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皰疹中醫

治皮膚瘙癢 帶狀皰疹黃水瘡方

治皮膚瘙癢經驗方法:取荊芥適量,熬水洗患處,每天1 次。主治:皮膚瘙癢。 曹敏治帶狀皰疹經驗

方法:取赤石脂15克,雄黃、明礬各10克,琥珀3克。共研為粉,用涼開水調成稀糊狀,用棉簽蘸葯糊塗於患處,每日3~5次。

主治:帶狀皰疹。 王公平

治黃水瘡經驗

方法:取赤石脂、石榴皮各10克,黃柏、枯礬各5克。小火焙乾,研細粉混勻,以香油調成糊狀,均勻塗於患處,每天1次。

主治:黃水瘡。 師穎會、

帶狀皰疹臨床常見王不留行治療

帶狀皰疹臨床常見,用王不留行治療可收到較好的效果。

  取王不留行30克,雞蛋2個,用文火將王不留行焙乾呈黃褐色,以不焦為度,研成細末,雞蛋捅一小孔,倒出蛋清,將蛋清與葯末調成糊狀,局部塗抹,每日3次。一般用藥5天即可。

治帶狀皰疹內服外用方

內服方

  黃芩10克,連翹、僵蠶各20克,板藍根、延胡索各25克,柴胡、香附、川楝子、薄荷、陳皮、甘草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

  外用方

  生大黃30克,冰片5克,蜈蚣5條。共研為細末,裝瓶備用。用時,以香油調搽患處,每日2次。一般用藥3~6天。(郭旭光)

帶狀皰疹外治五方

帶狀皰疹是由病毒感染所致的疼痛性水皰型皮膚病,其病原體為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屬於中醫的「纏腰火丹」、「蛇串瘡」等範疇。』病因多由情志不暢,肝膽火盛或飲食不節,脾失健運,蘊濕化熱又感毒邪所致。以下介紹幾則治方,可有良效。方一:板藍根20克,煎湯後外搽或濕敷患處,每日2~3次。方二:取鮮飛揚全草搗爛取汁,加雄黃粉0.2克調勻,塗抹患處,每日數次。方三:金挖耳(又名野向日葵)適量(鮮者為佳),搗爛後敷於患處,每日敷1次,5~7天顯效。方四:竹青10克,雄黃1.5克,菜油30克。將竹青燒炭存性,加雄黃,調菜油或茶油30克即成。以清潔棉簽蘸上藥塗於患處,每日數次。方五:地榆30克,紫草18克,共研成細粉,用凡士林適量調勻,圍敷於患處四周。 潘建華

本方治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患者30例

經驗方:柴胡、鬱金、丁香、枳殼、川芎、赤芍、甘草各9克,板藍根30克。加減:氣虛加炙黃芪30克;口苦便干加龍膽草 9克;胸悶加瓜蔞殼12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療效:本方治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患者30例,治癒21例,好轉5例,無效4例。

通腑瀉熱治癒帶狀皰疹

顏某,女,64歲。2012年6月7日初診,7天前在無明顯誘因下,左下腹部發生幾處大小不一條狀皮損,內有較多粟粒至綠豆大丘皰疹簇集密布,疼痛劇烈。某院診為帶狀皰疹,予阿昔洛韋、甲鈷胺、維生素B1、芬必得等注射內服,外用阿昔洛韋乳膏4日,然皮疹未消,疼痛不減,坐卧不安,晚間不能入眠,查見除上述皮損外,肌膚潮紅,觸之灼熱。詢其口苦口渴欲飲,小便色黃,尿有熱感,大便秘結3日未解,腹部脹痛,舌質紅苔黃,脈滑數。證屬胃腸熱盛,未能清解,蘊結於上述部位化毒所發。治則:清瀉胃腸之熱,解毒止痛。處方:生地30克,丹皮10克,黃連10克,石膏12克,知母15克,大黃15克(後下),芒硝10克(後下),厚朴9克,竹葉9克,車前子9克,延胡索12克,板藍根30克,大青葉15克。2劑,水煎服,日1劑。

  二診:服藥後,瀉下燥便,口苦口渴腹部脹痛癥狀明顯減輕,小便正常,納食增加,皰疹略見乾涸,膚色由紅變淡,熱痛癥狀明顯大減。上方去大黃、芒硝、車前子、竹葉,生地減為20克,石膏、知母減為9克,厚朴減為6克,入連翹12克,續服6劑後皰疹乾涸消退,痛症消失,諸症治癒。

  本例帶狀皰疹始用抗病毒止痛西藥治療數日,卻效不顯著,且具口苦口渴欲飲,溲黃便干,腹部脹痛,舌質紅苔黃,脈滑數,疹色潮紅,觸之灼熱等癥狀表現,有其內必形於外,辨屬胃腸熱盛,蘊結肌膚,化毒而發皰疹。故取生地、丹皮、黃連、石膏、知母、大黃、芒硝、車前子、竹葉、厚朴、通腑瀉熱,導熱下行;板藍根、大青葉、延胡索、連翹,清熱解毒抗病毒。諸葯相用,使熱邪得以及時清解瀉下,皰疹得以消退,肌膚得以安寧。

三方治帶狀皰疹

1.雄黃20克,明礬20克,柴胡10克,冰片5克,龍膽草15克。用法:上方除雄黃、冰片外,將其餘藥物加溫浸泡30分鐘,然後用文火煎30分,煎至250毫升左右濾出,然後加入雄黃、冰片粉末,充分混勻後以不燙手為度,用紗布取藥液洗患處,每天2~3次,每次30分鐘,藥液洗後保留,下次加溫再用。1周為1個療程。

  2.紫草20克,黃芩20克,黃連20克,黃柏20克,甘草20克。取75%酒精500毫升。將中藥放入酒精中浸泡,1個月後取出藥液備用。用時以棉簽將取液塗在皰疹表面,每日3~4次,1周為1個療程。

  3.鮮馬莧50克,雄黃粉10克,獨大頭蒜5頭。將大蒜去皮後,同其他葯共搗成糊狀,外用塗患處,有燥濕止痛之功。

帶狀皰疹外治有方

秋季帶狀皰疹較為多見,筆者臨床用中藥治療帶狀皰疹,療效顯著,現介紹如下。處方:生大黃30克,冰片5克,蜈蚣3條。用法:共研為細粉,香油調和搽患處,每日早晚各一次。臨床觀察,輕則3日愈,重則5~6日可愈。帶狀皰疹為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種急性皰疹性皮膚病,中醫學稱之為「纏腰火丹」、「蛇丹」等。本病多屬肝經濕熱之故。濕熱之毒相互搏擊,經絡氣血不暢,不通則痛,熱毒盛則發生赤紅灼燙,濕不疏泄則成水皰。治療當以清熱利濕為主。大黃、冰片瀉火解毒,可去熱毒,蜈蚣搜風通絡,以毒攻毒,三葯合用,清熱、利濕、解毒,共建其功。內蒙古包頭黃騰飛

治帶狀皰疹 臨床實踐自擬方

筆者在臨床實踐中,用自擬方治療帶狀皰疹,療效滿意。方葯組成:龍膽草、珍珠母(先煎)、金銀花、柴胡、丹參、板藍根各20克,梔子、黃芩、鬱金、丹皮、紫草各15克,降香、生甘草各10克,大黃6克(後下)。若發於顏面加牛蒡子、野菊花各12克;發於腹部與下肢加蒼朮、豬苓各12克,黃柏10克;疼痛甚者加延胡索12克。水煎,日1劑,分早晚口服。

  曾治患者趙某某,男,36歲。2008年4月9日就診。患者3天前自覺左側背部有灼痛感,並出現成簇性水皰而來診。症見:左側背部有成簇性水皰,皰底紅暈,有灼痛感,心煩,口苦幹,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質暗紅,苔薄黃,脈弦數。診為帶狀皰疹,證屬火毒內盛。治以清熱解毒,活血止痛。處方:龍膽草、珍珠母(先煎)、金銀花、柴胡、丹參、板藍根各20克,梔子、黃芩、鬱金、丹皮、紫草各15克,降香10克,大黃6克(後下)。水煎服,日1劑,分早晚口服。外用藥:青黛10克,生石膏20克,寒水石20克,共研為細末,雞蛋清調和,搽患處,日數次。服藥4劑後,疼痛止,皰疹枯萎,紅潤消失。效不更方,繼服3劑而痊癒,無後遺症。

  本病為肝膽濕熱與外感毒邪之火搏結,郁阻脈絡,氣血不通所致。不通則痛,故見局部灼熱,疼痛如針刺;熱毒蘊集血分,迫血妄行則發紅斑;濕熱邪毒凝聚,不得宣洩,壅於皮下則為水皰。筆者自擬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活血,通絡祛邪熱的作用,正如吳瑭所謂「使邪火隨諸香一齊俱散也」,再適當配合使用外用藥,故得良好療效。

帶狀皰疹自擬方 療效良好

帶狀皰疹,中醫稱之為「蛇串瘡」、「蜘蛛瘡」、「纏腰火丹」,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感冒、疲勞、月經、腫瘤、外傷、情志等因素可誘發本病。中醫認為本病多由情志內傷以致肝膽火盛,或由脾濕郁久、濕熱內蘊、外受毒邪而發。本病好發於胸肋、腰部及顏面等處,常見於50歲以上成年人。發病前局部皮膚有感覺過敏或神經痛,2~3天後,患處出現小片紅斑,在紅斑上出現米粒大小的簇集水泡。患處皮膚刺痛,老年人尤甚。筆者幾年來共收治帶狀皰疹患者360多例,對熱盛型帶狀皰疹,臨床表現為皮膚潮紅,皰壁緊張,灼熱刺痛,口乾咽干,口渴,心煩易怒,尿赤便秘。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者,用下方治療取得良好療效。

  藥物組成:丹皮、赤芍、生地、車前子(包煎)、梔子、黃芩各10克,龍膽草、柴胡、木通、甘草各6克,板藍根30克。發於面部者加菊花10克;發於眼部者,加石決明20克,谷精草10克;發於胸肋部者,加鬱金10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0克;發於腹部、下肢者,加黃柏10克,蒼朮6克。每日1劑,水煎3次,合併藥液分早、中、晚服用。

