真解脫。其平常心沒有變化顛倒,與一般人之平常心隨時變化顛倒、心隨境轉等等,有很大的差異。所以佛教的平常心,是指永遠沒有變異的心持,這個心持融應於世俗,卻非一般世俗的平常境界,更非一般世俗的平常心態;它是經過轉凡入聖,又由聖回凡,是一種「中道」的境界。與其平常心一體無二。所以佛教的平常心,一方面是般若,一方面是慈悲,而於二者自然結合,以為無掛礙與方便,成其「悲智雙圓」的平常心。
哲文十二:【禪外聊說平常心】(作者:吳至華),來源:《空林佛教》平常心本是釋門禪語,禪外漢說它似乎有些滑稽,但禪外漢也有他的方便法門,正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心無忌戒,口無遮攔,象走進大觀園的劉姥姥,說錯說對,一不受老祖宗責打,二不惹佛陀怪罪,俚語方言,倘能逗得眾生一片粲然,倒也不枉了這一番心思。在下見有跟老闆睹氣者,一個嘴角里發誓要跳槽,一個嘴角又嫌人家不給肥碩的嫩草,弄得五蘊火旺,一腔憤懣。幫襯無方,同情有餘,為難之際我想起了競技場上的舉重運動,個中首要的當然是抓得住。舉得起。抓不住舉不起,可說是不得其門而人,但證果的關鍵還在於放得下。這一放看似容易實是不易,眨眼之間,墜了腕的、閃了腰的、扭了腿的、挨了砸的比比皆是、所以放得下放不下,須有無尚的勁道和修為!有一個禪宗故事,是說一老和尚偕徒兒外出雲遊,途經一河,見無舟可渡就涉水而過,臨下水之際驟見此岸有一個不敢涉水的少女正對著急流犯愁,老和尚走上前,抱起那少女踏水而去,抵岸後又放下那女子繼續趕路。事發之際,徒兒想說什麼似又不好開口,及至走了一段路才責備師父說:「你個和尚怎麼能隨便抱人姑娘!」老和尚無不驚訝地反問:「噫!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怎麼還抱著……」這裡講的就是平常心。這裡強調的是放下,亦如道家的忘,「忘仁義」、「忘禮樂」、「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心無龐雜,意人化境,才能有超出常人的作為,若能跳槽也跳得瀟洒。反之,凡事放不下,針孔毫光,芥末微利,也要千方計較,百般糾纏,不累得吐血才怪呢!平常心原是人人都有的,只是人世後被萬丈紅塵鏽蝕了,有的尚能明明滅滅,有的乾脆沒有一點光澤,花花世界的種種甜頭和得意莫名其妙地把自我捲入迷失。「但有路可上,更高人也行」,眼前的酒色財氣是現實,有些方外之人還在那裡爭級別,檻內人又怎不為柴米油鹽怍打算呢?更有那走脫人道跌進鬼道的,莫說道德法律,就是至簡的哥們義氣也不要了,一味地去作那傷天害理的勾當……如此這般,那心怎麼還能平常下來呢!平常心,不修不得,修也未必全得,屆時要看個人的悟性和機緣了。宋代的懷深禪師云:「萬事無如退步休,本來無證也無修,明窗高掛多留月,黃菊深栽盛得秋。」以退為進是禪宗的人生觀,也許這裡邊就有平常心的獲得和運用。老子講:「知足常樂,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止就是收,就是退,就是「好花看到半開時"。當代有位高僧這樣說到:「……只要我們來個急轉身,說不定就能和佛撞個滿懷。」人生舞台充滿了起落,進退的辯證,當進則進,進有進的果敢;當退則退,退有退的睿智。走投碰壁之始,春風得意之後,收帆泊船並非是消極的弱者,明智地退出矛盾的旋渦,從而更理智地把握和操縱自身命運是心靈的超脫和升華!盡人皆知的「拈花微笑」,被後世譽為禪宗「最美麗的開始」,它也是平常心最美麗的體現。佛陀拈花示眾,眾皆迷茫,唯迦葉尊者微笑,也笑眾人逐物沉迷,笑得釋迦虛晃一槍。花就是花,何必去找花外?他的自主其心,不為所動,得到了佛陀的認可。平常心既不是古人管寧因華歆鋤地揀看那片黃金而與之勞動的故作姿態,它是內功心法,是陶淵明的「心遠地自偏」,是無門和尚的「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只是它不解官癮,不救飢貧,而是一帖自度度人的心藥。「佛為無心悟,心因有佛迷」。這人生的妙諦,願我們都能消受得。
