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歌曲
《南京知青之歌》由任毅抱著吉他譜寫而成,也是南京市五中知青集體詞曲。《南京知青之歌》與《從北京到延安》、《鎖鏈》這三首被認為是知青歌曲的代表作。據說,當年憑著這首《南京知青之歌》,你可以到處找到朋友,找到吃,找到住。
任毅是南京插隊知識青年,原南京市第五中學66屆高中畢業生。從小興趣廣泛,愛好藝術。1968年12月26日到江蘇江浦縣插隊落戶。1969年5月下旬的一個晚上,一群知青在任毅所在的知青戶聚會,並一起唱了不少的歌。唱歌之後,任毅的同學唐又龍建議說:"工人有工人的歌,農民有農民的歌,任毅,你就寫一首我們知青的歌吧。"當晚,任毅以1964年母校立志去新疆的畢業生創作的歌曲《塔里木,我的第二故鄉》為基礎,抱著吉他譜寫下了《我的家鄉》--後被人們改稱《南京之歌》。這首歌立即不脛而走,迅速流傳到了全國。
傳唱之歌,帶來了牢獄之禍但這南京知青之歌的流傳全國,並沒有給任毅帶來我們想像的好處,反而是一場災難。文革期間為創作和傳唱"知青歌",在政治上受到懲罰最甚的,莫過於《南京之歌》的作者任毅。1969年,《南京之歌》在原蘇聯對華廣播的"和平與進步"廣播電台在攻擊中國上山下鄉的節目中被播放。一個月後,南京街頭出現了批判該歌的大字報,稱此歌"說出了帝修反想說的話,唱出了帝修反想唱的聲音",因此引起了包括張春橋在內的中央主管意識形態領導人的高度重視。1970年2月19日夜,任毅因此被逮捕。4月28日,他被判死刑緩期2年執行,並作為槍決死囚的陪綁上刑場"受教育"。同年8月3日,改判處有期徒刑10年。直至1979年任毅才獲平反出獄。為了創作一首歌曲,幾近送掉自己的生命,經受死刑"陪綁"的恐嚇與精神折磨,最終坐了9年的牢,這恐怕在中外音樂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相傳《從北京到延安》的作者也曾因此被捕入獄,但筆者未有確證。
知青之歌的產生:理想的幻滅知青之歌產生在1969年左右,比較真實地記錄了知識青年由狂熱到幻滅的心路歷程。在1968年末,大多數知識青年,也就是當年的中學紅衛兵,是出於對於毛澤東的無限崇敬,帶著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並懷著"紮根農村幹革命"、"改天換地""大有可為"的豪情壯志和革命的理想上山下鄉的。但是中國農村貧困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不僅使知識青年對於中國的農村有了真切的認識,而且對於故鄉城市生活的懷念之情也油然而生,相伴上山下鄉初期的熱情不久就消退了,開始滋生和瀰漫著強烈的失落感。不僅使絕大多數知青在理想的幻滅中感到困惑,同時高昂的革命激情由此逐漸消退,到不知不覺中被沮喪、頹唐所替代。心靈的真空需要填補,與主流意識形態不同的內心感受需要傾吐、宣洩。於是,由當時知青這一特殊社會群體所創作、詠唱併流傳,以後被稱之為"知青歌"的歌曲。
從"知青歌"表現內容的時間跨度上來看,可分成產生於上山下鄉初期或剛離別城市時的歌曲,以及奔赴各地有了農村生活體驗後的作品兩類。前一類的"知青歌"為離鄉歌和思鄉歌,如《廣州知青歌》體現的是對於即將離別的戀人難捨難分的情懷:"再見吧,親愛的廣州,/再見吧,可愛的姑娘。/明天就像江水一樣,奔向遠方,/還要回來還要回來,回到故鄉。"視頻/南京知青之歌
推薦閱讀:
※插隊知青上山下鄉容易回家難
※對苦難的病態歌頌是為了掩蓋苦難生產的根源
※知青故事:野花(三)
※為什麼只有中國改革開放成功了,社會主義國家可不少呢,會不會跟文革有什麼內在聯繫?
※關於知青的影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