  皮疹消退後,對留有皮膚刺痛,舌質紫暗,脈弦澀者,予白芍、赤芍、當歸、鬱金、川楝子、延胡索、丹參各10克,柴胡、降香、枳實各6克,珍珠母(先煎)、牡蠣各30克。每日1劑,水煎3次,合併藥液分早、中、晚服用。

  注意事項:注意休息,保持局部清潔。忌食辛辣、肥甘食物。

治帶狀皰疹急性發作之經驗

帶狀皰疹,中醫稱為「纏腰火丹」、「蛇纏腰」。中醫認為是肝膽濕熱犯及腰部及其他部位皮膚所致。其臨床表現多為圍繞腰部一周之部分皮膚出現呈帶狀之皰疹,中有渾濁之水液,皰疹邊緣皮膚紅暈,少則數個,多則數十個,局部灼痛,甚至劇痛難忍。筆者用龍膽瀉肝湯隨證化裁,效果滿意。茲小結如下:組方與用法:龍膽草9克,柴胡、梔子、板藍根、生地各15 克,苡仁30克,黃芩、車前子、澤瀉、當歸、大棗各12克,甘草6克。用時先以冷水 1200毫升浸泡15分鐘,然後用文火煎煮,取藥液600毫升,分 2~3次溫服,每日1 劑,以愈為度。功效:具有清瀉肝膽,解毒除濕之功效。適應證:帶狀皰疹急性發作期。隨證加減:腹脹便結加厚朴、枳實、酒炒大黃;局部痛甚者加元胡、赤芍,並外擦冰黃酒(冰片10克,大黃 15克,白酒120毫升)或黃桷樹漿;大便溏者去當歸,加白朮、茯苓;氣虛者加黃芪、党參;素體陰血不足者加白芍、首烏;脾胃虛寒者,並用理中湯治療。若不受葯,則不宜使用此方。(陳國華)

中醫「三葉方」治療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皮膚病,由於它多發生在身體的腰背部,因此被俗稱為「纏腰龍」。採用中醫「三葉方」治療,配方簡單,療效不錯。1.菊花葉汁方 菊花葉200克,洗凈搗爛取汁,調配適量白酒,抹於患處,每天3次。具有清熱解毒、潤膚止痛作用。2.番薯葉冰片方 番薯葉200克,冰片20克。將番薯葉洗凈後與冰片一起搗成葉泥,敷於患處,每天2次。有解毒消炎、止癢除燥功效。3.老茶樹葉方 取老茶樹葉適量,晒乾研細成粉,再以濃茶汁調塗患處,每天2~3次。有清熱解毒、消腫除痂作用。帶狀皰疹病人在治療期間,應注意飲食習慣:1.避免煙酒、濃茶、咖啡,忌食蔥蒜、辣椒、胡椒等辛辣食物;2.慎食蝦、蟹、雞、羊肉等發物;3.多食具有清熱解毒、滋陰退火作用的水果蔬菜,如蘋果、西瓜、青菜、冬瓜、苦瓜等。

治帶狀皰疹神經痛 雄黃蒜泥膏

帶狀皰疹常會後遺神經痛,治療頗為棘手。臨床實踐證明,雄黃配大蒜外用,治療帶狀皰疹合併神經痛有較佳效果。製作及用法:雄黃30克,獨蒜60克。將雄黃粉研成細末,獨蒜搗爛如泥,二葯拌勻,以白紙包裹搓成指_犬條形,陰乾備用。使用時,將雄黃大蒜泥調少量涼白開水或新鮮純凈水磨成漿汁外塗敷患處。水皰破裂、糜爛處禁用。每天2次,7天為1個療程。方中雄黃能解毒殺蟲、收瘡止痛,大蒜能解毒殺菌、消腫止癢。二味合用具有更強地消腫止痛、解毒斂瘡功效。臨床應用表明,此方鎮痛、消炎效果好,並能消水皰、控制皮損新發,對皰疹初期,水皰未破潰者最為適宜。如能配合內服抗病毒藥阿昔洛韋,營養神經的維生素B12療效更好。(趙富廷,薦)

帶狀皰疹的治療方法偏方

帶狀皰疹中醫稱之為蛇串瘡、纏腰火丹。好發於體質虛弱者、老年人或正氣虛於一時之人。四季皆發,以春、秋季發病率較高。

  辨證論治

  1.肝經鬱熱證

  癥狀:皰疹紅赤,皰壁緊張,灼熱刺痛,口苦咽干,煩躁易怒,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清肝火,瀉濕熱。

  方葯:龍膽瀉肝湯加減。主要藥物:龍膽草、梔子、黃芩、柴胡、澤瀉、當歸、車前子、生地黃、甘草。大便干者,加生大黃;起血皰者,加牡丹皮、赤芍;發於眼部者加石決明;發於面部者加桑葉、菊花;疼痛明顯者加制乳香、制沒藥。

  2.脾虛濕蘊證

  癥狀:皰疹色淡或起大皰,皰壁鬆弛易於破潰,滲水糜爛,納呆腹脹,大便溏薄;舌胖苔膩,脈濡。

  治法:健脾滲濕,佐以清熱。

  方葯:除濕胃苓湯加減。主要藥物:蒼朮、厚朴、陳皮、豬苓、澤瀉、茯苓、白朮、滑石、防風、梔子、肉桂、甘草、燈心。發於下肢者,加牛膝、黃柏;水皰大而多者,加土茯苓、萆薢、車前草。

  3.氣血瘀滯證

  癥狀:多見於老年病人,皰疹消退後,疼痛不止,夜寐不安,舌紫苔白,脈弦細。

  治法:理氣活血,平肝潛鎮。

  方葯:桃紅四物湯加味。主要藥物:桃仁、紅花、地黃、當歸、芍藥、川芎。心煩眠差者加珍珠母、牡蠣、梔子、酸棗仁。

  單驗方

  1.銀翹三黃湯:沈楚翹等按上、中、下三部辨證治療65例本病,以銀翹三黃湯(黃連、黃芩、牡丹皮、金銀花、連翹、紫草、大青葉、代赭石、靈磁石)加減。病在頭面部,加山羊角、石決明、生地黃、野菊花;病在胸脅至腰腹部,責之肝脾,加延胡索、金鈴子、橘葉、陳皮、全瓜蔞;病在少腹部以下,責之肝腎,加牛膝、黃柏、地丁。

  2.馬齒莧合劑:藥用馬齒莧、大青葉、板藍根、紫草(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3.蒲公英30克,苦參30克,黃柏20克,旱蓮草30克。水煎20分鐘後,趁熱濕敷。每日3次。每天按壓3~4次,每天10分鐘左右,以能耐受為度。

  其他療法

  1.外治法

  (1)外洗:病之初期、中期水皰明顯,可用紫草30克,野菊花30克,地榆30克,苦參50克,大黃30克。每天一劑,水煎微溫外洗患處。病之後期水皰已干斂結痂,但疼痛不減,可選用鬱金20克,雞血藤30克,赤芍30克,乳香15克,沒藥5克,威靈仙30克,煎水外洗患處。

  (2)濕敷:病之中期如果水皰潰破滲液明顯,宜用濕敷法治療。選用大黃30克,枯礬20克,苦參30克,紫草30克,地榆50克,五倍子30克,煎水微溫濕敷患處。

  (3)外搽:外搽含硫黃的爐甘石洗劑或阿昔洛韋軟膏等;水皰皮損可用三黃洗劑。水皰潰破滲液皮損,在濕敷間歇期外擦青黛油、紫草油、氧化鋅油。水皰已干斂結痂但仍疼痛者,外擦金粟蘭酊。疾病初起皰疹顯著,腫脹滲液者,宜予以10%黃柏溶液局部濕敷或外搽三黃洗劑等,每天2~3次。

  2.針灸療法

  (1)針刺

  耳針:選取神門、腎上腺穴及患病部位。將王不留行用膠布固定於所選雙側耳部穴位上,每天按壓3~4次,每天10分鐘左右,以能耐受為度。

  體針:上肢取合谷、內,關、曲池、阿是穴;下肢取足三里、陽陵泉、三陰交、阿是穴。針刺入後,採用提插捻轉,留針20~30分鐘,每日一次。

  穴位封閉:用丹參液,選穴同上,每個穴位注射0.2~0.3毫升,每次總量不超過4毫升,每隔1~2日注射一次。

  (2)艾灸:一般在皮損上或周圍做廣泛的溫和灸,每天一次。

  3.物理療法

  先用消毒紗布濕透入地金牛酊後敷蓋在皮損處,然後用神燈(高效電磁波治療機)或頻譜治療儀對準皮損部位照射,每次15~30分鐘,每天或隔天一次。

  4.國家推廣技術

  至陽穴埋圓利針治療帶狀皰疹疼痛技術(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1)至陽穴位於第7胸椎棘突下,平肩胛下角。

  (2)病人採用端坐位,雙手放於腹前。

  (3)醫者將病人至陽穴處皮膚捏起。針身與皮膚呈現150°向下平刺入皮下一厘米,而後於脊柱平行向下送針直至針根處,針柄留於皮外。

  (4)用少許消毒棉球及橡皮膏將針柄固定。

  注意事項:留針3~5天,最多可七天。留針期間在病人非睡眠的狀態下,每隔2~3小時用手掌以病人能耐受的適當力量拍擊埋針處10~20餘次。(摘自《傳染病中西醫診療技術》)

純凈松香粉治帶狀皰疹

方葯純凈松香粉3~4丸。

  用法每日1劑,早、晚飯後分2次涼開水沖服。服藥後若有頭痛和食慾下降、噁心或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道反應明顯者,可減量、增次或粗粉裝膠囊服用。

  說明《神農本草經》云:「(松香)主癰疽惡瘡,頭瘍門禿,疥瘙風氣,安五臟,除熱。」據臨床報道,治癒46例,顯效22例,無效3例。

帶狀皰疹簡驗方

1.地龍末(蚯蚓), 用涼開水調勻搽患處。若皰疹已破流汁水者, 可抹去黃水後,外敷地龍末乾粉亦可。2.自挖生蚯蚓三條(白頸者佳)焙乾研末,調桐油或茶油抹敷患處效良。3.生蚯蚓十條, 洗凈放於碗內,撒適量白糖,將碗蓋好,等化水後(約 2-3小時即化為水), 用水搽抹患處效良。4.馬齒莧搗爛外敷或取汁抹搽患處效良。5.用生石膏粉與桐油或茶油,調為軟膏,搽抹患處效良。6.絲瓜殼燒灰研末調茶油或桐油搽患處效良。7.竹葉燒灰,調茶油或桐油搽敷患處效良。

