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觀察】佛護法師:索達吉堪布《金剛經釋》獻疑 (十二) ——「成法性身」與「抉擇有情世...

今天,繼續學習《金剛經》第十分及堪布的釋文。

1、索文:

下面就在莊嚴凈土遮破,從往昔佛陀的授記、器世界、有情世界三方面來辯析,首先觀察往昔佛陀的授記。

【按】堪布對《金剛經》第十分的經文做上述概說。與一般認為這段經文,是從「得無生忍、莊嚴佛土、成法性身」,都以「明心菩提」的「通達諸相非相」為本,所以引此以證「明心菩提的離相聖境」,大相徑庭。具體的區別,一步步道來。

【經文】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2、索文:

佛告訴須菩提:就你的觀點而言,如來往昔在燃燈佛前,是否真實得到過授記,是否真實有所得法?須菩提言:名言中雖然可以如是承認安立,但依勝義諦觀察,如來實際在燃燈佛前未得到任何法。

【按】多麼熟悉的套路——世俗諦有、勝義諦無!堪布說:「但依勝義諦觀察,如來實際在燃燈佛前未得到任何法。」看上去沒什麼問題。實際上問題很大。因為勝義諦境,離能所,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如何會有「能依、所依,能觀、所觀」?

佛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否的「法」,指無生法。佛問須菩提,昔得無生法時,心中有一個所得之無生法否?如來,約性而言,法且無形,得從何有。世尊以下為長老語,長老何以知於法實無所得?以聞法住相則心中生滅未息,何能證無生。故知彼時得聞說法而實無其所得。既是證得無生法,豈能存有所得?若有一所得之無生法在,仍是生滅心。尚能謂之證無生法乎?故知雖得無生法,而於此法實無其所得也。(見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記》)

3、索文:

此問題從往昔佛陀顯示得授記而言,佛與須菩提從勝義諦方面進行問答。在名言中,如來在燃燈佛前確實得過法。《百業經》、《賢愚經》中記敘曾經在九十一個大劫前,釋迦牟尼佛轉生為法雲童子,他在燃燈佛前得無生法忍,登第八地時,燃燈佛給法雲童子授記:九十一個大劫後,你於娑婆世界中的賢劫成佛,為第四佛,號釋迦牟尼佛。其所得無生法忍是指對無生空性法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此後不會對無生法門生邪見。名言中佛已得法,而勝義中一切法離四邊八戲,佛亦未得到任何法。如《華嚴經》云:「雖聞如來聲,音聲非如來,離聲復不知,如來等正覺。」嘎瑪拉希拉說:無所得的法亦無能得的法,已獲得之相也無有。世親論師亦云:所謂獲得法是一種分別念,應當捨棄。如果修行者生起我今天去修法或我得授記等等,類似的實有執著都是分別念,都成障道的因緣,應予以捨棄。此處經中的授記,其他經典也如是記載,在名言中是真實不虛,但就勝義而言:菩薩如果有執著,認為自己已獲得授記,那他並未得到真正的授記,而是魔的授記。法王如意寶也講過:我們自己認為,今天本尊已為我授記,文殊菩薩高高興興地說你將來變成……如果產生這樣的傲慢執著,就不是真正的成就。世親論師也認為得法得授記,此亦是分別念,實際中無有可得。從佛法無住無變、無邊無際、廣大無垠方面而言,六祖大師認為,法就象太陽一樣,其照射的光明周遍一切世界,所以無有可得。以上剖析了釋迦佛在燃燈佛前於法無所得的道理,下面研究無菩薩莊嚴或發心莊嚴剎土之理。

【按】堪布的法雲童子之說不知出自何經。「然燈佛事,及為世尊授記本師事,見本行集經及瑞應經。(然燈未出家時,本名錠光。有足為錠,無足者為燈。以生時一切身邊如燈光故。)世尊時為七地菩薩(名曰儒童,又曰善慧。)正修行第二阿僧祇劫將滿之際。遇佛聞法,證無生法忍而登八地。(遂入第三僧祇。)然燈為之授記云:是後九十一劫,名曰賢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也。」(見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記》)堪布只要碰到這種典型的《金剛經》對話模式,就搬出「世俗諦有、勝義諦無」的套路。但《金剛經》為初發心的菩薩說云何安住、云何降伏其心。簡言之,燃燈佛知菩薩證得無生法忍,就為他授記。能證無生法忍,因他沒有我執、法執,我相、人相等。若有「所得的法、能得的人、被授記的我、授記的燃燈佛」,他就未證無生法忍,未證無生法忍,燃燈佛就不會為他授記。而不是堪布說的「名言中佛已得法,而勝義中一切法離四邊八戲,佛亦未得到任何法。」以及「但就勝義而言:菩薩如果有執著,認為自己已獲得授記,那他並未得到真正的授記,而是魔的授記。」怎會是「勝義中,佛亦未得到任何法。」、「就勝義諦而言」呢?堪布真的搞錯了。

