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遠去的年畫(組圖)
桃花塢年畫
楊柳青年畫
月份牌年畫《浴罷乘涼》。金梅生作於1940年。
凌光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按著傳統的說法,已經進入「過年」的時段之內了。
中國人過年曾有很多習俗,其中很多都已離我們漸行漸遠,成為了一種記憶,甚至是一種傳說。貼年畫或許就是其中之一。
然而,傳統是不會死去的,即便它不再彰顯,也仍然會作為一種基因,滲透在我們的血液里。
「年畫」一詞流行於民國初年
年畫是我國民間藝術中的瑰寶,很多的民間習俗、傳說、思想等等,都可以從年畫中認識到。
「年畫」這個詞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據王樹村先生所著的《中國年畫發展史》一書考證,最早出現「年畫」這個詞,是在清代道光二十九年(1849)李光庭所著的《鄉言解頤》一書中,其中有「新年十事」一節,在「年畫」事里說:「帚舍之後,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耳。然如《孝順圖》、《莊稼忙》,令小兒看之,為之解說,未嘗非養正之一端也。」
李光庭為直隸(河北)寶坻縣人,他所見的年畫是指前人所說的「衛畫」,即楊柳青作坊刻印的《二十四孝》、《大慶豐年》之類。
李光庭最早提出了「年畫」的說法,但這一稱謂並沒有被人們統一採用,直到清光緒年間,年畫還常被人們稱做「畫片」或「紙畫」,這仍然是沿襲了宋代人的說法。
年畫在不同地方還有不同的稱謂,如過去北京人常稱年畫叫「衛畫」。因北京銷售的年畫出自楊柳青,楊柳青距離天津衛十餘公里,故叫「衛畫」。
民國初年,「年畫」一詞連同部分年畫作品刊載於北京《京話日報》上。大致與此同時,上海陰陽合曆的石印畫亦被約定俗成稱為「月份牌年畫」。從此,「年畫」一詞才被普遍使用。
宋代世俗文化里年畫真正形成
「年畫」的名稱是民國初年才被普遍使用的,那麼,這個事物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呢?
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年畫最早是以門神的形式出現的,如果追溯年畫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漢代甚至秦代,然而年畫的真正形成是在宋代。
按王樹村先生的說法,年畫藝術的形成有兩個標誌:其一,年畫作品已由宗教崇拜物變為世俗商品,並通過木版刷印廣為流播;其二,以描寫和反映世俗生活為主的年畫藝術已發展成一門獨立的畫種。年畫藝術發展到宋代,則具備了上述兩個標誌。
宋代初期,太祖趙匡胤採取「杯酒釋兵權」的策略鞏固中央集權,同時鼓勵開國功臣等在歌舞相伴的安逸享樂中度過晚年,這刺激了以瓦舍為代表的世俗生活的發展。瓦舍也稱瓦肆,是宋代開封城裡勞動大眾的遊樂場所,娛樂方式豐富多樣,民間說唱歌舞、傀儡雜戲等皆集中於此。寬鬆的社會環境也為手工業、商業的繁榮提供了保障。市民對世俗文化的需求逐漸增大,年畫等年節點綴之物廣受市民歡迎。譚紅麗、唐家路所著的《年畫》對此有很多描述。