中醫辨治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是由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常見皮膚病。中醫稱之為「纏腰火丹」、「蛇盤瘡」、「蛇串瘡」或「蜘蛛瘡」。多因情志不遂,飲食失調,以致脾失健運,濕濁內停,郁而化熱,濕熱搏結,兼感毒邪而發病。本病多見於成年人,發病多在春秋兩季。其病程一般為2~3周,病後不複發,可終生免疫。部分患者病後局部留有疼痛,稱為「後遺神經痛」,可持續數月乃至數年。臨床將帶狀皰疹分為肝經鬱熱、脾虛濕蘊、氣滯血瘀等證,對症治療,效果顯著。

  肝經鬱熱型:症見皮損顏色鮮紅,皰壁緊張,灼熱刺痛,口苦咽干,煩躁易怒,且大便干、小便黃、舌質紅,苔薄黃或黃厚。治宜清瀉肝火、涼血解毒。方葯:龍膽草、黃芩、山梔子、板藍根、生地黃、赤芍、牡丹皮各10克,柴胡、通草、生甘草各6克,金銀花、連翹各15克。加水1000毫升,煎取400毫升,為半日量,分兩次,空腹服用。每日兩劑,晝夜間隔分服。

  脾虛濕蘊型:症見皮損顏色較淡,皰壁鬆弛,口不渴,食少腹脹,大便稀溏,舌質淡,苔白或白膩。治宜健脾利濕,兼以解毒為主。方葯:炒蒼朮、炒白朮、黃柏、豬苓、金銀花、連翹各10克,茯苓、薏苡仁各15克,陳皮、桔殼各6克。加水1000毫升,煎取450毫升,分早、午、晚3次,空腹服用,每日一劑。

  氣滯血瘀型:見於皮疹消退後局部疼痛不止的患者,治宜理氣活血止痛。方葯:桃仁、紅花、生地黃、白芍、延胡索、牡丹皮各10克,枳殼、鬱金、生甘草各6克,赤芍、丹參各15克。加水1000毫升,煎取450毫升,分早、午、晚3次,空腹服用。每日一劑。另用毛巾或紗布包藥渣熱敷患處,冷則加溫後再敷,每次敷一小時左右。每日2~3次,直至痊癒。(郭旭光)

牛黃解毒丸外治帶狀皰疹

取牛黃解毒丸5粒,研成細粉,放入無菌大口瓶內,加入70毫升75%的酒精浸泡20分鐘左右,再用玻璃棒攪拌,使藥物充分溶解,在搽藥之前,先用生理鹽水將患處沖洗乾淨,蘸干後,用消毒棉簽蘸藥液直接塗搽病變部位,外用無菌紗布覆蓋瘡面,固定,每日換藥1次,一般用藥3~5天即可見效或愈。(荀謠)

速效救心丸治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是由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常見皮膚病。以皮膚出現紅斑、水皰及局部神經痛為主要癥狀。據臨床驗證,本病採用速效救心丸內服外敷治療效果較好。

方法:取速效救心丸口服,每次5粒,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同時取速效救心丸適量,研成細末,以米醋調成稀糊狀,用無菌棉簽蘸葯塗於患處。

若潰爛流水者,可直接將葯末撒於患處,再以無菌紗布覆蓋,每天2-3次。一般用藥後2-8天疼痛消失,5-12天可獲痊癒。郭旭光

瓜蔞紅花治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吠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膚病,常常疼痛難忍,小醫稱之為「纏腰火龍」。

明代名醫孫一奎在《醫旨緒餘》中記載.瓜蔞紅花煎對帶狀皰疹有很好的治療作用,祖國醫學認為,帶狀皰疹多為肝經鬱火、痰濁阻絡引起.瓜蔞有清熱化痰、散結止痛的作用,佐以紅花化瘀止痛,生甘草清熱解毒、緩急止痛,可治療帶狀皰疹。

取全瓜蔞30克、紅花6克、生甘草3克,水煎2次;共取汁300—500毫升,分2~3次服用,每天1劑,連服2周,,服藥期間不進食辛辣油膩食物,避免生氣。如果服藥後大便次數增多、顏色變深,是火熱、痰濁排出的表現,不必驚慌。(中醫碩士 蘇全新)

內外合治帶狀皰疹方

外用方:馬齒莧50克,青黛50克,僵蠶30克,天花粉50克,貫眾60克。共研細末,高溫滅菌備用,根據皰疹面積適量運用。每次先放一層紗布在皰疹上,將葯沫薄薄塗在上,再用紗布敷上,每日1次,每次敷4~6小時。

  內服方:貫眾15克,馬齒莧30克,僵蠶8克,天花粉15克,廣膽草10克,蒼朮10克,薏苡仁30克,板藍根10克,甘草5克。水煎服,飯後溫服,每日1劑。

  病案舉例:

  周某某,女,67歲。2007年4月2日初診。患者於前夜突感頭皮癢,逐起鮮紅的栗狀疹點,漸起水皰,成簇狀,燒灼疼痛,晨起顏面、頭皮紅腫,雙眼腫至不能睜眼看物。伴有輕微疼痛,口乾口苦,煩躁,舌紅苔黃厚,脈弦數。西醫診斷:帶狀皰疹;中醫辨證:肝膽濕熱。治療:(1)運用上述外用方;(2)貫眾15克,馬齒莧30克,僵蠶8克,天花粉15克,廣膽草10克,蒼朮10克,薏苡仁30克,板藍根10克,澤瀉10克,柴胡10克,甘草5克。水煎服,日1劑,飯後溫服。2天後,頭皮水皰逐漸結痂,眼瞼腫脹消退至可以看物,凡起疹的皮膚疼痛加重,在湯劑方上加紅花10克,延胡索12克。服3劑後疼痛緩解,全部水皰結痂,眼瞼腫脹消退,停用外用方,繼服後方5劑而愈。

  按:貫眾,味苦,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之功。《別錄》載:「凡大頭瘟疫腫連耳目……但加入貫眾一味,即邪勢透泄而熱解神清。」《中醫雜誌》的「專題筆談」欄目報道馬齒莧、青黛、僵蠶、天花粉等,對帶狀皰疹有很好的療效,內外結合使用,起效更快,縮短治療時間。再在湯劑中加廣膽草、板藍根清肝瀉熱,蒼朮、薏苡仁健脾利濕,甘草調和藥味,共奏良效。

帶狀皰疹 五味消毒飲

孔某,男,51歲,2011年6月13日初診。自述一月前,右上肢發生4處大小不一的條狀紅色皮損,內有較多綠豆粒大小丘皰疹簇集分布,疼痛劇烈。在本地衛生服務站予更昔洛韋、聚肌胞注射、服甲鈷安、維生素B1、芬必得,外用阿昔洛韋乳膏、氧化鋅洗劑,皮疹乾涸消退。但上述部位遺留神經痛的癥狀卻有增無減,仍陳發性劇烈疼痛,甚時如針刺狀,難以忍受,晚間不能安眠。

  查見上述部位皮損處膚色仍紅,觸之灼熱。口乾口苦,舌質紅,苔黃,脈數。診斷:帶狀皰疹遺留神經痛。證屬皮疹處餘熱毒邪未得及時清解,蘊結所發。治則:清熱解毒為主,佐以止痛。藥用五味消毒飲加味:金銀花30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野菊花9克,天葵子10克,板藍根30克,大青葉12克,貫眾10克,牡丹皮10克,知母12克,黃芩10克,延胡索12克,水煎服,每日一劑。

  外用處方:牡丹皮30克,大黃30克,水煎約500亳升待涼,紗布蘸藥液稍擰至不滴水為度,敷於患處,每日數次,或有熱痛即敷,不拘次數。囑其忌食辛辣之物。

  二診:服藥9劑後,右上肢疼痛癥狀大減,口中干苦癥狀消失,夜間基本能入眠,皮損處色轉淡紅,觸之灼熱癥狀已無,余症俱輕。方中去知母、黃芩,金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板藍根減為20克,野菊花減為6克,續服9劑,停外用藥。3診:皮損處恢復正常膚色,疼痛癥狀消失,諸症獲愈。

  本例帶狀皰疹,始用抗病毒西藥常規療法,丘皰疹雖然消退,卻遺留了神經痛癥狀,諸症辨屬火熱毒邪未得及時清解,蘊結而發。熱不清,毒不解,肌膚難以安寧,故取五味消毒飲加味。方中金銀花甘寒,清熱解毒消炎;蒲公英、紫花地丁苦寒,長於清熱解毒;野菊花苦寒,清熱解毒消腫;天葵子苦寒,清熱解毒;板藍根苦寒,清熱涼血解毒抗病毒;大青葉苦大寒,清熱解毒抗病毒;貫眾苦寒,寒能清熱,且可解毒;牡丹皮苦寒,清熱涼血;知母、黃芩苦寒,清熱瀉火滋陰;延胡索苦溫,散瘀止痛。全方具有清熱泄火解毒抗病毒止痛之功,因而收效良好。

帶狀皰疹的治療偏方

帶狀皰疹的治療偏方:土茯苓、馬齒莧、苦參各30克,板藍根、野菊花、丹參各15克,連翹、黃柏、梔子、桃仁各10克,甘草6克。

  隨症加減:發於胸背部加柴胡、龍膽草各10克,香附12克;發於腰骶部加杜仲、牛膝各10克;發於頸肩部加葛根12克,薄荷、羌活各6克;發於頭面部加升麻6克,白芷10克。

  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分服。服藥期間忌食辛辣、油膩及其他刺激性食物。(丁樹棟管恩蘭)

經方治療帶狀皰疹

患者,女,58歲,2011年6月11日就診。訴帶狀皰疹2月余,遺留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疼痛難忍,已有輕生之念。2月來多方治療無效,觀其方有麻黃附子細辛湯、升降散等。刻下症見:下肢皰疹疼痛難忍,現以左足為重,遺留色素沉著。口乾、口黏、口苦,不欲食,大便2~3日一行,下肢痛連及肛門,欲大便而無便排出,胃脘悶。舌淡苔白,脈沉弦細略數。

