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鑒賞技巧初探
古詩詞鑒賞技巧初探
——陸波
如何提高學生的古詩鑒賞能力,這是許多語文教師都頗感頭痛的一個問題。「鴛鴦綉了從教看,『要』將金針度與人」,古詩鑒賞雖非易事,但也決不是九天月桂,高不可攀,還是有規律可循的。筆者以為應引導學生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鑒賞古詩的藝術特點: 一、區分風格流派 1.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 這是文學藝術兩種基本的創作方法。現實主義要求客觀地觀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精確地進行描寫,真實地表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形象。浪漫主義偏重於抒發感情和描寫幻想,常常採用大膽的想像、誇張的手法和奔放的語言來塑造形象,表現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比如《詩經》中的《國風》,杜甫、白居易的詩,都是現實主義的傑作;屈原、李白的詩歌,則多屬浪漫主義作品。 2.豪放派和婉約派 豪放派作品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氣勢豪邁壯闊,感情奔放激烈,筆力剛健遒勁,境界雄奇渾厚,具有陽剛之美,人們多以「駿馬秋風冀北」來形容。在審美效果上,令人亢奮、激動、昂揚,如霆,如電,如長風之出谷,如崇山峻崖……代表作家以蘇軾、辛棄疾為主,代表作品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等。 婉約派作品多以寫個人遭遇、男女戀情為主,最擅長表現離愁別恨的主題。風格婉約清麗、纏綿悱惻,具有陰柔之美,人們多以「杏花春雨江南」來形容。在審美效果上,往往令人怡悅依戀,感嘆不已,如初日,如清風,如雲,如霞,如煙,如幽林曲澗……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鈴》和李清照的《一剪梅》等。 3.名家典型詩風舉例 詩歌的藝術風格,與詩人的出身、教養、生活經歷、藝術趣味有極大的關係,可以說詩品出於人品。正因如此,我們的詩壇才能千姿百態,絢麗多彩。比如:陶潛的恬淡靜美,王維的詩中有畫,李白的清新飄逸,杜甫的沉鬱頓挫,白居易的平易淺近,賈島之瘦,孟郊之寒,溫庭筠的香艷柔婉,李煜的多愁善感,柳永的真率明朗,晏殊的富貴閑雅,蘇軾的高曠清雄,辛棄疾的豪邁奔放,李清照的婉約清新,姜夔的幽冷悲涼等。 二、明確表達方式 這裡主要談談常用的抒情和描寫。 (一)抒情方式: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 1.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如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詩人眼觀茫茫宇宙,沉思悠悠人生,不禁悲從中來,放聲長嘆,一吐心中寂寞苦悶之情,表達了功業難就的悲憤和失意苦悶的情懷。李白的《靜夜思》亦是採用直抒心緒的寫法,不加雕琢,隨手寫來,卻很有感染力。 2.間接抒情 它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①借景抒情 如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詩人面對破碎的河山,荒蕪的城垣,睹物傷懷。春光明媚鳥語花香,更增加詩人的愁思。景物的形象,體現著詩人的感情,作者的感情又貫注在景物形象的描繪之中。再像韋應物的《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這是一首山水詩的名篇,寫春遊西澗和晚雨野渡所見。詩人借景述意,其胸襟恬淡,情懷憂傷便自然流露出來。 ②借物抒情(即托物言志) 像虞世南的《蟬》:「垂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借秋風。」這是一篇有名的托物寓義的小詩,它通過詠蟬傳達出一個真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自能聲名遠播。 ③懷古傷今(即借古喻今)如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詩中提到的《後庭花》是陳後主作的靡靡之音,杜牧以史喻今,讓人從陳代的荒淫亡國聯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命運,對當時那些醉生夢死的統治者進行了尖銳的諷刺。 (二)描寫方式 常見的有直接描寫、間接描寫、白描、渲染、細節描寫等。直接描寫無需贅言,我們主要說說後面幾種: 1.間接描寫 即側面描寫或烘托,用一事物暗不另一事物。如《陌上桑》中「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詩中並沒有直接描寫羅敷如何美麗,而是通過觀者的驚艷反應,間接表現她的美艷絕倫。類似的還有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寫景中的間接描寫亦有很多,如韋應物的《賦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鍾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全詩第一句直接點明「微雨」,而後面主要是通過船帆、飛鳥、天際、大樹的描繪來烘托瀠瀠細雨,船行變得遲重緩慢,鳥兒飛得不那麼輕巧了,天灰濛濛一片,遠處都看不真切,江邊的樹顯得十分潤澤。