宋代文人畫、風俗畫藝術的發展,也是年畫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條件。由於宋太祖不喜歡收藏名畫,許多歷代名畫流落市井,這為民間藝人學習傳統文人畫技法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宋代的年畫泛稱「紙畫」,有版印和手繪兩種。版印年畫主要題材有門神及門畫、灶王馬、鍾馗、桃符、春牌等。這類年畫在使用上都是一年一換。而且粘貼在居室的固定位置上,其藝術形象基本定型。而北宋時雕版印刷技術達到新的高度,也是年畫流行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手工繪製的年畫內容主要是描寫鄉村世俗生活,著重反映農家喜慶豐收、合家歡樂或村童嬉戲的場面。由於這類作品深受歡迎而繪製速度較慢,於是,劉宗道等民間藝人便創造出「底樣」摹拓法,用一份手稿摹拓數百份畫,上市出售。這種底樣摹拓技法,直到清末在蘇州、綿竹、楊柳青畫坊里,仍一直流傳著。
明朝官場文化讓年畫重喜慶
明朝建立以後,人們對驅魔逐鬼的門神、鍾馗信仰漸漸淡化,而盼望百福臨門、五穀豐收、子孫昌盛、長生不老的思想日漸濃厚,因而,寓意吉慶祥瑞題材的繪畫有了較大發展,從而也促進了年畫的發展。
據史料記載,明朝宮廷中常將《耕織圖》、《三月韶光》等風俗畫,以及明太祖朱元璋起家征戰之事的繪畫懸掛於宮中,以教化皇親國戚以及宮中貴人。這類繪畫選材與年畫十分近似。如朱元璋「身所經歷艱難起家」在現代年畫中仍有表現。
另外,明代年畫中喜慶題材的作品較多,與當時官場權貴之間請客送禮、賀喜慶壽之風也不無關係。明代中期嚴嵩被誅抄家後,書畫目錄中有許多頌揚喜慶題材的繪畫,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寓意喜慶吉利、迎福納祥內容的年畫在明代越來越多。
吉祥年畫經過幾千年歷史的積澱,在民間藝術中定格為最有普遍意義的福、祿、壽、喜四者。其中尤以前三者為甚。明代以來,福祿壽三星畫藉助了木版年畫的傳播媒介和講求祝壽奢華之風尚,在社會廣泛流行開來。
明朝是小說傳奇及戲曲雜劇等民間流行讀物繁盛的時代,而且所刊之劇本、通俗小說幾乎無一不附插圖,這些對年畫藝術也產生了很大影響。
據史料記載和考證,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楊家埠、蘇州桃花塢年畫均為明代開始興起。
清初年畫人物仍穿漢服
清代年畫藝術的高度發展,是以往任何一個朝代都無法比擬的。
清王朝在完成全國統一之後,採取了一系列經濟政策獎勵墾荒,招集流亡,減輕賦役,發展農業生產。所以康熙年間的《耕織圖》甚多,這點也反映在民間年畫中,如楊柳青的《莊稼忙》、《漁樵耕讀》、《五穀豐登》、《閑忙圖》,福建漳州的《紡織圖》,以及蘇州的立幅《耕織圖》等。此外以描寫家庭歡樂、兒童嬉戲,反映社會安定、乾坤清泰的題材也很多。
清初民間年畫除題材特徵之外,還有形式上一大特色,即畫面上的人物衣著無論男女老少,皆非清朝服飾,而是清以前的漢族服飾,反映了當時漢族文化優越感和對異族統治強烈不滿的情緒。就尚存的清初天津楊柳青和蘇州桃花塢等地印繪的年畫來看,畫面上無論是屬於歷史小說或描繪現實生活中的人物,都還未發現發垂長辮、衣穿對襟式馬褂短衣者。這一特點可作鑒定康熙年間刻印的年畫依據之一。
清晚期年畫題材「很政治」
乾隆初期的年畫作品在刻繪技藝方面別開生面。它模仿西方銅版畫之技法,人物衣著有明暗光澤,屋宇城樓有向陽背陰立體之感。這一畫法是當時宮廷畫院中崇尚的外來西洋畫法,在當時被民間畫工所吸收,稱為「泰西筆法」。如蘇州、北京等地畫工繪製的「西湖景」,皆採用西方焦點透視法,「令人幾欲走進」。楊柳青年畫中更多受其影響,唯明暗陰影常用彩筆暈染,不用雕版來體現,別有意趣。
