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對日常生活的10種啟發

《金剛經》是簡稱,全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或《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意思就是以金剛般的智慧到達彼岸。

「金剛」即金剛石,是自然界中最堅硬的金屬,能斷萬物,所向披靡;「般若」是梵語音譯,意為大智慧;「波羅蜜」也是梵語音譯,就是擺脫煩惱,到達彼岸。

因此,《金剛經》經名的含義就是以金剛般無堅不摧的大智慧斬斷人生的種種煩惱,到達清凈的彼岸。

《金剛經》一卷是《般若經》六百卷的精華所在。其思想深刻而文字簡潔優美,對於中國文化影響極大。在浩如煙海的佛教經典中,金剛經是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經典之一。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白話譯文:到午時該吃飯了,世尊(釋迦牟尼佛祖)鄭重地披上袈裟,手持缽盂,進入舍衛城中乞食。在城中按順序挨門挨戶化緣完畢,返回住處,吃完飯,收好袈裟和缽盂,洗凈腳,整理好座位,然後打坐。

啟示:看佛祖的生活,簡單隨緣,但是快樂自足,乞食是按順序挨門挨戶,吃完後洗腳、打坐。我們的生活本來應該是簡單的,但是現代生活慢慢把我們束縛起來,忙碌之中失去了心靈的自由。

看看街邊、寫字樓,或者機關辦公室,那些模糊的五官和忙亂的身影,會覺得大家都是奴隸,被我們自己所創造的體制囚縛著,為著那些虛妄的生活目標,我們忘掉了生命本身的情趣和活力。

一到所謂的假期,大家到各個風景區去旅遊,那情形就像囚犯出來放風;假期一過,又要回到各自的崗位,茫茫然地忙碌著。

我們在世上就是要勞碌,怎樣才能解脫呢?先放棄妄想,做一個平凡的人,在平凡的生活中獲得樂趣。

佛也照樣要吃飯、要洗腳、要打坐,是一個平常的人,於平凡處見偉大,在平常中修行而體悟境界。平凡到極點,亦是偉大到極點。所謂家庭、事業、愛情、金錢、權利、虛榮,皆不過是一時浮雲,只有真理與大智慧永存世間。

說到修行,很容易讓人想到念咒、誦經、打坐和參禪等等,有一定的形式和方法。這固然是修行,但修行最根本的還是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

這就是後來禪家講的道在日常生活中。那麼,如何從生活中去體會道呢?禪家告訴我們,要擁有平常心,所謂穿衣吃飯即是道,平常心是道。

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白話譯文:應當如何才能得到最高的智慧覺悟?如何降伏妄心?

啟示:《金剛經》提出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我們內心中的不安定的煩惱因素,也是整個佛法要解決的。

生活在這個世間的人,對自己的生存十分重視。為了人生的幸福,我們上學、尋求謀生的知識;工作,獲得生存的財富;成家,建立情感的依賴;鍛煉,造就健康的身體。這些雖與我們人生關係確實都很密切,但還有更重要而又最不為我們所注意的東西,那就是我們的心。

世界的差別是由於人類心的差別,因為心的不同,這個世界才有文明與野蠻、道德與罪惡、痛苦與快樂、善良與醜陋、先進與落後、清凈與染污、光明與黑暗。

滾滾紅塵中的芸芸眾生如何才能降服心中亂七八糟的想法?如何才能使得自己身心清靜?這個人類的終極問題,是需要每一個人都好好想一想的。

我們之所以感到痛苦煩惱,是因為我們心中有太多的慾望。一旦慾望得不到滿足,便會感到煩惱,自卑,痛苦。既使慾望暫時實現了,又生怕會失去或者又有了更大的慾望。因此,我們的身心永遠在苦海中沉浮,永無出頭之日。

一念之間,等於一呼一吸的時間,佛教認為這麼短的時間內人就會有八萬四千種煩惱。佛要大家修行,根本就是要「善護念」,也就是要讓這些煩惱「住」,要「降伏其心」。

在現實生活中,人是不可能達到完全沒有慾望的,因此怎樣駕馭自己的慾望,是一種大智慧,是提高自身生存質量的大智慧。

俗話說:心病還需心藥醫。要實現自己的心靈寧靜,還需要靠自己的力量。其實佛學是人學,是心學,是關於人生智慧的哲學。人生在世,有許多疑問和困惑,會給人帶來許多痛苦和煩惱,如何活得更快樂、更充實、更安心,佛教說人人心中都有一個佛,不需要求神拜佛,要求就求你自己——就是通過參悟,啟發智慧,感悟生命,不斷尋找更高層次的生存智慧和力量,開發、實現自己心中的潛能。

