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評論新聞:立會選舉前瞻:新興勢力崛起 傳統陣營求穩

立會選舉前瞻:新興勢力崛起 傳統陣營求穩
http://www.CRNTT.com20160714

四年一度的香港立法會選舉即將於九月舉行。(中評社 資料圖)

  中評社香港7月14日電(記者 庄恭誠)2016香港立法會選舉將於九月初舉行,各黨派近日陸續公布參選人名單。今屆選舉在香港政壇急劇變化的背景下展開,各方陣營的部署策略亦發生了微妙變化。   回顧過去一屆立法會,未投票產生前就遇上國民教育爭議,年輕的學運組織及學生領袖迅速冒起;就職初期適逢特區政府換屆,特首梁振英上台,旋即捲入多番政治風波;其後內地與香港之間的矛盾凸顯,激烈的反水貨客示威一浪接一浪;再加上政改方案提上議事日程,香港社會陷入前所未有的爭拗之中,一場聲勢浩大的佔領行動過後,以建制、泛民為劃分的傳統政治結構開始出現明顯鬆動,以「本土」、「自決」以至「港獨」等為旗號的新興政治力量日漸抬頭,風頭火勢由街頭燒向議事廳。   在此情況下,隨著政改方案被否,客觀上香港政治架構並未發生任何變化,然而新興政治勢力的崛起,無疑會對今屆立法會選舉以至香港政壇的未來走向產生深遠影響。   參選名單精簡 各黨穩中求勝   目前的立法會第一大黨民建聯日前正式對外公布參選名單,其中地區直選方面的名單數量有所減少。   在香港島選區,民建聯早早作出「換根」部署,僅派出副主席張國鈞領銜一張名單參選。黨主席李慧瓊表明,這一部署是為了該選區在今屆減少一席的情況下,令民建聯的整體選情更趨穩守。   在九龍東及增加一席的九龍西選區,民建聯亦僅各派一張名單爭取連任,以求守住現有議席。   在新界東及新界西選區,一方面近期新界鄉事派蠢蠢欲動,另一方面新界東作為激進票倉的特點,在「本土」派冒起的情勢下已更為突出。因此儘管民建聯上一屆在其中的新界西創下三張參選名單全部勝出的輝煌戰績,但是今屆元老譚耀宗退下火線,該黨亦順勢退守,減少一張參選名單,至於新界東則維持現有的兩張參選名單。   工聯會在地區直選方面只會力爭守住現有四席,新民黨亦僅打算派出政壇新人、大律師容海恩,在新界東嘗試贏多一席。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泛民一邊。民主黨早前公布的參選名單中,港九三個選區僅各爭取連任現有的一席,上一屆兩張參選名單全軍覆沒的新界西僅派一張參選名單,新界東同樣由兩張參選名單縮減為一張。   公民黨則徹底放棄沿用了兩屆、不過於上一屆神話破滅的「一張參選名單贏兩席」的部署,以求分別在五個地區直選選區保住現有的各一席。值得一提的是,在功能界別選舉中,公民黨原本有意派出在佔領行動期間聞名一時的曾健超出選社會福利界,不過在已有兩名泛民背景的人士有意參選的情況下,該黨最終作出讓步,主動否決曾健超參選的部署。至於該黨最新公布將競逐俗稱「超級區議會」的區議會(第二)功能界別議席,候選人雖從政多年,但在全港市民的範疇下仍可謂名不見經傳,因此藉今屆選舉試水溫的意味遠大於實際追求議席。   另外有消息人士向中評社透露指,原本屬意參選九龍西的工黨趙仕信,很大可能在黨內資源不足及選情不明朗的因素之下選擇放棄,而該黨除了力保現有三席,僅會嘗試在九龍東開疆拓土。   傳統激進陣營方面,被認為票源與新冒起的激進「本土」派高度重合的社民連和人民力量,在號召力大不如前的情況下,從當年的分裂走向今日的聯合。兩黨已宣布組成選舉聯盟,合共派六張名單參選五個地區直選選區。

  新人走到台前 政壇世代交替   政壇新力量的崛起除了令傳統陣營的選舉部署轉趨保守,各黨派亦順應時勢,在今屆銳意推舉新人上位。   不僅如此,一班退下火線的老將,還來不及展開悠閑的退休生活,就要馬上與新人一同走上選戰舞台,為新一代拉票助選。這亦從另一角度反映,傳統陣營對即將到來的選舉並非有十足把握。   以民建聯為例,譚耀宗、陳鑒林、葉國謙等元老雖然不會列在參選名單第二位,以俗稱「抬轎」的方式力捧新人當選,但是就表明會積极參与競選工作。民建聯方面解釋,老將不直接分別排入各參選名單,為的是能在不同選區皆發揮拉票作用。可以想像一班民建聯元老的暑假會過得十分「充足」。   泛民方面,民主黨劉慧卿、單仲偕分別在新界東和香港島排在參選名單第二位,新界西更有現任的何俊仁和前任的李永達作雙保險。公民黨梁家傑則同樣在九龍東排在參選名單第二位。   而傳統激進陣營今屆亦力捧新人,人民力量陳偉業表明不再尋求連任,而是在新界西為首次參選的社民連黃浩銘「抬轎」。   傳統新興對決 結果意義重大   正所謂「政治一日都嫌長」。香港的選舉文化、政黨政治發展至今不過二、三十年時間,新政黨成立、舊政黨沒落的故事幾乎每一屆選舉都在上演。   從過往的經驗來看,氣勢洶洶的新政黨或新面孔未必首次參選就能旗開得勝,全軍覆沒以至一炮而衰的劇本並非無從尋覓。而過去的新政黨或新面孔往往僅在現有體制框架下(例如《基本法》、「一國兩制」),尋求新穎的、較出位而吸引眼球的抗爭手法(例如街頭運動)。   不過在今日的香港,激進的抗爭手段已不再是新興政治力量的全部。他們的崛起,所附帶的政治主張,顯著地超出了現有的體制框架,例如「港獨」、「自決」等。   更值得注意的是,打正這些政治主張為旗號的新興政治力量,已經在之前的選舉中證明,自己那超出現有體制框架的口號,在特定情況下的確可以吸引到相當數量的選票。儘管有人不屑一顧,認為補選和換屆選舉大有不同,但是誰又可以保證,另一種「特定情況」不會在今年九月的換屆選舉中上演?   因此,不認同這些政治主張的候選人,應明確向市民表達自己的立場,並清楚論述這些政治主張一旦成型、走入體制,會對香港造成怎樣的深遠影響。而香港廣大的選民更應在投票前作出冷靜分析和思考,不應意氣用事,須知「覆水難收」的道理。   更長遠而言,香港社會特別是從政者有必要深刻反思,為何愈來愈多人尤其是年輕新一代,不再信任現有的體制框架,甚至對未來感到灰心。一場選舉的得失,可以影響個別候選人和政黨的前途,但香港的未來則必須由一代又一代的全體香港人團結破題,方能找到出路。

相關專題:中評香港網

推薦閱讀:

揭秘中國史上十大冤殺,最冤的竟是他
中國人只會買房子?
一定得了解的中國正統風水學
中國進入法治新時代
魯迅《熱風》|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 只是向上走 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

TAG:中國 | 新聞 | 傳統 | 評論 | 選舉 | 崛起 | 陣營 | 勢力 |