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為何遍地「逸夫樓」?

截至2012年,105歲的香港著名實業家、慈善家邵逸夫25年共捐贈內地教育47.5億港幣,捐建項目總數超6000個。

逸夫樓密密麻麻的遍布中國,堪比收費站的規模令人震驚。儘管有網友指出,地圖的關鍵詞並不完全準確,略有誇張,但是,25年6013個教育項目的捐贈足以令人動容。

幾乎每一個大學都有一座逸夫樓

儘管邵逸夫先生今年已經107歲高齡,但是去世的消息還是令許多人感到震驚。短短的消息,自1月7日早晨被爆出以來,就開始佔據著各大媒體的重要位置甚至頭條。而由於在大陸「逸夫樓」的影響巨大,許多網友紛紛發起「隨手拍逸夫樓」活動,以紀念離世的邵逸夫先生。網友@灰鴿子銀水 在微博中說:一瞬間我所有的微博好友都在轉邵逸夫。這證明……他們全都上過大學……

的確,逸夫樓在中國大學中往往有著特殊的地位,而對於讀過大學的人來說,也有著特別的情結。在高校基礎設施落後的上世紀90年代,逸夫樓往往是一座學校里最現代化的建築。而因為其往往是教學樓或者圖書館,學生又有著很高的使用率。即使到了2000年以後,高校基礎設施有所改善,邵逸夫先生的捐贈仍未停止。2003年11月20日邵逸夫先生與華中科技大學共同出資建造的逸夫教學樓開工,在建成時是亞洲第一大教學樓。

不只是大學,邵逸夫對基礎教育的貢獻同樣不可磨滅

之前,很多人熟知逸夫樓和邵逸夫都是在高校的逸夫樓里,而事實上,邵逸夫先生的慈善捐助對於中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同樣功不可沒。據統計,截至2012年,邵逸夫基金共捐建了中國內地大、中、小學和職業技術學校、師範學校、特殊教育學校6013個項目,包括圖書館、教學樓、科技樓、體育館、藝術樓、學術交流中心等,遍布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

而根據另一份統計,中國高等院校包括本科和專科在內,只有一千五百餘所,而一座院校擁有兩個或者以上邵逸夫先生捐贈的項目少之又少,所以,6013個項目中,至少有超過4000個是投入在高等教育以外的領域,而基礎教育領域的捐贈數目不可忽視。儘管,它們沒有像高等教育的捐贈這樣風光和名聲,但是它對於中國教育的推動,尤其是貧困地區教育的發展,作用絕對是不可小覷的。

而且,邵逸夫捐贈的項目里鮮有捲入爭議者

在慈善和社會公益方面,邵逸夫先生無疑樹立了一座豐碑。早在1973年,邵逸夫先生就在香港設立私人慈善機構,確定宗旨是協助促進教育、醫療和藝術事業的發展。從那時起到現在,已經四十載。與其他一些慈善家不同,邵逸夫先生捐贈的教育項目和學校,鮮有捲入爭議者。這源於其規範的基金會運作與管理,建立與大陸辦學環境相適應的捐贈機制,這也是值得大陸公益機構學習、借鑒的。

邵逸夫留下的遺產是什麼?

邵逸夫對大陸高等學校和基礎教育的捐贈,都是通過香港邵逸夫基金實施的,而在實施過程中,與教育部建立緊密合作,可以說,這是民間慈善基金會與官方合作,共同改善學校辦學條件的典範。

嚴格的管理辦法確保捐贈項目不「短命」

邵氏基金在教育領域的捐助對象主要有兩類: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並且對這兩類的捐助範疇做了界定:

高等教育的捐助對象要求是國家公辦本科以上的高等院校。資助與教育教學密切相關的建築,如圖書館、教學樓、實驗樓等,每個項目不超過500萬港幣,建築規模在10000平方米-20000平方米。

基礎教育的捐助對象主要為貧困地區的中小學,包括縣級以下(含縣級)的完全中學、高級中學,農村初級中學和九年義務制學校,地市級特殊教育學校興建教學樓、實驗樓等項目。

同時,邵氏基金還設立了一套審批程序,保障贈款能有效合理使用。無論高等教育還是基礎教育的審批項目,都由教育部專家評審後向邵氏基金推薦,沒有經過推薦的不會獲得捐贈。教育部對每個項目的審批都制定了相關的審核條件和指標,儘可能科學選擇。

通過教育部門的評審,以確保其捐建的項目,不是「短命」項目——邵氏基金明確規定,贈款興建的基礎教育項目,應建設在經過中小學布局結構調整後的,長期保留的學校;項目的使用期至少在五十年以上。

「政府配套」作為條件,「迫使」財政投資教育,讓幾代學子受益

雖然邵氏基金出資捐贈的項目都有命名上的要求,比如逸夫樓、逸夫學校等,但是每個項目並不是由邵氏基金全額出資,而是邵氏基金和教育行政單位共同出資。

根據所屬體系不同,兩方的出資比例也會有差別。比如,對高等院校的捐助比例為1:3,該校的必須提供不低於捐款數額3倍的配套基金。對於基礎教育,比例則是1:1,也就是學校所在省級行政部門需要提供不低於捐款數額的配套基金。