  馮世綸認為口乾、口苦、便難,為少陽陽明合病。病久且疼痛難忍,屬於病久夾瘀入絡,屬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方證。處方:柴胡12克,黃芩10克,清半夏15克,白芍10克,枳實10克,桂枝10克,茯苓12克,丹皮10克,桃仁10克,大黃6克,大棗4枚,生薑3片。3劑,水煎服。

  二診時患者喜笑顏開,與之前判若兩人。訴疼痛大減,繼續辨六經方證治療。筆者不禁感慨為醫者當如此,方不愧醫者仁心之謂。

  按:帶狀皰疹為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皮膚炎症,沿神經纖維播散至相應皮膚而發病,皮損由簇集性的皰疹組成,因多見於肋、腰部,故又稱「纏腰火龍」、「蛇串瘡」等,以疼痛為突出表現。歷代對帶狀皰疹論述頗多,但直至目前仍缺乏較好治法,治則多取疏肝理氣、清熱利濕、活血止痛等法。同時初起多採用梅花針叩刺放血、拔罐、針灸等配合治療。

  本案治療沒有拘泥於清熱、活血、止痛等,也未拘泥於所謂治療帶狀皰疹的特效藥等,而是根據六經方證,選用經方治療。因辨證準確,故3劑症大減。所用之大柴胡湯出自《傷寒論》,是在小柴胡湯的基礎上加入大黃、枳實、芍藥,攻逐入里之邪,同時有治腹滿痛的作用,如《傷寒論》279條: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因邪已入陽明,故去小柴胡湯甘溫補益的人蔘、甘草。小柴胡湯治療半表半里證的少陽病,加入大黃、枳實、芍藥後,治療少陽陽明合病證。馮世綸教授在《解讀張仲景醫學》一書中強調本方證的辨證要點是:胸脅苦滿、口苦咽干、心下急,里實者。

  桂枝茯苓丸出自《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第二十》,為桂枝湯去姜、棗、草,加入活血祛瘀的桃仁、丹皮,因血不利則為水,故加茯苓利水健脾,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故以桂枝茯苓丸溫通、養血、祛瘀、利水。因其以桂枝湯為底方,故可知其適應證是太陽病合併瘀血證。桂枝茯苓丸多用於婦科癥瘕積聚病證,但臨床運用桂枝茯苓丸,仍以方證為準,不拘泥於婦科疾患。

  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二方合用,用於少陽陽明合病夾瘀,若辨證準確,則療效突出。仲景雖然沒有對帶狀皰疹進行論述,但已明確告知我們臨床治療的原則:即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又告誡曰:病皆與方相應者,乃服之。帶狀皰疹為機體外露之癥狀,正如《黃帝內經》所言:有諸內者,必形於外。局部服從整體,故治療該病,亦須遵從先辨六經再辨方證之原則。帶狀皰疹可表現為太陽,也可表現為少陽,更多的則是合病。在經方家眼中,要透過病症而看到方證,只有見到少陽陽明合病夾瘀的大柴胡湯和桂枝茯苓丸方證,與之方能應手而效;見到它經它證,即與之相應方證,方是經方治療帶狀皰疹奧秘所在。

治療帶狀皰疹古方

 古方新用對經方、古方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如桂枝茯苓丸治療前列腺炎,補中益氣湯治療耳鳴,當歸芍藥散治療黃褐斑、眼袋等等均有顯著的效果。筆者以八正散加味治療帶狀皰疹多例,效果明顯。

  靳某,男,37歲,2011年3月6日初診。患者於右脅肋皮膚起米粒大小皰疹,邊緣紅腫,並伴有燒灼樣刺痛,以夜間為甚。在當地衛生所檢查診斷為「帶狀皰疹」,經口服病毒唑含片、板藍根沖劑、克拉黴素膠囊等癥狀無改善,疼痛加重,如火灼、刀割,皰疹成簇成片,加服止痛藥多種,效果枉然。刻診:患者表情痛苦,右脅肋及右腰部成簇狀皰疹,呈帶狀分布,皰疹大小不等,大如黃豆,小如米粒,邊緣有紅暈,疼痛難忍,便結溲赤。舌質淡紅,苔薄稍黃,脈弦緊。方用八正散加減:車前子(包)20克,瞿麥12克,萹蓄12克,滑石30克,山梔子10克,甘草10克,木通3克,大黃10克,燈心草,板藍根30克,全瓜蔞20克。5劑,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溫服。

  葯後癥狀明顯好轉,仍時疼痛。繼上方加赤芍藥12克,紅花6克,8劑後諸症消失。

  按:「帶狀皰疹」中醫學稱之為「蛇竄瘡」、「纏腰火丹」,其病因多為濕熱內生,郁久化熱,復感外邪,以致濕熱毒邪外溢肌膚而致。八正散為清熱瀉火之劑,木通、燈心草清熱而降心火:車前子清肝熱而通膀胱;萹蓄、瞿麥利濕而瀉熱;滑石甘淡性寒,質滑而軟,引邪從小便而出;大黃降胃腸實熱以通燥結,又善解瘡瘍熱毒;甘草調和諸葯。加板藍根是因其為清熱涼血,解毒療瘡之要葯;全瓜蔞上能清上焦積熱,通胸膈痹痛,消腫散結,下可潤大腸之燥而通便;赤芍藥、紅花色赤入血分,活血化瘀止痛,為皰疹疼痛之要葯,諸葯相伍,相輔相成,互相呼應,效果顯著。

帶狀皰疹蘆黃散治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膚病,以群集小水皰沿神經走向單側分布伴明顯神經痛為特徵,多見於成人。筆者應用自製蘆黃散治療帶狀皰疹,取得較好療效,現介紹如下。

蘆黃散組成:雄黃20克,蜈蚣10克,白芷15克,冰片5克,蘆薈30克。破潰加枯礬10克,其中雄黃、蜈蚣、白芷、冰片研細粉,2年以上蘆薈打碎取汁20毫升與上藥混勻調成糊,取適量均勻敷於皰疹部位,不宜過厚,不露出皮膚即可。藥物上面可覆蓋消毒紗布,用膠布固定,每天2次,每次30分鐘。四川綿陽黃崇偉

治帶狀皰疹中藥與成藥

帶狀皰疹多發於春、秋兩季,好發於老年人,臨床表現以疼痛為主,治療帶狀皰疹的方法很多,下面介紹的一些中藥或成藥都有很好的療效。

當歸將當歸研粉,依兒童年齡大小,每服0.5-1克,4-6小時服1次。成人亦可用0.5克當歸浸膏片內服,每次2-4片,4小時服1次。一般服藥後第3天皰疹部分枯萎,第4天可結痂。

馬齒莧鮮馬齒莧搗爛,外敷於局部,每日換藥2-3次。一般敷藥的次日疼痛即可減輕,連續使用3-7日即可結痂痊癒。

魚腥草取魚腥草干品30-50克,加水適量煎湯,溫服。每日1劑,分3次服,連用3-7天可愈。

王不留行取王不留行適量用小火炒黃直至少數開花(藥店售多為炒王不留行,已爆開花),研細末。如患者皰疹未潰破,用香油將葯末調成糊狀,外塗;如皰疹已潰破,可將葯末直接撒佈於潰爛處,每日換藥2-3次,一般用藥10-20分鐘即可止痛,2-5天可痊癒。

七厘散七厘散是中成藥,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抑菌等功效。七厘散口服,每次1.2克,每日3次,亦可配合六神丸研末醋調外搽。服藥後1-2天疼痛減輕,4-6天可治癒。

另外,還可用苦楝皮、白花丹、辣蓼根各100克,水煎之後加白礬10克,外洗患處,也有不錯的療效。

周止敬獻方

帶狀皰疹的外敷治療方法

外敷治帶狀皰疹:訶子、川楝子、梔予等量,將三味藥物粉碎成粗末備用。

每天3次,每次用10-20克藥粉加水500毫升,煎煮5分鐘後離火,以藥水溫度不燙傷皮膚、可以耐受為宜。用消毒紗布浸泡在藥水中,快速拿出後用手稍擠出水分,熱敷病灶局部,待紗布水分基本乾燥時去除。

用藥期間,不需要用別的藥物。本法治帶狀皰疹操作簡便,治療中痛苦小、治癒快,而且不會留神經疼痛後遺症。

大青葉合劑治帶狀皰疹

復方大青葉合劑的主要成分有大青叫、金銀花、羌活、大黃等。有疏風清熱,解毒消腫,涼血利膽等功效。筆者臨床用復方大青葉合劑外塗治療帶狀皰疹,有較好療效,現介紹如下。

以無菌棉簽蘸取復方大青葉合劑 (原濃度)塗擦於患處,並使暴露以保持乾燥,每2小時塗擦1次。一般輕者1~2次,重者3-5次即可解除痛癢,控制癥狀發展,且不經結痂過程便能痊癒。 湖北武漢 陳海清

側柏葉可治帶狀皰疹

側柏葉為柏科植物側柏的嫩枝葉。其味苦澀,性微寒,有清泄肝膽濕熱、收斂涼血解毒之功效。用其治療帶狀皰疹,效果頗佳。

方法:取新鮮側柏葉用清水漂洗乾淨,瀝去水,搗成泥狀,然後和雞蛋清調和成糊狀塗於患處(約1厘米厚),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天換藥兩次。塗前局部應先用生理鹽水沖洗,消毒。一般24小時後疼痛可緩解,水皰開始結痂,3~5天可獲痊癒。(郭旭光)

帶狀皰疹外治法

1.雄黃50克,冰片3克,用75%酒精100毫升浸泡,以棉簽蘸藥液外塗帶狀皰疹患處,每日2~3次。

  2.生半夏15克,放於陳醋50毫升中,浸泡12小時後,以棉簽蘸藥液外塗帶狀皰疹患處,每日3次。

  3.芒硝60克,豬苦膽一個,混和後用筷子攪至芒硝熔化為度,以毛筆塗擦帶狀皰疹患處,每日5次。

  4.王不留行20克,用文火焙乾,呈黃褐色,以不焦為度,研成細粉,用雞蛋清適量調成糊狀,塗擦患處,每日3次。

  5.紫草10克,生大黃10克,放入適量菜籽油中煮沸,冷卻後取油裝入瓶內備用。用時先將患處用1%消毒鹽水洗凈,然後用棉簽蘸藥油塗擦帶狀皰疹患處,每日3次。

  6.蜈蚣8條,大黃、黃連各15克,黃柏25克,乳香、沒藥各10克,研細末,以濃茶水調成糊狀,敷塗帶狀皰疹患處。

  7.新鮮仙人掌50克,去刺、去皮,搗爛如泥,外敷帶狀皰疹患處,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日換藥兩次。(張可堂)