哲文十三: 【幸福就是能夠保持一顆平常心】 文章來源:人民鐵道網作者:劉林科當前大家都在說:「幸福指數」,但筆者與身邊的好多人聊起這個話題,你幸福嗎?大家都在搖頭,雖說收入和物質生活等各方面都已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靜心思考,生活在現代化城市中的我們幸福嗎?怎麼我卻感覺不到幸福,這是為什麼呢?幸福哪裡去了?我們從哪裡可以找到幸福?什麼是幸福,一萬個人會有一萬種解釋。我認為幸福就是能夠保持一顆平常心態,保持一顆平常心去努力創造和改變生活,是對生活經驗的感受,當然也是一種生活價值的評價。相對於每個生活的個體來說,幸福是真切的。你們感到一種舒適感、一種成就感、一種稱心如意的感覺,那就是幸福。有些人覺得缺少幸福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攀比之風讓不切實際的慾望急速上升,每個人的能力不同,不是想什麼,什麼就能夠馬上變成現實,再說生活中不是什麼事情都能夠如你所願,於是便產生痛苦。名是韁,利是鎖,對於名利想得越多,活得就越累。在諸多利益得失面前保持一顆平常心,才能更多地享受到幸福和快樂。保持一顆平常心,首先是人生目標設計要適度。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的較低層次的動機滿足之後,需求層次就會升高。獲得維持生活的職業之後,他又要求生活的安全保障,有了安全保障之後,他又要求職務升遷。因此,「貪得無厭」是人生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產生的根源。古往今來,大凡成就一番事業者,大都有一個遠大的奮鬥目標。但是這個目標的設計要適度,要因人而異,講究科學。事實上,好多人的人生目標不是定低了,就是定得過高。目標過低,是因為低估了自己的能力;而目標過高,則是對個人前途和未來設計過於理想化。人生路漫漫,曲折何其多。現實生活告訴我們,世間許多事情並不是以人們的願望為轉移的,往往是希望與挫折並存,成功與失敗相伴。這就需要我們在給自己設計人生目標時,把困難和矛盾想得充分些,把目標定得理性些、現實些,這樣就會少一些挫折感、痛苦感,多一些成就感、幸福感。選擇成長進步的「參照系」也要適度。人性的一個普遍弱點是習慣於往上比,眼睛愛盯著比自己成長進步快的,比自己發展好的,而不願意與下比,總覺得那樣比沒出息,其結果是越比越焦慮,越比越泄氣,越比越覺得沒了幸福感。經常向上比是需要的,它能給人以激勵,給人以力量,但如此一門心思比下去,就是跟自己過不去,就是在自尋煩惱。因此,我們在向上比的同時,不妨也向下比一比,比一比在成長進步、在生活境況上不如自己的人,辯證地對待事物,自己說服自己,自己給自己減壓。西方經濟界有個理論叫「幸福遞減律」,說的就是人們對同一事物幸福的感覺,會隨著物質條件的改善而降低。譬如在沙漠中行走,口渴難耐時,有一杯水就會使你激動萬分;而當你步入綠洲時,對一杯水的幸福感就會幾近於零。朱元璋當放牛娃時,餓得昏迷不醒,一碗白菜豆腐湯令他如臨仙境;當皇帝後,他嘗遍天下廚師做的「珍珠翡翠白玉湯」,卻總覺得不是當年那種美好的滋味。經常與不如己的人比一比,和自己的過去比一比,自然會產生幸福感。有的人總是把自己估價得很高,而對自身的弱點卻視而不見。這樣的人,要麼是看不到自身的不足,要麼是不願否定自我,對自身的問題習以為常,見怪不怪。解決好這個問題,就要調整視角看自己,要經常進行換位思考,多站在旁觀者位置上去思考問題,跳到局外去審視、去檢討「感覺良好的自己」,從而查找出自身的不足,並注意聽取別人的批評與建議,所謂「旁觀者清」,就是因為別人給予的評價相對於自我評價,往往更公正、更客觀、更準確一些。苦難和過往的記憶不會消失,因為經歷讓過往的歲月更加飽滿,保持一顆平常心態,當我們接近晚年的時候,你會發現我們的生活幸福感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回憶。