【經文】「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4、索文:

「須菩提!你是怎麼想的,菩薩莊嚴或建造的剎土實有存在否?」「世尊,菩薩莊嚴的剎土不存在,什麼原故?因為所謂莊嚴佛土,非勝義中存在實有的莊嚴,而是名言中安立為莊嚴。」

【按】多麼熟悉的套路——世俗諦有、勝義諦無!「所謂的莊嚴剎土實際並非莊嚴,能莊嚴的菩薩、所莊嚴的剎土、莊嚴的作業,以勝義理論抉擇法界本性時皆不存在。莊嚴的剎土真正實相中肯定不成立,如果實有存在,其必定以微塵的方式或以器世界的方式而存在,但用智慧觀察時,不生不滅恆常實有的微塵及微塵集聚所顯現的剎土並不存在。如果這麼說,報土怎麼理解呢?報土是不存在的了?

5、索文:

一地到八地菩薩應清凈莊嚴剎土,八地到十地之間的大菩薩們必須要建造剎土,如釋迦牟尼佛因地作菩薩時發五百大願,其中之一即為度濁世眾生修持娑婆世界;阿彌陀佛作法藏比丘時,發四十八願,修持極樂世界;藥師佛也曾於因地發十二大願,修持琉璃世界。菩薩於清凈三地專門要修持自己成佛度眾的剎土,《現觀莊嚴論》中云:「如有情世間,器世未清凈,修持令清凈,即嚴凈佛土。」

【按】「一地到八地菩薩應清凈莊嚴剎土,八地到十地之間的大菩薩們必須要建造剎土」,不知堪布這個說法出自哪裡?莊嚴剎土和建造剎土,有甚區別?「如釋迦牟尼佛因地作菩薩時發五百大願,其中之一即為度濁世眾生修持娑婆世界;」敢問堪布,釋迦牟尼佛因地作菩薩時發五百大願的「因地」是「一地到八地」,還是「八地到十地」?若是一到八地,則莊嚴剎土和建造剎土無別;若是八到十地,則佛要到八地才是因地,才發心呢!凈土到底什麼時候才建造?凈土從建立本願開始就已經在建造了。「無論琉璃世界、極樂世界、娑婆世界,這些在名言凈見量或觀現世量中暫時成立,但在真正的本來實相中,這些清凈與不清凈的剎土都不成立。」堪布這樣說,真的是徹底否定有報土了。?堪布不知「一色一香,無非中道」,隔別二諦在講《金剛經》。《佛地經論》對堪布釋是最好的回答:「如是凈土,為與三界同一處所?為各別耶?有義各別。有處說在凈居天上。有處說在西方等故。有義同處。凈土周圓、無有邊際、遍法界故。如實義者:實受用土,周遍法界,無處不有。不可說言離三界處,亦不可說即三界處。若隨菩薩所宜現者;或在色界凈居天上,或西方等,處所不定。」

6、索文:

因此從名言角度而言,菩薩將來要莊嚴建造或者準備一個剎土,如果未修持剎土,菩薩度化眾生的誓願不可能現前。但此處佛並非就名言發問,須菩提亦洞徹明了佛的密意,故從勝義諦作了否定的回答:所謂的莊嚴剎土實際並非莊嚴,能莊嚴的菩薩、所莊嚴的剎土、莊嚴的作業,以勝義理論抉擇法界本性時皆不存在。莊嚴的剎土真正實相中肯定不成立,如果實有存在,其必定以微塵的方式或以器世界的方式而存在,但用智慧觀察時,不生不滅恆常實有的微塵及微塵集聚所顯現的剎土並不存在。所謂的道場、剎土,完全是以自性清凈的角度建立的,現在眾生心的本性即是清凈的佛剎道場,證悟了心的空性就已經了達了諸法本來的體性,如《維摩詰所說經》云:「心凈則佛土凈。」《大幻化網》亦云:「若無知性自證慧,佛剎亦見惡趣處,若證勝乘等性義,惡趣亦見密嚴剎。」總而言之,最究竟是清凈自心一切戲執,得到剎土清凈,此外,沒有其他任何清凈剎土。無論琉璃世界、極樂世界、娑婆世界,這些在名言凈見量或觀現世量中暫時成立,但在真正的本來實相中,這些清凈與不清凈的剎土都不成立。猶如眾生在夢中受痛苦,最後去了一個清新美麗的花園,在花園裡享受安樂。菩薩如夢如幻的發心莊嚴清凈剎土,最後如夢如幻的現前如來果位,在不同的清凈剎土度化無量眾生。而一切諸法以勝義理論抉擇,成立無有任何相狀、本空離根的無生大空性。

