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周末推薦 - 讀《素書》,成帝王師

一段薦語:

黃石公世之奇人,漢張良受道之師。黃石公演天理而成《素書》,於圯橋密授張良。張良僅用其中十之一二,便滅項興劉、明哲保身。張良死後五百年,有盜發張良墓者,於玉枕中獲此書,上有秘戒:

不許傳於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天殃。

台灣國學大師南懷謹說:《素書》是中國古代縱橫家的奇書,朝夕參研,處世、治事,都會有舉重若輕的奇效。

《素書》共1336字,全文附後。

一個故事:

秦滅六國以後,贏政成為秦朝的始皇帝,中國也成了書同文、車同軌的大一統的國家。有一位赤忠於前韓國的人,姓張名良,字子房,一心要為亡韓復仇。憑著年少氣盛,一腔熱血,於是散盡家財,四處尋求職業刺客,最後得了一人,可使八十斤的鐵錐。一日始皇帝出巡,行至博浪沙,刺客飛出鐵錐,不幸忙中有錯,誤中副車。始皇帝有驚無險,嚴令捉拿叛黨。張良在失望挫敗之餘,遠逃他鄉避禍。正是忙忙如喪家之犬,急急似漏網之魚。身在下邳的窮鄉僻野,無計可施。每日里在一小河岸旁漫步散心。一日正在小橋上閑步,迎面來了一個老人,在他面前把鞋脫下,扔到橋下去了"張良正在納悶,那老人卻轉過身來,叫他下橋去替他撿鞋。張良雖感驚奇和氣憤,但由於惜老憐貧,還是忍氣吞聲替他下橋去拾起鞋來。那老人伸出腳來,命張良為他穿上。張良此時恨不得跨上前去,飽以老拳。但轉念一想,好人何不做到底?於是彎腰跪於老人之前,替他把鞋穿好。那老人不謝一聲,拔腳就走。一面大笑,一面嚷道:"孺子可教陰;孺子可教啊。"他走了一回,又迴轉身來對張良說:"看你還不錯,後五日平明,再來此地,我有話說。"說畢不等張良迴音,去得無影無蹤。

張良驚疑不定,回想此事發生得著實希奇。於是五天之後,如約而至。哪知老人已在。老人責備他說:"你這小夥子,與老人家約會,怎麼可以遲到?去,去,五天後再來。"五天過去了,張良這次天不亮就去了,哪知走近一看,老人又已先在.於是老人叫他五天後再來。張良這次不敢怠慢,半夜就去了約會之處。等了一會,老人來了。他笑著說:"這樣才對了。"接著交給張良一本書。吩咐張良好好體會書中的一切,說:"讀此,可為帝王師:"張良請問老人姓名,老人說:"再過十三年,你在山東谷城山下見到一塊黃石,那就是我了。"說完以後,老人就離開了,此後,張良再沒有見到過他。這本書就是《素書》。

[故事原文](文字優美,值得一讀)

良嘗間從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素書》序 - 宋朝宰相張商英

《黃石公素書》六篇,按《前漢列傳》黃石公圯橋所授子房《素書》,世人多以『三略』為是,蓋傳之者誤也。

晉亂,有盜發子房冢,於玉枕中獲此書,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許傳於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傳,亦受其殃。』嗚呼!其慎重如此。

黃石公得子房而傳之,子房不得其傳而葬之。後五百餘年而盜獲之,自是《素書》始傳於人間。然其傳者,特黃石公之言耳,而公之意,其可以言盡哉。

余竊嘗評之︰「『天人之道,未嘗不相為用,古之聖賢皆盡心焉。堯欽若昊天,舜齊七政,禹敘九疇,傅說陳天道,文王重八卦,周公設天地四時之官,又立三公以燮理陰陽。孔子欲無言,老聃建之以常無有。』《陰符經》曰:『宇宙在乎手,萬物生乎身。道至於此,則鬼神變化,皆不逃吾之術,而況於刑名度數之間者歟!』」

黃石公,秦之隱君子也。其書簡,其意深;雖堯、舜、禹、文、傅說、周公、孔、老,亦無以出此矣。

然則,黃石公知秦之將亡,漢之將興,故以此《書》授子房。而子房者,豈能盡知其《書》哉!凡子房之所以為子房者,僅能用其一二耳。

《書》曰︰『陰計外泄者敗。』子房用之,嘗勸高帝王韓信矣;《書》曰:『小怨不赦,大怨必生。』子房用之,嘗勸高帝侯雍齒矣;《書》曰:『決策於不仁者險。』子房用之,嘗勸高帝罷封六國矣;《書》曰:『設變致權,所以解結。』子房用之,嘗致四皓而立惠帝矣;《書》曰:『吉莫吉於知足。』子房用之,嘗擇留自封矣;《書》曰:『絕嗜禁慾,所以除累。』子房用之,嘗棄人間事,從赤松子游矣。

嗟乎!遺粕棄滓,猶足以亡秦、項而帝沛公,況純而用之,深而造之者乎!