也可以說,邵氏基金出資捐贈,實際上推動了行政部門對教育教學的硬體投入。並且,邵氏基金還要求由由高等院校、教育廳(教委)設立贈款項目建設資金專用賬戶,統一管理兩部分來源的資金,防止贈款挪用。

為確保工程如期進行,贈款分兩批到賬,建築主體完工撥付50%,全部竣工並完成鑲嵌命名再撥付50%。

結合國情與官方合作,共同改善辦學條件

對於被捐助的學校來說,邵氏基金不僅帶來資金,還有政府教育部門的重視。

邵氏基金規定,凡是接受贈款的學校都會獲得行政保障:為通過教育行政部門批准,列入當地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將長期保留的學校。這一條也是學校非常看重的地方。因為學校的發展,除了有充裕的資金來支撐軟體和硬體外,還需要行政部門的政策傾斜。

不僅如此,邵氏基金還對捐助項目的建設進行質量監控。從校園總體規劃布局到各種管線的鋪設,甚至包括學校內部的綠化程度都有詳細的指標。高等教育竣工2年後,基礎教育竣工1年後,還會對項目進行評審,並在其中選出「優秀工程」的邵氏項目名單。

以其名字命名的「逸夫樓」,在當地核算所需費用如果超過他的預算,「逸」字的最後一個點會缺筆,而如果他全額出資建造,則是全字。

不是邵逸夫做得太多,而是其他人做得太少

邵逸夫先生捐贈的教育項目和學校,都有逸夫命名的,對此,很少有人認為不妥,認為他是沽名釣譽。但其實,恰恰是像邵逸夫先生這樣「沽名釣譽」的人太少,而非太多。

教育慈善,其他人為何做得那樣少?

在中國,教育慈善一直有很多人在說,也有一部分人在做,但始終處於小打小鬧的狀態。如鄧飛在一直做的「免費午餐」,又如很多人再做的貧困項目支教,他們多是憑一腔熱情,卻很少如邵逸夫先生一般是億萬富翁,用自己的財產推進中國教育的前行。沒有孰優孰劣,只是反思為何很多中國富人不能像邵逸夫一樣」慷慨解囊「。

在美國,推動富人捐贈的一項重要動力即是通過捐贈可以抵消部分個稅,這也讓富人為了避免高額的稅收而更願意把這部分錢花到他們更願意看到的地方,比如教育。但是,中國由於稅收制度的不完善,且不說不能通過捐贈減免稅收,反而是富裕階層成為更容易逃稅的群體,自然在經濟層面就失去了捐贈的動力。

再者,由於教育體制的僵化和與學生的脫節,是很多學生並未感覺他們的大學生活有多麼的美好。他們對大學並沒有充滿感激,反而因為僵化的體制和潛規則盛行而充滿鄙夷。在歐美,校友捐贈是高等院校捐贈資金的重要來源。而在中國,一個學生未來即使再有錢,又怎麼會給鄙視的對象捐款呢。

而最關鍵的是,中國高校的僵化和腐敗並沒有因為時間而褪去,反而愈演愈烈。不斷爆出的科研造假和腐敗案件令人寒心,又怎麼會有人心甘情願的讓自己賺來的錢送給這些高校官僚們來打水漂呢?

面對公益人士,官方也不必「如臨大敵」

中國內地近年來民間教育慈善事業也迅速發展,但卻存在效率不高、民間和官方各自為陣的問題,甚至有公益人士與地方政府產生矛盾,這有多方面原因,包括一些地方政府覺得公益人士是在添亂(不像捐錢那樣受地方政府歡迎),但也有教育慈善本身不規範、選擇的慈善模式不合適的問題。

邵氏基金在內地多年的規範運作,大規模捐贈5000項目的慈善偉業,給大陸教育慈善公益人士的啟迪是,民間教育慈善,完全可以和政府部門形成合力,各司其職,推動教育進步。這一點,內地的營養午餐計劃,也可以說是民間和官方互動的成功案例。

教育本來就是公益事業,需要更多邵逸夫式的慈善家

邵氏基金的運作模式和邵逸夫先生的慈善胸懷有關,這在其晚年設立的「邵逸夫獎」中也有體現,該獎設立於2002年,確立為國際性獎項,授獎對象為包括內地、香港學者在內的全球學者,評選原則主要考慮候選人之專業貢獻能推動社會進步,提高人類生活質素,豐富人類精神文明。從該獎設立時,就被譽為「東方的諾貝爾獎」。

教育本就是公益事業,這一領域的發展,需要更多的慈善家,也需要更多專業、規範的慈善機構,每一座「逸夫樓」、「逸夫學校」,都是邵逸夫先生投身教育慈善事業的見證。中國教育發展,需要更多邵逸夫式的慈善家。

邵逸夫先生走了,但「逸夫模式」還在繼續。正如網友所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逸夫樓。


推薦閱讀:

身家38億TVB女掌門、與丈夫相戀45年,63歲才結婚!隨邵逸夫留下3萬座逸夫樓!
蘇州校園裡至少有5座「逸夫樓」
邵逸夫,他是娛樂圈教父,他是身家百億富豪,他更是慈善大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逸夫走了逸夫樓還在

TAG:中國 | 逸夫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