【按】多麼熟悉的套路——世俗諦有、勝義諦無!堪布這麼說,報土是不存在的了。我們把四土分開說,應化土當然有生滅相。報土中的自受用土,是真實不虛的,沒有消滅的那一天。但他受用土,則是度化菩薩的方便,是有滅相的。堪布這樣說,真的疑似「惡取空」。

【經文】「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8、索文:

須菩提!所以說諸大菩薩,應當生起清凈的心,既不應該對色法生執著心,也不應該於聲、香、味、觸、法生執著心,應該於無任何所緣執著的境界而生起離一切邊執的清凈心。

【按】「應該於無任何所緣執著的境界而生起離一切邊執的清凈心。」堪布這樣說很費解。我不多說了,因為我不希望讀者說我對堪布很苛刻。我想,讀者是能讀懂這樣的句子的。  

9、索文:

禪宗五祖曾對弟子要求:應當修《金剛經》、念《金剛經》,如果《金剛經》確實沒有能力念,就念菩薩摩訶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即般若度,彼岸或智慧度。智慧度里所含攝的,般若經都包括了;般若經中有的,菩薩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一句都包括了,故五祖如此倡議。

【按】堪布添加了「菩薩」二字,說:「『菩薩摩訶般若波羅蜜多』……般若經中有的,『菩薩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一句都包括了,故五祖如此倡議。」如果沒有記錯,是四祖,在吉州教人念「摩訶般若」退敵。堪布釋說了兩次,顯非口誤。加「菩薩」二字,意義全非。真不是對堪布苛刻,真是負責任地提醒。

10、索文:

《大幻化網》云:一切諸法在名言中,煩惱即是菩提,勝義中離一切戲論,此心叫做清凈的心。

【按】「一切諸法在名言中,煩惱即是菩提」,此足以證明堪布前面幾分所說的「在勝義諦中無……」既不符合《金剛經》,亦與所引聖典相違。

11、索文:

同理,六根意識如依靠聲音產生的心,或依靠觸覺產生的心等,都是依靠外境種種因緣產生的分別心識,並無自性,能緣、所緣全都是無生空性,這是中觀甚深了義的觀點。《現觀莊嚴論》中云:「破一切執著,及名有所緣。」「謂有執常有,謂無執斷見,是故於有無,智者不應住。」真正觀察時,如《入行論》中所示:「緣名見諸物,無因則不見,虛偽如影像,其中豈有真?」不管自心還是外境,無有能緣、所緣,一切如虛空一般,諸法本體空性與石女兒、龜毛、兔角無有任何差別,但這空性中諸法顯現不滅。此處顯空無二密要智慧已經抉擇出來了,顯空雙運智慧是最究竟的智慧。依分析可以了知,此處經文從空性方面與中觀六論所講一致,從名相方面與龍猛菩薩的《緣起贊》和彌勒菩薩的《寶性論》所述密義相同。

【按】「六根意識」是一個堪布創造的新名相。我不敢私自解釋。但堪布說「但這空性中諸法顯現不滅」,與前面所有的說法完全不同。堪布前面都在說「在空性中不存在」。我以為,堪布這次說對了。前面都說錯了。

12、索文:

從另一方面理解,「應無所住」表述最甚深的無緣大空性法,「而生其心」表述光明無為法;以密宗大圓滿角度言,「應無所住」是指本來清凈,「而生其心」是指任運自成;從共同顯宗的角度理解,「應無所住」是世尊第二轉法的密意,「而生其心」是第三轉法輪的密意。六祖慧能大師依此句而證悟了心的本性,五祖在印證六祖所證時說:「要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識本性,學法無益。」

【按】堪布說:「『而生其心』表述光明無為法;」我在想,對於初發心的菩薩,教他們云何安住、云何降伏其心,然後告訴他們「『而生其心』表述光明無為法;」,不知道他們如何把「生心」理解為「無為法」。但願是我想多了。

13、索文:

以上抉擇了名言中菩薩要具備莊嚴的剎土,在勝義中並不成立,以下抉擇菩薩成佛後度化眾生所必須具備的有情世界。

【按】還是舊套路。「在勝義中並不成立」,堪布總是這樣說,我忍不住想問一句,這次是問讀者,勝義中不存在,這是不是龍樹菩薩所呵責的「壞法空」?好像勝義諦在堪布這裡,可以讓一切不存在,比如佛的實報莊嚴土。「以下抉擇菩薩成佛後度化眾生所必須具備的有情世界。」這句話到底在說啥,我們往下看。

【經文】「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14、索文:

佛問:須菩提,你是怎麼想的?若人的身體象須彌山一樣高大,這樣的身體大不大?須菩提回答說:世尊!是很大。為什麼呢?因勝義中諸法皆是空性,佛說的並不是實有的身體,只是名言中的大身。須彌山是眾山之王,按《俱舍論》的說法:須彌山高十六萬由旬,等於一百零六萬八千八百公里。有眾生的身相與此山相同,如非天阿修羅之王羅睺羅身相與須彌山大小同等,如此巨大的身體是否實有?小至螻蟻大到天王,每一個眾生都有不同的身體,在名言中假使一個眾生的身體象須彌山那麼大,觀待凡夫的分別識當然很大,而在勝義實相中一切諸法都是空性的,不存在任何實有自相法,極微塵許都不存在,四大假合的身體又怎麼會是實有呢?在一般凡夫或外道的見解中,一切法非空性而是實有。如外道加古巴承許整個情、器世界的創造者是非常龐大的,有實質性身體,是堅固不變的大尊主。佛陀為破除凡夫與外道的各種實有執著,特發此問。須菩提深明佛意,從名言與勝義兩方面作了回答:名言中有所謂的大身,真正觀察以五蘊假合所形成的身體時所謂的「大」也是不存在的。地球上現今最高的人據說是一個黑人,也不過三米高,相比而言,須彌山那樣高大的身體當然非常大。但佛陀所說的身體,在勝義中並不可能存在。樂行法師在其《金剛經釋要》中云:「人身長大,即為非大」即,所謂人的身體長大並非真實的大,因為人的身體是微塵組成的,除各各微塵外並無一個自相實有身體。所謂的身體,只不過人們分別心識所建立的一種名言假相,《入行論》云:「是故有智者,誰貪如夢身?」夢中可見高大的身相,如夢如幻中也可以現量看到須彌山般的高大身體,如伏藏大列繞朗巴在色達佛塔處,看到過的身體象三四層樓高的聖尊,但就真實法性而言,夢中的身體醒來並非真實。世俗中顯現的法也不是真正的,顯現也不過是眾生迷亂意識分別所立。《龍王請問經》中云:「何法因生則不生,諸法不生皆空性。」任何法如果是因緣而生,則不會產生,諸法不生即諸法都是無生大空性。眾生的身體是因緣而生,因緣而生則無自性,故必定是空性。在勝義中因緣所生的有情世界也是空性,因此佛說非身。世親論師說:依靠勝義諦,身體與剎土微塵許也不存在,依靠名言諦,未觀察時如夢如幻的身體是應該承認的,剎土也存在。此「身如須彌」之喻明示三界輪迴中所有眾生的身體是不存在的,身體不存在,其他的如吃飯、睡覺也就無從談起了,一切都是如幻如夢……

【按】堪布這一段的解說非常非常長。讀者慢慢看。堪布上段末尾說:「以下抉擇菩薩成佛後度化眾生所必須具備的有情世界。」然後就開始用很長的篇幅為我們抉擇「菩薩成佛後度化眾生所必須具備的有情世界」了。但是,《金剛經》這裡,到底是不是在「抉擇菩薩成佛後度化眾生所必須具備的有情世界」呢?當然不是!這裡是討論「成法性身」的問題。

「這一問題,在說明菩薩的法性身。未證諸法如實相的菩薩,他的身體,不過較我們強健、莊嚴,還是同樣的肉身。體悟空相的菩薩身,從證得法性所引生,從大悲願力與功德善業所集成,名為法性生身,非常的殊勝莊嚴。這不是凡夫能見的,凡夫所見的,是大菩薩的化身。佛問:如菩薩的法性生身,如須彌山王即妙高山,在小世界的中央,出海四萬二千由旬,七寶所成,那樣的高大又莊嚴,你以為大不大呢?須菩提說:這當然大得很!身,梵語伽耶,即和合積聚的意義。和合積聚,即緣起無自性的,所以即是非身。非身,所以名為大身。眾生取相執著,不達法性空,如棄大海而偏執一漚,拘礙局限而不能廣大。菩薩以清凈因緣,達諸法無性而依緣相成,所以能得此清凈的大身。」(見印順法師《金剛經講記》)

禪林網

公眾平台聲明

以上內容並不反映或代表禪林之意見及觀點,轉發及引用請自行核實或抉擇。本平台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註明來源及作者,請重編錄用者註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勞動,否則將被視作侵權。

禪 林 chanlin

禪 宗 智 慧 的 傳 播 者

【微信號】chanlinorg

禪林APP下載

蘋果/安卓

蘋果版 | 安卓版


推薦閱讀:

金剛經通俗譯解
凈空法師講 金剛經講義節要(第37集)美國聖荷西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論《金剛經》的中道思想
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八集之三
金剛經發微(明慧法師)

TAG:金剛經 | 法師 | 抉擇 | 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