哲文十四:【讓我們時刻保持一顆平常心】(作者:海風)大凡會下棋的人都知道,棋藝的最高境界,是有一顆「定力」極強的平常心,乃至於「無招勝有招」。做人、做事同此道理,只有保持平常心,才能冰清玉潔,目明耳聰,立於不敗之地。生活中,「名利」二字,最難參透,也最易誤人。我們每一個人,包括官員,都不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都必須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扮演自己的角色。時下,有人因長袖善舞而腰纏萬貫,有人因善於鑽營而官運亨通,宵小之輩尋歡於聲色犬馬,輕薄之徒瀟洒於紙醉金迷,還有諸如「成功人士的享受」、「社會精英的品位」之類的商業口號鼓噪不已。人們很容易產生這樣的心態:某某人明明才能不如自己,憑什麼一路順風平步青雲?某某人明明做人卑鄙萎瑣,憑什麼驟然暴富趾高氣揚?某某人明明行事粗俗醜陋,憑什麼香車美人風光無限?這種心態如果不能以平常心來正確化解,就很容易發生心靈扭曲,就會由鄙視忌恨變為垂涎羨慕,進而追隨效仿,步入歧途。可見,保持平常心,是一種生存智慧,是一種戰勝自我的豁達和大度,是一種拒絕庸俗的超脫和清醒,更是人生的一種最高境界。一個人,如果失去了平常心,就會被物慾所困,被俗務所累,陷入極端個人主義的泥坑不能自拔。受功利心和攀比心的強烈驅使,就會產生人們深惡痛絕的弄虛作假、欺上瞞下、急功近利、勞民傷財等弊病,產生天理難容的暗室欺心、橫行霸道、卑鄙無恥、腐化墮落等惡行。因此,保持平常心,必須具備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要有視名利淡如水、視事業重如山,在物質利誘面前不動心、思想上不糊塗、政治上不動搖的良好心態。從焦裕祿到孔繁森,雖然他們處於不同時代,職位也不同,但他們都是勤政為民的典範、廉潔奉公的楷模,他們都有一顆淡泊名利的平常之心,所以,他們才能在各種利誘面前不動心、不貪心。第二種境界:要有堅持學習,善於學習,勤於學習的良好心態。時下,很多人就毀在放鬆學習,放鬆世界觀的改造,價值觀發生扭曲,思想認識模糊,在物質利誘面前失去平常心,最終走向墮落。所以,保持平常心就必須堅持學習,善於學習,勤於學習,只有這樣才能築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第三種境界:要有謀事而不謀權,講奉獻而不搞攀比的良好心態。時下,有些人在成績面前沾沾自喜,忘乎所以,不與先進典型比貢獻、比清廉,而與老闆、富商比待遇、比實惠,越比心裡越不平衡,最終把自己「比」進了牢獄,教訓十分深刻。所以說,為人民服務是永無止境的,無論是誰,也不論貢獻有多大,都不能居功自傲,忘乎所以,更不能搞錯誤的攀比。古人有言,「君子安貧,達人知命」。我想,刨去此話消極遁世的成分,可以成為保持平常心的一句格言。保持平常心,說到底就是正確認識自己,正確認識人生。退後一步,海闊天空,掙脫名韁利鎖的羈絆,就會發現生活中充滿了美好事物。世上事,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無愧於民。只要盡心儘力地為人生、為民生增添一份亮色,就是一塊閃光的金子,就是一個大寫的「人」。
哲文十五:【保持一顆平常心 】來源:風兒的博客保持一顆平常心,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保持一顆平常心,意味著榮辱不驚。當獲得榮譽時應戒驕戒躁,把它看作是生活對自己的恩賜;當受到屈辱時應振奮精神,把它看作是生活對自己的歷練。保持一顆平常心,就是要正確看待人生。在最失意的環境里,往往存在著轉機;在最得意的環境里,卻蘊藏著殺機。當你受到傷害時,保持一顆平常心,把它看作是上天給與的磨練意志的機會。這時你就會心態平靜地面對生活的磨難,而且還會時刻提醒自己,沒有過不去的坎,沒有爬不過的火焰山,風雨過後必有彩虹。以平常心看待不平常事,則事事平常。平常心是一種境界,平常心是積極人生。平常心貴在平常,波瀾不驚,生死不畏,於無聲處聽驚雷。旦夕禍福,知天達命,不違自然。平常心是清靜心,是光明心。平常心是在任何境遇下都如是,一直如是。好如是,壞亦如是;成功如是,失敗如是;禍如是,福亦如是;生如是,死亦如是。這就是平常心。