讀著這些句子,我們就會感到,在船帆上,鳥羽上,在天際邊,在大樹上,全都是瀠瀠細雨。這樣更增強了詩的形象性和表現力。 2.渲染 即細緻地描寫,用重筆對環境、景物或人的行為、心理作用多方面的描寫、形容或烘托,以突現形象的某種本質和特徵的一種藝術手法。如柳永的《雨霖鈴》中,用「念去去」點明朋友分別,接著用千里煙波、沉沉暮靄、楚天空闊渲染他們之間用千言萬語也難以表達的情意,後面又用「楊柳岸、曉風殘月」構成一種凄清的意境,使人倍覺傷感。這種渲染,比原來的色彩加重一層,更感意致綿密。再如前面那首韋應物的詩,經過前三聯的鋪寫渲染,形成了詩人遠別友人時的一種濃重、壓抑的氛圍,詩人再也無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淚下:「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3.白描 就是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地刻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它的最大特徵是純客觀地描寫,不著一句議論抒情而盡得風流。如孟浩然的《過故人庄》:「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頷聯與頸聯互相結合,素描淡抹,將綠樹、青山、村舍、場圃、桑麻和諧地構成一幅優美寧靜的田園風景畫。 4.細節描寫 即對細小情節的描寫。它的作用在於具體、生動、鮮明地反映人物和事物的外貌特徵及其內在本質,突現作品的主題,增強情節發展的真實性、藝術形象的可感性以及整個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如趙師秀的《約客》:「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第四句描寫了「閑敲棋子」這一細節,生動地表現出詩人此時因客不至煩躁不安的心情。 三、辨別常見修辭手法 1.比喻 是詩歌經常運用的一種藝術手法,如白居易《長恨歌》描寫楊貴妃「芙蓉如面柳如眉」、「梨花一枝春帶雨」,以「芙蓉」比面,以「柳」比眉,以「梨花」比容顏,以「雨」比淚痕。特別是 他的《花非花》:「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通篇由比喻構成,用「花、霧、春夢、朝雲」四個喻體,共同比喻一個本體,即生活中轉瞬即逝的美好的人與物,表達了一種追念與惋惜之情。 2.擬人 即賦於事物以人的特性,如韓愈的《晚春》:「草樹知春不久歸,萬般紅紫斗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草樹本是無情物,在詩人筆下,竟然能「知」能「解」還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作者把花草樹木人格化,寫得生動有趣。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寫道:「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用「知」「潛」將春雨人格化,寫成了有知覺、有靈性的東西。 3.誇張 可以說是詩人為表達難言之意、描摹難傳之狀而使用的一種特殊的「放大鏡」。如李白的「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若用地理常識這把科學標尺衡量,可說純屬撒謊。可是讀者並沒有對這首詩的真實性發出疑問,反而覺得非如此不足以表現詩人感情的愉悅與行舟的輕快。在許多時候,誇張往往和比喻結合起來,如李白《將進酒》的開頭:「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前一句屬空間的誇張,後一句是時間的誇張。這兩種誇張前後緊密相聯:前一句以河水一去不回頭暗喻人生易逝,為下面「悲白髮」作好鋪墊;以黃河的偉大永恆反襯生命的脆弱渺小,故有下面的朝暮變化之說。 4.對比 是把兩個相對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並舉出來,相對比較的一種修辭方式。如梅堯臣的《陶者》:「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詩中把燒瓦工人和居大廈的富翁作了鮮明對比,揭露了不勞而獲和勞而無獲的不合理現象。再如崔護的《題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通過「去年」和「今日」同時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對比,把詩人因這兩次不同的際遇而產生的感慨,迴環往複、曲折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5.襯托 是利用事物間相似或相反的條件,來突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和所要描述的事物的手法。它分為正襯和反襯兩種。所謂正襯,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條件,以次要事物來正面襯托主要事物。