嘉慶、道光以後,是清朝統治急劇衰敗的時期。隨著鴉片戰爭的結束和《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中國已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數十年間社會動蕩,人民生活日益窮困。民間年畫藝術的發展速度相應有所減慢。但另一方面,年畫作坊迫於競爭,不得不刻制人們急於聞見的反映社會現狀的新樣,其題材開始廣泛而深刻地與政治時事結合起來。
其中,既有唾罵清朝政府腐敗的,又有歌頌清軍反帝得勝的;既有描繪太平天國興兵反清的,又有刻畫曾國藩廣西剿粵匪全圖。還有畫賣國賊借洋槍隊屠殺自己同胞、義和團拚死反擊八國聯軍侵略,以及宣傳愛國圖強、練武習文以御外侮,稱讚西方科學發達,介紹現代新鮮事物等等。
此一時期之年畫,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裡錯綜複雜的時代現象,帶有參政議政的新思想,體現了封建社會已近末日,人民民主思想意識的萌芽和成長。
民國時期西方技藝滲入年畫
近代印刷術由國外傳入,給木版年畫帶來了相當的衝擊,由此首先興起的是石印年畫。石印年畫最早產地為上海和天津,其中以天津歷史最長,上海後來則集中出版膠版印刷的月份牌年畫。
清末興起的以石印機器印製的年畫,逐漸佔領了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這南北兩大木版年畫市場。到了辛亥革命後,兩地木版年畫雖然尚有新題材的畫樣刻印,但已寥寥無幾,屈指可數了。往後,除了四川、湖南、湖北、福建、陝西、山東、山西等地年畫作坊仍能維持刷印木版年畫外,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和上海小校場等年畫作坊,都以刷印門神、灶君、天地眾神等為主。這是因為百姓們皆認為木版刻印者才是神靈所附,故尚能維持下來。
黃雅峰《年畫》一書中講到,清末興起的月份牌年畫在民國初年的上海得到發展。上海原有的小校場木版年畫逐漸被新崛起的月份牌畫所取代。月份牌畫成為年畫中異軍突起的一個新品種。
月份牌畫源於西方的經濟文化滲入。隨著中外交流的增加,為解決用公曆計算日月時間的問題,開始出現陰陽合曆的月份牌歷畫。月份牌畫開始用石印製作,畫面除了商品宣傳外,表現的大都是中國傳統題材的形象,或傳統山水,或仕女人物,或戲曲故事。
月份牌畫創作採用擦筆淡彩畫法是一大突破。在此藝術風格形成時,鄭曼陀首先摸索創造此法,開創了月份牌的新畫風。1914年,他採用此法創作了第一幅月份牌畫《晚妝圖》,其作品造型準確,手法細膩,色彩明快,為月份牌畫獨特風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礎。1915年,他繪製月份牌畫《貴妃出浴》,這是月份牌畫中最早出現的裸體畫,其立體感強,色彩明麗,使人耳目一新,受到社會廣泛歡迎。
月份牌畫是年畫藝術的新突破,在後來的新年畫藝術發展中也佔據著重要地位,然而在當時,由於受到地域和時代的局限性,其作品中所透露出的奢靡的氣息過於濃重,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特點。
魅力年畫
楊柳青年畫
半印半畫獨樹一幟
楊柳青鎮位於天津市西,鎮北境內河道楊柳密布,名「柳口」,因此更名為「楊柳青」。
楊柳青鎮明清時期是運河漕運重要樞紐,是北方商貿流通和文化交流集散地,商業繁榮,被譽為北國小江南。
楊柳青年畫據傳始於明代萬曆年間,當時戴蓮增、齊健隆兩家年畫店開辦最早,還設有分店。清代中葉是年畫發展的鼎盛時期,那時,天津楊柳青鎮及其附近村莊,大都從事年畫作坊生產,有「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之稱。