哲文十六:【保持一顆平常心,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來源: 經濟(北京)文/詹國樞你得隨時隨地和自己想出風頭的名利思想較較勁,一次一次實踐和培養自己的平常心。積以時日,到一定時候,你就會真有一顆平常心了平常心,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舉個例子吧。前不久,參加一場新聞界老總保齡球賽,不知怎麼,鬼使神差,越打越准,越打越順,第三局竟打出了二百分的高分,拿了個全場單局第一名!啥原因?有人問我,我自己也琢磨。為什麼過去戰績平平,這一次卻打得這麼好呢?仔細分析,有場地原因,有體力原因,也有環境比較安靜,有利水平發揮的原因,但很重要一條,是自己當時心情比較平靜,沒想什麼獲獎,也沒和誰較勁,就這麼平平和和地,一個球一個球地按要領打,瞄準了,屏住氣,一、二、三、四,穩穩噹噹投出去,得,一個全中,又一個全中,還是一個全中!奇蹟,就這麼不經意間發生了。所以要說有什奧秘的話,當日取勝之關鍵,全在一顆平常心。啥叫平常心?儘管人們常把這詞兒掛在嘴邊,但要給出一個確切定義,一時半會還說不清楚。我以為,所謂平常心,拆解開來,無非由兩大要件組成,第一,心情平和,平順,平靜,此謂之平。這是戰術性要求。第二,不想太多,不想太遠,甘於平常,樂於尋常,此謂之常。這是戰略性要求。把這兩點合成一起,平常心庶幾不遠矣。平常心有啥好處?要說好處,那可多了。你看這些年中韓兩國圍棋選手交鋒,中方大都敗多勝少,啥原因?總體上技不如人當然是基本原因,但不少時候對陣者水平差不多,為什麼卻又屢戰屢敗甚至染上恐韓症呢?專家分析,中國選手輸在心理,想得太多,雜念太多,大大影響了水平的正常發揮。類似例子,體育比賽中屢見不鮮。奧運會射擊比賽,第九槍時,前幾名往往只有零點幾甚至零點零幾的微小差距,最後一槍,啪啪啪打出去,誰的心理素質好,發揮最穩定,誰就是笑在最後者!啥叫心理素質好,要「命」時刻,尚能保持一顆平常心也。劇烈的體育比賽如此,日常生活亦如此。有平常心的人,做起事來踏踏實實,穩穩噹噹,不火急火燎,不心浮氣躁,先不說他們做出了什麼成績,一眼看去,十有八九也知此人是有定力之人,能成大事之人。記得電視劇《圍城》播出後,轟動一時,有記者約訪錢鍾書,錢先生斷然謝絕道,大家愛吃雞蛋就可以了,有什麼必要還去打擾下蛋的雞呢?換了別人,別說謝絕,能夠報上有名電視出像不正求之不得嗎?正因為錢先生有顆平常心,甘於做一隻默默無聞只管下蛋的雞,他才能下出這麼多有分量有質量有營養的好蛋。想當年一些天才童星少年大學生之類,為什麼名噪一時長大後卻少有保持「晚節」成大器的?經不起環境干擾誘惑,缺乏平常心因而難以再專心致志刻苦用功,當是一個重要原因。都道平常心好,怎麼才能隨時保持一顆平常心呢?筆者以為,此事還得「兩手抓」,首先,在道理上你得真明白真相信,得有保持一顆平常心的迫切要求,這是基礎。倘若從思想深處壓根兒就沒把保持平常心當一回事,甚至恰恰相反,追名逐利,動不動就想出頭露面出人頭地鬧出一點動靜來,那麼,要想保持平常心豈非南轅北轍對牛彈琴?其次,也是最重要一點,你得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點一點慢慢錘鍊細細積累,俗話說,一百次行動養成一種習慣。你得隨時隨地和自己想出風頭的名利思想較較勁,一次一次實踐和培養自己的平常心。積以時日,到一定時候,你就會真有一顆平常心了。平常心,說說容易,做到很難。大概因為人的天性就是要想弄出一點動靜來吧(馬斯洛把這叫做自我價值實現需求)。正因此,偶爾打出二百分的高分是不稀奇的,經常打出這樣的高分是不可能的。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盡量努力吧!
