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江南文明續上斷弦

文物名稱:張家港東山村遺址馬家浜文化玉璜(出土於長江下游地區)為江南文明續上斷弦作者:嚴小娟 《光明日報》( 2015年07月29日05版)

玉璜 資料圖片

質地不一,顏色各異,弧度也各不相同,但排列起來卻又似乎存在著某種聯繫……2010年10月,在江蘇省張家港市東山村遺址發掘現場,當5件素麵的玉璜在一個馬家浜文化墓葬的同一區域同時出土時,所有人都興奮不已。

在東山村遺址中,這5件玉璜都集中在墓主的頸部位置,其中左側2件,右側3件。顯然,這些玉璜佩戴在墓主的頸部。這些玉璜是以什麼樣的形式佩戴的?是單個佩戴,還是兩三個成組為串飾佩戴,抑或是5個一起成組為串飾佩戴呢?目前已經不得而知。不過,有意思的是,當考古人員按照由短到長的順序,把這5件玉璜進行整齊擺放時,只見玉璜由半圓形,到彎弧形,到略弧形,再到直形,排列等序、變化有度,儼然是一套「列璜佩」。而如果這一推測屬實,這套「列璜佩」就開創了後代組璜佩之先河,組璜佩的源頭至少從馬家浜文化晚期開始,這也表明當時社會分化的發展程度,玉器不再是單純零星的裝飾,極有可能是代表一定的禮儀。

如果把這5件玉璜放到所出土它的第101號大墓,甚至放到整個東山村遺址中,更能顯示它非凡的價值。從墓葬內出土的陶器分析,101號墓葬屬於馬家浜文化晚期,具體年代大概在6000~6500年間。這座墓葬隨葬品非常豐富,有33件(套)之多,其中,玉器就有21件,包括璜、玦、管、玉飾件等,是馬家浜文化發現以來出土玉器最多的一座墓。在墓主頸部位置,除了出土上述5件玉璜之外,還集中出土了兩件玉玦以及一件玉管。在墓主右手腕處,出土了玉管4件;左手腕處出土玉管7件、管型飾品兩件,從而顯示墓主人極有可能也是當時首領級的人物。可以說,無論是墓葬的規模,還是出土隨葬品的數量和質量,這座101號大墓都超過了以往發現的馬家浜文化墓葬,是迄今為止馬家浜文化墓葬中規模等級最高的一座。

而101號大墓的發現和發掘,又為整個東山村遺址崧澤文化早中期高等級大墓找到了源頭。崧澤文化距今5300~6000年,屬新石器時期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階段,以首次在中國上海青浦區崧澤村發現而命名。崧澤文化上承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長江下游太湖流域重要的文化階段。此前,曾有一項長期困擾學界的江南文明史難題,那就是良渚文化一現世,便展現高度發達的姿態,而作為其源頭的崧澤文化150多處遺址,往往長度不超過2.6米,隨葬品通常只有20多件日用品,顯示的都是先民的原始生活狀態,沒有階級分化,社會結構也較簡單。那麼,孕育璀璨良渚文化的中間過程何在?

在2008年至2010年對東山村遺址的發掘中,發掘結果出乎考古學家們的預料:在已發掘的東山村遺址2000多平方米內,共分為東區、中區和西區,崧澤文化時期的27座平民墓都在東區,而8座大墓則都在西區,兩者截然分開。8座大墓長度普遍超過3米,隨葬品都在30件以上,不僅有陶器、石鉞和石錛,還有璜、瑗、鉞、鐲、玦、管、珠、墜等較為珍貴的玉器,很多玉飾即便是佩戴在現代人身上,仍然很時尚。

這是中國最早的社會分化的見證,而社會分化,正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標誌。東山村考古也因此顛覆了一個傳統觀點,即直到接近良渚文化時,江南氏族內部成員之間仍基本平等。而在東山村,至少在5800年前已經出現了社會分化。這種分化標誌著人類社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即社會結構不再以血緣關係為主要紐帶,而是以等級來劃分。

除了改變業界對中華文明起源的認識之外,東山村遺址首次揭露出的崧澤文化早中期高等級顯貴墓群,填補了崧澤文化沒有高等級墓葬的空白。在東山村遺址發掘的崧澤文化早中期高等級大墓中,隨葬了較多的大型石鉞和石錛。這些石鉞、石錛不僅磨製精細,而且沒有使用痕迹,明顯是高貴的禮器而非實用工具。這些發現,把以石鉞和石錛為代表的軍權或王權的出現時間,從崧澤文化中期提早到了早期。

也正是因為如此,專家們把東山村遺址稱為「良渚文化的源頭、為江南文明續上了斷裂的一環」。考古學家張忠培先生將之稱為「崧澤之光」,考古學家嚴文明先生更是將之稱為「崧澤王」。以玉璜為代表的一大批新石器時代玉器的出土,見證了東山村遺址高度發達的文明,奠定了東山村遺址在環太湖流域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地位,把中華文明起源的時間推進到了5800年前後。

如果說距今5000年左右中國整體進入了文明社會的「黎明」,那麼東山村遺址好比是中華文明的第一縷曙光,它比同時期的中國其他地域文明先行一步,也進一步證明長江流域是已知中華文明最早的源頭之一。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人民廣播電台)


推薦閱讀:

江南雨選《唐人七絕200首》(一)
紅塵獨倚朱闌,情殤惹醉在江南
陸凱《贈范曄》-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水韻江南 5 西溪濕地泛舟——杭州一瞥
未曾忘懷江南雨

TAG:文明 | 江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