康熙、乾隆時期,楊柳青年畫的風格嚴謹,背景簡潔,注重人物神情的刻畫。嘉慶、道光年間,楊柳青年畫的風格漸趨活潑,畫面熱鬧,色彩豐富,背景也各式各樣。
楊柳青年畫的製作程序大致是創稿、分版、刻版、套印、彩繪、裝裱等過程,即為「半印半畫」,要眾人通力合作完成。前期工序與其他木版年畫大致相同,都是依據畫稿刻版套印。而楊柳青年畫的後期製作,卻是花費較多的工序於手工彩繪上,把版畫的刀法版味與繪畫的筆觸色調,巧妙地融為一體,使兩種藝術相得益彰。而且還由於彩繪藝人的表現手法不同,同樣一幅楊柳青年畫坯子,可以分別畫成精描細繪色彩素雅的「細活」和豪放粗獷的「粗活」,藝術風格迥然不同,各具獨自的藝術價值。
楊家埠年畫
兼具南北藝術特色
楊家埠村距山東濰坊三十里,是山東東西部的交通樞紐。楊家埠年畫約始於明代中後期,清朝中葉形成規模,至清朝後期已有畫店近百家。
楊家埠年畫遠銷江蘇、安徽、河南、河北、內蒙古等地,生意興隆。興盛時的每年秋天,各路畫商就雲集楊家埠。晚上,大街兩旁張燈結綵,年畫掛滿街頭。每年前來選購畫作的商販多達數千人。當時,賣畫興唱小段,最流行的唱詞有:「一進門來蘇東坡,坐下韓信問蕭何。不是本號不賒賬,如今要賬太啰嗦。賒賬如同三結義,要賬就像請諸葛。」形成了楊家埠村十分熱鬧的氣氛。
楊家埠年畫濃彩,重喜慶,多反映風俗和日常生活,其構圖完整勻稱。造型粗壯樸實,線條簡練流暢。
楊家埠年畫在製作技法上受到楊柳青年畫一定的影響,同時與桃花塢年畫也互有影響。因此,楊家埠年畫兼具北方的質樸明快與南方的雅緻秀麗等藝術特點。
朱仙鎮年畫
曾獲魯迅多次讚揚
朱仙鎮年畫由宋代汴京年畫發展而來,主要分布在開封、朱仙鎮及其周邊地區,線條粗獷,形象誇張,構圖飽滿,色彩艷麗,嚴肅端莊。
朱仙鎮年畫作為中國傳統木版年畫中歷史最為悠久的年畫,自宋朝至今,在長期的藝術積累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藝術風格。現代版畫家劉峴對朱仙鎮的木版年畫極為關注和喜愛,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曾為魯迅研究和論述我國的版畫藝術提供了不少朱仙鎮木版年畫。魯迅不止一次地讚揚朱仙鎮年畫的特色,更稱讚其木刻刀法雄厚、樸實,稱之為富有民族色彩的藝術作品。
桃花塢年畫
影響日本「浮世繪」
蘇州桃花塢年畫起源於明代,明末已有完整的獨特風格,當時畫工與雕工結合,版刻已臻完美,被稱為「姑蘇版」年畫。
最早的年畫傳說是唐伯虎作的《風流絕暢圖》。桃花塢年畫盛行於清代雍正、乾隆年間,年產達百萬張以上,行銷江蘇、浙江、山東等地,並遠達南洋一帶。蘇州桃花塢年畫聲名鵲起,與天津楊柳青成了我國南北兩大民間年畫的中心。
由於年畫接近民間生活,富於裝飾性,又價廉物美,因此桃花塢木版年畫不僅廣泛流傳於江南一帶和全國許多地方,而且遠渡重洋到日本、英國和德國,特別是對日本的「浮世繪」有相當影響。
此外,像河北武強年畫、陝西鳳翔年畫、四川綿竹年畫、湖南灘頭年畫等,也都是我國重要的年畫生產中心。
(摘自黃雅峰著《年畫》一書)
本文鏈接:http://www.globalview.cn/html/culture/info_1271.html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轉載請註明出處和本文鏈接
推薦閱讀:
※撫胸、屈膝 你肯定說不全的10種見面禮(組圖)
※10大詭異吉尼斯紀錄(組圖)
※壯觀的佛舍利(組圖)
※組圖:哈里王子和梅根婚禮全紀錄
※搞笑的臉(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