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的現代傳承——評胡丘陵《拂拭歲月》①

/ 劉曉林② 

內容提要:胡丘陵的政治抒情詩《拂拭歲月》出版之後,在中國詩壇引起較大反響,評論界普遍認為是繼郭小川、賀敬之和公劉、邵燕祥等之後的第三代政治抒情詩的代表性文本。作品不僅充分體現了詩人對政治與現實睿智而又深刻的思考,而且還突出地體現了作者嫻熟而富有獨創性的藝術風格。作品的成功,固然是由於作者思想深度與強烈的時代責任感,但是,對古典詩歌創作的繼承與發展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本文以繼承與發展、形式與內容、文品與人品等三個方面對《拂拭歲月》進行評析,探討作品在繼承與發展中國優秀古典詩歌創作所作出的貢獻,從而認定《拂拭歲月》是近年來新詩創作一個優秀的範本。

  關鍵詞:拂拭歲月 政治抒情詩 古典詩歌創作 繼承與發展

  一口氣讀完了胡丘陵先生的新作《拂拭歲月》,這是一部大氣磅礴的政治抒情詩集,讀詩本來是一種藝術享受,可是讀《拂拭歲月》感受到的不只是詩歌藝術那種獨特的情韻與優美,更多的是一種思想上的感悟與心靈上的震撼。無怪乎國內許多權威的評論家,如謝冕、藍棣之、吳思敬、程光煒、陳超諸人都認為是書從形式到內容都可以說是現代詩歌一個不可多得的範本,是中國第三代政治抒情詩的代表性文本。只要是讀了《拂拭歲月》,都不得不贊成這種觀點與評價。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王國,幾千年的文學史,幾乎就是一部詩歌史,而古典詩歌的最高峰則是所謂的「唐詩」與「宋詞」。這是眾所公認而無庸置疑的。聞一多、朱自清二位古典文學研究大家都認為唐宋詩詞代表了世界詩歌的最高成就,是一種不可逾越的藝術高峰。故此,他們也都曾說過,詩是不能講的,「一首好詩,一講便講壞了」。的確如此,中國的古典詩歌不只是屬於中華民族的,而是世界的文學經典,她那種獨特的「含蓄蘊藉」的藝術魅力,是任何一個民族詩歌都不能望其項背的。及「五四」以降,新詩勃起,「打倒孔家店」的戰鬥口號,幾乎否定了一切舊的文學,對於這一點,我們應該以辯證觀點去看,新的文化要取代舊的文化,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無此,民族文學就沒有進步與發展,這是毫無疑義的。但是,新文學取代舊文學,並不是徹底割裂與全盤否定,任何一種新的生命都必須誕生於陳舊的母腹中,沒有繼承,就沒有發展,「打倒孔家店」,否定一切乃還是當時鬥爭的需要,「矯枉過正」,自然之理;試看新文學運動的偉大旗手魯迅,民主革命的偉大領袖毛澤東,這二位偉人,一是從文學上,一是從政治上徹底推翻舊世界,建立新社會,可是他們的著作,無不是繼承傳統文化的優秀典範。【3】所以說,繼承是發展的基礎,「洋為中用,古為今用」,「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是中國新文學創作「拿來主義」的重要原則,也正因為如此,中國新文學取得了前所未有,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也無可否認,詩歌這一特殊的文學樣式,較之小說、散文、戲劇,其新詩的創作則怎麼也難以逾越古典詩歌的藝術高峰,這正如馬克思所論述希臘古典文學一樣,中國古典詩歌也是具有永久魅力的而後人又無法超越的。【4】現代文學中,新詩固然不乏佳作,但大多是「可以講的」,真正達到不能講的藝術化境的作品卻是鳳毛麟角。而胡丘陵的《拂拭歲月》中大多篇章都是屬於「不可講的」力作。單就這一點,就足以確定《拂拭歲月》在詩壇中的地位,而《拂拭歲月》能達到這樣的藝術高度,主要原因就在於作者繼承了古典詩歌創作的優良傳統。