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白話譯文:於行住坐卧,起心動念時,應當無所住。比如行布施的時候,應當無所住而行布施,也就是說,不住色相行布施,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時候,看到一朵美麗的花,頓時心生貪愛,心住在花朵上,而失去了無上正等正覺心,這叫做住色行布施;如果看到美麗的花朵,花朵固然看到了,卻不因此而失去無上正等正覺心,就叫做不住色行布施。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時候,耳朵聽到扣人心弦的音樂;鼻子聞到令人垂涎的香氣;舌頭嘗到可口的滋味;身體碰觸柔細的東西;心裡想到可歌可泣的往事,導致迷失了無上正等正覺心,就叫作住聲、香、味、觸、法行布施。如果行布施的時候,音樂固然聽到了;香氣固然嗅到了;滋味固然嘗到了;柔細的感覺固然碰觸到了;心事固然在思量中,但不因此而迷失無上正等正覺心,就叫作不住聲、香、味、觸、法行布施。應當像這樣行布施,不住於相。

啟示:布施而無布施心,達到這種境界,才有無量福德,才是「無住」的「妙行」和真佛心。布施與貪婪是對立的,有貪婪就不會有布施,修布施就能對治貪婪。

布施又稱為舍,不但要捨去外在的財富,更重要的是還要捨去生命內在的貪嗔痴煩惱及執著,放下一切,無牽無掛,這才是真正的布施。培植人間福德,要修布施;積集出世資糧,要修布施;成就佛道,利樂有情,更要修布施。

提到布施,有人說我自己還不夠用,或者說自己一無所有,沒有什麼好布施的。其實一句溫暖的問候,一片誠摯的愛心,一個美麗的微笑,任何自己覺得可以利益他人的東西都可以用來布施,勿以善小而不為,當布施成為習慣,你會從別人的快樂中得到更大的快樂。

世界上懂得布施(奉獻)的人是最富有的人,人們往往貪圖別人給予自己,這其實是最貧窮的想法。一個人自呱呱落地,到小學、中學、大學,無時無刻不在接受別人的給予,究竟又有幾個人想到自己給予了別人多少呢?日常生活中我們給予別人的一個微笑,一句悉心的問候,一句善意的勸告,一點力所及的幫助,都是可以給人以啟迪和幫助的,有時甚至是讓人終生難忘的。

而真心給予無私奉獻是不容易的,有人給予是為了沽名吊譽,或是謀取錢財……。正如《聊齋志異》開宗明義第一篇《考城隍》上說的, 「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真正的給予是不求回報的,這才是真正的布施,真正的奉獻。給予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奉獻者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白話譯文:凡所有現象,都是虛妄的,好比在夢中,你看見山河大地親朋好友,而實際上並沒有。如果見所有現象都是虛幻相,當知一切虛幻現象雖然有生滅變化,而實際上本來就沒有生滅,和不生不滅的如來沒有兩樣,那麼,你若見諸相是虛幻相,就見到如來了。也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心,當可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啟示:「諸相非相」,即要透過「諸相」的表面現象看到實質不是「相」而是「空」,佛的三十二種相都是引導世俗人的「方便法門」,要進一步認識到「空」的本質,才算懂了佛教的真諦,也就是見到了真正的如來。

佛認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如夢、如幻、如朝露、如鏡花、如水月、如閃電、如水泡般虛無縹緲,瞬息即逝。

平時我們看到的一切事物的形象,實際上都不是它們真正的形象,事物的真正形象是「無相」。也就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變動不居的,都是不斷的生滅變化的。

因此,對於世界上的一切都應該坦然面對,都不應該執著,這就是所謂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否則就是「著相」,即有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具體的講,就是個人過多的考慮自己,從自己的需要出發,想得到文憑、知識,想得到親情、友情、愛情,想得到財富、金錢、美人,想得到名譽、地位,想得到家庭、事業,想得到健康、長壽……。

其實靜下心來仔細想想,世間的一切有什麼是永遠的呢?雲捲雲舒,花開花謝,世事變幻如白雲蒼狗,文憑會貶值,知識會落後,愛情會枯萎,友情會破裂,財富會流失,美人會遲暮,名譽會消失,地位會跌落,家庭會崩潰,健康會惡化……沒有什麼可以是天長地久的。

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白話譯文:如來常常說:你們比丘,既然知道我所說的佛法如同渡筏的比喻,渡過河就要舍筏,佛法也是如此。佛法尚且要捨棄,何況非法呢?