自漢以來,章句文詞之學熾,而知道之士極少。如諸葛亮、王猛、房喬、裴度等輩,雖號為一時賢相,至於先王大道,曾未足以知仿彿。此《書》所以不傳於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也。

離有離無之謂『道』,非有非無之謂『神』,有而無之之謂『聖』,無而有之之謂『賢』。非此四者,雖口誦此《書》,亦不能身行之矣。

【張商英序言譯釋】陳伉

秦朝末年的隱士黃石公的《素書》共有六章。大多數人以為黃石公在圯橋傳授給張良的《素書》就是《三略》,這實在是以訛傳訛啊。

西晉時期,天下大亂。盜墓賊發掘了張良的墳墓,在頭底下的玉枕中發現了這本《素書》,共計有一千三百三十六字,上面題有秘誡說:『不允許將此書傳於「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否則必遭禍殃;但是如果遇到合適的傳人而不傳授,也將遭殃。』可見像《素書》這樣一本關係到天下興亡、個人命運的『天書』,是否要傳世,是一件極其慎重的事情!

當年黃石公遇到張良這樣的豪傑,經過幾次無情的考較後,才慎重地傳給了他;張良因為沒有遇到合適的人選,只好將它和自己一起帶進棺材。五百餘年後,因盜墓賊得到了它,才從而使這本『奇書』得以在人間流傳,然而公之於世的,也只不過是黃石公的極其簡略的言詞,至於其中的玄機深意,浮淺的言語怎麼能窮盡呢?

我與人議論到古人時曾經講過,天道和人道,何嘗不是相輔相成呢?對於天道和人道的關係,古代的聖人賢哲都能夠心領神會並盡心竭力地去順天而行。比如帝堯,恭敬地順應上天的法則就像敬畏上帝一樣;舜遵循天道建立建全七種治理國家的重大政治制度;禹依據自然地理的實際情況把天下劃為九州;傅說向殷商中期的繼承人武丁講述天道的原則,才使商朝得以中興;文王『法天象地』,才推演發展了八卦;周公效法天地四時的規則建立了封建官吏組織,同時設立三公[太師、太傅、太保]負責調和平衡陰陽;孔子覺得天人之道太奧妙了,常常不願意輕易談論;老子卻用『無』與『有』來概括天道運行的規律。託名黃帝的《陰符經》中說:『對於大自然的運行規律瞭然於心之後,思想才會處於一種自由狀態,於是就會感到周圍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把握之中,萬事萬物的變化都由我來主宰。』一個人的道行到了這種地步,神鬼變化都無法逃脫其謀術,更何況類似刑罰、名實、制度、相卜這些不足掛齒的小事呢!

黃石公是一位秦時的世外高人,他傳給張良的這本書,詞語雖然簡略,但含義卻很深邃,即使堯、舜、禹、文王、傅說、周公、孔子、老子也無法超過他。他知道秦朝就要滅亡,漢朝即將興起,因此把《素書》傳給了張良,讓他替天行道,幫助劉邦滅秦興漢。張良雖然完成了這一歷史使命,但他又怎麼能完全精通這本書的奧妙呢?張良之所以能成為千古流芳的張良,功成名遂,全身而退,也只不過用了其中的十分之一、二罷了。

當年韓信要求劉邦封他為齊王,劉邦很惱火,但又是用人之際,劉邦不能得罪韓信,張良正是運用《素書》上所說的『陰計外泄者敗』這一謀略的基本法則,暗示劉邦答應了韓信的要求,才使他能最後打敗項羽。當天下初定,眾功臣因沒有得到封賞而策劃叛亂的時候,張良根據『小怨不赦,大怨必生』的人情世故,勸漢高祖首先封賞了與他有隔閡的雍齒為什方侯,從而安定了人心,防止了一場宮廷內亂。

當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的時候,劉邦一籌莫展,謀士酈食其建議劉邦重封六國的後代,以爭取各國君臣百姓的擁戴,張良知道這一決策不是出於真正的仁愛之心,根據『決策於不仁者險』的原則,說服了劉邦,把已經趕製好的印信全部收回,才使劉邦避免了一場滅頂之災。

《素書》上說:『絕嗜禁慾,所以除累。』張良採用了這一明哲保身的至理,拋棄功成名就後的榮華富貴,飄然出世,避開了政治鬥爭的漩渦,與清風明月為侶,逍遙自在地度過了一生。真神妙啊!

張良只用了《素書》中一些殘渣余唾,就推翻了秦王朝,打敗了項羽,輔佐劉邦統一了天下,如果能領會其中的精華奧義,進而有所發揮,靈活運用,那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景象呢?