帶狀皰疹中醫臨床玄參治方

玄參為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玄參的根,亦名元參。味苦、甘、咸,性寒。入肺、胃、腎經。具有滋陰涼血,化瘀解毒功效。常用以治療熱病煩渴、發斑、津傷便秘、咽喉腫痛等多種病症。筆者取其化瘀解毒之功效,在臨床上用於治療帶狀皰疹多例,療效頗佳,舉例如下。

  患者,女,82歲,2008年3月12日初診。訴「右脅、腰部皮膚呈束帶狀刺痛三天」,三天前無明顯原因出現右脅、腰部皮膚陣發性刺痛,疼痛難忍,影響睡眠等日常生活,刻下查:右脅部、腰部皮膚正常,觸之無痛,發作時疼痛難忍,伴煩躁口渴,尿赤,舌紅苔黃,脈細數。查:白細胞5.56×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數67.0%;胸部X線示:未見明顯異常,未見骨質異常;腹部B超:肝膽脾胰未見異常。西醫診斷:帶狀皰疹。中醫診斷:纏腰火丹。處方:玄參30克,柴胡9克,黃芩12克,板藍根15克,銀花15克,連翹15克,車前子15克(布包),白茅根15克,焦三仙各10克,生甘草3克。3劑,水煎服。

  3劑後諸症有所緩解,複診時查右脅部,腰部可見紅斑及成群綠豆大小丘皰疹,排成帶狀,灼熱,伴口渴,考慮患者正氣不足,服藥後邪減,正氣抗邪於外,毒邪發於脅下,故而發疹,上方改為玄參45克,柴胡9克,黃芩12克,板藍根25克,銀花15克,連翹15克,車前子15克(布包),白茅根15克,焦三仙各15克,生甘草3克。10劑,水煎服。服後痊癒,隨訪未出現神經痛後遺症。

  按:帶狀皰疹,中醫稱纏腰火丹,好發於機體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多因濕熱毒邪侵犯脅下經絡引發。本案患者機體免疫力低下,初次出現癥狀不典型,在服藥後,邪氣漸減,正氣祛邪於外,而發為帶狀紅斑及成群綠豆大小丘皰疹。《本草正義》記載:「玄參,味辛而微咸,故直走血分而通血瘀。亦能外行於經隧,而消散熱結之癰腫。」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其有鎮靜,抗炎,抗病毒,提高機體免疫力等作用。筆者在臨床實踐中針對濕熱瘀毒之病機,再投以清熱解毒之劑的基礎上,重用玄參清熱通瘀解毒以止痛,促使疾病徹底痊癒,減少神經痛後遺症的發生,效果良好。

中醫驗方治帶狀皰疹

經驗方:青黛、水飛雄黃各10 克,冰片日克。

用法:將以上三葯分別研成細粉末,混合均勻,浸入75%酒精175毫升中備用。每日3次外塗於已凈洗之瘡面上。

療效:本方治療帶狀皰疹患者4S例,治療3-5日,患者疼痛消失,皰疹涸縮,4-8 日皮損消失告愈

治帶狀皰疹驗方

處方:苦楝皮、白花丹、辣蓼根(細辣蓼)各100克。水煎之後,加10克白礬.然後洗患處。

適應症:帶狀皰疹。不起水皰,又紅,又辣,又痛,形如帶,圍於肚臍周圍,辣如火燒,痛入心膽。

治療帶狀皰疹經驗

經驗方:生薏苡仁、茯苓、綠豆、黑豆各15克,赤小豆30克,澤瀉、甘草各10克。

加減:皰疹大、漿液混濁者,加滑石15克,車前子10克;皰疹根周皮膚掀紅、痛甚者,加白木通1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

我用仙人掌治癒帶狀皰疹

我是一名中醫師,自己或家人的小病痛我都先用中藥或小驗方治療。前段時間,我父親患了帶狀皰疹,讓他苦不堪言。於是我便給他用仙人掌外敷治療。方法為:取仙人掌適量,去皮刺,洗凈,切碎搗爛,加冰片、雄黃各1克,共搗勻成糊狀,外敷患處,敷料覆蓋,膠布固定。每日換藥,早晚各一次。父親連用了5天便痊癒了。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膚病。中醫稱帶狀皰疹「纏腰火丹」或「蛇丹」,是一種急性皮膚病,好發於中老年人。中醫認為,初期多由肝膽實火或脾胃濕熱引起,後期可致氣血瘀滯。病程一般2—3周,愈後可獲得終身免疫,極少複發。老年體弱者,可後遺神經痛達數月或半年之久,臨床以胸背、腰肋部多見。仙人掌,味苦澀,性寒,無毒。具有行氣活血、清熱解毒之功,為治療乳癰、疔瘡、湯火傷、蛇傷等外用要葯。故仙人掌對治療帶狀皰疹有一定療效。

三子湯療帶狀皰疹

老年人由於抵抗力較弱,容易患帶狀皰疹。蒙醫治療帶狀皰疹方法簡便、用藥經濟,且無任何毒副作用,如所用蒙葯三子湯就是其中一種。

蒙葯三子湯由訶子、川楝子、梔子三味藥物組成,方法是將以上藥物粉碎成粗末備用。每天3次,每次用10—30克藥末加水500毫升,煎煮5分鐘後離火,以藥水溫度不燙傷皮膚,患者可以耐受為宜。將消毒紗布浸泡在藥水中,快速拿出後用手稍擠出水分,熱敷病灶局部,待紗布基本乾燥時去除。用藥期間,不需要使用別的藥物。

三子湯熱敷後局部可出現較強的熱效應,止痛作用快,並可清潔及消毒皮膚,從而縮短了帶狀皰疹治癒時間。本法操作簡便,治療中痛苦小、治癒快,而且不會留神經疼痛後遺症。

治帶狀皰疹「纏腰火丹」「蛇串皰」「蜘蛛瘡」

帶狀皰疹,中醫學稱之為「纏腰火丹」、「蛇串皰」、「蜘蛛瘡」等,多因濕熱毒邪內蘊,侵犯肌膚及經絡所致。

  板藍根味苦,性寒。入心、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之功,為治療癰、腫、瘡、毒等火毒熱證之要葯。《分類草藥性》:「解諸毒惡瘡,散毒去火。」《本草便讀》:「清熱解毒,辟疫,殺蟲。」《現代實用中藥》:「板藍根為清涼、解熱、解毒劑,用于丹毒、產褥熱等。」臨床多用於治療流感、流腦、乙腦、肺炎、丹毒、扁桃體炎、痄腮、熱毒發斑等,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其有抗菌、抗病毒作用。

  筆者在臨床以大劑量板藍根,配以大黃牡丹湯泄熱破瘀,柴胡舒肝解郁、達表散邪,蜈蚣祛風、攻毒散結,治療帶狀皰疹多例,療效頗佳,現將一典型病例報告如下。

  患者,王某,35歲,2010年4月5日初診。患者自述5天前自覺右脅肋刺痛,自認為被毒蜂刺傷,因皮膚未見異常便沒有理會。昨日右脅肋疼痛加重,並於右肋出現簇狀米粒大小血皰疹。刻診:皰疹呈帶狀分布,局部發紅,燒灼感,刺痛,以夜間為甚,冷風吹則好轉,伴有心煩易怒,大便乾結,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處方:板藍根40克,柴胡10克,大黃6克,芒硝6克,丹皮10克,桃仁10克,冬瓜仁10克,蜈蚣研沖3條。3劑,水煎分3次口服。

  服藥後疼痛減輕,仍局部發紅。繼上方加連翹20克,5劑後疼痛已除,皰疹結痂。效不更方,再服5劑,痊癒。

中藥治療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常見皮膚病,中醫稱之為「纏腰火丹」、「蛇串瘡」或「蜘蛛瘡」。多因情志不遂、飲食失調,以致脾失健運、濕濁內停、郁而化熱、濕熱搏結,兼感毒邪而發病。帶狀皰疹最主要的癥狀就是強烈的疼痛。此病造成的疼痛有幾個特點,一是周期長,疹前、疹期和疹後三個疼痛期銜接;二是「先痛後腫」,「腫而又痛」;三是疼痛劇烈。如果病毒侵犯了三叉神經的第一支或第二支,不但可引起眼部的廣泛損害性疼痛,而且還會出現劇烈頭痛,所以,《諸病源候論》將帶狀皰疹的疼痛形容為「慘痛」。

如能早期應用中藥外治法,對治療帶狀皰疹並緩解疼痛、縮短疼痛周期頗為有利。1.地龍5條,焙乾研粉,加適量香油調勻,塗擦患處。每日3次。2.王不留行適量,用文火炒至稍黃後研為細面,用涼開水調成糊狀,每晚睡前敷於患處。3.白芷、雄黃各10克,共研細末,用醋調勻,塗患處。每日2-3次。4.生石膏30克,雄黃9克,共研細末,水調塗患處,每日2次。5.青黛、黃柏各5份,蜈蚣2份,冰片1份,共研細末,加麻油調成稀糊狀,外塗患處。6.雄黃、枯礬各2份,青黛粉3份,共研細末,加濃茶水,調敷患處。

帶狀皰疹疼痛的內治,應根據不同病期分期論治,辨證用藥。

疹前疼痛:《外科大成·諸痛門》有兩個治療不明原因皮膚痛的醫方,一個是「桑皮飲」,用於治療「不可以手按之」的疼痛;另一個是「槐花散」,用於治療「蒼蠅飛上即痛」的皮膚疼痛。其所述之皮膚痛狀與帶狀皰疹的疹前疼痛相似。疹前疼痛治宜清疏肝經、風熱火毒、和絡止痛。方用桑皮飲合柴胡清肝湯加減,藥用:桑白皮15-30克,地骨皮12-15克,木通6—9克,葛根9—12克,柴胡6-9克,黃芩12-15克,天冬12—15克,麥冬12-15克,玄參12-15克,甘草3-6克,加人生薑3片,蔥頭1枚。水煎服,每日1劑。槐花散:將槐花(或槐角、槐米)一味,微炒,研為細末。每次以溫黃酒送服9克,每日3次。有涼血活血、清熱定痛之功,也可用於治療疹前疼痛。