用一顆平常心去看待工作,就如參加一場足球比賽,它有著自身的遊戲規則。我們的責任是順著這個規則去行事,從中尋求最有為效、最具智慧的方法來達到目標。而其他人是我們的團隊夥伴,我們彼此合作去打贏一場比賽。在這個過程之中,我們只需努力去做好自己的心理本分就行了。有人視工作如娛樂,也有人視工作為苦役。辦公室究竟是天堂還是地獄呢?很大程度是看你用什麼心態去面對。小A大學畢業後,就加盟某公司,成為其辦公室的一名普通職員。兩年下來她覺得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最不幸的人:生不逢時,沒有好工作,沒有錢,沒有房子。每月的薪水少得可憐,還要早出晚歸,真是沒勁透了。直到有一天,她碰到一個在工廠打工的女孩,女孩一臉羨慕地說:「像你這樣有份工作多好!我們廠子不景氣,我已經快半年沒班上了。」小A告訴她已經感覺上班太累了,正想辭職不幹呢。女孩驚訝地說:「到哪兒不受氣?喝涼水還嫌塞牙呢!應該好好珍惜。」小A怔住了,不知如何回答。回到家裡思考了一個晚上,她才發現,自己並非一無所有,生活得還算蠻好的。原來自己的不快樂,皆因自己太過浮躁,缺少一顆平常心。平常心,說穿了其實並非什麼深不可測的學問,也不是什麼玄機奇妙的東西,它只是平凡人的平常心而已,也就是說看花是花,看山是山,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看似簡單,做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皆因人心太複雜了。世上本無事,庸人卻自擾。人們總是喜歡自尋煩惱,辦公室里的是非糾紛往往就是由此而起。如果一味地計較個人得失,玩權弄術,損人利己,最終只能是自食其苦果。
哲文十八:【保持一顆平常心】來源:好心情原創文學,作者:萬米陽光人生短暫,萬事但應想得開,隨時隨地保持心裡平衡,相信自己,守住平常心,處變不驚,笑口常開,瀟洒走一回,自會快快樂樂地過一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抱負,有些人要求自己過高,根本非能能力所及,於是終日鬱郁不得志。這無異自尋煩惱。有些人做事要求十全十美,有時對自己要求近乎吹毛求疵。往往因小瑕而自責,結果受害者還是自己。為了避免挫折感,最好還是明智地把目標和要求規定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懂得欣賞自己的成就,自然會心情舒暢了。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尤其是妻望夫、父母望子女成龍。假如對方達不到自己的要求,便會大感失望。其實,人各有志,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優缺點,何必非得要求別人迎合自己的要求呢?當我們勃然發怒時,很多錯事或失態之事也就油然而生。與其事後懊悔,倒不如事前明智地自製。成大事者處事無不從大處看,只有無見識的人才會去死鑽牛角尖。明智的有識之士只有大原則不受影響,在小處妥協讓步,既無礙大局也減少自己的煩惱。在生活中受到挫折或打擊時,最好暫時將煩惱放置在一邊,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如運動、睡眠、娛樂等,等到心境平和後,再重新面對自己的難題。把所有抑鬱埋藏在心底,只會令自己鬱鬱寡歡。不如把內心的煩惱告訴自己的知已好友,心情會頓感舒暢。傾訴可取得內心感情與外界刺激的平衡,去災免病。當遇到不幸、煩惱和不順心的事之後,切勿憂鬱壓抑,把心事深埋心底,而應將這些煩惱向你依賴、頭腦冷靜、善解人意的人傾訴,自言自語也行,對身邊的動物講也行。做好事,獲得快樂,平衡心理。做好事,內心得到安慰,感到踏實;別人做出反應,自己得到鼓勵,心情愉快樂。從自己做起,與人為善,這樣才會有朋友。有些人心理不平衡,完全是因為他們處處以人為競爭對象,迫使自己經常處於緊張狀態。其實人之相處,以和為貴,只要你在心裡上不把別人看成對手,別人也不一定與你為敵。忘記煩惱、忘記憂愁、忘記苦澀、忘記失意、忘記昨天、忘記自己、忘記他人對你的傷害、忘記朋友對你的背叛、忘記脆弱的情懷、忘記你曾有的羞悔和恥辱……這樣你便可樂觀豁達起來。人生的道路是曲折坎坷的,對於榮辱、富貴、貧窮、誹謗、嫉妒、酸楚等社會附加物,一笑置之,那麼你就得到解脫了,心理就平衡了。這是消除心理大力的最好方法。從事你喜歡的活動時,比如下棋、打牌、繪畫、釣魚等,不平衡的心理自然逐漸得到平衡。