有以哀襯哀的,如杜甫的《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用落葉紛紛的深秋景物渲染出一種蒼涼氣氛,襯托詩人的沉鬱感情。有以樂襯樂的,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用明媚開朗的陽光(白日)和翠色可人的美景(青春),來襯托詩人那種興奮難遏的感情。反襯就是利用事物間的相反條件,以次要事物的反面襯托主要事物的正面。它或以樂襯哀,或以苦襯樂,或以動襯靜。如「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是以鬧襯靜;「江碧鳥愈白,山青花欲燃」,則是色彩上的反襯。 6.互文 指古詩文的相鄰句中所用的詞語相互補充,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如《木蘭辭》中:「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實際意思是木蘭當窗對鏡理雲鬢貼花黃。亦屬此詩的「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也決不能理解為將軍身經百戰難免一死,壯士十年後即能僥倖歸來。再如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二句,意為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上下千年,縱橫萬里,戰爭不斷。 7.雙關 即利用詞語間的音義關係,表面上講的是這件事,實際上是另有所指。它包括諧音雙關和語義雙關。前者如劉禹錫的《竹枝詞》:「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用了以「晴」諧「情」的雙關隱語,增添了詩歌的情趣,顯得新穎巧妙。元末詩人王冕寫的《墨梅》:「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這裡的「清氣」,表面指梅花的清香,暗指畫家的人品和節操。 8.疊字 疊字的運用,在我國詩歌中源遠流長,拿《詩經》來說,三百零五篇就有將近二百篇使用了疊字。運用疊字,可以調節音節,加強作品的節奏感,造成一種反覆迴旋的抒情氣氛,使人體會到一種走月流雲的音韻美。像李清照的《聲聲慢》,在開頭運用了七組疊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十四個字將詞人傾吐不盡的悲哀賦予言外,使讀者如聞哽咽啜泣之聲。 四、了解詩中典故 用典,是詩歌創作的一大特點,它藉助過去的事情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即懷古傷今、詠史言志,藉此使言語含蓄、鮮明、生動。「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是唐朝詩人劉禹錫的名句。這兩句詩的上句「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就分別用了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聞笛賦」就是晉朝向秀的《思舊賦》,「爛柯人」的故事出自《述異記》,作者用這兩個典故淋漓盡致地抒發了自己長期被貶斥的激憤和對朋友的深摯懷念,以及對人事滄桑、恍如隔世的慨嘆。再如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用的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宋文帝、佛狸、廉頗),都是京口這地方的歷史掌故,典故的思想與這首詩的思想性緊密相連。 從用典的方式上說,有明用和暗用兩種。散文中用典多採用明用,詩歌中則主要採用暗用。杜甫《新婚別》寫行前新婦鼓勵丈夫:「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典故暗用得很高妙,向來為大家所推崇。《漢書·李陵傳》記有:「我士氣少衰,而鼓不起,何也?軍中豈有女子乎?搜得,皆斬之。」新婦勉慰親人,解釋自己不能「誓欲隨軍去」的原因時,典故變成了女人自己的話,自然流暢,不露一點痕迹。 從典故的性質上看,可以分為「用事」和「用辭」兩種,「用事」是引用過去的故事,通過引用故事對作者要表達的思想起一種類比和引發的作用,使意義表達得更形象、更深刻。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詞,整篇可以說用的全是周瑜破曹的故事,用以抒發作者渴望建功立業,而事業卻又無成的感嘆。「用辭」主要在於引用現成的詞語,以證明一種事理,或借用具有高度藝術概括性的語言來塑造自己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如用「南冠」代替「囚犯」,用「金烏」代替「太陽」,用「玉兔」表示「月亮」。宋代詩人林逋詠梅詩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就是自江為的詩句「竹影橫斜水清淺,桂香浮動月黃昏」脫化而來,林逋僅僅改動了兩個字,就成了詠梅的千古絕唱。 值得注意的是,在古詩詞中更常見的是多種修辭方法的綜合運用,在閱讀欣賞詩詞中要注重積累和感悟,品味詩詞的意境,設身處地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樣才能逐步提高詩詞鑒賞水平。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