啟示:「筏喻」指的是將佛法比作過河的竹筏子,意為對佛法也不能執著,要像竹筏子一樣,過了河就捨棄掉,這才是真正的萬法皆空。

所謂「登舟舍筏」,得聞佛法而生歡喜心,終究還是要明白這佛法也要捨棄,不能法執。對佛法是這樣,世間知識、經驗更不用說了。

我們在生活中不要拘於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應該不斷開拓自己的視野,曾經有助於我們的舊的思想體系該拋棄的也要拋棄,才能不斷突破自我,得大自在。

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白話譯文:(佛法的真諦就是一個空字)所以說佛法就是非佛法。

啟示:佛法即是非佛法,佛法也就是世間法。六祖慧能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兔子是沒有角的,又不是牛,兔子只有耳朵,所以六祖大師這句話是說要出世間求菩提是不可能求到的。

佛法不離開世間法,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是一不是二,好比水和波浪,平靜的時候是水,風吹成了波浪,可是波浪還是水,本質還是水,只不過你看到的形狀有點改變,不是本質變了。

說到修佛學佛修行,很多人認為,找個清靜的地方,遠離這個世間紅塵才可修,或者搞個閉關、出家才能修,卻不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將修行和現實生活相結合,法法是心,塵塵是道。隨緣修行,隨機參禪證悟,所謂「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行住坐卧乃至吃飯穿衣、種地砍柴、遊山玩水,無不是參禪悟道。如果離開現實生活而尋道覓法,反而會離道更遠。

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白話譯文:知道一切相都是虛幻的,應當如是生無上正等正覺的清凈心,不應當住在物質現象上,而想要生無上正等正覺心,一旦住在物質現象上,那是凡夫的虛妄心,不應當住在聲音、香氣、滋味、細滑、記憶等現象上而生起凡夫的虛妄心,應當無所住。無所住不是什麼事都不做,也不是什麼事都不想,如果什麼事都不做如同無色界天人而已,如果什麼事都不想,如同無想天人而已,如果心念寂然不動,不像木石那樣無知,也只是如同非想非非想天人而已,都還是住在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虛妄境界上。應無所住,並不妨礙起心動念,不妨礙行住坐卧。比如鏡子,笑臉來照顯笑臉,惡臉來照顯惡臉,鏡子不留笑臉也不排拒惡臉。無物所照時,自然不留一物,雜亂現象對鏡時,也自然不排拒雜亂相,鏡子如如不動,不因為雜亂現象而使鏡子失去本來的清凈。更重要的是,鏡子從來沒有不照物,無物所照時就是照到空境,那也正是妄想境。因此,當知無上正等正覺心不住虛幻境,住相是虛妄相,不住相時,虛幻相本來沒有生滅,和不生不滅的無上正等正覺心沒有兩樣。

啟示:《金剛經》的「無住」精神,可以緩解現代人的壓力感,使其保持澄明心性。當今時代是一個物慾涌動,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盛行的時代,有些人不再談論人生、理想、國家、社會,而是更多地談論電影、股票、服飾、美食、足球、明星等等。

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五光十色目不暇接的世界,享受現代物質文明是現代人應有的權利。但是,人切不可成為物質的奴隸,陷溺於拜金主義的狂潮,從而導致精神家園的失落。

面對洶湧澎湃的物慾大潮,必須咬定青山不放鬆,以金剛般若大智慧斬斷物慾,才能將生命提升到天心月圓的光明澄澈之境。

人除了物質生活,還要有充實的精神生活,精神上的充實才是真正的富貴,精神上的滿足才是真正的幸福。人都具有「庸人自擾」的本性:對於有關自身之事作過多的無謂思考,是困擾自身的主要原因。

更要命的是,人的這種「能力」不需要有事實依據,但憑想像就可以了。假使心起了煩惱,那麼即使在社會上很有地位、財富,生活也是空虛的。如果心中顛倒夢想,高樓大廈無異於監獄,美味佳肴就是毒藥。

古人說:心安事無問,心定菜根香。假使心安定了,就算吃的是粗茶淡飯,住的是茅草小屋,心中也很安定、 自在,遠勝山珍海味高床大屋。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白話譯文:過去心了不可得,現在心了不可得,未來心了不可得。(只是眼耳鼻舌身意對色聲香味觸法所產生的意識現象,相繼不斷使我們錯謬地以為己心。)