平常心那種境界太高了,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就是平常心了。在平常心下,你不會去計較,不會去算計,你只覺得平淡就是幸福。沒有紛爭,沒有怨恨。平常心是無心的前者。無心並非無情,而是一種至高的心態境界。生活就像一望無際的大海,人便是大海上的一葉小舟。大海沒有風平浪靜的時候,所以,人也總是有歡樂也有憂愁。一切保持常態,做事昂首挺胸,無所畏懼。用一顆淡薄之心,忍辱之心,仁愛之心去對待世界。當無名的煩惱襲來,失意與彷徨燃燒著每一根神經。但是,朋友,別忘了保持一顆平常心,痛苦將不再有。生活中,有什麼比保持一顆平常心更洒脫的呢!平常心,猶如一泓清泉,可以拂去灰塵,洗盡煩惱;平常心,猶如一杯香茗,可以除去乾渴,飲出甘甜。一顆平常心,可以使考生們心裡踏實,揮灑自如;一顆平常心,可以使運動員狀態穩定,氣勢如宏;面對榮辱與成敗,一顆平常心,可使你波瀾不驚,淡泊無求;面對恩怨和情仇,一顆平常心,可以使你處亂不變,空靈無妄。人的一生要面對的事情實在太多,人們常感嘆最近又有多少不如意、不順心。是的,面對工作的困擾,家庭的瑣碎之事,人情事故,朋友間的矛盾如何處理等等。要面對這麼多事情,如何去面對、去解決,我想,對任何事保持一顆平常心,不帶任何私心和奢求,往往就會迎刃而解,矛盾和心結自然就打開。保持一顆平常心,必須堅定地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各種誘惑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經受住考驗。每個人前面都有一條通向遠方的路,崎嶇但充滿希望,不是人人都能走到遠方,因為總有人因為沒倒掉鞋裡的沙子而疲憊不堪半途而廢。所以,主宰人的感覺的並非歡樂和痛苦本身,而是心情。保持一顆平常心吧!少一些慾望,少一些貪求。像小草一樣的默默無聞,像野花一樣的靜靜開放,留住一份生命的純真。多一些純凈,少一些煩惱。像孩子一樣的心無憂慮,像老人一樣的平靜無濤。在這個充滿繁榮和誘惑的社會,每時每刻都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去做事,慾望要有度,知足才會常樂,這才是心理的最高境界。仰頭挺胸的對蒼天說我命由我不由天。說到底,平常心不過是「無為、無爭、不貪、知足」,對事對人不要強求,不要完美主義,要順其自然,人生在事,不如意十之有八九,所以發生就發生了,順它而去,這樣才會有廣闊的胸懷,做大的事情。常常與自己的心說話,保持與自己交流,你將凡事冷靜和保持自信,便可以更平靜的處理問題。這樣潛移默化的你會成熟很多。這樣才能有美好的心情和燦爛的明天!
哲文二十:【人 要 保 持 一 顆 平 常 心 !】(來源:51.com,天一生水)有朋友總埋怨自已,生不逢時,生活圈子狹小,煩惱甚多,總懷疑身邊的人和事,工作中的努力而不得肯定,生活中的奔忙而不富足,感情中的付出而不得回報,家庭中的繁瑣而不有餘...... 憂心如焚地過著 .諸不知,在這樣一種狀態下,留給自已的將是什麼......以下這些望能與朋友共勉 :信任可以讓一個倍受挫折的人滋生無窮的力量,信心和鬥志,因為信任里既包含了肯定,也包含了鼓勵.我感受過信任的滋味,因為信任可免疫不必要的猜測,是精神的食糧,人際關係中應有的要素. 人生總有一些煩惱讓我們無法忘記,若想讓它不再影響我們的心情,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它沉澱在心底,讓它成為永遠的記憶 .人活一世,煩惱甚多,人常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我說,人人有本難念的經 !其實凡事之所生,皆由前世之緣定,煩惱有好多種,不要刻意的走進這個怪圈而不得出 .煩惱皆由執著與妄想而起,遇事受阻乃因之果報,不要去刻意的追逐 .人生中難免會遇到一些挫折,我們該怎樣去解決呢?我們要有一顆平常心,平靜的看待潮起潮落。遇到再大的挫折,也不能自暴自棄。正如拿破崙所說的:在我人生的字典中沒有失敗這兩個字。相信自己是成功的關鍵,擺正恣態迎接挑戰,君可知,挑戰也是機遇哦。我們要用「猛虎擲於後而色不變,泰山奔於前而魂不驚」的心態,去面對一切困難挫折。我們不能期望太多,期望太多,難以滿足的情況下,往往會導致失望越多。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好自己本職工作就行。不要抱怨領導不器重自己,不要嘆息自己沒有好運氣。怨天尤人往往使人誤入歧途,自怨自艾使人身在福中不知福。這樣就失去更多的機會,人生也就多了幾份悲哀。我們不能貪婪,時刻牢記知足常樂。如果處理不當,慾望會戰勝理智,很快成為人生的主導。慾望會使人貪得無厭,君可知,和紳當初也是清官一個,最後能成為歷史上最大的貪官,還不是貪婪惹的禍。把握住一個度字,便會走好一生。我們要有一顆寬容的心,大肚能容,容天下能容之事。或許不是天下大事,就自己身邊的小事也是如此。與同事發生了口角,我們要做的不是不理不睬,而是立刻反思自己,你會發現,原來錯在自己身上。即使你沒有錯,你也可以寬容的給她以微笑,讓她有台階可下。她不僅會感激你的寬容,你們的關係還能更上一層樓。我們不能自私自利,斤斤計較。得失乃人生之常事,不必刻意去強求。患得患失,只會徒常人生的煩惱。人總會在得到一些東西的同時失去另一些,在失去一些東西的同時得到另一些,失去和得到始終是平衡的,不然怎麼會有「質量守恆定律」的問世呢?我們要克服自己的私心,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人生中的挫折並不可怕,就看我們怎樣去對待他。就像路在腳下,就看自己怎麼走一樣。找到正確的方法,我們便會走的一帆風順!