  一、繼承與發展:傳統與創新的艱難超越

  談到中國的詩學,其可謂繁富龐雜,蔚為大觀,但核心的內容不外乎是思想上的「文以載道」和藝術上的「含蓄蘊藉」。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孔子就提出了「興、觀、群、怨」的詩學觀,他認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遠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5】對詩歌的社會功能作了全面的概括,明確指出了文藝具有美感作用、認識作用和教育作用。這種思想對中國幾千年詩歌創作產生了重大影響,歷代許多理論家都承揚這一詩學觀,並予以高度評價。而這種創作觀歷經二千餘年,直到今天,仍有其借鑒的價值與意義。但是,我們應該看到較之於古典詩歌,現代詩的「載道」意識更加自覺,更加強烈,可謂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與提高,尤其是思想內容由過於的「事父」、「事君」到今天的「為人民服務」這更是古典詩歌不能同年而語的。而另一方面,現代詩歌由於體式與語言等諸多限制,使之在藝術上遠遠不及古典詩歌,這恐怕是古典詩歌最難繼承的因素。而《拂拭歲月》卻獨樹一幟,承傳了古典詩歌創作藝術上的優良傳統。古典詩歌藝術最大的特點就是含蓄蘊藉,凝鍊優美,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要求詩人移情入景,以景傳情。《拂拭歲月》中這樣的好詩隨處可見,如《1959,霧中廬山》最後一章:

於是,一場大霧

從九江到長江

迷漫了好多年

還是教人看不清

廬山的   

真正面目  

  這是一場政治上的迷霧,正如作者在詩的開頭所寫的:「橫看、側看,還是廬山」。化用蘇軾《題西林壁》的詩意,曲折含蓄而又真切說出當時廬山會議的是是非非,正因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所以才有分歧,才有各執一詞的爭執,而真理究竟在什麼人手上,不是在權力者,而是在「不在此山中」的旁觀者。開章三行八個字,可謂「一字千金」,力透紙背,內涵極為豐富,留給讀者的思考是何等沉重與深刻。正因為「橫看側看還是廬山」,所以廬山會議錯誤批判了真理,於是乎,「一場大霧,從九江到長江」,迷漫了整個中國幾十年!中國革命史上的一次政治鬥爭,就這樣被作者以詩化的意象表達出來,真令人一節三嘆,心靈震慄!

  中國古典詩歌最重意境,所謂意境指的是通過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藝術描寫,能把讀者引入到一個想像的空間的藝術境界。意境的基本構成在於情景交融,所謂「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6】只有情景交融的藝術形象才能達到含蓄蘊藉的藝術境界,《拂拭歲月》大多是這樣的詩,真正達到了劉禹錫所說的「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馳可以役萬景」的藝術極致。我們再看《1997,7月1日》,這首詩寫香港回歸,詩人回顧屈辱歷史時,他寫道:

琦善的腿也太軟了

跪下去     

林則徐怎麼扯也扯不起來

幾千年的國土  

一個晚上使消瘦下去

只有百姓的淚水 

滴打著葉葉芭蕉 

  鴉片戰爭失敗,屈辱賣國條約的簽訂,眼睜睜看著祖國大好河山被人任意宰割,兆民痛心疾首!詩人運用古典詩歌傳統造境法度,用「芭蕉」這一特殊審美意象來抒寫民族之痛,亡回之恨,動人心弦,催人泣下。芭蕉一物與梧桐、楊柳等一樣,是古典詩歌中表達離愁別恨的特殊審美意象,所謂「一葉梧桐一葉秋,一葉芭蕉一聲愁」。詩人在這裡的抒寫的是家國之痛,非男女之情,但這二種感情原因雖異,而痛苦都是一樣的,且家國之痛更是遠遠勝過男女之情,「芭蕉」一詞使是詩平增了許多含蓄蘊藉、曲折風流。由此可見,《拂拭歲月》在繼承古典詩歌優良傳統上的發展與創新。

  二、形式與內容:「美學的,歷史的」完美統一

  形式和內容是文藝美學中一對極為重要的基本範疇,文學作品的內容和形式是一種對立統一、互相依存的關係,作品的內容必須借一定形式而存在,作品形式只能是一定內容的形式。一定的形式與一定的內容不可分的,既沒有無內容的形式,也沒有無形式的內容。二者之中,內容是決定性的因素,而形式對內容有極為重要的反作用。這一美學原則可謂是盡人皆知的最基本的常識。但是,幾十年來,由於各種複雜的原因,對這一對範疇的定位總是失之偏頗。「政治標準第一,藝術標準第二」的理論觀念幾乎左右了中國半個世紀的藝術創作與批評;誠然,在那種艱苦的革命鬥爭年代,鬥爭需要這樣的理論,但從整個人類文藝創作規律來看,是有片面性的。怎樣看待內容與形式的關係,馬克思文藝理論早就有了科學的論斷,1846年,恩格斯為了同「真正的社會主義」的德國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流派鬥爭的需要,寫下了著名的《詩歌和散文中的德國社會主義》的一文,文章針對「真正的社會主義」的代表人物格律恩從「人」的觀點論歌德,以及小資產階級激進的民主主義批評家爾尼和反動的資產階級的民族主義者門采爾從狹隘的政治、黨派、道德觀點評論歌德出現的種種錯誤,明確指出:

  我們決不是從道德的、黨派的觀點來責備歌德,而是從美學和歷史的觀點來責備他。我們並不是用道德的、政治的或「人」的尺度來衡量他。【7】

  恩格斯在這裡明確指出,評價作品的唯一標準是「美學的,歷史的」觀點,而不是其它。在這裡,恩格斯沒有明確指出誰第一第二,但「美學的」卻排在前面,這的確值得我們注意,就個人膚淺的理解,恩格斯這樣排列是有其深刻含義的,文藝作品的內容固然是決定形式的關鍵因素,但文學之所以為文學,就因為它有美的形式,沒有這一點,文學便不成為文學,只是政治論文或「政治傳聲筒」而已。李煜的詞就內容而言,可謂無多少可取之處,但他的詞都流傳千古,譽為絕唱,這些怕是得力於他的藝術成就,這樣的情況古今中外文學史上的不乏其例。

  現代政治抒情詩,儘管出現過賀敬之、郭小川、公劉諸多著名的詩人詩作,但由於詩的內容定位所決定的,絕大部分政治抒情只有「政治」,缺乏「文藝」,抒情也只是直露的淺顯的方式,有的甚至把詩歌變為政治的附庸。「詩言志」,詩歌是抒情的藝術,這是毫無疑義的,但抒情之法,在於移情入景,借景傳情,這樣才能有詩的意境,有詩的美感,縱覽幾千年中國古典詩歌,優秀的作品無不是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因此,要創作一首好詩,就必須遵循恩格斯「美學的、歷史的」標準。舍此,絕對沒有第二條路。胡丘陵的《拂拭歲月》,許多篇什於內容形式都達到了高度統一,用恩格斯「美學的、歷史的」標準去衡量《拂拭歲月》,就會明白謝冕先生對是詩定位的準確深刻性。他說:

  《拂拭歲月》的實踐證明,當代的政治抒情詩業已走出未能自立的,單一的頌歌意識的籠罩,它已在一定程度上回到了既粘著而又相對獨立的秩序上來。……無疑,一種由簡潔清新型的風格構成的,建立在平常姿態和個人立場上的新型的政治抒情詩,由於像《拂拭歲月》這樣一些作品的實踐,已獲得長足的進步,並重新贏得了讀者的信任。【8】

  《拂拭歲月》贏得了讀者,決不只是內容的「政治」,而在於「政治」的抒情,情景交融,了無跡痕,這就是《拂拭歲月》成功之處,我們先看二節詩

這一年     

幾十萬紅衛兵  

集合在天安門廣場

沒有合成什麼東西

幾位科學家   

集合在被大字報 

擋住光線的實驗室里

卻合成了胰島素 

(《1966,中國紅衛兵》)

大字報     

使許多學寫鋼筆的青年

重新拿起了毛筆 

大字報      

也使許多拿筆的青年

告別了筆     

(《1967,中國大字報》)

  這是二首最「政治」的政治抒情詩,詩人沒有採取「大字報」式的抒情方式,而是用含蓄的筆觸寫出民族的痛苦,國家的不幸!同時也歌頌了那些在艱難歲月中仍不忘「科學救國」的真正的中國人。這樣的詩歌的確是一種「美學的、歷史的」統一的作品。

  再比如《1977,中國高考》:

因為要填空的地方太多

於是,許多蹲牛棚的老師

匆匆將游斗時曾掛在自己脖子上的

那塊黑板      

掛到了       

久別的教室  

   

面對的新名詞也太多了

本應該       

十八歲清楚的東西  

到了三十歲     

才來重新解釋    

  對極左路線的批判,對耽誤一代人青春年華的痛心疾首,詩人不是用那種外露的直白的方式去抒發,而是用「黑板」這一特殊審美意象去詮釋。黑板,本應是掛在教室里的教具,可竟然用來作了批鬥的黑牌,也正是這樣的易位,才使「我們」變得無知與愚昧。幸好有了「撥亂反正」,黑板重新掛到了教室,儘管「我們」三十歲了還弄不懂十八歲就應該懂了的東西,但「亡羊補牢,猶未為晚」,這不是「我們個人的命運」,實乃民族不幸之萬能幸。

  三、人品與文品:真實的、沉重的社會責任感

  清人張戒在《歲寒中詩話》中說

  詩人字畫太抵從胸臆中出,子美篤於忠義,深於經術,故其詩雄而正;李太白喜任俠,喜神仙,故其詩豪而逸;退之文章侍從,故其詩文有廟廊氣。

  這就是對傳統的「詩如其人」觀點的具體詮釋。古人云:文品即人品,的確如斯。當然,也有人品、文品不相符者,比如宋代蔡京其書法與人品即是相悖的。胡丘陵的《拂拭歲月》可謂是人品與文品的完美的統一。丘陵其人,忠誠厚道,熱情,坦蕩、睿智、聰慧。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的兒子,故鄉貧瘠的山與水養育了他,即使後來他憑自己的才幹與努力走出了大山,做了令人羨慕的「官」,但那泥土般質樸的本性不改。他的目光永遠投向的是勞苦大眾,他所思索的總是民族的命運。所以,歷官幾任,口碑至佳。記得他曾有一首《插秧》的小詩,中間有這麼幾句:

親愛的稻田   

如果我飢餓的鄉親

能夠溫飽    

從不阿諛奉迎的我

甘願這般    

頻頻地,對你   

點頭哈腰    

  每讀到丘陵這樣一些特殊的政治抒情詩,心靈無不為之顫慄,有時完全可用來作為解剖刀剖析自己「忘本」了的那顆麻木不仁的靈魂。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認為,一個作家的世界觀對他的藝術創作有制約的作用。詩歌是最能表現思想情感的一種文學體裁,它要求詩人必須有強烈的時代責任感,否則就不能寫出貼近時代生活的作品。從自沉汨羅的屈原到以詩為史的杜甫,無不體現了詩人沉重的歷史責任感。從新中國成立到今天這半個世紀,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既有成功的喜悅,也有失敗的痛苦,如何去評價、反思這段偉大而特殊的歷史,就必須要求詩人有一份社會歷史責任感,胡丘陵正是這樣一位詩人。在《拂拭歲月》中,作者選取的題材全都是這半個世紀中外的重大歷史題材,詩人站在歷史的制高點,以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去認識歷史,他的詩不只是對這段歷史的回顧與描述,重要的是一種超越時空的思考與評價,給讀者以啟迪與感奮,如:

人民更相信   

閱卷的     

不是那些洋人  

也不是,那位   

被趕到小島的總裁

而是,永恆的時間

和公正的歷史。 

(《1949,28響禮炮》)

然而大寨   

畢竟是一個寨子

可以生產出一些特殊的思想

卻不能      

生產很多     

開花結果的高粱。 

(《1969,大寨》)

  這樣的詩句於《拂拭歲月》中隨處可見,詩人不是簡單羅列史實,而是本著「以史為鑒」的精神對歷史有著深刻的思考。尤其是有一些詩,不只是站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立場去評說歷史,而是站在全人類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比如《1950,三八線》:「這邊恨的人那邊愛,那邊愛的人這邊恨,究竟不知道,誰是最可愛的人」這樣的詩句,毫無疑問,它不只是屬於中國的,而是屬於世界的。只有如此以哲學的眼光去思考歷史,然後落實於現實,這樣的詩,才是好詩。

Modern Inheritanceof the Classic Poetry

--Review ofHu qiu-ling』s Whisk Off Years

Liu xiao-lin

  Abstract:Afterthe publishing of his political lyrics Whisk Off Years,Hu qiu-ling causes strong repercussions in the circle of poets.Most of thereviewers think that Whisk Off Years is a representative version of the thirdgeneration』s political lyrics following Guo xiao-chuan, He jing-zhi,and Gong Liu.The workshas not only fully embodied the poet』s deep thinking tothe politics and reality but also glaringly reflected the writer』s skilled and reality but also glaringly reflected the wrier』s skilled and creative arts style.The success of the works comesfrom the writer』s deep thinking and strong time responsibility.However,anothersignificant cause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lassic poetry』screation.The paper comments and analyzes the works from the aspect of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forms and contents,and the quality of the versionand its writer.The paper tries to probe into the work』s contribution to theChinese classic poetry』s creation in inheritance and deveolpment,thus,maintainthat Whisk Off Years is a newly created cxcellent sample in recent years.

  KeyWords:Whisk Off Years; political lyrics; classic poetry creation; inheritanceand development

①原載《衡陽師範學院學報》

2、劉曉林,文學評論家,湖南省衡陽師院中文系教授,繼續教育學院院長。著有《中醫文化與古典文學》、《詩趣摭談》等。

3、參見劉曉林《繼承我國古代文化遺產的典範》(《衡陽師專學報》92年第2期21頁)

4、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

5、《論語·陽貨》

6、明·謝榛《四溟詩話》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256頁

8、謝冕《走向成熟機智的政治抒情詩》(《文藝報》2000年2月29日


推薦閱讀:

古典詩詞中的「對寫法」
古典詩八五律第三講
『詩騷古典』第15期·仲夏雅韻唱和
錯生時代的10大古典美女,你最喜歡哪一款?
如何評價戴荃、許嵩和方文山三者中國風作詞的特點?

TAG:詩詞 | 傳承 | 現代 | 歲月 | 古典 | 古典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