啟示:眾生的心念,如瀑流一般,無有始終,無有停頓,無有斷絕,綿綿延延,從生至死,從死至生,哪一段是過去?哪一段是現在?哪一段又是未來呢?佛說過,一念之中有九十起生滅,以電光石火之快,尚不能比,我們能留得住哪一個念頭不讓它溜走呢?我們就讓心隨波逐浪,執著於外境。

執著於外境使我們迷失了自已。世間上的人,一天到晚關心的是什麼?關心的都是生命以外的東西,那就是怎麼樣追名逐利,改善吃的、穿的、住的、用的。他們很少能夠去考察生命的內在,只知道隨著慾望而奔忙。

因此現代人儘管生活在豐富多彩的物質環境中,依然感到空虛、失落、無聊、孤獨。這都是因為迷失了自己的緣故。執著使我們產生內心的不安。經常聽到許多人說:活得很累。又說這種累不是身體上的累,而是精神的負擔。

「一時」是剎那,剎那即永恆。你若問我,有永遠嗎?有,就在你問我的一刻。過去的就是永遠,此刻也是永遠,未來的也是永遠。時間向前走,但時間永不重複。佛說,一時,一時無古今,一時無未來。快樂時,一萬年也不過彈指剎那;痛苦時,一剎那也如滄海桑田。婆娑世界,一花一芳香,一沙一世界。在自己的時間中,自得其樂,何嘗不是一種解脫?!凡人,只要尋找到你的本心,煩惱即刻消散。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白話譯文:不能以「色」見我,也不能以「音聲」求我,那是「行邪道」,並不能真正認識我。

啟示:電影《大腕》中的一個情節:葛優與關芝琳討論境界的問題。葛優撿起幾顆小石子,把其中一顆拋上一個台階,然後對關芝琳說:「你的境界能看這麼遠。」他又將一顆石子拋上若干台階後說:「我的境界能看那麼遠。」最後,葛優把一顆石子拋得沒了影后說:「佛的境界能看無限遠!」

人生痛苦、無常,解脫是我們的終極目標。很多事情,很多道理要佔到高一些的地方才能看得清,想得明。擺脫小我,成就大我,最終無我,就像一步一步地上台階一樣,既有舉步的艱難,又有臨高的喜悅。

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白話譯文:知道一切法都沒有我人眾生壽者相的話,就能得以安忍於無上正等正覺心。

啟示:學佛沒有忍耐,決定不能成就。人為的加害、嫉妒、毀謗、侮辱、陷害,都要忍受,要若無其事、心平氣和。怎麼忍法?不放在心上,是真的忍,放在心上,會忍的很苦。一切隨緣而不攀緣。

學佛是如此,天下事莫不如此,「一切法得成於忍」,是說出世和世間一切法。生活的困境要能忍受,如果不能忍受清苦的生活,心定不下來,事業就很難成就。

你有多大的心量,才能成就多大的事業,才修多大的福。首先從容忍做起,要能包容,尤其包容常找我麻煩、嫉妒傷害的人,首先把妖魔鬼怪包容,這才叫真功夫。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白話譯文:有為法都如同夢幻泡影,本來不可取不可說,又如同水露,如同閃電,雖然呈現過,瞬間消失,不可取不可說,應作如是觀。

啟示:這段偈語是整個《金剛經》的總結。一切都在變化,因此一切都不真實,這就是「應化非真」。一切紅塵萬象,如夢幻,如泡影,如露水,如閃電,都是轉瞬即逝,一切都是變化不居的,是不真實的。

這個世界只是一個夢。你一輩子執著的子女,只是你的一個緣。你一輩子放不下的家庭,只是你生命里的一個驛站。你所追逐的感情和名利只是一個自我意識的幻影。夢醒時分空空如也,滿世界都是你的,整個世界又都是空的。

你懂得了這一點,你就看開了,你也就覺悟了,你就不再被世俗的功名利祿等所迷惑糾纏,但是獲得覺悟後還不能離開現實的一切瑣事細故,悟後起修,一切煩惱皆是菩提,一切世間法皆是佛法,平常心是道,吃飯穿衣就是修行。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覺悟了道理後要從自己做起,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從當下做起。


推薦閱讀:

普賢略談《金剛經》(31-33)
金剛經詳解二十七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第三頁)
穢跡金剛的家
請問《金剛經》「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中的「有為法」指的是

TAG:生活 | 日常生活 | 金剛經 | 日常 | 啟發 | 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