哲文二十一:【女孩子請保持一顆平常心感悟生活面對選擇】(原創/龔蕾)人生的旅途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選擇。比如,升學、就業、擇偶、投資等等,小到穿衣、吃飯、娛樂等。就是在動態的取捨中,行進著人生的旅途。古時候,有句名言: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則舍魚而取熊掌,擇優而從之,是取捨的基本寓意。在面對這些選擇的時候,該如何選擇,該如何取捨呢?慎重選擇,學會取捨。有人說,取是一種本事,舍是一種哲學。人出生時應當取,以求成長。取得知識,以求內涵。長大後,開始取捨。有所取有所舍,有舍才能有得,不想捨去,難以有得。有很多時候,難以取捨,比如理想和現實,外界與內心。在選擇職業時,是選擇穩定還是選擇挑戰,選擇人生伴侶時,是選擇世俗還是注重內心。需要冷靜,需要客觀,需要理智,需要智慧。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兩面性,在做出選擇時,要問清楚自己,想要什麼。選擇之間,沒有對錯,只有相對。把各種問題都考慮清楚,綜合全面考慮。一旦選擇了,就不要在後悔抱怨。做數學題目時,有選擇題需要我們選擇,為了尋求正確答案,進行取捨。在現實生活中,不是做題,但是同樣需要選擇。一旦選擇,就是有舍有取,有取有舍。如何取捨,需要學習,需要模仿,需要積累,需要沉澱,需要智慧。這些從何而來?就在平時一點一滴的積累和學習中來。對於一個人的選擇是如此,對於一個企業發展也同樣如此。一家企業或組織,無論它以前的業績有多麼好,底子有多麼雄厚。在市場和風險面前,需要面對各種選擇。如果沒有先進的管理,沒有優秀的人才。經營不善,很可能被無情的市場所淘汰。如何經營好?需要學習,需要積極創新,需要優秀的人才。選擇了,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因為取的同時會有捨去。放棄了,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因為捨去了的同時,一定會有所得。選擇不代表一定擁有,放棄不代表一定失去。睿智和長遠眼光,來自於勇氣,來自於學習。選擇了,就要珍惜,放棄了,就不要後悔。踏踏實實每一步,送上我們真摯的祝福和掌聲。女孩子在做選擇時,請保持一顆平常心。不驕不躁,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保持一顆平常心,實質上就是把外在的世界和內心保持一個平衡點,成功不要得意忘形,失敗也不要灰心氣餒,一顆平常心坦然處之。以一顆平常心做人,才能夠不斷激發進取心,以平常之心做事。保持一顆平常心,對工作、生活的一些得失不必太在意。不要貪心,保持心中的平常平靜,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用一顆平常心去感悟,用平常心面對每天的生活工作。有人說,平常心不是與生俱來的,是經歷磨難、挫折後的一種心靈的感悟,一種精神的升華。寵辱不驚,學會放下,平常心面對。保持一顆平常心,幸福快樂地過好每一天,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正確對待名與利,擁有一顆平常心。不管你現在多麼成功,都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尤其當你還想有所發展的時候,更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平常心能讓你微笑面對撲面而來的是是非非,以質樸、謹慎和求實的精神,順其自然,從頭做起,從現在做起,淡然面對名利的紛擾,挖掘出你身上最大的潛能。女孩子請保持一顆平常心感悟生活面對選擇。
哲文二十二:保持一顆平常心——讀唐雙寧先生《我思故我在》有感信息來源:儀征市地稅局 作者:陳建華周國平說:「人是一種講究實際的植物,他忙著給自己澆水、施肥、結果實,但常常忘記了開花。」近日閱讀了光大集團董事局主席唐雙寧《我思故我在——工作生活哲學隨想》一文,感覺就象我們每個人心中沒有完全開出的那一束花,在唐先生的思考啟迪下,悄然綻放……世人都說職場風雲變幻莫測,那是「只緣身在此山中」。「有時候,我們需要站到雲霧上來俯視一下自己和自己周圍的人們,這樣,我們對己對人都不會太苛求了。」縱觀唐先生十六條隨想,其主要內容就是闡述職場人士如何保持達觀開朗和平常心的問題。這其中既有方法論的探討,更有對認識論的闡述。古人云:君子安貧,達人知命。