疹期疼痛:治宜清肝火、利濕熱、化瘀止痛。方用加味龍膽瀉肝湯。取龍膽草、梔子、黃芩、柴胡、板藍根、生地、丹皮、野菊花、紫花地丁、赤芍、生甘草各10克,蒲公英15克,元胡20克。眼部出現皰疹者加青葙子、谷精草各10克;大便秘結加大黃6克,水煎服,每日1劑。

疹後期疼痛:皮疹消退後,皮膚依然有針刺、燒灼樣疼痛者並不少見,尤其多見於老年患者。醫學上把它稱為「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西醫認為是病毒侵犯脊髓神經根,導致神經炎、神經節炎,使神經纖維粘連所致。中醫認為是病後氣滯血瘀、氣血兩虛。常用的治法及驗方有:1.益氣化瘀法:黃芪15克,丹參15克,党參12克,白朮10克,白芍10克,川楝子10克,元胡10克,制乳香10克,沒藥10克,當歸12克,絲瓜絡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2.通絡鎮痛法:生蒲黃8克,五靈脂12克,元胡12克,川楝子12克,地龍12克,絲瓜絡15克,白芍45克,甘草6克。入夜疼痛加劇者加桃仁、紅花各12克;刺痛難忍者加乳香、沒藥各12克;兼脹痛者加鬱金、薑黃各12克;明顯瘀血者加丹參30克,川芎12克;疼痛影響睡眠者加琥珀末3克(分沖),酸棗仁15克。水煎服,每日1劑。3.行氣化瘀法:柴胡12克,赤芍12克,當歸15克,丹參15克,元胡15克,紅花10克,白朮10克,制乳香6克,沒藥6克,川楝子10克,枳殼8克,炙甘草5克。頭痛加川芎10克;氣虛加黃芪30克;失眠加柏子仁、遠志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家中自治帶狀皰疹便方

帶狀皰疹系由水皰-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急性炎症性皮膚病,癥狀為皮膚上出現成簇水皰,呈帶狀分布,痛如火燎。這裡給您推薦一個在家中可以操作的方法治療帶狀皰疹。  取地榆30克,紫草18克,蜈蚣6克,凡士林適量,將前三味藥物研細粉,用凡士林適量調勻成膏。每次用藥膏適量塗於患處,每日2次。本法臨床試治帶狀皰疹34例,病程1~15天,其中25例有明顯皮疹伴疼痛,9例皮疹輕微而以局部疼痛為主。治療34例,全部治癒。其中用藥最長7天,最短3天。  地榆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紫草有清熱,解毒,涼血,活血之功。民間亦外用治湯火傷、皮炎、濕疹。蜈蚣有攻毒,散結之功。

治帶狀皰疹經驗

經驗方:蜈蚣3條,雄黃30克,黃柏10克,凡士林膏適量。

用法:將蜈蚣、雄黃、黃柏研成細末,拌勻,加入凡士林膏調和均勻。外塗患處,每日2"-"3次。

療效:本方治療帶狀皰疹患者39例,治癒35例,好轉4例。

水痘 帶狀皰疹病毒感染

 患者楊某,男,19歲,2010年5月5日就診。7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發熱,後漸軀幹、頭面、四肢出現散在斑丘疹,皰疹,伴有輕度瘙癢,癥狀漸加重。刻診:胸腹、背部丘疹,頭面皰疹分布密集,部分皰疹融合,患者發熱,頭痛,全身肌肉酸痛,口乾但飲水不多,咽痛,無咳嗽、咳痰,無噁心欲嘔,腹不脹,大便2日未行,小便短黃,舌質淡紅,稍胖有齒痕,苔白膩稍黃,脈弦滑。體溫39.5攝氏度。中醫辨證為外感風熱濕邪,內有濕熱蘊結。治以清疏肺胃濕熱,佐以瀉下。處方:金銀花20克,連翹10克,石膏30克,知母10克,蒼朮10克,苡仁15克,生甘草5克,紫草10克,藿香10克,龍膽草5克,蘇葉10克,陳皮10克,防風10克,生大黃5克。3劑,水煎代茶頻飲。

  患者一晝夜服完上方3劑後,解稀黃色軟便3次,發熱漸退至正常,頭痛、全身肌肉酸痛消失。胸腹、背部丘疹,頭面皰疹顏色變淡。患者仍訴咽痛,汗多,舌質同前,脈弦。上方去生大黃,加牛蒡子10克,僵蠶10克。3劑。

  患者2天服完上方3劑後,咽痛好轉,未訴其他不適。胸腹、背部丘疹,頭面皰疹部分已結痂,二便正常,舌脈同前。上方去石膏、知母,加土茯苓15克,3劑。3日後患者胸腹、背部丘疹,頭面皰疹大部分結痂,部分已脫痂。停服中藥後漸痊癒。

  按:水痘是冬春季兒童常見的傳染病,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多見於1~6歲的兒童,偶可見於成人。水痘是自限性疾病,一般10天左右可自愈。臨床上可見皮疹數目愈多,則全身癥狀愈重,容易出現併發症。成年患者感染水痘,癥狀一般都較重。上方中以金銀花配連翹疏風清熱解毒,石膏配知母辛涼清熱,蒼朮配藿香有祛濕解表之功,苡仁淡滲利濕解毒,龍膽草清熱燥濕,紫草清熱涼血透疹,蘇葉、防風有祛風透邪達表之功,陳皮行氣化濕和中,生大黃清瀉肺胃濕熱,以瀉代清,生甘草和中解毒。葯證相應,迅速扭轉病勢,後去大黃、石膏、知母,以牛蒡子、僵蠶清利咽喉,土茯苓清熱化濕解毒調理而愈。

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 老中醫歐陽恆

歐陽恆,全國名老中醫,教授,我國著名中醫皮膚科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從事臨床教學四十餘年,主要擅長外科、皮膚科等多種疑難雜症的辨證施治,經驗豐富,臨證思路獨特,方葯配伍精妙,用之臨床每收良效。本期介紹歐老治白癜風,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慢性蕁麻疹經驗。

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肖某某,男,62歲,2007年6月4日初診。自訴左側頭面頸部發皰後遺頭痛20餘天。約20天前因「感冒」伴頭痛,服「感冒通」後未見明顯好轉,繼則左側頭面至同側枕部發現紅斑水皰,經治療紅班水皰消退,但頭痛未見減輕,兩日後並逐漸增重,痛至夜睡不能人眠,掣引性痛及同側手臂,並有輕度的噁心感,間有視物昏花感。檢查:苦容,語言低沉。左側頭面頸部可見到淡紅色帶狀斑和色素沉著斑痕,局部叩之痛敏。舌質有瘀斑,舌苔薄黃,脈弦略數。西醫診斷: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中醫辨證:陽明熱擾,瘀血阻滯證。治法:活血通竅,行氣止痛。

方選通竅活血湯加減:桃仁、紅花、川芎各10克,麝香0.3克,生薑5片,蔥頭5個,大棗5個,臭牡丹25克。6月9日二診:服藥3付,頭痛已去大半,精神振奮,面帶笑容應答。屬餘下2付葯服完,另處方:桃仁、赤芍、地龍、紅花各10克,黃芪15克,甘草6克,臭牡丹25克。6月20日三診:頭已不痛,給予調理肝腎和益心脾之劑濡養之。

按:歐老認為本病系濕熱余邪作祟,凝滯經絡,阻氣滯血,氣血瘀積,阻隔經絡,血氣不通則痛。治療當以清熱祛濕、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為主,老年患者由於特殊的生理、病理特點,治療上若泥於苦寒清解,常犯「虛虛」之戒,應重在辨證,施治隨機。

歐老在治療一些頑固性皮膚病時,還喜歡選用蟲類葯,他認為皮膚病大多為瘀血、熱毒搏結肌膚而致,有的皮膚病頑固難愈,日久邪毒深遏肌膚腠理,難散難除。蟲類藥物,具有活血化瘀、祛風攻毒、消癰散腫等功效。常用的蟲類葯有:祛風止痙、通絡解毒的全蠍;祛風定驚、攻毒散結的蜈蚣;祛風濕、通經絡的烏梢蛇;破血、逐瘀、通經的水蛭等。以蟲葯毒性之偏以毒攻毒,取蟲葯養行之性入絡剔毒搜風,往往取得很好的效果。

小柴胡湯治療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

患者梁某,女,70歲,2010年1月19日初診。述其左頸部皰疹疼痛半年余。半年前左頸部起簇狀水皰,痛如火燎,經某醫院診為帶狀皰疹,經用阿昔洛韋及內服清熱解毒藥,外用爐甘石洗劑、阿昔洛韋軟膏等治療後,皰疹消失,但遺留疼痛,雖經省會幾家大醫院治療,疼痛仍不能緩解。現左頸部上至耳前,下達鎖骨處陣發性疼痛如針刺、錐扎,夜不能寐,痛苦殊深。局部皮色紫暗,乾燥,舌質紅、無苔,脈沉細。證屬肝鬱化火,氣滯血瘀,陰液虧損,不榮則痛。

藥用:柴胡24g,黃芩9g,北沙參9g,法半夏9g,甘草9g,赤白芍各30g,炒棗仁、生龍骨、夜交藤各30g,全蟲、壁虎各6g,砂仁10g,5劑。日1劑。水煎2次取汁600ml,早、中、晚飯後各服200ml。1月25日複診:葯後疼痛大減,夜能安睡6個小時。守上方去生龍骨、夜交藤,加當歸15g,煎服法如前。至2月8日共服藥15劑,疼痛基本消失,偶爾夜間疼痛1~2次,但很輕微。為鞏固療效,守上方去全蟲、壁虎,北沙參加至20g,囑服5劑。3月16日隨訪,葯後疼痛消失而告愈。

按:帶狀皰疹屬中醫「蛇串瘡」、「纏腰火丹」等,多發於脅肋部位,由肝膽鬱熱、濕熱、氣滯血瘀而成。本例發於頸側部位乃少陽經絡所過,內有肝膽鬱熱,外受風熱之邪,阻於少陽,致樞機不利,鬱熱發於肌表而成皰疹,肝膽氣機受阻,瘀血凝滯,故痛如針刺;熱久傷陰,經脈失濡,不榮則痛。小柴胡湯和解少陽,宣達樞機,緊扣本病肝膽火郁,樞機不利之病機;又因患者病久而陰傷,故配以芍藥甘草湯益陰和血,柔肝緩急止痛;久病入絡,加入全蟲、壁虎,通絡止痛。全方合用,使鬱熱得清,陰虧得補,經絡通,疼痛止而頑疾除。