自從漢劉氏一統天下、九合諸侯後,詩賦文章蔚然成風,蓬勃發展,但是真正認識、掌握宇宙大道的哲人卻寥寥無幾。諸如三國時的諸葛亮、十六國時的王猛、初唐的房玄齡、唐憲宗時的裴度這些名臣,雖然被世人稱作冠絕一時的賢相,但他們對於道為何物,連其依稀彷彿的皮毛也並沒有領會多少,其原因就在於他們還算不上是通曉『天道』的神異之才,造福蒼生的聖賢之士,所以沒有那個福氣得其真傳。

『天道』的真諦可以這樣理解:『道』的存在『離有離無』;『道』化為真氣後,就成了一種『非有非無』的物質,可以將其叫做『神』;如果誰能永遠持有這種『神』的狀態又不顯露出來,就是『聖人』;保持在這種無形無狀的境界中又能隨心所欲地將之生化為萬事萬物的人就是『賢人』。

素書原文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惠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

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

賢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

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如其不遇,沒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明重於後代。

德足以懷遠,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眾。才足以鑒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為儀錶,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使守約,廉可以使分財,此人之豪也。

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見嫌而不茍免,見利而不茍得,此人之傑也。

絕嗜禁慾,所以除累;抑非損惡,所以讓過。貶酒闕色,所以無污;避嫌遠疑,所以不誤。博學切問,所以廣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儉謙約,所以自守;深計遠慮,所以不窮。親仁友直,所以扶顛;近恕篤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濟物;癉惡斥讒,所以止亂;推古驗今,所以不惑;先揆後度,所以應卒。設變致權,所以解結;括囊順會,所以無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終。

夫志心篤行之術:『長莫長於博謀,安莫安於忍辱;先莫先於修德,樂莫樂於好善,神莫神於至誠,明莫明於體物,吉莫吉於知足。苦莫苦於多願,悲莫悲於精散,病莫病於無常,短莫短於苟得,幽莫幽於貪鄙,孤莫孤於自恃,危莫危於任疑,敗莫敗於多私。』

以明示下者闇,有過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禍。令與心乖者廢,後令繆前者毀。怒而無威者犯,好眾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

貌合心離者孤,親讒遠忠者亡。近色遠賢者惛,女謁公行者亂,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勝者侵,名不勝實者耗。

略己而責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棄廢。以過棄功者損,群下外異者淪,既用不任者疏。行賞吝色者沮,多許少與者怨,既迎而拒者乖。

薄施厚望者不報,貴而忘賤者不久,念舊而棄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強用人者不畜,為人擇官者亂,失其所強者弱。決策於不仁者險,陰計外泄者敗,厚斂薄施者凋。戰士貧游士富者衰。貨賂公行者昧。

聞善忽略,記過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濁。牧人以德者集,繩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賞不服人,罰不甘心者叛。賞及無功,罰及無罪者酷。聽讒而美,聞諫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

怨在不舍小過,患在不豫定謀。福在積善,禍在積惡。飢在賤農,寒在惰織。安在得人,危在失事;富在迎來,貧在棄時。

上無常操,下多疑心;輕上生罪,侮下無親。近臣不重,遠臣輕之。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無正友,曲上無直下。危國無賢人,亂政無善人。

愛人深者求賢急,樂得賢者養人厚;國將霸者士皆歸,邦將亡者賢先避。地薄者大物不產,水淺者大魚不游;樹禿者大禽不棲,林疏者大獸不居。山峭者崩,澤滿者溢。

棄玉抱石者盲,羊質虎皮者柔。衣不舉領者倒,走不視地者顛。柱弱者屋壞,輔弱者國傾。足寒傷心,民怨傷國。山將崩者,下先隳;國將衰者,民先弊。根枯枝朽,民困國殘。與覆車同軌者傾,與亡國同事者滅。見已生者,慎將生;惡其跡者,須避之。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則吉,無道則凶。

吉者,百福所歸;凶者,百禍所攻;非其神聖,自然所鍾。

務善策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同志相得,同仁相憂,同惡相黨,同愛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謀,同貴相害,同利相忌,同聲相應,同氣相感,同類相依,同義相親,同難相濟,同道相成,同藝相規,同巧相勝,此乃數之所得,不可與理違。

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逆者難從,順者易行;難從則亂,易行則理。

如此理身、理家、理國可也。

漢 黃石公 著 宋 張商英 注

明 程天榮 校 清 王 氏 箋

民 陳 伉 釋評 寄中蘭若主 輯

十年前,十元錢,在路邊書攤上淘得一本《素書》,此版本已售罄。在亞馬遜上有賣《素書》(經濟日報出版社),據說其中引經據典講了許多的故事,印證黃石公在《素書》中闡述的人世間道理,我沒有看過這個版本,如果你看了,也請和大家分享你的感悟。

南懷瑾《歷史的經驗》對《素書》有詳細的解釋!

推薦閱讀:

559.與喵共舞280~周末北土城
南方周末--「洶湧而來,澎湃而去」
313.與喵共舞163~周末舞蹈課
酒店風雲 | JIC周末書單
周末醒腦:令人神清氣爽的負能量

TAG:推薦 | 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