一個人要正確認識自己,正確認識人生,保持平常心是關鍵所在。這既是一種生存智慧,也是一種戰勝自我的豁達和大度,是一種拒絕庸俗的超脫和清醒,更是一種為人為官之道。大量事實證明,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一旦失去了平常心,必然會被物慾所困,被名利所累,陷入極端個人主義的泥坑不能自拔。「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古往今來,有多少人面對人生的大起大落,而保持著一顆無價的平常之心。「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的陶淵明在罷官之後,卻「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瀟洒飄逸的李太白,一生漂泊,卻能夠做到心靜如水,物我兩忘,「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高唱「大江東去」的蘇東坡,面對人生和自然的風風雨雨,只輕輕一揮手,便「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不僅僅是他們驕人的才華令人矚目,他們坦然面對人生的種種境遇的心態更令世人折服。「最低的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脫俗,最高是反璞歸真的平凡。」真正的平常心不是宿命的宣揚,不是消極的躲避,不是無奈的停滯。它是一種積極的進取精神,是君子坦蕩蕩的胸懷,是人生智慧的升華,是生命崇高的境界,是樂觀自信、坦然寬容、謙虛清醒、平和釋然。它以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對待自己的得與失,心平氣和地對待意外的收穫和大起大落。榮氏集團的奠基人榮德生先生從一名學徒做起,成為當時蜚聲中外的實業巨子,擁有億萬財富,而在他的居室里卻掛著一幅親書的橫幅:「立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這是何其平常而又不尋常啊!德國前總理科爾,在任時是一位叱吒風雲的人物,但是他從任上退下來後,自願去做了一位花工,並且做得認認真真,平心靜氣。沒有一顆對待生活和事業的平常心,能達到這種境界嗎?保持一顆平常心,是人生智慧的提煉,是人生嚴肅的態度,它能幫我們成為精神的富翁,自由的主人。只要有顆平常的心,就能慎物結緣,自甘平淡,面對外界的各種變化,便能不驚不懼,不慍不怒,不暴不躁。面對物質的引誘,心不動,手不癢,於利不趨,於色不近,於失不餒,於得不驕。保持一顆平常心,是一種人生的覺悟,一種生命的境界,它能幫我們事業有成,實現人生價值。居里夫人是發明鐳的著名科學家,為人類做出了卓越貢獻。一天,她的一個女友來她家做客,忽然看見她的小女兒正在玩英國皇家學會剛剛獎給她的一枚金質獎章,便大吃一驚。居里夫人說:「我是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絕不能永遠守著它,否則就將一事無成。」居里夫人這種對待名利和榮譽的心態就是平常心,正是有了這顆平常心,她才取得了如此巨大的科學成就。在新時期,領導幹部的楷模孔繁森兩次進藏,歷時十年。當祖國和人民需要他的時候,他義無反顧地沖在了最前列。面對商品經濟大潮的衝擊,孔繁森仍能高揚理想和信念的旗幟,仍能恪守與人民患難與共的那份情懷,仍能視個人名利「淡似獅 泉河水」。試想,如果沒有一顆平常心,這些他能做得到嗎?保持一顆平常心,是一種風度,一種優雅,一種大家氣概,一種紳士做派,一種靈魂的修鍊,一種自我的美育,一種文化品格,一種高層次的人生況味。保持一顆平常的心,就必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所求,又無所求。保持一顆平常心,就必須自覺接受法律、工作紀律和道德規範的約束,視約束為待遇,視工作為享受。保持一顆平常心,會給我們以勇氣和力量,幫助我們在人生征途上一路走好。用一顆平常之心對待事業,寵辱不驚,我們終將贏得成功;用一顆平常之心對待成敗,不驕不躁,我們終將鑄就輝煌;用一顆平常之心對待生活,我們會真切感受到人生的喜、怒、哀、樂,體味到人生的真諦。
推薦閱讀:
※以平常心,管好自己的人生財富之井
※一顆平常心,最可貴
※守住一顆平常心不容易!
※聚散有時,平常心是道
※━═☆南無我佛--願我們擁有一顆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