地榆膏外塗治帶狀皰疹

治帶狀皰疹方:取地榆30 克,紫草18克,蜈蚣6 克,凡士林適量,將前三味藥物研細粉,用凡士林適量調勻成膏。將藥膏適量塗於患處,每日2次。

蟬蛻治皮膚瘙癢

取蟬蛻450克,熟地、丹參各300克。共研細粉,到藥店過80-120目篩,混合備用。每次沖服3克,每天3次。15天為一個療程,連服2個療程。一般服藥3-5天後瘙癢即減輕。

逍遙丸治帶狀皰疹

逍遙丸由柴胡、當歸、白芍、白朮、茯苓、生薑等中藥組成,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和營的功效,常用於婦女月經不調、乳房脹痛等疾病。經臨床驗證,此葯還可用於帶狀皰疹,且效果顯著。

方法:先將皰疹處用無菌生理鹽水清洗乾淨,盡量保持表皮完整,防止感染。再將適量的逍遙丸研成粉末,用無菌生理鹽水調成糊狀,敷於患處,每天2-3次,多數患者在用藥後2小時左右痛覺消失,4—5天後皰疹開始結痂,消退。

帶狀皰疹_中藥方集

帶狀皰疹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皮膚病,可發生於身體任何部位,但以腰背為多見。病人感染病毒後,往往暫不發生癥狀,病毒潛伏在脊髓後根神經節的神經元中,在機體免疫功能減退時才引起發病,如感染、腫瘤、外傷、疲勞及使用免疫抑製劑時等。本病好發於三叉神經、椎神經、肋間神經和腰底神經的分布區,初起時患部往往有瘙癢、灼熱或痛的感覺,有時有全身不適、發熱、食欲不振等前驅期癥狀,隨後有不規則的紅斑、斑丘疹出現,很快演變成綠豆大小的集簇狀小水皰,皰液澄清,周圍繞以紅暈。數日內水皰乾涸,可有暗黑色結痂,或出現色素沉著;與此同時不斷有新疹出現,新舊疹群依神經走行分布,排列呈帶狀;疹群之間皮膚正常。有些患者皮損完全消退後,仍可留有神經痛,多數病人在發病期間疼痛明顯,少數病人可無疼痛或僅有輕度癢感。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多因情志內傷,肝鬱氣滯,日久化火而致肝膽火盛,外受毒邪而發。中醫學屬纏腰火丹、纏腰龍、蜘蛛瘡範疇。

1.菊花葉治療帶狀皰疹[配 方] 菊花葉適量。[制用法] 將菊花葉洗凈,搗汁,調白酒抹 患處。[功 效] 清熱解毒。治療帶狀皰疹。

2.青蒿治療帶狀皰疹[配 方] 青蒿草半斤(1次量)。[制用法] 將青蒿草煎湯洗患處,每日洗 3次。[功 效] 清熱涼血。治療帶狀皰疹。

3.柿子治療帶狀皰疹[配 方] 柿子汁適量。[制用法] 將柿子洗將絞汁,抹於患處,干時再抹,1日3-4次。[功 效] 用於治療帶狀皰疹。

4.蜂膠治帶狀皰疹[配 方] 蜂膠15克,95%酒精100毫升。[制用法] 將蜂膠加入95%酒,精內,浸泡7天,不時振搖,用定性濾紙過濾後即得蜂膠酊。使用時用棉簽蘸蜂膠酊塗患處,每日1次。塗藥期間注意保持局部皮膚乾燥。[功 效] 解毒,燥濕,止痛。主治帶狀皰疹。

5.蕹菜焙末治帶狀皰疹[配 方] 蕹菜,菜子油。[制用法] 蕹菜去葉取莖,在新瓦上焙焦後,研末,用菜於油調成膏狀。患處用濃茶水洗凈,然後塗抹此油膏,每日3次。[功 效] 清熱,涼血,解毒。用治帶狀皰疹。

6.番薯葉冰片治纏腰龍[配 方] 鮮番薯葉適量,冰片少許。[制用法] 薯葉洗凈,切碎,同研細的冰片共搗爛。敷於患處。[功 效] 解毒消炎。用治纏腰龍(帶狀皰疹)。

7.濃茶治療帶狀皰疹[配 方] 老茶樹叫適量。[制用法] 研細末,以濃茶汁調塗,1天2-3次,治好為止。[功 效] 清熱解毒。治療帶狀皰疹。

8.空心菜治療帶狀皰疹[配 方] 鮮空心菜適量。[制用法] 將空心菜去葉取莖,在新瓦上焙焦後,研成細末,用茶籽油攪成油膏狀,在患處以濃茶汁洗滌,拭乾後,塗搽此油膏,1天2-3次。約3-5天後痊癒。[功 效] 清熱解毒。治療帶狀皰疹。

9.豆腐皮治帶狀皰疹[配 方] 豆腐皮30克。[制用法] 焙乾研末。麻油調塗。每日1—3次。[功 效] 治腰、肩、胸脅部皰疹。

10.番薯葉治帶狀皰疹[配 方] 鮮番薯葉100克,冰片少許。[制用法] 共搗如泥,調患處。每日2次。[功 效] 治帶狀皰疹。

11.黃瓜葉治帶狀皰疹[配 方] 鮮黃瓜葉100克。[制用法] 搗如泥,塗敷患處,每日2次。[功 效] 治帶狀皰疹。

12.當歸治帶狀皰疹[配 方] 當歸50克。[制用法] 研成細末。每次服1克,日4次。[功 效] 治帶狀皰疹。

13.馬鈴薯治帶狀皰疹[配 方] 馬鈴薯500克。[制用法] 搗如泥。塗敷患處。日2~4次。[功 效] 治帶狀皰疹。

14.金銀花治帶狀皰疹[配 方] 金銀花10克,野菊花10克,鳳仙花10克,白蘚皮12 克,蛇床子10克,水楊酸5克,石炭酸2克,75%醫用乙醇1000毫升。[制用法] 將前5味葯加乙醇浸泡5—7天,濾取上清液,加入水楊酸和石炭酸,攪勻,封瓶備用。以醫用棉簽醮藥液塗搽患部,每日3-5次,至愈為止。[功 效] 清熱解毒,消炎止癢。用治帶狀皰疹。

15.老茶樹葉治帶狀皰疹[配 方] 老茶樹葉適量。[制用法] 將茶樹葉晒乾,研細,以濃茶汁調和。塗患處,每日 2或3次。[功 效] 清熱,利尿。用治帶狀皰疹。

16.雄黃治帶狀皰疹[配 方] 雄黃20克,大黃40克,冰片、硼砂、滑石粉、地榆、赤芍各20克。[制用法] 共為極細末,用米醋調成稀糊狀。用時,把藥物塗於患處,土敷油紙或塑料紙,然後用紗布、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功 效] 治帶狀皰疹。

17.艾絨條治帶狀皰疹[配 方] 艾絨條、二味敗毒散、雄黃、白礬各等份。[制用法]圍繞紅腫及簇集水皰群的周圍皮膚,用艾絨條點灸,每隔1-2厘米點灸一下,每日點灸1次。再在患處外敷2味葯敗毒散,每日1次。[功 效] 治帶狀皰疹。

18.龍膽草治帶狀皰疹[配 方] 龍膽草、當歸、王不留行各等份。[制用法] 將龍膽草、當歸粉碎後過120目篩,每次內服4克,每日3次。同時王不留行用文火炒黃研細末,用麻油調勻,每日3次。敷患處。[功 效] 治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中藥方劑

  中醫處方(一)

  〖 辨 證 〗 濕熱鬱蒸,氣滯血瘀。

  〖 治 法 〗 清熱解毒,化瘀行氣止痛。

  〖 方 名 〗 解毒止痛靈。

  〖 組 成〗黃芩10克,連翹20克,板藍根25克,元胡25克,僵蠶20克,柴胡15克,香附15克,川楝子15克,薄荷15克,陳皮15克,甘草15克。

  〖 用 法 〗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另外可外塗2%龍膽紫,6天為1療程。

  〖 出 處 〗 姜耀武方。

中醫處方(二)

  〖 辨 證 〗 火毒內蘊血分。

  〖 治 法 〗 清熱解毒,涼血散血,透疹。

  〖 方 名 〗 虎杖解毒湯。

  〖 組 成 〗 虎杖15克,板藍根20克,丹皮13克,赤芍13克,蟬蛻10克,甘草5克。

  〖 用 法 〗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 出 處 〗 蔣森方。

中醫處方(三)

  〖 辨 證 〗 肝火內郁,濕熱外侵,結於肌膚。

  〖 治 法 〗 清火解毒。

  〖 方 名 〗 雄蚣膏。

  〖 組 成 〗 雄黃9克,蜈蚣3條(瓦焙)。

  〖 用 法 〗 分別研為細末,混合均勻,香油調塗患處,每日3次。

  〖 出 處 〗 王法昌方。

帶狀皰疹(秘方數:8)

本病系水痘一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同時累及神經和皮膚的常見皮膚病。其特徵為單側性沿著被侵犯的腦神經或脊神經分布區,呈帶形的多片紅斑基礎上成簇皰疹,並伴有發熱和神經痛,常有區域性淋巴結腫大。有病程自限性,一般為2周。當兒童初次感染此種DNA病毒,可發水痘,或者不發病而成為隱性感染。病毒潛伏在腦或脊神經節內,當機體抵抗力低下,如感冒、惡性腫瘤、免疫性疾病、放療或免疫抑製劑的應用後,均可誘髮帶狀皰疹,年邁老人患病往往可有嚴重的皰疹後神經痛,在皰疹消退以後半年或更長仍持續神經痛者並非罕見。當三叉神經(第五腦神經)眼分支受累,可累及角膜,影響視力;侵犯面神經(第七腦神經)和聽神經(第八腦神經)可導致面癱和聽覺癥狀;在骶部(S3神經元)可致神經性膀胱,出現排尿困難或尿溺留,但可康復。有時臨床表現為出血性和壞疽性,後者愈後常遺留疤痕,雙側性分布和複發均屬罕見。現代醫學對本病主要是對症治療,應用止痛、維生素藥物和防止繼發感染。近年亦有外用抗病毒藥物如阿賽洛維和酞丁胺製劑者。局部照射紫外線和低功率激光、音頻電療均證明有效。尚有主張應用短期小劑量皮質類固醇激素,以防止發生皰疹後神經痛。但中西醫結合治療更受青睞。帶狀皰疹在中醫文獻中,由於其灼痛鑽心、皮膚紅斑、群集水皰而列入「丹門」;又因其好發於胸脅及腰部,故名為「纏腰火丹」。皮疹分布形如蛇,又稱「蛇丹」「蛇串瘡」、「蜘蛛瘡」。本病的發生,《外科正宗》認為「心火妄動,三焦風熱乘之,發於肌膚」。可因神經內傷以致肝膽火盛,另因肺濕內蘊,外受毒邪而誘發。疼痛原因是毒邪化火,與肝火、濕熱搏結,阻於經絡,氣血不通,不通則痛。或者說肝火脾濕郁於內,毒邪乘之誘於外,氣血瘀阻為其果。毒火稽留血分,發為紅斑,濕熱困於肝脾,遂起水皰,氣血阻於經絡,則現疼痛。(何芳德)

方名:莧藍方

【功能主治】功能清熱解毒。主治帶狀皰疹。
【處方組成】大青葉15克或板藍根15克、蒲公英15克、馬齒莧60克,水煎服。
【辨證加減】疼痛劇烈者加延胡索9克、川楝子9克。
【臨床療效】治療帶狀皰疹144例,治療結果1-10天內皮損大部結痂或結痂完全脫落,疼痛消失而治癒者佔125例(86.8%),平均治癒天數為5.3天。10天以上治癒19例。
【處方來源】北京市廣安門醫院朱仁康。
【按 語】本方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為臨床驗方,能夠縮短病程和減輕疼痛。本方名由編者所擬。(何芳德

方名:馬齒莧解毒湯

【功能主治】功能清熱解毒,涼血祛濕,安神止痛。主治帶狀皰疹。
【處方組成】馬齒莧15克、大青葉15克、紫草15克、敗醬草15克、黃連10克、酸棗仁20克、煅牡蠣(或靈磁石)30克(先煎),水煎服。
【辨證加減】皮膚焮紅、有丘疹、丘皰疹簇集者加用丹皮15克、生地15克;皮損深紅,血皰或數群成片小皰者加馬齒莧20克、銀花10克、連翹lO克、澤瀉1O克;皰潰破糜爛者加馬齒莧25克、龍膽草10克、木通10克、蒲公英15克、地丁15克;劇痛者去酸棗仁,加延胡索9克、罌粟殼10克;年老患者可酌情加白朮、党參和黃芪等。
【臨床療效】治療100例,痊癒86例,其中4-7天治癒者53例;8-14天治癒者33例,顯效10例,有效4例。
【處方來源】北京中醫學院李林。
【按 語】根據帶狀皰疹致病原因,以清熱、解毒、祛濕為治療大法。此方以馬齒莧為主葯,並根據病情輕重,隨證調整,收效較好。(何芳德)

方名:丹梔柴胡湯

【功能主治】功能瀉心肝經之火,清肝脾經之濕熱。主治帶狀皰疹。
【處方組成】丹皮10克、梔子10克、柴胡10克、當歸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水煎服。
【辨證加減】高熱者加石膏30克;劇痛者加鬱金10克、延胡索15克;肝火盛、濕熱內蘊者加黃柏10克、龍膽草10克、馬齒莧15克;感染壞死、熱毒較重者加黃連6克、大青葉15克、銀花15克;氣滯血瘀者加王不留行10克、丹參15克、桃仁10克;便秘者加大黃10克,損害頭面部位者加桑枝10克;損害下肢部位者加牛膝12克。本方可配合外用藥治療,方為雄黃30克、枯礬15克、天仙子20克、青黛30克、冰片3克,共研細末,香油適量調成糊狀塗於患處。
【臨床療效】治療57例,全部治癒,治癒時間2-6天。
【處方來源】新疆龔景林。
【按 語】本方諸葯協同瀉心肝之火毒,清肝脾經之濕熱,輔以外用清熱解毒、消炎止痛諸葯,促使濕毒火郁之邪得解,有促皰疹迅速消退、減輕疼痛之功效。本方名由編者所擬。(何芳德)

方名:半天青方

【功能主治】功能清熱解毒,涼血利濕。主治帶狀皰疹。
【處方組成】半邊蓮50克、天胡荽50克、青黛3克(沖服),水煎服。
【辨證加減】皮損焮紅、口苦尿赤者加蚤休10克;刺痛舌暗者加劉寄奴lO克。本方配合外用:鮮半邊蓮、鮮天胡荽各4份,青黛1份,先將前2味葯搗爛拌入青黛,外塗。或鮮半邊蓮、鮮天胡荽沖調青黛外塗。
【臨床療效】治療32例,發現治療1-2天,疼痛減輕或消失,2-9日皰疹結瘋、脫屑者27例;10天以上治癒者5例,平均治癒時間5天。
【處方來源】湖南省洞口縣中醫院劉日。
【按 語】半邊蓮清熱解毒、利尿消腫;天胡荽清熱利濕,其水煎劑有抑菌作用;青黛清熱、涼血、解毒,歷來主治熱痛發斑。三味葯合理配伍,具有一定臨床療效。(何芳德)

方名:丁香鬱金方

【功能主治】功能疏肝利膽,活血清熱。主治帶狀皰疹。
【處方組成】丁香9克、鬱金9克、柴胡9克、枳殼9克、川芎9克、赤芍9克、板藍根30克、甘草9克,水煎服。
【辨證加減】氣虛加炙黃芪30克;口苦便干加龍膽草9克;胸悶加瓜蔞30克。
【臨床療效】治療30例,痊癒23例,顯效7例。服藥7劑者4例;12劑者11例;20劑者5例。
【處方來源】北京市解放軍空軍總院楊恆裕。
【按 語】丁香與鬱金本是相畏或相反配伍,但楊氏從臨床實踐中能夠成功地與柴胡疏肝配伍運用,且未發現藥物不良反應,為治療皰疹後神經痛提供了經驗。(何芳德)

方名:紅忍絡三藤方

【功能主治】功能涼血瀉火,解毒通絡。主治帶狀皰疹。
【處方組成】紅藤28克、忍冬藤30克、地丁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絡石藤15克、生地15克、虎杖20克、連翹20克、丹皮1O克、貫眾10克,水煎服。服藥期禁食辛辣葷腥之物,忌煙酒。
【辨證加減】發熱加知母10克、地骨皮30克;濕熱甚者加青蒿20克、黃芩10克;發於上部加牛蒡子10克、野菊花20克;發於腰肋部及胸肋部者加鬱金15克、綠萼梅9克;發於下部加川牛膝15克、車前子(包)30克;疼痛甚者加用消炎止痛酊(千里光30克、白芷30克、薄荷15克、冰片5克,注入75%酒精500毫升,浸半日後即可外擦)。
【臨床療效】應用50例,全部治癒服藥最少3劑,最多9劑,治癒後極少有遺留神經痛者。
【處方來源】安徽省蚌埠市第二醫院朱波剛。
【按 語】本方重用涼血瀉火解毒之劑,並配以解毒絡之葯,通確有止痛效果。朱氏還選用抑制病毒的貫眾、虎杖,以增加解毒功能,且敷以消炎痛酊外塗,可望縮短病程,減輕疼痛。(何芳德)

方名:草藍歸胡方

【功能主治】功能清熱利濕,活血解毒。主治帶狀皰疹。
【處方組成】龍膽草50克、板藍根50克、當歸100克、元胡50克。以上各葯共研細末裝入膠囊。每個膠囊含生葯0.5克。每日服3次,每次2-6粒,兒童及病情輕者酌情減量。
【辨證加減】無
【臨床療效】本方治療69例患者,男性33例,女性36例,全部治癒(皮損全部消退,疼痛等癥狀消失)。服藥後水皰停止發展平均為1.5天;水泡乾涸平均為5.4天;疼痛等癥狀消失平均為5天;治癒療程平均為6.9天。無1例遺留神經痛癥狀。
【處方來源】北京中醫學院皮膚科許耀芳。
【按 語】本方中龍膽草清肝膽濕熱;板藍根清熱解毒;當歸、元胡活血止痛。四葯合用治療帶狀皰疹,能迅速控制病情的發展,縮短病程,服用方便,又無副作用,可廣泛應用。本方名由編者所擬。(吳國勤)

方名:大黃五倍子膏

【功能主治】功能瀉火解毒,清熱利濕。主治帶狀瘡疹。
【處方組成】生大黃2份、黃柏2份、五倍子1份、芒硝1份,共為細末,過120目篩,加凡士林配成30%的軟膏備用。常規消毒皮損部位,按皮損面積大小將藥膏平攤於紗布或麻紙上約0.2厘米厚,貼敷患處,用膠布或繃帶固定,隔日換藥1次。
【辨證加減】無
【臨床療效】治療150例,全部治癒。最多敷藥4次,最少敷藥2次,平均3次。一般敷藥後24小時癥狀明顯好轉,敷藥1次,灼燒刺痛顯著減輕,水皰混濁變暗,小水皰趨向萎縮。3次後水皰乾涸結痂,自覺癥狀消失。平均治療6天痊癒。
【處方來源】西安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喬成林。
【按 語】方中生大黃、黃柏苦寒清熱燥濕,散瘀活血止痛;五倍子、芒硝功善清熱利濕、消腫斂皰。全方製成膏劑,直接外敷,其藥力直達病所,苦寒清熱以瀉肌膚熱毒,收濕斂皰促進水皰吸收,對帶狀皰疹之灼燒刺痛、濕毒水皰確有良效。(吳國勤)

·銀翹三黃湯治帶狀皰疹


推薦閱讀:

凌公子s 身心管理工作室
《中醫藥法(人大版)》各方意見匯總研究報告(轉載)
用中醫調養糖尿病系列之五:只具有一般降血糖作用的單味中草藥
關於中醫的一些實用信息
胡希恕先生與姚荷生先生的主要著作

TAG:中醫 | 帶狀皰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